怎样教英语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9:3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教英语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教英语读后感》。

第一篇:怎样教英语读后感

《怎样教英语》——读后感

103012009125 09英教4班 赖雅艳

这本书总共有13章,分门别类,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很全面的讲解了该如何教英语,包括很多很让我很诧异的细节,例如第三章中就有讲到关于座位安排的问题。在初看到此书是,我思考了本书可能覆盖的内容,但却完全没有考虑到教室座位的排法对英语教学有何影响。细读此书,着实让我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感触。

首先第一章讨论了有关教学的基本问题,即怎样做一个好老师。对老师和学生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之后得出了一些成为老师所应该具有的品质以及一名好老师上课所用的语言应该清晰易懂且富有逻辑。

对于其中第一个部分 What makes a good teacher.基于对大量问卷调查的结果,个人认为其结论很有理据而且很符合大众的观点。但是,其中也有可以多做补充的部分。就像对于一个学生对教师所应具备的品质中的回答是:I like a teacher who has lots of knowledge,not only of his subject,作者得出了 Teachers should not be afraid to bring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lives into the classroom这样的解释。从作者的这个角度上看这个观点也很正确,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展示出他们“人性”的一面,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他们。但是,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更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各个方面充实自己。只有自己有了足够的才能,才有资本展现给学生看,学生才会更加钦佩教师。所以从学生的回答上,还能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教师除了得具备足够的知识外,在其他领域上也必须有所涉猎。提到这点是因为先前在给一个初一学生做家教的时候,她聊及她英语老师的时候那带着骄傲崇拜的语气让我很诧异,问及才知道这位老师不仅课教的好,还多才多艺,让她非常崇拜。所以特别喜欢她,也就很喜欢英语。所以个人认为在中学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崇拜一个老师,这位老师就会受欢迎,同时学生也会更爱听她的课,这种现在在中学还是挺常见的。

对于这本书,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章即How to Describe Learning And Teaching这章。其归纳了成功的英语教学必须具备的因素即ESA(Engage,Study,Activate)这三个因素是使英语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点。而本书的从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别是讲诉英语教学中的Reading,Writing,Speaking和Listening四个部分。列举了很多范例,其课堂模式各有不同,但都围绕着ESA这个要点。但是在我们现在的中学英语中,专门进行speaking 和listening这两个部分的教学是比较少有的,几乎是已经被忽略。反而书中没有提到的语法,词汇的教学也很受我们重视,尤其是语法部分。结合在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中老师讲到的以及我们上的10分钟语法教学的课程,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思考的诸多方面。课堂的设置,活动安排,问题的构思等等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而这些过程中,我发现实际上包含了ESA这三个因素在内了,也显示了ESA的科学性。同时也只有经过真实的体验之后才能真正的体会到ESA的重要性。我想在以后实施教学时,为了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铭记ESA这三个英语教学成功必备的因素。

当然除了ESA这必备的因素之外,作者还讲诉了很多关于成功的英语教学的方法。而在第六章How to teach language中的 How can we help shtudent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form这一部分中作者讲到了这句话:The “discovery” will be more memorable for them if she simply tells them.这句话是对一个案例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语言结构的差异的分析。让我联想到了英语课堂与教学论中老师说说过的话,就是在课堂上与其老师告诉学生们知识,不如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这样不仅课堂上的气氛会更好,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加理想。就因为这样,在这门课上我们进行语法发面教学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几乎每一组的同学都用上了这一点,即引导学生去发现差异,学习知识。所以在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更坚定要走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路。

对于第十一章 How to use textbook中,其中讲述到对于教科书使用的四个选择即:to omit the lesson,to replace the textbook lesson,to add what is in the book 和to adapt what is in the book四个选择都颇有道理。在我自己中学时代,曾经也有一些任课老师对教材的某个部分不是很满意而做出了一些选择,其中多多少少都包括了这四个选择。他们省略了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添加一些课本没有但是中考或高考要求的知识,相信对于这点还是能引起大家的很多共鸣。现在中国的教科书跟以前比显然是进步多了,色彩更鲜艳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内容也比很早以前少了。但是,也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考和高考依然在,教科书上的内容少了,可是老师在课上补充的内容也多了很多。是教材的问题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我们也无法解答。但是,对于现在中学教科书,我觉得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即使有一些缺陷。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们能做的应该也只有对其进行部分修改,尽量做到最好。

在第十三章What if?中,作者讲诉了在面对特殊情况我们该做什么。个人认为这章很有意义,特别是对新手老师来说,没有经验就只能看点理论知识来面对各种特殊情况。就如英语教学中最长见的就是学生不使用英语,只用母语来进行课上的一些讨论和问题回答。书上教了我们六中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对于其中一种:Only response to English use 这点上,个人认为这点还有待商榷。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如果用这种方法也可能引起学生的反弹,反而认为是老师不想理他。所以用何种方式处理问题要视情况而定,依据学生的特点来解决。而这个章节还有关于what if students are uncooperative?和 what if students don’t want to talk?等的处理方法。我觉得首先这些题材的选择就特别的贴近老师的心声,适应了教师的需求;而作者给我们的解决方法更是多样,涵盖了不同水平的学生这些多让这个章节显得特别有意义,尤其是我们这种没有经验的未来的老师们来说,应该说是很珍贵的知识。

总的来说,这本书确实是很有意义的,而且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到处都透露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作者介绍的各种英语教学的方法,原则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们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水平、阶段特征等等)设置不同的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传统的中学中,教师通常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很死板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对于教师来说是比较轻松,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很辛苦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也很难保证。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教师的授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第二篇:《新课程怎样教》读后感

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它需要一批有正确教育思想,改革意识和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来执行。《新课程怎样教》这本书对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探索的尝试与对策等问题进行全面解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以下是一些读书所得:

一、教学不仅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交流,充满着“变数”。我们不能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抑制学生的想法,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发生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原来的方案,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生成。教师们总是担心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弄得不好收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充分预设。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让学生的“节外生枝”也变得精彩。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被定位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跟着自己的教案走,将学生的活动限制在预定的轨道中。教师应组织好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平等的对话,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如果这个结论是学生通过记忆和背诵取得的,那么它的价值是有限的,如果是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选择、比较、分析、概括等活动获得的,那这个结论是多样的,丰富的。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体现。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探究体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失败,但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这种成长的经历和体验能使一个人的能力、智慧、性格、习惯逐步走向成熟。

四、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

传统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教学生读书,写作,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解题的机器,不教学生如何快乐的生活。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道德行为表现。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应该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有同情心。

第三篇:《新课程怎样教》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选读了《新课程怎样教》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新课程怎样教》读后感。

《新课程怎样教》这本书主要有三个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改变了传统“教参”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指挥者的角色,而是以一个合作者、咨询者的角色,引导教师分析教学任务,整合课程资源,提出教学设计思路,把实施课程任务的完成,寄托于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新课程怎样教》的另一个特色是它把重点放在丰富课程资源方面。新课程的教学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三个特点是它与新课程实验息息相通。提供了大量新课程的教学案例和成功经验,具有较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课的“形乱”而“神不乱”,是教学最大的成功。我们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课堂秩序乱的情况,甚至常被认为是课堂纪律较差,为了保证课堂纪律而有意压制了学生的活跃,读后感《《新课程怎样教》读后感》。课堂的“乱”有两种情况,全体学生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在“乱”,则即使“乱成一锅粥”,也不要紧,这说明学生学习很主动,思维很活跃,学习方式是个性化的,这时的“乱”恰恰是教学的“高潮”所在,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注意力是分散的,情感很不投入,各忙其事,身在教室心在外,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所以说教学秩序的“乱”并不可怕,关键要看“乱”的是什么,在一定教学目标之下的形“乱”,而“神不乱”,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恰恰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调动全身细胞参与对学生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评价语言,而且评价又是惊人的相似,“不错”、“好”、“真了不起”这些鼓励性语言学生一听就懂,可学生更希望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而不是这样单

一、模式化的鼓励性评价。我们是为了什么而评价?仅仅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吗?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我们意识到评价是重要的,是有激励性作用、引导作用和反思性作用的。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是一味地说好,而应肯定学生具体的能力和性格,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信,尤其注重对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的鼓励性评价尤其重要。只要学生努力了、尽心了,我们都要诚心地为他们称赞,真心为他们高兴。评价语言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调动全身的每个细胞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把自己的情感传给学生,以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这样才可以使评价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四篇:《新课程怎样教》读后感

《新课程怎样教》读后感

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它需要一批有正确教育思想,改革意识和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来执行。《新课程怎样教》这本书对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探索的尝试与对策等问题进行全面解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以下是一些读书所得:

一、教学不仅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交流,充满着“变数”。我们不能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抑制学生的想法,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发生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原来的方案,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生成。教师们总是担心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弄得不好收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充分预设。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让学生的“节外生枝”也变得精彩。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被定位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跟着自己的教案走,将学生的活动限制在预定的轨道中。教师应组织好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平等的对话,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如果这个结论是学生通过记忆和背诵取得的,那么它的价值是有限的,如果是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选择、比较、分析、概括等活动获得的,那这个结论是多样的,丰富的。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体现。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探究体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失败,但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这种成长的经历和体验能使一个人的能力、智慧、性格、习惯逐步走向成熟。

四、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

传统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教学生读书,写作,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解题的机器,不教学生如何快乐的生活。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道德行为表现。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应该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有同情心。

第五篇:《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通用)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

早就听说过于永正老师的大名,只是还没有读过他写的书。初拿到他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虽已满头华发,但身上散发出阳光、亲切的气息,那是洗尽铅华后的泰然自若。

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丽,时有山泉相和,时不时在心灵之中激起几朵浪花,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省自己。我虽在教学生涯中走到第九个年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但对于怎样教语文,仍是出于懵懂无知的状态。读于永正老师的文字,让我感到惭愧的同时,也吸纳着丰富的营养。

这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

那么,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一个个方块字?词语?课文?故事?于老师认为,语文教育不能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归根结底,小学语文根植于听说读写和良好的习惯,这些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读”和“写”更是“常”中之“常”。读不仅仅是读课文,还要读大量的优质的课外书。朗读是小学语文的法宝,于老师一再强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老师备课时要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由读流畅到读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于老师列举了很多课堂上的例子,无论是学生询问关于词语的意思,还是句子的意思,于老师都会拿出他的法宝,引导学生读,结合上下文去读,一遍不行,两遍……只到学生理解为止。这就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他不慌不忙,不着急给学生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和等待。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再读一读,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结合我的课堂,引领学生读的少,读的不到位,上课时太着急,沉不住气,引导时没有方法,唯恐学生不明白,讲解的难免会多一些,拓宽学生思维的时间就会少一些。这样看来,真是做了不少无用功。

于老师提出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重情趣即是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理性,多情趣;重感悟即是老师留给学生自己读书、领会的权利;重积累不仅指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正如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所言:“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重迁移即运用,即是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知识要学以致用,才是活的。读和写的迁移至关重要。重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也即是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其中的微笑教学、幽默、示范无不体现出于老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这些都是我在今后要注意和不断修炼、改进的地方。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亮点在朗读上,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朗读都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并引用张田若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节课,师生所能读得入情入境,这节课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于老师还谈了导入的艺术、解词的艺术、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等,于老师结合自己课堂上的事例,似是在侃侃而谈,一个个小小的事例中蕴含着于老师大大的智慧,于老师不仅爱动脑,而且爱动口。

说到于老师的动口,基本上都是“夸口”,逮着学生的优点使劲夸,小题大作的夸,夸的学生乐滋滋,信心满满。

在作文教学中,于老师就大量运用他的夸功,对作文写的好的学生夸,对作文中有几个词语、几句话写的出彩的学生夸,对于上一次写一句话,这一次写两句话的学生更是狠狠的夸。“良言一句三冬暖”,喜欢被人夸奖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于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夸的学生劲头十足。

于老师除了夸学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付出的行动。他认为小学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说假话,是教科书和老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比如题目中动不动出现“有意义”“难忘”“有趣”等字眼,让学生无从下手,只好胡编乱造。他亲自示范,写下水文成了他引导学生写作文的法宝,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写起。从他两次抱花让学生观察,把妻子买的礼物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对教学爱到如痴如醉,童真可爱、憨态可掬的师者形象。他有些匠人的精神,大师的风范。

读完这本书,如琼浆在喉,甘甜爽口,久久回味。感觉于老师就在我们身边,那样亲切、慈爱的召唤着爱的回归,让我们看到语文就在我们的手边、脚边、在我们的语言中,在我们的笔尖下轻轻流淌着。召唤我们用一颗柔软的心感受,用爱心滋养,用耐心守候,静待花开!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2

鉴于女儿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暑假期间,我特意去书店挑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回家之后,我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两遍。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讲得非常在理,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我最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无非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杨鸣的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杨鸣在班级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于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他说,他看《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书,远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因为王刚把这本书读活了。

联想到女儿的朗读情况,我不禁汗颜进而惴惴不安起来。每次看她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每当这时,我都会生气,但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她就是读不准确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她平时课文读得不多,课外书看得太少,语感不好造成的。

为什么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写,错别字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呢?为什么好多别字,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复出现呢?于老师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他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即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如:他让学生听写“我坐在座位上看书”、“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屋外面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村民们急忙钻进地道”等等,其中“坐座”、“象像”、“近进”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用听写纠正错别字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以及自己小孩时都能用得上。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浅陋的看法,但愿能给自己,也能改大家带来些许的启迪和帮助。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3

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对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

让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二辑《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在文章开头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如果说在过去,当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会毫不迟疑地反对。语文千头万绪,知识繁琐,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顾及?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推敲琢磨,教语文怎么可能很简单?这几年,不断地接受新的课改理念,参与语文课题研讨,尝试语文课堂的改革,也确实在自己的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更是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永正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课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抓住“读写”两线不放松,就能把语文教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

读书跟做任何事情一样,良好的习惯是基础。而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实现的,教师在这当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好监督和检查。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要做到读懂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的指导和督促到位,持之以恒,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要以课本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引导学生读更多的文章,而不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现在我们程永丽名师工作室正开展“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讨,正迎合了这一思想,也正是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理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兴趣,再大的诱惑也起不了作用。”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学生读书的引导,注意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在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期,一定要让他们多背诵、多积累。“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孙双金老师总结说:“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定的语文。”这给我很大启迪,我们借专家的研究,实践自己的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用活动吸引学生就是个好办法,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外,还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感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应该在这里。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4

很多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或许都思考过同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或许你会说,不就是教孩子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吗?这样回答我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可以说这样教语文千篇一律,没有完全抓住语文教学的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妨读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那么,你一会进入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这本书分为四辑,于永正老师分别从语文教育的根本、怎样教好语文、语文课的亮点和作文教学四方面,把自己对教育、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感悟两方面结合起来,用真实的教学案例,让读者一步一步了解他的教育观、语文观和学生观,启发老师如何更好地留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一线老师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诊治自己课堂弊病的一副良药。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时刻刻思考一个问题,你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于永正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留给学生的是丰富的语言材料、较好的语感、流畅的表达、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根。要落实这些,首先要善待学生,尊重呵护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人”,人需要尊重,需要爱的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有人文性,而且这种人文性要大于书中的人文性,做到这些,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其次就是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抓住读和写,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如写字的规律是描红、仿影、临帖,朗读的规律是“跟我读”,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总之,就是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多做。因此,语文老师要有“书写、朗读、表达”等较好的基本功,要有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艺术细胞,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灵性,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于老师之所以把“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叫得这么响,是因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一是讲得多,读得少。这从我们平时的听课中就可以看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个人感觉,很多地方的课堂改革已经和课程改革的根本脱了节,带上了一些个人特色,比如,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标要求开始学习默读,但并没有说要轻视朗读,一些老师的课堂,默读已经占了主角,也有的地方让学生默读完一遍课文,就开始学习生字词语,理解并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从头至尾,老师的讲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现象重蹈覆辙呢?著名教育专家斯霞老师指出,“小学语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些词语是很难讲清楚的,要靠朗读去意会。”这是我从本书中收获最大的一点,虽然于老师没有直接说明朗读的好处,但是通过查阅资料,我进一步知道了朗读的很多好处,它有利于身体健康、培养语感,并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大大提高语感素质。再次,朗读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还可以避免困倦和思想开小差。

如此重要的一个技巧,为什么会被许多老师忽视呢?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的改革方向与课标脱节,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个人的素质问题。记的那是一次校乡交流课,我在乡下的一所学校执教,可是让学生齐读课文时,班级里出现的却是整体唱读的声音,学生不会停顿、没有抑扬顿挫,更谈不上感情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的读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老师本人可能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所以,朗读技巧的学习是提高老师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听著名播音员的播音、名家朗诵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像于老师说的——读出人物的轮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等,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有“亮点”。

平时我们上公开课,遇到生疏的学生,都害怕学生不配合自己。于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课堂上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配合”他们,用耐心与和蔼的态度启发点拨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这种配合,进一步说就是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服务于学生的大教育观。当然,光爱学生还是不够的,爱要建立在课前“备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教材中哪些地方要讲,哪些地方要点拨,哪些知识要补充,哪些方面要拓展,都要细细思考。同样是背诵、朗读,学困生达到什么程度?设计的课堂提问难易是否适度?甚至连哪些问题由学困生回答都应该考虑。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在备课时就要胸有成竹。

在于永正老师看来,教语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精讲、多读、多写,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的习惯。他把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凝成了一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这是于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整本书重中之重的地方。融入“五重”的语文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所以,每一个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快乐,而且得到了应有的进步和发展。那么,五重教学的核心点体现在哪里呢?

重情趣是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要多一些人文精神,即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情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只有充满情趣的课堂,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重感悟的过程,一定要遵循一个规律,让学生多读多想,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品味赏读、微观探究,这时候,是最能考察一个老师个人素养的时候了。注重积累,不仅包括学生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心理词典”和“词条”,为学生的理解和情感成长做好铺垫。而由读到写的迁移,则要先从仿写开始。从小的方面说,根据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等。从大的方面说,仿写整篇文章的写法、表达方式等,这些读后的迁移训练,都会为学生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四点都要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下完成,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要少一些分析和讲解,以防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教师语言的习惯,从而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学会运用语言。

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上也有很多小窍门,比如如何帮助学生少写错别字,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学相长等。“蹲下来看学生”让他的课堂充满了幽默和微笑,他用自身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出了典范。他的课,堂堂有亮点,节节有光彩,或朗读、或导入、或关键词句的解析、或指导学生的书写,都能赢得学生的佩服、尊敬与爱戴。在他的引领下,学生在阅读中锻炼了写的能力、读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和思想感情,读写结合真正落到了实处。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不但是他作文教学的总结,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作文课,随阅读教学之风悄然潜入孩子们的习作,又从生活的源头活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既有“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又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厚重。读此书,你会大彻大悟,好课堂、好语文老师,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躬身实践,那么,你的课堂也会更加鲜活、更具有感性。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5

阳光洒在身上,在这个漫长的冬日,我翻开了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我应该怎样教语文?带着疑问,细细品读……

还未品读,封面上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师经典,历久弥新的语文教学实用心法”就已让我非常期待。《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精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多年教授语文的心得,从教学指导、阅读方法、写作教学和写作提升四个方面,系统展示了教育大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解答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比如,语文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理念、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写作是什么、怎样写作等。教学案例丰富详实,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精辟而实用的指导。

书中的教学实例虽然大多取材于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内容,但所讲的有关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书中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大多是像拉家常的一样话语,可读了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不曾明白的或者困惑的问题突然之间在此找到了答案。大师的语言,三言两语便能切中肯綮,便可指点迷津。

叶老在文中强调,“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刻的感觉到现在学生缺乏的就是阅读能力。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让学生随时动笔,课后的小练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叶老在文中说到“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我就想着在课堂上要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我怎样教语文》第一章第一篇是“认真学习语文”。叶老对语文怎样教,如何学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在鞭辟入里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做出了本真、朴素但最根本的明确阐述。这一篇文章共有5个小标题。分别是:学习语文很重要、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学得好不好的关键。所讲内容其实就是学习认知、学习要求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就是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前者是吸收,是进,从外到内,后者是表达,是出,从内到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吸收和表达两件事。

“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学习语文要练的基本功有四: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文章结构。所有的要求是“正确”,字要念得正确、写得正确熟练、用词用得正确贴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合理正确、文章思路要清晰。还强调:“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

学习语文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认真”是我们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一种态度。我们经常说:只要你认真了,再差都会有进步。这里的“认真”,是真的认识到踏实学习的重要,是真的做到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是真的养成了积累的一点一滴知识的良好习惯……认真朗读,认真听课,认真书写,认真写作,认真说话,认真积累……所有的“认真”加在一起,就是美好的语文人生,温暖的学习人生。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这些语言浅近,语气温和,娓娓道来的深刻见解和真知灼见,对我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下载怎样教英语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教英语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5则范文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精选5篇......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五篇范文]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

    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五篇)

    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一)吴小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能使自己每堂课孩子能听懂、课堂气氛活跃、孩子学习主动性高、孩子完全掌握教学内容,那才是成功的一课。但对于我们老师来......

    英语可以这样教读后感

    读沈丽新《英语可以这样教》有感 这堂课你觉得幸福吗?”没有老师问上课的教师,取而代之的是“这堂课你上得成功吗?” 幸福,美好而温馨的字眼,只能在存在于我们的祝福声中;我们的课......

    英语可以这样教读后感

    英语可以这样教读后感 英语可以这样教读后感 读沈丽新《英语可以这样教》有感 这堂课你觉得幸福吗?”没有老师问上课的教师,取而代之的是“这堂课你上得成功吗?” 幸福,美好......

    怎样学英语

    曾几何时,人们在刻苦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受到一个问题的困扰,那就是“怎样才能有效地学好英语?”对于这个问题,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一些英语教师仍在孜孜不倦......

    初中英语论文:怎样教七年级新生学英语

    英语:怎样教七年级新生学英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初中三年的英语教学工作的成败,就取决于七年级上学期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否了。 如何教七年级新生学英语?下面是我的一点......

    怎样对待“教不好”的学生读后感

    读了吴非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纠结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怎样对待“教不好”的学生读后感。“同一时间,一把播下的种子,萌芽也有先后,长成的苗也可能高矮不一,有什么可急的呢?” 班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