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是难的”之我见
“美是难的”之我见
09243245
许小明
柏拉图在探究“何为美”,“美是什么此”类的问题时,得出一个结论:美是难的。或是源于“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太过于深奥,难以找到一个明确的说明给其定义,但不得不说“美是难的”这一结论比给“美”下一个定义要有价值的多。在我看来,任何事物,抽象的,具体的,一旦有了某种定义,那么,就在拥有了绝对的正确的同时,也失去了相对的全面。而“美是难的”这一说法却恰恰拓宽了美这一概念的领域,因为难,所以有了诸多可探究和挖掘的内涵。
依本人所见,“美是难的”是由美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决定的。美的普遍性体现了美所存在的范围,而这个范围又是难以用具体的数字去衡量的,因为数字也仅仅是代表了人对“范围”的认识程度,是有限的。美应是存在于人已认识和那些还未被认识的一切领域,其中的有些美是不为我们的认识所感知、熟悉,或是认同的,但不得不承认美是存在的,且是普遍的。而这也成了“美是难的”结论产生的基本支撑点。正是由于美的不可统计的特点,在美无限存在的现实面前,人一直处于一个既主动又被动的地位,主动地去发现美,认识美却始终难以将其穷尽,从而被动地认识更多的美,以此组成一个循环。因此,“美是难的”在美的普遍性上集中体现为人对美之范围的认识程度上。
而美的相对性则是“美是难的”结论产生的重要立足点。通常,人在认识某样事物时,都会多少带有主观性,这就造成了认识的不全面,在对待“美”的时候亦是如此,人在判断事物是否“美”时会站在一个特定的角度立场来评判,却难以从另一个立场去重现审视,但正是因为所站角度的不同,往往就造成了美丑的本质区别。例如,雨果笔下的形象——卡西莫多,在一个丑陋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善良的心,而有着看似美丽外表的副主教克洛德却包藏着一颗罪恶的心。从这里不难看出,美是具有相对性的,只有从不同角度去剖析一个事物,才能更为全面地感知“美”。通过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体现“美”的相对性,我们可以解读到以下的一个信息,即美是永恒的,它不因认识主体的认识方式和认识思维的改变而改变,而是永恒存在,关键在于对事物“美”的正确理解。相对性较普遍性而言,更难于被人们所理解和运用,因为人在认识中的主观思维惯例是很难被轻易改变的,因而不得不说美的确是难的。
美是难的,因为我们对美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但也正是因为美是难的,才促使我们不断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而这本身就是一个“美”的过程。
第二篇:理赔难之我见
理赔难之我见
以下从客户角度谈下理赔难的原因,以我所见,客户觉得理赔难综合起来可以归纳成三个字“慢、少、繁”。
“慢”是指理赔慢,相比快速的承保时间,理赔时间显然显得过长,离客户心理期望值相差甚远。
“少”是指金额少。由于种种原因,赔付金额与客户的损失金额不一致,导致客户需要自付一部分金额,致使客户不理解,产生不满情绪。
“繁”指理赔手续繁琐,相比简易的承保手续,理赔所需材料要求比较严格,特别是双方事故以及涉及人伤、三者财产损失的案件需要许多事故证明、发票、免赔证明和各种有效驾驶行驶证明。以上三种原因又互相牵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严格的单证制度往往致使导致理赔金额减少,例如涉及人伤需要医疗机构的完整医疗资料、涉及三者财产损失需要各种证明,特别是面对强势的交警、法院、医院、路政以及评估机构时,像众所周知的天价施救费、不合理的交警调解情况等,对于这些情况保险公司往往处于弱势,若完全按照这些机构开具的损失证明来赔付时则形成巨大的赔付压力,若不完全赔又导致客户损失利益,这些情况都致使保险公司和客户处在僵持状态,形成理赔慢现象。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
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
07工商管理(1)班 :周晓辉学号:36 大学生的就业前景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最近几年,“难”的似乎已不仅限于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了,连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开始感叹“做毕业生,难啊!”那毕业生就业为什么难呢?
(一)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首先,诚信问题。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勤奋刻苦学习,整天游手好闲、打游戏等等,到求职时才发现具备一定的证书、文凭和履历才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此时她们只有投机取巧或造假来欺骗企业的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第二,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加上动手能力差,缺乏实际经验,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第三,自身地位偏高。大学生普遍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大学生们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多数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臵和专业调整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而是单纯力足于自身师资条件:并且现在的多数大学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的发展,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等;他们没有思考过怎样设臵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让同学更好地接受知识,轻视对学生的教养和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研究型人才与高级专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臵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的机制;各高校的办学水平残差不齐,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扩大、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因素越来越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升高。
(三)、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那些萎缩淘汰的旧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传统专业并没有及时得到缩减,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
(四)、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五)不规范、不健全的的人才市场机制,加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人才市场机制在这里主要指人才就业市场机制和人才市场管理机制。从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很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利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从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看,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限制机制,削弱了用人单位吸纳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国家允许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多的用人自主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大学毕业生。但同时国家又没有在短时间内建立与之完全匹配的市场激励保障机制,宏观引导这些基层企事业单位理性地用人。例如,基层企事业单位一般进行承包任期制、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而任期目标中往往缺乏单位人力发展目标要求,这就导致了许多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上的短期行为。他们拼设备、拼资源、压缩成本,不愿在承包期内接受见效迟而支付早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宁愿“竭泽而渔”或采取短平快的在职培训,何况这还能解决企事业既有人员的学历升级和稳住既有岗位的隐性需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弱化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阻塞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入口。
(六)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及服务欠佳
第一、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关系无处不在,有些在校期间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却因在找工作时没有社会关系而被一些单位拘之门外。相反,一些在校期间整天“混日子”的学生却找到比优秀学生好的多的工作。有些单位就是近亲繁殖,招进来的人都是和本单位相关人员有关系的,这样既挫伤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对单位的发展不利。
第二、社会中介机构或社区的服务不够
在就业日益市场化的今天,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和社区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服务机制,导致毕业生毕业后没人管,没人问的地步。服务机构缺乏对毕业生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像无头的苍蝇撞来撞去,结果一无所获。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我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我见
摘要: 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在择业过程中的误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必要做一些分析和探讨。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介绍一些当代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工作经验市场能力竞争力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随之成为时下大学校园里即将毕业大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2009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在70%左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据悉广东2月份大学生的签约率仅仅为3%。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在金融危机下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那么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吗?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应对?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可以说,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关键是看教育部门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是国外大学的一贯做法。就业信息发布得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国内高校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在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上,显然存在不小差距。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其实不然,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
1、就业观念
部分学生认为本地企业不如发达地区好,有种好向往发达地区的趋势等不准确的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学生,家庭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2、工作经验
一些部门在招聘时常常会要求应聘大学生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刚从学校走出来,何来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在校大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并非一件难以办到的事。大学生在校学习之余可以找一份兼职(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在毕业一年时间中亦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学生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3、职业生涯规划
“你对自己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构想?”,记者问。“现在没有什么想法,想着毕业后我想先不参加工作,准备考研吧”,“会从事跟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某项工作吧”,大多数的学生会或是以“考研”盖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以考研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或是会的的比较模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我认为每一个大学生要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很好的规划,这样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目的性。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迈进,对最终很好的实现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
4、对面试技巧的掌握程度
面试也是一门学问,掌握了一定的面试技巧无疑是会对我们的面试起很大程度上的帮助作用的。所以建议大家在面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在有才能,没有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没能在面试时让面试人员“识得”你,也是无用啊!
二、客观因素:
1、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
不同的用人单位固然有不同的选择标准,我们在应聘时要审核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这是必需的。
2、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
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这就要求择业大学生的关注了,或许会有潜藏的机遇。
3、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一般都会以选修课程、讲座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就业是有一定帮助的。
4、学校教育
学生会在学校为之提供的社会化教育环境中不断积累生活阅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认识社会,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而使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人文环境、教学模式等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5、社会环境
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上仍存在任人唯亲和不正之风等。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
1.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2.大学生及家长错误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
2)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将来打造全新的自我。
3)在一个岗位、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而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则是谋求改变的前提。所以,作为现代人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而作为大学生这种品质尤为重要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
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总之,就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不管你喜欢什么工作,在就业之前都要对自己的未来作好规划,看清自身的能力和潜力,量体裁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资料来源: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
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滑的态势,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急迫性和重要性。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不仅直接影响毕业生个人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会诱发各种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其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最后,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因此,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及大学生本身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是指:第一,大学生毕业一年以后仍找不到工作;第二,毕业三个月后暂时栖身于明显低于自己知识、水平、能力的临时岗位上;第三,以牺牲自己职业理想、专业、特长为代价的非理想就业;第四,少部分大学生预期毕业后无希望找到理想工作、被迫深造考研。造成第一、二种情况有可能是由于总量供求矛盾和大学生自身劳动力质量问题引起的,这类大学生如果不放低就业条件很可能加入失业大军,第三种有可能是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校专业调整滞后等原因造成的,这类大学生有可能加入结构性失业队伍。第四种情况的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多数读研后其竞争力并不见得好多少,也许是把就业难问题推迟到三年以后。
总的来说,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重要部分,其自身也必然要经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配置,在这种配置过程中,个人的知识、技能、素质、观念和就业目标、劳动力市场环境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环境等无一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就业,因而毕业时总有一部分人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或不能立即就业、或不能找到与之知识水平、能力相匹配的理想工作,有的甚至逐渐成为失业大军的一部分。
就业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就业竞争环境激励、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我国劳动用工体制的不完善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地位的回归让大学生就业产生激烈竞争等等。
解决就业难问题本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应着眼于长远的就业政策设计: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广纳良策,摸清供需潜力,缜密筹划;积极发展和优化政府主导的社会中介机构的组织职能,探索团组化、项目制和派遣制用人模式;对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志投身西部开发、边疆农村与落后地区建设的大学毕业生,要加大精神和物质激励力度,明确给予专业深造的优先机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须着力于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又在于放宽或取消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并大力促进其发展。
三、树立科学就业观 :调整薪资待遇的期望值、明确职业目标、不片面追求专业对口、重视实习的机会、继续深造,重组知识。
四、学校方面:要转变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要合理设置专业,以满足社会及市场需求为根据、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以提升学生求职能力为目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解决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大学毕业就业不仅知识学校的本职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