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之我见
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之我见
摘 要: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扩招和就业“市场化”,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文章首先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描述,然后从社会、高校、学生三方面阐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并依据各方面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Building class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I saw
ZhaoChenChen
(henan building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safety technology management 09-1)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pick of the reform, expanded and employment “marketing”, China's labor market appea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the employment of the graduates face greater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This article first to build kind of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 employment has described, and then from the societ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tudents three aspects, the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 employment the root causes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1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样对于建筑类高职毕业生来说,当离开学校求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感到茫然,不知所错,才发现自己尚未做好准备。从求学到工作的转变,自身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的了解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择业时目标不明确,人云亦云,求职中处于焦虑、失落、困惑之中„„从而导致了择业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择业时过分看重报酬,期望值较高,造成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很多岗位又没人却得被动局面,毕业生主动待业呈上升趋势。2 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2.1社会的原因
2.1.1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对刚刚毕业生的大学生需求不多,而基层毕业生又不愿意去。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到饱和。如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绝对减少,部分大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等,使他们在求职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1.2.整个社会盲目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有偏见。在一些企业和公司的高管人员眼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素质偏低,比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略逊一筹。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盲目
追求高学历,不论什么岗位都要求本科学历或以上,即便是高职学生完全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也被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挡在了门外。这些都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2.2高校原因
2.2.1在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推动下,建筑类院校毫不例外的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扩招生源,把专业划分的更细,开设新专业。择业是从学生高考填报志愿就已经开始,学校为了吸引更多学生把第一批的部分学生调剂到新专业,留热门专业等待补录学生,而学校的调剂改变了一大批学生的择业目标,直接影响学生大学三年的学习心态,成了实验的“小白鼠”由以前的目标明确转变成了新专业开设在就业方面种种困惑„„大学调剂让一批大学生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学习热情慢慢的冷却,专业知识的不感兴趣以致了解程度低造成专业不对口。
2.2.2高职建筑院校是专门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基地,用人单位迫切希望从学校找到合适的人才,但部分高校教学设置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目前社会的就业市场已经市场化,但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却相对滞后,有些仅仅是将本科院校的专业和教学简单压缩,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面大而空泛,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学生本身知识结构的欠缺,这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当难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陈旧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2.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较早,在刚刚进入大学,对这个社会现状认识不是太清就要去规划今后的职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在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对高职院校而言,生源就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所以学校普遍非常重视招生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忽视了就业,特别是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内容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法规、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对于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内容还是比较缺乏。
2.3.学生自身原因
2.3.1.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准确定位。受社会、家庭及各方面压力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就业观,盲目追求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不认可基层工作;有些毕业生不能准确给自己定位,心比天高,但综合能力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而且不顾社会整体薪酬水平,盲目追求高工资,期望值过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情况,一方面“有业不就”,到最后又“无业可就”。
2.3.2.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足,对自己的才能、爱好、特长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定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打算,随波逐流。
2.3.3缺乏创业意识。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市场巨大的创业平台,高校毕业生宁愿成为现有就业市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也不愿意实现对自我的突破,不愿意走上创业之路。消极等待学校和老师安排。有部
分高职毕业生把就业当作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在就业上过分依赖学校或家庭安排,甚至等着老师来提醒和督促,自己不能够主动走向就业市场。
2.3.4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员工具备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过硬,要求员工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和对待工作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态度,因此在学校学习不怎么好的学生就会因为某一方面的不足而失去被录用的机会。
3.对策
3.1政府要大力发展和重视高职教育,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投入不够,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专门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外,还要完善和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参军,并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要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体制,从根本上保证高职毕业生成功就业。用人单位应改变用人观念,寻求真正可用之才。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目前毕业生数量庞大的情况下,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得过高,本来是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却要聘用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用人标准虚高,使得相当一部分人难找到工作,造成人才资源浪费。政府应在做好政策宣传,强化舆论导向的引导,培养用人单位正确的用人观。
3.2高校方面
3.2.1 高等院校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校应根据用人单位对急缺的专业进行调查和预测,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从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轨道上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不可以为了就业率,使学生被就业。
3.2.2学校尊重学生的选择,被录取后调剂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可以重新选择专业,专业开设课程目标明确,循序渐进,重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构建,高校要适应社会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学生参加和自身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和考证,增强技能能力,达到“一张文凭,多张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2.3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紧密的联系.高校要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就应该大力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要求。高校通过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甚至是建立“订单式”培养方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将自己对员工的要求反馈给学校,学校按照用人单位要求适当调整培养课程,为企业提供挑选合适员工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实践和锻炼,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高校通过和企业建立长期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3.3学生方面
3.3.1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填报志愿时,在学校期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可否认,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不仅要掌握好知识基础,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主动加强社会实践锻炼,通过假期多接触社会,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有效的提高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走向社会时打下更好的基础。
3.3.2 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一方面,大学生不能总是盯着“热门”职业,要从基层做起,不断锻炼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另一方面,树立多元化就业观,早做准备,在大学期间就要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才能够在毕业时不会感到迷茫。要强化机遇意识,牢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4结语
建筑类高职大学生所面临就业难的现状是社会、学校和学生综合原因造成的,一时间改变这种现状效果还不明显,需要长期实行,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给了当代学子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展示空间。看清形势,摆正心态,以积极的心境和行动去面对,感受社会压力的同时,在磨练中更快地成长。而且学校的努力、国家政策的协助,都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很大的就业空间。就业形势虽然并不乐观,但是大学生仍有理由相信自己——微笑着面对一切!
【参考文献】
[1]葛敏.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7,(18).
[2]郑扬波.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3]赵苗苗,刘静洋.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7,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
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
07工商管理(1)班 :周晓辉学号:36 大学生的就业前景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最近几年,“难”的似乎已不仅限于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了,连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开始感叹“做毕业生,难啊!”那毕业生就业为什么难呢?
(一)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首先,诚信问题。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勤奋刻苦学习,整天游手好闲、打游戏等等,到求职时才发现具备一定的证书、文凭和履历才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此时她们只有投机取巧或造假来欺骗企业的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第二,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加上动手能力差,缺乏实际经验,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第三,自身地位偏高。大学生普遍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大学生们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多数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臵和专业调整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而是单纯力足于自身师资条件:并且现在的多数大学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的发展,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等;他们没有思考过怎样设臵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让同学更好地接受知识,轻视对学生的教养和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研究型人才与高级专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臵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的机制;各高校的办学水平残差不齐,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扩大、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因素越来越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升高。
(三)、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那些萎缩淘汰的旧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传统专业并没有及时得到缩减,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
(四)、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五)不规范、不健全的的人才市场机制,加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人才市场机制在这里主要指人才就业市场机制和人才市场管理机制。从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很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利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从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看,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限制机制,削弱了用人单位吸纳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国家允许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多的用人自主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大学毕业生。但同时国家又没有在短时间内建立与之完全匹配的市场激励保障机制,宏观引导这些基层企事业单位理性地用人。例如,基层企事业单位一般进行承包任期制、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而任期目标中往往缺乏单位人力发展目标要求,这就导致了许多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上的短期行为。他们拼设备、拼资源、压缩成本,不愿在承包期内接受见效迟而支付早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宁愿“竭泽而渔”或采取短平快的在职培训,何况这还能解决企事业既有人员的学历升级和稳住既有岗位的隐性需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弱化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阻塞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入口。
(六)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及服务欠佳
第一、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关系无处不在,有些在校期间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却因在找工作时没有社会关系而被一些单位拘之门外。相反,一些在校期间整天“混日子”的学生却找到比优秀学生好的多的工作。有些单位就是近亲繁殖,招进来的人都是和本单位相关人员有关系的,这样既挫伤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对单位的发展不利。
第二、社会中介机构或社区的服务不够
在就业日益市场化的今天,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和社区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服务机制,导致毕业生毕业后没人管,没人问的地步。服务机构缺乏对毕业生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像无头的苍蝇撞来撞去,结果一无所获。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我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我见
摘要: 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在择业过程中的误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必要做一些分析和探讨。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介绍一些当代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工作经验市场能力竞争力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随之成为时下大学校园里即将毕业大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2009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在70%左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据悉广东2月份大学生的签约率仅仅为3%。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在金融危机下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那么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吗?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应对?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可以说,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关键是看教育部门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是国外大学的一贯做法。就业信息发布得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国内高校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在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上,显然存在不小差距。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其实不然,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
1、就业观念
部分学生认为本地企业不如发达地区好,有种好向往发达地区的趋势等不准确的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学生,家庭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2、工作经验
一些部门在招聘时常常会要求应聘大学生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刚从学校走出来,何来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在校大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并非一件难以办到的事。大学生在校学习之余可以找一份兼职(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在毕业一年时间中亦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学生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3、职业生涯规划
“你对自己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构想?”,记者问。“现在没有什么想法,想着毕业后我想先不参加工作,准备考研吧”,“会从事跟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某项工作吧”,大多数的学生会或是以“考研”盖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以考研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或是会的的比较模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我认为每一个大学生要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很好的规划,这样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目的性。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迈进,对最终很好的实现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
4、对面试技巧的掌握程度
面试也是一门学问,掌握了一定的面试技巧无疑是会对我们的面试起很大程度上的帮助作用的。所以建议大家在面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在有才能,没有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没能在面试时让面试人员“识得”你,也是无用啊!
二、客观因素:
1、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
不同的用人单位固然有不同的选择标准,我们在应聘时要审核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这是必需的。
2、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
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这就要求择业大学生的关注了,或许会有潜藏的机遇。
3、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一般都会以选修课程、讲座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就业是有一定帮助的。
4、学校教育
学生会在学校为之提供的社会化教育环境中不断积累生活阅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认识社会,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而使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人文环境、教学模式等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5、社会环境
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上仍存在任人唯亲和不正之风等。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
1.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2.大学生及家长错误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
2)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将来打造全新的自我。
3)在一个岗位、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而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则是谋求改变的前提。所以,作为现代人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而作为大学生这种品质尤为重要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
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总之,就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不管你喜欢什么工作,在就业之前都要对自己的未来作好规划,看清自身的能力和潜力,量体裁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资料来源: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
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滑的态势,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急迫性和重要性。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不仅直接影响毕业生个人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会诱发各种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其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最后,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因此,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及大学生本身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是指:第一,大学生毕业一年以后仍找不到工作;第二,毕业三个月后暂时栖身于明显低于自己知识、水平、能力的临时岗位上;第三,以牺牲自己职业理想、专业、特长为代价的非理想就业;第四,少部分大学生预期毕业后无希望找到理想工作、被迫深造考研。造成第一、二种情况有可能是由于总量供求矛盾和大学生自身劳动力质量问题引起的,这类大学生如果不放低就业条件很可能加入失业大军,第三种有可能是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校专业调整滞后等原因造成的,这类大学生有可能加入结构性失业队伍。第四种情况的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多数读研后其竞争力并不见得好多少,也许是把就业难问题推迟到三年以后。
总的来说,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重要部分,其自身也必然要经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配置,在这种配置过程中,个人的知识、技能、素质、观念和就业目标、劳动力市场环境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环境等无一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就业,因而毕业时总有一部分人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或不能立即就业、或不能找到与之知识水平、能力相匹配的理想工作,有的甚至逐渐成为失业大军的一部分。
就业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就业竞争环境激励、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我国劳动用工体制的不完善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地位的回归让大学生就业产生激烈竞争等等。
解决就业难问题本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应着眼于长远的就业政策设计: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广纳良策,摸清供需潜力,缜密筹划;积极发展和优化政府主导的社会中介机构的组织职能,探索团组化、项目制和派遣制用人模式;对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志投身西部开发、边疆农村与落后地区建设的大学毕业生,要加大精神和物质激励力度,明确给予专业深造的优先机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须着力于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又在于放宽或取消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并大力促进其发展。
三、树立科学就业观 :调整薪资待遇的期望值、明确职业目标、不片面追求专业对口、重视实习的机会、继续深造,重组知识。
四、学校方面:要转变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要合理设置专业,以满足社会及市场需求为根据、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以提升学生求职能力为目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解决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大学毕业就业不仅知识学校的本职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篇:毕业生就业难
7.7万毕业研究生创新高
市人社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自2010年后,就未再举办本专科毕业生或毕业研究生的专场大型招聘会。对于恢复举办大型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人社部门表示,随着本市经济发展,不少新成立的研发机构或者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纷纷向本市人社部门提出,希望能够举行大型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补充其急需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今年北京地区毕业生人数约23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有7.7万人,创下新高。相比去年这一数字激增了1万多人。综合考虑后,本市决定推出这一大型毕业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以促进北京地区2013届毕业研究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