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在哪里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在哪里
有些学生和家长抱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难与艺术类专业的扩招有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是否真的是扩招惹的“祸”呢?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艺术院校的师生,就当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一番了解和调查。
扩招让就业压力加大
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近几年的就业难与高校的扩招有关,因为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而大学生就业难也恰好始于2002年。对此,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认为,尽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于以往更加严峻了,但艺术院校扩大招生本身也是社会需求增长的反应。范迪安说,10年前的中央美院7个系每年只有百余位毕业生,现在,学科专业扩大了,每年有500多名本科和硕士、博士毕业生,而且今后还会继续增加。
近10年来,全国的许多综合性大学都纷纷设立了艺术学院,或增设了艺术学科。如清华大学设立了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徐悲鸿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艺术与传媒学院等,艺术类毕业
生人数正在成倍增长。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今后中戏还将搬迁至北京郊区,届时还会扩建校舍,进而扩大招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说,学院现正在筹建新校舍,新校舍建成后,也会扩大一定的招生名额。
专家们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出现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并不表明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更加少了。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就总体毕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但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难度。
大城市容量有限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的就业现状。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在中小城市、西部地区还有着大量的职位空缺,所以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提法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都觉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认为,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想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文化团体虽然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非常需要各类艺术人才,尤其是我国的边远地区、西北部地区十分缺乏艺术类的师资。金铁霖说,如果把这些地方都考虑进去,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其实在小城市里,大学生更能发挥作用,也更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首都师范大学的王老师说,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批学生选择了到甘肃、青海等西部边远地区就业。从他们工作情况的反馈来看,这些学生在这些所谓的小地方,都有了大发挥。当地的相关部门也非常器重这些大学生,不到一年,有的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人员。王次炤说,以前的毕业生都想留在首都,近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引导下,学生有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观念,一些毕业生开始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而事实证明这些从大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转变观念才有出路
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学生不能较好或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盲目地投递个人简历;有的是因为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客观、恰当的就业目标。
首都师范大学一位正在一家杂志社实习的学生告诉记者,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他根据所学专业给自己确定了几个就业方向,要么当老师,要么从事美编工作,或者从事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工作。如今,在有的放矢的情况下,他所投递的简历有了回音。
为了能给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如今许多艺术院校都开辟了就业信息网,及时地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发放在网页上。中央音乐学院甚至把招聘会办成了音乐会,精彩的音乐会既展示了学生的才艺,也客观地展示了学院的教学水平。这种音乐会代替了招聘会的形式吸引了毕业生的积极参与,参与招聘活动的用人单位也对这种招聘形式颇感兴趣。
另外,也有一些艺术类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去年毕业的几位学生一起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既取得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中央美院的一位毕业生说,他的5个师哥、师姐毕业后合办了一个工作室,如今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北京服装学院的几个毕业生说,他们也打算毕业后开个服装坊。这些自主经营的小老板们都认为,虽然自主经营
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因为是为自己打工,所以大家也就会格外地卖力,工作起来自然也就干劲十足。
针对这些就业新群体,专家们认为,毕业生不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自主创业,只要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就能既实现自我价值,又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自中国艺术报第403期)
第二篇:解放思想难在哪里
解放思想难在哪里
添加日期:2008-10-06 阅读:128 发布人:葛虹
字体:大 中 小
作者:范登生
来源:人民网
主持人的话:
解放思想是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范登生同志在来信中从五个方面对当前解放思想难的成因进行了系统梳理,富有启发。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大力弘扬的优良传统。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对解放思想恰如其分的历史定位和科学评价。纵观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每一次大的挫折和失误,也都能从思想封闭和僵化中找到直接原因。可见,解放思想不仅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既然解放思想这么重要,而且我们党一再反复强调,那为什么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解放思想的步子迈得不大呢?这是非常令人深思的。本文试图从解放思想难的成因上作些分析。
成因之一:陈旧思想观念束缚,不愿解放思想
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确实有些同志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愿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仍然抱着过去的老观念、老套路、老经验不放,总觉得老办法省时省力,老套路驾轻就熟,老经验实在管用。虽然口头上也强调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但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却不愿开动脑筋,习惯于用僵化的思想应对生动的社会实践,用陈旧的思路应付上级指示,甚至对新观念、新事物视为异物,予以排斥。特别是个别领导同志工作作风漂浮,官僚习气严重,自己不愿解放思想,也不许别人解放思想,致使单位死气沉沉,工作平平淡淡。我们说解放思想,首先就是要从这些陈旧的、过时的、僵化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推动事业发展。
成因之二:民主空气不浓,不便于解放思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从局部看,一些单位民主气氛不浓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有些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比如,有的党组织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够有力,重大问题集体讨论不够充分,存在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有的领导同志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对一线和基层情况若明若暗,甚至心中无数;还有的调动基层群众民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形式单一,渠道不畅,群众的意见难以反映,群众的心声难以表达,群众的公论进入不了决策,等等。这些都无形地给自身和群众的思想解放设置了障碍,增加了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解放思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先决条件。这就告诫我们,解放思想不仅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更要大力拓展党外民主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运作机制。这将是一项迫切的、现实的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成因之三:素质能力欠缺,不善于解放思想
我们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与解放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当看到,这些年我们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政治思想觉悟、政策理论水平、学历知识结构、实际工作能力等已经大为改善和提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自身的素质能力与岗位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有的干工作事无巨细、不抓大事,深陷事务主义的泥沼,总埋怨自己分身无术;有的整天泡在会议上,泡在文件中,泡在讲话中,不论大事小事,似乎不开会就不够重视,不讲话就不够力度;有的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知识结构不够系统、不够厚实;有的虽然政策理论水平比较高,但现代高科技知识却比较贫乏;有的做具体工作可以,但把关定向的能力却比较薄弱;还有的工作岗位变动后,对新的角色不愿去适应,对新的情况不愿多了解,靠吃老本过日子,等等。这些素质能力上的欠缺,制约着解放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即使这些同志有解放思想的强烈愿望,由于素质能力的局限,却往往不知如何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解放思想。因此说,提高解放思想的能力,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也才能为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成因之四:害怕风险,不敢解放思想
干任何事业甚至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解放思想也不例外,同样需要经受各种风险的考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为什么总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解放思想呢?主要是怕担责任、担风险。有的抱着“出头椽子先烂”的想法,不敢勇为人先,担心“枪打出头鸟”,丢了“乌纱帽”;有的认为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确实需要解放思想,推陈出新,但就怕演“砸”了,影响了自己的政绩,败坏了自己的名誉,得不偿失;还有的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平平稳稳守摊子,缺乏一股干事业的闯劲。究其原因,这些都是私心杂念在作怪,总怕官位不保、利益受损,甚至影响升迁。我们知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崭新的事业需要崭新的思想。如若干什么事情总是左顾右盼,谨小慎微,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挑战精神,长期下去,我们的思想就会冻结,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我们要永远铭记邓小平同志的这段名言:“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成因之五:风气不正,不利于解放思想
对于我们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来说,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上也是走在前列的。但在个别领导干部身上,也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不能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对待解放思想,而是借“解放思想”之名,热衷于打政策上的“擦边球”,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局部不顾全局,为了眼前不顾长远,为了个人政绩不顾群众利益。更有甚者,一些领导干部以“解放思想”的名义,把下舞厅、洗桑拿、跑关系、忙受贿当成家常便饭,思想由低俗变成肮脏,行动由扭曲变为无耻。试看一些下马的高官,身边有多少依附的红颜,家中有多少不义的财产,交往中有多少不正常的关系。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思考如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问题,而是更多地思考如何寻求个人的精神刺激和满足私欲。这些害群之马,往往唱着“解放思想”的高调,干着损党、损国、损民的龌龊勾当,玷污了解放思想的声誉,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致使部分群众对“解放思想”产生了误解,负面作用很大。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的正确方向和基本原则。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分民所忧,解民所难。在解放思想的同时,必须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打牢解放思想的群众基础,聚集解放思想的动力支持。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
第三篇:毕业生就业难
7.7万毕业研究生创新高
市人社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自2010年后,就未再举办本专科毕业生或毕业研究生的专场大型招聘会。对于恢复举办大型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人社部门表示,随着本市经济发展,不少新成立的研发机构或者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纷纷向本市人社部门提出,希望能够举行大型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补充其急需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今年北京地区毕业生人数约23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有7.7万人,创下新高。相比去年这一数字激增了1万多人。综合考虑后,本市决定推出这一大型毕业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以促进北京地区2013届毕业研究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第四篇:解放思想大讨论:解放思想难在哪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大力弘扬的优良传统。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对解放思想恰如其分的历史定位和科学评价。纵观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每一次大的挫折和失误,也都能从思想封闭和僵化中找到直接原因。可见,解放思想不仅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既然解放思想这么重要,而且我们党一再反复强调,那为什么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解放思想的步子迈得不大呢?这是非常令人深思的。本文试图从解放思想难的成因上作些分析。
成因之一:陈旧思想观念束缚,不愿解放思想
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确实有些同志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愿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仍然抱着过去的老观念、老套路、老经验不放,总觉得老办法省时省力,老套路驾轻就熟,老经验实在管用。虽然口头上也强调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但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却不愿开动脑筋,习惯于用僵化的思想应对生动的社会实践,用陈旧的思路应付上级指示,甚至对新观念、新事物视为异物,予以排斥。特别是个别领导同志工作作风漂浮,官僚习气严重,自己不愿解放思想,也不许别人解放思想,致使单位死气沉沉,工作平平淡淡。我们说解放思想,首先就是要从这些陈旧的、过时的、僵化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推动事业发展。
成因之二:民主空气不浓,不便于解放思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从局部看,一些单位民主气氛不浓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有些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比如,有的党组织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够有力,重大问题集体讨论不够充分,存在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有的领导同志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对一线和基层情况若明若暗,甚至心中无数;还有的调动基层群众民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形式单一,渠道不畅,群众的意见难以反映,群众的心声难以表达,群众的公论进入不了决策,等等。这些都无形地给自身和群众的思想解放设置了障碍,增加了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解放思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先决条件。这就告诫我们,解放思想不仅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更要大力拓展党外民主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运作机制。这将是一项迫切的、现实的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成因之三:素质能力欠缺,不善于解放思想
我们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与解放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当看到,这些年我们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政治思想觉悟、政策理论水平、学历知识结构、实际工作能力等已经大为改善和提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自身的素质能力与岗位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有的干工作事无巨细、不抓大事,深陷事务主义的泥沼,总埋怨自己分身无术;有的整天泡在会议上,泡在文件中,泡在讲话中,不论大事小事,似乎不开会就不够重视,不讲话就不够力度;有的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知识结构不够系统、不够厚实;有的虽然政策理论水平比较高,但现代高科技知识却比较贫乏;有的做具体工作可以,但把关定向的能力却比较薄弱;还有的工作岗位变动后,对新的角色不愿去适应,对新的情况不愿多了解,靠吃老本过日子,等等。这些素质能力上的欠缺,制约着解放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即使这些同志有解放思想的强烈愿望,由于素质能力的局限,却往往不知如何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解放思想。因此说,提高解放思想的能力,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也才能为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成因之四:害怕风险,不敢解放思想
干任何事业甚至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解放思想也不例外,同样需要经受各种风险的考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为什么总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解放思想呢?主要是怕担责任、担风险。有的抱着“出头椽子先烂”的想法,不敢勇为人先,担心“枪打出头鸟”,丢了“乌纱帽”;有的认为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确实需要解放思想,推陈出新,但就怕演“砸”了,影响了自己的政绩,败坏了自己的名誉,得不偿失;还有的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平平稳稳守摊子,缺乏一股干事业的闯劲。究其原因,这些都是私心杂念在作怪,总怕官位不保、利益受损,甚至影响升迁。我们知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崭新的事业需要崭新的思想。如若干什么事情总是左顾右盼,谨小慎微,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挑战精神,长期下去,我们的思想就会冻结,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我们要永远铭记邓小平同志的这段名言:“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成因之五:风气不正,不利于解放思想
对于我们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来说,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上也是走在前列的。但在个别领导干部身上,也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不能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对待解放思想,而是借“解放思想”之名,热衷于打政策上的“擦边球”,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局部不顾全局,为了眼前不顾长远,为了个人政绩不顾群众利益。更有甚者,一些领导干部以“解放思想”的名义,把下舞厅、洗桑拿、跑关系、忙受贿当成家常便饭,思想由低俗变成肮脏,行动由扭曲变为无耻。试看一些下马的高官,身边有多少依附的红颜,家中有多少不义的财产,交往中有多少不正常的关系。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思考如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问题,而是更多地思考如何寻求个人的精神刺激和满足私欲。这些害群之马,往往唱着“解放思想”的高调,干着损党、损国、损民的龌龊勾当,玷污了解放思想的声誉,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致使部分群众对“解放思想”产生了误解,负面作用很大。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的正确方向和基本原则。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分民所忧,解民所难。在解放思想的同时,必须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打牢解放思想的群众基础,聚集解放思想的动力支持。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
第五篇:房地产调控难在哪里(范文)
房地产调控难在哪里
尽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实施两年,但大家都能注意到,房价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房地产调控吃力不讨好,到底是谁在推高房价?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房地产的刚性需求
各地对于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调控政策的调控重心就是“调需求”,却久不见成效,可见需求顽固。这也是“京七条”开始将调控重点从“调需求”转向“调供给”的原因。首先来分析房地产刚性需求的主体:
(一)要安定下来的刚毕业大学生 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在出席2013商会资本经济高峰论坛时表示,房地产的刚需摆在那里,每年有600万大学生毕业,他们都盼望着买房,房价怎么可能会跌?陈章良表示,很多人嘲笑北漂们上班在北京,房子在河北。陈章良开玩笑说,“但是,假如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也会到河北去买房子。毕竟房价便宜,口袋里的钱刚好能够。虽然我上班每天都很遥远,但是重要的是晚上可以过得很温馨。”且不说毕业大学生买不买得起房,他们都是有买房需求的,而需求的刺激会使得房价居高不下。再说买不起房,还有家长们的支持,早晚要买。
(二)结婚要准备婚房的人
中国传统思想“安家”就是一家人在自己的住所里其乐融融,虽然现在人们思想进步,倡导不买房只租房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现实生活中又的确不乏精明的丈母娘找女婿的硬性条件就是“要有房”。这也能够理解,谁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过得好。不过这些精明的丈母娘也成为推高房价的一大作用群体了。
(三)“买房防老”的中老年人
他们曾经“养儿防老”的思想逐渐转变为“买房防老”。究其原因是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的确有待完善。买房成了中老年人最佳的选择。我所说的“买房防老”是中老年人把房子作为一种投资,需要用钱的时候可以把房子出租或卖掉来获得盈利。不同于最近比较新的概念“以房养老”。“以房养老”是指老人将房产抵押出去换钱养老,去世后房产被收回。而目前我国还没有这种制度,而且因为我国房屋产权年限为70年,实行起来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房地产增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房价租金比与城市化速度正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城市扩张速度越快房价租金比将越高。中国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人向城市里聚集,农村向城市聚集,小城市向大城市聚集。他们即使知道进入城市会面临更高的房租和房价、更拥挤的道路、更糟糕的空气等,但是他们抵挡不了工资上升,工作机会增多,教育医疗水平提高等这些城市的诱人之处,这些因素补偿了高房价的负面效应,让人们感到向大城市迁移仍然会改善自己的处境。城市化进程是不可抵挡之势,而越来越多人要在城市定居也需要房子,这也使得房地产调控愈加艰难。
三、房屋租赁市场混杂
虽然房屋租金也在上涨,但仍有很多人认为,比起吓人的商品房高价,还是租房住更加划算。与其辛苦攒钱买房成“负二贷”(房贷车贷),不如租房自由自在压力小。但事实上,以中国市场目前的状况,一辈子租房并不可取。
首先从管理上,目前的中国各大城市房屋租赁市场都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市场,还比较混乱。很多房东不选择正规中介公司,出租房屋手续简单,甚至只登记租客身份证,安全隐患较大;另一方面,中介公司鱼龙混杂,租房者权益难保障。
另外,租金的不确定性致使租房者很难预测未来房屋租金变化。占月收入的40%以上的车不合理的房屋租金会是租房者权益受损,算下来十几年后租房比买房贵甚至更贵。
租房期限的不确定性以及房屋硬件条件的不足也使得租房难以跟买房相提并论。房东可能有突发事件要卖掉房子或者挪作它用,而之前没有签订正规的合同来保证房客的权益,房客要承担这些可能事件的风险,继续寻找房源搬家,这对于希望拥有稳定生活的人来讲,无异于噩梦。这种事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所以,很多年轻人即使暂时选择租房,其长远目标还是希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可以精心装扮的房屋。由此,房地产调控更加艰巨。
四、房地产价格上涨与地方政府利益相关
很多地方政府卖土地的收入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由此,即使有最严的调控政策出台,各地方政府的执行效果却不尽人意。片面追求高地价,谋取巨额地方财政收入,不愿打压房地产去断送卖土地这一重要收入来源。甚至有些地方地方政府以旧城改造为名,人为制造住房需求。这些自利性行为无疑都是影响房价非理性上涨的重要因素,这些行为破坏了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律,导致了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失灵。
参考文献:
[1] 冯大力,李后强.论住房刚性需求的测算和满足[J].农村经济.2013(07)
[2] 骆永民.城市化对房价的影响:线性还是非线性?——基于四种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1(04)
[3] 张旻宇.房价非理性上涨中的地方政府自利性[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07)
[4] 陈筱彦.买房还是租房?[J].经济论坛.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