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相声内容图式探析
摘 要: 幽默的解读是个侦测、发现和消解的过程。欣赏相声需要花功夫、需要发现,仅仅看表演是不够的。被激活了的图式也可能随时会被后来输入的声音信息所改变。换句话说,有了已经被激活了的图式的帮助,我们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相声所要表达的言语幽默。本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相声中的体现出的文化背景知识解读其中的内容图式。
关键词:传统相声 言语幽默 内容图式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366-02
引言
在相声理解时,听众一点一点地接触到相声的内容。通过图式理论,我们知道在处理外界的事情的时候,人们会按以前储存在头脑中的经验和知识办事。背景知识对于相声理解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众所周知,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说什么,不说什么,也是受文化规定和限制的,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愿意和实际需要。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受文化制约的。在一个文化群体里被认为是合适的话题和谈话内容,可能在另一个文化群体里就是应当避免谈及的。相声,作为言语幽默的一种形式,它的主题应该同样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理解相声不完全依靠于听众的语言知识。听众对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不能确保他们一定能够听得懂整篇相声,还需要有一定量的经验和文化知识。这就是为何有些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仍然听不懂相声的原因。
内容图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听众在词汇知识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辅助听众理解相声中传达出的幽默信息。相声本身并不包含幽默,它只是为听众提供方向,以便于听众能够从以前所获取的知识中构建新的意义,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相声中所包含的内容图式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的主题主要包括: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方言文化,政治文化,娱乐文化等。本文主要是以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礼俗,饮食,和历史文化为切入点,对相声中的内容图式进行分析。
一、礼俗用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是讲究礼俗的文明古国,并一向提倡“礼多人不怪”。长期以来中国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事条理和道德规范,制约着礼俗用于的使用。相声虽然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形式,但其中不乏受文化制约的礼俗用语,主要表现在问候语,自谦语,祝福语,吉祥语,禁忌语和角色用语。这些常常在相声中也常常成为制造包袱的笑料。
例一:
甲:老太太好啊?
乙:好!
甲:他今年高寿了?
乙:跟我爸爸同庚。
甲:一块儿下夜去啦?
乙:好嘛!一个梆子一个锣啊。同庚就是一般儿大。
甲:噢!双棒儿啊!
乙:双棒儿?你爸爸跟你妈是一母所生啊?
甲:这么一说老太太也六十岁了。
乙:对啦!
甲:她出门子了吗?
乙:你这像话吗?我爸爸成家跟我妈出门子那是一档子事。
甲:搁到一块儿办为的是省钱?
乙:不省钱也得一块儿办。
甲:办事了吗?
乙:办了!
当听众听到“同庚”“双棒儿”“出门子”的信息的时候,相应的礼俗文化图式被激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同庚”的含义是年龄相同,是一种比较客气礼貌的表达方式。“双棒儿”是一种相对正规的表达方式,其含义为“双胞胎、龙凤胎”。“出门子”特别女子的出嫁。基于以上的礼俗文化,当甲询问乙的母亲高寿的时候,对方的回答激活了听众对“同庚”的一般理解,而随着甲曲解了“同庚”含义的时候,听众的礼俗图式被推翻,引发了新的图式,两种图式形成对立,引发了幽默。同时对“双棒儿”“出门子”的误用同样打破了听众的原有图式,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为礼俗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现象和人民心理。相声中对于委婉语的使用而引发的包袱不足为鲜。
例二:
甲:老爷子好?
乙:别提啦。
甲:怎么?
乙:他过去了?
甲:过去啦?
乙:对了。
甲:往哪边去了?
乙:往那边去了?
甲:您把他请回来,我还跟他有事呢。(向门外叫乙方的父亲)**大爷
乙:别叫了?
甲:不过过去了吗?
乙:不是走过去了,我爸爸下世啦。
甲:哦,卖菜去了?
乙:哦,上菜市场了?
甲:好呀,帮着您抓挠抓挠,省得您一人儿挣钱着急呀。
乙:什么呀?入土啦!
甲:哦,种起来了!
乙:我种我爸爸干吗呀?入土都不懂?就是归西啦。
甲:喂鸡啦?
乙:你爸爸都喂兔子啦?他呀,没啦。
甲:赶紧找呀!
“死”向来被人视为忌讳的话题,在表达这个含义的时候,不仅是汉语,其他许多语言同样都有会有委婉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死可以表达为:人过去了,归西,入土,下世等。当听众接收以上的表述的时候,其内容图式被激活,但当甲一个接着一个曲解“过去”“下世”“入土”“归西”含义的时候,听众也由此推翻了原有的图式,相声中的一个又一个的包袱被抖开,幽默随之产生。
二、历史文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相声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印证和体现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于这一类幽默包袱的解读,需要激活听众一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的背景知识。
例三:
甲:(学韩父,山东话)“你们唱的是么戏?”
乙:好嘛!听半天还不知道是什么戏呢?
甲:“是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学韩父)“关公是哪的人?” 乙:(学管事的)“山西蒲州人。”
甲:(学韩父)“山西人为么到我们山东来杀人?有我们的命令吗?”
乙:啊?
甲:(学韩父)“这是我们的地盘。你知道关公是谁的人吗?”
乙:不知道。
甲:(学韩父)“他是阎锡山的队伍!”
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学韩父)“为嘛不唱我们山东的英雄?我们山东有好汉秦琼。“
乙:关公也是英雄好汉。
甲:(学韩父)“叫他们俩比比!”
乙:没法儿比
甲:(学韩父)“来一出《关公战秦琼》。”
理解这段相声的幽默,听众首先应激活相应的历史图式。关公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名武将,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模范。秦琼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将,勇武名震一时,为大唐王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当韩父提出唱一出关公战秦琼的要求时,两个人虽然英雄事迹有所类同,但归属于不同的朝代。听众不禁大笑,一般图式被推翻,新的图式产生:韩父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大财主,才会提出这样无理的要求。幽默也随之产生。
三、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只把饮食作为生存的必需品,而是不断提高其社会价值。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传统相声对饮食文化的切入颇具特色,一定程度的反映出民俗特色。
例四
甲:请问你是哪的人?
乙:北京人。
甲:北京那儿净是说相声的。
乙:净是说相声的谁听啊?
甲:我们那儿净是卖粽子的,谁知啊?
乙:他这儿等着我呢!
甲:就提我师父那名姓也不像个卖粽子的。
乙:你师父姓什么?
甲:姓姜(江),叫江米小枣儿。
乙:还是粽子。
甲:外号叫江米小枣儿。
乙:名字呢?
甲:叫姜天龙。教了我们哥儿俩:我跟我哥哥。
乙:你们哥俩儿叫什么?
甲:我哥哥叫白糖,我叫馅儿。
乙:好嘛,俩小粽子!
粽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是端午节的必备佳肴。理解此段相声的幽默需要听众激活一定的饮食图式。由粽子激发的相应的图式会包括:江米、枣、白糖、馅儿。这些都是粽子不可或缺的成分。甲将这些粽子的名称与师徒三人的名字联系到了一起,激发了听众新的图式,由此引发了幽默。
结语
相声理解是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众的背景知识和表演者给听众输入的声音信号相互作用。已存在十听众大脑中的图式会帮助他们做出假设,假设即将说出的话语的意义。要想更好的理解相声中的言语幽默,应当扩展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内容图式缺乏,导致不能正确理解篇章。
第二篇:中国传统相声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描述:
《中国传统相声》,于上世纪90年代在曲艺之乡天津录制完成,邀请了全国各地相声名家通力合作,收录了包括马志明、魏文亮、苏文茂、于宝林、田立禾、李伯祥等名家的精彩传统相声作品,是了解传统相声的重要途径,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32-4乌龙院,于宝林冯宝华 32-3学梆子,魏文华王文玉
32-2渭水河,于宝林冯宝华
32-1文章会,马志明黄族民
31-3财迷回家,李伯祥杜国芝
31-2戏迷游街,魏文亮张永久
31-1学四省,王世臣赵世忠
30-4说大话,苏文茂王佩元
30-3训徒,田立禾、王文玉、刘学仁
30-2学徒,寇庚儒单口
30-1怯算命,李伯祥杜国芝
29-4拴娃娃,王世臣赵世忠
29-3揭瓦,魏文亮张永久
29-2大保镖,马志明黄族民
29-1献地图,王世臣赵世忠
28-3老老年,王世臣赵世忠
28-2灯谜,魏文华王文玉
28-1树没叶,魏文亮张永久
27-4双字意佟守本赵世忠
27-3黄鹤楼,魏文华魏文亮
27-2三国人物论,苏文茂王佩元
27-1对座数来宝,佟守本郑福山
26-4答非所问,苏文茂王佩元
26-3朱夫子,王世臣赵世忠
26-2打元宵,马志明黄族民
26-1卖布头,于宝林冯宝华
25-4傻子学乖,魏文亮单口
25-3金龟铁甲,田立禾王文玉
25-2称谓,马志明黄族民
25-1相面,苏文茂王佩元
24-4学西河,于宝林冯宝华
24-3大娶亲,马志明黄族民
24-2天文学,魏文华王文玉
24-1连升三级,寇庚儒单口
23-3口吐莲花,王世臣赵世忠
23-2窦公训女,田立禾王文玉
23-1写对联,李伯祥杜国芝
22-4帮厨,田立禾刘学仁
22-3数来宝,佟守本郑福山
22-2学四相,王世臣赵世忠
22-1汾河湾,魏文华魏文亮
21-4窝头论,田立禾王文玉
21-3怯洗澡,王世臣赵世忠
21-2俏皮话,田立禾王文玉
21-1夸住宅,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20-4打醋,苏文茂王佩元
第二卷20-3白事会,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20-2珍珠翡翠白玉汤,寇庚儒单口
第二卷20-1八大吉祥,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19-4江湖口,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19-3秦琼战关公,王长林赵世忠
第二卷19-2弦子书,田立禾王文玉
第二卷19-1方言误,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18-4武松打虎,王祥林寇庚杰
第二卷18-3翻四辈,佟守本田立禾冯宝华
第二卷18-2断弦,史文惠王文友
第二卷18-1南弹北弦,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17-4打油诗,王祥林单口
第二卷17-3洪羊洞,王长林赵世忠
第二卷17-2圣贤愁,张永熙赵世忠
郭德纲长篇单口相声济公传
郭德纲从艺二十周年相声系列 郭德纲2009五一相声大会
怀念张文顺先生相声专辑
第二卷17-1卖五器,田立禾王文玉第二卷16-3讲三国,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6-2四管四辖,张奎清刘英琦徐德魁赵世忠
第二卷16-1遇皇后,刘洪沂杨少华
第二卷15-4传辈钱,刘英琦张奎清
第二卷15-3梆子杂谈,魏文华王文玉
第二卷15-2烧骨记,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15-1梦中婚,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4-3日遭三险,寇庚儒单口
第二卷14-2学梁祝,魏文华王文玉
第二卷14-1报菜名,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13-4滑油山,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3-3哭论,王谦祥、李增瑞
第二卷13-2万人迷,佟守本、范振钰
第二卷13-1杂学唱,刘洪沂、陈惠增
第二卷12-4扒皮员外,王祥林、寇庚杰
第二卷12-3天王庙,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12-2迷信论,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12-1故事谜语,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11-3丢驴吃药,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11-2过关,刘洪沂、陈惠增
第二卷11-1南方话,史文惠、王文友
第二卷10-4吃月饼,杨少华单口
第二卷10-3粥挑子,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0-2红鸾喜,王长林、范振钰
第二卷10-1白字会,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9-3开粥场,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9-2骗术,田立禾、刘学仁
第二卷9-1八扇屏,苏文茂、赵世忠
第二卷8-4五兴楼,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8-3捉放曹,魏文华、冯宝华
第二卷8-2小抬杠,寇庚杰、寇庚儒
第二卷8-1珍珠倒卷廉,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7-3四字联音,张奎清、刘英琦、徐德魁、赵世忠
第二卷7-2学外语,苏文茂、王佩元
第二卷7-1黄半仙,寇庚儒单口
第二卷6-4太平歌词,王长林单口 第二卷6-3酒令,苏文茂、马志明、王佩元
第二卷6-2京评越,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6-1人情话,马三立单口
第二卷5-3哭当票,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5-2地理图,佟守本、范振钰
第二卷5-1学唱大鼓,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4-4鸡冠花,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4-3五行诗,苏文茂、赵世忠
第二卷4-2家庭方言,史文惠、王文友
第二卷4-1山东斗法,徐德魁单口
第二卷3-4学京剧,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3-3讲四书,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3-2绕口令,寇庚杰、寇庚儒
第二卷3-1英台修书,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2-4学唱三曲,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2-3买卖论,佟守本、范振钰
第二卷2-2算卦,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2-1卖挂票,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1-4结巴论,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3失空斩,王常林、范振钰
第二卷1-2赞马诗,杨少华单口
第二卷1-1罗成戏貂婵,王谦祥、李增瑞
第一卷,武坠子,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铡美案,于宝林、冯宝华
第一卷,哭的艺术,田立禾、刘学仁 第一卷,数来宝,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杂学唱,魏文华、王文玉第一卷,买桥票,田立禾单口
第一卷,山东二簧,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太平歌词,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怯剃头,田立禾单口
第一卷,摸摸涮涮,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汾河湾,苏文茂、王佩元
第一卷,茅房话,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美人赞,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醋点灯,李伯祥、杜国芝
第一卷,反七口,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大上寿,于宝林、冯宝华
第一卷,闹公堂,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托妻献子,田立禾、王文玉
第一卷,师傅经,于宝林、冯宝华
第一卷,拉洋片,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家庭论,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学评戏,魏文华王文玉
传统相声第一卷,抡弦子,田立禾刘学仁
传统相声第一卷,白吃猴,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下象棋,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庸医,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女招待,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灯谜,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找堂会,魏文亮张永久
传统相声第一卷,五行诗,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山东话,田立禾王文玉
传统相声第一卷,倒扎门,魏文亮张永久 传统相声第一卷,劝架,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洋药方,魏文华王文玉
传统相声第一卷,铃铛谱,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抚瑶琴,苏文茂王佩元卷,拔牙,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
传统相声第一卷,白字县官,苏文茂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怯讲究,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交地租,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批捉放,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灯迷,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哭四出,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论捧逗,苏文茂王佩元
传统相声第一卷,顺情说好话,苏文茂王佩元
传统相声第一卷,侥幸心理,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熬香瓜,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五红图,赵伟洲张金玉
郭德纲长篇单口相声济公传
郭德纲从艺二十周年相声系列
郭德纲2009五一相声大会
怀念张文顺先生相声专辑
天津茶馆相声选萃
郭德纲:清官巧断家务事
爆笑相声TV版
百看不厌搞笑广告 百年笑声·相声大师
爆笑校园相声集锦历届相声大赛优秀作品
历届春晚相声大全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经典相声视频合集
快乐驿站搞笑相声大全
每天搞笑一分钟
郭德纲德云社相声视频
郭德纲单口,辛十四娘09,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大实话忘词版,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恶搞康熙微服私访记
郭德纲大实话忘词版,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王文林,怯洗澡下集,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单口,辛十四娘04,德云社搞笑相声
德云社群口,蒙人杯相声大赛何云伟李菁,教你发财,德云社北京相声大会相声
何云伟李菁《学小曲》
郭德纲单口,笨狗熊,德云社相声,私房相声
郭德纲单口,论骗子,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恶搞潘金莲
郭德纲于谦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上
何云伟李菁,数来宝,德云社相声专场
郭德纲于谦返场(天津省亲)何云伟李菁,卖布头,德云社相声专场
何云伟李菁,四大须生
郭德纲2012相声《K歌之王》于谦 高峰,搞笑大约在冬季 郭德纲于谦2012最新相声:美女幽魂
郭德纲单口,辛十四娘01,德云社搞笑相声
第三篇:莎翁喜剧与中国传统相声比较研究
目 录
引言................................................................1
一、莎翁喜剧和中国传统相声的相通之处................................1
(一)产生背景和内容上的相通......................................1
(二)表演形式上的相通............................................2
二、莎翁喜剧和中国传统相声的不同之处................................3
(一)社会背景....................................................3
(二)内容上的突出特色............................................3
1.人文主义者对待爱情的态度....................................3 2.浓厚的夸张讽刺..............................................4
(三)话语艺术....................................................6
1.莎翁喜剧的台词艺术以及突出的独白手法........................6 2.相声的对话艺术、抖“包袱”技巧..............................6
(四)二者发展历程的比较..........................................7
三、浅谈振兴中国传统相声............................................8
(一)快速反映现实................................................8
(二)复兴创新....................................................8
(三)正确价值观..................................................8
(四)培养新人才..................................................8 结语................................................................9 参考文献............................................................9
引言
文学上对于喜剧的定义是这样的:用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以及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说到喜剧,就不能不谈到莎士比亚了。
莎士比亚早期(1590—1600)创作就多以喜剧为主。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抱着美好的理想,深信人类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这种乐观主义的精神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基调。而贯穿喜剧始终的有两大主题思想,一是戏剧要明确的表达出个性解放,热爱现实生活,歌颂真挚的爱情等人文主义思想;二是把笑声做为武器,对阻挠社会向前发展的各种封建保守势力给予无情的讽刺。戏剧家在赋予他的喜剧以鲜明的社会意义的同时,也揭示了社会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
对于喜剧的第二主题思想让笔者想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它以笑声做武器,直戳旧社会种种丑恶,让人在发笑之余,思考社会、思考人生。那就是——相声。
说到相声,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尤其对北京、天津人来说是一种极为熟悉的艺术形式。不管从晚清到解放后它都在民间艺术中独领风骚,许多相声表演艺术家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马三立,马季,郭德纲等。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模仿别人的言行,后来发展为象声,又叫隔壁象声,类似于口技一类利用模仿各种类型声音的艺术手段。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
通过研究,我们比较一下,莎士比亚喜剧和中国传统相声有何异同。
一、莎翁喜剧和中国传统相声的相通之处
(一)产生背景和内容上的相通
首先,相声本身就是喜剧形式的,又称笑剧,闹剧。它和莎士比亚的喜剧在内容上一致的,总是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用笑声作为手段,借用诙谐巧妙来讽刺社会现实以便追求美好生活,引着观众在“笑闹”中思考人生。其次,二者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符合时代特色的,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艺术创作。社会历史的发展,才会有莎士比亚戏剧和相声这样的艺术形式纷纷涌现。最后,社会变革给了他们发展的足够动力,社会的变化,最先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而艺术家们创作于社会底层生活,内容大多都是随着 1
社会变化讽刺丑恶现象的,也积极的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热切希望。
(二)表演形式上的相通
喜剧和相声都是通过话语艺术展现给观众整体故事的,话语是许多表演形式基础性工具之一。所谓话语艺术就是台词,而台词就是演员在舞台上说的话,舞台中要说的话又和我们平时说的话不一样。演员要把死板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台词,例如,相声《你要高雅》中:
郭德纲:大家伙了解郭德纲,知道郭德纲这三个字儿也仅仅是从《论语》中。于谦:哎„„你等一会„„ 郭德纲:你说
于谦:《论语》有郭德纲? 郭德纲:《论语》啊,孔圣人的那个书 于谦:我知道孔圣人写的那个
郭德纲:《论语·公冶长》里有那么一句 于谦:怎么说的 郭德纲:“吾未见纲者” 于谦:怎么讲?
郭德纲:孔圣人说很遗憾,我没见过郭德纲 于谦:那就是说你死孔圣人头面了!„„
演员不仅要在舞台上把台词说活了,还要让观众感觉到那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是杜撰的、胡编的,用舞台上的台词来展现一个鲜活有生命的故事。相声和喜剧都是用充满“误会”“巧合”的喜剧,这就需要演员通过台词来把这些“误会”“巧合”表现出来,这时候以情节离奇曲折取胜的喜剧手法就暂时退到次要地位,而把讽刺现世上升到了重要地位。《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乡绅老爷看中安妮家中的遗产,替自己低能儿的侄子求婚,说:“安妮小姐,我那外甥很爱您呢。”恰巧他的外甥这样说了一句:“对,很爱她呢,我爱这儿葛乐斯德那的随便哪一个娘儿也不过这样罢了!”②他说一句,他的侄子就说出来捣乱的一句,最后却被安妮一句话堵了回去:“我的夏禄大老爷,他要求婚,让他自己来说吧!”简单明了的一句话就指出了夏禄的势利,表达了安妮对封建思想的不屑。
喜剧和相声的台词都需要依靠演员的自身素质来展现,一场成功的喜剧和相声都离不开演员的发挥,再好的剧本,没有演员的表演也无法实现。所以对于喜 2
剧和相声来说,台词是关键,而对于台词来说,演员的发挥尤为重要。
二、莎翁喜剧和中国传统相声的不同之处
尽管莎士比亚喜剧和传统相声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笔者主要还是要来研究它们的不同点。
(一)社会背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文明光辉的伟大变革的时代,它有推动历史举步向前的一面,也有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一面。那是一个饱含血和泪,夹杂笑声的时代。而莎士比亚的喜剧无疑在这个时候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艺术慰藉,可以这样说,莎翁戏剧在某一程度上,互为补充的再现了那一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政治文明。
反观之,相声发展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这是晚清封建制度最腐朽的时期,清王朝由繁荣兴盛逐渐走向衰落。国家内忧外患,由于封建王朝的剥削掠夺,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在经济、军事、政治上侵略中国,百姓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可以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相声和莎士比亚戏剧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有很大不同:莎士比亚喜剧产生的背景是一个新时代代替旧时代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时期,可是传统相声却是产生在中国被侵犯掠夺的时期。这就意味着相声不可能跟莎翁喜剧一样“明媚”,它是沉重的,并且要肩负着民族的使命——用讽刺的语言给黑暗的社会以沉重的打击。因此许多莎士比亚喜剧中有的题材内容相声也不会涉及,比如,歌颂爱情和婚姻。相声更多的是要将社会各种丑恶现象放大化,通过诙谐的叙述来反映出来,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二)内容上的突出特色 1.人文主义者对待爱情的态度
要谈莎士比亚的喜剧,我们必须从它的反封建思想着手,这样就涉及到了古典文学中对待爱情的态度。古典文学最大的分支就是教会文学。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既是封建大庄园主,更是封建势力的精神依靠,不仅对广大劳动人民在经济上残酷剥削,而且在精神上实行严密的统治,天主教会不允许人们谈情说爱,他们禁锢着人的灵魂和肉体,这就是所谓的“禁欲主义”。教会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对待爱情和婚姻问题有很大的分歧,这些分歧往往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分不开,经常带有明显的阶级性。爱情的纠葛、婚姻的冲突都渗透着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内容。对于封建教会势力来说,爱情,是他们所厌弃的;婚嫁,只是为了满 3
足他们私欲的政治交易。恩格斯说过:“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呼吁个性解放,提倡爱情婚姻自由。他们称颂的真挚爱情,多是叛逆的,经过抗争的。他们在黑暗势力下,勇敢争取,这让我们从侧面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进步思想。
十六世纪末的英国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封建主义勾结天主教会经历了几番抗争,但是这样并没有挽回他们无力的命运。正是因为封建社会还有其残余势力,西方喜剧中也残存了一股保守思想——伪装了的禁欲主义——揭露出来,作为喜剧的绝妙题材,来获得观众们善意的笑声。
比起题材相仿的《爱的徒劳》,在《捕风捉影》里面,喜剧与现实有了更紧密的结合。书中出现的一对青年男女,以独身主义者作标榜,嘲讽爱情和婚姻,一见到对方,就对对方产生出深恶痛绝的感受。这里表现的就是他们封建的残余思想,也就是禁欲主义。这一思想上的落后性与当时社会的蓬勃发展是不相容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您是在跟自己的心儿作对!”这里就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喜剧矛盾。
《仲夏夜之梦》里面的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也都是以英国当时的现实生活被背景的,两代人——父亲与女儿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场“战争”。赫米娅并没有在封建家长权威面前所屈服,而是坚持了自己爱情、婚姻的自由。她在人前的呼吁和冲破禁欲的表白: 我情愿这样开、这样谢,这样自生自灭,殿下,也不能把我宝贵的贞操 奉献给什么主人——假使他的主权 我的灵魂怎么也不愿承认。
赫米娅的话给了封建家长一个晴天霹雳。这就是一种坚定的对爱情的信仰,属于新时代的新的道德观、新的伦理观。可能并不成熟,但是它完完全全的表达的是人文主义者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以及与封建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
2.浓厚的夸张讽刺
晚清时期中国始终是被压迫的,大多数艺人都是民间创作者,他们往往能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也能代表了广大人民对平稳安乐现世生活的热切期望。但是当时中国人民的思想并没有那么进步,他们的讽刺只是在生活困苦之下,没有上升到反封建的高度。社会上也没有一个正确的反封建思想引领群众向前,4
所以仍然无法像人文主义思想那样积极提倡个性,有明确的反封建态度。
传统相声最重要的取材就是现实生活,经过多年的流传,它并不像莎士比亚喜剧一样保存完善。解放后能成稿的也仅有三百多篇。正因为传统相声大多为披露和讽刺艺术,它必须要反映人民熟悉且关心的生活,提出并回答与人民利益有关的问题。因此,我们翻阅流传下来的三百多篇传统相声作品就可以看出,其实,它是一幅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它有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轨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相声流传于社会生活的底层,多是揭示阿谀奉承的恶习、敲诈勒索的伎俩、尔虞我诈的交往、纸醉金迷的生活等,这些底层生活的创作形成了社会风貌的写照。在那一时期,中国就像一堆腐朽并且散发恶臭的垃圾,相声通过对市民阶层生活的描述,曲折的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历史灾难。在单口相声《日遭三险》讲述了新上任的县太爷让手下人寻找三个特别的人——“急性子”,“慢性子”,“爱小便宜”。县太爷让“急性子”跟着他办案,让“慢性子”帮他看孩子,让“爱小便宜”帮他管账。但是糊涂的县太爷找来这三个人却耽误了所有事,急性子的人因为着急把他摔进河水里,慢性子的人对二少爷掉进井里也“慢慢悠悠”,爱小便宜的人贪便宜买了两个棺材,说大少爷死了就不用再买了。《日遭三险》利用找来的这三个人闹出的笑话,曲折的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贪官污吏,把对自私和悭吝的讽刺和现实生活的世态炎凉结合起来,揭露了“无官不贪,无商不奸”的社会本质。
相声吸取文人故事也被赋予了很多浓重的夸张的色彩,有些甚至毫无历史依据,只有被再创作的艺术形象。这是莎翁喜剧所没有的。比如在传统相声《吃元宵》中,将孔子塑造成了与观念中大相径庭的人物形象,不仅厚颜无耻吃了人家的包子,还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样子。相声中的孔子令人跌破眼球,反映了人民对待这位“圣人”的看法:即使是“圣人”也解救不了他们水深火热的生活。文化典籍中素材也会被相声吸取,它们经常会被夸张和扭曲。取材于语言文字的传统相声,多具有悠久历史感。这也表现了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相声演员的机制聪敏,不仅增加了相声的幽默感,也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多被吸收进单口相声,这就是借助历史的躯壳来抒发今人的感情。相声取材的夸张并不是它扭曲事实,胡编乱造,而是它夸张经典,借助经典来凸显社会生活的黑暗,表达了相声艺术家对现世的愤恨
相声发展中的披露现实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所达不到的,莎士比亚喜剧对待封建的态度的对爱情问题的探索还存在着人文主义的浪漫色彩。
(三)话语艺术
1.莎翁喜剧的台词艺术以及突出的独白手法
喜剧是通过多人台词对话来间接地表现人物性格、矛盾冲突,以及主题思想。人物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从根本上讲,这些矛盾冲突都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的,这样就可以说,没有台词对话就构不成戏剧。例如在《捕风捉影》中,舞台上的班尼迪坚持表现出憎恨女性的态度时,说出了这样的话:“哪怕就是用火烧也烧不掉我这个想法。我可为了这个信念死在火刑柱上。”台下的观众也仿佛在听人偶然说起一个早已被遗忘了的可怕的恶梦。他们被依次对话带进故事情节,跟随着舞台上的演员一起体验惊心动魄。观众看着这一对青年慢慢受到封建势力的捉弄,最终坠入情网,也有着满堂捧腹的笑料,观众与舞台融为一体,台上台下的笑声打成了一片。
喜剧台词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独白,这是相声表演中没有的。独白就是演员一个人在舞台上将心理感受面向观众说出来的,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使用的十分广泛。莎士比亚在创作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失去了女儿还破财之后,受到基督教者的讽刺挖苦是,倾诉的一段话:“ 犹太人就没有眼睛了吗?犹太人就缺了手,短少了五官,也没知觉、没骨肉之情、没血气了吗?犹太人不是同样吃饭的吗?„„跟基督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夏洛克声泪俱下,演绎出富于戏剧化的效果,令观众为之动容。这就是独白的好处,它能够拉近演员与读者的距离,将演员的想法直接传递给读者。这就需要演员极好的专业功底。功底深厚,就可以塑造角色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反之,将会是戏剧空洞无力,也无法使观众共鸣。
2.相声的对话艺术、抖“包袱”技巧
相声根据舞台上表演的人数不同,可以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由于相声中以对口相声最为普遍,所以我们把对口相声作为典型,分析相声的对话、台词艺术。
相声和喜剧最大的不同就是,相声不需要通过台词对话来表现性格、矛盾。它通过对话直接呈现给观众故事。这是一个直接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于任何舞台艺术。它几乎可以不用化妆,不用道具,也不用任何“矛盾冲突”便可以完成。只需要两个人穿着传统“大褂”,站在舞台上就足够。相声演员用笑话,滑稽的问答、说唱,引起观众发笑。从而揭露讽刺社会。这是任何舞台艺术所做不到的。你也说话,我也说话,可是听相声,我们却是要花钱听别人说话,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相声的魅力。相声的台词并不是戏剧那样用众多人的对话表现矛盾冲突,只是舞台上的演员用“捧”和“逗”的方式相声表演,演员说话声音低,跟观众谈论家长里短,不能有表演的痕迹,慢慢把观众带进相声的故事里。
两个人说话简单,但是要用两人对话来叙述故事,还得叙述的生动诙谐,这就一点也不简单,相声台词中有一个特殊语言技巧就是:抖“包袱(相声里面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每一个相声“包袱”都是相声艺术家创作出的精华,演员神不知鬼不觉的将包袱打开,把观众吸引进去,当“包袱”抖落时,观众一定会出乎意料而大笑,这样的笑“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于情理之中”。这就是相声台词的独特。如,相声《扔猫》:“我们爷俩关系好,经常爱喝点酒,聊聊天,我也不能喝,就一钱啤酒。”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放松大笑。
莫说台词,演员的基本功也很重要,“好汉子不爱干,赖汉子干不了”。同样的能力,有的人唱戏,可能得了很多奖,唯独说相声未必成功。因为它更多强调的是年复一年的基本功的历练。何为基本功?那就是相声表演中讲究的“说、学、逗、唱”,“说”就是舞台上演员说的“捧”,“逗”,数来宝,绕口令等。“学”模仿各地方言,各地方戏曲艺术,口技,吆喝,等。“逗”会说单口,能逗能捧。“唱”指的是相声本门唱——太平歌词。了解了“说”“学”“逗”“唱”就能明白相声为何不简单了,单是一门“学”,里面就包含了太多的学问。各地的方言即使不能精通也得学个七、八成像,各地方的戏曲、曲艺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再加上口技、吆喝就难上加难了,这要求每一个相声演员坚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重复的学习。没有一个速成的相声演员,如果说演戏可能有天赋,但是说相声来不得半点马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来的。所以说相声演员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坚持,只有坚持不懈的练习基本功才有在舞台上应运自如的本事。
(四)二者发展历程的比较
莎士比亚喜剧以其独领风骚的魅力发展了五百多年,直到今日,依旧被人们奉为经典。这与它表达出来的进步思想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个性解放思想,就是以莎士比亚为主的人文主义者共同表达出来的对爱情、婚姻的明确态度。剧作中所表达的呼吁个性解放是时代所提倡的。其次,是人民共同期望的。人民的,才是大众的。只有代表着人民的思想才能发展壮大起来。最后,正能量的意识,莎翁喜剧总是以正能量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中,代表着鲜活积极艺术形式的发展方向。
但是相声的发展就不是一马平川了,晚清时期社会一团污秽,相声能够针对 7
社会出现的问题,针砭时弊,以明确的立场提出讽刺,不需要避讳政治,褒贬现世。但是文革期间的大多数传统相声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反而歌颂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能真正的披露社会现世问题,导致相声发展驶入歧途。文革之后,有些相声也尽是庸俗不堪,直到现在也没能彻底恢复过来。以至于现在能够真正披露社会的相声反而搬不上真正的舞台。
三、浅谈振兴中国传统相声
传统相声若是想要一脉相承的发展下去,不仅要正视自己的缺陷,努力改正缺点,还可以借鉴莎翁喜剧的发展特点。
(一)快速反映现实
相声虽然不像新闻报道那样要具有时效性,但也要迅速的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不能拖延,不要等到时过境迁才来讽刺披露,反而毫无意义,也不能引起大众对相声的关注。相声要做到快速并且接近生活,以现世生活为源泉,观众才会乐于听相声,因为在相声的话语中,观众能够听懂身边事情的本质所在,继而一笑,心扉豁然开朗。
(二)复兴创新
立足于传统,不断地创新。尽管是复兴传统相声,也要结合当代社会的时代特色“推陈出新”。要创新首先有雄厚的基本功,才能完成。它要求演员能在不同的场合对同一作品做出不同的即兴创新,但是相声是两个人在舞台上对话,还要顾及自己搭档的反应,这对演员的即兴表演能力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既要能够熟悉传统的不同相声段子,还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有创新思想,不要被传统所束缚。不然创作出来的相声也依旧是古板的“呆子”。
(三)正确价值观
就是莎翁喜剧的“正能量”,任何艺术形式想要蓬勃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然也只是一时的新鲜相声要做到“舍得一身剐,要把低俗变高雅”,现在廉价的笑声越来越多,雅俗共赏的笑声越来越少,需要树立一种“正能量”来给人们以感情的疏导,以及对社会不良之风的针砭和幽默的表达,从而给观众带来健康的笑声和精神上的愉悦。
(四)培养新人才
戏剧之所以能发展五百多年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演员的层出不穷,但是相声人才缺失。这就跟相声“说”“学”“逗”“唱”对基本功要求太苛刻有关系了。当今社会,肯下功夫学习基本功的人太少了,只用花哨的“噱头”是吸引不了观 8
众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多传播相声,让更多的人接受相声,在前几条完善的条件下逐渐地培养相声人才,才能对振兴中国传统相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结语
莎翁喜剧和中国传统相声虽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尽相同的。二者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比较,还是历史和时代的比较。我们应该根植于历史,着眼于时代,深层次的探究他们之间的异同。他们之间还有很多我们目前没有涉及到的比较,也值得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究。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发现,而是把二者的异同作为我终身学习的目标。
莎翁喜剧能够积极发展的原因,不仅仅能让传统相声在振兴之路上得到很多帮助,还值得中国其他艺术形式来借鉴,比如小品,电影。现如今,我们要发挥艺术形式的反讽作用,不能再简简单单的哗众取宠了,而是真正的代表人民的利益去揭露和批判社会不公和丑恶现象,吸取历史的经验。我们应该认清其作用的实质,立足传统,改变不足,振兴我国表演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瑞口述,殷文硕整理.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M].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3.[2]郭德纲、于谦.你要高雅[M].北京工人体育馆“郭德纲从艺二十周年系列演出”闭幕式.2010.[3]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五种[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四卷第74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2.[5]郭德纲、于谦.扔猫[M].2013.[6]郭德纲、于谦.我讨厌你[M],德云社开箱,2013.[7]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8]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捕风捉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9]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仲夏夜之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10]邱佳岭.再读《威尼斯商人》,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J].2003.A comparative study of Savon s comed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ross talk
Abstract: Shakespeare's comedi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rosstalk has ironically, earthly soc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ughter of the, to comedy as the content, artistic discourse as a form of praise and social problems.Also cannot treat as the same, whether it is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or the material content, regardless of the stage lines or a dialogue between two persons, are not all the same.In the end becaus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difference to the comedy and comic brought about how the development? What important role play in the comedy and the crosstalk plays? Therefore, the author through access to information will be aware of the cross culture and university textbooks to Shakespeare's comedy were compared in this study, in-depth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hakespeare's comedi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rosstalk,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oday's China's traditional crosstalk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Shakespeare comedy;cross talk;difference;comic development
第四篇:图式的力量
图式的力量
仰观宇宙之大,人于其中就如沧海一粟;俯察品类之盛,没有人能尽识万物。我们每天都面对着新鲜事物的冲击,面临各种未知事件的挑战。每个人必须不断增强自己、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大千世界。然而,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没有办法预先学会处理每一件事的具体方法,也没有办法掌握种类繁多的事物。那么,我们是如何能成功的应对新的挑战,处理好新的事情,认识新的事物的呢?人贵为万物之灵,拥有聪明的大脑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人们不断的学习以一步步前进,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我觉得,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图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知道,陈述性的知识具有多种表征形式。命题是语言信息的表征形式,通过它,我们就能从语言信息中获得观念,因而,很多时候,我们以命题这种形式来保留我们所知道的知识;而对于某些不在我们眼前的客体或情景,我们也可以才用表象这种非语言的形式来处理或保留知识;另外,还有一种基本表征单位是线性排序,安德森称它“对一系列元素所作的线性次序的编码”。命题的表征是不涉及到知觉信息的,而表象和线性排序则是有关知觉特征的单位表征。这三种表征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们分别都只涉及到单个观念,单个表象和单个关系。它们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万物,却很难帮助我们应对事件。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综合性的表征,以使得我们在掌握过去知识、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掌握,处理新的东西,这种综合的表征形式就是图式。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是1781年由心理学家康德最先提出来的。图式作为一种对于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研究者似乎难于全面而具体的定义它。我对图式的理解是:图式是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对自己熟悉的各种实体(如鸟)或事件(如阅读)的命题、次序、知觉特征的一种综合性的概括。人们将它保存于自己的记忆之中,用于指导自己对同类实体或事件的认知加工图式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建立于人们对所经历的事物、所获得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之上。
图式的包罗万象
作为陈述性知识的高级形式,图式涉及人对一范畴内的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和关系的看法。现代认知心理学区分了两类图式:一类是关于客体的图式,另一类是关于事件或做事的图式。而这两类图式,几乎就能将我们身边的事物或者我们的一些行动全都包括进去,因此,说图式是包罗万象的并不为过。安德森曾经提出一个关于房子的图式:
房子
上位集合:建筑物 组成部分:房间 材料:木头、砖块、石头 功能:供人居住 形状:直线型或三角形 面积:10-1000平方米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房子的上位集合建筑也应该有属于它的图式。按照这种思想,可以想见,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人们能对他们所认识的每一类事物都形成图式。同样的,对于所经历的事情,人们还能形成表征事件的图式。最值得称道的是:图式还可以代表文本或文章中出现的规律性。第一位研究文本图式的心理学家是巴特莱特,他让大学生被试读一篇题为《鬼战》的短文,在隔一段时间后,考察被试对短文的回忆情况。结果表明,若被试没有对所阅读文章中故事情节所类似的图式,被试就很难组织并记忆文章的内容。后来又研究指出:如果语言认知和习得者的适当的图式被激活, 或构建新的、同言语者和文本作者相近似或相同的图式, 将会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 简化学习过程。总而言之,我们能形成对我们身边所有事物的图式,并且在图式的指导下,我们能更好的认识了解事物。
图式为我们提纲挈领
图示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能帮组我们对包含多种变异的事件物体进行总结,找到这些事物之间最简单和最基本的相通之处,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举个例子,一个拥有房子这个图式的人,他便会认为房子上面有顶,顶下面是墙壁,墙壁上有门有窗。那么以后,这个人在判断一样建筑(即使这个建筑他从来没见过)是不是房子的时候,他就可以将所见到的建筑物和自己的房子的图示相比较得出结论。因为个体在平时大量接触了关于房子的事物的刺激,他便不断的形成和完善自己对于房子的图式。在形成这个图式的时候,个体并没有将房子顶部形状、墙壁颜色、门窗大小等诸多细小方面纳入自己形成的图式之中。其实,个体在形成图式的时候,只抓住了房子最典型的特征。因此,形成的图式就对同一范畴内事物提纲挈领的认识,而放弃一些可以改变的特征。
那么很显然,利用图式,我们就能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认识更多的东西,也能对未知事件做出更好判断。在形成图式时,我们抓住了范畴内事物的一些典型特征而放弃了无关紧要细节,这就使得我们能对存在变异的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将他们归入正确的范畴之内。如,在森林中,虽然有很多鸟是我们从没见过的,但是我们仍然能将他们归入“鸟”这个范畴而不是“鱼”这个范畴。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对于鸟的图式并不包括鸟羽毛的颜色,鸟的叫声等知觉特征。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图式的指导,我们认出这些动物是鸟则需要以下条件:首先,我们需要看到森林中每一种鸟的照片,然后利用各种途径了解这些鸟的每一个方面——哪怕是最细小的特征,最后,我们再牢牢的记住这些鸟的每一个细节。如果真像这样的话,在这个信息无穷无尽的社会,我们大脑的认知加工系统相信很快就会瘫痪掉。
另外,图式的提纲挈领的作用还能给我们带来记忆上的便利,帮组我们减轻记忆的负担。我们从我们先前经历的多种事物中提取一些典型的,扼要的特征以形成对这一范畴的图式。因而我们记住这一范畴的图式时,就能对该范畴下的诸多个体的特征进行掌握了,我们就不需要去将隶属于这个范畴的每个个体进行单独的记忆了。正是图式提纲挈领的作用简化了我们对人和事物的鉴定和分类,因而我们的记忆负担就减小了很多。
图式让我们温故知新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我看来,这句话不单单是指的学习方面,它还可以延伸到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这句话中的“故”可以是以前的知识,也可以指的是以前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指以前的某次具体经历。而“新”则是我们即将面对的,但又和“故”相联系的事件对象。我认为,在这由“故”推“新”的过程中,图式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面对我们不熟悉或者未经历过的事情时,我们先前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图式,就是打开这财富之门的钥匙。图式来源于过去,服务于未来,因此对于图式良好的掌能让我们举一反三,减少对于未知的畏惧感。美国学者Thomas Scovel称图式为“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并将其定义为:给予类似的情况积累起来并可用于任何新情况中的特殊信息。
我很容易想起和自己有关的两个图式:一个是乘火车,一个是看电影。第一次乘火车前,我略微有些紧张,因为我从来没坐过火车,也没有过类似经历。坐过一次火车后,我形成了一个关于坐火车的图式:首先,我需要在售票厅买符合自己要求的火车票;然后,我应该在适当的时间进入火车站;进入火车站后过安检和检票口;然后,进入指定的候车室;上车时间到了之后,便可以去指定的站台上车;进入指定的车厢,找到自己的铺位(或座位)。在坐火车后不久我又形成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图式:首先,在售票厅买票;然后,在入场时间进入检票处;检票后,进入指定的电影放映厅;进入放映厅后找好自己的座位,坐下,等待电影开始。在看电影的这一次经历中,我并没有出现类似于乘火车的紧张情绪。在我仔细的分析比较了这两件不同的事件在我头脑中形成的图式之后,我发现它们之间居然有好多共同点,其中最主要的步骤几乎都是一样的。我也就明白了为何在面对看电影这样一个全新的事件时,我没有体验乘火车那样的情绪。这是因为,乘火车这一图式比较复杂,但其最根本的步骤是:买票,检票,完成事件。这就和看电影很类似了。而相对来说,看电影的过程要比乘火车简单许多,因而我能表现的从容不迫。于是,在后来遇到的诸多买票类型的情况时,我都能参照前面所经历的具体事件来应对。
其实,在利用图式时,我们不光能温“故”而知“新”,还能让“新”来改进、完善“旧”。皮亚杰提出,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会不断的促进个体思维的发展。其实,我认为在图式的学习上,也有类似于同化和顺应的机制,但是用吸纳和调整来描述更加恰当。在图式形成的早期,我们接触大量某个范畴内事物的特征,我们对范畴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更可能从各个侧面认识了这个范畴,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我们的认知系统则不断从中抽取信息,建构成关于这个范畴的图式我们从各个方面完善了自己的图式。然而,可能我们也会遇到某个范畴内新的事物,它的某一特征和我们所形成的图式中的特征并不十分吻合,这时候我们就应该调整业已形成的图式以更好的掌握该范畴。调整图式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图式的结构,精简图式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图式的形成、掌握、运用,为我们的认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的涵盖面广,应用性强。它包罗万象,每个物体,每次事件都能在人脑中形成图式;它为我们提纲挈领,以最直接的方式帮我们深刻的认识事物;它让我们温故知新,让我们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就是图式的力量。
第五篇:“图式语言”课程小结
“图示语言”课程
为期四周的图示语言课程就要接近尾声了。临近期末,感慨颇多。作为一个美术理论专业的学生,大一伊始,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自己动手画画、创作;随着近一年来对该专业不断深入的学习与思考,我觉得自己动手创作,感受每一个小小的成就感和每一个小小的迷茫与纠结,还是大有裨益的。
记得第一天上课,雷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威尼斯双年展的展品。那许许多多的装置艺术真是让我眼花缭乱,有的寓意一目了然,有的要仔细推敲、揣摩——然而,我并不明白装置艺术存在的意义。后来,我校有幸请到徐冰老师来为咱们演讲——那天多媒体教室里人山人海,我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于是趴在窗台、竖着耳朵、探着脑袋向教室里张望——这是第一次,我带着那样一颗真挚热诚的心,作对艺术的致敬。以后,我去了武汉美术馆观赏了徐冰老师及其学生的关于装置艺术的作品展,收获很大。我以为,装置艺术是现代艺术从二维画面过渡到三维立体实物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段,是现代艺术观念的进步。装置艺术包括其观赏价值和艺术家赋予它的意义。但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就该后现代兴起的艺术分类曾指出,“按照解构主义艺术家的观点,世界就是‘文本’,装置艺术可以被看做是这种观念的完美宣示,但装置的意象,就连创作它的艺术家也无法完全把握,因此,‘读者’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装置艺术家创造一个另外的世界,它是一个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识。观众不得不自己寻找走出这微缩的宇宙的途径。”
在武汉美术馆内,有一个反战争主题的大型的装置艺术展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照片中,艺术家把韩国的某个战后废墟改造的很唯美,我深感艺术有如此之魅力,把原本残酷、丑陋的东西以血腥的、美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战争与艺术的关系的更多的思考。此外,还有用模糊的镜面映射人像,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自我的,有用制陶影像,追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等等。我逐渐体悟到,装置艺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产儿,以一种前卫的表现手法,反应了当代人的困境与思考。
最后,谈谈我们组在创作时遇到的一些困难与解决办法。
刚得知创作要求时,大家都很活跃地参与讨论;通过一个星期的筛选、整理,最终拟订了两份方案——“工业反哺”与“失心木偶”。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才发现之前的很多想法并不可行,如,铁丝过硬、可塑性有限,易拉罐搜集困难等等;雷老师与助教都很耐心、负责,热情地给我们出点子。且许多原来咱们计划着能一天轻松完成的活儿,做起来才发现不那么简单,多耗了很多时间。中途,组员们有因意见不合发生争执的;有努力尝试后失败了,想放弃的;有抱怨天热、活重,手被刮伤的——每每这时,当看见其他同学认真工作和自己辛苦做的半成品时,倒也有了继续工作的动力。最终,我们小组按时完成了作业,看见那俩注入了很多心血的小家伙,觉得不胜亲切。
做该“装置作业”时,我渐渐认识到那些优秀的“装置艺术品”需要艺术家注入多少心血。这是第一次,我脱离了纸质的、平面的美术创作,尝试做立体的美术作品。
总之,这一个月的美术课,我过得很充实,也很有意义。贡布里希曾在《艺术的故事》中写到:世界上没有艺术这回事儿,只有艺术家而已。我以为,每个好的装置艺术作品中该是有一些体现永恒的、共性美的东西;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及该时代对艺术家思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