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写作培训讲稿

时间:2019-05-13 09:3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写作培训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写作培训讲稿》。

第一篇: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写作培训讲稿

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写作培训

高淳区实小二园 许爱琴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

非常有幸能到桠溪幼儿园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交流!今天我将结合本次市、区优秀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的评选和大家共同学习。本次评选征文内容是本年度案例、叙事评比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主题,涉及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开发等。此外,还包括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及探索。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游戏化课题共建项目《利用慢城资源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把案例、叙事评比、游戏共建项目材料积累、还有园本主题活动的开发三者结合做工作,省时省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的撰写上教师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将两种体再混淆。例:ZLM 其实我们只要把教育叙事和案例的格式、特征弄清,写作对我们老师并不是一件难事。

一、教育叙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叙” 就是叙述,“ 事” 就是故事。

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对一线教师来说,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你所经历的教育实践、行为,所经历、所看、所听、所思的事件有很多,写作的素材有好多,平常的教育笔记、观察记录等等稍作修改就是一篇很好的叙事。

(二)教育叙事的5个特点

1、真实性:叙述的是来自己教育实践中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虚构的事件。

2、人物性: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3、情节性: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4、可读性:阅读者可故事情节中看到教育影像。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1 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

5、感悟性:叙述作者的体验或感受。

(三)教育叙事的基本框架

1、问题产生的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问题发生的情境: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以及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

“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4、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二、教育教学案例(及课例)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光看这段文字,可能大家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教育案例,我将结合几篇范例解释,大家会感到接地气一些。

(二)教学案例的分类和构成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如按园本研究内容分有:

1、培训案例

2、课堂教学案例

3、幼儿园教育案例

4、园本教研活动案例

5、园本管理案例

6、园本课程开发案例

还包括区域校本研究案例,一线教师写的较多的或者写起来相对得心应手的应该是哪些? 接下来,我将以课堂教学案例为例与大家谈谈教育案例的撰写。出示案例

(三)撰写案例基本步骤

①了解教学背景;例如,《毛毛虫变蝴蝶》的案例中,此教学活动就是区音乐基地活动中开展的一节教学活动

②观察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步骤,每一个环节实施的想法、理念等等 ③课后访谈调查;教学活动后听听同行或听课老师的建议,或者是小朋友的表现等等 ④资料整理分析; ⑤整理撰写初稿。

(四)好案例的基本标准(在评选优秀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的时候评审组都会提供一些评审的标准)

①有鲜明的案例主题。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③有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

④有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

(五)教学案例文本的表达形式

“条列式案例”表达规范,易于写作,其结构主要根据教学案例基本要素的顺序展开,其文本形式为:

导 言 背 景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析)自我反思 结 束 语 背景的撰写

交代事件发生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 一堂课的教学案例,就必须有说明这堂课的背景:

• “公开课”还是“家常课”

• 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

– 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如:设计或者开展这节教学的原因

– 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目标应符合相应的课程标准,体现《指南》《纲要》理念,关注对幼儿能力、情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 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案例素材+点评+案例问题

几乎所有适宜的案例素材都可以采用,但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浓缩性特征,并提出可供思考和讨论的案例问题。

案例素材可以是: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围绕主题剪裁的片段)、教学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报刊上的新闻、特写、报告文学等,甚至可以是上述素材的综合。

案例既可以是对若干事件、若干人物的多角度描述,也可以仅描述一个事件、一个人物。

三、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的区别 • 教育案例和教育叙事的共同点:

– 都是对典型教育教学事件的观察、记录和反思; – 都具有叙事和分析的成分;

– 都需要有事件的主题、背景、情节和对事件的理性反思。• 两者的主要区别

– 案例的结构必须包括:

• 事件背景+事件描述+事件分析+案例启示 – 事件分析:直接对事件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

– 案例启示:在基于事件本身又超越实践本身的基础上,作一些普遍意义上的理性反思;

– 当然事件分析与启示部分融合在一起写也可以。

– 案例的反思一定要全面深刻,更强调理性。• 叙事结构只需要:

– “事件(故事)背景+事件描述+扼要的理性反思”。– 叙事的反思可以更感性一些,甚至抒情化一些。• 两者的侧重点:

– 叙事更强调叙述,案例更强调分析。

– 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理性反思可以在文中直接表达,往往是即时而发,三言两语,可谓点睛之笔,也可在文末单独成段阐述,也可夹杂在行间,不需长篇大论。

– 案例在叙事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理性的反思,案例只是基础和铺垫,对案例的分析才是重点,它除了对事件本身的直接评点外,还需要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更生活化,案例更研究化。

叙事研究一般只叙述一个故事。

• 案例研究可以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主题的几个事件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中可以同时串联几个事件,然后进行同一主题的分析探究。• 案例写作形式可以:

– 事件1+分析+事件2+分析+综合分析;也事件1+事件2+分析。• 教育叙事对事件的记录强调形象生动的描述,需要场景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强调情节的生动、矛盾的冲突、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渲染,需要些文学功底的。

• 案例中对事件的记录可以生动描述,也可以采用白描手法,甚至用说明的形式,对教学片段的案例分析,采用教学实录的形式也未尝不可。

第二篇: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

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

一、教育叙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某小学陈文平老师在《我愿做一片绿叶》中写道:今天我要讲的一个教学故事,是曾经发生在我们班上的一件真实的事,这件事见证了爱是如何化尴尬为神奇的,正是这件平凡的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让我心甘情愿做一片教育中的绿叶。

有段时间我都在做一件事:恨孩子。我满眼都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成绩最差的孩子,甚至我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这些孩子每天都给我繁忙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他们总能以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让我的心情变糟,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每天气我的次数不少于N次,我相信他们马上能让我陷入班主任危机,我每天都在叹息:‚哎,什么时候能脱离苦海啊!‛但是有件事深深地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

开学了,同学们盼望以久的新书来了。我们班从学校领来了大家日思夜盼的新书:语文、数学、科学等,这些书一本本设计精美,内容精彩。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个个都要求老师马上把新书发下去。同学们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再次清点新书,查看交费情况,准备把新书发下去。这一看,问题来了:我班69名学生交费,可只领到68份新书。怎么会错呢?我反复地清点,数字就是不统一。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收钱从来没有错的,肯定是其它环节出了问题,于是我去核对份数,学校发书的说给我的是69份,查看记录,也是69份,可我的手里确实只有68份新书啊!怎么办?学校又没有多余的新书,这下可怎么办、怎么办呢?69人交了钱,我不给谁都不行啊?从领书的地方走回教室,一路上我还是没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教室里的69个同学一个不少的排者队伍等着领书!看着69双渴望的眼睛,我大脑飞速转动着:不给谁发呢?不给吴满或者余飞吧!反正这两位不爱学习,书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可这话叫我这个为

人师表的人民教师怎么说出口呢?犹豫了好久,我决定干脆对他们说实话实说:‚老师这儿少了一套书,怎么办?‛听了我的话,刚才还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们你望我我望你,几分钟过去了,没有人来告诉我来怎么办。我想这下可完了,学生们谁也不能没有新书啊,这尴尬可怎么解决呀?就在这时,吴满喊出来:‚陈老师,数学书我不要,我用哥哥的旧书。‛听了这一声喊,我愣住了,我为自己刚才的想法而脸红了!接着王浩马上说:‚语文我不要了,我家里还能找到这学期的语文。‛要知道,这两个学生是听说新书来了后,是最迫不及待想领到新书的两位啊!并且是最近让我头痛费神的两位!又有学生接下去不要新书了。我太意外了。我愣在原地,说不出话来。这些孩子大多数是我不喜欢的,甚至是我最近一直在咬牙切齿恨的那些孩子!可,他们------突然间,不知道谁鼓起了掌,大家都跟着鼓起来。此时此刻,68和69这两个数字已经不重要了。掌声说明一切,无需我再多言。

孩子就是这样,让我既恨又爱。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让我明白:最可恶的孩子也有他可爱的一面。我们不能单独用一个‚好‛字和‚坏‛字来衡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鲜花,这些鲜花能不能茂盛地开放,取决于绿叶是否给它足够的庇护和养分。而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灵动的个体,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志向和智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恰恰是这些不一样的孩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正因为理解了这一点,所以我变得尊重和热爱孩子。正因为理解、尊重和热爱这些孩子们,更坚定了我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我不再叹息,不再埋愿!正如印度诗圣泰戈尔那句令人怦然心动的名言:‚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就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子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是的,叶子总是垂着她的绿荫,只是为了鲜花更好地开放!为了我心中的教育事业,为了可爱的孩子们,就让我做一片合格的绿叶吧!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1、真实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来自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人物性。在教育叙事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

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对事件中的某个角色(学生等)做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行为和心理的“假想”,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

3、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事件发展的情节。

4、可读性。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5、感悟性。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三)为什么要展开教育叙事研究

1、为了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进行审视、回味、反思和调整。

2、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

3、对于促进教师改进实践来说,与教师引经据典写“教育论文”相比“教育故事”更加有效。

(四)教育故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1、问题产生的背景。背景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问题情景描叙。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目的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请记住学生的名字》

现在的我,总是记不住别人的名字,即使是亲朋好友的孩子的名字,如果不是特别留意,我是记不住的,那天,同事结婚来了好几个师范的同学(我们是同届的但不同班),当然少不了想不起名字的尴尬,可是顾左右而言其它,便轻易绕过去了,当时觉得挺别扭的,可事后心里还是不以为然。

刚担任教师工作时在小学从事语文教学,那时刚出校门,心里充满了激情,一心想和学生做个无所不谈的好朋友,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于是就利用一切机会和学生待在一起,加上自己是班主任,这样和学生的接触无形之中就增多了。更因为有一种责任意识,我强迫自己记住学生的名字,利用发作业本的机会,通常只要三五天就可以把自己班上的学生名字记住了。

后来进了中学教历史,每个班每周只有四节课,至少有四个班,每个班都有七十几个学生,同时历史作业较少,给学生发作业点名的机会相应少了,就不太容易记住学生的名字,上课也只能用手指着那些举手的同学,有时想叫一些没有举手但看上去没认真听讲的学生发言,由于叫不出名字,也只好作罢。但这时我对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变得有些心安理得了,形势使然,怪不得我!

可是,现在我越来越为此感到不安与内疚了。

今年学校实行坐班制,在办公室的机会相应多了很多。有时学生到办公室,我想请他们帮忙找个同学,却只能说:唉,那个同学……当然没有特定的称谓,人家怎么知道是叫的他们呢,所以少不了还是自己去做了。这倒是次要的,尤其是有时我让别的同学帮忙找个学生,当这个学生来了以后还要问:‚你是哪个班的,你有什么事吗?‛这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自己更是尴尬不已。

终于有一天,我因此做了一件让我内疚不已的事,那天,我在707班上完新课后就让学生做历史课堂作业,而我则在讲台上看座次表,当我看到一个叫姚蝏的名字时,突然想起了在改作业时不是这个叫姚婷的同学作业做得非常马虎吗?连名字都是我让别的老师认的。没多加思索,就决定拿她开刀,也给其他学生一点警告,于是我就很严厉地说到:‚我们班的姚婷同学上次的作业做得太差了!‛听了我的话,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中的笔,把眼光转向了她,那位叫姚婷的同学也红着脸慢慢站了起来,这正是我要的效果,我慢慢走过去拿起她的作业正准备大发评论,可翻看一看却傻眼了,她的作业做得很认真,我明明记得就是叫

姚婷的,怎么会这样呢?我立即又问道‚我们班还有同学叫姚婷吗?‛‚我们班没有了,不过六班有一个叫姚婷的。‛听到这样的答案,再看看姚婷,站在那里,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看着她那委屈的样子,我知道我伤害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开学这么久,相隔的班里有两个姚婷我竟然不知,这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将失去我的学生对我的信任。我当时只觉得自己的脸快燃烧起来了,真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

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我现在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并不是自己的记性不好,以前都能很快记住,现在不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懒惰,是不在意,对学生的不在意,是对学生对教学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因为潜意识里觉得无所谓,所以记不住。事实上今年我根本就没有去记学生的名字!开学四个星期了,只记住了几个‚好学生‛和‚坏学生‛,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在我的心里根本就没有存下任何印象。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那么我对学生又了解了多少呢?这又从何去谈教育要因材施教?还谈什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呢?又怎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为之而汗颜。从这点讲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也因此明白了:为什么我想和学生做朋友,我自觉对学生很好,而学生对我却总是不够热情,我总是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总是走不进学生的心灵!通过这件事更使我懂得了,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就应该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只有这样,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才有地位,就会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就会尊重你的课堂教学!

从现在开始,我要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无论是优秀生、后进生,还是默默无闻不起眼的学生,就像记住我们有几件漂亮衣服一样。

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五)教育叙事的几种类型:

1、学科教学类

阿玲是哑巴?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得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得非常

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

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坑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同学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

2、班主任工作类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

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同学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身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在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进一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像在等待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替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3、细节类

不要忘记别人的启示

作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无时不在的,但学生对你的启示有时却在不经意中产生,这些启示有时只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但却能让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求,让你感觉到学生的过人之处,也就是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让你学会了该怎样做老师。

有一次,测验的试卷发下后,当我经过一个学生身旁时,学生拿着刚发下的试卷说:‚老师,我这里是不是改错了?‛一看,我果然给他多扣了5分。我于是随口说:‚你把分数加上去吧。‛学生迅速拿出红笔,但却在笔头落在纸上的那上瞬间停顿下来,他抬起头来,将笔递给我,说:‚老师,还是你来加吧!‛这一刻我明白了,我平时并不看重的分数,学生却看得非常重要。这件事也让我明白,我不在意的东西,也许学生非常在意。因此,我对后来的每一张试卷都不敢马虎。我想:如果所有的老师能够常常回味学生对你的启示,并真正地将其‚当一回事‛,我们的教育是否又会上一个台阶呢?

4、生活片断类

俯身也是爱

星期天我和刚入学不久的侄女聊天。我问她:‚你们老师喜欢你吗?‛她自豪地说:‚喜欢‛我故意逗她:‚吹牛吧?‛她可急了,一本正经地争辩:‚没吹牛,老师还趴在桌上和我讲话呢!‛‚讲了什么?‛我又追问。小侄女急切地说:‚老师问我昨天吃的什么。‛

我震惊了。一个‚趴‛,一句‚昨天吃的什么‛,本极为平常,却使孩子深深地感受到被爱的幸福,老师在我们纯真的世界里是多么崇高啊!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没有惊动地的气魄,只有润物无声的永恒,既不是‚棍棒‛,也非‚迁就‛,而是‚春风化雨的滋润‛。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声问候、一个抚摸、一句赞赏,无不洋溢着对学生真挚的爱。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师爱之神圣,要摒弃师者唯上的旧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铁枷锁,走出功名利禄的势利场。不追求轰轰烈烈的伪善,立足于平平淡淡的真诚。在教育这方净土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关心、爱护学生,悉心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才是爱的真谛!

(六)写教育叙事的要求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对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含一个或几个教育教学事件,即教育教学过程中

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帐”,叙述要具体、生动。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要有问题性,不是简单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而应该是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这种“叙述”可以是教师本人在反思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育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句子。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问题”。

二、教育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案例背景、活动设计、过程描述、活动反思(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应当把课件的设计当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验的一个‚细胞‛,一个起点,因为一个制作优良教学课件,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关键。《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及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怎样使老课文讲得有新意,是我开始设计教案时努力想达到的目的。由于二年级学生理解领悟能力尚弱,再加上本班学生原本底子就较薄弱,真正深入课文去体会是不可能的,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真的要使一堂课上得生动,就得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角。此外本课也适合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也是我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经过再三斟酌,结合本班实际,我制订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文中生动、形象而优美的语句,了解杨梅形状、颜色、滋味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对故乡的热爱。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二)思想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口语表达、朗读等能力。

[案例描述] 课堂实录1:

学习4—6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乡情感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朱老师仿佛已来到了杨梅树下,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了端午节,就可以吃到杨梅了,你喜欢杨梅吗?(媒体出示:杨梅图)昨天老师布臵了大家找出4—6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你们都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板书引出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杨梅的方法,并指导朗读(多媒体出示板书)

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

生(2)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杨梅先是淡红的……‛

生(3)‚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是我最喜欢的句子。……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交流了自己喜欢的句子,那么你们读的那些句子都是从哪方面介绍杨梅的?

生(1)我读的句子介绍了机梅的形状,它的形状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剌。师:作者笔下的杨梅多么惹人喜爱,谁能带着对杨梅的喜爱之情读这一节吗?(老师也想读这一节,你们想听吗?如果觉得老师读得好,请大家给老师一点掌声,好吗?)

生(2)我读的句子介绍了杨梅的颜色,它先是淡红,然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

变成黑的了。

师:看到如此新鲜红嫩的杨梅果,你的眼睛是不是立刻被它吸引了?老师请女学一起有感情地读读第5节。

生(3)我读的句子介绍了杨梅的味道,它的味道又酸又甜,熟了就甜津津的 师:杨梅的味道真是好极了,老师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听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接下去请大家分小组来合作朗读这一节……杨梅不仅味道好而且还有保健功能呢,老师昨天布臵大家回家搜集有关资料,你们都找到了吗?

师:杨梅是作者家乡的特产,他之所以写杨梅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你们都爱自己的家乡吗?那么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家乡在哪,那里有什么特产,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民族精神教育)课堂实录2:

课堂探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用几句连贯的话介绍一种水果 教师示范说话练习

师: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生动描写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来表达心中的那份喜爱,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大苹果,大家看看它的外形是怎样的?

生:圆圆的,像个小灯笼(多媒体出示学生口述板书)师:老师请几个小朋友用手摸摸感觉如何? 生:非常光滑。师:它的颜色呢? 生:黄中透红。

师:大家肯定都吃过苹果,苹果的味道又如何?老师现在就请大家尝尝。生:甜津津的。

生:甜甜的,带着一点点酸。师:你们喜欢苹果吗? 生:喜欢。

师:刚才大家通过眼睛看,手摸,鼻子闻,嘴巴尝描绘了苹果的外形、颜色、味道(媒体出示连贯的句子)看,大家描绘的苹果栩栩如生。老师知道今天每个小组都拿来了你们最喜欢的一种水果,今天我们得任务就是仔细观察,然后有几句

连贯的话说说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表达你们的喜爱。

[活动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有两点做得好。首先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1、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以往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会采取按文章写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这样往往容易牵着学生鼻子走,并非学生所愿,于是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明显增加。

2、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还要他们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一环节是小组合作朗读,我让每组自由选择朗读方式,学生们有的轮流读,有的男女生合作读,形式多样,在读中加深感悟。

其次在教学中我成功地由扶到放,由说到写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描绘一种水果。课文教学完成后是指导学生自己写一种水果,一下子脱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对其来说要求太高。于是我在先前板书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将杨梅换成苹果,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我适当加以引导,人多力量大,很快,一则描写苹果的短文诞生了。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一种水果,学生们边观察、边品尝、边交流,积极性极高。在能准确进行说的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此时学生经过刚才的小组交流,写已基本不成问题。这样一来,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在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整堂课的教学中,由于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它以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语文课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学前花了大量时间准备课件,从图象到声音,一遍又一遍,真正到上课时早已得心应手。尤其当学生们看到那么多水果图片时发出了阵阵赞叹,舒缓的背景音乐更是为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创作灵感。

本文的中心就是通过对杨梅及杨梅的描写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光

凭书面文字学生体会不到这种思乡之情,于是借班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外地这一实情,我开展了一个小小的交流会,交流自己的家乡特产,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学生们畅所欲言,让我这个老师也了解了不少民俗风情。

由于是教学评比,心中多少有些压力,因此在教学中略有拘束不敢大胆的让一些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回答,这一点是需要改进的。

(二)无论是哪类教育教学案例,一般都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案例需要向读者交待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2、主题。

3、细节。

4、结果。

5、评析。

(三)关于教育教学案例的撰写

1、案例背景的撰写

撰写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案例背景示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学习体验合作交流,才能集思广益,有所提升。在执教《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我努力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设计了‚故事导入、信息交流、操作感知、方法探究、练习反馈‛几个教学环节。经专家引领和对新课标理念的反思思考,我进行了多次设计与实践,教学效果一次比一次显著,现将本节课中‚方法探究‛这一环节的几次实践情况实录如下:

在上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把人民币分别按硬币、纸币;分币、角币、元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在分类梳理过程中,学生对人民币

有了整体的认识。本环节要在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总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2、活动描述的撰写。①、凸现主题。

②、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③、情景要完整。

④、取舍要恰当,教学案例的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要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案例事件的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断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

⑤、叙述要客观,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表述观点,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对案例事件的描述应是坦率的,对教师的心理活动、观念冲突、情感方面的描写也应是客观的。

[活动描述示例]:

(片断一)上课一开始,我就引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大象吗?大象的模样是啥样的?‛同学们乐开了花,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大象的鼻子喷的水可高了,有的说,从电视《动物世界》看过,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杨逸伦站起来说:‚原来我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绳子。’‛师导入:‚你说得很好。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正当我提笔板书课题时,班长杨程浩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他平时问题就挺多的,我叫他站起来,他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认为曹冲的办法不好。我有比他更好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我先是一愣,心想:这个问题在学完课文之后,我会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这时候说,不就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安排吗?我随即又想:还是让

他们说出来吧,要不然他这一节课都不安稳。我连忙说:‚很好,你能把你的方法介绍吗?‛他舒了一口气说:‚你看他称石头多麻烦呀,要是把称石头换成称人的话,那指挥不就方便多了吗?‛杨程浩话音未落,几个活跃分子也跟着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有的说称石头也可以,不过要用起重机吊石头:有的说把称石头换成称猪、羊等动物:还有的说用称车子的秤来称大象。我在一旁微笑着等待这些孩子畅所欲言。

[片段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当同学畅所欲言时,我问:‚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 几种称大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同学们专心地读书。到交流意见的时候,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像棵棵冒尖的春笋,我真不知道点谁说好。张善德着急了,自己站起来说:‚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用木材还是可以的。‛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为了称一头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树,不行。‛哎!看来平时我跟他们讲了太多绿树的重要性,他们真正跟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张昊东接着说:‚老师,第二个官员的方法更不好。因为别人送曹操一头大象,他本来就很高兴,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来观看,他怎么舍得宰了大象呢?再说,大象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不能随便杀害的。‛不知谁大声总结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员这么不注意环保,环保意识也太差了。‛‚环保意识‛这个词还是我在学习本册第三组课文时接触的,没想到他们记忆这么深刻。听了他们的意识,我在内心暗暗在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就这样,我给了孩子一个展示的平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他们,让孩子们个性化的东西更多的表现出来,有了个性,才初步建立了学生探究的意识。

[片段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

第二节课开始,很多孩子都诧异了,因为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孩子们,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叽哩呱啦地读课文,画的画,读的读,教室里挺热闹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操作了。我边巡视边指导观看每个小组的演示,倾听他们的叙述。还真不错,能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连最胆小的唐诗,在小组活动中也敢动手动口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时候,各个小组都派出了精兵强将上场,毫不示弱。有的失败了,主动要求重来一次,有的两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叙述。台下的学生欢声一片,掌声不断。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地进行。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着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片段四]培养学探究的意识

课后我布臵了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1)能否把所知道的称象的方法讲给别人听;(2)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第二天早上,我一进教室,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向我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仔细查阅每个学生的方法,我以为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答案。结果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们想法可多了。有的写:把大象赶到盛满水的一个池子里,池子里的水会溢出来,再通过阿基米德定理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这是初中的物理知识。我说:‚你懂吗?‛‚我妈妈给我讲了,我现在懂了,我以后要学好水的浮力的知识。‛我高兴地说:‚很好,你很有志向。‛有的写着:用巨型机器人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我问:‚现在有这种机器人吗?‛这孩子腼碘地笑着说:‚将来我来发明。‛多么自信呀!我真为他们高兴。检查讲故事的时候。杨程浩、张泽海等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学生灵感的火花,有时是老师难以预料的。拓展性的课外作业,既紧扣教学要求,又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语言学习能力。

3、案例分析与启示的撰写

通常情况下,在教学案例事件之后,要附教师的反思,即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作者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应多角度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述、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可以从一个旁观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启示比案例分析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是通过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后,你受到的启发,感到应吸取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有感而发,是

为了就事论理,跳出就事论事的圈子,是为了找出共性的东西,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迪。[案例分析示例]:

⑴放的时机把握。第一,放在学生有表达要求时。在片段一中,当学生提出要表达自己看法时,教师并没有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步骤而压制学生,牵着学生按教师的步伐走,而是在学生有表达要求时,及时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表达的时间、表达的内容、观点的空间)机会。第二,放在学生有异议之时。当学生有异议时,教师也要及时放手让学生将自己的不同意见表达出来。在片段一中,当某学生提出了与书中不同的称象方法时,激活了其他同学的思维,也都有了属于自己而又不同与课本的称象方法。教师没有压制这些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可行或更好的方法。第三,放在学生有问题之时。在片段二中,当学生表达完了自己看法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放手让学生在课文内容中去找。也就是说,不论问题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在学生有问题时,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第四,放在学生需要内化知识时,在片段三中,教师希望学生掌握课文中对称象方法描述的语言,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师采取放手让学生找句子,做出标记,读句子,不管读的方式与声音,再按课文中描述的方法操作,体会语言,再在有了体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将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读句子、画句子、按句子操作中完成外在语言内化,内化后再外化的过程。完成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过程。

⑵教师放手的方式。第一,放的方式可以是自由表达。在片段一中,教师就是通过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称象方法,在片段二中,教师也是通过能够自由说出自己对那些官员提出的称象方法的不好之处,实现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动脑筋寻找新的称象方法;也将环保教育通过学生的语言,无形而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第二,放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读、想、记。第三,放的方式可以是让学生按图索翼,进行操作实践;也可以是自己设计操作。在片段三中教师提供了基本工具和操作建议后,就放手让学生按照课文中介绍的曹冲称象方法,实践操作。在片段四中,教师布臵了三项操作任务后,也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⑶放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需要一定的基础做保障。对教师来说,首先教师

要有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观念和尊重学生的观念,其次,教师要对放的目的和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比较好的把握放的时机。对学生来说,要有活动、表达、思考、操作和探索的欲望,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要去一定的操作和探索的器材。

⑷把握好教师引导学生的时机与内容。第一,引导学生思考关键问题。在片段一中,学生从大象的作用、外形两方面回答了教师关于‚你们见过大象吗?大象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教师紧接着通过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大象有多重吗?‛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课文内容有关的这一关键问题。第二,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在片段二中,当学生提出‚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老师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的采用木材还是可以的。‛操作体验方法引导。片段四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孩子们,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这就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操作体验前,给予的方法引导。

⑸教师引导的方式多样化。第一,提出问题。在片段中,教师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如何知道大象的重量上来,提出了‚你们知道大象有多重吗?‛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第二,给出操作素材。片段四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通过提供这些素材,帮助学生搭建完成尝试和体验课文介绍的称象方法的实物平台。第三,给出操作建议。片断四中,老师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通过给出操作方式和步骤的建议,帮助学生搭建完成尝试和体验课文介绍的称象方法语言的方法平台。第四,给以肯定或赞许的语言与目光,引导学生继续沿着教师认为正确的方向思考、表达、操作。在片段二中,教师听完第一个学生对大官员们想出的称象的方法不合理之处的批评发言后,在语言上给予了肯定,并给予了‚赞

许的目光‛,这样对后面学生也就有了继续批判大官员们想出几种称象的方法的不合理之处的勇气。

⑹影响‚放‛。放的效果的其他因素分析。第一,放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放的时机外,还取决于教师是否有耐心,听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急于给出评价。在片段一中,当第一个学生说出自己得称象方法,对书中称象方法给出否定意见时,教师没有马上给予评价,在老师沉默的片刻,其他学生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教师要有耐心,听取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急于给出评价,这样才能放得活、放得开。第二,见诸行动得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放的方式是否与放的目的和内容相适应。在此案例中,教师在需要激活学生思维时,采取了放手让学生表达的方式,在需要学生体悟和理解语言时,采取了放手让学生操作的方式。第三,放得成功与否还应与放的时间是否充分有关,由于案例中没有叙述每次放的时间,也就没有了分析的基础素材,故也无法提出哪类放的方式,放多少时间是成功的例子。

[案例启示示例]:

⑴放与引的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参谋;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他们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放‛与‚引‛。放与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放是引的基础,没有放就不会有学生的充分活动与表现的机会,教师也就不能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与难点,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和进行有效引导的机会,也不能准确确定引导的内容与方式。有放就必须有引,否则就是放任自流,就没有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就是学生的自学课堂。

⑵放的目的与作用。放不是漫无目的的放鸭子,放的目是为了给学生思考、体验、实践、发现、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多样的学习和思考,有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是为了教师有机会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引。所以,放的机会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思维水平、理解深度的机会;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机会,发现学生个性特点的机会。然后教师利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

⑶放什么引什么。放的是学生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学生的表达与探索。引 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思路,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兴趣有。是学生的思维表达。如片段一中放的是学生兴趣,提出问题欲望、尝试欲望;引的是思路、方法、思维的整理、思维深、广度,观念提炼、观点明晰、情感的升华、知识的整理、归纳、建构;价值的发现。

4、案例讨论问题的提出

提出案例问题目的是:一是为了人们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正确的角度去阅读案例,另一方面是以案例为载体,引发人们对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让案例阅读者也疏理自己与主题有关的经验,提出更好的建议。

案例问题的提出。一般是基于案例事件,提出案例中应反映的思想、原理、规律有关的重要问题(如案例问题示例中的第一个问题),或案例中仍未解决的问题或仍然感到困惑的问题(如案例问题示例中的第二、三个问题),或能引起人们深入思考、讨论和探索的问题(如案例问题示例中的第四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科知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方法和情境创设或扩展性的问题。

[有待讨论的问题示例]: ⑴教师引导学生时,应引导些什么? ⑵教师如何知道是否把握好‚放‛的度了呢?

⑶原计划两课时完成的内容,因为放手让学生表达、尝试,使之四课时才完成。那么会不会因为‚放‛,而出现要完成应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就严重不够呢?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它会不会导致老师又走回原来教师灌的老路呢?

⑷如何检测和评价用两课时完成的课文和用四课时完成的课文,在教学效益方面的差别呢?

(三)教育教学案例与其它教育文体的区别

1、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围绕同一事件,从不同的理论层面来解释。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

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3、与教育叙事的区别。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案例中的教学实录可以是一节课中的一个以片断,也可以是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实录,也可以针对几节存在共同问题的课。写作记述的主线不同,案例是按问题的产生、解决过程和解决的效果这一主线进行的案例事件写作记述的,而课堂实录是按一节课上的顺序做记述的。内容要求也不同,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4、与教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教学事件,是案例写作的必备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5、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实验而新兴的教育文体,它们也应该包括教育情境及个人思考,只是和教学案例也略有不同。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6、与教育叙事的区别。案例可以说是有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7、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第一、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案例有六个要素:主题、背景、案例问题事件、效果、诠释与研究、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而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1.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2、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运用时的现场情境性、过程性、冲突性、复杂性以及师生活动的描述: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3.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反思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结果进行分析审视,找到自己行为和结果中符合或不符合某种教育理念、观点或技能的方面,通常要有对教育故事中问题或经验背后原因的分析。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是对反映教师教育经验的研究报告,它是以叙事和反思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第三、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有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的“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四)如何写好教学案例

撰写案例一般有以下基本步骤:①了解教学背景;②观察教学过程;③课后访谈调查;④资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写初稿。案例的写作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采访编辑案例是到实地采访、观察、收集一些事实、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数据后写作而成的,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则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名字和有关数据进行掩饰性处理。写好案例不仅要知道案例写作的一般步骤、写作方法、写作要求,还要做好以下方面:

1、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只要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与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心灵的孩子打交道,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肯定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意识地把这些零星的、散乱的教学事件随时记录下来,那么许多精彩的案例可能就蕴蓄在其中。一线教师,每天身边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故事,其中就存在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案例。一线教师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作为一线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从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写起,养成

写教学后记的习惯,把自己课堂中的“精彩”记录下来。一线教师,写作、研究的时间一般难于集中,这就要求及时做好记录。

在写教学后记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一些事例或情节的记录:(1)教师自身的独创教学以及课堂效果,包括寻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疑难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对策等。(2)学生的独到见解,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独特解法、独创思维等。(3)精彩的教学片断,包括课堂中有亮点的教学情节与过程,精彩的答问、语言等。这往往是智慧的火花,它常常是突然而至的,一闪而过。若不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4)自己课堂教学中不足之处的反思与分析。写教学后记应追求“短、平、快”,短小精简,平中见奇,快捷及时。若时间有限,还可以超越文本,创造性地利用课本、教案、备课参考书为载体进行加以记录或旁注。

2、学会发现。你的教学日记、教学随笔中所记载的教学故事,并不是都有意义,我们应当定期整理,善于从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故事,加以反思性研究。当然,我们研究的不一定全是成功的教学故事,许多失败的教学故事可能同样具有反思的价值,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并非所有的教学故事都能成为有研究价值的案例,因此要求教师应善于发现身边有研究思考价值的案例。什么样的案例有研究的价值?一是带有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案例记录的应是一些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包含着一些深刻的教学问题,它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二是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这些事例能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说明一些道理,或验证某些理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三是典型性。教学案例所选择实例应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这也是教学案例的生命。只要多写一些教学后记,素材多了,写教学案例时选择典型事例就有余地了。

3、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案例材料。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纪录案例素材,如通过平时撰写教学日志、教育叙事,将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素质发展提高有益的经验、一些教学中成功的做法如实地记录下来,将自己经历的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听课、课堂观察、座谈、讨论、观看教学录象,将别人的经历纪录下来。收集的案例素材可以是宏大的、微小的、粗略的、精巧的、正面的、反面的、成功的、失败的,也可以是发人警醒的、达成共识的、存在争议的,但收集的素材应有以下的特点:

①要能反映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发生的特定教育教学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的、大家关心的、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实用价值的信息;②要有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包括一些戏剧冲突。③寓意要明确,要能够让阅读者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个规律、概念、关系及本质,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有指导作用。

4、学会写作。案例的写作和记叙文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这些要素构成一定的情节;叙述情节要特别注意形象生动。和记叙文的写作不同的,案例中要加入分析或反思,分析或反思是案例的重点部分,它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以精练的语言揭示故事中蕴含着的教育智慧、教育理念。分析或反思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最重要点,引申开来,深入挖掘。学会撰写教学案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平时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故事,多思、多记,及时抓住灵感。一篇写出来不怎么样,二、三篇也一样,可写了几

十、上百篇,也许质量、水平就不同了。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了,一些一线教师写教学案例,越写越好,越写越爱写,质量、水平越来越高。

5、学会学习。有理论素养,才有案例的质量。写好教学案例,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往往就难于发现和抓住有价值的事例;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对一些教学事例的归因往往缺少理论的支撑。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使自己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擦出问题的火花,对发生的教学问题能作出深刻的反思,对事例中启示的道理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要写好教学案例,必须重视理论学习。作为教师,除了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之外,应该认真学习、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要求,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课程标准,关注新课程实施过程的案例,学习别人的经验。

第三篇:教育叙事案例

我的教育叙事

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学生。正因其差,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我们班的王同学,因为天生反应慢,好动,性子懒散,再加上父母文化很低,事事袒护他,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很差。到了三年级成绩就更低了。他很贪玩,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几天,他就会积起一大堆作业没有完成。家长也不管,不配合。

面对王同学及家长的态度,我有时也真是气极了,不想再管他,由着他去吧。但静下心来想想也挺可怜他的,自己天资不聪明家长又不明事理。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做家长的工作。开始去的时候,我只报喜不报忧,拉拉家常,聊聊家长的不容易,孩子的健康情况等降低了家长对我的抵触心理。慢慢的,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表示惋惜,“凯旋,很聪明的,昨天那个数学题他回答得那么到位。在与家长搞好关系,树立家长的信心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他的辅导力度。通过做工作,家长有了很大转变。王同学在我们双方的帮助下,果然进步了,作业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了。找到了自信,学习有了上进心了。

坏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要改变也不是几天就见效的。因此,王同学后来也多次出现反复,但是因为我有了家长的支持、配合,他有了家长的监督,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他,我也时时提醒他,他的情况也有了较大的好转了。终于在下学期,王同学基本改掉了三年来不完成作业的习惯。

评析:

理论: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教师的鼓励、鞭策孩子,大大推动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有感: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培养学生绿色生活行为习惯研究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背景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文明行为的教育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目前,在校的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

二、研究目标

针对孩子的特点,我认为以下文明行为习惯是学生应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几点;

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体贴父母;礼貌待客,上下汽车、公交车时要按顺序、不拥挤,主动让座;不追逐打闹,要做有益的游戏;爱护课桌凳,不乱刻乱画。

认真听取父母、老师的教育,不任性;不说粗话、脏话;不打架、不骂人;热心帮助别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爱护公共设施,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

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少年儿童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现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同时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从而更好的推进学校文明习为习惯活动的开展。

三、行动策略。

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小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研究制定了如下行动策略:

1、场景设置

学生下课喜欢到走廊或操场疯打,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娱乐方式。所以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者向良好的方向引导非常重要。如果每个班级有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籍,有学生喜欢的棋类玩具。我想,在走廊上疯打的学生就会减少。如果有教师教给正确的看课外书的方法和各种棋类的玩法,我想,学生的性格也不会慢慢向文静方向发展。一举两得的方法,既减少了课间事故的发生率,又加强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2、文化陶冶。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为配合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我们应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德育小故事丛书,让学生读《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等小故事,既拓展了知识视野,又很好的上了一节德育课,利于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增加学校的人文色彩

3、学科渗透

教育专家说:“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小学思品、语文课,重点让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明白道理,并以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形式,使他们进入角色体验,实现情感升华,同时也提高了自主能力。利用数学课严谨循序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挖掘常识学科科学客观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心环保的积极态度。针对体育课克服困难、注重合作的教学要求,教育学生敢于向自我挑战,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我们还补充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力争使学生明确习惯培养的内容,理解文明行为的概念,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地去做。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方面加大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4、行为实践

我们认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内化。①社会实践:学校强调养成教育向社区延伸,并组建假日小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学生在双休日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②校内实践:执勤学生在晨会课、广播操、课外活动等时间,进行检查。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更短的时间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5、制度约束

学校构建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学校值勤队员和班级监督员三支队伍参与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检查、监督与反馈的组织网络。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对涉及养成教育的晨会、早读、午间自习、列队入校、护送路队、安全护导、楼层巡视、卫生等工作进行日常检查。班级规范和卫生监督员的检查结果要于当天报告给班主任,以便班主任每天进行及时反馈。各

班级路队、卫生、规范检查结果,学校每周通过小号角广播台、下发通报、宣传橱窗等形式进行公布。从而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有效开展,而不是昙花一现,只是嘴皮子上的功夫。

四、理论依据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十分重视礼貌。古语有云:“诚于中而形于外”。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美好心灵,高尚道德表现,从点滴做起,文明礼貌,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粗暴无礼的人,没有人会喜欢他,没有任何她交际。只有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赢得大家的微笑。在生活中,良好的道德与文明的礼貌,就像一面明镜,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所以从小强调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时代所需,是教育所求。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而根据各种需要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切实有效的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活动。使我们滨州实验学校的孩子,个个成为懂文明讲礼貌的人,成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能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工作,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第四篇:教育叙事案例

我的教学故事

房县东城小学 王绍武

今年我带两个班数学,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点非常的简单,领悟力好的学生上课稍微听一点就会了。所以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的阶段,在这一学期中我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想只要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地做作业并且认真地检查,他们的数学成绩一定会很棒的。

任晓琪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上课不听课,虽然看他上课不说话老老实实的坐在那,但他却在下面偷偷的玩东西或开小差,这也是他成绩一直搞不好的原因.在开学的前几次的考试中都考得很不理想,最差的一次考了70多分。在和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任晓琪对珠算有很大的兴趣而且学得特别的好.我想他既然珠算学得好,那么现在数学也应该得心应手的.我感觉他其实挺聪明的,考的不好一方面是由于他上课不认真另一方面是由于考试做题不认真没有检查的习惯.我想把这些毛病改了他的成绩一定会提高的.于是在一天上过数学课,我把它叫到办公室,摸着他的头轻轻地跟他说:“茆恩龙,其实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你其实是有能力考到100分的,你想不想考100分?”他点点头,我接着说:“那老师告诉你一个方法,你想不想听?”他又点点头,我说:“好好听课,上课争取多回答问题就可以了。现在老师给你来一个小约定,从现在开始只要你上课回答对3个问题老师就奖励给你一个小星星,好么?”他说好。第二天,在我每次提问题时,他都把手举起来然后又

放下去接着又悄悄地举起来但举的很低,从他的表现我知道他很想表现他自己但又缺乏自信。整节课下来他只回答对了2个问题,快下课的时候我当着全班的同学的面表扬他,说他今天上课又很大的进步希望他继续努力,并奖励给他一颗星星,他当时很开心。下课后我跟他说:“ 虽然今天你没有回答3次问题,但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希望下次你能够大胆举手,争取老师的每一个问题你都能回答。”他点点头,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上,他总是尽量的去回答问题,上课听课也认真了很多。在一次考试前,我跟他说:“这一段时间,你表现得很棒,明天就要考试了,只要你认真地听老师读题,认真地用心做题认真地检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考好的!”第二天,我发现他能够安静的听题、做题了,分数也有很大的进步考了96分。

看到他的进步我感到非常的开心,我想他只要坚持下去,他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第五篇:教育叙事案例集锦

教育叙事案例(小学部分)

1、学科教学类:

阿玲是哑巴吗?

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附小 吕舜昌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洗的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像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同学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

意外的观察课

(根据湖北黄石市广场路小学教师论文改写)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今天依然天气炎热。我正在上第二节语文课,向学生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 的问题,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观察秋天的树叶。突然有一个学生小声叫了一声:“小鸟!”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目光不住地搜索小鸟的行踪。

我一看,这下课可上不成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平静地问了一声:“小鸟在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在电视机上面!”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小鸟迷路了。”有的说:“小鸟太热了飞进来乘凉。”有的说:“想来看看我们的新教室”,“想来学知识”,“想和我们交朋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随后问了一句:“小鸟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着向老师汇报起自己的观察结果来。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观察这只小鸟。“谁能说说这只小鸟的样子?”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抬起小脑袋聚精会神地观察起小鸟来。不一会儿,孩子们争论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王兰被我叫起来回答,她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比她说得更好的吗?”话音刚落,举手的学生更多了,孩子们对小鸟的样子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更有创意了。例如:“小鸟的羽毛是黄色的。”“小鸟在向我们眨眼睛呢!”“小鸟的嘴巴一张一合地叫着,好像在说‘你们好!你们好!’„„”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比我还要强。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童心进行探究啊。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我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时,有同学说‘小鸟’,我知道他并不是在回答我的问题。但如果他真的在回答‘秋风吹黄了小鸟’,你们说对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吴学钢忍不住大声说:“小鸟的黄色是天生的,不是秋风吹的。”朱丽立即反驳说:“可以这么说。”我马上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她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说不出所以然来。

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寻求答案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在自然界,我们都知道,小鸟的羽毛的颜色绝对不是被风吹成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描写。”我略一思考,开始背一首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我刚一开头,全班同学都跟我一起背起来,“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初春的嫩叶是春风裁的吗?”我问。全班齐答:“不是。”“但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什么?”“春风温柔。”“柳叶嫩嫩的,绿绿的,随风飘飘。”孩子们联想很丰富,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文学意义上的观察与科学观察是不同的,它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还要加上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联想、感受。这些道理,他们当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学过的诗歌中找几个类似的例子,体会一下我说的道理。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的感受和联想:第一,小鸟飞进教室,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带领学生驱赶它,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泡了汤。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观察“树叶”变成观察“小鸟”,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不仅完成了教学设计,而且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第二,文学想象可以从科学观察中受到启迪,但它不能拘泥于科学事实,文学作品中有些看来极不合情理的描写,正是人们情感在这些事物上的折射。或许,通过这种探究性教学,我的学生们就能够一步一步把握“文学创作”的真谛。

特殊的思品考试

黄石市沈家营小学 何 雯

临近期末,我来到305班教室对同学们宣布:“这节课我们进行思品考试。由于天气太冷,首先请四个组的同学陆续到操场上去跑一圈再上来。”我一边说着,一边借故将一把扫帚碰倒在教室门口的地上。

第一组的同学先出去,其他组的同学自由复习(便于我更清楚地作记录)。当他们跨过扫帚鱼贯而出的时候,有一名学生绊着了扫帚,只见扫帚弹跳着换了一个位置。可那孩子只回头看了一下,接着往操场跑去。正当我有些失望时,一位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走到扫帚前,稍愣了一下(觉得奇怪),弯下腰,捡起了扫帚,轻轻地放到门后面,然后高高兴兴地往操场跑去!

我又一次“不经意”地将扫帚带到地上,第二组的同学向操场跑去……

我紧张并装着漫不经心地关注着这一切,偷偷地记录着:有三位同学两次捡起扫帚(进出各一次);七位同学捡一次;两位同学差点被扫帚绊倒,但没有捡起扫帚;其余同学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

等同学们都回到了教室,我宣布:“同学们,思品考试已经结束了!”孩子们都惊叫起来:“考试?没看到试卷呀!”我笑着宣布了刚才几位有特殊举动的学生的成绩,几个机灵的小家伙马上明白了刚才考试的内容。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一个个感慨万千。有的说:“以后我一定把眼睛放亮一点,看见扫帚就捡起来。”有的说:“我以后不管看见什么东西在地上都要捡起来。”……我说:“同学们,一个思想品德好的学生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想一想,还应该做到哪些呢?”我让他们经过讨论后再回答。孩子们回答非常精彩。有的说,以后要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有的说,以后要遵守纪律,值日不逃跑……

我高兴地进行了总结,并说:“今天的考试只占总成绩的一部分,老师还要访问你们的班主任、其他的任课老师及家长,并结合我平时的观察,对每一位同学进行综合考评。”孩子们很兴奋,都说不做试卷的考试真好!并表示:以后一定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新课程的思品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新课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要求品德教育回归生活。那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也应该“回归生活”,也应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表现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张简单的试卷所能评价得了的!只有坚持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班主任工作类: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位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像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是你“逼”我的

十堰市实验小学 王胜平

“是你逼我的!”这句话在家里经常听小孩抱怨,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由于多年来,我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很少在单位上听到这句话,引起我在工作中注意这句话是调到市实验小学任校长时,而且从这句话中有时读到的是“抱怨”,有时读到的是“自豪”,有时读到的是“喜悦”。

今年(2005年)元月份以来,我在学校大力倡导进行校本研究,重点开展以下三项活动。第一,“我讲我的教育故事”。倡导大家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培养研究意识,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二,撰写教学日志。倡导各年级建立博客网站,便于随时交流教学所得。第三,研究教学案例。倡导老师们根据学校要求,探讨研究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如何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进行教学研究,并总结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具体操作办法,供大家借鉴。

三月份,白浪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到我校观摩课堂教学,听完课后,照例是交流,讲者说课,听者评课。交流到一半时,我来到了会议室,听到评课者大多只从正面谈该课的优点,基本不谈缺点或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以非常诚恳的语气请求听课者谈一些他认为不太妥的或有些遗憾的地方,并再三保证,不会将他谈的问题作为批评老师的理由。终于有一个小伙子发言了,“我觉得侯老师讲的《恐龙》这节课,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前面读书花的时间太多,后面老师讲得太少。”接着我请侯老师回答这个问题。侯老师说:“我是特地这样设计的。因为本课是说明文,重点应掌握恐龙形态,学生通过读完全可以理解,并通过自学填表的方式归纳就可掌握。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的理念设计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多议,这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发展。”这时我听那个小伙子嘟哝了一句,“是你逼我的!”脸一下子红了,于是我赶紧接上话头:“刚才这位老师提的问题非常好。大家知道,结构决定功能,时间分配、时间安排是一个重要的结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读的时间放给学生,把分析的时间放给了学生,做得很好。但并不完善,还可以想方设法在结构上做一些调整,提前让学生多读,课堂上多让学生交流各自所得,其效果会更好。当然,白浪小学的学生与我们不一样,白浪小学的老师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完成课程标准的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交流结束后,请侯老师做一个教学反思,如何让时间分配更合理。”

这件事过去好多天以后,我却一直记着那句话,“是你逼我的!”并且一直促使我思考,有时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自以为设计得很完美,但设计意图是否真正达到,旁观者最清楚。因此,旁观者提出的问题,恰恰就是改善我们工作的重要资源。时间分配问题,我们往往不太重视,只要大体上过得去就行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实现课堂时间最佳分配,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从那以后“问题就是资源”的观点,成为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的催化剂,它促使我们老师坦然面对教学问题,促使我们的年青教师更快地走向成熟。

自三月份以来,我们进行了四次教育叙事报告会。首先是校长、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上台。其次是校委会成员。在领导的带领下,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尤其是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也动起来了,于是我们专门做了一次五十多岁老教师专场。听了老教师风趣、智慧的故事,许多老师都产生了想对大家倾诉的感受,于是第四场叙事报告会,更是精彩纷呈。报告会后,我对郑云霞说:“你讲得太精彩了,我们都被你打动了,你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老师潜藏着教育家的智慧。”没想到的是,她也来了句:“是你逼我的!”不过,这句话是笑着说的,我想我从这句话中读到的是自豪与喜悦。

教学叙事做得很火,有的老师接连写了十几篇;各年级的博客网页也迅速组建起来。但教学案例的研究却不太理想。于是我一次次召开年级组长会,一次次与老师探讨教学案例的写作目的、写作要求,一次次在校委会上、在全体教师会上念一些教学案例,就这样《把讲台让给学生》、《合作,使学习更有效》、《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让童心在合作交流中飞翔》、《广开言路,真情互动》……都写出来了。当我翻着厚厚的案例与刘红霞、胡波、熊梅……交流时,她们异口同声地说:“是你逼我们的!”

是的,是我逼的!不过,不同的情况逼的方式不同。对兄弟学校的老师,我是诚恳的请求,希望他们赐教;对成长中的年青教师,我是善意的批评,有时语气可能比较严厉。我记得曾对索亮说:“你自己找事干,否则学校没你的事干!”害得她伤心欲绝,大哭一场。但也就是这句话,促使很多老师帮助她,她也很主动地干起工作来,近一个多月进步很大;对待学校工作,我是通过活动来引导。一遍遍听取汇报、一次次策划活动,在工作中营造一种严肃紧张、积极向上的氛围,逼着老师们进行研究,逼着老师们讲公开课,逼着老师们看书学习写文章……

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老师水平越来越高;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生活越来越幸福……

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你需要“逼”吗?

[奇文转录]历史题该怎么考

(作者:张寿卿 摘自《读者》2004第20期)

我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第二问儿子答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英国世界史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不够强大,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教师一看,说:棒,分析得好。但他们没有分数,只有等级,A!其实这种题目老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必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我看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银两都给了嘛!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样!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天啊!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大人。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中国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美国: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仅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己的不是。

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课程强调生活体验,但更重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

今天我听了一堂初二的语文课,上白居易的《卖炭翁》,这位年轻的老师课上得很活泼,很善于设置一些情境和问题,或者抓住某一个关键词眼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比较热烈,可见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活动已成习惯。

当讲到“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老师就请同学体验:“把”字是怎样一个动作?学生一说:“一只手拿着文书的一端,另一只手慢慢展开。”学生二说:“应是一抖把文书抖开,以示神气。”到此为止,应该是很不错的。我以前也上过《卖炭翁》,就是没有想到在这“把”字上让学生去体验。

但紧接着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黄衣使者,把你当时的想法说说?”一位女生马上站起来说:“我感到很自豪,我有一纸公文在手,谁敢不听?我背后有皇帝撑腰!”老师听了笑着点点头,就这么又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当时我总觉得这个问题不该到此结束:你说这女孩回答得错吗?也不能说她错,她把当时那个太监的心里活动完全再现了出来;你说这个学生的回答就这么过去了,总觉得如骨鲠在喉;也许老师设置这个问题是要说明“名为宫市,实为强抢”的主题;也许这学生的回答确实是出乎了教师的意料之外,所以也就这么不置可否的过去了。但我认为新课程虽然强调学生生活体验,但更重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卖炭翁的视角去感受卖炭翁当时对那个黄衣使者的想法,引导出对黄衣使者的憎恨,对卖炭翁的同情之情,而不应该去引导学生体验当个太监的洋洋自得心理;即使如此,也应该对学生的回答作一个简短的简评与引导。

怎样写教育叙事

撰写教育叙事研究应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教育叙事基本内容框架(叙事+反思)

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问题:有一个鲜明的问题或矛盾,有真实情节;

细节:有细节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凸现焦点,描写叙议结合(描写+分析);

结果:问题解决结果和效果的描述; 反思:理论从归纳中获得,具有感悟性。从上例中可以归纳出教育叙事的几种模式: 一事一思式(对单一教育事件的反思)

多事(主题同一)一思式(对同一主题的几个教育事件的反思)一事多思(多角度、多层次反思)式

多事(主题同一)多思(多角度、多层次反思)式

教学案例1

走近李清照

发表于 2005-3-10 21:28:00 赛伯时空网 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刘宝丽

【案例背景】

在学习“第八册语文·积累·运用五·读读背背·拓展内容”时,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在学习过程中,我和学生都被李清照清新明丽的风格和细腻的感情变化所折服。更使我们新奇的是以往在教材中,唐诗见的挺多,可宋词编入小学教材这是第一回见。仅次一首词的学习,我觉得还远远不够,因为我可是李清照的崇拜者,她前期词章,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另外,她善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今人来学,赏读价值极高。我个人认为,在这里引入宋词,是绝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想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个《走近李清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让学生在搜集、吟诵、想象、感悟、创造的过程中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增强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奠定学生感悟语言的良好基础。【案例主题】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阅读”。

【课堂实录剪辑】

[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挺神秘地对学生说:你们知道《如梦令》的作者李清照可是位„„女词人哟!啊,孩子们个个张大嘴似乎不敢相信,在他们以前的学习过程当中,接触到什么李白呀、杜甫呀、一系列古诗作者无一不是男性。而今天课本中居然出现了一位女词人,使他们能不吃惊吗?就着他们的新奇劲,我继续说:唐代的诗,宋代的词一直以来是闪耀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这些千古名词被后人不断传诵,经久不衰。对于唐诗,我们接触很多,但对于宋词,却知之甚少。通过上次学习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我们就深深地被这位女词人所吸引,因而想开展一个《走近李清照》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你们有兴趣吗?“有”,那声音响彻整个教室,这是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第一反应。

可话一旦说出口,事情一旦定下来,就不能儿戏,既然做就得做好,于是我开始思量如何开展活动?

…[初定方案]

根据教学要求,本内容最多只须一课时,初步理解,能背诵下来就行。但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李词,我要求学生每人在课余搜集至少2首词。要求也是能读通、能初步理解。

[活动效果] 第二天上课时,我满怀信心来到教室准备进行“李词大反馈”。当我高兴的问同学们,你们谁昨天收集到李清照的词?同学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不吱声。见此情景,我以为他们是胆小,不敢第一个发言。于是,我继续鼓劲:别害怕,大胆一点吗。平时你们都挺大方的,难道今天变小了吗。听到我的打趣,教室里仍旧一片寂静,我有点生气了,脸也耷拉下来,随便点了一个同学,他慢腾腾的站起来,小声地说:“没找到。”我更生气了,虎着个脸说:“怎么可能,你们家一本书都没有吗?”我又把眼光转向了学习委员,她很自觉地站起来,还颇理直气壮地说:“刘老师,我早上就问了同学们,情况是这样的,有的家确实没有这本书,他们的爸爸妈妈都不爱看。还有的家长曾经读过,可要他们默下来,他们又记不全。还有的„„”我打断了她的话,陷入了沉思。是呀,事先,只顾着满腔热情,就没想到:你是李清照的崇拜者,难道家长个个也是吗?家里都会准备一本宋词放着,等着你上这一课吗?

[再定方案]

有了上次的教训,我又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地思索起来。最后我决定放宽时限,多找途径。于是,我再次宣布:为了把这次活动开展好,我给同学们一星期时间,你们可以上有关网站,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去大量搜集,没有以上便利条件的可以向周围的宋词爱好者(家长、老师等)请教。行吗?我们比一比看谁收集的最多最全!话一说完,我分明看见孩子们的眼神由先前的灰色变成了亮色。

[活动效果] 一周后,我再次检查活动开展情况。这次,教室里果然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拿出收集到的李词大声地念给同学们听。什么《忆秦娥》中的“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什么《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什么《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听着一首首熟悉的词,真令我感动、陶醉。可正当我陶醉其间时,却有同学向我发问了:“刘老师,我们虽然听了,可好多我们并不理解呀。这么多又记不住。”这又把我问住了。是呀,我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拓宽知识面就是简单、机械似的“加一加”吗?加得越多越好吗?

[三定方案]

一次、二次的活动总是不令人满意,总觉得做了,可似乎在走形式,没有预期的效果那样好。思虑在三,决定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再入手。这次,我改变以往的角色,由原来的“统领者”变为“协从者”。我与同学们商量着定内容与形式。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师:你最想知道关于李清照的什么知识? 生:1、关于李清照这个人的事。

2、李清照留下了哪些诗词。

3、李清照的诗词描绘了什么意境。

4、积累李清照最有名的诗词。

……

师:除了念、抄的形式还有什么有趣的、你们喜欢的方式展示? 生:1、可以自制“李清照词集”。

2、可以办一份“李清照诗词”小报。

3、可以创作“李清照诗词”画集。

4、还可以唱一唱呢,我听妈妈说,有一首词改编成歌曲了。

……

师:你们是愿意单独行动,还是愿与人合作? 生:1、我想一个人,能行。

2、我想和妈妈一起完成。

3、我想和同学合作。

……

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相信这次的活动应该要丰富得多。

[活动效果] 算是好事多磨吧。又是一周后,我们召集同学们第三次举行此次活动的展示会。这次的活动真的很丰富。有的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了“李清照其人其事”——名字: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生活经历: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 流寓南方, 明诚病死, 境遇孤苦。所作词,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后人对她的评价:清照以一妇人, 而词格乃抗轶周柳, 虽篇帙无多, 固不能不宝而存之, 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还有 “李清照诗词大看台”等;有的用画画的形式展示了一首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其想象力丰富,真令人佩服,这对于学生理解词是一个很好地辅助;还有的用歌来唱词,我也情不自禁地与同学们一起唱起了《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歌声轻轻飘荡在校园,吸引来了不少的听众。我想:这应该算是真正的走进了李清照吧。【思考与困惑】

历经三次的《走近李清照》活动算告一段落,回忆起整个活动过程,也是感悟颇多。一是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的学习环境等等都是我们考虑的因素。二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是“决策者”,我们不要轻易武断地去独揽大权决定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形式。

当然,此次活动留给我更多的是思考与困惑,那就是:

1、如何把握学生拓展阅读的学习时间?当活动时间与学生学习负担发生矛盾时,我们又如何选择呢?因为时间多了,学生的负担就重了;可时间用少了,效果自然又差了。

2、教师应该指定拓展阅读的范围,还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阅读材料?不指定范围又如何把握学生的拓展阅读面和拓展阅读量?当学生参差不齐时又怎么办呢?

3、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拓展阅读兴趣?我采用的这种活动方式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的内容?对学习课文或者提高阅读能力是否真有效果?(注:2005年5月20日帮助刘老师修改了案例问题(思考与困惑)部分,使这篇案例的指向更明确。)

下载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写作培训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写作培训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叙事案例

    浅谈“pairwork”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叙事案例 阳高二中 张琪 “pairwork”,即:“对子活动”,也叫“伙伴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教学步骤。众所周知,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

    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案例 – 让心充满爱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爱一个学生,不仅要关爱他,有了缺点、问题教师更应该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帮......

    案例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案例:豆豆专集王宝艳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2003级学前教育六班 ,原文发表于《幼教园地》2005年第7-8期) 豆豆是个个性强,又淘气的小男孩,在集体活动中,他经常出怪声,做怪样,只......

    教育叙事案例

    我和孩子的故事 主题: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放弃一个学生无异于 毁坏一个学生的未来。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包容有缺 点、错误的问题学生。这样的学生正因......

    教育案例及教育叙事

    4篇教育案例及教育叙事的例稿 别让“意外”搅了“教学”的局 周岗中学 周友杰 【案例背景】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课堂进行精心预设。而......

    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5篇模版)

    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姜瑛俐 实验幼儿园业务学习资料 2009年 一、教育叙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

    教育叙事写作要求(最终定稿)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案例分析)写作要求 1.必须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亲身经历的真实的教育故事或教育案例。时间、班级、姓名等信息要尽量核实准确。 2.字数不少于800字。 3.......

    小学教育叙事案例范文大全

    小学教育叙事案例 小学教育叙事案例(一) ——《阳光》教学案例 实验小学 袁凌云 《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