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秋的意象
浅谈“秋”的意象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在《九辩》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悲凉凄怆的内心感情熔铸于瑟索荒凉的自然秋景之中,就开凿了“悲秋”之先河。此后,悲秋“原型”被历代文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成为一个“类”概念的话语符号,凝聚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可以将悲秋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一、伤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如: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以上四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抒发出浓浓的悲秋之情。
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以上几例均在极细微的事物中写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
三、思乡
“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叹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因此,离别怀人、羁旅思乡成为众多咏秋作品的主题。
有的以秋写相思之苦如:李商隐在巴山驿馆的楼头看雨,勾起无尽的相思之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有的以秋写思乡之痛如:孟浩然于“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寒冷秋景中感慨:“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早寒江上有怀》)。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中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 《岳鄂王墓》)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而高调颂秋的又不乏其人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王绩《野望》)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这也是欣赏古代诗词的一种技巧。
而“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1)“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2)受传统审美体验的驱使,我国古代文人于四时各有不同的审美选择,因此不同的述秋之诗也反映出了诗人的独树一帜的风格与迥异的性格和魅力,以及诗人的人生态度,如:
1.秋意象意味着气势磅礴、壮阔博大
曹操当年亲率大军追歼袁绍残部,誓师北伐,出卢龙寨,临碣石山而跃马扬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不觉吟咏出自己的豪情壮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这首诗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壮丽景象,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示了诗人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情。
孟浩然希望得到宰相张九龄的引荐,出仕为官,从望洞庭湖起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洞庭湖的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体现了诗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秋意象意味着恬静、闲适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是妙手偶得之笔,是不经意间的“绝妙恒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诗人所见之“菊”,是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陶渊明爱菊,是爱菊之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定制论文”;更是因为菊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句中,“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至此,“秋菊”意象就寄寓了诗人弃官归隐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梅尧臣的“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一句,则是诗人为深秋美景陶醉之情的自然流露,表现了一种朴素、平淡、恬静的美(《鲁山山行》)。
3.秋意象意味着奋发进取、豁达乐观
刘禹锡的《秋词》则对我国古代秋意象的悲秋情绪进行了彻底的突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就字面来论诗,全诗描绘了一幅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情景,表达了诗人胸中鼓荡的诗情。只有联系此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真正品味其所蕴涵的深刻涵义及创新价值。《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所作,当时,王叔文被杀,朝廷又下诏说:刘禹锡等“纵缝恩赦,不在量移之限”。面对逆境,刘禹锡却一改前人借秋写“悲”的传统,赞美了秋之美好,唱出了昂扬的励志之歌:借直冲云霄的“鹤”之形象,表现自己尽管遭受打击但毫不气馁、奋发进取的豪情以及豁达乐观的情怀。刘禹锡的可贵就在于他出于政治革新的考虑,不仅冲破了民族文化的心理定势,拂去了前人悲秋的老调,还从反面唱出了昂扬的励志之歌。如果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意识,就认识不到对这种文化心态的超越,也就很难体味出刘禹锡诗中的超越意识,鉴赏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解字面意义的水平上。同时秋意象中的意识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1.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离别怀人、羁旅思乡的悲苦古代文人对生命的感悟,习惯从自然时节的更替中去解读,从山川草木的变化中去体味。秋属于时序中万物萧索冷落的季节,最能引发古人对时间的惊觉,唤起“逝者如斯”的感慨。我国传统主流文化倡导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追求,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经历一个由家到国远走他乡的“出游”过程;况且当时交通不便,出游时间漫长而又信息阻隔。因此,对古代文人来说,漂泊异乡、骨肉分离最让人柔肠寸断、感伤不已。
随后“魂飞到家,又预飞到归家之后”(《李义山诗集笺》),抒发盼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清照以时间的漫长、环境的凄寂、秋夜的寒凉,极力渲染了无限的愁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接着,叙写赏菊饮酒的情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把“赏菊饮酒”的传统风习安排在“黄昏”时分,渲染了“日夕当归”而人不归的无限感伤之情;此情此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到渠成,把与丈夫离别后物是人非、今昔异趣的极度悲苦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醉花阴》)。
2.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怨愤由于我国古代文人视达政济世为正途,以实现“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古代宦游者大多数“负志而往,受阻而悲”,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这一人生选择的单一性,决定了古代多数文人的悲剧命运,因此,怀才不遇的怨愤、壮志难酬的失落,成为我国古典诗词又一常见的悲秋主题。王绩面对“树树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田园牧歌式的晚秋之景,却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在归隐后从田园生活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明自己身处乱世、前途黯淡的孤独抑郁之情(《野望》)。孟浩然面对“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深秋景色,“悲落日于劲秋”(陆机《文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弱到强:“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并在最后感慨:“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抒发自己面临隐居或从政的抉择的迷惘之情,把思归的哀情与前途茫茫的愁绪寄寓于深秋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早寒江上有怀》)。
3.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对人生认识思考的承载“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也正是艺术家以集体人的身份在作品中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精神和心灵———集体无意识的缘故”。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这样刻画深秋月夜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自述囚居生活像幽闭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毫无自由。可贵的是,李煜接着不再对周围的环境做具体逼真的描绘,而抽去了意象和时空的特定内涵,对时空和个人情感进行了超越,慨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把个人的“身世之戚”普泛化,从人生悲欢的角度对自我无法排遣的苦痛进行了抒发。李煜词从一己遭遇出发,清秋意象熔铸的是个人痛彻心肺、长歌当哭的亡国之恨,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称:“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同时,这首词却“又概括出、升华到人生悲欢离合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从个人情感中提炼出人类社会整体的情感价值,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
苏轼在被贬整整五年的中秋之际,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亲人的离逝,使他佳节思亲,倍感凄凉,其外放茕独之意在不言悲秋的秋意象中悄然流露。词人先责问秋月无知,“不应有恨”,为何“长向别时圆”。在经过一番思索后,转而进行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而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并在篇末自然迸发对人类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以,苏轼在这首词里表现的绝不只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此时,苏词秋意象中所蕴涵的悲秋意识已带有深广的人生哲理,引发出了对人生范式的认识与思考。
4.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对社稷黎民忧患之叹的渲染前人曾把文人士大夫比作国家的“肝肾”,把他们的文学创作比作国家的“声息”。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所选古典诗词篇目中,部分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就是对社稷黎民忧患之叹的渲染。
“诗圣”杜甫就常以己之言发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叹。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开篇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句,极力渲染秋风之疾猛,秋声之咆哮,以及眼见求亲告友才盖起的栖身之所被风吹毁的万分焦急心情,为下文叙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铺垫蓄势。可贵的是,结尾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他人,表达了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阔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以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屋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与奉献情怀,诗人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无情吹毁的苦况,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思想。
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
据史载,在镇宁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西夏军赞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这一时期的感怀之作,词开篇点明边地风景的奇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渲染秋天肃杀、荒漠、寂寥的气氛,为下阙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忧国之情怀做了充分的铺垫。下阙先表明矛盾心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立志打退进犯的外敌的爱国精神正是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羌管悠悠霜满地”,此时夜寒霜浓,而悠悠的羌笛,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悲怆的情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此词通过“秋雁”、“秋霜”等意象,渲染了深切的忧国思乡之情,悲中有壮,不落悲秋的俗套。
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现在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就其价值,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罢了。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而今天,人们多以秋特有的金黄色彩来表达收获的喜悦心情,虽与古代人的感情略有不同,但其仍是时代与人的情感共同进步与发展的一种体现。相信在今后文化进程中,秋的意象将更加完善与丰富!
第二篇:《故都的秋》审美意象构成解读
苏金良
《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笔者认为,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
第三组意象——秋声、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①号镜头——北国的秋槐。粗犷中见细腻,极尽其柔软的感觉。
②号镜头——秋蝉的残声。是否是秋的残缺的美呢?抑或是忍隐在“秋日胜春朝”当中的一丝哀怨呢?
③号镜头——秋雨。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
④号镜头——北方的果树。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也使故都的秋笼罩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深沉、磅礴、生机无限„„ 《故都的秋》采取色彩意象和姿态意象构成了立体的多彩多姿的和谐的秋的意象,遵循读者的阅读审美规律——意象的组合依照某种外在的可感的顺序或联系进行有层次有步骤的更替与转换。这种组合形式并不排斥意象的跳跃、叠加与交叉,但从这些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可以找出一条明确的轨迹来。
①从整体上看其意象营构的手法:历历在目→层层浸染→声声入心→点点关情。③拟人拟态拟物,一幅南北情侣秋天对话图。
第三篇:诗歌意象
(第一课时)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4)注意细节描写。
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试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特征: 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心情:“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
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方法四:注意细节描写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答案: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三)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所用的相关诗句,分析人物形象并识别其性质;(2)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
(1)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形象(概括形象)(2)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分析)(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例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答:(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例
3、(2010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避世、随行自然的形象。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随性的隐者形象,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思妇。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充分地表现了思妇的痴情。2.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3: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是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面)
(第二课时)一.景物形象
(一)1.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
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猿猴:叫声哀伤,凄厉,引人伤怀。
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露:人生的短促
2.常见意境特点举例:雄浑壮丽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二)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自然景观类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相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所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的情感。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所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画面。描绘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表述时切忌空洞,要具体阐述。答出“为什么”或“是如何表现的”。4.一 般 表 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例1
双调
·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例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例3.(2009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对所有意象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如本词中萌发新芽的桑树,孵出幼蚕的蚕卵,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夕阳,晚归的乌鸦等,这些意象都具有春意盎然的共同特征。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例4.(20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花、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二、课堂练习
1.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答柳恽①
吴均【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参考答案]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1分)。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答案】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青
溪【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请结合全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描述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景物描写绘声绘色,静中有动,自然素淡。(2分)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恬淡来印证自己的素愿,抒发了他闲逸的情趣和自甘淡泊的心境,心境、物境融合为一。(2分)(第三课时)
一、事物形象
咏物诗: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
1.命题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在描写物象时所用的相关诗句,分析物象并识别其性质;(2)概括物象的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物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的物象。(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3)归纳物象所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的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案构成(1)概括物象特点(2)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3)人所托之志、所言之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2: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答案: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例3: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相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略)
说说诗人与梅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你如何评价。
答案:通过对梅的描写,写出梅的美而不艳、秀而不俗,清幽雅致的品格,以此表达诗人的高洁的品质。但诗人的清高似乎有一种自我标榜的味道,不太大气。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牛
禾熟
李纲
孔平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生皆饱的美好愿望。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小松(唐
杜荀鹤)(略)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说说诗人借小松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的坚强的小松,表现了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战斗精神。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题。
白梅(元)王冕(略)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孤雁 崔涂(略)
注: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矰,短箭;缴,系箭的绳。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歌塑造了孤单凄凉的飞雁形象。飞雁因暮雨失群,独自在恶劣的天气中飞行,行程艰辛,惊魂未定,不敢下寒塘。作者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飘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画 菊
南宋·郑思肖(略)
背景: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歌塑造了傲骨凌霜,自甘寂寞,铮铮铁骨,坚守节操的菊花形象。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第四篇: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一、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54条)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市井(城市)常表现繁荣热闹、富贵美好。
渔舟
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
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青鸟、鱼、鹧鸪
多表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桃花
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山
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蝴蝶
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早莺
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草木
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飞蓬、枯草
随风飘飞、居无定所。
烂柯
喻离家时间之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双鲤
借代远方来信。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西风
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或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东风
旷达、欢愉、希望。
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夕阳(斜阳、落日)
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或表达清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彩袖
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锦瑟
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草莺
融合骀荡的春意。
蝉
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寒蝉
悲凉、哀怨。
燕子
因结伴而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雁
候鸟,故有思乡之情,乡愁的代表。
蝴蝶
夫妻梦幻、空虚惆怅、理想幻灭、宁静安谧生活环境。
凤凰
生命、重生、吉祥。
鹰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兰
高洁。
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珍珠
洁净、美丽、无瑕。
玉
高洁、脱俗、尊贵美好。
杨花
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松
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德。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莲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海
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江水
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愁苦。
露
人生短促、生命的易逝。
霜
人生易老、环境恶劣、路途坎坷。
天阴
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
欢愉、光明。
黄昏
孤寂、感伤、悲愁、落寞、惆怅。
烟雾
情感朦胧、前途渺茫、理想幻灭。
春秋季节
对生命的困惑和悲哀、内心的不宁、感伤和新鲜感。
二、伤春、作别诗常用意象
(25条)
水晶帘
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湿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辽西
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能到辽西。
玉阶
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屏风
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娥眉
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温庭筠《菩萨蛮》:赖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月相辉映。
罗幕
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乱红
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危楼
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落花(落红、残红)“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南浦
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芳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班马
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舟、湖、长汀、霸陵(桥)、镜、灯(烛、蜡、炬)
多表达离愁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欧阳修“古屋醉吟灯艳艳,画廊愁听雨潇潇。”
孤帆
伶仃、漂泊。
孤舟
孤寂、飘零。
三、山水田园诗常用意象
(33条)
绿树
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黄鹂
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曾几《山衢道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空山
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
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王维的《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杨柳(垂柳、柳枝、柳)
表怨别、伤感、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江枫
游子思乡、羁旅之思。
枫叶
愁思、悲凉。
青苔
田园之景、寂寥之情、沧桑之变。
柳绿
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桂花
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荷
高洁、雅致、宁静等。
残荷
衰败、对逝去光阴的叹惋,生活环境破败。
杏花
梦幻理想、热烈奔放、春残留恋、追求爱情。
桃花
明净喜悦、清新明朗。
春山
渲染静寂的环境。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竹
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云
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白云
望云思友。
孤云
孤独、游子、漂泊。
浮云
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海棠
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白鸥
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白鹭
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鸡狗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鱼
自由、惬意。
稻香
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细雨
写环境的宁静、恬淡。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雨
春景、希望、生机勃勃、潜移默化式教化。
暴雨
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污秽的力量。
梅雨
悠悠愁绪。
春雨
春景、希望、生机、活力。
蛙
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山村(渔村)归隐、厌俗、田野风光、淳朴美好,安逸。
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四、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
(33条)
月亮(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嫦娥)对月思亲思乡,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丁香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杜鹃(子规)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蟋蟀
惆怅。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流水
多表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风、烟、霜
多表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人生易老、环境恶劣、人生坎坷等。《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孤雁
孤独、思亲、思乡、音信消息。
红豆
又名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枫
游子思乡、羁旅之思。
日暮
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落日
表现迟暮的老年。或优美、恬淡、雄壮、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高楼
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茅店
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云也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吹笛、吹箫、吹笙
多表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月楼”。
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
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
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築声催”。
五、咏史诗与边塞诗常用意象
(10条)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乌衣巷
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淮水
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河
指国家或祖国。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折戟
指战争的惨烈。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柳营
指军营。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登楼、凭栏
多表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和激情。《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后庭花
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芦荻
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第五篇:意象 教案
离别诗意象鉴赏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2.抓意象,品味氛围或意境。3.理解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领悟积累。
(一)高考题示例(见高三语文——诗歌鉴赏P138例1)
(二)古人送别的习俗
1.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之涣 归纳:折柳送别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归纳:饮酒饯别
3.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4.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归纳:唱歌送别
(三)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柳永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王维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时间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2.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歌》 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谢公亭》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 李白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 白居易 空间(地点)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等。
3.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李白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送韦评事》 王维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 高适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送魏万之京》 李颀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卢溪主人》 王昌龄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李煜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 欧阳修 具体物象:落日、蓬草、孤雁、明月、哀猿、流水、春草、舟船、渡口等。
二、深入学习
1.见高三语文——诗歌鉴赏P141例
2鉴赏训练(1)2.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
答: 前三句选取了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意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
3.别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情感题学生没有教师点拨)答: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三、迁移运用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指出首句所描写的意象的含义。
答: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2.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答:长亭、古道、芳草,柳笛,夕阳。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意象。描绘了广阔苍茫、凄清感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愁而不悲的感情基调。
3.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前两联写了哪些自然物象?描写了怎样的环境?
答:自然物象有衰草、寒云、暮雪。荒凉、寒冷、白雪茫茫。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