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学时 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第二学时
画蛇添足
一、导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1、读懂《画蛇添足》这篇文章。
2、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三、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昨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从中我们明白了文言文读着让人觉得拗口、别扭,甚至有点难理解,但是同学们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学会。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有不有信心?”(生答:“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学法指导
1、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①学生自己读。
②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③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④学生齐读。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读懂课文内容
(1)自学。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的字义,记下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理解了的在小组中讲一讲,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3)在全班展示。
2、感悟道理
(1)学生讨论: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2)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警醒学生。
1、教师: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
2、小结:是呀,这个寓言说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五、总结
今天,我们从这个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最后我建议大家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六、同步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字 引: 其: 遂: 亡:
2.把句子翻译成现代句子。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成语“画蛇添足”即出于此。请以“考试”为话题范围,用这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第二篇:(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画蛇添足 教学设计
画蛇添足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文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用寓意。教学难点
1、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2、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感悟道理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方法 读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另一则寓言。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小黑板出示:
(1)读准:祠、赐、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说说句子大意: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4)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言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四、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背诵这则寓言。资料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韩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先画好蛇——可以喝酒
画好又添足——不能喝酒 „„
多此一举,事情做好后,再做多余的事,反而徒劳无功!
第三篇: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6、开国大典
教材内容:
教材31页—35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学会3个生字,理解5个词语,学习排比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教学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部分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熟练生字词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二部分。
1、理清典礼过程。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二、学习5-10自然段
1、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2、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3、背诵第7自然段。
三、学习11-13自然段
A、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B、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C、选读句子。
四、学习第14自然段
五、作业
1、背诵第七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而_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__。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第七自然段。
二、阅读第三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5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3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教学反思:
7、望大陆
教学内容:
教材36页—37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件事吗?温家宝同志担任总理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段充满骨肉情深的话:“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的元老,复旦大学的老校友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在近千名中外记者济济一堂的大厅里,刚刚新任总理不足一小时,就充满激情地当众吟诵了这首诗歌,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人他是谁? 他就是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简介: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去了台湾。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来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之前,写下了这一首哀诗——《望大陆》。板书:望大陆于右任
二、学习生字词语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兮”“殇”都是一声; “殇”Shang,翘舌音。
2、理解生字意思 葬: 兮: 殇:
三、初读课文
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
四、作业
熟练生字词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诵读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思乡、惆怅)
2、齐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3、三读:指名两位同学诵读,集体评价优劣。
4、指导朗读:
·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把握感情基调感情:深挚、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5、齐读。
二、研读感悟
1、理解诗意
2、体会情感
诗作的第一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见到海峡两岸统一的失望之情,也流露出了一位八十三岁的飘泊孤岛的老人对大陆的强烈的眷恋之情。诗作的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是痛彻骨髓的思乡曲,大陆有他的好友,更有他的至亲。诗作的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仰天的叩问,四顾的茫然,天高地阔,就是不能见到自己的大陆和家乡。归期遥遥,此生是没有希望,山长水阔,何处才能望见故乡?生不能回到大陆与故乡,我死了,那就将我葬在台湾的最高的山峰之巅吧!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大陆的怀抱。如果要等一万年,那就让我的忠魂在那高山之上站立一万年!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出示问题提示学生思考:两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与两句“不可见兮”,何者更能表现悲怆深沉、爱国情挚、思乡意切的情感,为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交流。提问明确:“不可见兮”句表现力强一些。因为这两句直抒胸臆,分别诉说思国、怀乡不得的不能承受之痛,其言朴实,其情真挚。“只有痛哭”与“永不能忘”互文见意,使得思国、怀乡之情悠远、绵长。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句更有表现力。理由是,这两句可以说是关乎身后事的遗言,流露出的是难遣之情、未了之愿――思念祖国、家乡、亲人,渴望两岸尽快统一。可惜诗人已经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看不到两岸统一的一线曙光,可谓有死不瞑目之万千感慨凝聚于心,遂诉诸于文。“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放翁之《示儿》为最好佐证。陆游一生空怀收复失地、中兴宋室之志,可惜夙愿难成,以至抱憾终身,惟有冀望于九泉之下听闻一统中原之喜讯。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四句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地从“生前”与“死后”两个角度表述了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无可奈何的伤痛之情。人为把他们划分为两个“对立面”,阻隔了情感,破坏了诗歌整体的和谐„„
三、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诗歌
2、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诗歌
2、听写词语
二、拓展:
其实海峡那一岸的许许多多同胞,无时无刻都企盼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共同的心声: 乡愁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三、小结:
《望大陆》以“望”字统领全篇,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充满着浓郁乡愁,期盼回归的眼睛。全诗的重心全在这一双眼睛上。无疑,“望”字即为“诗眼”。
怀乡是人共有的感情,只是右老(于右任)的感情特别深;统一是中国人共有的愿望,只是于老的愿望特别切。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方针,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希望尽早恢复两岸的完全对话,反对**„„”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首诗,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海峡那一岸的同胞们,也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教学反思:
8、明天更辉煌
教学内容:
教材38页-40页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4个生字;会写“辱、觅、缀、汁、荆、棘、伐”7个生字;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企盼、耻辱、寻觅、点缀、乳汁、炎黄子孙、荆棘、步伐”等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诗歌第三节。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激动之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深刻领悟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是最后手段和环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谁能找出香港的位置?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
2.是的,19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天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出示欢庆场面的图片)人民群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你能想到什么方式?
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而写的诗。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老师出示香港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渎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4.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赞歌。请试着给它划分段落。2.学生讨论,划分段落。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二部分:回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第三部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练本课生字词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
漫长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实际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3.出示句子:
(1)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2)滚滚黄河为之怒号,不尽长江为你悲伤。从这两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小结: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香港的回归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
二、学生课文第二部分
1.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2.学生齐读课文。
香港饱受了屈辱和苦难,那香港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
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
香港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一切机会改造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把香港建设成为“东方之珠”,这都是几代香港人用辛勤的汗水凝聚成的。
3.不管香港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出示句子: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
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学生齐读这段话,感受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邓小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启动了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并最终签定合约,规定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出示句子:
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
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它表达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赞颂,说明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是啊,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将更加繁荣、昌盛。出示句子:
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
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表现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香港明天的美好祝愿。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三节。
2.课下搜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语
2、回忆课文内容
二、拓展
1、出示有关香港的赞美诗。香港明天更美好
十年前历经了风雨沧桑苦难的香港,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回到了祖**亲的怀抱。香港人民扬眉吐气,从此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香港的土地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紫荆花特区旗高高飘扬。香江两岸火树银花尽狂欢,维多利亚港湾繁星璀璨、彩旗招展。海陆空三军威武之师进驻香港,捍卫着神圣美丽的港湾。一国两制是历史的创举,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五十年不变民心思安。十年间渡过金融风险,战胜了非典、禽流感。
中央政府是香港特区的坚强后盾,祖国人民方方面面大力支援,从回归到稳定逐步走向繁荣。香江之畔高楼林立,巨轮汽笛高奏,物流通五洲。
香港从政权的回归到心灵的回归,万众一心求发展,和谐文明奔向前。东方之珠的光辉更加耀眼,香港的明天美好无限。
2、练读。
训练学生掌握朗诵技巧,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3、师生共唱《七子之歌香港》
三、小结
香港回归,百年盛事,普天同庆,举国欢腾。我们祝愿香港明天更辉煌。让我们再读一读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散文诗吧!教学反思:
9、山海关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4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巍然耸立、蜿蜒、无垠、碧波万顷、盔甲、捍卫”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整体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个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建于公元1381年,这里依山傍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东城门,又名“镇东楼”,箭楼格式,城高台宽,与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在长城之上一字摆开,形成五虎镇东之势,充分展示了山海关这座古代军事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势。
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俊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3.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三、检查生字,理清条理
1.指明读生字,检查学生生字词的认读情况。2.教师强调字音、字形。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巍然:本课形容山海关高大雄伟的样子。蜿蜒:本课指长城弯弯曲曲的延伸。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捍卫:保卫。
扰攘:骚乱,纷乱。
广袤无垠:土地的面积没有边际。4.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总起:赞叹山海关。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以及山海关的动人历史。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歌颂山海关。
5.整篇课文中,第3、4、5三个自然段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第6、7、8、9四个自然段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俊青写的课文《山海关》。我们了解了课文按照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行文思路贯穿全篇。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万里长城是世界的奇迹,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由天下第一关之称。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那享有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板书课题《山海关》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
(威武的雄关、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关、独一无二)
三、细读,感悟理解
过渡:为什么说上海关是一座威武的雄关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海关是一座威武的雄关,在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抓重点的句子:“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
“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通过“脖颈”“咽喉”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
3、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有感情朗读
过渡:这样威武的雄关,当作者站在这雄关上心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6、7自然段。
(精神振奋、心胸开阔——慷慨悲壮、涌遍全身)
4、站在这雄关上作者想到了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
5、师生接轮读。(师读:我真想 …… 我又想…… 我还想……)
6、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7、作者又联想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指导有感情朗读。
过渡:山海关不仅雄伟险要,还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课文8、9自然段。
9、默读课文的8、9自然段,看看山海关在历史上又起什么作用?(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体会)。
“这高耸入云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撒上过我们英雄祖先的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有埋葬过入侵着的累累白骨?”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10、把上面两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如果改为陈述句行不行,为什么?
(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加表现了山海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谁来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后的体会?
11、作者赞颂的仅仅是像山海关一样的英雄吗?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12、指导朗读
过渡:山海关在历史上有如此的重要作用,那么现在又有什么作用呢?学习课文的10自然段
13、齐读课文10自然段
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各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感情朗读全文,背诵(3—5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发挥,把想要说的写下来)教学反思:
10、太阳与士兵
第四篇:(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稻草人 教学设计
稻草人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俩、落”,理解挽救、勉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忠诚善良和尽职尽责。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插图,简介叶圣陶及他的童话作品。
二、揭示课题、认识稻草人
1、板书课题:稻草人
2、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3、出示稻草人插图,让学生感知稻草人的外貌。找出文中描写稻草人外貌描写的句子,想想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稻草人外形的简陋,农人生活的艰辛)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5、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突出了稻草人的尽职尽责)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小结: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一部分。写农人做的稻草人整天整夜站在地里,尽职尽责。
三、初读感知
1、快速读3~8自然段,思考:课文讲稻草人看到了四件事,是哪四件事呢?简要说说这四件事的内容。交流:(1)、当稻草人看到饱满的稻穗时,它想到了什么?找出描写读稻草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
(2)、当小蛾来到田里时,思考:稻草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稻草人见小蛾落下了,心里非常急„„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更加痛苦。他做的:他手里的扇子摇动起来。)
(3)、当小蛾下子,稻草人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他想:祸事来了,要告诉主人挽救:他做到的:扇子摇得更勤了,)
(4)、当老妇人离开稻田时,稻草人又是怎样想的呢?(稻草人看见主人就要走了,急得不得了。
他痛心,不忍再看„„禁不住哭了。)
2、小结:从故事中可以知道稻草人热爱主人、心地善良,做事非常尽职尽责,但因能力有限,无力挽救主人的命运而内心痛苦。
3、简要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语段仿写: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板书设计:
1、稻草人
守护庄稼尽职尽责
热爱主人忠诚善良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稻草人心理活动的语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忠诚善良和尽职尽责。
2、在有感情地朗读这篇童话作品时,细读稻草人在田里所看到的几件事,感受稻草人急别人所急,但又无能为力的思想。
3、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懂得关心、体贴、帮助他人。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忠诚善良和尽职尽责。教学难点
体会稻草人感情变化的语句,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细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边听边体会描写稻草人心理活动的句子: 交流:
(1)、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同情主人,热爱主人)
(2)、稻草人见小蛾落下了,心里非常急„„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更加痛苦。(着急又爱莫能助)
(3)、这使稻草人感到惊恐,心想祸事真的来了,越怕越躲不过。(惊恐又无能为力)(4)、稻草人看见主人就要走了,急得不得了。(焦急万分)(5)、他痛心,不忍再看„„禁不住哭了。(因无力挽救主人的命运而深感痛心)
2、指导朗读相关句子,读出稻草人高兴、着急、惊恐、焦急、痛心的心情。
3、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4、学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惑?
.a.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b.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四、拓展:
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五、表达方法
(一)、编写童话要注意的几点:
1、要反映真实的看法和感受。
2、要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思考。
3、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4、注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二)、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六、深化主题:你喜欢稻草人吗?现实生活中,有哪一类人象稻草人?
七、作业:
续写稻草人的故事。(抓住稻草人的特点,它所看到的、想到的去写)
板书设计:
1稻草人
稻草人(善良、尽职)飞蛾下子 高兴、着急、惊恐、焦急、痛心
老妇人(可怜)
第五篇:(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2寓言二则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方法 朗读法 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他没想到什么?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小黑板出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物莫能陷也
我的矛
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我的盾 坚固 戳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