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猝死”现象浅谈

时间:2019-05-13 09:4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猝死”现象浅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猝死”现象浅谈》。

第一篇:“大学生猝死”现象浅谈

“大学生猝死”现象

2010年3月20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赵超的离奇死亡,事发前晚,他还跟同学「卧谈」至深夜12点,第二天却再没醒过来。

2011年12月06号,21岁大学生何伟峰死在离家百里的学校。死前半小时,他躺在床上呼吸困难,呼之不应。

2012年2月28日,大学生通宵DOTA猝死,父母校门前拉横幅:还我儿子!

2012年4月23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电信系大二学生张金东上体育课时突然晕倒,在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不治身亡。

2012年9月8日,武汉一所高校的一名女生在军训现场突然倒下,被诊断为脑死亡。

2012年9月10日,湖北经济学院大一新生徐迅在军训的第一天不幸猝死。

·

·

·

以上这些还只是近两年的一部分大学生猝死事件。那些我没有摘录的、没有曝光在网上的、新近发生还没有传到网络的还不知道有多少,比如我们学校今天上午十点来钟走在后街的一位美术系走着走着就猝然倒地、浑身痉挛的男生。

虽然新闻上还没有确切说法,但是周口师范学院贴吧里却是帖子无数,揣测原因帖、祝愿帖、寻求公正帖、叫骂帖更新不断。在真相出来之前,我在这里也不敢妄加评说,只求逝者安息,生者安康。

这么多的大学生猝死事件的发生,我们不得不关注、不得不深思、不得不反省,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大学生猝死事件频频发生呢?

根据上海市教委公布的2009年上海高校安全事故报告,2009年大学生猝死7人,占年度死亡人数的29.17%。根据近两年的高校事故报告,猝死已经继自杀之后,成为大学生的第二大非正常死亡原因。

究竟是紧张刺激的“夜生活”?

还是沉重的学业压力引起大学生不堪重负?

还是现今的年轻人身体状况令人担心?

造成猝死的诱因虽有许多种,然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原因都来自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等。其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诱因。不规律的生活习惯、通宵娱乐、长期熬夜上网等等,加之饮酒、咖啡、浓茶、抽烟等不良行为,造成过于兴奋的状态,因此引起心脏的传导系统受到影响;同时,这些行为引起神经系统受到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受损。

总结之后大学生猝死频发原因可以概括为两条:

一、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并不局限于一所高校。“从1988年开始,学生体质下滑就没有停止过。”湖北经济学院体育部副主任郝英昨日表示。

专家认为,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生的猝死,从表面上看,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但并非没有预防的可能。只是在悲剧一次次重演之后,我国的预防机制仍显滞后。

吴健表示,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校对学生的健康教育都很薄弱。一些学生仗着年轻,长时间玩电脑游戏、熬夜、生活无规律,参加体育运动时,又不懂得自我保护,不能提早发现自己身体的不适,以避免可能遭受的伤害。有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的意识。而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同样缺乏认知和必要的引导,从而导致校园悲剧时有发生。

二、体育体检双缺位

郝英认为,应试教育环境下,高中体育缺失。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未完全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执行,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体素质。

湖北经济学院学工处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徐迅的档案中,其高考体检结果上无既往病史。

“高考前的体检水分比较大。”曾吉说,“在不合格就上不了大学的现实压力下,体检结果基本上没有不合格的。”

“悲剧在一次次重演,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要妥善处理好每一个个案,更要及时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健今天对记者表示:“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生意外猝死事件,基本上都与学生自身的体质有关,表面看起来这类事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能够预防的。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体检应当做得更细更严,提高筛查力度,及早发现学生体质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同于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只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健康教育则是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了解和爱护自己的身体,绝对不去做对身体有潜在伤害风险的事情。”

如何善其后是个难题。大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时意外猝死的事件层出不穷,此类悲剧在给当事方带来巨大伤痛的同时,却往往不容易平息。由于此类事件往往是意外发生,校方并没有明显的过错或失当之处,而死者家属通常也无法接受一个看起来好端端的孩子突然离世的现实。于是在学校和死者家属之间形成了难以填补的鸿沟,孩子的死已经是一场悲剧,但留给活人的是更为棘手的难题。

国家《学生伤害处理办法总则》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依法确定。但在“悲情”面前,学校与家属很难完全按照这个规定协商。

湖北经济学院和武科大中南分校两名学生的“悲情”事件发生后,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律师代天修建议,双方应保持冷静。首先可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不能,还可寻求政府有关部门来调解;最后还可诉至法院解决。

最后,专家建议,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生活规律性,合理饮食和运动,加强身体素质,改变亚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脱离了初、高中的填鸭式教育,在开放的大学氛围中,当代大学生缺乏自律,学校应当加强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认为,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和器质性异常;过度疲劳和超负荷运动;缺乏锻炼体力不足;特殊的运动心理等。根据目前预防运动性猝死研究的进展以及对运动性猝死高危群体的预防教育与监督管理,提出应及早识别可能发生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学生群体;对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学生群体要建立运动前的“互动告知”制度;要掌握特殊的运动保健知识;要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医务监督;要普及运动现场的急救知识等预防对策。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恋爱现象

关于大学生恋爱现象

“大一按兵不动,大二蠢蠢欲动,大三全面出动,大四个个反动,”近期,这句调侃恋爱现象的俏皮话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原来,临近毕业的校园悄然出现了一对对大四“拖友”。不少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四学生基于填补大学生活空白、满足虚荣心等种种原因,在最后的大学时光里匆匆开始了恋爱生活。

在随机调查的10位单身男生和10位单身女生中,有7位男生和5位女生希望能在毕业前找个对象。其中4位男生和3位女生表示会为此降低择偶标准。对此,高校学生处的老师们认为,大学生活应以学业为重点,对一些不太健康的恋爱观,学校会对此加强引导。至于为了排遣寂寞而谈恋爱的做法,那就更加不可取。

一、对女大学生应及早进行恋爱观方面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1.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谈恋爱

首先,肯定大学生谈恋爱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女大学生在校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上的青年正处在青春期后期,性发育已完全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朋友。

其次,正确看待大学校园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恋爱现象。一般都认为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最超脱功利因素的、最纯洁的感情,现实是这样吗?据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三、四年级本科生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女生中出于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仅为24%,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

第三,恋爱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吗?也许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因人而异,随缘随份。爱情不同于其他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正的爱情是值得珍惜,应该好好把握的,但不是在求学期间一定可以遇到的。有些同学在校期间谈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找不到爱的感觉,这是因为爱情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

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普遍现象。相反如果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恐怕会被当作圣人或是怪物。(如今这个社会中圣人和怪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我记得最多也就是十年前,大学的恋爱现象还处在半地下状态。在校园里搂搂抱抱现象还极为少见。而如今很多大学已经成为了恋爱园地,一到夜晚人头镩动,莺呢燕语之声不绝于耳。感觉是公园下了班,恋爱的人们都跑学校来了,不仅环境良好,而且还剩了门票钱。学校附近的旅馆,民房更成了学生们学习之余的休闲之天堂。

按道理来说大学生谈恋爱是合情合理的事,可如今合理变成了真理。人人都趋之若骛。如某君落后于人必为耻笑的之对象;“大学四年没谈恋爱,你都干嘛去了”。仿若谈恋爱是大学必修的课程,不通过就不算是合格毕业生。(当然还要学习蛮夷之文字,谓之考四级)这就有违大学教育的本意。

本人以为大学生恋爱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下面就逐一对此现象进行剖析。

一:很多高校已经逐渐向产业化进发,无暇顾再及学风和学生的道德教育。

想必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大学不过是学几门和实际没太大关系的课程,再把夷文的四级通过,就能轻松拿到文凭。既然文凭可以轻松拿到就没有必要认真学。既然课程无用教授们也就懒的教。于是学生就把时间用在恋爱上,教授就把精力花在赚钱上。

记得有一位知名教授给我们补课(MBA)此老头也真厉害,从早上到晚上一讲就是一天,最后连嗓子都哑了。据说此君今早才从北京赶来,上完课还要连夜坐飞机赶往另外一个城市,明天还要再一天的课。由此可以想见他有多少时间放在自己学生身上。

上梁不正下梁歪,连专家都如此那普通教授就更不把教书育人当回事了。现在不都在提倡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提高么?所以“教育”也就成了“自育”。最后衍变成“自娱”。没有导师约束,经过十年寒窗的学子当然高兴。只要给文凭也乐得自娱自乐。恋爱也就成了最好的消遣方法。大学既有公园的气息,又透着文化的内涵。真可谓“地利”。

二:很多大学的学生素质普遍下降

以前的大学较为封闭。学生大多也是经过十年寒窗而被提拔起来的“苦行僧”偶有几个聪慧之人也不敢兴风作浪。如今很多院校为了增加收入,大办各类成人教育和辅导班。加之大学不断扩招,各色人等充斥校园。少数的几个“苦行僧”也都想做“hua和尚”了。

现在不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么?那么老乡会,联谊寝室自然成了很好的实践项目。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大家有正值少年,意气风,加之周围灼热之气氛,必然会擦出火花。星星之活尚且可以燎原,更何况是干柴烈火。况且如今有众多好事之人煽风点火,喜为别人牵线搭桥。更有好事之人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作风:“传,帮,带”把自己毕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传给未经开化之同道。传道之人滔滔不绝,口沫四溅,颇有大师风采。听颂之人目瞪口呆,深感自己认识之浅薄。于是立即将理论付诸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时不时还要和同样追求真理之人探讨一番。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更要少走弯路。学校有这么多好事之人,谓之“人和”。

三:一些低级趣味文化逐渐占据大学校园

上面已经提到学校和教授只想着赚钱。这就导致在学校硬件,特别是书籍和仪器方面投入甚少。一些好学之士无书可读,无实验可做,加之素质不高的学生大量涌入,导师又不加以灌输正确的审美情趣,这一切都促使了校园文化逐渐走向低级趣味。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求爱海报堂而皇之的挂在食堂门口。围观者不以为耻,反而津津乐道,赞此君果敢。某日回到母校看到海报张贴栏里大多是一些电影,录象的宣传画。大块裸露的鲜肉血淋淋的占据着人们的视野。曾几何时这里是学术论坛,和报告会的天下(大家也许都已经不记得了)更可笑的是一些专家提出要把性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他们也太小看如今的大学生了,他们无论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要比那些专家深厚的多)

本来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也无可厚非,可是正经的课没什么内容,反到在性方面大谈特谈都不正常了。更有甚者,某大学还大费周折的弄来和某器官般粗细的钢管,用来教学生们如何使用避孕套。这就好像是在给同学们一个暗示:大胆实践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写到这我想起了山东大学为了向丁肇中先生献媚,竟然在文化长廊里展出丁肇中父亲的生平事迹。真佩服他们竟有办法搜集到如此稀有之物,一定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在老夫子的故里,中国的一流大学都有此等风气,更何况一般的大学。大学校园有如此之风气可谓给恋爱创造了“天时”

四:上大学已经成为了一项投资,大学已经不再是学术和研究者的天堂了。

六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不被奴役

五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的独立

四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的强大

二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能够富有

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出人头地

如今大学的收费逐年提高,一些热门专业的一年学费已经突破五位数,大学教育已经从学习知识转变成了一项投资。既然是投资当然就要有回报。所以文学,历史,物理,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已经成了冷们专业。不是迫不得已没有愿意上的。可是如今所谓热门的经济学,计算机专业又大多和实际脱节,上了也白上。加之如今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就使很多学生有了受骗上当的感觉。潜心钻研的人少了,拜金的人自然就多了。有些学生就提前开始社会实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收回投资。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如今每逢周末,一些大学门口就会停上一排豪华房车。上车之人各个如同选美回来的佳丽,且不说那一套学

生无法拥有的名牌服饰,单看那趾高气昂的气势就足以让普通学生汗颜。我的一位生意朋友曾和我说:现在只有低等商人才跑酒吧歌厅,有些层次的都在大学里找,完事了还和你聊聊哲学什么的,甭儿有情调。学生还会相互介绍,想认识我们的还真不少。如今一些大学生竟沦落到如此地步,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为了钱。当然教授可以出卖知识赚钱,学生进入社交场合也不足为怪。反正投资就是为了回报。

一、应尽早对女大学生进行恋爱观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由于现在谈恋爱的大学生越来越趋于低年级化,所以学校最好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以便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开始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谈恋爱

新入学的女大学生,除了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之外,对爱情也充满了向往。这时,首先应该让她们对“我应不应该谈恋爱”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实践,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引导的:

首先,应肯定大学生谈恋爱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女大学生在校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上的青年正处在青春期后期,性发育已完全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友。据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每次大学生都把“身心成熟的需要”作为在校期间谈恋爱的首要原因;而大学校园特有的宽松、自由的环境,也给男女同学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氛围;再加上大学生远离父母,没有直接的约束以及受到同伴和高年级同学谈恋爱的影响等,这都为大学生谈恋爱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些因素使得,爱情成为许多大学生情感生活的重要部分。

其次,正确看待大学校园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恋爱现象。一般人都认为,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最超脱功利因素的、最纯洁的感情。现实真是这样吗?据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三、四年级本科生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女生中出于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仅为24%,有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包括孤独、寂寞、好奇、获得经验、证明自己魅力、追赶潮流等。[1]不正确的动机必然导致不健康的爱情,是注定不会有圆满的结局的,有时还有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所以,在思考“我应不应该谈恋爱”之前,应该首先判断谈恋爱的动机,不是出于爱情的恋爱自然是不提倡的。

第三,恋爱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吗?也许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因人而异,随缘随份。爱情不同于其他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的爱情是值得珍惜,应该好好把握的,但不是在求学期间就一定可以遇到的。有些同学在校期间谈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找不到爱的感觉,这是因为爱情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轻易地去谈恋爱,反而会损伤自己爱的能力。

(二)爱情的内涵

爱情是什么?有些女同学认为,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糊

里糊涂的爱”。爱情虽然具有盲目性的特征,但女大学生应该尽量理智地把握它,而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真正的爱情,是指男女双方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由相互倾慕到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强烈的专一的感情现象。”[2]

首先,一个人要获得真正的爱情,必须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对象。当自己爱上一个人时,也必须明确自己爱上了对方的哪些东西。应该考虑自己是否对对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他的价值观有什么特点,他值不值得信赖,两个人在生活上能不能合作,遇到困难时能不能同甘共苦,发生矛盾时能不能互相谅解等,这些其实都是建立在有无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恋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加深了解、相互磨合的过程,是一个从友谊到爱情转变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打几个电话”、“看几场电影”就能搞掂的。只有在恋爱中保持一定的理智,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才能保证在恋爱中少走弯路。相反,盲目地谈恋爱,或者只图对方“举止潇洒”,就一见钟情的恋爱,往往会遇到挫折。

第二,爱情不是被爱,而是互爱。即使男女双方遭遇了爱情,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爱的能力。弗洛姆在谈论爱情时,特意区分了童稚之爱和成熟的爱。他指出,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成熟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3](p20)但是,一些女大学生恰恰把爱的问题看成是“被爱”的问题,于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变得可爱,想通过改善自己的外表形象,增加自己的女性气

质,来吸引异性的目光,使别人来追求自己、爱自己。真正的爱情,应首先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第三,爱情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恋爱双方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 [4] 有些女同学被别人追求时,只愿意享受被人捧着的感觉,从不会真心地去关心对方。例如有些同学在回答“为什么谈恋爱”时,说“有人在逛街时给自己提包”、“下雨时给自己打伞”等;也有的同学随意更换对象,不考虑对方的感受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情所应有的态度。

第四,爱情的发展必然会渴望能够和对方终身相伴。现在,在大学生中流行着“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一朝拥有”的顺口溜,这一方面反映了由于大学生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许多校园恋爱是无结果的;但在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观点的流行,也容易造成一些同学只为追求一时的感情寄托而游戏人生、滥施情感。更有些同学知道大学恋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就抱着获取经验的态度来谈恋爱,但是为了获取经验而去谈的恋爱,要么不是真正的爱情,要么肯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首先,爱情不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应该是学习,而不是谈情说爱。随着近年来大学不断地扩招,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现实就业中对女性的歧视,这些都对女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学生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开发智力、提高能力、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以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而有些同学谈了恋爱后,不思茶饭,更不思学习,这就是本末倒置了。理智的爱情应该能够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健康的爱情应该能够促进双方学业的进步。

其次,爱情也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些女同学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谈恋爱后,迅速从集体生活中脱离出来,陷入狭小的“两人世界”中,对其他事情都不感兴趣,而一旦失恋,便一蹶不振,甚至轻生。例如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自杀事件中,许多就是因为恋爱受挫而丧失了对人生的兴趣。这不仅反映了现在的大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也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包括对己、对人、对父母的责任感。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追求爱情,人生中除了爱情,还有许多值得珍惜的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第三,爱情和事业的关系。爱情不是永远浪漫的,终究要回归现实。爱情和婚姻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到底是“干得好”重要,还是“嫁得好”重要?事业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自尊、自信,也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没有事业的爱情是苍白的、空洞的;而有事业作奠基的爱情是坚实的、牢固的。相爱的双方,不能

只管眼前的欢乐,要放眼未来,早作计划,互相支持,给爱情打造一个可能的“归宿”,这样才不至于因为毕业而面临“劳燕分飞”的无奈结局。

(四)培养良好的恋爱道德意识

恋爱虽然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然要受到社会规范和社会舆论的约束。

首先,恋爱双方一定要彼此真诚。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故意隐瞒,或者欺骗对方。这样换来的爱情是先天不足的,是自私的,也是不道德的。作为女大学生,一方面要真诚对人,以真心换真心;另一方面在与不熟悉、不了解的人相处时,一定要谨慎,不能被表面迷惑、受骗上当。现在,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据贵州大学对500名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网上交友和网上恋爱是大学生在网上最感兴趣的两个主题。[5]而有些不良用心的人就是利用网络来欺骗大学生的感情,达到各种目的的,所以,作为女大学生,在和网友接触、交往时,更要小心,对于网恋不要有太多的幻想。

第二,严肃对待爱情,不能朝秦暮楚、玩弄别人的感情。当自己确实接受不了对方的感情时,一定要及早向对方讲明,不能含糊其词,使别人心存幻想。有些女同学,为了扩大选择,“脚踩几条船”,在感情问题上游移不定,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而应当尽快作出选择。而一旦和对方确定了恋爱关系,就应该认真对待,不能轻易见异思迁。

第三,不充当“第三者”。有些女大学生喜欢成熟的男性,不仅爱上不该爱的人,而且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为了追求所谓的爱情,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行为后果,结果成为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害人又害己。

第四,讲究恋爱行为的健康与文明。热恋中的情人,行为亲昵无可非议,但关键是要注意场合。在有些大学饭堂里贴出了“不准相互喂饭”的标语后,又有大学生向学校建议设立“情侣教室”,以避免其他同学学习时,受一些大学生情侣的“情不自禁”行为影响的尴尬。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原本美好的爱情却成了让他人反感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谈到:“一个人把应当藏在内心深处的、隐秘的、不可侵犯的感情拿出来示众,是一种愚蠢的和下流的行为。”[4]作为女大学生,应该注意在公共场合要自尊自爱、自我克制,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别人。此外,对婚前性行为,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怎样正确对待婚前性行为。在讨论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正是通过争论,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分析婚前性行为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因为作为女性,通常是一些不良后果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无论赞成还是不赞成,都应该注意保护好自身不受伤害。

第五,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尤其是失恋。每个谈恋爱的人都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成熟度,因为任何恋爱都包含着失恋的可能性。随着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比例的升高,经历失恋痛苦的学生也必然越来越多。

失恋后不管是伤害自己还是伤害别人,都是极端愚蠢的做法。失恋同时也是培养一个人成熟性的难得的机会,要从失恋中走出来,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对自己、对他人的强烈的责任心来支持,更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来引导。

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气氛(一)丰富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把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道德、法制等蕴涵其中,起到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热情,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既不会在课余时间觉得寂寞、无聊和苦闷,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笔者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出生机勃勃、稳步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无疑将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学校各级部门,特别是各系领导、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管理制度,定期考勤,对学生中出现的无故夜不归宿、留宿异性、旷课等不同程度的违纪违规行为,一定要严肃处理。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外部约束学生,避免发生不恰当的恋爱行为。

(三)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和引导

当学生在恋爱问题上遇到困惑和挫折时,要能够及时地给予她们帮助,这是非常重要的。咨询员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谈,在取得学生的信任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恋爱问题,摆正爱情的位置,帮助学生疏导不良的情绪,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总之,积极的、健康的爱情有助于丰富女大学生的情感,有助于促进女大学生对自我各方面的提高和完善,反之,消极的、不健康的爱情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而帮助女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学会协调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不仅是恋爱成功、婚姻幸福的必要保证,也是女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前提。因此,对于女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同时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加以正确引导,这是应对结婚禁令解除的根本途径。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宅现象(范文)

关于大学生宅现象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常常听到宅这个词语,宅又不仅仅只是一个词,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在宅文化的影响下,宅男宅女成了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群体。他们大多都喜欢呆在寝室很少出门活动,与外界的沟通很少,经常活在自己固定的圈子中,宅文化从心理和生理上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消极的影响,因此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引起极大重视。

关键字:宅男宅女;大学生;大学寝室;网络

随着网络的普及,“宅男”、“宅女”已经成了早已流行的词语,也成就了一种新的特殊的生活方式。所谓“宅”,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日本出现一个名词,叫“御宅男”,御宅男专指过分沉迷于网络、漫画、游戏的人,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每月拿着丰厚的薪水,对昂贵的动漫游戏及周边产品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并有收藏癖好。而如今网络上俗称的宅男宅女,大多指那些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新新人类,多为80 后,甚至 90 后。

在网络上,一个自称“六星级宅女”的小李这样描述自己的每一天:起床,穿着睡衣开电脑,然后打游戏、看电影、看漫画,吃饭在老妈的再三催促下胡乱吃几口„„[1]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主要集中在两类人群:大学生和白领。这两类人群在“宅”的行为特征、社会生活背景及个人背景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相似性。[2]面对宅这个社会现象,我们要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宅”。“宅”字,我国古已有之,《说文解字》中说“宅,所托也”为住所、住处。从本义引申出名词“家”之意,同时,可用作动词,表示“居住”,“居于、处于某种境地”。显然,宅无法用传统词义来解释。现在,它们日益活跃在新闻中、网络中和口语中,而意义却和传统不相传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宅”词呢?[3] “宅”一词源自 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出现的名词“御宅族”,由日本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 年在漫画杂志上提出,主要是指那些对动漫着迷到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 的人。而后由我国台湾地区、香港逐渐进入大陆,“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形容。[4] 大学生的“宅”主要表现为课余时间均居于室内,足不出户,渐成一种习惯性行为。调查大学生身边“宅”的程度时,14.3%的人认为很严重,51.09%的人认为较严重,认为不严重的为 26.09%,另外 8.70%的人表示不知道。有宅行为的学生已经超过了 73%,可见“宅”现象较为普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问题[5]。

一、大学生宅居现状

现阶段中国大学校园里流行一种宿舍新文化:男生打游戏,女生看电影。无数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不再与精神良伴为伍,也不再热心于精彩的或刺激的娱乐活动,而是天天窝在宿舍,守着电脑、漫画,甚至只是发呆。[6] 在大学生宅男宅女的生活中,电脑网络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能达到10小时,主要是游戏、论坛、聊天、电影、网购等。网络的强大功能和丰富性,使其能够满足宅男宅女们的各个层次的需要[7]。“御宅族”的饮食睡眠极不规律,经常吃零食、泡面,叫外卖,或让舍友带饭,他们玩累了就睡会,醒了继续玩,经常昼夜颠倒。

高校“御宅族”经常自己想听的课就听,不想听的就不去,他们经常逃课,只有在点名、交作业或最后一次课才去,一般不喜欢本专业[8]。在御宅现象中,大学女生御宅程度略高于男生;高年级和低年级在“收藏癖”和“爱独处”这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前者御宅程度高于后者。[9]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群体的差异性所在:

1、大学生宅人群体更擅长伪装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真实动机;

2、大学生宅人群体单位闲暇时间做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更多;

3、大学生宅人群体在网络环境中交际广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较缺乏社交活动[10]。

二、大学生“宅”的成因

大学里相对轻松的排课及寝室这个稳定的居所给大学生提供了“宅”的基础。事实上,“充足的课余时间、丰富的校园生活、美好朦胧的校园爱情”这样的大学生活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实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活只用“宅宿舍”这三个字就能完全概括。[11]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韩鹏副教授分析认为,长时间沉迷网络,导致与人交往能力下降,使得他们对人际交往恐惧、刻意回避人群,以及部分学生自身性格内向,加重了社交障碍,这是他院学生新生群体“宅一族”出现的两种可能原因。[12] 总的说来原因有三点,1.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2.部分大学生角色转化过程中的迷失。3.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定位偏差,对社会认识不足。[13]

三、宅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我们在看到互联网发展在缩小我们的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拉伸了我们的认知空间。大学生若能利用网络平台搜寻信息、扩展视野、开展调查研究、学习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适度的“宅”生活能实现个人更全面的发展。[14](一)积极影响

1、释放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压力下,宅反而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内心的压力,释放了精神。

2、带动新的消费市场,推动力社会的变革。

3、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认知空间。[15](二)消极影响

“宅”,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使大学生自由自在地生活,抛弃压力,简化了生活方式。但是,“宅”的坏处远远要大于它的好处。[16]

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期不规律和不充足的睡眠会引起睡眠周期紊乱和神经衰弱;长期饮食不规律,造成营养不均衡。[17]

2、对学业发展的影响。学业荒废,成绩下降,学习态度很悲观 [18]

3、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下降,也使得部分同学疏远现实人际沟通,冷淡处理现实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疏离了亲情,冷漠了友情。[19]

四、大学生“宅一族”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个人自觉自律

心理咨询学有一句经典的话:助人自助。作为大学生本身,真正要克服御宅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从个人角度出发加以努力。[20]大学生需加强自觉性,积极与外界沟通,逐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1]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生力军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积极的人生观,并脚踏实地的向着目标去努力。[22](二)营造温馨氛围,增进情感交流 家庭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微观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23]

(三)改变生活习惯,树立积极人生观

“御宅族”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逃避现实中的挫折和压力。要弱化其过“宅”的行为,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尤为重要。要经常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及其平时的习惯。[24]

(四)社会层面的措施。

大学生“宅居”问题因其特殊性,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公众与媒体要给以客观的评价,深入了解原因,给予积极引导,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同时,社会也应该尽量多包容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使大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25]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很大冲击,加上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等,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很多高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不断上升,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以及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有意识地皮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从而使大学生“宅”现象得以好转,让大学生们都充分利用时间做一些对未来有益的事。

参考文献:

[1] 黄春芳.当代大学生的假期“宅男宅女”症.[J].才智.2009(19)[2]杨敏.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01)[3] 李 伟.“宅”词新解.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4] 柳长兴,秦 琴.大学生寝室宅居与自我期望调查———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 年第25 卷第11 期

[5] 于 游 李 勍.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6] 薛海鸣.“宅”生活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讨.山 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12期)001934 [7] 檀娟.大学生‘宅居”现象探究.商界论坛前沿探索.[8] 李 智.顾正虎.“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出宅之道”.[J].当代传播研究,2010(10).[9] 孙 洁.方双虎.大学生御宅族的人格特质研究.教育心理

[10] 刘青 李燕雯.大学生宅人群体消费心理行为特征分析与网络营销理念初探.中国外资 2013年5 [11] 李 叶 余卫宁.关于高校“宅”生活的思考.社会观察 月下 总第289期

[12] 卜雪章.浅谈我院学生新生群体“宅一族”.职校论坛.2010 年 第 19 期.[13] [18]邓 倩, 刘林沙.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宅”现象成因分析及健康引导.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成都.611756 [14] 王裙.邱洋松.关于大学生寒假“宅”现象的冷思考.高教研究.2013年2月刊

[15] 于 洋.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心理解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6] 刘梅.大学生“御宅族”现象分析及对策探索.职业教育 [17] 郑碧强,张叶云.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9] 张皓.“宅”时代下大学生沟通能力研究.教育与职业交流平台.第18期(总第 766 期)

[20] 张 洁.大学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社会心理科学 第26卷2011年第5-6期·应用研究·

[21] 郭秀荣, 韦迎春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青年现象.[22] 林春。积极选择还是消极逃避——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御宅族”现象解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ul.2010 第 29 卷第五期 总第 67 期

[23] 刘元元,王媛媛.浅析大学生“宅一族”的几个相关问题.网络财富,2008,(11).[24] 邹华.探析当下大学生“宅”现象.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25]郭少东,柴书剑.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基于河南某大学新校区的问卷调查.高校辅导员学刊.第4卷第3期2012年6月.

第四篇:大学生道德现象

班级:日语102姓名:苗璐学号:10022213

大学生的道德

现象:

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呈良好发展趋势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诚信意识淡薄

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宝。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也出现了诚信危机,主要表现为:

部分学生贷款超期不还或故意拖欠。我国自1999年开始推行助学贷款制度以来,缓解了一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却遭遇了信用瓶颈。许多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同学在毕业后没有及时还款,即使他们工作后有能力支付贷款也故意不还;部分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甚至伪造困难证明,跟风办理助学贷款手续。这些欺 行为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可信度,也危及到了那些真正需要贷款的同学。

考试作弊。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之前也不看书,他们抱着侥幸心理,想利用作弊手段蒙混过关。甚至有部分学生在考四、六级时还利用手机、无线耳机等高科技手段作弊,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考风、考纪,同时也给其他的同学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

虚构简历,单方面取消就业协议。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是人尽皆知。有些同学便在求职简历上做文章,以使自己能脱颖而出。他们在自荐书中虚报自己的经历、特长,给自己贴上许多优秀的标签,把自己描述的很完美。另有部分同学随意单方面取消与用人单位的合约,视就业协议书为一纸空文,失信于用人单位。

2.社会公德意识薄弱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但一部分大学生仍存在社会公德意识不强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随地吐痰,说脏话。许多同学精心打扮自己,却不注重公共形象。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的公共场合,都能见到有些学生随地吐痰、说脏话,他们的行为不仅有损当代大学生美好阳光的形象,也给公共健康带来了危害。

第-1 –页

乱扔垃圾,乱涂乱画。大学生在教室课桌内乱扔垃圾的现象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各种食品包装袋、饮料瓶、塑料袋等。古语教导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很多同学都明白这个道理,也能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背道而驰。在学校的美化树木中会发现同学们留下的豆浆袋等垃圾。在学校的课桌上会留下一些同学的“个性签名”,或是一些看似比较有深意的话,或是一些骂人的话,或是一些愤世嫉俗的话。原本好好的桌子就被弄得不成样子

3.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但却在行为表现上参差不齐。有部分同学在行为上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思想明显。他们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注重个人发展,缺乏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总是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去上课,也不爱参加班级活动。这样的同学成绩再好以后到社会上又有什么用呢?

4.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表现比较突出

有些同学用金钱衡量一切,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在他们眼中,人人都是为了金钱而忙,金钱能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这种腐化的金钱观既害己又不利于社会。在学业上,许多同学只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很少关注自己在道德、人文方面的素养;在交际上,一些大学生交友的目的是给自己将来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铺垫;在择业上,很多大学生向往在工资高、环境好的大城市工作,而不愿到经济落后的西部和其他偏远地区工作。在我们寝室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西部和其他偏远地区工作。

原因:

1.社会转型对价值观的冲击。现在我们国家正逐步地扩大开放程度,许多西方的文化逐渐融入我国,一些大学生受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比较大,很多同学被新的价值观所迷惑再加上他们缺乏实践和辨别能力,从而容易在理想和信念上发生困惑和动摇,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在某些缺乏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作出道德失范行为。

.2.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带来了优胜劣汰,很多人为了个人利益就会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带来了很多不健康的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另外,市场经济的赢利性促使拜金主义有了萌发的土壤等等,这些都对身处校园中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足。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些学校重学生成绩,轻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不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另外,长期以来,大学德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且内容陈旧、形式单

一、方法老套,重理论教育,轻实践环节,使很多学生感到厌倦、不愿意接受。而且,师生缺乏有效地沟通。在大学里,有些老师往往只承担上课的任务,很少在课后与学生沟通交流。大学里的很多班主任平时也很少与学生见面,这样即使有同学出现了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4.网络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处在现实社会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中,这种道德规范对每个人都具有约束力。而在“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建设只能更多地依靠网民的自律来实现。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失去了约束力,大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往往道德辨别力较差、道德意志力较弱,很难抵御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诱惑。一些商业网站以赢利为目的,为了吸引大学生用户,所采用的商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色情广告、名称极具挑逗性的网络聊天室、色情图片与视频等。不仅如此,网络游戏服务商们也开发了大量网络游戏,用以吸引心理发育还未成熟的大学生,致使有些大学生沉溺网游难以自拔,甚至导致了人格的扭曲和异化。

5.家庭影响和学生的自身问题。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他们不是对孩子溺爱就是采取说教、灌输甚至打骂的极端教育方式,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私、孤僻、冷漠的不良性格。其次,一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很多家长自身道德素质就很低,并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再次,很多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而一些家庭离异也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家长只顾事业,而没有关注孩子个成长、学习状况。对于学生自己,从高中到大学,他们由备受束缚的高中生活进入到自由轻松的大学校园后,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丧失理想,甚至有些人沉迷在网络游戏中,自毁前程。另外,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随波逐流、不思进取。

对策:

1.社会相关部门要严格制定、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以督促在校大学生重视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再次,提升社会要求。即一些企事业单位及党政机关部门要设立多种考核标准,尤其要把思想道德列为对大学毕业生的重要考核内容。最后,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社会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媒介传播内容的控制和检查,力保宣传内容的健康;另一方面要借助媒体宣传一些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内容。

2.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学校教育要一改以往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重要社会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和重要节日向学生宣传道德理念,加强道德感化作用。其次,设立考核制度。即把大学生道德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重质轻德的做法。再次,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传播者,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努力予以解决。另外,学校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为有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及时地解决问题。

3.完善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大技术力量,规范网络信息,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要加强网络管理工作,大力推行实名上网制度,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切实地规范和管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各级网络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技术防范措施,优化网络环境。切实加强技术手段,严格控制不良信息源头,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对进入的信息严格“过滤”,将与色情、犯罪等不健康内容有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锁住,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良信息与青少年接触。各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网吧的安全合格检查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4.首先,作为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那些自身素质地下的父母,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以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其次,纠正不当的教育方式。作为家长必须矫正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克服溺爱、粗暴等错误方法,要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要转变,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子女的思想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些家长要多花时间关注孩子,不要只在乎自己的事业。对于大学生自己,强化自律和他律意识。首先,要注重道德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即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加强慎独精神。即在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再次,积极主动与老师、辅导员沟通交流,以及时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

日语102班

苗璐

10022213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现象

大学生就业现象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逐步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的社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知识技能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崭露头角。大学生是国家大力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力量,然而大学生就业仍然是我国所要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人力资源分配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牵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同时也关联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 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3.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

首先:大学生喜欢“孔雀东南飞”,独独钟情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所谓“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这种现象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导致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却人才缺乏。

其次:大学生对国企、机关单位、外企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应届往届大学生都对这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是极少数大学生选择。

再次:毕业生和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中,对“品德素质”认知差异最大。“.品德”被大学生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重视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二.大学生就业难所带来的影响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其次: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再次: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最后: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首先是大学生自己

1、树立自信,保持冷静,不要被就业难吓倒,积极充电,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学为了用”,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学习无止境,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仅等着用就行,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要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3、重视品德素质,不要一天到晚想着耍小聪明,也许会给你带来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耍小聪明的才是真正的“愚人”!再说招聘方眼睛都很辣,你的小伎俩逃不过他们眼睛的!

4、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被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

其次是国家和社会方面,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再次是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关乎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对于社会的进步有重要作用。

下载“大学生猝死”现象浅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猝死”现象浅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今年全国发生多起大学生猝死事件

    风湿病 http:// 今年全国发生多起大学生猝死事件,熬夜已成普遍现象 本月27日早上,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学院一名学生被发现猝死于宿舍中,其同学认为,熬夜是导致其猝死的主要原因。新......

    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报告

    调查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意义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如今的校园里却弥漫这一种逃课的风气,而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对校园文化有很大的破......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报告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报告历尽千辛万苦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背负着父母的殷切希望,现身在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然而,“逃课风”却一直在学生中......

    谈大学生炒股现象

    谈大学生炒股现象 说实话,股票两个字对于我个人而言目前为止是是一件与我无关的事情。但自从有一次我发现一坐在我旁边的同学经在用手机在上网炒股时,我猛然意识到其实在当今......

    大学生兼职现象论文

    大学生兼职现象论文 3116108107 刘德军 摘要: 现在大学生兼职现象十分普遍.利用课余时间打打工,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许更多......

    大学生道德现象调查

    校园内大学生道德现象调查负责人: x 班级: x参加人: x 调查地点:x 调查时间: 2010-11-22~2010-12-6 社会现象: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令人困惑和担忧的,它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

    大学生不文明现象论文

    论大学生不文明现象 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行程,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大学被看做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