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之精华78句

时间:2019-05-13 09:4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学之精华78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学之精华78句》。

第一篇:佛学之精华78句

佛学之精华语句

1、一切众生皆是佛,唯有自己是凡夫。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3、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4、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静,平等,正觉,慈悲。

5、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6、事到知足习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7、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8、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

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10、吃亏就是赚便宜。

11、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12、万有因缘生,一切唯心造。心无外法。

13、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14、佛以手指月,且看月,勿看指……

15、今之我辈,多也忧,少也忧,哪里是尽头?

16、天雨虽大,难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难度无缘之人。

17、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18、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19、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原谅别人的缺点。

20、真正的布施,是把烦忧、忧虑、分别和执著通通放下。

21、各有因缘莫慕人。

2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23、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4、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5、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窜潭底水无痕。

26、风动还是幡动?仁者心动。

27、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病其骨,于是人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8、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2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0、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1、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32、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33、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34、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5、“心地安祥”的快乐,比世间一切财物的价值都高。

36、以诤止诤,不得止;唯忍,能止诤,此法乃真尊贵也。

37、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8、问曰:人为何而活?佛曰:寻根。问曰:何谓之根?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39、刹那即是永恒。

40、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41、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佛曰:寻找自我。

42、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43、心中有佛佛自在,心起邪念魔亦在。分别执著放不下,永在六道受苦中。

44、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45、妄言,绮语,两呑,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46、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7、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48、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49、众生界即诸佛界,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50、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51、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为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52、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尚文字中求。

5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5、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56、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57、学佛就是做学做人而已。

58、即种因,则得果,命中注定。

59、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60、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61、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62、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63、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度无缘众生。

64、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65、当你未学佛时,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66、根本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67、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8、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69、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70、少欲,则少烦。

71、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开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72、人的心像一间有六个孔洞的屋子,贪、嗔、痴、渴、爱、欲无时无刻地侵入,故欲得清静得先修缮自已的心。

73、须交有道之人,莫交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74、恶,恐是人,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75、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念养性。

76、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77、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菩提心来处事。

78、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便在汝心头,人人有坐灵山塔,好坐灵山塔下修。

第二篇:佛学经典之御选语录

俗称《雍正御选语录》。十九卷。清世宗(胤禛,即雍正)编。收于《万续藏》第一一九册、《禅宗全书》第七十八册、《龙藏》(新文丰版)第一六三册。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系世宗归依佛法后,从历代祖师语录中,捡选能提升向上、直指真实宗旨的语录编辑而成。全书内容略如下列:

卷一为《僧肇论》,卷二为《永嘉觉禅师语录》,卷三为《寒山拾得诗集》,卷四为《沩山灵钓禅师语录》、《仰山寂禅师语录》,卷五为《赵州谂禅师语录》,卷六为《云门偃禅师语录》,卷七为《永明寿禅师语录》,卷八为《紫阳真人张平叔语录》,卷九为《雪窦显禅师语录》,卷十为《圜悟勤禅师语录》,卷十一为《玉林?国师语录》、《■溪森禅师语录》,卷十二为《圆明居士语录》、《圆明百问》,卷十三为《云栖莲池盐宏大师语录》,卷十四至卷十八为《历代禅师语录》,卷十九为《当今法会》。雍正并在每一篇之后,撰序言一篇,以提出他的看法。

雍正在此书中之态度是在禅宗方面,强调五家宗旨同归曹溪一脉。在“宗门”与“教下”的关系上,强调“宗、教合一”。此外,也主张禅净不二,并特别揭橥明末云栖盐宏的净土法门。在三教关系方面,他也主张儒释道三教“异用同体”,可以并行不悖。

近人张德钧氏以为雍正之编修佛典,有其政治上之企图,并非纯为宗教文化着想。(参阅附录二。)

◎附一:雍正《御选语录总序》

如来正法眼藏,教外别传,实有透三关之理,是真语者,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有志于道之人,则须勤参力究,由一而三,步步皆有着落,非可颟顸函胡,自欺欺人。朕既深明此事,不惜话堕,逐一指明。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着,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不过如来如是,我亦如是。从兹方修无修,证无证,妙觉普明,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救拔众生,利用无尽,佛佛祖祖皆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达摩西来,历代授受,古德传灯,无尽光中,大圆镜里,日往月来,以至于今。

虽然,广大法门,圣凡并托,华严香海,细钜同归,得骨得髓者固多,如麻如粟者何限?去圣遥远,魔外益繁,不达佛心,妄参祖席,金山泥封,慧日云蔽,约其讹谬,亦有三端其上者,才见根尘互引,法界相生,意识纷飞,无非幻妄,顿生欢喜,谓是真常。休去歇去,以空为空,不知性海无边,化城无住。果能见性,当下无心,心既见空,即未见性。于是形同槁木,心等死灰,万有到前,一空不敌,从能立亡坐脱,仍是业识精魂,况乃固执断见,必至变作狂华。谓因果之皆空,恣猖狂而不返,岂非一妄在心,恒沙生灭,能不造生死业,断菩提根。

又其下者,见得个昭昭灵灵,便谓是无位真人,面门出入,扬眉瞬目,竖指擎拳,作识神之活计,张日下之孤灯。宝鱼目为明珠,觅旃檀于粪土,噙着铁丸,口称玉液,到得腊尽岁除时,方知依旧是个茫茫无据。又其下者,从经教语录中,挂取葛藤,从诸方举扬处,拾人涕唾,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作为实法,向真如境上鼓动心机,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魔形难掩,遁归圆相之中;解路莫通,腹碾藤条之下。情尘积滞,识浪奔催,瞒己瞒人,欺心欺佛,全是为名为利,却来说妙说元(玄)。盲驴牵盲驴,沿磨盘而绕转;痴梦证痴梦,拈漆桶为瓣香。是则循觉路而扑火轮,能不由善因而招恶果?如是三者,实繁有徒,宗旨不明,沉沦浩劫矣。

朕膺元后父母之任,并非开堂秉拂之人,欲期民物之安,惟循周孔之辙。所以御极以来,十年未谈禅宗。但念人天慧命,佛祖别传,弃双眉拖地,以悟众生,留无上金丹,以起枯朽,岂得任彼邪魔瞎其正眼,鼓诸涂毒,灭尽妙心?朕实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近于几暇,辨味淄渑,随意所如,阅从上古锥语录中,择提持向上,直指真宗者,并撷其至言,手为删辑曰僧肇,曰永嘉,曰寒山,曰拾得,曰沩山,曰仰山,曰赵州,曰永明,曰云门,曰雪窦,曰圆悟,曰玉林,十二禅师,藏外之书,曰紫阳真人,乃不数月之功,编次成集者。其他披览未周,即采掇未及,非曰此外无可取也。是数大善知识,实皆穷微洞本,究旨通宗,深契摩诘不二之门,曹溪一味之旨。能使未见者得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妙闻,未知者彻无知之正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此是人天眼目,无上宗乘。至于净土法门,虽与禅宗似无交涉,但念佛何碍参禅。果其深达性海之禅人,净业正可以兼修,于焉随喜真如,圆证妙果。

云栖莲池大师,梵行清净,乃曾参悟有得者,阅其《云栖法汇》一书,见论虽未及数善知识之洞彻,然非不具正知正见,如着相执有者之可比拟,亦采其要语,别为一卷,以附于后。兼此净土一门,使未了证者,建菩提道场,已了证者,为妙觉果海,途路之助。爰为总序,弁于篇端,刊示来今,嘉惠后学。庶几因指见月,得鱼忘筌,破外道之昏蒙,夺小乘之戋合/艹,朕有厚望焉。

◎附二:张德钧《关于清刻大藏与历代藏经》(摘录自《佛教圣典与释氏外学著录考》)

雍正在“敕令”重刻大藏(《龙藏》)这年(雍正十一年)编著了两部书,一是《拣魔辨异录》,一是《御选语录》,就暴露了卑鄙用心。《御选语录总序》说“御极以来,十年未谈禅宗。但念人天慧命,(中略)岂得任彼邪魔,瞎其正眼,鼓诸涂毒,灭尽妙心。朕实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这就说明了他是在诗文经义题目上大兴文字狱,血腥镇压“叛逆”后,又继续企图在佛教领域内进行思想镇压了。所以这两部书,一是破,一是立,就是给佛教制定一个合乎他的反动统治利益的政治标准。

如他在《御选语录》中,特别指责那破除偶像崇拜的“丹霞烧木佛,(中略)实为狂参妄作!据丹霞之见,木佛之外别有佛耶?若此,则子孙焚烧祖先牌,臣工毁弃帝王位,可乎?”又对于另一公案“一古德殿前背佛坐,又一古德入殿向佛唾。傍僧云“何得背佛坐,向佛唾?”答云“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指无佛处来与某甲背!””指责道“此等见解与丹霞同。(中略)当日但问此二狂徒,你道除此殿中佛,尚别有何佛?试指侑!管教他立地现形。此等无稽魔说,何堪提倡书录挂齿。”故不管“其言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之所提倡,其人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之所推崇”,其“公案皆古今丛林中日日所举似者,朕悉不录”。他宣称这是“禀觉王令,黜陟古今”。可见他是怎样不容许人稍微存有一点叛逆思想

第三篇: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语录大全

1、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4、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5、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6、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7、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8、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9、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0、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11、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2、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13、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14、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5、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6、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7、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8、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19、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0、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1、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22、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23、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24、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25、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范文网 www.xiexiebang.com)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38、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39、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40、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41、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42、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43、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49、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50、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51、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2、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53、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4、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5、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56、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57、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58、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9、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0、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61、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62、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63、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64、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65、一匹?浚栽俸玫牟荩膊换岢晌黄タ÷怼S弥粗头直鹦娜バ扌校俅蟮木膊换岢煞稹x3cbr/>

66、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67、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68、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69、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70、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71、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72、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73、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74、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7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注明:佛学的经典语录由佛教用品编写,转载请注明。华林国际专业提供玉器批发,佛教用品。

第四篇:佛学心得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

面)

称________佛学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心得________ 指

师_______ 王丽梅____ ___

名______刘阳______ 学

号_

_ 2012961718__ _ 班级名称 _

财务管理3班____ 学院名称__

_兴湘学院_____ 交阅时间

2014年4月29日

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心得

提到宗教,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封建迷信,这是自己从小接受教育的经验主义结果。自己还没有了解,就扣了一个迷信的帽子,然后说“是迷信干嘛要了解。”其实,这正是自己对自己的迷信。

也正是这对自己的迷信和不了解,让我们对宗教有了几分敬畏之心。我每每到名山古刹道观,或是农村寺庙教堂,总也是细细审视一圈周围人,然后谨慎的故作虔诚祷念一番,丝毫没有平日里的偏僻乖张。而到现在我才知道,佛并不提倡你报着庇佑的心态来供养,谋求富贵。求了也一点用都没有,佛根本不会对你有丝毫的帮助。然而,佛祖也不反对这样的功利的拜佛,因为这样一来至少让人还知道世界上有佛教,修了一段佛缘;二来通过这样烧香供养的自我安慰,让香客得到心理安慰,佛祖也自己修了一段福德。

现在回想起来,我对佛教的接触,完全是偶然和自发的。小时候我就有点多愁善感,后来又很有些自卑的心理,总觉得人生很苦,有点消极厌世的味道。家里人特别是我爸,比较虔诚,经常供拜,但他拜的都是外道的神灵,祈求的无非就是些发财、平安之类的,周围没有一个人对佛教有接触的。真正第一次接触佛教,是因缘际会接触并体验到寺院生活。那种远离尘嚣的生活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引力。这是我对佛家哲学产生兴趣的开始。大概就这样和佛法结下了缘吧。

第一次去一个禅宗道场,我见到一位自在洒脱的师傅,当我端起照相机为他拍照,师傅告诉我“不住相”,这三个字我品了很久。关于出家,从前我没有见识的时候,我瞧不起出家人,说人和尚也是骂人,觉得出家遁入空门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失败的选择,是一种„后来,我觉得出家是一种福分,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后来我有了点见识的时候,我尊重每个出家人,因为,那需极大的智慧,绝不是一时勇敢和冲动。如果是一时冲动和勇敢而生出离心,那么出家是个悲剧。我也盼望自己能出家修行,云游四方弘法,只可惜我境界不够,学识不够,智慧不具,也不能顿出心中俗念,不具备那个抑制欲望的能力。

从佛教哲学来解释,相是空壳,是形容,是空壳。而我的理解是,相是我们探索发现的一个入口,这个“相”,那个“相”,为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如果所有相我们都无视,我们都不去探究,那么,我们无从去深入探讨其心。无从下手去寻找通往找寻根本的道路。就如“看破红尘”,没有经历过喧嚣红尘,谈何看破。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谈何坚强。释迦摩尼为何能看破,他在出家之前经历过荣华富贵,结婚生子,他的如此经历加上他无比的智慧,看到轮回的痛苦,才生了出离心,才有了看破。如果你没有精力过红尘咋呼什么看破。菜根谭第一句就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炼来。”就如“放下”,没有提起过,谈何放下,对于从来没有提起过的人,他的“所谓放下”我认为是一个悲剧。一些年少出家的师傅,后来还俗的事例非常之多。在我看来,这些案例和事件很正常自然,因为,这些个人没有提起过,谈何真正放下呢。那么,寺院生活对这类人而言,短时间内倒是有新鲜感,时间长了,那是牢狱灾。于是,就心生另一种出离,就是离开寺院的生活,因为心中“提起”开始疯狂的蔓延疯长不可抑制。而这个“提起”发生的时间空间不同,所以,“提起放下”有什么逻辑关系呢,我想我不用说的太明白,怎么样才能真正的“放下”呢,我想我已经表达的挺明白。就如,有人问我,如何使自己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我说,那要具备很多能力,首要的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觉得佛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不是一种迷信。人与人怎样和谐相处,人怎样去认识自己、发现本我和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成就自己。佛学是一门修心的科学,人只有一颗健康的的心有丰厚的财富,那才是一种富足。佛家经常讲的“自觉”就是一种觉悟,觉就是一种自我反省,每天都要去反省自己。去杂保利,每天都会在进步与成长。人都要学会去悟,多一点感悟就多一点收获。可以将自己某一时刻的突发感想与心得及时记下,积累到一定程度,我想那就是一种很大的智慧。且佛法可以让一个人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保持住自己的身心平衡、理智与情感的平衡、责任与权利的平衡、付出与得到的平衡„„简单地说,佛法可以让一个人学会约束自己、尊重真理、敬畏因果;可以让一个社会充满和谐、互让、友爱,还有宽容。

另外作为一个女人,好像不能不关心自己的外表,不能不注重自己的“美”。怎么“美”?一般的女人大多只知道通过美容、化妆等外在的手段去掩饰自己脸上的瑕疵。其实佛法早就告诉了我们,相由心生,当你的心充满了爱意与喜悦时,当你的平和与自在流遍全身心时,你的脸上怎么可能不会有所表现呢?一次次的美容手术,一次的拉皮换肤,都只能让你的自信心越来越减退。如果要想永远向世人展示你的美丽与魅力的话,只有学佛,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慈悲与喜悦,修正自己才能让你拥有永不衰老的心,与永远带给别人喜悦的容颜和气质。

当人都努力去学着修心的时候,心灵的尘埃就会不断的减少。心明则牵,很多的事情都会变的很简单了。佛学里讲到拥有一颗诚心是很重要的。当人能真诚坦然的去面对一切的时候,他己经没有任何阻碍了。虽然世界没有完美的事物。我们腥诚心面对的时候,或许会遭到很多的不公。甚至让我们怀疑诚心的价值的时候,也是我们正在感动对方的时候。我们的坚持与诚心,就己经成功了一半了。我们不需要抱怨。诚心本来就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当一个人能心达天下的时候,他所具有的能量也己经无穷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对立面了。要成就大事业,就要拥有一颗诚,拥有一种大格局。心没有了边际,一种空旷,没有阻碍,前进无阻。之有多广,路就有多宽。活在当下,当下不是昨天,当下不是明天。当下是幸福最容易寻求的地方。现在的一切的感受,都是建立在当下这个时刻发生的。当下拥有什么,你就拥有什么。努力的去过好当下,不断的吸收,不断的成长,就会有不断的快乐。当用最朴实的言语记载心中的灵感,本身就是无限的快乐。

修心为善的人,一定是个幸福的人。懂的舍予,收获更多的幸福与心灵的祥和。舍予两个字组成就是舒字,懂得舍予就会活的更舒适。

第五篇:佛学题目

佛学题目

作业。第一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者心得体会

第二。选择一个阶段,谈谈此阶段佛教的特点,及其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第三。选择一个文人或者一个文学流派,其与佛教宗派的交涉与影响

第四,选择某一时期佛教或者某宗派的主要思想对文学创作,文学思想,文学思潮的影响

第五。就你的了解,从佛教哲学角度,分析一首或多首(篇)诗文的内容思想,补充前人的分析不到位或不准确的地方,或发表你的新看法

第六。选择一段佛教经典或一个佛教故事翻译过来,并说说你的收获或者体会

第七。默写(心经)

佛学的世界观

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以后能更深入学习。

超越您的经验

世间上普通的人往往仅以自己的见闻和经验来判断一切事物,但这往往是不可靠的,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经常在欺骗自己。比如在看电影时,观众认为电影里人物的动作是那么活灵活现连续不断的,但懂得一点电影原理的人们都知道,电影的放映实际上是由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串起来的,因为播放的速度很快,人的肉眼就觉察不出来了,误认为是连续的动作。又比如一个瓶子,在没有破碎之前,对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瓶子,人们都会认为是完全同样的一个瓶子,但佛陀则告诉我们,它是在刹那刹那地变化坏灭!因此,人类的经验往往就是对事物表层现象的一种虚假体验,对此,科学家们也有类似看法,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说:“量子力学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非物质能力,可是并不因它不可看见,我们就不能认识它和不相信它。在科学上几乎每一件事都是超过你的直接经验的。”而佛教里一些高深的道理,比如说空悲不二的哲学教义,更是超越一切相状的,是凡情不可思议测量之处。

现在人们不会仅凭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者是因为自己不能领会理解,就敢随意地去指责当代科学家们的发现是“唯心”或者是“迷信”。而佛法是更加地微妙难思,人们就更不应该在没有深入观察之前就任意随便地下结论。佛陀当时在菩提树下证悟后,曾经自语道:“甚深离垢染,光明如虚空,甘露微妙法,我今已获得。我虽欲示说,他人莫能解,意欲趣林薮,不说默然住。”但后因梵天王的劝请及忆念起以前的大悲愿力才开始转法轮。虽然佛法很深邃,但是对于信众来说,由于有历代证悟了的传承上师们的教授,佛菩萨又有广大无边和无穷善巧的智慧把那些微妙难思的佛法深入浅出地道来,所以只要通过不断地闻思修习,具善缘和有信心的佛教徒们也是很容易地领悟到佛法的真谛。对于一些非佛教信徒来说,也许他们目前暂时还没有一个良好的机缘深入到佛法那广阔的智慧海洋中,但通过以上这种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对比思索,或许间接地能对佛法生起信心。

有些对于佛法基本道理都不懂的人,却好望文生义,比如对于空性,误解为既然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就是悲观主义,消极逃避等等,这样随意猜测,妄加诽谤,这显然曲解了佛法里所讲述的甚深道理。在世间上,若是还没有搞清或是根本不了解对方的观点,就那么喋喋不休,除了以为你是疯子和别有用心外,人们对你还会有什么其它的想法呢?若是一个对是非毫无观察能力非常愚笨的人,说一些疯话也许还情由可原,但对于一个有智慧和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来说,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都应该经过详详细细周密的观察,特别是对于在中国和世界上流传影响达数千年的佛教,不但有精深博大的哲学文化内涵,而且在历代都有亿亿万万的人们在追随,所以就更应该慎重才对。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下载佛学之精华78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学之精华78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学基础知识[本站推荐]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

    佛学语录

    我思故我 在 做人学佛百句良言 前言: 世事无绝对,语言亦如此。一句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值得选做行为的准则,非常个人化。转来的标题我不愿擅改,然却小小有些不以......

    佛学论文

    关于什么是佛、佛学定义及佛学经典之我见 *姓名:马雅婷、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学号: 佛,这个字对现在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随着音像制品和文学作品的大量创作于发行,佛学与佛教已......

    佛学论文

    “佛学与现代科学导论”课后感 在上“佛学与现代科学导论”之前,我是一个绝对相信科学,无条件否定佛学的人,但是在上了这门课以后才发现佛学是一门很高深很玄乎很有研究意义很......

    佛学智慧

    在我刚皈依佛门不久,内心经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由于对心灵的规律还理解不深刻,因此常常对因果报应存在种种疑虑。 我曾经向我的一位德行极其高尚的师父请教:“因果报应到底成立......

    佛学思考

    佛学: 圆满:成佛,即正确的认识自己, 佛学不是让你变成神仙或妖怪,打坐和念经都是以内省为主,让你更加了解自己!打坐时候若真正做到心如止水,也许可以进入“入定”状态,但表面看起来都......

    佛学概论

    2012111134 王开 12级化学班 成就自我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

    佛学经典语录

    解读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之一: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此经典虽是人人皆知,但要真正领悟,又非易事,试看古今中外之人,或为名所惑,或 为利所动,或为官而奔波,或为爱情而苦恼。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