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翻译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入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老朋友说:“好吧。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抗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有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埋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有两个有争吵,请子产为他们评理。了产把他们隔离在两处,使他们互相不能交谈。然后把他们两人的话都颠倒其词告诉对方,是非曲直很快就知道了。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冀州(古代九州之一)中间游历学习,和他交接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或者译为“一向尊重知名人士”——求教于方家),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我以为此处的“当时”与现汉不同,应译为“当下、当前”——求教于方家)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高干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不久,高干凭借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我以为“自娱”就是使自己快乐,和现汉没有区别——求教于方家),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
第二篇:韩非子解老的翻译
韩非子·解老原文与翻译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翻译:德是内部所具有的。得是从外部获取的。《老子》“上德不德”这句话,是说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游离自身。精神不外露,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够保全,也就叫做“德”。“德”即得到自身。凡是德,都是以无为来积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无所归宿;德无所归宿,就不完整了。如果使用了,思虑了,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于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才有德。”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为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翻译:推崇无为、无思作为虚的原因,是说人的心意不受任何牵制,那种不懂道术的人,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的人,他的心意常常不忘记虚,这就是被虚所牵制了。虚是说他的心意不受牵制。现在被虚所牵制,就是不虚了。真正做到虚的人,在对待无为上,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就虚了;虚了,德就充足;德充足了,也就叫做上德。所以《老子》说:“上德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仁是说内心自发地去爱人,是说喜欢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喜欢别人遭到祸害;是抑制不住的内在感情冲动,并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报答。所以《老子》说:“上仁有所表现的话,并不是怀着目的而去表现的。”义是指君臣上下的联系,父子贵贱的差异,知交朋友的交往,亲疏内外的分别。臣子侍奉君主适宜,下属依恋上司适宜,孩子侍奉父亲适宜,卑贱礼敬尊贵适宜,知交朋友互助适宜,内亲外疏适宜。义就是说处理各种关系很适宜,适宜的才去做。所以《老子》说:“上义表现出来,是怀着目的而去表现的。”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翻译:礼是体现内心感情的,是各种义的有条理的表现,是用来规定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的。是表明贵贱、贤不肖之间的区别的。内心依恋而不能表达,所以用疾趋卑拜等动作来加以表明;心里确实有所爱慕而对方却不了解,所以用美好动听的言辞来加以申述,礼是用来表明内心感情的外部文饰。所以说,礼是用来体现内心感情的。
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 翻译:凡人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有所动作,并不懂得这种动作就是他自身的礼。一般人的行礼,是用来尊重别人的,所以有时认真,有时马虎。君子的行礼,是为了他自身的需要;为了自身的需要,所以专心一意地对待它而使它成为上礼;上礼专心一意而一般人却三心二意,所以两方面不能相应;两方面不能相应,所以《老子》说:“上礼实行了却没有人响应。”一般人虽是三心二意,圣人仍然保持恭敬,一举一动都遵守礼,毫不懈怠。所以《老子》说圣人“竭尽全力继续行礼”。
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翻译:道有所积聚,而积聚又有所功效;德也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实际表观,有实际表观就有光辉;仁也就是德的光辉。光辉有它的色泽,色泽有表现它的事情;义也就是表现仁的事情。事情有礼的规定,礼有文采的外观;礼也就是义的文采外观。所以《老子》说:“失去道之后,就失掉了德;失去德之后,就失掉了仁;失去仁之后,就失掉了义;失去义之后,就失掉了礼。”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理薄也。”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翻译:礼是情感的描绘,文采是本质的修饰。君子采纳情感而舍弃描绘,喜欢本质而厌恶修饰。依靠描绘来阐明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恶的;依靠修饰来阐明本质的,这种本质就是糟的。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饰;隋侯珠,不用金银修饰。它们的本质极美,别的东西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等待修饰然后流行的,它的本质不美。因此父子之间的礼纯朴自然而不拘形式,所以说,礼是淡薄的。一切事物不能同时旺盛,阴阳就是这样;事理总是正反相互排斥的,威和德就是这样;实情深厚的外貌就淡薄,父子之间的礼就是这样。由此看来,礼节繁琐是内心真实感情衰竭的表现。既是这样,那么行礼这事,正是为了沟通人们朴实的心意。一般人的行礼,别人回礼就轻快欢乐,不回礼就责怪怨恨,现在行礼的人本想从事于沟通人们朴实的心意,但却给众人提供了指责自己的借口,能不发生争执吗?有争执就乱,所以《老子》说:“礼是忠、信淡薄的表现,是产生争乱的开端。”
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何以论之?詹何坐,弟子侍,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在而白其题。”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以詹子之术,婴众人之心,华焉殆矣!故曰:“道之华也。”尝试释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故以詹子之察,苦心伤神,而后与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故曰:“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翻译:在事物没有出现之前和事理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就行动,叫做前识。前识是没有依据而作出的胡乱猜度。凭什么这样呢?詹何坐着,弟子侍侯,牛在门外叫。弟子说:“这是头黑牛而有白额。”詹何说:“对。这是头黑牛。但白色在它角上。”叫人去看,果然是黑牛而用布包着它的角。用詹何的方法来扰乱众人的心,华而不实啊。太危险了!所以说前识“是道的虚华的表现。”不妨放弃詹何的明察,而叫五尺愚童去看,也知道是黑牛而用白布包着它的角。所以用詹何的明察,劳心伤神,然后才能和五尺愚童同等效果,因此说前识“是愚意的开端”。所以《老子》说;“前识是道的虚华的表现,是愚蠢的开端。”
所谓“大丈夫”者,谓其智之大也。所谓“处其厚而不处其薄”者,行情实而去礼貌也。所谓“处其实不处其华”者,必缘理,不径绝也。所谓“去彼取此”者,去貌、径绝而取缘理、好情实也。故曰:“去彼取此。”
翻译:《老子》中所说的“大丈夫”,是说他的智慧很高。所说的“立身淳厚而不立身轻薄”,是说表观真情实感而去掉外表的礼貌。所说的“立身朴实而不立身虚华”,是说必须遵循事理而不简单跨越事理。所说的“去掉那个,采取这个”,是说去掉礼貌、简单跨越事理而采取遵循事理、喜欢真情实感。所以《老子》说:“去掉那个,采取这个。”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翻译:人有祸害,内心就恐惧;内心恐惧,行为就正直;行为正直,思虑就成熟;思虑成熟,就能得到事物的规律。行为正直,就没有祸害;没有祸害,就能尽享天年。得到事理,就一定能成就功业。尽享天年,就能全身而长寿。一定成就功业,就富有而显贵。全寿富贵叫做福。而福本源于有祸。所以《老子》说:“祸啊,是福所依存的地方。”即由此成就了人们的功业。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翻译:人有福,富贵就来到;富贵来到,衣食就美好;衣食美好,骄心就产生;骄心产生,就会行为邪僻而举动悖理;行为邪僻,自身就会早死;举动悖理,就不会成就功业。内有早死的灾难而外无成功的名声,也就成了大祸。而祸根源于有福。所以《老子》说:“福啊,是祸所潜伏的地方。”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硃、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故谕人曰:“孰知其极。”
翻译:按照事物的法则办事的人,没有不成功的。没有不成功的,大功能成就天子的权势尊严,小功容易取得卿相将军的赏赐俸禄。违背事物法则而轻举妄动的,即使上有天子诸侯的权势尊严,下有猜顿、陶朱以及卜祝的富有,还是会失去百姓而丧失财产的。大家之所以轻易地违背事物法则而轻举妄动,是由于不懂得祸福转化的道理广阔深远得像这个样子,所以《老子》告诉人们说:“谁知道它的究竟?”
人莫不欲富贵全寿,而未有能免于贫贱死夭之祸也。心欲富贵全寿,而今贫贱死夭,是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迷则不能至于其所欲至矣。今众人之不能至于其所欲至,故曰:“迷。”众人之所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自天地之剖判以至于今。故曰:“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
翻译:人们没有不想富贵全寿的,但没有谁能免于贫贱早死的灾祸。心里想富贵全寿,而现在却贫贱早死,这是没能达到他想达到的目的。凡是离开他想走的路而乱走的,就叫做迷惑;迷惑就不能到达他想到达的地方了,现在众人不能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叫“迷’。众人不能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从开天辟地直到现在,都是这样,所以《老子》说:“人们陷入迷途,日子确是很长久了。”
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所谓光者,官爵尊贵,衣裘壮丽也。今有道之士,虽中外信顺,不以诽谤穷堕;虽死节轻财,不以侮罢羞贪;虽义端不党,不以去邪罪私;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其故何也?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今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而听能。众人不肯问知听能,而圣人强以其祸败适之,则怨。众人多而圣人寡,寡之不胜众,数也。今举动而与天下之为仇,非全身长生之道也,是以行轨节而举之也。故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翻译:所谓方正,是指表里一致,言行一致。所谓廉正,是指舍生忘死,看轻资财。所谓正直,是指在道义上一定公正,有公心而不偏私。所谓光耀,是指官爵尊贵,衣裘华丽。现在掌握了道的人,虽然内心和外表都真诚和顺,但并不以此议论困苦堕落的人;虽然能舍生忘死轻视资财,但并不以此侮辱软弱的人,耻笑贪利的人;虽然品行端正不结党营私,但并不以此嫌弃邪僻的人、责怪自私的人;虽然地位尊贵衣着华美,但并不以此藐视卑贱的人,欺侮贫穷的人。其原因是什么?假如迷路的人肯听从熟悉情况的人,请教懂得的人,就不会迷路了。现在一般人希望成功却反而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不懂得道理而又不肯去向懂得的人请教,不肯听从能人的意见。一般人不肯请教懂得的人和听从能干的人,而圣人硬要拿他们出的乱子加以责备,就会惹出怨恨来了。一般人多而圣人少,圣人不能压过一般人,是必然的道理。如果一举一动都和天下的人作对,那就不是保全自身求得长寿的办法了,因此圣人用遵循法度来引导人们。所以《老子》说:“圣人要方正,但不割伤人;有棱角,但不刺伤人;正直,但不放纵;有光采,但不炫耀。”
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
翻译:听力、视力和智力是自然生成的,它们的动静思虑是人为的,人为的是指,要依靠自然生成的视力去看,依靠自然生成的听力去听,依靠自然生成的智力去思考。所以视力用得过度,眼睛就不明;听力用得过度,耳朵就不灵;思虑过度,智力的认识功能就混乱。眼睛不明,就不能判断黑白界限;耳朵不灵,就不能区别清浊声音;智力的认识功能混乱,就不能弄清得失根据。眼睛不能判断黑白颜色就叫做盲,耳朵不能区别清浊声音就叫做聋,心智不能弄清得失根据就叫做狂。盲就不能躲避白天的危险,聋就不能知道雷霆的危害,狂就不能免于社会法令予以惩罚的灾祸。《老子》所说的“治人”,是说的适应动静的节律,节省脑力的消耗。所说的“事天”,是说的不要用尽听力、视力,不要用过智力认识功能的限度。如果完全用尽,就会过度费神;过度费神,盲聋狂乱的祸害就会到来,因此要节省。节省是指爱惜精神,节省脑力。所以《老子》说:“治人事天没有比得上节省的。”
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众人离于患,陷于祸,犹未知退,而不服从道理。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于道理,以称蚤服。故曰:“夫谓啬,是以蚤服。”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故曰:“重积德。”夫能令故德不去,新和气日至者,蚤服者也。故曰:“蚤服,是谓重积德。”积德而后神静,神静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计得,计得而后能御万物,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论必盖世,故曰“无不克。”无不克本于重积德,故曰“重积德,则无不克。”战易胜敌,则兼有天下;论必盖世,则民人从。进兼有天下而退从民人,其术远,则众人莫见其端末。莫见其端末,是以莫知其极。故曰:“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翻译:众人用神浮躁,浮躁就浪费,浪费叫做侈。圣人用神安静,安静就少费,少费叫做音。节省作为一种方法,产生于大小规律。能够节省,也就是服从于大小规律。众人遭受灾患,陷入祸害,仍不知退,而不服从大小规律。圣人虽然不曾看见祸患的苗头,就虚静无为地服从于大小规律,这叫“早服”。所以《老子》说:“正因为圣人节省,所以能够早服。”懂得“治人”的人,他的思虑安静;懂得“事天”的人,他的器官畅通。思虑安静,旧德就不会丧失;器官畅通,精气就每天摄入。所以说“不断积德。”能使旧德不失,新的精每天到来的人,就是“早服”的人。所以《老子》说:“早服,指的是不断积德。”积德然后神静;神静然后精气多;精气多然后计谋得当;计谋得当然后能驾驭万物;能驾驭万物,打仗就容易胜敌;打仗容易胜敌,理论就必然称雄于世;理论必然称雄于世,所以说“无往不胜。”无往不胜本于不断积德,所以《老子》说:“不断积德就无往不胜。”打仗容易战胜敌人,就会拥有天下;理论必然称雄于世,民众就会服从。进可以拥有天下,退可以使民众服从,这种法术非常深远,众人也就看不到它的首尾;看不到它的首尾,因此不能知道它的究底,所以《老子》说:“无往不胜,就没有人知道他的究底。”
凡有国而后亡之,有身而后殃之,不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夫能有其国,必能安其社稷;能保其身,必能终其天年;而后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矣。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体道,则其智深;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极。唯夫能令人不见其事极,不见其事极者为保其身、有其国。故曰:“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
翻译:凡拥有国家然后却丢掉了的,拥有身体然后却伤害了的,不好说是能够拥有国家、能够保全身体。能够拥有国家的人,一定能够安定国家;能够保全身体的人,一定能够享尽天年;然后才好说是能拥有国家、能保全身体了。能拥有国家、保全身体的人,一定会按照根本规律行动。按照根本规律行动,他的智慧就一定很深;智慧很深了,他的计谋就一定很高超;计谋很高超,一般人没有谁能看到他的究底。只有那种能让人看不到究底的人,也才能保全身体、拥有国家。所以《老子》说:“没有人知道他的究底。”“没有人知道他的究底,就可以拥有国家了。”
所谓“有国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所以有国之术,故谓之“有国之母。”夫道以与世周旋者,其建生也长,持禄也久。故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故曰:“深其根。”体其道者,其生日长,故曰:“固其柢。”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翻译:所谓“有国之母”。母,就是道;道产生于来保有国家的方法;因为是保有国家的方法,所以叫做“有国之母”,即“保有国家的根本”。用道来对待世事的,他的生命就会长久,保持禄位就能久远。所以《老子》说:“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树木有蔓根,有主根。主根就是《老子》所说的“抵”。抵是树木赖以生长的建立者,蔓根是树木赖以生长的保持者。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建立者,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持者。假如能立于事理,那么他持禄也就长久,所以说“加深它的蔓根”。能按照根本规律办事,他的生命也就长久,所以说“巩固它的主根”。主根巩固了“,生命就长久;蔓根加深了,生活就长久,所以《老子》说:“加深它的蔓根,巩固它的主根,是长生久存的道理。”
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人之功矣;万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万人之功矣。然则数变业者,其人弥众,其亏弥大矣。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翻译:工人屡屡变换职业就丢失功效,劳作者屡屡变动就丢失功效。一个人的劳作,一天丢失半天,十天就丢失五个人的功效了;一万人的劳作,一天丢失半天,十天就丢失五万人的功效了。既然如此,那么屡屡变换作业的人,人数越多,损失就越大。凡是法令变更了,利害情况也就跟着改变;利害情况改变了,民众从事的作业也就跟着变化;从事的作业有了变化,就叫做变换作业。所以按照道理来看,役使大众而屡屡让他们发生变动,功效就会很小;收藏贵重器物而屡屡加以挪动,损毁就会很大;烹煮小鱼而屡屡加以翻动,就伤害它的光泽;治理大国而屡屡改动法令,百姓就会受到坑害。因此懂得治国原则的君主把安定看得很宝贵,法令确定以后,一再轻易变更。所以《老子》说:“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
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圣人在上,则民少欲;民少欲,则血气治而举动理;举动理则少祸害。夫内无痤疽瘅痔之害,而外无刑罚法诛之祸者,其轻恬鬼也甚。故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治世之民,不与鬼神相害也。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人逐除之之谓人伤鬼也。民犯法令之谓民伤上,上刑戮民之谓上伤民。民不犯法,则上亦不行刑;上不行刑之谓上不伤人,故曰:“圣人亦不伤民。”上不与民相害,而人不与鬼相伤,故曰:“两不相伤。”民不敢犯法,则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则民蕃息。民蕃息而畜积盛。民蕃息而畜积盛之谓有德。凡所谓祟者,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则无德。鬼不祟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谓有德。上盛畜积而鬼不乱其精神,则德尽在于民矣。故曰:“两不相伤,则德交归焉。”言其德上下交盛而俱归于民也。
翻译:人在生病时就尊重医生,遇有祸患时就害怕鬼神。圣人在上,民众欲望就少;民众欲望少,血气就调畅,举动就合理。举动合理,祸害就少。体内没有痤疽瘅痔等疾病的危害,身外没有刑罚诛戮的祸患,这样的人就会把鬼神看得很轻淡。所以《老子》说:“按照法则治理天下,鬼神也就不灵了。”安定社会里的百姓,不和鬼神相互伤害。所以《老子》说:“不是说鬼神不灵了,是说即使灵也伤害不了人。”鬼作怪使人生病叫做鬼伤人,人驱逐鬼神叫做人伤鬼,民众违犯法令叫做民伤君,君主刑戮民众叫做君伤民。民众不犯法,则君主不行刑;君主不行刑叫做君不伤人。所以《老子》说:“圣人也不伤害民众。”君主与民众不相互伤害,而人们与鬼神不互相伤害,所以说“两方面互不相伤。”民众不敢犯法,君主对内就不用刑罚;对外不从事于贪占民众的财物。君主对内不用刑罚,对外不从事于贪占民众的财物,民众就生息兴旺。民众生息兴旺,积蓄就会丰富。民众生息兴旺,积蓄丰富,也就叫做有德。凡是所谓鬼怪作祟,就是丧魂落魄而精神错乱。精神错乱便属于无德。鬼不作怪则魂魄不丧,魂魄不丧则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便属于有德。君主使民众蓄积丰富,鬼也不来扰乱民众精神,那么德都在民众中了。所以《老子》说:“君主、鬼神不加害民众,那么德就殊途同归了。”即是说,上下两方面的德一齐兴盛起来而同归于民众。
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夫外无怨仇于邻敌者,其遇诸侯也外有礼义。内有德泽于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务本。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治民事务本,则淫奢止。凡马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今有道之君,外希用甲兵,而内禁淫奢。上不事马于战斗逐北,而民不以马远通淫物,所积力唯田畴。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也。”
翻译:有道的君主,在外和相邻的敌国没有怨仇。在内对人民有恩德。在外和邻敌没有怨仇,他对待诸侯就表现出有礼义。在内对人民有恩德,他治理社会事务就致力于根本。对待诸侯有礼义,战争就很少发生;治理社会事务致力于根本,过度的奢侈就会被制止。一般说来,马的大用处是对外满足打仗需要,对内供给淫佚奢华的需要。现在有道的君主,对外很少用兵打仗,对内禁止过度的奢侈。君主不用马进行战争追击败敌,民众不用马到处游荡运输货物,所积蓄起来的力量只用于农耕。积聚的力量用于农耕,必将从事施肥、灌溉。所以《老子》说:“天下太平,就会把奔跑的马歇下来从事施肥。”
人君无道,则内暴虐其民而外侵欺其邻国。内暴虐,则民产绝;外侵欺,则兵数起。民产绝,则畜生少;兵数起,则士卒尽。畜生少,则戎马乏;士卒尽,则军危殆。戎马乏则将马出;军危殆,则近臣役。马者,军之大用;郊者,言其近也。今所以给军之具于谞马近臣。故曰:“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矣。”
翻译:君主无道,对内就暴虐百姓,对外就侵凌邻国。对内暴虐,百姓产业就断了;对外侵凌,战争就会屡屡发生。百姓产业断了,牲畜就会减少;士兵屡屡作战,士卒就会耗尽。牲畜减少,战马就会缺乏;士卒耗尽,军情就会危险。战马缺乏,快生小驹的母马就要出征;军情危险,君主的近臣就要服役。马在军事上有巨大作用,郊外是说距离很近。现在用来供给军队的是孕马近臣,所以《老子》说:“天下不太平,战马就在郊外产驹。”
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奸起,则上侵弱君;祸至,则民人多伤。然则可欲之类,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祸莫大于可欲。”是以圣人不引五色,不淫于声乐;明君贱玩好而去淫丽。
翻译:人有欲望,计算就混乱,计算混乱,就更有欲望;更有欲望,邪心就占上风;邪心占上风,办事的准则就没有了;准则没有了,灾难就会发生。由此看来,灾难产生于邪心,邪心产生于欲望。可引起欲望的那类东西,进一层说可以使好人为奸,退一层说也可以使善人遭祸。奸起,向上就会侵害削弱君主而向下就会伤害百姓,向上侵害削弱君主而向下伤害百姓,是大罪。所以《老子》说:“祸患没有比可引起欲望的东西更大的了。”因此圣人不受五色的引诱,不沉溺于声乐;明君轻视珍贵的玩物,抛弃过分华丽的东西。
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余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胥靡有免,死罪时活,今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翻译:人没有毛羽,不穿衣就不能战胜寒冷;上不接天而下不着地,把肠胃作为根本,不吃饭就不能生存,因此不能免除贪利之心。贪利之心不除,是自身的忧患。所以圣人穿衣足够胜寒,吃饭足够充饥,就不忧虑了。普通人却不这样,大到做了诸侯,小到积存干金资财,贪得的忧愁仍不能解除。轻罪得以赦免,死罪得以活命,现在一些不知足者的忧愁却终身不能解脱。所以《老子》说:“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
故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则失度量;失度量,则妄举动;妄举动,则祸害至;祸害至而疾婴内;疾婴内,则痛,祸薄外;则苦。苦痛杂于肠胃之间;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惨。惨则退而自咎,退而自咎也生于欲利。故曰:“咎莫惨于欲利。”
翻译:所以贪利比忧愁更厉害。忧愁就得病;得病就智力减退;智力减退,就失去准则;失去准则,就胡乱行事;胡乱行事,祸害就降临;祸害降临,疾病就缠绕内心;疾病缠绕内心;病痛就向外侵扰;病痛向外侵扰,苦痛就聚集在肠胃之间;苦痛聚集在肠胃之间,伤害人就惨痛;惨痛就退而自责;退而自责是由贪利产生的。所以《老子》说:“罪责没有比贪利更惨痛的了。”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以为近乎,游于四极;以为远乎,常在吾侧;以为暗乎,其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化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
翻译: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本动力,是万理构成形式的总汇。理是构成万物的外在形式,道是生成万物的根本原因。所以说,道是条理化了的东西。万物各有其理,彼此不会相侵,所以理成为万物的制约力量。万物之理各自不同,而道却完全集中了万物之理,所以道不能不随具体事物发生变化。因为不得不发生变化,所以没有固定的规则。没有固定的规则,因而存亡之气由道赋予,一切智慧由道发授,万事废兴由道决定。天得道而高升,地得道而蕴藏,维系众星的北斗得道而形成威势,太阳、月亮得道而永放光芒,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得道而常处位次,众星得道而正确运行,四季得道而控制节气,黄帝得道而统治四方,赤松子得道与天地同寿,圣人得道而创造文明。道,与唐尧虞舜同在便表现为智慧,与狂人接舆同在便表现为狂放,与夏桀殷纣同在便表现为灭亡,与商汤周武同在便表现为昌盛。认为它近吧,它能远行四极;认为它远吧,它能常处身边;认为它暗淡吧,它光辉照耀;认为它明亮吧,它昏昏冥冥。它的功效造就天地,它的积聚化为雷霆,宇宙内的万事万物都要依靠它而存在。凡属道的真情,不制作,不外露,柔弱和顺,随时运行,与理相应。万物因得道而死亡,因得道而生存;万事因得道而失败,因得道而成功。道,打个比方,就像水一样,溺水者多喝了就会死亡,渴的人适量饮用了就会生存。再打个比方,道就像剑朝一样,愚人拿来行凶泄愤就会惹祸,圣人拿来诛杀暴徒就会造福。所以说因得道而死,因得道而生,因得道而失败,因得道而成功。
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翻译:人们很少能见到活象,却能得到死象的骨路。依据死象骨路的模样来想象活象的样子,所以人们据以想象的东西都叫做“象”。现在道虽然听不到看不见,圣人根据它所显现的功效来推得它的形状,所以《老子》说:“道是没有显露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事物的物象。”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死,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翻译:作为概念的理,就是指万物的方圆、短长、粗细、坚脆的区别,所以理确定以后才可能进一步获得规律。因此,确定了的理仍有存亡、生死和盛衰的变化。万物有存有亡,忽生忽死,先盛后衰的变化,不能叫做永恒。只有那种和天地的开辟一起产生,到天地消散仍然不死不衰的,才能叫做永恒。永恒,就是没有变化,没有定理。没有定理,不处在固定的场所,因此无法说明。圣人观察到永恒规律的玄虚,依据永恒规律的普遍作用,勉强把它命名为“道”,然后才能够加以论说。所以《老子》说:“道如能说明,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凡民之生生而和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故曰:”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翻译:人以出生开始,以死亡结束,开始叫出,结束叫入,所以说:“出生入死。”人的身上有三百六十个部件,四肢和九窍是其中的重要部件。四肢和九窍共十三件,这十三个部件的一动一静都属于生存的范围。属也就是类,所以说,属于生存一类的有十三件。等到人死以后,这十三个部件都反过来属于死亡的范围,属于死亡一类的也有十三件。所以说;“生存一类有十三件,死亡一类有十三件。”民众生息不止,而活人本来就要动,动得过度就要受损害;不停地动,也就是不停地损害。损害不停止,生命就耗尽了;生命耗尽了就叫做死,那么这十三件都为不断走向死亡准备了条件。所以《老子》说:“民众活着,活着就要动,动了都要走向死亡,都体现在这十三件上面。”
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不爱精神不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夫兕虎有域,动静有时。避其域,省其时,则免其兕虎之害矣。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何以论之?时雨降集,旷野闲静,而以昏晨犯山川,则风露之爪角害之。事上不忠,轻犯禁令,则刑法之爪角害之。处乡不节,憎爱无度,则争斗之爪角害之。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痤疽之爪角害之。好用其私智而弃道理,则纲罗之爪角害之。兕虎有域,而万害有原,避其域,塞其原,则免于诸害矣。凡兵革者,所以备害也。重生者,虽入军无忿争之心;无忿争之心,则无所用救害之备。此非独谓野处之军也。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故曰:”陆行不遇兕虎。“入山不特备以救害,故曰:”入军不备甲兵。“远诸害,故曰:“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不设备而必无害,天地之道理也。体天地之道,故曰:”无死地焉。“动无死地,而谓之”善摄生“矣。
翻译:因此圣人爱惜精神而重视置身子虚静状态。不爱惜精神,不重视置身虚静,是要比野牛猛虎的危害还要大的。野牛和猛虎有一定的活动区域,动和静有一定的时间。避开它们的活动区域,观察它们的活动时间,就可以免除野牛和老虎的危害了。百姓只知道野牛和猛虎有坚爪利角,却不知道万物都有坚爪利角,就不能免遭万物的侵害。为什么这样说?季雨降落汇集,旷野一片清静,如果在黄昏和清晨跋山涉水,风露的爪角就会侵害他。侍奉主上不忠诚,轻易违犯禁令,刑法的爪角就会侵害他。住在乡里不检点,爱憎没有标准,争斗的爪角就会侵害他。贪图享乐没有限度,行为举止不检点,毒疮的爪角就会侵害他。喜用个人智巧而背弃事理物情,法网的爪角就会侵害他。野牛和猛虎有它们的活动区域,各种祸害也都有它们的根源,如果避开猛兽的活动区域,堵塞祸害的根源,就可以免遭各种祸害了。所有兵器盔甲都是用来防备侵害的。重视生命的人,纵然当兵也没有忿怒争斗的心思;没有忿怒争斗的心思,就无处使用避免祸害的防备措施。这不只是说处在野外的军队。圣人在世上活动,没有害人的心思,必然就没人害他;没人害他,就不用防备别人。所以《老子》说:“陆地上走路不会碰到野牛和猛虎”。进入山林不依仗防备措施来避免祸害,所以说“加入军队不用准备武器”。远离各种祸害,所以说:“野牛没有地方使用它的利角,猛虎没有地方施展它的坚爪,兵器没有地方用它的锋刃。”不采取措施而必然没有祸害,是自然的通理。体验自然的通理,所以说“不会陷入死亡的境地”。活动不会接近死地,就叫做“善于养生”。
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工,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
翻译:喜欢孩子的对孩子慈爱,重视生命的对身体爱惜,看重功业的对事务珍惜。慈母对于幼子;致力于给他幸福;致力于给他幸福,就从事于免除他的祸害;从事于免除他的祸害,就考虑周详:考虑周详,就获得事理;获得事理,就必定成功;必定成功,实行起来就不犹豫;不犹豫叫做勇敢。圣人对于万事万物,全部都像慈母为幼于考虑一般,所以看到了一定要实行的道理。看到—定要实行的道理就明察,他干事情就不犹豫;不犹豫叫做勇敢。不犹豫产生于慈爱,所以《老子》说:“因为慈爱,所以就能勇敢。”
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
翻译:周公说:“冬天里冰封地冻如果不很坚固,春夏时草木的生长就不会茂盛。”天地尚且不能经常浪费和消耗,何况人呢?所以万物必定有兴盛和衰微,万事必定有松弛和紧张,国家官员必定有文有武,官府办事必定有赏有罚。因此聪明的人节俭地使用财产,家庭就富裕;圣明的人珍视他的精神,精力就旺盛;做君主的不轻易用兵打仗,人民就众多;人民众多,国土就宽广。因此《老子》称道说:“因为节俭,所以能够宽广。”
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定而物易割也。故议于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则事无不事,功无不功,而议必盖世,欲无处大官,其可得乎?处大官之谓为成事长。是以故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翻译:大凡有形状的物体就容易裁断,容易分析。为什么这样说?有形状,就有长短;有长短,就有大小;杏大小,就有方圆;有方圆,就有坚脆;有坚脆,就有轻重;有轻重,就有黑白。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黑白就叫做理。理确定之后,事物就容易分析。所以在朝廷里议事,后发言的人的主张就能够成立,善于权衡各种议论的人是懂得这点的。所以要想画成方圆而能遵循规矩,那么一切事物的功效就都显现出来了。而万物无不存在规矩,出谋献策的人,就是考虑如何合于规矩。圣人遵循一切事物的一切规矩,所以说“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事情就没有做不好的,功业就没有建立不起来的,而议论必定超越世人,圣人要想不处在重要职位上,这可能吗?处在重要职位上就是说成为办事的首领。因此《老子》说:“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办事的首领。”
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故临兵而慈于士吏则战胜敌,慈于器械则城坚固。故曰:”慈,于战则胜,以守则固。“夫能自全也而尽随于万物之理者,必且有天生。天生也者,生心也,故天下之道尽之生也。若以慈卫之也,事必万全,而举无不当,则谓之宝矣。故曰:”吾有三宝,持而宝之。“
翻译:对孩子慈爱的人,不敢断绝衣食;对身体爱惜的人,不敢背离法度;对方圆珍视的人,不敢丢掉规矩。所以遇到战事能爱惜士兵和下级军官,就能战胜敌人;爱惜器械,城池就可以坚固。所以《老子》说:“慈爱,用于战争就能取胜,用于防御就能固守。”能保全自己而完全遵循事物法则的人,一定会有天性。天性也就是遵循自然法则的思想,所以天下之道都要通过这种思想反映出来。假如用慈爱来护卫它,事情必定万无一失,而措施没有不妥当的,那么也就可以称之为宝了。所以《老子》说:“我有三件宝,掌握并珍视它。”
书之所谓”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谓”貌施“也者,邪道也。所谓”径大“也者,佳丽也。佳丽也者,邪道之分也。”朝甚除“也者,狱讼繁也。狱讼繁,则田荒;田荒,则府仓虚;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衣食之业绝,则民不得无饰巧诈;饰巧诈,则知采文;知采文之谓”服文采“。狱讼繁仓廪虚,而有以淫侈为俗,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故曰:”带利剑。“诸夫饰智故以至于伤国者,其私家必富;私家必富,故曰:”资货有馀。“国有若是者,则愚民不得无术而效之;效之,则小盗生。由是观之,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馀者,是之谓盗竽矣。“
翻译:《老子》书中所说的大道,即是正道。所说的外表上的歪斜,即是邪道。所谓把小路当作大路,即是认为这种小路精美华丽。而所谓精美华丽,也就是邪道的一部分。所谓官厅很脏,是指的诉讼案件繁多。诉讼案件繁多,田地就荒芜;田地荒芜,仓库就空虚;仓库空虚国家就贫困;国家贫困,民俗就淫逸奢侈;民俗淫逸奢侈,农织行业就荒废;农织行业荒废,民众就不得不粉饰偷奸取巧;粉饰偷奸取巧,就知道了漂亮;知道了漂亮,也就是说“穿着华丽”。诉讼案件繁多,仓库空虚,而又让淫逸奢侈形成风俗,那么国家受到的伤害也就像拿了利剑刺它一样。所以说“佩带着利剑”。以上那些粉饰偷奸取巧以至于伤害国家的,私家必定富有;私家必定富有,所以说“财货有余”。国家有像这个样子的,那么愚民就不得不想办法来仿效它;仿效了它,小盗贼也就会产生出来。由此看来,大奸兴起,小盗就跟着产生;大奸起唱,小盗就跟着附和。竿是各种乐器的领头乐器,所以竿领了头,钟呀瑟呀的就都来伴随;竿先演奏起来,各种乐器就都来附和。现在大奸兴起了,一般民众就跟着来唱;一般民众唱了,小盗就必然起而附和。所以《老子》说:“穿着华丽,佩带利剑,饮食充足,财货有余,这样的人也就可以称之为强盗头子了。”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者,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馀,故曰:”修之家,其德有馀。“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馀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名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翻译:人们不论是愚蠢还是聪明,没有不进行取舍的。人们在清静寡欲和平淡安闲的时候,没有不知道祸福从何而来的。为好恶感情所支配,为奢侈东西所诱惑,然后才引起思想变化并发生混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被外界事物所引诱,被珍贵玩物所扰乱。清静寡欲就能设立取舍的准则,平淡安闲就懂得恰当地计虑祸福。而现在有珍贵的玩物打动他,有外界的事物引诱他;一经引诱,他就跟着走,所以《老子》就叫它“拔”。至于圣人,就不是这样。圣人牢固地确立取舍标准,虽然看到爱好的东西,也不会被引诱;不会被引诱就叫做“不拔”;圣人的情性专一,虽然存在着引起欲望的东西,精神却不为所动;精神不为所动就叫做“不脱”。做子孙的人,体察这一道理来守护宗庙;宗庙不灭,就叫做“祭把不绝”。身体以积累精气为德,家庭以积蓄财产为德,乡里国家、天下都以保养民众为德。现在勤于自身修养,外界事物不能扰乱他的精神,所以《老子》说:“修养施行到自己身上,他的德就会真。”所谓真,就是守护得很牢固。治理家庭,没有用的东西不能改变他的计划,就会资财有余,所以《老子》说:“修养贯彻到家庭,他的德就有赢余。”治理乡里的人实行了这一条,那家庭有赢余的就会更多,所以《老子》说:“贯彻到乡里,他的德就增长。”治理国家的人实行了这一条,那么乡里有德的人就会更多,所以《老子》说:“贯彻到国家,他的德就丰富。”统治天下的人实行了这,一条,民众的生存无不受到他的恩惠,所以《老子》说:“贯彻到天下,他的德就普及广大。”修身的人用这项原则来区别君子小人,治乡、治国以至统治天下的人各自用这一项目来对照观察兴衰,就能够万无一失。所以《老子》说:“用自身来观察自身,用家庭来观察家庭,用乡里来观察乡里,用国家来观察国家,用天下来观察天下。我凭什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用的这个方法。”
第三篇:外交用英文词汇翻译
[大家学习网] 外交常用英文词汇翻译!
Diplomacy 外交常用词汇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外交部r Protocol Department 礼宾司r Information Department 新闻司r diplomatic mission 外交代表机构
embassy 大使馆r legation 公使馆r consulate-general 总领事馆
consulate 领事馆r office of the chargé d'affaires, 代办处r military attaché's office, 武官处r commercial counsellor's office 商务处r press section, in formation service 新闻处r
liaison office 联络处
diplomat 外交家, 外交官r diplomatic rank 外交官衔
diplomatic representative 外交代表
members of the 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staff 行政技术人员r
ambassador 大使
ambassador 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 特命全权大使
nuncio 教廷大使
internuncio 教廷公使
counsellor withthe rank of minister, minister-counsellor 公使衔参赞r
chargé d'affaires, 代办
chargé d'affasiread interim, 临时代办
counsellor 参赞
first secretary 一等秘书r second secretary 二等秘书
bbs.TopSage.com
[大家学习网]
third secretary 三等秘书
attaché, 随员
commercial secretary 商务参赞
cultural secretary 文化参赞
commercial attaché, 商务专员
cultural attaché, 文化专员
military attaché, 武官
naval attaché, 海军武官
air attaché, 空军武官
consul-general 总领事r
consul 领事
doyen of the diplomatic corps, dean of the diplomatic corps 外交使团团长
roving ambassador 巡回大使
ambassador-at-large 无任所大使
special envoy 特使
accredited to...向…派遣的
foreign affairs 外交
memorandum, aidememoire 备忘录r
persona non-grat 不受欢迎的人
de jure recognition 法律承认
commnique 公报
announcement 公告, 通告
bbs.TopSage.com
[大家学习网]
letter of credence, credentials 国书
mutual recognition 互相承认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建立外交关系
letter of introduction 介绍书r during one's absence 离任期间
identification card 身份证r
statement 声明
de facto recognition 事实上承认r
persona grata 受欢迎的人r diplomatic practice 外交惯例
diplomatic immunities 外交豁免
diplomatic privileges 外交特权
diplomatic channels 外交途径
diplomatic courier 外交信使
diplomatic bag, diplomatic pouch 外交邮袋
letter of appointment 委任书r certificate of appointment 委任证书
exequatur 许可证书
declaration, manifesto 宣扬
letter of recall 召回公文
note 照会
verbal note 普通照会r circular note 通知照会
formal note 正式照会
normalization 正常化r
bbs.TopSage.com
[大家学习网] be appointed ambassador to...被任命为驻…大使r
to express regret 表示遗憾
to sever diplomatic relations 断绝外交关系
to resume charge of the office, to return to one's post 返任
to proceed to take up one's post 赴任
to present one's credentials 递交国书
to exchange ambassadors 互派大使
to resume diplomatic relations 恢复外交关系
to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ions at ambassadorial level 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r to establish consular relations 建立领事关系
to assume one's post 就任
to take exception to;to object to 提出异议
to upgrade diplomatic relations 外交关系升格
to make representations to, to take up a(the)matter with 向…交涉r
to lodge a protest with 向…提出抗议r to request the consent of...征求…的同意
to suspend diplomatic relations 中断外交关系 tea party 茶会
an atmosphere of cordiality and friendship 诚挚友好的气氛r
reciprocal banquet 答谢宴会
delegation 代表团r head of the delegation, leader of the delegation 团长
deputy head of the delegation, deputy leader of the delegation 副团长r member of the delegation 代表团成员r
memorial speech 悼词
to develop the relations of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繁荣富强
bbs.TopSage.com
[大家学习网]
visit 访问
friendly visit, goodwill visit 友好访问
informal visit 非正式访问
official visit 正式访问
private visit 私人访问
state visit 国事访问
obituary 讣告
questions of common interest;question of common concern 共同关心的问题r
state banquet 国宴
message of greeting, message of congratulation 贺电
speech of welcome 欢迎词r welcoming banquet 欢迎宴会
cocktail party 鸡尾酒会
good health and a long life 健康长寿
profound condolence 深切哀悼r cordial hospitality 盛情接待
the two sides, the two parties 双方
luncheon 午宴
message of condolence 唁电
reception 招待会r toast 祝酒词r
memorial meeting 追悼会r to convey one's sympathy 表示慰问
to meet with 会见
to review the guard of honor 检阅仪仗队
bbs.TopSage.com
[大家学习网]
to exchange views 交换意见
to receive 接见
to be shocked to learn of 惊悉
be of the opinion, to hold, to consider, to maintain 认为
to propose a toast to...提议为…干杯r on the happy occasion of 欣逢r on learning with great joy 欣悉
to give a banquet in honor of...宴请…r
on invitation, upon invitation 应邀
at the invitation of...应…邀请r in the company of..., accompanied by...在…陪同下
to express one's sincere congratulations and best wishes 致以衷心的祝贺和最好的愿
望
to wish prosperity to a country and well-being to its people 祝(某国)国家繁荣人民
幸福r
to take note of...注意到r His(Her, Your)Majesty 陛下
His(Her, Your)Royal Highness 殿下
His(Her, Your)Excellency 阁下
His excellence Mr.President and Mme...…总统先生阁下和夫人r
bbs.TopSage.com
第四篇:最佳外文书翻译总结
关于最佳翻译网上总结不少,做个买书的参考~~
1强烈推荐草婴译得托尔斯泰。据读过原文的人认为,读草婴的感觉就像是在读原著。草婴的中文干净、简练、不拖沓、有韵味。2汝龙的契诃夫
3戴骢的布宁和巴别尔
4蓝英年的《日瓦格医生》 5金人的《静静的顿河》
6金溟若的三岛的《爱的饥渴》。此为作家出版社早年内部发行版,强于现今的大陆译本。真的很好
7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真的是非常好的译本。完全是李先生的一种创作。8曹庸的《白鲸》 9叶渭渠的《雪国》《伊豆的舞女》 10傅惟慈的《月亮和六便士》
11周作人先生译的古希腊、日本的作品。知堂的全部译文都是值得收藏和阅读的佳作 12丰子恺的《源氏物语》。钱稻孙先生也译过部分。
13林克的里尔克。黄灿然从英译本转译过里尔克,臃肿不可读。14董乐山的《1984》
15王道乾先生的杜拉斯。不用说了。还有图尼埃的《礼拜五》和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 16朱维之的《失乐园》 17田德望先生的《神曲》。多年的苦心。另钱稻孙先生的《神曲一脔》文言。王维克先生的《神曲》是最早的中译本。但田先生的译本是完全根据意大利文翻译的。18錢稻孫翻譯的《東亞樂器考》很不錯 19季羡林先生的《罗摩衍那》。黄宝生、金克木几位先生接力译的《摩诃婆罗多》也出了。但太贵了。
20杨宪益,罗念生和王焕生,陈中梅,傅东华几位先生的荷马 各有千秋 21杨周翰先生的《埃涅阿斯纪》《变形记》 22钱春绮、郭沫若的《浮士德》
23韩少功。韩先生更是文学家。他译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惶然录》可以让译者们想一想文学修养对一个译者是何等重要。24董燕生的《堂吉诃德》。杨绛先生的不是从西班牙文译的。当然也很不错了。25王永年的博尔赫斯
26杨绛先生的《吉尔布拉斯》 27荣如德先生的《白痴》
《卡拉马佐夫兄弟》徐振亚先生等还译过一个版本,浙江文艺出的,也非常好。《罪与罚》岳麟的不错 28成钰亭的《巨人传》 29张谷若的哈代。30方平的《呼啸山庄》
31项星耀先生的《往事与随想》.巴金先生只译出了第一部分。32穆旦先生的雪莱
33金堤和萧乾夫妇的《尤利西斯》。还是读原著吧,哪种译文也不适合乔伊斯的东西。34屠孟超、朱景冬、陈众议是拉美文学方面翻译不错的。35石枕川的俄文学翻译也不错 36石琴娥的北欧文学。《萨迦》真不错。语言简练,有韵致。37罗新璋的《红与黑》。罗玉君先生有老版本,不好找了。郝运的译本也不错。38李文俊先生的福克纳 39蒲隆先生的《项狄传》,很难译的书。40余泽民,冒寿福的伊穆雷。匈牙利文。41星灿的帅克。萧乾先生有节译本。42柳鸣九先生译杜拉斯《悠悠此情》《长别离》《广岛之恋》漓江小开本。43吕同六先生的意大利作品。卡尔维诺、莫拉维亚 44叶廷芳的卡夫卡。
45魏育青的德文。杨武能先生的德文。46屠友祥用文言译罗兰巴特。
47徐梵澄先生译尼采《苏鲁支语录》文言。徐先生的《薄伽梵歌》太棒了。48冯象译《贝奥武甫》、摩西五经。此人了不得。
49绿原先生译的里尔克。我是后来才购得绿原先生的选本。很好。50戴望舒的洛尔伽
51张枣的德文功底极深。其人闲散,只散译了特拉克尔几位诗人的作品。先刚译过特拉克尔的诗,也很好。德文东西翻译过来要有力度。北岛谈过,其实中文用来翻译相当有优势。52赵罗蕤先生的《荒原》 53朱雯的《西线无战事》
54潘岳;雷格的莫里森的《宠儿》。题目翻译的很巧。《圣经》原文并没有“宠儿”这个词。55北岛《时间的玫瑰》里翻译了不少人的诗歌。北岛只通英文。但是他中文语感好,能把别人翻译不好的改好了。
56马振骋的高更的《诺阿 诺阿》、纪德 57许庆道 满涛的果戈理
58傅雷先生译文集。不用说了。卞之琳、梁宗岱先生译文集 59吴劳先生的海明威、《马丁 伊登》 60徐迟的《瓦尔登湖》
61方重或黄杲炘先生的坎特伯雷故事 62冯至先生的海涅 63叶君健的安徒生 64戈宝权俄文的译诗
65余中先等人的贝克特。王东亮的《劳儿之劫》。袁筱一。桂裕芳。都是法语翻译界的。66周克希、徐和瑾、译林组织的一批人,三译《追忆失去的时间》。前两人用的版本更好。徐和瑾在他翻译的莫洛亚的《普鲁斯特传?译后序》中有介绍。
续67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译莎士比亚。朱得美、梁得义、孙得声(孙以诗体译,因莎士比亚本用无韵诗写作,而非纯粹散文体,故孙求音律,妙不可言,但也有斧凿痕迹。李尔王译作黎峫王,乃求声。)。
方平先生也重译了莎士比亚,恢复了很多朱译中没有的猥亵语言。四人共得骨。髓要靠自己领会了。田汉似乎也译过,未经眼。
68楚图南译惠特曼。楚先生译希腊神话自然好了。(答复楼上)赵罗蕤先生也译过惠特曼。69《英雄艾文荷》项星耀翻译 70《好兵帅克》萧乾翻译 71《慢》、《诺阿诺阿》马振骋翻译 72满涛先生译的果戈理入神入化。
73孙致礼。孙先生把奥斯汀的六部名著译完了,绵密、细腻,将奥斯汀的女性特点表现得很丰富。
74朱乃长。朱先生作为翻译家,在台湾那边的名气可能更大。我看过他译的奥威尔《巴黎·伦敦流浪记》
——————————————————————————
27楼豌豆兄说到点子上了。搭桥本是两边的事情。晚清翻译家国学功底高那是自然的了,林纾外语几乎不通,但是仍能译出优美文笔。严复也是如此。五四以后,搞翻译的外语水平开始高起来,大都是学者、作家、诗人之类。而且很多国学功底相当高。朱生豪、穆旦先生皆通古诗词。
钱稻孙先生意大利文从小谙熟,父亲为清政府驻意大利公使,和父母从小在意大利长起。按理当是一个中文结结巴巴的“海龟”,但是他却用骚体译《神曲》,真是韵味无穷。昔只译数章,名为“一脔”。下为当时出版的《神曲一脔》译者序:
“四年前,予随侍父母游意大利,每出必猎其故事神话,纵谈承欢。其时即读《神曲》原文,归国后,尝为试译其起首三曲。初译但欲达意,不顾辞藻韵调;惟于神话传说,则任意诠注,曼衍孳乳,不自范围,仍纵谈娱亲之志。近年屑屑于米盐,久置不续矣,今年适遇檀德六百周年,而予亦方人生半路。偶理旧稿,又改其第一三两曲为韵译,并原译第二曲而为此篇。一九二一年,译者识。”(钱稻孙先生精通日、意、法、德等国文字,除了中国古典文学还精通音乐、戏剧、美术、医学。他在大学时代专攻医学,民国初年任教育部视学,同时为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日籍教授做课堂翻译,日籍教授回国后,即在医学院教人体解剖学。晚年任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一脔》开头是:
“方吾生之半路,恍余处乎幽林,失正轨而迷误。
道其况兮不可禁,林荒蛮以惨烈,言念及之复怖心!”
又如徐梵澄先生译尼采和薄伽梵歌、《奥义书》。这样搭起的桥才最结实。
而现在,小弟再提黄灿然,其为诗人,译里尔克尚如此无味臃肿,何况其他“专业翻译家”呢。那些专业的翻译“机器”翻译文学作品,只有产量倒是惊人!
倒是屠友祥先生译罗兰巴特用半文言试译,简练有节奏,符合法语的音阶跳跃。不但意义毫不晦涩,而且能得文气。屠先生国学功底也很高。
当然并非译作全都要用文言。关键是年轻的文学翻译家还要提高学养。
———————————————————————— 人民文学出版社简称人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简称译文 译林出版社简称译林 漓江出版社简称漓江
《战争与和平》上海译文草婴
短期无法超越,可惜由于草婴先生撤版,已不能出了 《战争与和平》上海译文八十年代出的高植译本 也很好 《安娜 卡列尼娜》上海译文草婴
或 三联书店罗稷南
《复活》人文汝龙
或 上海译文草婴
《简爱》上海译文(以下简称译文)祝庆英 短期无法超越 人文的 《呼啸山庄》译林杨以
短期无法超越 上海译文方平译的也很好 《尤利西斯》人文金是
译林肖乾的也较好 《傲慢与偏见》译文王科一
《堂吉诃德》人文杨绛 短期无法超越
《苔丝》人文 张谷若
译文郑大民的也不错
《悲惨世界》人文李丹 短期无法超越
译文郑克鲁的也很好
《巴黎圣母院》译文管震湖
人文陈敬容的也很好 《海上劳工》 四川人民罗玉君(可惜以不出),译文陈乐译本也很好 《红与黑》译文先后出的罗玉君、郝运译本都是相当好的《莫泊桑小说》花城王振孙
人文郝运的也较好 《契诃夫小说》译文的全集和人文的选集 《一生 漂亮朋友》王振孙译 人文和译文均出
《安徒生童话》当然是人文或译林的叶君健译本,短期无法超越
《包法利夫人》当然是人文李建吾的 短期无法超越 不过译文周克西的也很好 《约翰 克利斯朵夫》《欧也妮 葛朗台 高老头 幻灭 等》当然是人文或安徽文艺傅雷的。短期无法超越
《基督山伯爵》人文蒋学模 虽是转译本,但由于译者和编辑的高水平,使它成为名译。译文社韩沪麟周克西译本和译林社郑克鲁译也不错。
《三个火枪手》译文社郝运王振孙
人文社周克西《三剑客》也不错 《前夜 父与子》人文社或译文社丽尼 巴金译本 《罗亭 贵族之家》人文社 磊然
《猎人笔记》当然是人文社丰子恺 译文社冯春的
《十字军骑士》译文社陈冠商,花山文艺或译林易丽君的也相当不错。
《飘》当然是浙江文艺社傅东华的,傅先生的归化类译法为绝大多数专家所反对,但他的译本却为一代又一代读者所钟爱,令人深思。译文社《乱世佳人》本、人文社《飘》也不错,前者更是出版了百万多套。
《日瓦戈医生》漓江社 蓝英年的 《亚马街》新疆人民社 蓝英年的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人文社 刘辽逸等,译文社新译的版本封面设计相当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文梅益译本、漓江黄树南译本相当好,尤其是梅益的。译文、译林、浙江文艺的也很不错。中青社也出过梅译本。
《静静的顿河》人文金人译本,由于没有看到力冈的译本,所以无法比较,不过,金先生的译本已历经了60多年的考验,应是过硬的。《一个人的遭遇》人文社草婴的
《大卫 考坡菲》译文张谷若的 人文新出的庄绎传译本也很不错 《双城记》译文张玲张扬的 人文石永礼的也不错。《西线无战事》译林社的 八十年代译文也出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社施咸荣
漓江也出过 《斯巴达克思》译文李良民的
《白鲸》译文 曹庸 人文成时的也不错 《你往何处去》译文侍桁的 人文张振辉的也不错
《雾都孤儿》译文荣如德 人文黄雨石 译林何文安的也不错 《农民》译文吴岩的 可惜还没有从波兰文的直译本] 《火与剑》花山文艺易丽君等 湖南人民社梅汝恺的也不错 《彭斯诗选》译文袁可嘉 或人文王佐良的 《罪与罚》人文、译文、译林的都不错 《浮士德》译文钱春绮 人文绿原
《少年维特的烦恼》人文杨武能 译文侯俊吉 译林的也不错
《泰戈尔诗选》冰心 郑振铎黄雨时等人译 人文、湖南文艺均出
译文吴岩的也很好,译林出过冰心译本 《雪国 古都》 叶渭渠 唐月梅等译 国内许多出版社都出过
以人文(挂外国文学出版社副牌)、译林较好
古绪满的《牛虻》,关于名著的译本——整理参考
·俄国·
《战争与和平》--草婴,短期无法超越。(可惜由于草婴先生撤版,已不能出了。)
《战争与和平》--高植,也很好。(上海译文八十年代)
《战争与和平》--刘辽逸,人民文学版。
《安娜卡列尼娜》--草婴
《安娜卡列尼娜》--罗稷南(三联)
《复活》--汝龙
《复活》--草婴,这两个译本都是经典。
《前夜》--丽尼
《贵族之家》--丽尼
《父与子》--巴金
《卡拉玛左夫兄弟》--耿济之
《罪与罚》--朱海观 王汶
《白痴》--南江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南江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刘辽逸 楼适夷 陆风
《高尔基短篇小说选》--瞿秋白 巴金 耿济之 伊信
《猎人笔记》--丰子恺
《猎人笔记》--冯春,未知如何。
契诃夫作品--汝龙
《当代英雄》--翟松年
《静静的顿河》--金人
《普希金诗选》--查良铮
《家庭的戏剧》--巴金
《死魂灵》--满涛
《一个人的遭遇》--草婴
《阿列霞》--蓝英年
《日瓦戈医生》--蓝英年 张秉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
《谁之罪》--楼适夷
《苦难的历程》--王士燮
《往事与随想》--巴金,上海译文79年版。
·法国·
《悲惨世界》--李丹 方于,短期无法超越。
《悲惨世界》--郑克鲁,也很好。
《巴黎圣母院》--陈敬容
《海上劳工》--陈筱卿
《笑面人》--郑永慧
《笑面人》--鲁膺,上海译文,也相当不错。
《九三年》--郑永慧
《冰岛的凶汉》--陈筱卿
《雨果诗选》--程曾厚
雨果戏剧--许渊冲
《包法利夫人》--李建吾,短期无法超越
《包法利夫人》--周克西(译文),也很好。
《约翰 克利斯朵夫》--傅雷
《欧也妮葛朗台》--傅雷
《高老头》--傅雷
《幻灭》--傅雷
《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郑永慧
《恶之花》--钱春绮
《茶花女》--王振孙
《红与黑》--郝运
《巴马修道院》--郝运
《都德小说选》--郝运
《一生 漂亮朋友》--王振孙
《吉尔·布拉斯》--杨绛
《莫里哀喜剧六种》--李建吾
《娜娜》--焦菊隐
《吉尔布拉斯》--杨绛
《基督山伯爵》--蒋学模
·德国·
《浮士德》--郭沫若,1959年人民文学版。
《浮士德》--董问樵,1983年复旦大学版。
《浮士德》--钱春绮,1982年上海译文版。
《浮士德》--绿原,人民文学版。
《少年维特之烦恼》--郭沫若
《席勒戏剧诗歌选》--钱春绮等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冯至 姚万昆
·英国·
《唐璜》--查良铮
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
《傲慢与偏见》--王科一
《孤星血泪》--王科一
《牛虻》--李俍民
《卡斯特桥市长》--侍桁
《性心理学》--潘光旦
《雪莱抒情诗选》--查良铮
《一九八四》--董乐山
《鲁滨逊漂流记》--徐霞村
《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
《无名的裘德》--张谷若
《还乡》--张谷若
《大卫?考坡菲》--张谷若
《呼啸山庄》--张玲 张扬
《名利场》--杨必
《傲慢与偏见》--张玲 张扬
《失乐园》--朱维之
《福尔赛世家》--周煦良
《董贝父子》--祝庆英
群众出版社的《福尔摩斯》
·美国·
《瓦尔登湖》--徐迟
戴欢 《傻瓜威尔逊》--张友松
《永别了,武器》--汤永宽
《飘》--傅东华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
《红字》--侍桁
·西班牙·
《堂吉诃德》--杨绛,短期无法超越。
·丹麦·
《安徒生童话》--叶君健,短期无法超越。
·挪威·
《易卜生戏剧选》--萧乾
·奥地利·
《城堡》--汤永宽
《城堡》--高年生
《里尔克诗选》--绿原
·波兰·
《你往何处去》--侍桁
《你往何处去》--张振辉,据说也不错。
·意大利·
《神曲》--王维克
《神曲》--田德望
《爱的教育》--夏丏尊
《斯巴达克斯》--李俍民
《十日谈》--王永年
《十日谈》--方平王科一
《约婚夫妇》--王永年
《约婚夫妇》--吕同六
·捷克斯洛伐克·
《好兵帅克》--萧乾
·保加利亚·
《轭下》--施蛰存
·希腊·
《古希腊戏剧选》--罗念生 杨宪益 王焕生
《伊利亚特》--罗念生 王焕生
《奥德赛》--王焕生
《悲剧二种》--罗念生
《伊索寓言》--罗念生
·印度·
《罗摩衍那》--季羡林
《五卷书》--季羡林
《摩诃婆罗多插话选》--金克木 赵国华 席必庄 郭良均
《泰戈尔诗选》--谢冰心 石真 郑振铎 黄雨石
·日本·
《源氏物语》--丰子恺
《枕草子》--周作人
林文月
第五篇:英语说课翻译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将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 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设计5个方面说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要为学生独立 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提高能力。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 用能力的提高。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 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背景的分析
我将从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背景分析这两个方面进行。
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英语必修模块3第8单元第3课的第一课时,是一节阅读理解课。本课的话题是“Marco Polo”,所选文章以“马可·波罗与他的游记”为题,以记叙文的形式,介绍了历史人物,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克·波罗的事迹及其贡献。马克·波罗是一个学生比较熟 悉的话题,且本课课文阅读量正常,难易度适中,适合高中生的英语认知水平,因此学生有学习兴趣,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从内容设计上,本课与第1课“Adventure Holidays”,第2课“Extreme Sports”和第4课“Journey to the Antarctic”是衔接的,围绕本单元的话题“冒险”展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马可·波罗的中国经历以及他的 一些生平,学习其冒险精神,增强对祖国灿烂文化光辉历史的自豪感。同时,学生还会在阅 读中感知、构建“写人物”的文章框架,为以后的写作课做铺垫。
2、学生背景分析、知识方面: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基础较弱。能力方面:他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和学习方法,能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但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大。但他们的英语口、笔头表达能力很弱。心理特点方面:好奇心强,思维比较活跃,对历史人物感兴趣,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够认读本课重点及相关词汇,理解并记住其含义。②通过观看电影片段,观察图片、阅读课文,了解历史人物马克·波罗的事迹及贡献。
2、能力目标:①能在阅读中使用略读、精读等阅读策略,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②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根据所提供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口头复述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历史人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事迹及其贡献,学习其冒险精神。②了解当时伟大的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增强对祖国灿烂文化光辉历史的自豪 感。
四、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对课文的理解。难点: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口头复述课文。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置身于情景当中,则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助于提升教师在教学中 的创新能力。
2、直观教学法:通过电脑课件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展示相关的图片,以直观的效果激发学生固有的背景知识,在学生固有的背景知识和文本信息之间搭建起理解桥梁,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获取信息,达到理解信息的目的3、学法:采用伙伴、小组合作、组间交流活动形式。合作学习采用自主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相关图片、问题激活 学生固有背景知识,使其自主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有五个环节:lead in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sum up
第一步:在导入环节中,我通过播放马克·波罗来中国前的一个电影片段导入,同时提 出问题:Do you know whom the film is about? 让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 课话题:Marco Polo。然后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本节课的学习。第二步: pre-reading。在这个环节中,展示几幅图片,以讲故事的形式预教词汇 traveller, emperor, court, amaze, wealthy。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读、理解和记忆生词,同时让学生通过 听和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阅读。让学生进行段落与段意匹配。然后学生第二遍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具体信息,这部分很容易。在学生两读课文后,我紧接着提出问题: 捕捉课文中的具体信息,捕捉课文中的具体信息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Marco Polo had as a traveller? What were his contributions?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这个板书,不仅把本课的主要话题词汇呈现出来,同时也呈现出课 文内容,学生便可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思路。虽然我是很用心地设计,但我知道自己水平有限,说错或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