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必谈”落实工作总结
“十必谈”落实工作总结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及管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我院一直要求辅导员针对大学学习生活阶段的现实情况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谈话。坚守“十必谈”原则。
首先辅导员的谈话有着重要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果,广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薄弱成为一种趋势。部分学生过分强调个体独立性,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忽视群体性, 造成集体主义思想淡化, 团结协作意识差, 利己思想和行为盛行,不能明确自身责任。当代大学生已改变了过去那种等待机遇和被动接受社会安排的依赖观念,对思想和行为不是简单的接受和盲目的顺从、模仿, 而是进行质疑、抉择、思辨, 甚至逆反。辅导员可对这些同学进行谈话进行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部分同学表现出自尊与自卑并存、独立与依赖矛盾的心理状态,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和老师交流的内心渴望加强但又缺乏信赖。辅导员及时谈话,可以更加尊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生命个体本身的健康发展。谈话不仅可以促进校风学习建设,并且可以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如何培养坚强意志品格,教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以及在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学生谈话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心灵的另一个窗口。及时了解班级和学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谈话。不但可以规范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谈话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
谈话的实质就是辅导教师通过引导、提问、共情、尊重等,创设一种平等、合作、民主、接纳、安全且具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和自我成长。以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调整认识, 完善人格。和学生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辅导员一定要坚持平等尊重的原则、理解支持的原则、真诚温暖的原则、适度保密的原则、助人自助的原则。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最后通过辅导员的细心教导后会有良好的效果。
通过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心理及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与学生交谈是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是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谈话,不仅仅可推进学生的素质和自我管理。并且通过辅导员的谈话会及时的改正学生的错误和烦躁的情绪,例如,新生入学,有个别同学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等问题,我及时发现问题就找学生谈话开导他们,经过谈话后,他们有目标的过大学生活。并且在适应大学生带来的风趣。入学后,针对学生学习及生活出现的问题,及时谈话,解决问题。学生考试不及格通过及时谈话,学生不仅认识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努力学习,争取达到零挂科。学生思想产生波动时,辅导员及时谈话改正学生的错误和浮躁的情绪。通过谈话学生不仅认识到错误并且对以后的大学生活更有信心。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建设良好的校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运用助人自助的原则给辅导员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试图用教育者的思想去影响被教育者的思想及行为,而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完善,也就是使学生通过心理辅导过程来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协调自我。心理辅导再三强调要尽量理解来询者的内心感受,尊重他的想法,激发他独立决策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信心。谈话中辅导员的作用是从旁协助,提供建议,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建设良好的校风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大学生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廊坊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辅导员:黄桂珍 2010年12月16日
第二篇:落实“三必谈”制度的具体办法
为了保证关于对领导干部实行“三必谈”“三必做”制度的落实,切实做到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作用,现就落实“三必谈”制度提出如下具体办法:
一、谈话分工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市纪委主要负责对县(市)区经理、市直部门副主任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谈话。
(一)廉政教育谈话。对提拔任职的领导干部由公司纪检监察室与人力部联系,确定谈话对象和谈话人。
一次涉及10人以上的,由公司纪委书记进行谈话,按照市纪委的规定,可集体谈话,也可书面谈话。
(二)诫勉谈话。发现部门副主任以上、县(市)分公司副经理以上领导干部的不廉洁问题,构不成立案的,由公司纪委书记和纪检监察室主任对其谈话。中心主任级干部试勉谈话,可在公司纪检监察主任指导下,由其部门主任、县(市)分公司经理负责。
(三)警示谈话.对党风巡视民主测评和廉政考核中群众有反映的领导干部,由公司纪委书记和纪检监察室主任负责谈话。
二、谈话内容
(一)廉政教育谈话
1、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要求履行好“一岗双责”,切实对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起责任。二是对管辖范围内出现的歪风邪气和~行为要敢抓敢管,敢于追究。三是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下级领导干部作出表率。
2、带头廉洁自律。一是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理好做人与做官、权力与义务、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二是廉洁从政,从自身做起,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三是在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以检懈怠。同时,还必须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及身边的工作人员,防止出现“灯下黑”。
3、自觉接受监督。一是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防止独断专行。二是认真执行“三必做”制度,上任时要作出廉政承诺,年终要向上级党委、纪委报告;抓党风和自身廉洁情况,个人的重要事项及时向市纪委报告。三是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意见,真正为公司、为员工掌好权、用好权。
(二)诫勉谈话
1、讲清群众举报的主要问题。
2、说明违反党政纪规定的程度,发展下去的后果及危害。
3、对如何纠正和处理提出的具体意见。
(三)警示谈话。
1、讲清群众反映的问题涉及党政纪哪些规定,要求本人对所反映的问题说清楚。
2、要求正确对待群众的反映,对问题属实的要提出整改意见和时限要求,把反映问题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讲请今后在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加强和改进,提出具体建议和希望。
三、谈话程序
1、廉政教育谈话由纪检监察室具体组织。需进行廉政教育谈话时,提前告知谈话对象和谈话领导。谈话后,填写《领导干部廉政教育谈话登记表》,向谈话对象发放《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等学习材料。
2、对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警示谈话,填写《诫勉、警示谈话审批表》,报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审批。经批准后,由主管科室向谈话对象发出通知,说明谈话的内容、时间、地点。
3、谈话人要对谈话内容进行准备,并抒写参加谈话的工作人员。诫勉谈话和警示谈话结束后,要将谈话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报纪委主要领导,涉及具体内容的要录入廉政档案。
第三篇:谈抓落实
世上什么事最难?落实最难。你说“关键在落实”,他说“要狠抓落实”。去年喊落实,今年喊落实,但到底落实了没有呢?就拿植树来说,年年提出出绿化目标,有人曾做过统计,如果每年的绿化目标都落实了,那么我们国家早已经满目青山,绿树成荫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沙尘天气。因此,在落实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今天我们讲的专题是《领导干部如何抓落实》
一、落实的现实意义
我们正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在竞争的时代,企业在竞争中如何取胜?员工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政府部门在竞争中怎样处于领先地位?落实。不折不扣的落实。我们说,落实出竞争力、落实出生产力、落实出创造力。
(一)落实出竞争力
两个人去效外旅游,在森林中遇到了老虎。这时甲弯腰换上了旅游鞋。乙说你换上旅游鞋也没老虎跑的快。甲说我并没想跑过老虎,只想跑过你。乙没惊慌,脱掉鞋子,爬上了树。老虎不会爬树,最后老虎把换上旅游鞋的甲给吃了。故事中乙这所以没被吃掉,是因为它有上树的绝招。
在竞争的时代,任何组织,组织成员要想的竞争中不被老虎吃掉,都要有绝招,这个绝招就是有效的落实。为什么沃尔玛能成为全球零售业的龙头?为什么海尔能挤身世界500强,答案是落实。因为落实,他们有了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竞争力。
(二)落实出生产力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他们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把这块马蹄铁捡起来,但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有听见。耶稣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师徒二人继续前行。他们经过的是茫茫荒野,土地干涸。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樱桃,赶紧捡起来把它吃掉。耶稣边走边“掉”樱桃,彼得也就只得费力地弯了18次腰。彼得因为没有按照耶稣的要求去做,所以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得不弯腰18次。如果他一开始就能“落实”耶稣的指示,他只要弯下一次腰就行了。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有效地落实,就不可能顺利地吃上“樱桃”,甚至吃不上“樱桃”。
只有抓好落实,才能把科学决策变成实践,才能把任务变成行动,才能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落实出效益,落实出生产力。否则,再好地“樱桃”也只能“望梅止渴”。
(三)落实出创造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落实决策的过程,落实工作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的过程。这是因为:
首先,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机关和管理层的工作部署,主要是从全局考虑的,着眼于事物的共性,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因此,有效落实,就需要把上级的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际结合起来。把上级的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 际结合起来,就需要创造,而不能简单地机械照搬。
其次,从决策到落实总是有时间距离的。不仅如此,在落实决策的过程中,还必然会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遇到一些影响落实的干扰因素,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换句话讲,落实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就要创造出新的方法,才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做事要抓住根本。否则,舍本逐末,问题永远也不会得到根本解决。落实也是如此。必须要探寻落实不力的根源,这样,我们才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真正抓好落实。
二、落实不力的原因(一)缺乏落实意识
如果说你让一个日本人把这个碗刷六遍,他一定会不折不扣的去这样做.但是中国人会怎么做呢?他可能刷2遍5 遍。甚至一遍不刷。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实际上折射出日本人具有落实意识,而中国人缺乏落实意识。这种说法并不是菲薄我们中国人。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他说他在担任县委书记的时候,曾经给一个干部布置过一项工作,那么过了一段时间,他就问这个干部说那项工作你做得怎么样了?但是这位干部怎么回答的呢?他瞪大了惊奇的眼睛说:这么旧你怎么还没忘呢? 过去给我布置工作的干部,我没完成,他早就忘了.那么很显然这位干部和那位给他布置工作的人都缺乏落实意识。那么一个没有落实意识的人怎么去落实呢?事实上在我们许多部门,都缺乏这种落实意识。可以说是屡见不鲜,遇到问题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能将就就将就,有风险的工作不愿意干,有困难的工作不去干,得罪人的工作不想干,可以说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缺乏落实意识。所以纸上谈兵的多,落到实处的少,结果如是有制度而不执行,有规则而不遵守。这是第一点。
(二)上下不能同欲。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上下同欲者胜。现在许多部门或单位的决策和战略目标不能有效的落实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落实者对组织决策和战略目标没有真正的理解或者说根本不了解这个决策和战略目标。上下无法同欲。那么如果说落实者对你的战略目标不清楚不理解那么又怎么让他去落实呢?北京曾经有一家机构对一个纺织厂进行问卷调查就,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员工中有70%的人对企业的决策和战略目标不清楚.那么中层干部怎么样呢?42%的人不了解企业的决策和战略目标。不了解怎么去落实?
(三)工作责任不明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有三个老鼠要去倫油吃。然后它们找到了一个油瓶,怎么样才能喝到油呢?三个老鼠经过协商,决定轮流上去偷油.然后一只踩着一只像叠罗汉似的,当最后一只老鼠上去就要喝到油的时候,忽然底下动了一下油瓶倒了,它们都摔了下来.于是它们都逃回了鼠窝.然后它们就在这鼠窝里想今天为什么没喝道油呢?想来想去,上面老鼠说了:我为什么没喝到油呢?是因为第二只老鼠动了一下,所以我就把油瓶推倒了.。第二只老鼠说:我是动了一下,但是是因为底下这只老鼠动了一下,我才动了一下.第三只老鼠说:我是动了一下,但是我是听到门外有猫的叫声我才动了一下.”原来是这样呀.它们紧张 的心情一下就放松了下来..最后它们得出一个结论说我们没有责任,责任在猫.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中的老鼠心态是有生活基础的刻画.我们可以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一些单位和部门很多干部和职工都有这样的心态.习惯于找藉口,归因于外,推卸责任.下面这个例子是很多管理学者经常用到的:
在某个企业的季度考评会上,营销部门的经理说:最近的销售做得很不好,我们有一定的责任,但主要责任不在我们,而是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新产品,比我们的好,所以我们不好做。研究部门应该总结一下.研发部门的经理说:营销部门的经理说得没错,最近的新产品是少了,但我们也有困难呀,我们没钱呀,研发的经费太少了,财务部门应该研究研究了.财务部的人也说了:是,给你们的钱很少,但是公司的采购成本在不断上升, 我们也没钱了。
采购部的人忍不住跳起来说:不错,我们的采购成本是上升了10%,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俄罗斯一个生产铬的矿山爆炸了,导致不锈钢的价格上升.所有的经理说,哦.原来是这样呀,这么说,我们都没责任了,责任在俄罗斯..为什么会现这种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责任的现象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内部分工不明细,工作责任不明确。分工明确的话,哪一位想推卸责任是很难的.海尔有过这样的事情,电冰箱厂有个材料库,楼高5层.整个大楼有2945块玻璃.怎么才能保证玻璃日清日洁呢?每天都保持得非常干净呢?主管在每块玻璃上的小角上贴了小条,小条上写了擦玻璃的人和监督的人,发现哪块玻璃不干净,他就可以马上找到这两个人.这就是责任划分的非常清楚.因此在海尔材料库想浑水摸鱼,滥竽充数,是不可能的.(四)工作不讲技巧
落实也要讲一定的工作技巧.善于区分轻重缓急,把握主次矛盾.但是在工作当中许多人是缺乏这种抓落实的工作技巧.有的人在工作中抓不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思路不多,方法不对头,措拖不到位,那么结果是力气没少下,效果不明显.落实也到不了位.事实上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如果说这个组织成功的话,那么它的领导者一定是具有抓落实工作技巧的人.比如说德国的罗兰.贝格公司.它的创使人罗兰.贝格就是一个具有抓落实工作技巧的人.罗兰.贝格每天都把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别人做的事情制成内部备忘录.发放相关人员.每一分备忘录上都有具体的时间,到了这个时间,秘书就会把备忘录重新放到罗兰贝格的桌子上,罗兰贝格说没人能侥幸让他忘记一件他关心过的事.也就是说如果整个组织系统的领导者,都懂得掌握抓落实工作的技巧,那么落实也就不再是难事了.海尔的产品质量为什么会过得硬?我们买海尔的产品很少有质量问题,即使出现了质量问题也会马上得到修理.质量为什么会过硬?这与张瑞敏抓落实质量的工作技巧有很大关系.为了抓落实质量,他当着所有员工的面砸了冰箱,他为什么砸冰箱,实际上砸冰箱是演给员工看的,正是砸冰箱让员工们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从而提高了海尔的产品质量..(五)奖惩不分明
这是导致落实不力的重要原因。这实际上是制度问题或制度不够完善.现在有许多部门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对不干事的干不成事的不追究.不惩处。对能干事的不表扬、也不奖励。结果影响了工作任务的落实。任务落实好的人你不表扬,会挫伤工作积极性,对工作落实不好的人你不惩处,不追究会助长他们工作的消极性。所以我们说这是导致落实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领导干部抓落实的思路
不同的工作任务有不同的落实方法,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抓落实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树立强烈的落实念
要改变行为 ,先转变观念.因为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两个农民外出打工,一个准备去上海,一个准备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室等车的时候,他们改变的主意.因为他们听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钱.北京人厚道,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给旧衣服穿.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没上车.不然就麻烦了.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就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呢?于是两人就换了车票.几年以后,去了上海的人座火车去北京,在北京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卧车箱,向他要一个空啤酒瓶,当递瓶时,两个人都愣住了.因为几年前他们在这换过一次车票.这个故事形象的说明了观念对结果的作用.观念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素质.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相同的客观条件,但是由于人的观念的差异,会有着不同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如果有强烈的落实观念的话.即使面临的工作困难重重但是呢他也会想方设法的去完成,一个人如果没有落实观念的话,即使它面临的工作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它也不会行动的.他可能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那么落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事实上我们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我们缺少落实观念,忽视了落实,不抓落实,不去真正落实,那么任何完善的措施,任何正确的政策,任何严格的制度都会成为一纸空文.到最后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不可能成为现实.正如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所讲的:“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我们要有效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有效的完成上级领导机关布置给我们的各项任务,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全面健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要有强烈的落实观念.抓好落实工作至少要转变3个观念.1转变“仁”的观念。
中国是一个有很深的“仁”的观念的这么一个传统的国家,而且这种观念影响非常深远。一个人的脑子里如果全是“仁”字观念,就很可能会蔑视制度,遇到规则制度根本无所谓,不按规则制度来办事,制度规则自然遵守不了,落实不了,所以转变观念就要由“仁”字观念向法治观念转变。2转变面子观念
中国人好面子,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好面子有它正向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如果说一个人好面子,他怕工作做不好,怕大家说他,他努力工作,这是正向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顾及面子很可能不坚持原则, 比如说工作任务布置下去了,下面的人不做的话,你又好面子,就不好意思说他,这就会影响工作的落实.所以好面子观念向求实观念转变.3转变“差不多”观念
中国人做事习惯于满足差不多,胡适先生专门写过《差不多先生传》,他认为这个差不多先生是中国人的代表。文章写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是很分明,有嘴和鼻子,但对气味和味道都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记性却不很精明.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凡事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他妈妈骂他,他却摇摇脑袋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上学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他说:山西、陕西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病了,叫家人赶快去找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忙的去了,一时找不到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王大夫给找来了。王大夫是个兽医。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找错人了,但一想汪大夫与王大夫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结果这兽医哪会给人看病呀,最后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历史的车轮虽然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胡适小说当中的“差不多”先生,还依然有着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海南省省长卫留城说,他就任海南省的第一个月,他亲自做出的57个批件,只落实了2件,其他的要么不知下落,要么正在处理。有关部门2002年4月份提出的表扬6名援藏干部的文件竟然过了2年的时间,才旅行到手里。实际上这种现现象并不罕见,“差不多”先生虽然生在不同的时代,而且并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做事不到位,忽视落实。因此要由“差不多”观念向“一丝不苟”观念转变。
(二)创新的落实思维
一个的在成功不在于经验和知识,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这是哈佛校训.那么落实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培养创新的落实思维呢?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有个美国人到俄罗斯去旅游,有一天,他在一条马路边上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个俄罗斯人拿着铲子在路边挖坑,每三公尺挖一个,而且坑挖得非常规整,他干得也非常认真,但是另一个工人却跟在他的后面,把他刚挖好的坑立刻就填回去。美国人觉得奇怪,问为什么一个挖坑,一个人就往回填呢?挖坑的工人说,我们这是在绿化道路,因为根据规定,我负责挖坑,第二个负责种树,第三个人负责填土,不过,今天第二个人没来,所以我们该干什么,我们还干什么。
这是一个幽默的故事,这个幽默的故事说明什么?说明机械的落实其后果不亚于不落实。换句话说,落实贵在创新,我们要永远引领市场,永远领先于对手,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我们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在没有路的地方能够找到一条出路。
那怎样培养落实的创新思维呢?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存在人的头脑当中的认知框架,这个思维定势制约着我们的创新思维,而且也影响到工作的落实。落实要上下结合,根据上级的战略部署,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制定发展的目标。你不能有效创新的话,就不会想出来有效的路径来把任务落实到位,所以说我们要落实,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
在领导活动的实践当中,我们都存在着哪些思维定势呢?我认为,第一个思维定势就是权威型思维定势。所谓权威型思维定势,就是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对是非的判定上缺乏独立自我思考的意识,而盲目地依附于权威。权威虽然使我们节省很多探索的时间和经历,但如果我们过分迷信权威,就会墨守成规,并最终失去自我,使组织上失去活力,从而影响我们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我记得在北京大学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蔡元培在当校长的时候,有一次,他给研究生上课,问研究生二加二等于几?结果没有一个研究生知道二加二等于四。大家当时都不知道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权威型思维定势的结果,他们想,这么一个有学问的人不可能提出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了。
第二种思维定势是习惯型思维定势。所谓习惯型思维定势,就是思维沿着前一种思考路径,以线性的方式向前延伸,并暂时封闭了其他的思考方向。
著名的“马屁股规则”,就为上述的观点做了非常形象的注解:
在美国犹他州的航天飞机推进器生产厂里,员工们都知道,每个推进器的直径宽度不得大于4.85英尺(米)。为什么推进器的直径宽度不得大于4.85英尺呢?这是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马屁股的宽度怎么能决定高、精、端的航天飞机推进器的直径宽度呢?
原来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而在运送推进器时,火车可能要经过许多的隧道,但那些隧道的宽度仅比路轨宽一点点,超过4.85英尺,火车就可能无法运送推进器。为什么美国铁轨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呢?因为美国最早的铁路是由英国人设计的。
那么,英国设计师为什么选用4.85英尺作为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呢?因为这是英国电车轨道的标准距离;但电车车轨的标准距离又是依据什么确定的呢?答案是依据马车的轮距来确定的,因为最早设计轨道的设计师是造马车的。
那么英国马车的轮距为什么是4.85英尺?因为超过4.85英尺,马车将无法在英国的老路上行驶,老路上的辙迹宽度是罗马人定的,因为罗马人战车的宽度是4.85英尺。
但罗马人为什么将战车的宽度定为4.85英尺呢?答案让人哑然失笑,因为这是拉战车的两匹并排战马合起来的马屁股宽度。
从航天飞机推进器,到两匹马的马屁股,这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路径依赖,却一步一步使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航天飞机推进器的直径的宽度。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如果这种习惯性的思维一旦形成,我们的前进轨道可能就只有4.85英尺“,最终使自己画地为牢。
一个人的思维如果进入到这种定势当中,实际上智力会大打折扣,结果就会让你陷入到这个圈子里头出不来。所以说习惯型思维定势常常误人、误事,容易把非常简单的问题弄得复杂化,甚至还能闹出笑话来。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说抗美援朝的时候,咱们志愿军空军某部在出征前举行誓师大会,大会在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部队领导在讲完话之后,为了鼓舞士气,特意站起来,向台下喊了几句口号,他第一句口号喊的是“大家有决心没有?”底下官兵一起喊“有”。第二句话喊的是“大家有信心没有?”,大家说“有”。第三句口号喊的是“大家有孬种没有?”,结果怎么样?大家一起喊说“有”。这实际上就是惯性造成的思维定势,就是习惯型的思维定势。
第三种是经验型思维定势。经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如果一个人要是过分迷信经验,过分依赖经验,再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的话,就会影响你的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工作任务的落实。为什么经验型思维定势给我们带来麻烦,影响工作任务的落实呢?下面的寓言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些启示。
从前有一个卖草帽的人,有一天,他卖草帽卖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大树,他就把草帽担子放下,自己在大树下在休息。当他打了一个盹后醒来发现,担子上的草帽不见了,草帽哪去了?他抬头一看,树上有许多猴子,每一个猴子都带着他的草帽。他就吆喝猴子把草帽摘下来扔给他,但是猴子不理他,照样在玩耍。后来他就想,猴子善于模仿,所以他就把草帽摘下来扔到地上,猴子们真的模仿他的动作把草帽摘下来,扔到地上。他非常高兴,捡起草帽就回家了。走在路上,他就想,我今天获得的这个经验太好了,我一定要告诉我的儿孙们记住这条经验,将来遇到问题可以用这个经验来解决它。回到家里之后,他就把所得到的经验,向儿子讲了,又向孙子讲。若干年之后,孙子继承了祖业,也在卖草帽。这一天,他遇到了爷爷同样的事情,想起爷爷的经验,他就把草帽摘下来,扔到地上。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一个猴子把草帽摘下来扔到地上。他觉得奇怪,说爷爷的经验怎么到我这儿就失灵了呢?正在奇怪的时候,有一个猴子慢慢爬下树,捡起地上的草帽,然后走到他的面前,递给他,对他讲,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我想用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的是,要珍惜经验,经验可以给我们启迪,但不要盲从于经验,也不能抱着老经验不放。领导者要能与时俱进,要能超时谋划。只有与时俱进、超时谋划,我们才能真正把任务落实到位。
其次,要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要树立起一切都是可能的这样一种哲学的观念。遇到问题不要说问题比办法多,实际上你要想到,办法总比问题多。你想出了办法,承担的任务才能落实好,你的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现在我给大家也做一道算术题,咱们看一下,怎么样才能得出这样一个结果。这道题我们看,1+1=1,2+1=1,3+4=1,4+9=1,5+7=1,6+18=1。咱们看看,怎么样才能得出这样的结果?你们不要告诉我说,这是算错的情况下得出这样的结果。实际上这道题一句话就可以道破天机。我们看,只要给这些数字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这个结果就成立。我们看是不是这样?1(里)+1(里)=1(公里);2(个月)+1(个月)=3(个月)=1(季度);3(天)+4(天)=7(天)=1(周);4(点)+9(点)=13(点),是下午一点;5(个月)+7(个月)=12(个月)=1(年);6(小时)+18(小时)=24(小时)=1(天)。这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换一个思考的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框框,就会得出异乎寻常的答案,这就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最早提出者是熊彼特,他就认为,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我们看重新一组合结果就不一样,这种思维让我们看到了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意识。这种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意识,对我们工作的创新,对我们工作任务的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给大家看一个发生在新加坡的例子。197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跟旅游局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他们制定旅游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新加坡的旅游。新加坡旅游局接到这个要求之后,向李光耀总理打了一个报告,报告讲,新加坡根本不可能发展旅游。为什么不能发展旅游?报告举出一系列的理由,说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也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更不像夏威夷有海浪,我们有的只是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所以说要想发展旅游,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言外之意,这个任务我们没有办法落实。李光耀看了这个报告之后,就在报告上批了这样几行字,你想说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啊?有阳光,阳光就够了。后来新加坡旅游局根据李光耀总理的思维,最后利用这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植花草,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花园城市,结果他们的旅游收入连续多年排在亚洲第三位。
事实上,有些地区、有些单位的工作上不去,也就是说,上级布置的任务不能有效的落实,很大程度上是领导者缺乏创新的思维。但是有的领导者却不从自身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而是在强调我的自然条件不好,或者说我这个地方没有人才。我觉得这都是强调客观理由,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领导者缺乏创新的落实意识。你有了创新的落实意识,不可能的事情可能就变得可能。
去年我们在讲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去了万良镇的黄家葳子村,我很受启发,同样的党的富民政策,同样的抚松人,同样的抚松的这块土地,为什么黄家葳子村能够发展得那么好,能够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落实得这么好?我觉得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村的书记有创新的落实意识。
在领导活动当中,怎样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呢?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创新的思维方式,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创新的思维方式。
第一种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跳出常规,逆事物的常规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的简单点就是倒过来想,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你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的话,有时候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为什么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有从众性。怎么看出人的思维有从众性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你不妨做一个实验,比如说咱们要是到王府井买东西的话,你就站在王府井的大街上,什么也别干,就抬着头望着天,不到两分钟,就会有第二个人来跟着你望,然后第三个人第四个人,恐怕很多人都来了跟着你望。这时候,警察来了,就会问,你们这么多人在那儿看什么呢?然后大家肯定讲,不知道看什么,反正大家都看,我也看。这实际上就是思维的从众性。
这种思维的从众性影响着我们创新的思路,影响创新的思路就影响了工作任务的落实。比如说人家想问题都从这个角度想,你也从这个角度想,那你要想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方法那很难,这就需要我们跟别人不一样去想。比如说我们可以方位逆向,别人从左到右想,你可以从右到左想,别人从上到下想,你从下到上想。咱们也可以因果逆向,比如别人从因到果想,你从果到因想,那你想的办法可能就跟别人不一样。
法国推广优良土豆的“怪招”
当年,一种高产量的土豆传到法国时,法国农民并不感兴趣。
为了提倡种植这种优质土豆,法国政府花了大气力搞宣传,但效果甚微。优良土豆被冷落。后来,有人出了一个“怪招”。不多久,人们突然发现,在各地种植土豆的试验田边,都有全副武装的哨兵日夜把守。一块庄稼地怎么会有哨兵把守呢? 周围的农民觉得奇怪,他们判断道:这里种植的东西一定非常金贵。于是,他们经常趁着士兵“疏忽”时溜进试验田,去偷土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偷来的土豆拿回去种在自家的地里,用心侍弄。一个季节下来,这种土豆的优点广为人知。新土豆就这样被推广到法国各地,成为最受法国农民欢迎的农作物之一。
第二种思维方式是扩散思维。扩散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咱们常玩的脑筋急转弯实际上就是扩散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扩散思维就是要求我们遇到问题想办法的时候应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要做平面扫描,还要做立体思考。怎样立体思考?实际说你要画一个图形的话,就是从四面八方、上下左右来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传在古希腊的弗里吉亚国,有一个国王叫米第阿斯。有一年,他用一个非常奇妙的方法,用绳子在战车上打了一个结。当时他打这个结的时候就预言,说将来谁要能打开这个结的话,他就能征服整个亚洲。结果这个绳结从一打上之后,一直到公元前334年都没有人能打开。大家一到战车旁,都用手解这个结,但是怎么也解不开。这时候,亚历山大率领大军侵入了小亚细亚,他来到弗里吉亚之后,不假思索地拔出剑来,砍断了绳结。后来他一举占领了比他的国家大五十倍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为什么能打开这个结?除了他有一种果敢的性格之外,更重要的是抛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别人都在解字上做文章,一听说解就用手在解,但是他挥刀断之,这也是一种打开。这表明什么?这表明他的思维异于常人。他为什么能够率领大军征服比他的国家大五十倍的波斯帝国?实际上是他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结果。
第三种方式是转向思维。转向思维是指出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路在一个方向上受阻,要马上转向另一个方向。这就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或者说换一个地方打井。著名的思维学家、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提出来的概念非常明确,就是我们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不要一条道走到黑,目标是明确的,应该是坚持不懈地朝这个目标努力。比如说我们要落实工作任务,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在落实目标的途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不要撞了南墙还不回头,该回头的时候也需要回头。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转换思路。你思路一变,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说温州的错时上下班制度,就给温州财政节省了20多亿人民币。温州这几年经济发展非常快,因为经济发展了,老百姓买车的就比较多。车多了以后,大城市的病就出现了,比如说堵塞的问题,像北京市也是一样,堵车比较严重。他们开始的思路是什么呢?就是修路,这也有点像咱们北京市,修了五环修六环。温州开始的时候,也是不断地修路,结果修来修去,车照样堵,花费了财政不少钱。最后他们决定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解决交通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开始转向思维,最后采取的措施是错时上下班制度。比如说企业跟机关和学校稍微错开一点时间,结果一错时,就等于延长了10%的道路,最后给财政节省了20多亿元。这实际上是一种转向思维,没有在一条路上一直走,需要落实就是解决交通问题,但是一转向,最后解决了问题。
下面我给大家出几道思考题,思考一下。这实际上就是解决咱们创新思维问题的几道思考题。
第一道题。有这样三组数字,请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第一组是1、3、7、8。第二组是2、4、6,第三组是5、9。大家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个测试我在不同的地方测试过,一般讲,他们告诉我区别是这样两种。有的学员讲,第一组是四个数字,第二组是三个数字,第三组是两个数字,这不错。有的人讲,说第一组有单数有偶数,第二组都是偶数,第三组都是单数,我说都不错。这个回答从勇气上讲我可以给你打五分,但是答案上给你得四分,为什么?因为你不能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事实上,在这三组数字有非常重要的区别,他们的声调有区别,我们看一下,第一组阴平声,第二组读去声,第三组读上声。我想用这个数字说明什么呢?遇到问题,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左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四、建良好的落实文化
我记得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在日记当中记载过他所做的一件事。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达尔文去周游世界,有一次,他来到一个非洲的原始部落,看到那里的人住的是山洞,吃的是草根、野果,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之后,他还发现了一个让人非常震惊的现象,每当气候恶劣找不到食物的时候,这些人就把老幼病残的人分而食之,给杀掉吃了。达尔文问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人给吃掉?他们告诉达尔文的答案是,这些人没有用。达尔文就非常痛心,说世界已经进入到文明时代了,但是这里的人怎么还这么野蛮残忍呢?我一定要想办法来改造他们。于是他作出一个决定,用高价购买了一个男婴,带回英国去,要把这个男婴培养成文明的青年,让他回去改造这个原始部落。
等到这个男婴16岁的时候,已经变成一个少年了,确实变成一个很文明的青年了。达尔文就让他的朋友把这个小伙子带回原始部落。等到又过了一年,达尔文也来到这个原始部落,他是想看看这个原始部落有没有什么变化。结果发现,面貌依旧,没有变化。这个时候,他就去找这个青年,这个小伙子哪里去了?当地人告诉他,我们已经把他给吃掉了。达尔文当时说,这么好的小伙子,你们为什么要把他吃掉?当地人说,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把他吃掉了。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人的影响,这就像IBM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所讲的,一个组织的基本哲学,对组织的作用比技术支援、经济支援、机构创新和抓住时机的作用更大。所以说,要落实,必须构建良好的落实文化。一个没有落实文化氛围的组织,要想搞好落实,那无疑于天方夜谭。
什么是落实文化?我认为所谓落实文化,是指贯穿于整个组织系统,大多数组织成员形成的对落实的看法习惯和理念的总称。良好的落实文化对组织成员会起到巨大的激励、引导作用,不良的落实文化则制约着组织成员落实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着落实。
一般说来,在一个组织当中,这种落实文化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文化:求实文化,责任文化,和细节文化。
1求实文化
求实: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吸取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化,并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加以概括,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邓小平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他说: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抓好落实工作也必须实事求是.换句话说,我们要建立落实文化,必须在组织内部形成实事求是的氛围和风气.但是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现在的很多部门和单位缺乏这种实事求是的文化氛围。相反形势主义到是很盛行.不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不下去了解实情,只作表面文章,空喊口号,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去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对实事求是的反动.抓落实必须反对形式主义.要在组织内部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说实话,做实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脚踏实地的做好各项工作.2责任文化
说到责任,我想到这样的一件事.2002年的一天,武汉市中心的景明大楼的业主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的挂号信,信中说:景明大楼是本建筑事务所设计,设计年限是80年,现在已经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这封遥远在来信使我们掂量出“责任”这两个字的份量。岁月流逝,景明大楼的设计者也许早已退休或离岗,有的或许已不在人世了,然而他们离岗了,或者不在人世了,但其组织的责任却没有丢.公司的工作人员传承了这种责任感,依然在履行他们神圣的使命.与英国的这家公司相比,我们现在的一些单位和部门就缺乏这种责任文化.以至一些办事人员,遇事互相推诿谁也不愿承担责任。因此要抓落实,必须构建责任文化。每个人都养成了责任的习惯,落实才能真正到位.3细节文化
细节决定成败,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细节对成败确实着重要的影响
细节对成败不仅对成败有影响,对工作的落实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招不慎,盘皆输.所以我们创建良好的落实文化,还必须构建细节文化.构建细节文化要求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必须重视细节,认识到细节对工作落实的重要性,养成重视细节的习惯.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有的工作不能落实,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就是我们缺少细节文化.而相比于我们, 日本人重视细节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内有一家汽车制造厂,从日本请来了几个技工来厂里工作.他们发现这几位日本技工在工作时非常注意细节.比如,他们在拧螺丝钉的时候,总是在地上铺一块白布,把要拧的螺丝钉一一放在上面,拿一个拧上,再回来拿.而我们中国工人在拧螺丝钉的时候,总是把螺丝钉放在口袋里,直接到现场,一气拧上.两种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日本技工的做法不会出现漏拧的现象,而中国工人的做法时常会出现漏拧的情况.如果出现漏拧螺丝钉的情况,就会影响产品质量的落实.
第四篇:学习十七大精神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纪检监察工作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如何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做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认为真正做到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推动工作、在工作中开创局面。才能在领会十七大精神上有更深的认识,在服务大局上有更高的要求,在推进工作上有更实的举措。通过对十七大精神的学习,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粗浅谈几点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体会。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纯洁党风,预防腐败的第一道关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就是要求每个领导干部既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又要敢抓敢管、认真负责,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履行好组织协调职责,努力形成全党动手抓反腐败的整体合力。
一、加强教育宣传,强化责任意识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下发以来,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少数领导同志仍然认识不足,有的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抓经济建设,反腐败抓狠了,影响招商引资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的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当作是“软任务”,认为这是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的事,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有的对管辖范围内落实责任制存在畏难情绪,不敢抓,不敢管。针对这些模糊认识,要首先从思想上解决不重视的问题。
一是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每年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败重点任务分工后,要让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谈一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情况,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开展工作的措施等公开向社会承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月活动,确定元月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宣传月活动每年一个主题。使领导干部警钟常鸣,清清白白做官,认认真真干事,争当人民群众的公仆。
二是抓好组织体系建设。自上而下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配合,单位的一把手都是“一岗双责”。基层单位党政分工,但各自的职责分工不分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司其责,各负其责”的组织领导体系,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是健全和完善制度。各单位要建立与落实责任制相配套的目标管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工作联系制度、案件查办制度、信访举报办法、述职述廉制度及责任监督、奖励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具体化、秩序化。
二、细化任务,明确责任目标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基础是任务细化,对当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要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负责领导。
一是明确“一把手”的责任。重申“一级抓一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规定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本单位、本部门目标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责任目标完不成,追究“一把手”领导不力的责任,领导班子发生违纪违法问题,追究“一把手”管理不善的责任。
二是齐抓共管,人人身上有担子。班子其他成员向党委(党组)负责,既要抓好主抓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务工作,又要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党风政风行风同经济工作一起安排部署,一起检查落实。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细化责任制内容,层层分解任务,分级签订责任书,明确每位党员干部应履行的职责。切实将上级精神落到实处。
三、认真考核,保证责任落实
为防止一些部门和单位在落实责任制中,重形式而轻实效的不良倾向,应注重保障机制的建立,重视抓好检查考核,抓好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通过检查考核和责任制追究,保证责任制落在实处。
一是抓好检查考核。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工作纳入监督检查工作的总体部署当中,同经济工作及其他业务工作一道进行。为使考核工作准确、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量化指标,变无形为有形,使考核有依据。把考核重点放在第一责任人身上,考核方式通过半年初检,年终集中检查,对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述职述廉、测评、评议等方式,将考核情况与对领导班子配备,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惩、使用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动态管理,根据体制变化和人员调动,要及时调整和建立各级领导的廉政档案,不断完善基础管理资料。认真落实责任履行情况自查及评价工作,并结合年终考核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测评。
二是严格责任追究。责任追究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环节,也是督促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责任制的硬性措施。在责任追究工作中,要赏罚分明,敢于动真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是一项具有强制性、威慑性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对考核结果能否做到赏罚分明,敢不敢对分管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能否真正得到加强的问题。如果有规不行,违规不究,或者是重违轻罚,势必造成制度荒废,法纪松驰,问题更多。现在有许多问题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法执纪不严。因为,责任追究不同于一般的纪律处分。纪律处分的对象是直接的违纪者,对直接违纪者的处理尽管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干扰,但相对要容易得多。而责任追究的对象是没有履行好领导责任而导致分管的单位(部门)、人员违法违纪的责任人(各级领导)。对这种追究责任者的处理要困难得多。因为,长期形成的“工作中出点问题是难免的”、“没有功劳有苦劳”、“要以肯定成绩为主”的思维方式,往往会“一俊遮百丑”、“以功诿过”而不了了之。或以经济处罚为由,逃避执纪;或以集体决策失误为由,逃避个人责任。使责任追究难以落实,特别是对“一把手”的责任追究更难。因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得到很好落实,就必须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责任追究必须敢于撞硬,敢于动真格。
第五篇:县委书记谈“抓落实”
县委书记谈“抓落实”
2011年04月01日10:55 来源:《求是》 县委书记谈“抓落实”--中国共产党新闻
编者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抓落实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约请三位县(市)委的主要负责同志畅谈抓落实的体会。
抓落实 强堡垒
■中共甘肃省高台县委书记 马得明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关于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的要求,从抓落实入手,不断改革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把创新载体作为抓落实、强堡垒的有效手段。我们着眼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不断创新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在农村不断深化“建立党员责任区、党群共富产业区,培养树立党员勤劳致富标兵户、学用科技先进户、服务群众模范户、遵纪守法示范户、新风正气传播户”的党性实践活动和“学政策理论、抓集中整建、树文明新风、促科学发展”活动,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在社区深入开展“认先锋岗位、责任区域、承诺事项;结爱心对子、致富对子、就业对子、健身对子、娱乐对子”活动,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非公企业争创“五个好”企业党组织,创设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为企业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在机关以“比学习、比工作、比作风、比奉献,争优秀”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促进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在“两新”组织按照“无组织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已规范抓创新,软弱涣散抓整顿”的思路,努力扩大“两新”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
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抓落实、强堡垒的主要措施。我们巩固完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以城乡党组织“1+1”结对互帮、“村村结对”、“村企帮带”、机关党组织与非公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等活动,推动城乡共融、发展共闯、资源共享、党员共育、阵地共建,逐步形成基层党建城乡互动、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继续坚持节庆日访贫问苦、重要农耕节点定期帮扶等常规做法,完善党员交心“五必谈”、党内关怀“六必访”、离任村(居)干部生活补贴、困难老党员生活补助、党员创业奖励、金融信贷扶持等政策措施,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大力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机制,对党员各方面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力促党员奋勇争先、共同进步。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县委常委会坚持每季度专题研究基层党建工作,常委每人包挂联系1个乡镇、2个后进村和1个社区;把基层党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对基层党建的督查指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坚持把夯实基础作为抓落实、强堡垒的根本保证。我们从“强班子”入手,在农村,通过从致富能人中“选”、机关干部中“派”、大学生中“考”等途径,选配“双强”型村级班子;在社区,采取下派机关干部和选调乡镇领导等方式,配备能力强的党组织书记;在企业,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方式,推选党员企业主兼任党组织负责人,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影响力;在机关,选调机关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着力培养一批懂工业经济、会经营管理的企业人才,优化机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从“强素质”入手,通过“菜单式”培训、集中辅导、实地观摩、座谈讨论、远程教育等方式,分层分类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抓发展、促和谐、保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从“强阵地”入手,建立党建工作经费县财政硬性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党建活动阵地和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力争建成覆盖城乡、规划科学、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方便群众的基层组织活动场所,为基层党建工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抓落实 打造绿色幸福城
■中共福建省长乐市委书记 吴贤德
长乐市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福建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之一,也是海西建设的前沿。近年来,我们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同时,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着力把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贯穿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全过程。
一是把生态理念贯彻到城市规划中。科学发展抓落实,要以制定科学的规划为先导。我们围绕“打造新型临港工业城市、现代物流商贸城市、滨海休闲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充分考虑长乐临江面海的环境特色和空、海、江港完备的发展优势,在完善与提升原有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时,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城市发展理念,坚持把城市发展的一系列生态及环境指标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以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等“四绿”工程等生态项目建设为纽带,使河港城、空港城、海港城与西部城镇群、闽江河口南岸城镇群、东北部城镇群的发展规划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形成一个开放的互惠共生的生态城市体系,使长乐成为海峡西岸新兴的滨海生态城市。
二是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建设中。抓落实的过程,就是把决策变为实践行动的过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打造“绿色经济”为着力点,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增效一产、做强二产、提升三产”的思路,突出生态导向,以生态促转调、保转调,在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创新、增资扩产、上市融资等途径做大做强做优纺织、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严格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变“引资”为“选资”,以东南IC制造业基地、海峡高科技企业港、海西动漫创意之都等园区为载体,着力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动漫创意、电力能源、粮油食品等新的产业,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在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始终坚持以环境的承载能力为标准,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三是把执政为民落实到改善民生中。抓落实的动力来源于正确的政绩观。我们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做细做实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在城市建设、项目征地、房屋搬迁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程序执行,积极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全面落实各类社会保障和就业补助政策,特别是健全了被征地农民和转产转业渔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同时,对那些因城市拓展和项目建设需要搬迁房屋和征用土地的群众,坚持按最高标准给予经济补偿,积极为被征地农民就近到企业上班或者到城镇从事第三产业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有效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好处,提高了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在抓落实
■中共河北省魏县县委书记 齐景海
魏县是河北省第一人口大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位特殊,社情复杂。近几年,魏县从群众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信访工作入手,重视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创新实施了信访“213”工作法,形成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通过“两下访”,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的一条重要渠道。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维护好群众的正当权益,是做好信访工作抓落实的基础。为此,魏县实施县乡领导干部“两下访”工作制,要求县级领导干部每周一到分包的乡镇、分管部门下访;乡镇和县直部门领导干部到分包的农村或下属单位下访,让县、乡两级领导干部下沉到工作一线和群众当中,实现群众与领导干部“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沟通,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进一步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领导干部根据实际情况,或当场解决,或进一步调研后解决,并向群众承诺解决时限,确保了群众利益诉求得到及时疏解,从源头上减少了社会矛盾的产生。“两下访”制度实施以来,县乡领导干部共下访2万多人次,大量信访问题得以在基层化解。
实施“一深入”,了解民情服务群众。处理信访问题的过程,是各级领导分析社会矛盾、了解社情民意、调整完善政策、推进科学决策、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过程。因此,要更加重视抓落实。为使信访问题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我们实施“一深入”工作制,要求县乡领导干部在解决疑难信访问题过程中,要到矛盾突出的乡村一线,深入信访户家中了解实情,掌握社情民意。通过深入到户,走访群众,实地了解信访户的家庭情况和生活处境,了解问题真相,彻底解决问题,使上访群众真正息诉罢访。领导干部还通过“一深入”机制,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提出的建议,纳入到决策参考中,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借助“三帮助”,强化基层惠及民生。多数信访矛盾发生在基层,做好信访抓落实的工作,必须深入下去调查研究,分析信访问题的产生原因。在长期工作中,我们总结归纳了群众上访的三个主要原因: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重大困难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当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时,得不到有效维护;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无力服务群众,而且由于工作方法不当,激化产生了新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魏县推出“三帮助”工作机制,要求县乡领导干部在下访中,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帮助群众发家致富、帮助建强基层班子。在“三帮助”中,大力推进以公路建设、公共卫生医疗保障、教育扶贫济困、农村人口饮水解困等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工程”。完善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向群众发布致富信息,聘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协调帮扶资金,帮助一大批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建立基层党组织纳新机制、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机制,改善了农村干部结构,不断为农村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县乡镇领导干部还到农村下访,帮助培树先进党支部、治理后进党支部,建好农村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