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大事记

时间:2019-05-15 13:3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大事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大事记》。

第一篇: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大事记

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大事记

 2012-10-19 14:41:31

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8日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2003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发展薄弱问题。

■2004年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正式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年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6年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

■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所确定目标如期实现。

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8%。“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推广到中东部地区,实现了对全国40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的全面覆盖。

■2008年

国务院决定,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基础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2009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政策体系。

■2010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学前教育的十条举措。

新世纪来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实施,绘就了国家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

■2011年

教育部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全面实现“两基”。

■2012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下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公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第二篇:中国房地产发展大事记

地产发展史:中国房地产发展大事记

(1978年—2008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房地产业20年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写照。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自此,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开始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

★1980年4月,邓小平指出:住房要进行商品化,住房分配制度应该考虑调整,房子可以作为商品出售。

★1982年,国务院在常州、郑州、沙市、四平4个城市进行了新建公有住宅补贴出售试点。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成功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

★1987年12月1日,中国土地“第一拍”。这是一次历史性突破,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标志着我国的根本大法承认了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跨出了土地商品化、市场化的重大一步。”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0年5月,《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出台,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提供了具体依据,为建立可流转的房地产和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91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规范了房改的分阶段及总目标、基本原则、有关政策、工作部署、工作领导等。对房改的深化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依据作用。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带动下,我国对外开放及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从此,全国房地产价格放开,许多政府审批权利下放,金融机构开始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借助宏观经济的“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步伐”的大环境,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快速扩张期。

★1993年6月23日,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引导过热经济实现软着陆。自此,国家开始了对房地产市场大规模的清理和整顿。

★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实施。此后,房改加入了建立住房公积金、开展国家安居工程等内容。建立住房公积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起点、新的住房制度的雏形。

★1995年,海南地产泡沫破灭。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事件成为中国局部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在中国地产的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1996年10月24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不仅给按揭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房地产金融也是一大突破。

★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出台,这是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这项重大改革举措对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此,福利分房制度被取消。

★1999年4月,建设部发布《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及《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2000年房企上市禁令到期,1993年起我国的资本市场对房地产企业关闭的大门重新开启。

★2001年建设部发布我国第一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商品房销售环节中存在的广告、定金、面积纠纷以及质量等问题。该办法的实施,对于规范房地产市场销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申办第29界奥运会,自此,以北京为代表的房地产市场进入“奥运时代”,在“奥运”的强大利好刺激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几年的时间房价翻了好几番。

★2002年 7月1日,国土资源部颁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2002国土资源部“11号”令)开始实施,助推了政府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大了征地、拆迁的行为,创造了大量的强制性消费需求,无意中成了房价上涨的助推器。

★2003年1月1日开始,经市区政府批准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都由土地整理储备中心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一级开发单位,开发商不能再介入这一领域。由此,北京正式进入了以土地储备制度为主要特征的供地新机制时代,实行多年的土地协议转让制度终于寿终正寝。

★2004年7月,根据国土资源部、监察部2004年第71号文件规定: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六类土地全部实行公开的土地出让制度,采取公开招标、公开拍卖、公开挂牌的方式出让土地。此为房地产业界有名的“8·31大限”。住宅土地用地价格由此一路狂涨。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旧国八条”)。同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新“国八条”)。5月,国务院转发了建设部等七部委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25号文)。至此,国家开启了控制房价的大幕。

★2006年5月,九部门制定《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37号文)被国务院转发。文件明确要求各城市在2006年9月底前公布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目标,“90/70”政策(套型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比率必须达到开发面积的70%)被提了出来,税收和信贷等政策进一步紧缩。

★2007年8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24号文),该文件被认为是对“房改”的总结,是住房新模式的转折点。9月,央行、银监会发布第359号文,要求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10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第39号令,规定未缴清全部土地出让价款,不得分割发放土地证。10月1日起,《物权法》正式施行,动拆迁须进一步合法化。但农民的房产、地权问题悬而未决,只能留待法律实施过程中去逐步完善、解决。

★2008年2月18日,北京市两限房购买、管理等相关政策试行办法出台。

★2008年3月,国务院成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2008年8月8日,第29界北京奥运会开幕,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进入“寒冬”,楼市成交低迷,观望气氛浓烈,房价开始下降。

2010年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第三篇:十六大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十六大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回眸十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跨越式发展”当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竞相“跨越”中,不仅位列其中,而且名列前茅。跨越式发展,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赶超。它是超常规的、突破传统的,但也是科学的,是结合当代国情的一种新的升华。因此可以说,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教育大跨越的30多年。特别是近十年来,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和成就更是可圈可点。

必将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是,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过全党全社会的不懈努力,到2011年,我国已经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1998年印度大学生数量是中国的两倍,2007年中国大学生数量是印度的两倍。2010年,我国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2010年的8930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1年的84.0%。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中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二)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党和政府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教育既是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面对更加激烈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得到有效实施。党和国家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优先发展教育在全党全社会形成高度共识,成为党和国家的坚定意志,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动。国家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正在实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合力已逐步形成。

(三)教育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决不能懈怠,更不能停滞。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完成了“两基”攻坚这一历史性任务后,我国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基本解决“有学上”的问题之后,更大的挑战是怎样才能“上好学”。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今后教育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到促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加强队伍建设上来,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断改善民生的要求。

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消除,但我们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不能动摇。当前教育对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渴望更加迫切,全社会对政府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诉求更加强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提供“公平而卓越”的教育,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平等受教育权利,是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取向。过去我们通过“两基”树立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典范,今后还要通过均衡发展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大国办优质教育的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方针。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对教育质量重视不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把提高教育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提高质量是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敢于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完善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加强分类管理,建设优势学科,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迫切需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参与,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迫切需要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五)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

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看到,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亟待进一步提高,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还不平衡,中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教师结构不尽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由政府承担主要职责、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当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师德当作教师职业的灵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为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在跨越式发展中,一个教育大国正在迅速崛起;在跨越式发展中,迈向教育强国的步履更加坚定。

第四篇:2007年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1.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5940万台,上网用户约1.37亿人,网民数占全国人口比例首次突破10%,域名总数为4109020个,网站数约843000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约256696Mbps。

2.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3.2007年2月15日,文化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交易进行规范。

4.2007年2月28日,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平面媒体、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面向全国正式发行手机报,成为现代通信技术与新闻传媒融合的标志性事件。

5.2007年5月开始,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TOM网、中华网等11家网站举办“网上大讲堂”活动,以网络视频授课、文字实录以及与网民互动交流等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截止到12月底,共举办330多期讲座,累计点击量突破1亿人次。

6.2007年6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确立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任务。

7.2007年6月1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综合处理平台正式开通,接入该平台的10家电子邮件运营企业的邮箱用户数占中国邮箱用户总数8成以上。

8.2007年7月,在中国股市热浪中号称“天下第一博客”的“带头大哥777”博主王晓被吉林警方刑事拘留,案件定性为“新型涉众型经济犯罪”。表现出博客产品的负面效应,同时也表现出社会舆论形成过程的新的复杂性。

9.2007年8月21日,《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在北京正式发布,该《公约》提倡实名制。10多家知名博客服务提供商在发布会现场共同签署了该公约。

10.2007年9月3日至6日,TOM在线先后从香港证券交易所和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退市,成为首家退市的中国概念股。

11.2007年9月7日,《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发布,截止到2007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700万人,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5.1%;而同期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21.6%。这是我国首次就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发布调查报告。

12.2007年9月30日,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网络正式开通,这标志着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13.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对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14.2007年11月1日,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首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网络公司,并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网络游戏企业。

15.2007年11月1日,七项信息安全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七项国家标准分别是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79-2007《信息安全技术 虹膜识别系统技术要求》、GB/T 20983-2007《信息安全技术 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评估准则》、GB/Z 20985-2007《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指南》、GB/Z 20986-2007《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GB/T 20987-2007《信息安全技术 网上证券交易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评估准则》和GB/T20988-2007《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16.2007年12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发布,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家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部署了主要任务,安排了重大工程,明确了保障措施,是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17.12月4日,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宣布,百度公司成为纳斯达克100指数和纳斯达克100平均加权指数的一部分。这是第一家入选纳斯达克100指数的中国公司。

18.2007年12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共同签署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地区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传播权”协议。这是奥运史上首次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独立转播平台列入奥运会的转播体系。

19.2007年12月24日,中国财政部、民政部、国家体育总局等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彩票机构利用互联网销售彩票有关问题的通知》,禁止利用互联网发行销售彩票,正在快速增长的彩票网络销售被紧急叫停。

20.2007年12月29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

21.2007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域名CN域名注册量达到900.2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75.4%,CN域名下网站达到100.6万个,占我国网站总数的66.9%。标志着CN域名已成为国内注册及应用的主流域名。

22.2007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市值先后超过100亿美元。中国互联网企业跻身全球最大互联网企业之列。

23.2007年,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PPG)共获得500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这种无店铺、无渠道的B2C新型电子商务直销模式体现了互联网的渠道价值,表明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

第五篇:中国氯碱工业发展大事记

中国氯碱工业发展大事记

1929年 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家氯碱厂——上海天原电化厂。

1935年 山西化学厂建成,并采用西门子水平隔膜电解槽。

1940年 天原电化厂由上海迁至重庆后建立的重庆天原电化厂投产。

1940年 沈阳化工厂、汉沽化学厂、天津大沽化工厂分别建成。

1952年 锦西化工厂建成水银电解槽,开创了我国生产高纯碱的历史。

1952年 锦西化工厂建成我国第一套氯化苯生产装置。

1953年 国家决定重点建设的太原化工厂、四川长寿化工厂、湖南株洲化工厂分别于1958、1959年建成。1956年 锦西化工厂建成第一台水银整流器。

1956年 上海天原化工厂开发出漂粉精生产装置。

1957年 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工厂建成,单槽产量提高10倍,电耗降低23%。

1958年 国家决定在衢州、武汉、福州、广州、合肥、九江、西安、遵义、常州、南宁、四平、北京、上海建设13个年产0.75~3万吨/年规模的氯碱厂,总投资6.45亿元,并在1959年建成。

1958年 锦西化工厂3000吨/年悬浮聚合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聚氯乙烯工业化生产的历史。

1958年 长寿化工厂建成我国第一套氯丁橡胶生产装置。

1959年 原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和锦西化工设计研究分院共同完成6000吨/年悬浮聚合法生产定型设计,锦西、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株洲等7套6000吨/年聚氯乙烯装置投产。

1959年 沈阳化工厂建成氯化石蜡-42生产装置。

1962年 武汉市建汉化工厂和上海天原化工厂分别开展100吨/年乳液聚合法聚氯乙烯中间实验,后扩建为500吨/年生产装置。

1963年 我国第一套1000A/600V硅整流器在锦西化工厂诞生。

1965年 石墨三合一盐酸合成炉在锦西化工厂投产。

1966年 自贡鸿鹤化工厂建成天然气热氯化法甲烷氯化物装置。

1973年 上海天原化工厂、福州化工厂、杭州电化厂、天津化工厂、无锡电化厂等企业开展了疏松型树脂的研究,并逐步投入生产运行。

1974年 我国首批40台、30平方米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工厂投产。

1974年 锦西化工机械厂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30m3聚合釜,分别在上海天原化工厂和天津化工厂试用。1976年 北京化工二厂从德国伍德公司引进8万吨/年乙烯氧氯化法制氯乙烯生产装置。1978年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了容量最大的C47-I型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

1978年 上海天原化工厂和锦西化工研究院合作,研究聚氯乙烯浆料真空汽提技术,建成3000吨/年中间试验装置,杭州电化厂“添加特种助剂法生产低残留VCM的悬浮聚氯乙烯”获1984年国家发明二等奖。1978年 齐鲁石化公司和上海氯碱化工总厂分别从日本信越化学公司引进20万吨/年乙烯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分别于1988、1990年投产。

1979年 上海天原化工厂与上海化工研究院、锦西化工机械厂共同试制出10万吨/年氯透平压缩机。1981年 天津化工厂与锦西化工研究院合作建成第一台6万安培金属阳极水银电解槽。1981年 8月13日,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在沈阳成立。

1982年 吉林电石厂首个三效顺流部分强制循环工艺建成。

1983年 国家决定停止六六

六、滴滴涕的生产。

1984年 在国家计委批准下,北京化工机械厂引进离子膜电解槽生产技术。

1984年 武汉市化工研究所和葛店化工厂合作开发微悬浮聚合法并首次生产出35吨微悬浮法糊树脂。1986年 我国第一套复极式离子膜电解槽烧碱生产的引进装置在甘肃盐锅峡化工厂建成投产。1986年 锦西化工研究院探索聚氯乙烯球形树脂。

1987年 北京化工二厂开发高聚合度聚氯乙烯树脂P-2500,并于1990年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8年 国内首套引进20万吨/年烧碱改性隔膜扩张阳极电解槽和四效逆流蒸发装置在齐鲁投产运行。1988年 沈阳化工厂引进日本钟渊公司1万吨/年微悬浮聚合法糊树脂生产装置投产。

1988年 苏州化工厂首家采用氟利昂制冷机直接液化生产液氯。

1991年 北京化工二厂研制的旋风干燥器通过北京市鉴定,清华大学于1994年研制成功并逆流组合式高效节能旋风流干燥器。

1992年 宜宾天原化工厂引进法国KREBS公司2万吨/年本体法聚氯乙烯聚合装置。

1992年 氯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上市发行A股、B股。

1993年 国产首套复极式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在沧州化工厂投产运行,通过国家级验收,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 常州化工厂金属阳极电解槽改性隔膜扩张阳极技术通过化工部和江苏省石化厅技术鉴定。1995年 沈阳化工厂第一套万吨PVC糊树脂国产化工程一次试车成功,并被化工部评为一等奖。

1995年 锦西化工研究院与杭州电化集团公司承担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PVC掺混树脂生产工艺”通过化工部鉴定。

1996年 北京化工二厂与浙江大学共同承担“交联、易加工PVC树脂开发„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化工部鉴定。

1998年 沧州化工厂引进日本资金和技术建成15万吨/年联合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

1998年 沧化集团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通过化工部鉴定。

2000年 国产首套单极式离子膜烧碱装置在黄骅氯碱公司成功运行。

2001年 中国氯碱工业衆-会、北京化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的中国氯碱网正式开通。

2003年 9月29日,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的进口聚氯乙烯作出反倾销终裁。

2004年 11月28日,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行设计的一套20万吨/年的聚氯乙烯生产装置,一次性试车成功并迅速投产,标志着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及装备水平迈入大型化时代。

2004年 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齐鲁石化乙烯二期改造工程制造135m3聚氯乙烯聚合釜,结束我国大型聚合釜依赖进口的局面。

2006年 中国烧碱产量达到1512万吨,位居世界首位。

2006年 国内第一套干法乙炔生产装置,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

2007年 中国聚氯乙烯产量达972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

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并于2007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2007年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烧碱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并于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

2008年 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 NBZ-2.7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在河北冀衡化学和宁波东港电化开始工业化应用,新型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开始在我国投运。

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布《清洁生产标准 氯碱工业(烧碱)》、《清洁生产标准 氯碱工业(聚氯乙烯)》,并于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2009年 商务部发布公告,自2009年9月29日起,继续按照2003年第48号、第53号公告,对原产于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的进口聚氯乙烯实施反

倾销措施。

下载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大事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大事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7-2007)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7-2007) 1.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

    中国物业改革发展大事记

    中国物业改革发展大事记 1981—1990年 1981年3月10日,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深圳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 1981年9月,深圳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东湖丽苑管理处正式成立运作。......

    2013年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2013年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1、1月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了2013年1号文《广电总局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要求将网络广播电视台提升到与电台电......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7-2008)

    氯气的发现者──舍勒 化学家舍勒出生于斯特拉尔松城,地处当时瑞典王国波美尼亚境内。他的父亲是瑞典商人,在城内有一家商店。为了教育儿子,聘请家庭教师用德语和瑞典语给他讲......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导论 第一节 中国社会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 基础教育的含义:是对国民进行的普通文化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发展》

    主持人:今天上午有四位专题发言,第一位发言的是施红平先生,题目是《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发展》。大家欢迎。 施红平:根据这次年会的议题安排,允许我先对城市规划信息化......

    浅谈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浅谈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0秋小教专科 刘小琴 摘 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化而非社会化、竞争而非合作的......

    中国手语发展大事记(精选5篇)

    中国手语发展大事记 一,五代(公元907—960)时期,冯延已在其文学作品《昆仑奴》中写道:“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这是中国关于手语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二,宋代著名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