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3倾听
十四岁的记忆
十四岁那年,我和那群初二女生一样,常常逗留在学校的小花园里,参与女生们谈论的一个与一位帅气男生有关的话题。那时候,读书没有压力,不用做作业,也不必参加升学考试。不然我们怎会有这么多时间逗留在花园里。
花园呈椭圆形,有一些鲜艳而不名贵的花草,以月季居多,一株接一株,偶尔几朵绽开的月季花,点缀着这个小花园。我们常常在下课以后来到这里,有的看书,有的玩耍,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秘密,就是希望等到那个男生从这里经过。
他是阳光男孩,那种不经意的微笑总是溢满他的脸庞,举手投足有一种特有的气质和优雅。我们只要看到了他,紧张的心便跳个不停。当他悄然走过花园的时候,我们看着他的背影,心中立刻飘荡起失落和惆怅的情绪,因为他是那么优秀和骄傲。
小花园时常发布他的故事:他参加了学校的排球队,参加了羽毛球比赛,成绩很好,老师又表扬他了。有他参加的活动快乐而充实,没有他的活动无聊而郁闷。
十四岁是花一样的年华,我们同样骄傲,同样自尊。我们争先恐后地写出好作文,再争先恐后地交给老师,望眼欲穿地盼望老师点名让我们在班上朗读,哪怕这些作文是我们在报上抄下来的,我们义无返顾乐此不疲洋洋得意。我们知道,我们的口齿伶俐正是他的致命缺点——口吃。我们大声地流利地朗读作文,流利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我们喜欢这样做。因为,十四岁女孩的自尊心敏感而脆弱,内心的喜欢却要用外表来否认。这种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的行为使我们开始在同伴中笑话他,笑他说话时不连惯的样子。我们在小花园里释放着那时候我们那种不可理喻的叛逆和挑衅,但我们仍然喜欢他。
日子就象小花园里的月季花一样,开了谢,谢了开。就在我们都升入了高中的那一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我们狂补知识,挑灯夜战,一心一意盼着自己考上大学。
很多年以后,我带着儿子回了一趟老家,踏进母校,重温读书时代的生活,昔日的小花园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美丽的草坪,中间有一个尊师重教的纪念碑,十分耀眼。是啊!老师的教诲,同学的情谊,铭刻在心,怎能忘记?看着身边已读小学的儿子,心中羡慕他们赶上了好时候,他们的青春一定会更加精彩。
花园没能留下来,但十四岁那段纯真美好的岁月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毕业后就失去联系的同学,如今还好吗?你们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生活的美满是我永远的祝福。
一个人的阳光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有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忙碌完一阵子,总要找一个安静的小餐馆坐下,在犒劳身体的同时,也放松一下自己那颗疲惫的心,静静的远离喧哗的世界,然后回到一个人安宁的天空。
又是非常忙碌的一周:两门考试,两次实验,之间还有着十几节大大小小的专业课,还好,终于过去啦,又到了周末,原来,真如台塑大王王永庆所言,整日悠闲那不叫轻松,忙里偷闲才是真正的轻松。
今天的天气很好,尽管还有着淡淡的寒冷,但阳光却格外温暖而温柔,乍看不觉得刺眼,柔和的光线里景物都变的暖和起来。这么好的日子,难得的悠闲时光,我决定一个人出去走走。
不知不觉就走出了校门,走到了学校附近的街道上,还是那条熟悉的农贸小街,以前总
觉得很冷淡,岁月的流逝中却渐渐的喜欢上了这样一条不甚繁华的小路,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却有着一种小村里特有的淳朴和温情。
逛完超市,买了点水果。路过一个临界的快餐店,发现里面竟然一个顾客都没有,毕竟已经过了午饭时间,毕竟是在一个相对冷清的街道,我心领神会的给自己解释,同时欣喜的告诉自己:“就这儿啦!”
点了一杯可乐,一个汉堡,一份鸡米花之后,伴着轻柔的英文歌曲,我选择了紧靠落地窗旁坐下,任凭轻柔的日光洒在自己的手上、脸上,在淡淡的音乐和淡淡的阳光里我渐渐的变得淡忘了起来,看着窗外偶尔飘过的行人,或匆匆而过,或慢慢踱步,我觉得好悠闲,也许,生活本来就应该这么悠闲,是无穷无尽的欲望才使一个人变得疲惫,变得憔悴和麻木。像这样一个冬日的午后,一份小吃,一抹阳光,一份心境,就足以把自己陶醉的一塌糊涂,那么,干嘛还要强迫自己想那些遥不可及的彼岸呢?
最近复习忙碌之余,还是不忘看了几本好书,有刘墉的,韩寒的,还有安意如的,虽然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都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的思维发展确实和读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要读杂书,杂读书,正如吃饭要五谷杂粮都要吃一样,这样才不会缺营养,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理智和智慧,而不是偏执和顽固。
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尽相同,很多人都觉得韩寒很张扬,很狂傲,但我倒觉得从他的文字里,读不出这样一种放荡不羁的感觉来,至少我觉得,他还是一个相当理性而且内敛的人,因为该说的他可能会说的很具体很夸张,但不该说的,他却一个字都没写没说,尽管他也知道,尽管他也很想说,但理智和智慧还是让他三缄其口,就凭这点,我就觉得韩寒的成功绝不是偶然,他的张扬也不是毫无目的的张扬,而是一种张弛有度,在看似不修边幅中,自有一番沉着和老练,而且,他也的确看了好多书,好多很杂很杂的书,才有了今天“下笔如有神”的能力,所以,看一个人千万别看他成名后的表现,而要看他成名前的默默付出。安意如的《美人何处》,依然写的那么清丽华美,依然追寻古典和历史的浪漫足迹,沉醉在唯美凄婉爱情的旷世韵味中。很喜欢这样一种感觉,她的书我向来都是很慢很慢的看,不想一下子就看完,而更像是在打量一座美丽的雕像,每一个细节中似乎都潜藏着一段美好的故事,令我陶醉,令我遐想。
刘墉的《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写的的确很辣很直白,每一个故事都似乎让人醍醐灌顶,每一个故事又似乎深深的刺痛我们的心,诚如他所言:因为人性丑恶,所以你不能不认识它;因为人性向善,所以你不能不谅解它。请以智者的心去了解“你不可不知的人性”,请以仁者的心去培养“你不能没有的谅解”。
本来是不打算怀旧的,只想在这样一段属于一个人的时光里淡淡的忘记每一个人,忘记每一件事,忘记这个世界,尔后再潇洒的走向人群,走向依旧熟悉的景色里。不想,一首久违而熟悉的英文歌曲传入耳际——“YesterdayOnceMore”。在那样的旋律里,我不得不还是动情了,暖暖的阳光依旧抹不去心中的凄凉。
刚才快走出超市的时候,遇到一个人,应该是擦肩而过吧,因为彼此没有打过招呼的。我不知道她有没有看到我,那是一个曾经让我一度爱慕很深的女孩,在这样一个寻常的午后,她原来竟是如此的普通,枯黄的头发,憔悴的容颜,混在人群里绝对是找不出来的,这就是那个我曾经朝思暮想的美若天仙?瞬间,感觉自己真的很好笑,原来和朋友的那么多争辩中,我都没有妥协,今天的无意一瞥中,我就这样轻易把自己否定了。不过想想,人世间那么多事,那么多纷纷扰扰的纠结,不也是如此吗?当你沉浸其中的时候,你的眼光和头脑已经的大面积麻醉了,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下,你只能坚持着你的坚持,固执着你的固执。
那么,又何为美呢?从盛唐时代的富态丰腴之美,到晚清时期的病态清瘦为美,再到西方的性感之美,东方的古典之美,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美本身就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不仅不同人对美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会对美的标准发生变化。
不要觉得这是个别人的思想,这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人性。
上周在《读者》上看到一条语录:“人与人之间的最佳境界有时候就是相互淡忘。说明谁也不亏欠谁,谁也对得起谁。如果互相感恩或牵挂,就说明相互亏欠,或者相互有对不起的地方。”当时看了,不甚理解。刚才的擦肩而过之后,我却瞬间就有了感悟和理解。淡忘,其实也并不是真正的遗忘,而是从过去那种偏执和感性的世界里走出来,以一种更高的境界去看待曾经的人,曾经的事,曾经的情,才蓦然发现,原来不过如此,的确可以淡淡的忘记,也可以淡淡的想起,没有波澜,也没有心动,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思索和感悟。
时间已过去好久了吧,不得而知,我喜欢这种没有约束,没有时间观念的生活,甚至没有回忆更好,只当自己是一个行走在他乡的匆匆过客,再凄美的故事都是写给别人的,我的使命只是轻轻地一路走过。
当最后一滴可乐吮入口中,我才蓦然发现自己已经坐了好久,这时,进来一个小伙子,见面和我寒暄了好一阵子,说实在话,不知道自己是认识的人渐渐多了,还是淡忘的境界日益高深,我真的记不起来他是谁了,尽管我俩说了好多各自的生活,然后我起身再和他依依道别,很亲切的交流中,我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记忆,也许,记忆了又能如何呢?人生不过只是一场匆匆的邂逅,不过像寻常午后寻常巷陌里遇到一个寻常的人。一转身,就真的是一辈子吧,谁也说不清楚。
坐在屋里暖暖的阳光,走出门外却依旧略带寒意。其实,阳光还是那个温度,只不过周围变化了而已。同样的世界里,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失魂落魄,大抵也是如此吧。不过,一个人的阳光里,是没有这些杂七杂八的琐碎的,因为宁静,所以心静。
一个人的阳光,即使一个人也还是需要阳光,但也不能老是沉浸在一个人的阳光,还是应该学会走出来,去拥抱更大更美的阳光!
一个人,一片天
街角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阳光就迫不及待的涌来,很暖、很静隐约着淡淡的香味。柔风在耳边穿行,温暖在肌肤间缠绕,细细碎碎的美丽在眉眼绽放。就这样一个人,一片天,是寂寞的更是风景的,是悠悠然更是欣欣然。就像我的个人签名:安静的女子,喜欢和文字缠绵。
是的,我情愿孤单一人,也不要喧闹湮没。
一直以来我将文字视为知己,闲暇时在键盘上轻舞飞扬,翩然出轻灵的姿态,任自己在烟波浩渺间凭望,在风轻云淡里畅游;落寞时用十指盘花,编纂出凄美浪漫的情节,让自己在故事里风情万种,在文字间极尽缠绵。
想来,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他”——心灵深处的知己;与清寂中相守,与孤单时相伴。想来,让“他”住进心里,静默、相爱,寂静、欢喜,最是一份甜而稳妥的幸福。想来,当满怀恬静时,锅碗瓢盆的碰撞里亦会盈动着飘逸唯美的虚幻;烟火丛生的踏实间更会有千娇百媚的爱意。
人是需要精神支撑的。在想象里坚定着心念,在行走中收获着美好,在回味间感知着殷实。
缘于童年的那段生活,我偏爱古朴幽谧的氛围。
每每想到故乡,便会想到那条氤氲着江南烟雨的小巷。即便它早已被钢筋水泥铸就成幢幢高楼,我还是习惯沿着记忆的小径,闲庭信步。我甚至能在某个瞬间,嗅闻到曾经的气息:猫儿的香脆、米糕的糅润、井水的甘甜;吱吱呀呀的木门里传出的吴侬软语;素衣薄衫的江南女子,左手一只桶,右手一个盆,袅娜着身姿,说笑着走向井边,一边淘洗,一边闲话家常……
我不否认自己的矫情,我确是喜爱那韵味深长的境界,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于心的一角明媚着,舒展着,想象着,沉醉着。好似没绘的内心图画,怎么尽力也不会擦掉。想或者不想,心都在哪里;去或者不去,情都在哪里。
逛街时再次看见了“滕氏”专柜,竟有了莫名的冲动,满怀欣喜的走近,一件一件的打量着,“喜欢哪件就试一试吧。”“很久没有看见这个牌子了,多年前买过一件烟灰色碎格子的风衣,一直到现在都很喜欢呢。”“是啊,这个专柜新开的……”导购小姐得体端庄的神态更让我有了观赏的欲望。
从来就是一个固执的女子,对于服装我崇尚一见钟情的快意。喜欢“滕氏”源自于这个品牌的名称亦或是源自于服装本身的魅力?想来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年来我一直喜欢着;质地里的端庄,简洁里的优雅,大气里的精致……每年每年我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日子里与它肌肤相亲,和它如影相随。
感觉是那么的重要,与日复一日间牵引着、缠绕着,以至于美好和平庸有着天壤之别,以至于喜欢和厌倦只在一念之间。
感觉又是那么的神奇,如一根无形的锁链,牵系着凡尘中的你我,以至于琐琐碎碎的日子里,有了无垠的快意和无限的温柔。以至于一个人,一片天,是孤单寂寞的,更是柔润隽美的。
都市中的乞讨者
所在的都市大楼矗立越来越繁华,经济卓越越来越腾飞,看到大街小巷里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像花儿一样美,我便引以为骄傲!
可是;在光鲜耀眼的都市中,又让我瞥见了又一幕情景。近段时间来在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经常徘徊着背着小孩的妇女,一些未成年身上脏乱不堪的男孩女孩,在趁着红灯亮起时快速跑到轿车窗口向开车的人讨要钱财,看着一辆豪华气派的名车前站着一位衣着破烂的要饭的,那简直是一幅极其不协调的画面,这个让我无语!
在我每次经过的大桥上,总能看到上身很正常四肢却严重畸形短小的人坐在地面上眼前放一只碗,碗里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角币。还有一对母女,每当看有路人经过,脏兮兮的小孩总是上前讨钱,要是不给就左拦右跟或抓住衣角不松手。
走到市中心能看到一位老人和一只小猴在乞讨,只可怜那只猴精的小猴老是挨鞭抽。另一旁一女或一男怀里抱个小孩,地上放张向世人诉苦的纸紧紧低着头,看着睡的那么“死”的孩子,谁知道是否他们亲生儿女?谁又知道小孩是否被他们喂药过?
远远一处围集许多人,走近前一观是耍杂技的乞讨组织,小小女孩嘴里咬住东西身子仰
成半圆形,转呀转不停的转。在往前走是两个人一台戏,一人睡在地面盖的严严实实,也不知道是装病呢还是装死?另一个人拿个盆跪在地面讨钱,偶尔路人仍个硬币他们还不忘说声:“thankyou!”
一位年轻女孩穿着打扮很得体,跪在地面铺张白纸黑字,有时还在地面上写上一大片相当丰富的内容,至于所有乞讨者的纸上或地面上写些什么东西我从不观看,往往都是匆匆而过(并不代表我没有同情心),但这位年轻女子却让我多瞥了几眼,我是想对这位朋友说:“女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又怎可随便没尊严的乱跪?”我们还那么年轻,还有美好的明天属于我们,还不至于沦落到招摇撞骗做职业乞丐的地步吧!
在夜市又见到坐在自制小板车上拉着音箱,手握麦克风,用苍凉悲苦的音调唱着《水手》《星星点灯》,这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被他们唱的还不错。
汽车站、火车站还有一些乞讨回家路费的,对着不同的人说着同一句话:大哥、大姐行行好,我差一元或两元回家路费。有好心人给乞讨者十元离去,乞讨者马上又瞄准下个目标在要差的一两元路费。
对于这些专职乞讨者,我从来不理睬,因为我知道这样的一些人遍布在每个都市中,他们每天死皮赖脸的乞讨,收入可观银行卡里好多位数吧?这可是要比我这个月光族、肯老族有钱的多。他们之所以甘愿做专职乞丐,是因为他们敢放下所有的尊严去发财!
拥抱,只要三秒就好
有一个美女组合曾经唱过一首歌,“我需要一个拥抱,因为我觉得很糟。我需要一个拥抱,因为今天心情不好。我需要一个拥抱,三秒就好。我需要一个拥抱,就算同情也好。”不能说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什么,但我想说,当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个只有3秒钟的拥抱,任何享受它的人,都会记得那一刻。那一刻的温暖谁都不会忘掉。3秒过后,你自己也会从心里会心一笑。
被劫女孩
媒体曾经报道一则社会新闻:一个歹徒闯进北京通州一家美容院美发中心,用折叠剃刀劫持一个女孩做人质索要钱财。人质是该店女服务员,才20出头,刚来京一个多月,被警察求出时,她的身上已经被歹徒划了19刀。
在送往医院的路上,由于失血过多,女孩几度昏迷,途中醒来,她对旁边的同事说:“抱抱我。”
女孩是京城一名普通的打工妹,在京城一个亲戚也没有,这次遭袭是她人生第一次。遭袭的惊恐加上背井离乡的凄凉,使她在生命最脆弱的那一刻疑缩成3个字:“抱抱我。”“抱抱我。”与爱情无关,只是纯粹一个拥抱。37度的体温,两只胳膊,还有一个善良的胸膛,就会让她明白,身边还有人和她在一起,不致太寂寞,太孤单。
索马里难民营
两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摄影师曾经描述这样一件事情。
一次在索马里的难民营里,奥黛丽赫本走进一间简陋的屋子,许多饥饿的孩子在那里等待食物。在长长的队伍中间,有一位小女孩,饥饿使她看起来很虚弱。当她的目触及赫本时立刻呆住了,小女孩立刻扔下手中的盘了,跑向赫本。并且紧紧的抱住她。赫本也把小女孩
紧紧的搂在怀里。那一刻她们之间的感情似乎远远超出了对于生存的渴求。女孩或许从赫本的拥抱中得到了比食物更有用的东西——那些存在人间的温暖和希望。
当时,两名摄影师都无法举起相机拍下这个镜头。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时刻只属于赫本和小女孩。
福利院
朋友的单位组织去福利院做义工。朋友正巧工作忙,无法参加,于是叫我替她去。我没有多想就去了。说起来,之所以参加,并没有什么高尚的想法。至多是好奇新鲜而已。跟着其他志愿者来到福利院。我看见一个小朋友,当我从院长口中得知她不仅又聋又哑而且6个月大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无情的抛弃。我没多想就把她抱起来突然发现其他小孩都用渴望的眼光看着我。我还没明白怎能么回事紧接着就见一个只有一条胳膊的孩子拉着我的衣角,仰着稚嫩的小脸说:“阿姨,我也要抱抱。可吗?”
我没有犹豫立即将这孩子抱了起来此时其他孩子都举高双手。等我抱这个情景我突然心酸得掉下眼泪。我其实是个懒散的人。对什么事都只有3分钟的热度。
然而自从那以后,每适周未我都会去福利院帮忙。拥抱孩子,因为拥抱成了习惯。孩了们都喜欢我。他们只不过想要一个拥抱而已。只是一个拥抱就可以让他们开心。我的拥抱让他们知道,人间有真爱,世间有真情。
即使他们身体有缺陷,即使他们被父母无情抛弃,即使他们成长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但我要让他们知道,身边还有许多像我一样关心疼爱他们的人。
被劫女孩也好,索马里难民营也好,福利院也好。不同的事件却有相同的结果——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一个拥抱就能给她们脆弱的心灵带来一丝温暖。
不能说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什么,但当别人需要的时候,37度的体温,两只胳膊,还有一个善良的胸膛,足以温暖别人的心。
物质上的困乏算不了什么,但精神上的空虚却是致命的。如果温暖的拥抱能驱赶别人心中的严寒,那请给她一个拥抱吧,哪怕只有3秒。
第二篇:倾听
聆听那声音
记忆深处,常会回荡一种声音,使我悠然升起一种苍凉。听,又响了起来:“卖甜酒酿小丸子喽!”一遍又一遍,把我的思绪牵回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当时,卖小丸子的那辆三轮车常在我们小区里溜达,很少有人买,但车的主人却日复一日,锲而不舍地吆喝着。天真的我往往会对着那辆几乎无人问津的三轮这呵呵地傻笑,也不知自己在笑什么。
直到有一天……
“卖甜酒酿……”这带着浓厚方言的吆喝又响了起来,可到一半却戛然而止。我背着书包站在原地,回过头,看到三轮车旁有了一个人,显然是来买小丸子的。我感到惊讶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欣慰,三轮车主人的心血终于有了回报。此时,我也看清了那位三轮车主,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瘦骨嶙峋,枯柴似的手紧握着一把大勺子,微微发抖地向一个塑料盒里倾斜,盛满了一碗后,老人却坚决不收过多的钱,只收了五元钱。
这位顾客愣了一下,说:“老人家,你每天辛辛苦苦地卖丸子,我多给的又不多,您就收下吧。”老人微微一笑:“卖丸子对于我来说,虽是谋生之道,但是人再清贫,也不能贪财呀!”阳光照在老人含笑的眸子里,反射出一缕明亮的光,像一弦清泉,在我心窝里流淌。我情不自禁地捏着两张五元钞票,跑上前去,买了一碗小丸子,一尝,很是好吃。临走,我悄悄地把另一张五元塞到老人的钱箱下,满怀感慨地走开了。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至今我却还记忆犹新,每每想起这件事,眼前都会浮现老人乐观自信的笑容,耳边回响起“不能贪财”这四个苍劲的声音。
突然有一天,放学路上,身后又传来“卖甜酒酿小丸子喽!”的吆喝,夹杂着雨声,促动了我的心弦。回头一看,是那老人。他的身影越发佝偻,雨点打在他的脸上,顺着面颊往下流,可他,全然不顾。我看他的目光,相必一定多了几分崇敬。
“买酒酿小丸子喽!”这声音划过我心中的苍穹,久久回荡……
聆 听
记忆深处,总是会有一种声音,牵引着我,克服重重困难,穿过片片森林。长长的尽头,是一片缀满星星的夜空,等待着我们的发现„„——题记
耳畔常常会回想起一种声音,它带着我越过千山万水,寻找自己的梦想。
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只要播种就会开花。相反,人生往往会遇到困难、挫折,想要开花,就要看你去如何面对。
记得在我小学六年级时,也曾遇到过人生必有的困难。为准备参加“希望杯”竞赛,考前做了许许多多的竞赛题,但都还算简单,所以我一点也不担心。许是妈妈看出了我这种骄傲自满的心情,又跑到书店给我买回了一本较难的练习题,命令我必须在一个月内看完。“这有什么难的嘛,我两个星期就能看完。”我兴高采烈地向妈妈许下保证书,可转眼间就被一道题给难住了。本来想去找妈妈问一下,可转念一想:刚刚才想妈妈许下保证,现在回去问,岂不是太没面子了。打好主意,我又坐在桌前,眼睛死死地盯住这道题,似乎想要把它看透一般。十五分钟过去了,三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终于,我认输了,准备去找妈妈。正巧,饭好了,我放下一身疲惫,呼吸了一下新鲜空气,打开房门,准备吃饭。饭桌上,我问妈妈可不可以问她一道题?但妈妈说:“不行,必须要把这些题自己做完才行。”没办法,吃过饭后,我只得按照妈妈的话,再一次回到房间,看着那道难解的题。
又是一个小时,我实在坐不住了,拿起书,冲到妈妈的房间,一推开门边说:“妈,这什么题呀!这么难,根本就不是六年级的嘛!”我不满的说着。妈妈转过头,看了我一眼说:“是这道题难,还是你没有毅力,不能战胜它?相信自己一定行,你就肯定能成功的!”像是受到了启发似的,我转过身,在愣神中,已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耳旁还在响着妈妈刚才说过的话:“相信自己一定行,你就肯定能成功的!”再次翻开书,看着那道我解了许久也没有答案的题,突然发现:它死活不再像以前那样难了。很快,我解出了这道题,只因为这一次,心中装着妈妈鼓励的话语和我坚定的信念。
竞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我获得了一等奖,妈妈所说过的那一句话,也称为了我最难忘的声音。
人生中,面对困难,最重要的便是相信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通过毅力与坚持,克服困难,冲破阻碍。正如一粒种子,不经过风吹雨打,是不可能坚强的活下去,开出鲜艳的花朵。
再一次看着眼前的一道难题,耳畔又回想起了那难忘的声音„„
后记:那难忘的声音伴随着我走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它牵引着我,克服重重困难,穿过片片森林,最终寻找到一篇缀满星星的夜空。瞻望未来,发现那难忘的声音将鼓励我走过一生!陈嘉庚的故事
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一个与厦门隔海相望的僻静渔村——福建同安县集美镇。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少有大志,九岁就读于南轩私塾,十五岁辞学赴新加坡,在父亲开设的米店学习经商。他早起晚睡,勤于学习,目光远大,艰苦创业,涉足食品、橡胶、航运等领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拥有上千万资产,成为南洋华侨中的首富。
陈嘉庚身在海外,心系祖国。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筹款资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爆发,他担任南洋华侨总会主席,捐资抗日,不顾危险,亲身回国考察战事、慰劳将士。他冲破阻拦访问延安,当他了解中国共产党真正能挽救祖国的危亡时,就倾囊相助。祖国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是陈嘉庚先生做事的最高原则。
他深知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在于人才,因此在关心祖国革命事业的同时,非常关心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早在1894年,陈嘉庚就开始资助家乡的教育。1913年,他在故乡创办新式集美两级小学。为了改变女子受教育的落后局面,1917年,他又增办集美女子小学。以后又根据社会需要,他先后办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业学校,并创办幼儿园、幼儿师范学校。这些学校统称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又捐巨资创办了福建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他在筹办厦门大学的一篇文章中说:“久居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又说:“民心未死,国脉尚存,四万万人民的中华民族绝无甘心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他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寄希望于四万万人民的子孙的教育上。满腔热情,感人至深!从这样的办学目的出发,他十分强调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全面发展,并亲自确定以“诚毅”二字作为校训。
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硕果累累,为祖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厦门大学创办七十年来,毕业生数万人,中国科学院院长、化学家卢嘉锡,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都出自该校。集美学校也培养了很多各类人才,仅在香港,就有一百多位船长毕业于集美航海学校。
陈嘉庚捐资办学花了多少钱,人们已经很难算得清了。“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至1934年,陈嘉庚经商三十年获利一千九百万元,仅资助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就花去八百万元,约占获利总额的42%。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陈嘉庚先生宁可停掉其他产业,甚至卖掉别墅,也按时资助办学。
然而,这位手握巨资的富翁自己却过着异常简朴的生活。据亲属回忆,在新加坡时,陈嘉庚先生每天五点钟起床,白天在公司工作,夜晚到怡和轩俱乐部处理社会事务,夜间十二点才回家休息。晚餐常常是一碗番薯粥、一块酱豆腐而已。他平时身上的现款不超过五元,从不在外头乱花一分钱,连怡和轩附近的菜馆、咖啡屋也从未光顾过。
叶落归根,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嘉庚先生回国定居,1961年在北京逝世。首都两千多人举行公祭大会,周恩来总理主祭,沉痛悼念陈嘉庚先生。
第三篇:倾听
聆听世界,珍藏于心
花开花落,潮起潮汐。我们通过双目折射出万花筒般的世界;我们通过口舌表达出对世间的万种声息。可纷乱的视线,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言,便有如萤火流逝。也许我们还需要的便是聆听世界。
聆听与观看,诉说亦不相同。有时你只是静下心来,才可能听到风匆匆路过叶隙,追赶时间的声音;有时只有你耐下性子,才能听懂他人真心的走向,情感的流露。听,让声流入心田,更多的触及了内心。
古话有曰:“而得之而为声”,我们聆听了,便也应该拥有声中所蕴有的“无尽藏”。微风拂过耳畔,棱罗紧闭双目默尔不言,他总是在大自然的咏叹调中垂钓碧天里的星星;在四季变化的乐章中感受寒来暑往消长分明。无独有偶,法国雕塑大家让·卡尔多曾言“聆听世间之声让我有了美的创想”。因为聆听,他们发现了无尽宝藏,享受聆听,他们收获了心的宁静与美的灵感。
但并非每个人都怀有一颗诚意的聆听之心。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如今依然有人及走偏锋,急走险路,能力不足,终落得进退两难。或是心高气傲,乐于说明自我,而听不进一点评价教导。就之前发生的学生将沸水泼到导师脸上的事,就足见其人缺乏足够的聆听之心,不愿以聆听教诲意见,只能自取灭亡。
聆听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肯定会有人说:“反正多多益善,那我就什么都听。”此言错矣。不难发现,现在的各种网络电视广播小报,再加上周围的市井之声,连风中都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然而这些“丰富之声”却使我们趋向“耳聋”。我们所说聆听不仅要带上耳朵,更要带上心,要智慧的选择聆听的对象内容,听完后更要有自己的思考见解,才不致于别人说一就一,自己听风就是雨,才不致于被过多的噪声垃圾埋没双耳。
人是一种乐于表达的生物,就如卡尔维诺“人生是踏上就回不去的旅程。”因此我们总趋向聒噪,渐渐沦为麻雀团体。但只愿说不愿听,是贪婪的,我们要学会聆听世界,聆听他人,用一颗沉静不长的心不听懂世界,去学会成长。
聆听,虽不能给我们世事洞明的宽厚与气度,却教给我们落尽尘埃的简练从容,没有纷杂艳丽的形状,却又触动心灵的振动。聆听世界,聆听美丽,珍藏于我心。
听听这世界
上帝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容貌,却给了我们相同的五官。我们可以观,可以说,可以品,可以闻亦可以观。古人有云:“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眼力有限而听力无穷。当世界安静后,我们可以听到属于自然的轻言细语,听听这世界,用心去感受,我们将寻得不一样的恬淡心境。
炎炎夏日,我们看到的是焦灼的太阳与流淌的汗水,到处充满了烦恼与燥热。而在我们耳边萦绕的蝉声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阴凉繁茂的大树下,一股清凉潜入心底,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既而神清气爽,烦躁感也消失地无影无踪。
萧瑟秋日,我们看到的是满目的枯叶与一地的凋零,随处充斥着凄凉与萧条。此时一声声悦耳的虫声在我们心中响声,盘旋在耳边,使我们在满目的萧索中寻得一丝生机,使我们用心荡起波澜,让我们更加积极,更加富有生机地生活。
听听春的鸟鸣,冬的雪声;听听白昼的棋声,月下的箫声;听听山中松风声,水际唉乃声。我们便能获得截然不同的心境,用心听世界,我们将体味到不一样的奇妙世界。
多听山野之声,多听智者之言。能使我们更好地做人,更好的生活。
闭上聒噪的口舌,安静地用耳倾听,听智者之言,听自然之声方能提高自身修养,享受一份独特的安详与静谧。
音乐是专为耳朵准备的盛宴。我们无法用眼看到音乐,无法用嘴品到音乐,唯有用耳去听,用心去感受音乐给心灵带来的冲击与震撼。我们的心情随着音乐的跌宕而起伏,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沉哀伤。古往今来,无数的音乐家都用自己的音乐荡深着自己的灵魂,所以他们活得洒脱。
音乐是耳的特权。
我们无法想象当世界失去声音后会是什么景象。麻木地重复生活或是机械地重复自身?那时我们将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妙,我们的内心将再无波澜!
用耳朵来“看看”这个世界吧,你会拥有一份独特的恬静与安详,感受着音乐带给你的心灵的冲击,用心生活,用耳生活。
听听这世界,将内心的浮华除尽,只留下一片静谧,相信生活会更加美好。
倾听
看,可听万物复苏之声;夏,可听蝉鸣蛙叫之声;秋,可以庄稼成熟之声;冬,可听大雪飘扬之声。屏住呼吸,闭上双唇,用这双耳朵去倾听世界的声音。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不就在告诫我们要少言多听吗?当人们启开双唇,进入喋喋不休的状态时,谁还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呢?
从古至今不少名人都知道要善于倾听的道理,诸葛亮就曾在《出师表》中告诫皇帝:“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众所周知,连他都时刻记着要多去倾听,更何况我们这些才智平凡的普通人呢?否则还真印证了“圣益圣,愚益愚”这句话呢。
余秋雨曾说:“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但项羽乌江自刎在我看来很悲壮,是悲剧却不崇高。他听不进范增的良言相劝,硬是让刘邦在鸿门宴上躲过一劫,最终英雄雄霸天下的太阳梦破灭了。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劝谏最终后悔的只能是自己。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是一位领导者,李世民选择的是倾听忠臣志士的良言进谏,所以他治理下的唐朝可谓是盛况空前。由此可见,听与不听所产生的结果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啊!
我曾经的一位老师曾戏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啊,如果将老师的话听进耳朵,又有多少分数可以“赚”回来啊。所以我们不仅要听,还要听进去,若是左耳进右耳出,那听与不听又有何差别呢?个人是如此国家亦是如此。现在的领导者越来越重视民众,越来越重视大众的声音,政府微博的公开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国家对人民声音的关注,然而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听进耳中,听进心中,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听了就完了,要把听取来的建议付诸实施。
学会倾听是第一步,它需要我们怀着一颗谦卑的心,一颗忍让的心,还有一颗耐得住性子的心。听进是第二步,要把倾听来的建议、忠告置于脑中,铭记于心。由此可知,倾听所蕴含的深意不仅仅是听过就行了的,还要重视听进。
德谟克利特曾说:“只愿说而不愿听,是贪婪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应该多听少言,用双耳去倾听世界的声音。
第四篇:倾听
倾听----沟通中的重要环节
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学会倾听应该成为每个渴望事业有成的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倾听也是优秀人才必不可缺的素质之一!
那是一个圣诞节,一个美国男人为了和家人团聚,兴冲冲从异地乘飞机往家赶。一路上幻想着团聚的喜悦情景。一路上幻想着团聚的情景恰恰老天变脸,这架飞机在空中遭遇猛烈的暴风雨,飞机脱离航线,上下左右颠簸,随时随地有坠毁的可能,空姐也有脸色煞白,惊恐万状的吩咐乘客写好遗嘱放进一个特制的口袋。这时,飞机上所有人都在祈祷,也就是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飞机在驾驶员的冷静驾驶下终于平安着陆,于是大家都松了口气。
这个美国男人回到家后异常兴奋,不停地向妻子描述在飞机上遇到的险情,并且满屋子转着、叫着、喊着……然而,他的妻子正和孩子兴致勃勃分享着节日的愉悦,对他经历的惊险没有丝毫兴趣,男人叫喊了一阵,却发现没有人听他倾诉,他死里逃生的巨大喜悦与被冷落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反差,在他妻子去准备蛋糕的时候,这个美国男人却爬到阁楼上,用上吊这种古老的方式结束了从险情中捡回的宝贵生命。一个在飞机上遭遇惊险却大难不死的美国人回家反而自杀了,原因何在?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至多是中等程度的听者。
不论多么仔细地听,在听了以后大部分人马上忘掉一半以上的内容。
两个月后,一般的听者大约只能记得1/4的内容。更重要的问题是能不能听懂对方的意思。能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理解对方。
倾听者的过程,就是其倾听能力、交流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下面是对倾听四个层次的描述
第一层次——心不在焉地听
倾听者心不在焉,几乎没有注意说话人所说的话,心里考虑着其它毫无关联的事情,或内心只是一味地想着辩驳。这种倾听者感兴趣的不是听,而是说,他们正迫不及待地想要说话。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往往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倾听方式。
第二层次——被动消极地听
倾听者被动消极地听所说的字词和内容,常常错过了讲话者通过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常常导致误解、错误的举动,失去真正交流的机会。另外,倾听者经常通过点头示意来表示正在倾听,讲话者会误以为所说的话被完全听懂了。
第三层次——主动积极地听
倾听者主动积极地听对方所说的话,能够专心地注意对方,能够聆听对方的话语内容。
这种层次的倾听,常常能够激发对方的主意,但是很难引起对方的共鸣。
第四层次——同理心地听
同理心积极主动地倾听,这不是一般的“听”,而是用心去“听”,这是一个优秀倾听者的典型特征。这种倾听者在讲话者的信息中寻找感兴趣的部分,他们认为这是获取有用信息的契机。这种倾听者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感同身受对方的情感。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看待事物,总结已经传递的信息,质疑或是权衡所听到的话,有意识地注意非语言线索,询问而不是辩解质疑讲话者。他们的宗旨是带着理解和尊重积极主动地倾听。这种感情注入的倾听方式在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聆听四要素
1.专注:集中精力,在聆听中理出讲话者的逻辑
2.移情:把自己置于说话者的位置,从讲话者的出发点理解 3.接受:客观地聆听,不要先入为主作出判断
4.完整:从沟通中获得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完整信息和意思。
事实上,大概60%的人只能做到第一层次的倾听,30%的人能够做到第二层次的倾听,15%的人能够做到第三层次的倾听,达到第四层次水平上的倾听仅仅只有至多5%的人能做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倾听,提高自身的倾听技巧,学会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作为优秀的倾听者,通过对员工或者他所说的内容表示感兴趣,不断地创建一种积极、双赢的过程
美国著名的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一期节目上访问了一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说:“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飞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所有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系上降落伞,先跳下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孩子。看到这里我从心底油然产生了对主持人林克莱特的敬佩之情,佩服他与众不同之处,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具备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
掌握倾听的技巧,有时比多说更为重要。做个好听众、注意倾听,这是一门艺术。以上都是讲倾听的好处,那就是仔细地倾听,有助于你圆满地解决问题。实际上,善于倾听还有其他两大好处:
1、倾听让人感觉你很谦虚
2、倾听,你会了解更多的细节
专心听他人讲话,是我们给予他的最大尊重、呵护和赞美 做一个听众往往比一个演讲家还重要。
第五篇:倾听
倾听:用耳朵阅读 鲁兆周
一次,参加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奖赛,教研室小语教研员问我:“鲁老师,你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最失败的地方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学生不会„倾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学生听的能力最弱,往往最容易被教师忽视,或者说它被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妙语连珠的展示和别出心裁的拓展遮蔽了,被边缘化了。而听的能力又是说、读和写三项能力的基础。这是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却难言高效的原因呢?” 我的借题发挥没有得到回应。无独有偶,最近读《教师月刊》,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大作《让语文回归生活》。朱老师在文中对“听”有精彩的阐述:“大家都以为外语才有听的问题,而语文没有听的问题。其实,在人际交往中,听非常重要。听的时间远远超过说的时间,这是因为,听意味着眼睛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意味着能够对说者予以及时的反馈,意味着对人的尊重。听并不意味着听见声响,还要在心中对声音的意思进行辨析和梳理。遗憾的是,在语文教育中很少有人教我们认真倾听、有效沟通。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把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这对学生一辈子都有用。” 有一段日子,我在主持市级课题“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时,对所谓的“生命化课堂”趋之若鹜。我心中的高效课堂应该是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小嘴不停,小眼发光,小脸通红”。我总觉得只有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才能聆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为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还千方百计地挑起“冲突”。我甚至认为,没有冲突,就没有教学。冲突是生本课堂飞溅起的生命浪花。我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由冲突引起,围绕冲突展开,教学的过程就是冲突的形成、展开和解决的过程。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精心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不断质疑,质疑是冲突的起因,高质量的质疑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长江后浪推前浪,课堂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高潮迭起,这个小组还没有展示完,另一个小组就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补充或反驳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我的语文课堂掌声阵阵,笑声朗朗,课件展示,音乐伴奏,热闹非凡,皆大欢喜。被贴上新课改标签的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为自己和学校赢得了荣誉,可为什么每次教学质量检测,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也不必别的班高出半截。面对我的困惑,有专家给我释疑:教学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你的语文课堂体现了生命化教育的真谛:接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教学是“慢”的艺术,可不能急功近利啊!
我心中的疑团没能烟消云散。我不反对新课改,我是新课改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但主张反思新课改途径,并将自己定位于“新课改反思派”。
不得不说,新课改队伍中的新锐人士,志存高远,目光远大,却不能停下狂奔的脚步,看一眼脚下的道路,这是不是所谓的“灯下黑”呢?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语文素养的形成,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最有效的是未被点破却深深扎根,乃至回味悠长。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悟”字。任何一个热闹非凡的语文课堂都是“悟”的天敌,因为只有在倾听、静思、梳理、辨析的前提下,才会有“悟”的形成、积累和升华。
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必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也算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吧。有学生说:“我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话还没说完,其他小组的同学就开始跃跃欲试地举手了,我感觉很紧张,慌了神,哪里还能说好?……有时候我准备得是很充分的。”也有的同学说:“其他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我们小组就开始讨论了,准备补充或反驳他们的观点。我们往往展示的是预习时准备好了的批注,所以听不听同学的发言就不重要了。”还有的同学说:“为了在小组展示中抢占先机,我们提出的质疑,其实都准备好了释疑,这些疑问我们自己都解决了,目的是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展示。”……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说得很有道理。今天的语文课堂,许多学生在“积极表达”上没有太大问题,只是,很多学生仅仅在意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想法,而不习惯或不愿意听别人在说什么,甚至在重复别人的观点,却浑然不觉。这样下去,语文课堂必然会从良性竞争转化为恶性竞争,虽最大可能地发展了少数学生的个性与才智,保障了他们有自信和有尊严地成长,却无可避免地让他们陷入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泥沼。语文课往往异化成了自圆其说的辩论会和夸夸其谈的报告会。
朴素最美!德国思想家叔本华曾经说过,真正有思想的人并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只有思想平庸而乏味的人才会把思想包藏在华丽的词藻里,就像一个体态不佳的人需要用漂亮的服饰来遮掩一般。语文课堂教学亦如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就是与教师的语文素养有关。所以,我多次在文章中提出,教师最好的培训就是阅读。语文课堂所呈现的就是对话和追问的过程,就像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那样,通过和青年人进行真诚的对话,在对话和追问中完成了教育,形成智慧。对话和追问的立足点就是倾听。然而,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师并未真正理解倾听的意义,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喜欢营造“情境”,甚至花大力气让学生“演戏”,把语文课堂当作舞台,让自己和学生粉墨登场。
何谓“倾听”?“倾”指歪、斜;倾听,细心地听取。倾听是一种姿态,一种谦逊的姿态;倾听是一种美德,是对他人的欣赏和尊重;倾听,是心灵之间的交流,在评价、梳理、反思过程中吸取、借鉴和成长。所以说,倾听,是阅读的另一种形式——用耳朵阅读。倾听是教育的基石,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佐藤学说,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关心的只是课堂预设的实施,注重的只是所谓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谁又能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感受,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
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必须进行有效调控,让课堂安静下来。教师是课堂的调控者,高明的教师用眼神调控课堂,普通的教师用戒尺或教鞭调控课堂。今天课堂上戒尺和教鞭的渐行渐远,与学生倾听能力的缺失有没有联系呢?当然了,这里的戒尺和教鞭不是教师的体罚学生的工具,而是教师实施课堂调控,让学生静下心来倾听的道具。古代的老先生将戒尺往讲桌上重重地一拍,学生定会屏息凝视,抄手于身后,听先生的“之乎者也”;十几年前的教师只要把教鞭往讲桌上轻轻地一敲,小小顽童也定会两肘平放于课桌,收住心猿意马,目不斜视,聆听老师的“灌输”!不要提到“灌输”就皱起眉头,你怎么就知道学生倾听之下的“灌输”就不能内化成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事实胜于雄辩,时下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几人能与古代莘莘学子比肩呢?一个民族不能数典忘祖,就像一个人永远不要笑话自己的童年一样。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根,离开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去进行新课程改革,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断了线的风筝。
我是读着“毛主席万岁”、“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开始我的语文学习之旅的,经常是上午上课,下午到田间地头参加义务劳动。课堂没有给我多少语文知识和素养,不怕人家笑话,我的语文知识是“用耳朵阅读”来的。小时候大家都穷,一个班几十个泥孩子,除了几本破破烂烂的连环画,居然找不到一本像样的课外书!好在乡下还有高音大喇叭,每天晚上六点钟,是雷打不动的“小说连播”时间。夜幕徐徐降临,一个瘦弱的男孩,背靠着暖暖的、散发着清香的稻草垛,静静地等待着那神圣的时刻到来。《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夜幕下的哈尔滨》……这些长篇小说就这样被我“用耳朵阅读”,像甘甜的泉水流入我干涸、龟裂的心田,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你能说我小时候的“语文教材”比不上今天的孩子丰富?“倾听,用耳朵阅读”不是我的专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很多文章里也多次提到“用耳朵阅读”的问题。他多次说过,所谓“用耳朵阅读”指的是听书听故事。他的大爷爷、爷爷都极善于讲故事,生产队的记工屋,冬天的草鞋窨子都是人们谈古论今讲故事的好地方。另外,集市上的说书人说的山东快书《武老二》,大鼓书里的杨家将、岳飞故事都令人着迷上瘾……还是回到我的“用耳朵阅读”的传奇经历吧,有一次刮大风,风把高音喇叭连接地上的电线刮断了。为了接上电线,我的胳膊被电流击得都麻木了……今天,我有理由说,是倾听给了我语文启蒙,给了我比同龄人多得多的语文素养,它丰富了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愈合了不幸的年代留在他心灵上的创伤,让他有能力面对各种苦难阔步前行。
语文课堂离不开倾听,因为听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说的时间。倾听,用耳朵阅读!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得率先垂范。课堂上学生展示时,倾身聆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让学生在被信任和期待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慧。
倾听,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印度哲学家普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倾听习惯的培养,有痕,也无痕;倾听习惯的形成,有法,也有序。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无节制地将“小组”与“合作”等同起来,以为“小组”就是“合作”,以为小组合作就能代替教师的指导、引导和点拨。频繁、低效的小组活动无法让学生安静地思考,细心地品味,扎实地积累,往往是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加之各种版本的教辅资料的推波助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成昨日黄花。在这种氛围下,小组内所谓的“差生”很容易就失去了话语权,成为他人的附庸和传声筒,就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差生”。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要告诉学生,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倾听,讨论的关键要抓矛盾,不能人云亦云,不同的观点要敢于交锋,要直指对方观点的不合理处,不能各说各话,更不能肤浅地各说各话,说完了就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了。特别要强调的是,小组内讨论声音要低,低得像蜜蜂。还要要求组内成员都要贡献自己的想法,自己表达后,问问其他同学的意见,组内再梳理,辨析,形成共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必须花大力气做好小组培训。要告诉学生,学好知识有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听明白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想明白是学好知识的过程,讲明白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我们不妨借鉴中关村四小的经验。中关村四小由学生自己为课堂行为制定公约。关于“倾听”,他们有这样的明文规定: 有人发言时,要保持安静。目光注视发言者。
知道答案的同学要举手示意。
一人发言时,其他同学放下手,认真倾听。能回应别人的发言。
同意时,点点头;会欣赏,鼓鼓掌。最好能提出一些问题。这样的公约就像一场春雨,能驱走语文课堂上的燥热,让我们的头脑和学生的头脑始终保持清醒。“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慢慢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用心去真诚沟通,学会了尊重、质疑、包容、欣赏。倾听、对话、合作成为他们的语文课堂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平实的、和谐的、简而有味的,是真正的充满内涵、质朴大气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