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艺术家
Dan Flavin
Louise Bourgeois Joseph Beuys Francis Bacon Matthew Barney Marcel Duchamp Eva Hesse
Robert Motherwell Jenny Holzer Gerhard Richter
Robert Rauschenberg Damien Hirst Hans Haacke Yves Klein Jasper Johns Donald Judd Anselm Kiefer Mike Kelley Jeff Koons Nam June Paik Edward Ruscha Gordon Matta-Clark Michael Heizer
第二篇: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谢金龙先生书法鉴赏
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谢金龙先生书法鉴赏
谢金龙先生,祖籍广东,现定居深圳。毕业于中山大学,是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建筑环境高级策划师。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易经文化协会副主席,深圳市龙华文学艺术创作学会副会长。
谢金龙先生自幼深受祖国传统文化熏陶,熟读四书五经。书法创作集天地之灵气,融儒、释、道于一体,使汉字的象形之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书法作品发表于《北京文学》、《中国文学》、《中国铁路文艺》、《文学月刊》、《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宝安日报》等报刊,作品屡获大奖,被众多部门、机构和名人珍藏。2013年11月20日《中国文化报》艺苑版整版报道了谢金龙先生的书法艺术成果。
谢金龙先生创作书法时,聚精会神,取字于无形,充分体现了汉字神韵和大自然的寓意。起笔神奇,收笔圆融。笔墨如游龙,飘逸洒脱,又如行云流水,气势非凡。挥毫之处,炁韵生辉,意到神到,方寸之中透出乾坤之炁。作品合乎阴阳五行,神来之笔,宛如天然,一气呵成。作品整体和谐,布局大气,题款落印,刚柔相济。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审美效果。
谢金龙先生对易经、中医有极其独特的研究,造诣深厚。作品字里行间既讲究道法自然,又合乎易理,功效特殊,艺术风格气势磅礴,用眼看之,赏心悦目。凝神观之,意境深远。禅心悟之,灵气横溢。谢金龙生的书法艺术集众家之长,俊逸而自然,已自成一家。
谢金龙生的书法艺术作品已真正体现了一个书法大家的非凡品质和风范。
大道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2014年5月25日
第三篇: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家田晓华简历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家田晓华简历田晓华,女,汉族,大专文化,1963年出生,甘肃省靖远县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新加坡艺术协会常务理事,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2005年8月,国画《巍巍太行》荣获纪念抗日名将左权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银奖。同年十月国画作品《长征》荣获第四届“庐山杯”曁首届“信华杯”全国书画大赛银奖,并授予当代“德艺双馨”书画家荣誉称号。国画《醉春图》入编《中国名家名作典藏》并获银奖。2006年5月,作品《周恩来同志在梅园新村》荣获人民的好总理--纪念周恩来诞辰108周年全国书画名家大展银奖,同年六月国画作品《傲雪迎春》荣获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并授予“首批全国文化和谐使者”荣誉称号。同年十月,国画作品《红军不怕远征难》荣获全国第五届“庐山杯”曁首届“铁通杯”书画大赛金奖,并授予当代中国“百杰”书画家荣誉称号。2007年5月,作品《北国风光》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并授予“当代杰出书画艺术家”光荣称号。同年八月国画《和谐中华迎奥运》入选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大型美术书法摄影展。
第四篇:2008年武汉女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联展开幕式致词
2008年武汉女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联展开幕式致词时间:2009-11-06 15:51来源:口译网 作者:口译网 点击:402次
Opening Remarks at the 2008 Women Artists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by US Consul General to Wuhan Wendy Lyle
March 8th, 2008
在2008年武汉女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联展开幕式上的致词
美国驻武汉总领事 白小琳
2008年3月8日
A hearty welcome to women leaders and those who are here to honor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各位在场的妇女代表,和支持国际妇女节的朋友们,大家好!
As a woman, I am privileged to attend the 2008 Wuhan Women Artists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on behalf of the U.S.Consulate General in Wuhan.作为一个女性,今天我特别荣幸代表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参加2008年武汉女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联展。
Let me fist congratulate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 for sponsoring this unique exhibit for us to appreciate the wonderful works of art by 24 Wuhan contemporary women artist at Wuhan Tiandi.We are here to celebrate their penetrating expressions, and colorful emotions.首先我向主办单位湖北美术学院和承办单位武汉瑞安天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表示祝贺。通过他们的安排,24位杰出的武汉当代女性画家的作品出现在武汉天地,展示在我们眼前。她们的作品表现了女性敏锐的观察力和亲和力,抒发了女性多彩多姿的感情。
We recognize the significance of opening this exhibit on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We, men and women from China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gather together here today to pay tribute to the fact that women have increasingly gained respect internationally.We are proud that “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
在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这一天展开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画展意义深长。在场的朋友来自四方,有男有女。这意味着妇女地位逐渐得到国际认可。相信在场的朋友们都跟我一样,为妇女能撑半天边,感到自豪。
Art has many dimensions.Life is art.Doing what you do well to make contributions is art.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pay tribute to all artists, including leaders of Wuhan Women’s Federation, President Luo Ting who came all the way from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Vice President Zhang Ying of Jianghan University, Ms He Donglan from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nd above all, all the men who stood firmly behind all ladies.艺术是多元的。人生就是艺术。站好工作岗位,做出贡献就是艺术。除了表扬女性画家之外,我不敢忘记在场的其他艺术家,包括武汉市妇女联合会的代表,远道而来的湖南女子大学校长罗婷女士,江汉大学副校长张英女士,和中南民族大学的何冬兰主任。当然,我更不能忘记支持妇女的男士们。
“Women everywhere share the same dreams--to be educated, to live in peace, to enjoy good health, to be prosperous, and to be heard.As we celebrat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and Women's History Month, we honor men and women who work together to advance justice, dignity, and opportunity for women.” That was said by the U.S.First Lady when she and President Bush celebrated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in the White House.I am honored to deliver their message to you today.Thank you!
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为国际妇女节在白宫举行庆典。他们向全球各地为女性争取平等与尊严的人们致敬,并为全球妇女追求教育,尊重,和平,健康与繁荣的心愿表示祝贺。我再次将他们的信息带给各位。谢谢。
原文链接:http://
第五篇: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这几天拜读了卡夫卡的这篇《饥饿艺术家》,在短短五千余字的文字里,用奇异的笔调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羁但又充满现实意味的故事:饥饿艺术家以表演饥饿为生,并以这样的表演招徕大批观众。渐渐他对自己的表演产生了荣誉感,从没有自觉自愿离开过兽笼,还为别人不给他机会成为“空前伟大的饥饿艺术家”而深感苦恼。可随着时代的变迁,曾备受观众喝彩的饥饿艺术家逐渐被人们抛弃了,观众不再对所谓的“饥饿艺术”感兴趣。他只好“屈尊”加入一个马戏团,他的表演也成了一个次要节目,马戏团的观众对黑豹更感兴趣。而他被人们忘却了,最后连同烂草一起被悄无声息地埋掉。
令我震惊的是,饥饿艺术家临死前的表白。他只能挨饿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能找到适合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象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句话曾让我落泪,而对饥饿艺术家的感情变得复杂了起来,不再是单纯的同情,感慨,而是有一种无奈与崇敬之情参杂在内。饥饿艺术家在临死之前告诉人们,他之所以不吃东西,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语出惊人,原来艺术家并不是真正的因为对艺术的追求而不吃东西的,而是因为不能。原来艺术家也不是多么神圣的人,他也不是为了艺术可以连生命都不要的人。但是转过头来再冷静的想一想,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因为没有合适自己口味的东西吃就能一直饿着自己而不勉强吃一点东西呢?当然不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也许这就是我对艺术家有崇敬之感的地方。文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我想,饥饿艺术家不再骄傲是因为自己没有合适食物的无奈,而仍然坚定就是自己对艺术的坚持和追求了。
美国文艺理论家R·W·斯托尔曼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其中的含义:社会学的、宗教的和形而上学的。首先“绝食艺人在笼中的困境代表了艺术家在现代世界中的困境: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格格不入。从这个角度来阅读,《饥饿艺术家》是一个社会的寓言。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示,就是艺术家和社会的分离”。从宗教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绝食艺人看作一个神秘主义的代表者,一个圣人,或者一个神父。故事便以历史的观点讽喻了宗教的困境。用宗教术语来表示,就是神和人的分离,灵与肉的分离。”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绝食艺人代表精神,作为精神存在的人,豹相应地代表物质,人的动物性。用形而上学的术语来表示,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分离。”
从这三个层面对作品的理解相对应,饥饿艺术家似乎也隐含了创作者的三个身份——即作为现代人、犹太人和艺术家的卡夫卡。犹太人对民族宗教的虔诚、现代人对发达工业社会的赞美和艺术家对自我实现的推崇在卡夫卡身上不再凸显,取而代之的,是拥有着三种身份的卡夫卡对自我身份与作为普世的人的生存状况的痛苦思索和不懈追问。一直以来,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让人们相信,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在作品中的映射:病逝前一个月,卡夫卡曾在病榻上艰难地校对这篇小说的清样,并在读完之后泪流满面。艺术家的悲惨遭遇似乎象征着现实中卡夫卡面对严酷的社会压力不断躲藏自己、隐蔽自己。但透过眼泪,我们能读到的更有卡夫卡对人类社会二元对立难以调和的哀叹与被困在现代社会的悖谬陷阱中无法自拔而神伤。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极少数自己满意出版的小说。在我看来就是卡夫卡自己的投影。饥饿艺术家一生的表演都没有得到过观众的肯定与赞赏,即使他曾得到过极高的声誉,观众给予他的也不是由衷的肯定。甚至惊叹于他是怎么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进食的。对于艺术的偏执使他坚持到最后,谱写下悲哀的艺术人生。
饥饿艺术家的一生是可悲的,对于自己的艺术他一直都在寻求观众的肯定与赞赏,而却到死都没有得到。饥饿艺术家的职业荣誉感让他即使饿死也不会吃东西,但是观众并不能理解这种所谓的艺术,观众们认为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类是做不到这样的事的。因此,即使饥饿艺术家想方设法的让人们监视自己,向他们展示自己的超能力,但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人们的肯定。人们跟着时下的潮流之风每天都要去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没有任何理由,只是赶个时髦罢了。人们对饥饿艺术家的赞赏也是对饥饿艺术家行为的一种曲解,或许在观众看来,饥饿艺术家之所以应该被赞赏并不是因为他能在不进食的情况下依然能延续生命,而是惊叹于艺术家居然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偷偷进食,并没有人真正理解饥饿的艺术,因此,即使艺术家曾经名声大振,他也是可悲的,因为他的艺术实际上是被观众亵渎了。而后期饥饿艺术家来到了杂技团以后,更是得到了惨不忍睹的待遇,他已经完全不能勾起人们的兴趣了,即使他自称自己的技艺完全不减当年,但是他依旧只能是人们去观赏野兽是被带过一眼的角色,直到他要死的时候依旧没有人理解他的艺术。饥饿艺术家的另一可悲之处在于,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永远的不到满足。饥饿艺术家永远都觉得自己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然而一旦到了四十天的时候他就不得不被经理硬生生的拖出来,吃令他恶心的食物。然而经理这一决定的理由是四十天之内人们可以被各种广告吸引而来,然而四十天之后,人们就会疲乏,表演场就会门庭冷落。因此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艺术家不得不牺牲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因此他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卡夫卡的小说一直都是学界研究讨论的焦点。无论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家、现代主义理论批评家还是当代前卫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寻出大量的因素来为其理论作支撑。从中我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的小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植根于卡夫卡对于人性和世界的洞察,也来自它的文体和形式的新奇。《饥饿艺术家》最为完美地展示了卡夫卡小说的写作技艺:一种不断翻转、在众多可能性之间不断滑动和制造反讽的艺术。
《饥饿艺术家》就是这样一篇“卡夫卡式”的小说,它像卡夫卡抛出的一枚至今没有停稳的骰子,让我们目眩神迷。而答案始终悬而未决,让读者无尽想象。我想在学习上我们也需要有这种stay hungry的精神,一步步专注于自己所在的行业,才能做到世界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