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

时间:2019-05-15 14:0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

第一篇: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

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

学号 XX 班级 XX 姓名XX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爱国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展,台海局势开始进入结构性变化阶段。结构性变化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两岸民众福祉,也符合两岸人民的期待。概括起来说,台海局势的结构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两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过几十年发展,两岸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局面。特别是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等相关文件的签署,以及未来ECFA的讨论和签署,都将推动两岸经济进一步整合。

二是两岸民众心理距离更加接近。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扩大,两岸人民之间的敌意逐渐被化解。民众对和平发展的认同是两岸能够实现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在台湾重建统一动力的重要基础。

三是两岸的社会整合加速。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加,两岸一日生活圈形成的速度加快,两岸关系已经由开始经济整合向社会整合过渡。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定居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不断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当地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未来随着台湾对大陆居民入台限制的放开,同样的情况也会在海峡对岸出现。

四是两岸生命共同体加速形成。两岸之间的隔阂逐步化解,联结逐步加强,命运休戚与共。一个横跨海峡两岸的生命共同体已经隐然成型。

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 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大陆要采取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的执行有利、有益、有力的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无论台湾内部发生怎样不利于两岸统一的突发事件,在任何环境下,也不要以影响,甚至牺牲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为代价。两岸和平统一本质上取决于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中国大陆在与台湾社会各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沟通及交往的过程中,让台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及支持两岸统一的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使台湾社会始终保持现有管制和生活方式、方法不变,就必然能赢得台湾社会及民众对两岸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在台湾社会及党、政、军和企事业单位遇到内外困难、问题和风险时,两岸应视为“反独促统”的机会,要不分蓝绿均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台湾政府和相关责任人感受到中国大陆的善意和信任,让台湾民众切实享受到两岸深入交流和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台湾社会各界关心的民生困难、军事威胁和参与国际交流的问题中国大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没人可以抹杀的.两岸走向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怀抱,全球的中华儿女都会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二篇:当前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取得的新进展

当前深化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新进展

备受瞩目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分论坛在两岸专家学者的参与和研讨声中落下了帷幕。本届论坛围绕“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的主题,就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三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达成19项共同建议.诚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该次论坛上致辞时表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在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两岸的发展有两座桥梁,第一座桥梁是经济的合作追求共同的利益,第二座桥梁是文化的交流,这两座桥梁都非常的重要,经济的合作就像手搭手、手携手,我们要越来越紧密,而文化交流是心连心,血浓于水。吴伯雄讲的多好呀!他道出了两岸民众的心声和期盼,也说出了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强化根缘的手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贾庆林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讲话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的经济利益,而且要加强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增强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认同。要不失时机地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机制化的合作格局,进一步密切两岸民众感情。”两岸共同拥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陆与台湾同文同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史缘、地缘、血缘关系。

台湾大多数民众祖籍来自大陆,这是不争的实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两岸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如同手携手。在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的前提下,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成为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重要议题之一被提上两岸交流的日程,这也充分说明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进一步强化民众对两岸同文同祖同源同根认同的有效手段,进而增强两岸民众的根缘意识。通过广泛推进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提升民众对中华文化感知,校正民众思想深层次错误的认知,真正地实现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达成对一个中国的认同。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民心相连的平台。近年来,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开展了一些活动,但与两岸经济合作步入常态化和机制化相比,文教交流合作相对来说有些滞后。本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把文教交流合作作为议题之一,足以说明文教交流合作引起两岸共同关注,有着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诚如,吴伯雄所言文教交流合作是民众心连心的桥梁。能够使两岸民众心贴得更紧,情连得更亲,靠得就是文教交流合作。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这个平台的搭建将为两岸民众更好地了解对方、了解历史、了解自己创造条件,为台湾民众就根在何处、来自何方解疑释惑,真正对历史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解读,破解多年的误解或不解。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使两岸民众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这种认同下,两岸民众的心就会连的更紧,亲情就会更浓。大陆的文化交流团赴台开展交流活动,在岛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 “中原文化宝岛行”、东北二人转赴台演出、安徽省“铭传亲缘宝岛行”、宋祖英小巨蛋精彩演出等等,这些文教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台湾民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进了交流,也拉近了与台湾民众间的距离。

三、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消除误解的良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但经济的向好发展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误解。两岸隔绝了半个多世纪,加上台湾深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文宣的不良引导,对民众思想认识产生了大的影响。当前两岸民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针对这一客观现实,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是今后两岸交流的主攻方向,刻不容缓,肩负着以文化之的重要使命,逐步形成两岸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同步展开的局面,坚持“两条腿”走路。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消除两岸民众思想认识存在的分歧与隔阂,破解民众认识误解的良药。

因此,对于同为一家人的两岸同胞需要通过文教交流合作来化解不解,来理清两岸历史的缘源。回望过去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自从2008年以来,由于两岸文教交流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台独”势力强烈反弹,美国阻挠两岸文化整合,构建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机制面临复杂形势。

当前,我们应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凝聚两岸文化共同体夯实文化基础。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 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2012年1月14日,马英九在“大选”中赢得连任;,同一天,福建永定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编著的《永定客家台湾缘》一书出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该书作序强调: “两岸经济合作手携手,文化交流心连心。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的交流更为重要,两岸关系未来能否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关键在文化平台上的沟通、交流与融合。”

经过30年发展,两岸文教交流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缺乏规划、总量有限、效果不彰等诸多问题。由于两岸政经社会制度截然不同、长期隔绝对峙以及台当局反共宣传教育,两岸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文教台独”政策强烈;中击中华文化,导致岛内民众中国认同削弱。20岁以下的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对中国的认同度在各年龄段中最低。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前,两岸经贸关系总体上越来越紧密,但两岸社会对立却越来越明显,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朝不利两岸统一的方向发展。即使国民党重新执政,也未能根本扭转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这表明,单纯的两岸经贸关系和浅层次的文教交流,仍难达成两岸文化统合和政治整合的目标。

有鉴于此,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第一,加快对“文教台独”拨乱反正的进程,削弱“台独文化”对岛内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第二,促进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信任、凝聚历史记忆、培育共同价值、增强共有认同,避免两岸和平发展滑向“和平分裂”或“和平独立”。第三,加快推动两岸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程,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文化架构,为未来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创造条件。第四,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形塑中华文化的时代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新进展

◆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文教交流蓬勃发展,呈现“文化对话增多、产业合作增多、入岛交流增多、常态交流增多、相互招生增多”等新特点。这些重大进展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与互信、淡化“文教台独”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1.两岸文化交流呈现“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层级提升、质量提高”的基本特征。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由2007年的552项、5000多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近3000项、12000多人次。,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等各领域。2010年9月2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名义率团访台,他的台湾之行“掀起一股超强的文化旋风”。2010年6月,台湾作家朱秀娟、陈映真、莫那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中国作协首次吸纳台籍会员。

2.高端文化对话增多,并达成诸多共识。2008年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特别设立“文化沙龙”,加强两岸文化对话。2009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教交流为主题,达成6个方面、29点“共同建议”。2010年9月在台北召开的第一届两岸文化论坛上,两岸文化界代表呼吁两岸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尽早商签文化交流协议,促使两岸文化交流机制化、常态化。两岸相关文化部门于2012年2月8日正式启动“中华语文知识库”,两岸数百位学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中华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于2012年5月付梓,既是两岸文化界“累积理解和尊重的另类对话平台”,也是落实两岸文化共识的重大硕果。

3.文化产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以来,大陆多次赴台举办“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文化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等部门在厦门连续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台湾文创企业积极来大陆参加文博会,呈现“参展数量大、曝光度高、实质合作达成率逐年上升”等特点。其中在2011年11月底举办的第四届”两岸文博会”上,台湾参展企业和机构比上届增加71.08%,签约项目155个,签约金额近360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两岸文化交流成果迅速增加,为催生两岸共同文化品牌和文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入岛交流日益增多,影响不断扩大。2008年以来,文化部等部门积极策划、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务实有效、影响广泛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以品牌项目为依托,推动入岛交流,深受岛内民众欢迎。文化部促成“山水合璧——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轰动海内外。2009年11月、2012年2月第一届、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2011年9月第二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客家之歌》、《妈祖之光》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在台举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期间,北京什刹海体校大型风情功夫剧《寻找功夫》和中国杂技团“3D”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赴台湾高雄驻场演出104场,收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两岸迄今为止历时最长、场次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商业演出。

5.常态化,固定化交流明显增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论坛、“郑成功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都是涉及两岸文教交流的固定平台。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节、海峡两客家高峰论坛,成为客家文化交流的固定平台。中华文化联谊会举办的“情系”系列两岸大型文化联谊活动,两岸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文化联谊行”等大型精品晚会活动,在两岸轮流举行。两岸诸多城市参与的“两岸城市艺术节”,进一步深化了两岸城市文化交流与合作。2010年6月3日-28日在上海举办的“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大型活动,成为迄今为止两岸合作在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

6.两岸教育交流更加深入,陆生赴台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交流全面展开,校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高校相互招生不断增加。2010年,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台生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2010年8月19日,台“立法院”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一些大陆院校学历,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交流新纪元。截至201 2年1月,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累计达3万多人,目前在校生为7000多人。2011—201 2学年是开放陆生赴台就读的第一年,台湾高校可招收大陆学生2141人,实招928人,742人确定赴台就读。

与此同时,两岸各界积极探讨文教交流合作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11日在长沙开幕。海峡两岸各界共500多人出席论坛,研究探讨全面推进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本届论坛主题为“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这是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自2006年开始举办以来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

贾庆林在演讲中提出了五点意见:维护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承,加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增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蓬勃活力;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吴伯雄在演讲中表示,经贸与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座桥梁,缺一不可。要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平台;要加强教育交流,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求学,承认大陆学历,同时鼓励两岸学校与学生之间展开研究与教学合作,推动交换学生计划;要推动媒体合作,为两岸同胞搭起资讯沟通的桥梁。

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11日下午在专题研讨会上,还公布了多项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措施。

大陆文化主管部门正在制定并将适时出台惠及台湾演艺界的政策,如鼓励台湾业者在大陆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支持台湾演艺经纪公司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等。

教育部决定,参加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且考试成绩达到台湾一流大学录取标准(顶标级)的台湾考生,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就读,经学校面试达到录取标准即可入学。鼓励、支持两岸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实施互换学生计划,并相互承认学分。

广电总局将允许台湾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公司,在福建省提供有线电视设备和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大陆主管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并将适时出台惠及台湾电影业的政策,鼓励台湾业者经批准在大陆参与合拍影片,建设、改造电影院,发行大陆影片等。

新闻出版总署将把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作为两岸出版交流试验区,支持两岸业者以版权贸易形式合作出版科学技术类期刊。台湾业者参加大陆书业活动相关费用与大陆业者一致。鼓励台湾企业到大陆相关新闻出版行业的产业园区或基地投资落户,享受园区或基地优惠政策。对在大陆台资企业开发并入围国家重点网络出版工程的精品项目,在表彰、奖励、宣传、资助等方面与大陆企业同等对待。

两岸新闻界代表还特别研讨了两岸新闻交流问题。代表大陆新闻界发表演讲的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表示,两岸新闻界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岸即将全面实现直接双向“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的同时,尽快实现双向直接的“信息通”,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周锡生提出进一步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的五点建议:尽快实现两岸媒体常驻;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合作设立“两岸新闻报道奖”。

台湾联合晚报社社长项国宁代表台湾新闻界发言时对此表示完全赞同。他说,两岸应开放媒体常驻,互设办事处,促进新闻采访正常化;对媒体驻点家数及人数放开限制,促进新闻资讯的流通;开放广告的刊登,促进商业资讯的流通;健全网络交流的机制与环境;思考特殊性质媒体合作经营的可能性。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消除两岸民众思想认识存在分歧与隔阂,破解民众认识误解的良药。因此,对于同为一家人的两岸同胞需要通过文教交流合作来化解不解,来理清两岸历史的渊源。新时代,新世纪,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亟待深化合作,而深化合作规则章程的重要一步则是两岸尽早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两岸文教交流已到下一站重要路口!

第三篇:当前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取得哪些新进展

一 当前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取得哪些新进展?大学生在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中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两岸各项文化交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继续加强。目前,大陆近百所高校与台湾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高校教师互访、讲学、任教不断增多,一些台湾知名学者还受聘到大陆高校长期任教。两岸基础、职业教育交流不断取得新进展。

两岸文化交流高潮迭起,两岸文化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了一批两岸文化交流精品。通过举办各式活动,两岸文化界的交流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两岸科技交流继续向专业领域发展。上半年,两岸电子、通讯、纳米、生物等专业领域的科技专家交流及学术研讨活动持续不断,两岸高校、科研机构及人员的合作研究继续升温。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两岸产业发展,增进了两岸学者感情。

两岸卫生交流及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大陆医药卫生主管部门在推动扩大两岸医学教育、医学技术、医药团体交流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台湾同胞卫生健康问题的照顾。为方便台胞就医,卫生部门还在各省市全面展开建立台胞定点医院行动。两岸大学生自由进行交流沟通,把共同的民族情感传承给两岸的青少年,从而奠定彼此良性和互信的基础,增进认同和理解。进而促进两岸青少年间心灵认同感和亲近感。与此同时,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创造属于两岸民众发展的新趋势,为两岸未来的和平交流谱写新的篇章。

首先,当好两岸文教交流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与主人翁,做好两岸同胞友谊的传播者。以陆生、台生就学为例,无论是陆生赴台还是台生来大陆,都要适应陌生的环境,对来自台湾的学生,大陆学生理应帮助他们了解大陆社会,解决实际困难,以深互了解,减少彼此误会,建立深厚友谊。

其次,当好大陆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台湾先进经验的学习者。两岸社会文化差异较大,但各有所长,青年学生应在两岸交流中主动宣传大陆建设成就,更应学习借鉴台湾各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与相互融合。

再次,当好两岸共同价值的塑造者,“台独文化”的抵制者。陆生赴台出搞好学习外,还应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台独”论调,营造两岸一家氛围。

最后,当好大陆稳定发展的维护者,岛内少数人西化分化中国伎俩的反击者。针对岛内少数人以自由民主人权迷惑大陆生,配合西方文化西化中国的现象,青年大学生应珍惜当前大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大好局面,善加分辩,为国家的稳定、民族复兴

一份心力

二、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问题的成因

(一)南海地区资源丰富

南沙群岛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二)南海争端的历史因素

1951年,美国主持草拟、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中陷入被动。法国、日本对南沙群岛的侵略也是导致后来南海争端的一个“历史因素”。

(三)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加速了南海的争端

许多国家觊觎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导致越菲马等国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四)国际海洋法因素 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就可以存在多条分界线,这为那些专属经济区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

(五)中国在南海的治权长期无法落实

二战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是,国共内战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和台湾都缺乏全面驻守南沙群岛的实力。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南海,但我国大陆占领的岛屿面积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武力夺取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岛屿,在没有强大远洋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南沙群岛也很难长期坚守。(1东盟集体因素2大国的干预3)

四、维护我国南海权益的主要对策

中国政府在处理南沙争端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原则。在新的世界局势背景下,从战略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南海行政建制

落实南海行政建制刻不容缓。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加强对南沙群岛的管理与开发。主权问题不容争辩。行政管理的触角需要遍及我们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域。周总理有句名言:任何边界的划定,最终以实际控制线为主。

(二)、海上执法力量

统一我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上执法力量,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当务之急。在关系到主权的问题上,必须要有一个被赋予全权的负责单位代表国家并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一个拳头打出去。怎样让这个拳头有力呢,中国发展准海军有现实需要。

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做法。目前,美国海军+海岸警卫队军警结合的体制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当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拥有海岸警卫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和平时期海岸警卫队进行海上维权,战时海岸警卫队辅助海军作战,相当于我们的武警。

(三)、依靠法律力量

解决海权争端,立法要跟上来。菲律宾通过立法加紧对南海岛屿的争夺,反衬出中国在通过立法保护海洋权益方面的不足

中国是海洋大国,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字国,许多邻国已通过立法、行政等不同手段,向所有国家阐明了他们的立场,现在中国也必须补上这一课。立法之后一定要行之有效。强大的军事力量未必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没有这股力量,就会在许多问题上处于被动地位。

(四)、增强国防力量 建设强大的海军。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建设强大的海军,就是为保卫我国海疆安全,为解决海上纠纷提供后盾。加大海上防御纵深,实施全方位保卫海疆战略,脱海入洋迫在眉睫。涉足浅水者得鱼虾,涉足深水者得蛟龙。

(五)、增强全民意识

多专家学者认为,重陆轻海,是造成我国南海尴尬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公民参与是政府海洋管理的基石,它是海洋问题日趋复杂的必然要求,也是海洋管理公共性的内在要求,它有利于促进政府海洋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人海和谐的必经之路。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有责任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有责任去了解南海、认识南海、开发南海。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大步前进,目前的中国已是飞龙在天,但这还不够,中国还需要蛟龙在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当前自身就业形势的认识

当前自身就业形势的认识

09建环2班090410张慧欣

作为大四的毕业生,要面对的问题接踵而至。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但是对于选择找工作的学生就必须面对毕业等于失业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咎于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但是这并不是全部,自身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原因

作为大四毕业生,我认为自己在面临“就业难”的时候,最困难的是用人单位所提出的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是我们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如大家所知,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比专科生或者高中毕业生容易。总的来说供过于求是很重要的原因。由于搞笑的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不得不说大学四年生活,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把时间花在背知识点中,相对而言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却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二.经济原因

大四毕业生不像大一大二,完全处于校园生活中,作为毕业生,我渐渐开始接触和了解这个社会。我知道金融危机对于就业直接影响,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虽然我并不是很了解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一系列国际社会金融问题,但是从日常生活就可以体会到金融危机对自己生活和就业的影响。大学生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消费者,而金融危机引起的人民币贬值,让我们知道只有工资高才可能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

三.自身原因

一方面,作为大学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多少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同时基于自身消费水平,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大学毕业生,哪怕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我们必须知道现实是残忍的这个事实。因此,我认为刚毕业先找一份工作比工资的高低重要,在慢慢的工作生活中积累经验,等能力变强之后再去找更好的职位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

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作为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希望能有好的结果,但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大部分投出的简历都没有回音。经历的次数多了,就开始认识到其实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了解的过程,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了,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更好的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我认为做到一下几点是有必要的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

2.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

第一,要有确的职业理想。

第二,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五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世纪头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产品,而大学生就业,则是产品进入消费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否进入消费过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使用主体对产品要有需求;二是供给主体必须提供符合使用主体需要的效用,即有效供给。这两个条件的满足,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的成功。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任何双方的需要不能达到协调一致,大学生就业就不能实现。

1、从供给方面讲

人力资源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现实中,中国高校毕业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

(1)数量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各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需求的增长则相对缓慢。大学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突出。

(2)结构矛盾。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最显著特点。第一、从地区看,大学生青睐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不愿到西部偏远的省份去。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人才高消费现象,同时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地域性结构失业十分突出。

第二、大学毕业生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也是造成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他们的劳动力质量不合格,造成产品卖不出去。这要从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上找原因,大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过程,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大学生劳动力的质量。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从需求方面讲

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如果人力市场需求能随劳动力供给同幅度增长就不会发生失业率上升。

(1)经济增长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贡献不大。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来源。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2/3,远远高于我国。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持续膨胀的高校毕业生劳动力资源并不是呈同比增加的。

(2)经济落后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贫困地区、中西部、中小城镇及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没有特点,缺乏高新科技产业,同时财政又紧张,没有能力吸纳大学生。而大学生由于地区经济差距也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又造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迟缓,形成恶性循环。

三、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1、发展生产力,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有效增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 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与此同时,需求则增长较少,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2、加快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经济落差,拓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和其他任何产品一样,劳动力也具有“逐利”性质。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西部地区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这些地区的吸引力促使大学毕业生这样的高质量劳动力产品向西部及农村地区流动,拓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3、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适应能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校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其次,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第三,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期望值过高心理。调整就业心态,正确定位待遇。从而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不盲目求高,这才是正确的择业观。

下载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海洋维权形势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海洋维权形势 一、全面理解海洋权益内涵 何谓海洋权益?一般的理解是国家在认识和利用海洋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例如,毗连区管制权、专属经济区和大......

    当前就业形势

    篇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

    当前形势心得体会

    当前形势教育心得体会 当前煤炭市场形势如下: 世界经济影响。受世界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出口增幅萎缩影响中国大批外向型企业发展,这些外向型企业用电量下降影响火电生产,进而降低......

    当前中国形势

    当前中国形势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养精蓄锐、调整力量,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世界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局势保持总......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看法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我就四个方面的......

    试析当前两岸关系的新进展[五篇模版]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荆蓉蓉 *** 试析当前两岸关系的新进展 摘要: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边缘,自古即属于中国,古称夷洲、琉球。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是大陆不可分......

    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优秀范文五篇)

    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前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

    形势与政策之如何认识当前的腐败现象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 内容摘要:腐败分子越来越多”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我国现阶段处于腐败现象的易发、多发期。而“腐败越反越厉害”则是完全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