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岸未来关系发展形势
两岸统一终究是大陆与台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民进党执政有助于统一的趋势发展
1.让台湾民众看清党派主张,同时推进两岸关系
蔡英文政府为了兑现竞选承诺,从台湾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不会主动挑战“现状”。甚至会在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主动促成一些如两岸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而这些协议的签署,是现今即使仍是立法院第一大党的国民党无法做到的。不管是“维持现状”还是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都会让台湾人民更清楚的看到民进党的一些激进主张,不过是一群戏子的表演。同时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实质发展。
2.借力打力削弱国民党,终结国共意识形态之争
国民党长期大佬掌权,导致党内青黄不接。但置之死地而后生,未来4-8年党内年轻世代将会崛起。但是可能面临再一次面临分裂,或出现真正的挑大梁者新政治明星统一泛蓝力量,合并新党 亲民党等党外派系,不要看亲民党现在和国民党苦大仇深的,那是因为国民党执政,亲民党是在野反对党。等民进党上台后,所有反民进党的言论及反执政党的行动都会受到抵制,国亲两党同质性太大,而亲民党又没有国民党强大,自然无非是被吸收或彻底成为民进党的附庸,前者的几率更大。当然,如果国民党继续分裂的话。8年后,台湾人就会发现蔡英文也就这样,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但是国民党就会像现在的民进党一样说你800个错误,铁定又是一轮政党轮替。而那个时候,也就是未来8-12年,我国的政体实力已经和美国是一个层级的了。台湾也会在国民党或者民进党手中回归大陆。
3.台独教育自然崩溃有利于统一趋势
蔡英文人称空心菜,对于基本政策一头雾水,比如最近的一次辩论,她对九二共识的一些阐述,有一种承认有这个会谈,但不承认共识的这个说法的意思。而且受绿色基本盘制约,和大陆关系维持甚至超过马英九时代的可能性不大,大陆对台经济政策会有微调,让利会减少,台湾经济更不景气,对民进党的不满增加,因此她上台,对大陆最有好处。大陆这边也渐渐发现,台独分子的治理水平,比小蒋时期的技术官僚们差远了。台湾的国际空间收窄。这三条都会影响民进党政府的支持率。况且这本来就是一个只会打嘴炮的政党。既然如此,那让他们上台不但没有坏处,反而对统一大业有好处。损失无非是在教科书中多骂中国几句罢了。而教科书的教育效果,在现实面前,永远都是孱弱无力的——当陆台(或中美)经济关系完全逆转之时,长期以来的台独教育效果也会自然崩溃。
二、大陆基于法律、爱国主义和今后发展等原因不会放弃台湾回归
1.法律相关内容需要两岸统一
从法律角度来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序言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2.)受权发布:《反分裂国家法》全文
可以看出对于大陆百姓来说,中国是包括大陆和台湾两部分的,所以,中国现在处于分裂状态。我们的法律要求我们为国家统一付出努力。所以从法律层面来说,大陆所有人都是要无条件支持统一台湾的。在外交方面,中国一直都是对外宣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且台湾必须要统一是写入宪法的,中国大陆政府的核心利益不能被侵犯,中国的宪法是不能被践踏的。2.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的需要两岸统一
就跟台湾经过近年来的“去中国化”教育之后,台湾百姓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已经将至历史低点,而且有持续走低的趋势一个道理。台湾在我们的固有认知里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不需要经过任何理性思考的,大多数人默认的一个真理。
而事实上,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是有反攻大陆的计划的。也就是说,大陆和台湾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国家两个政权的角逐。这一点,也没有任何疑问。问题是,大陆的百姓到现在依然如此认为,而台湾百姓出现了不同的认知。这是导致现在两岸百姓出现频繁对立的主要原因。那你如果问我为什么一定要统一,很简单,因为我们认为领土完整是核心利益,而台湾又被我们认为是领土的一部分。简单的说,作为一个爱国人士,我没办法支持你独立啊,这有违我的认知,有违我的价值观。
3.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两岸统一
在和平统一的状态下,台海经济将拥有新的模式。好比当年深圳―香港模式的感觉,台湾良好的经济基础能够为大陆中部开发和东部进一步发展充当开放门户。同时对于民生上,在一些国内医疗治疗起来比较痛苦或者技术上无法治疗的疑难杂症,台湾会是一个新的希望。介于台湾有使用外国药品的优势,以及目前良好且强大的医疗系统,无疑对人民健康有帮助。在军事上台湾会是处理南海问题和保障岛链以及东海安全的关键。然后遏制美国的亚太政策,也能威吓日本和越南没事别老蹦蹦跳。对于大陆百姓而言,最直接的好处是,没人再欺负大陆的渔民了,打鱼都在内海范围了,三、大陆对台免签政策带来重要影响
1.早期政策加强台对大陆的依赖和认同
今天两岸的所有政策,以及大陆统战策略,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重要会面的基础之上的。那就是2005年连战率团参访大陆所带来的影响。当时的连胡两人达成了一个叫做《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的外交文件,文件中就关于经济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等,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之后在马英九当选的任期内,两岸政策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如大三通的正式确立,大陆游客开始参访台湾,第一批交换生赴台交换等。此时大陆的统战策略无疑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台湾经济上对大陆的依赖,二是加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这段时间的统战策略最好的成绩无疑是ECFA协定的签订,正式确立台湾大陆经济上的往来。2.对台政策调整直击经济命脉
大陆方面要调整对台政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掐住经济的脖子也就是台商。随着两岸贸易的进一步加快,在2013年时的两岸两会上签订了服务贸易协议,然而台湾中的一些民间团体利用青年势力强势插入两岸的关系。直接用暴力冲击的方式占领了立法院,以表达不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早期的两岸合作中台湾方面的受益者基本上都是资本金、政客、台企中高层还有旅游行业老板,而作为底层民众以及广大的青年团体,基本没有得到任何实惠,相反还要饱受物价高、房价高、就业率低、以及工资常年不变的困扰。之后台国办安排了一次访台,然而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访台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反倒是后来大陆政府直接取消了台商税负优惠使得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几乎全部受到了冲击,直接掐住了台商的经济命脉。同时国民党也受到了惨痛政治代价。政治上的失败使得两岸的相处进入了一个短暂的过渡期。这是不仅需要全面检讨过去所有的统战策略,同时国共两党也更需要进一步商讨下一步的走势。于是刚刚当选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就需要来大陆走一趟了,这次的“朱习会”是两岸政策上的一次重大会面,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时也正是之后持台胞证免签的政治基础。3.免签政策惠而不费有利于沟通交流 受到之前的太阳花学运的影响,在“朱习会”之后国共两党明确地提出了要兼顾普通民众,让民众更多的享受到利益、好处,同时要更加重视青年群体。于是大陆推出了对台湾实行免签的政策,对于持台胞证的民众将免签进入大陆。这意味着两岸策略中由过去的受益者人群为资本家和政客扩大到未来的受益者为普通的台湾民众,相比贸易协议而言这一措施惠而不费,不用付出什么大的成本却能造成很大的影响。短期可以吸引更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旅游;中期可以吸引优秀人才来大陆工作,毕竟在大陆,经济前景良好、薪资高、机会多、发展快等原因无疑是吸引台湾人才的一大助力;长期下,台胞证即是大陆身份证的一种,卡式证件让生活没有任何障碍,让台湾变成事实上的一个省,随意台湾人来进出大陆。
并且通过这一政策最基础的一个益处就是加强沟通,通过现身说法和面对面的交流建立良性的两岸沟通基础,这远比一些媒体、网络舆论引导能更好地去消除双方的理解障碍,更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趋势发展。
第二篇:两岸走势及其未来发展
两岸走势及其未来发展
近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三、两岸经贸制度性安排实现的路径构想
如上节所述,两岸经济一体化是一个缓慢发展与逐步推进的过程。如大陆贾庆林在2006年召开的“首届国共两岸经贸论坛”开幕式上所说“应本着双向互惠、共同繁荣、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而早在2005年,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也提出应先将金门打造成“一网三区”的两岸和平“新金门”构想(“两岸客货航运线”、“两岸台商信息交流区”、“金门和平观光特区”、“金厦共荣经济特区”),以现实和渐进的方式构建稳健的两岸关系。由此可见,在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路径选择上,两岸都考虑到了大陆与台湾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与既有条件,认为,在整个区域层面一次性建立起一体化组织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须采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到两岸共同市场,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次区域自由贸易区阶段。因为商务往来是两岸当前是政治对峙中最不具敌意,较不受政治权力拘束的交流。因此,在互相尊重与保障对方经济利益前提下,两岸双方可以在两岸次区域合作的层面上先行一步,以区域对区域、行业对行业、企业对企业的方式灵活处理贸易中的有关事宜,以局部、渐进的方式启动两岸经贸一体化进程,为将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制度性一体化奠定基础。比如,为发挥福建独特的对台优势,目前国务院通过和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台办又发布了八项惠台新政策,不断加大对福建省对台工作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力度。而福建省也专门出台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25条扶持措施,建立闽台行业对接机制,提高闽台在电子信息、机械、石化、轻纺等行业领域的合作以形成较强的配套能力。
第二阶段,自由贸易区阶段。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之后,两岸双方可就两岸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进行商谈,进一步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实现两岸间商品完全自由移动,在此阶段,两岸仍各自保持对区域外成员的贸易壁垒与贸易政策,这是可即时见效与最为可能的措施。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着手建立商务仲裁制度,为日后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建构法律体系和机制先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实践中,可以借鉴大陆与港澳的CEAP(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方式,通过签署“两岸自由贸易区安排”来实现,或者按照台湾的说法,签署“更紧密的经济运作架构(CEOF)”、“综合性经济协议(CECA)”或者“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来实现,也可视两岸三地各方的意愿通过建立“两岸三地自由贸易区”来实现,具体情况可通过两岸协商来决定。目前,“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第一、二轮商谈已分别于2010年1和4月落幕,接下来将进入更加艰难的谈判,双方都愿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尽快推动商签协议,具体的签署时间预计在2010年6月。
第三阶段,关税同盟阶段。随着两岸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两岸可进一步提升经济合作层次,推动经济法规制度的调和与各种标准化事宜,在“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两岸关税同盟”,不仅取消彼此之间的贸易壁垒,还对区域外伙伴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如此,彼此的协调从相同的外贸政策开始,慢慢推向更多方面,以期实现更为全面的经济整合。
第四阶段,共同市场。共同市场的模式特征是不仅实现两岸商品自由流通,也不仅对从外界进口的商品实行统一的贸易壁垒,而且还在本区域内实行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移动;不仅协调与统一彼此的对外贸易政策,而且协调与采行共同的对外经济政策。因此,就目前而言,“两岸共同市场”的实现还具有相当的难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只能将其定位在两岸经济一体化长期努力的目标。而究竟何时能够真正实现,则取决于两岸当局的意愿,由两岸共同协商决定。只有当两岸各方在既有的一体化中实现了预期获益,并认识到进一步获益所受到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的一体化才能克服,而且愿意进一步让渡对有关。
以上是两岸关系的三个特征。两岸关系的未来,必将决定于和这三个特征相联系的三 大因素,即台湾岛因素、中国大陆因素和国际因素。在这三大因素中,起决定和主导作 用的将是中国大陆这一因素。随着中国大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上升,国防 力量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必将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无论是“渐 进台独”或“急进台独”都是不可能得逞的。
参考文献 [1] 李非《当前海峡两岸贸易形势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周叶中;张艳;《论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3]》;学习与实践2007年09期
第三篇: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如果说,中小学阶段的价值是人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全面学习和积累,那么大学阶段则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准备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以往学习阶段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它的实践性。在这个阶段里,强调的是主动地学习,有选择地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大学是个人才聚集、知识密集、精神营养丰富的地方,这个阶段是每个大学生人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阶段,是人生获取能量、积累资源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兼收并蓄,广泛寻求与老师、同学、校友之间的互动交流机会,从而既获得一面面立体的镜子,清晰地认清自己;又获得各类精神营养的滋润;更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极富价值的关系网络基础。有些大学生的大学四年,连本班的同学的熟悉程度都很不足,更不要说与本年级、本校其他专业同学之间的相识与相知了。这种状况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茫茫人海之中,能够彼此在一个大学、一个专业、一个年级共同学习生活了四年,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啊。毕业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志在四方,彼此又有着怎样的互补互助的资源关系可以相互借助啊。
大学生活对人生的价值,还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它为我们赋予了可以终生受用的再学习能力。以往曾经简单的以为,大学是通常教育的最高阶段了,上了大学在教育的问题上似乎就到顶了。后来慢慢地才知道了这样一个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习将贯穿人整个生命的始终。大学生活是人在进入社会职场前的最后一个准备阶段,学习更多地是靠自我把握,没有人看着你、强迫你。尤其是当你将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社会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学习更体现为一种自觉地学习,一种对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规律的掌握与感悟。
作为高等教育的神圣殿堂,在大学的特定环境中,有着太多的学习机会可供你选择。如果你今后的职业目标不够明确,仅凭一时的兴趣或被动地随和别人,那些富有很大价值的图书馆、讲座等学习机会,都会大为贬值。因此,面对大学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只有自己心中的定位清晰,你才可能有效作出正确的个性化选择,大学阶段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准备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实现。
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明确未来方向,珍惜今天大学生活
第四篇: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
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
学号 XX 班级 XX 姓名XX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爱国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展,台海局势开始进入结构性变化阶段。结构性变化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两岸民众福祉,也符合两岸人民的期待。概括起来说,台海局势的结构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两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过几十年发展,两岸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局面。特别是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等相关文件的签署,以及未来ECFA的讨论和签署,都将推动两岸经济进一步整合。
二是两岸民众心理距离更加接近。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扩大,两岸人民之间的敌意逐渐被化解。民众对和平发展的认同是两岸能够实现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在台湾重建统一动力的重要基础。
三是两岸的社会整合加速。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加,两岸一日生活圈形成的速度加快,两岸关系已经由开始经济整合向社会整合过渡。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定居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不断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当地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未来随着台湾对大陆居民入台限制的放开,同样的情况也会在海峡对岸出现。
四是两岸生命共同体加速形成。两岸之间的隔阂逐步化解,联结逐步加强,命运休戚与共。一个横跨海峡两岸的生命共同体已经隐然成型。
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 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大陆要采取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的执行有利、有益、有力的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无论台湾内部发生怎样不利于两岸统一的突发事件,在任何环境下,也不要以影响,甚至牺牲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为代价。两岸和平统一本质上取决于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中国大陆在与台湾社会各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沟通及交往的过程中,让台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及支持两岸统一的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使台湾社会始终保持现有管制和生活方式、方法不变,就必然能赢得台湾社会及民众对两岸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在台湾社会及党、政、军和企事业单位遇到内外困难、问题和风险时,两岸应视为“反独促统”的机会,要不分蓝绿均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台湾政府和相关责任人感受到中国大陆的善意和信任,让台湾民众切实享受到两岸深入交流和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台湾社会各界关心的民生困难、军事威胁和参与国际交流的问题中国大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没人可以抹杀的.两岸走向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怀抱,全球的中华儿女都会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论发展两岸社会关系
论发展两岸社会关系
--------兼论中国大陆民众在两岸交流中的政治言行
作者:肖永国
所谓“社会关系”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更准确地说,“社会关系”就是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彼此间所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所以,“两岸社会关系”就是两岸民众在两岸关系存续、发展及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关系的总称,包括两岸民众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一、两岸社会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之所以强调“发展两岸社会关系”,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两岸自2008年开始恢复协商以来,台湾主张“独立”的政治势力不甘心丧失政权的失败,持续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对台湾民众散播不真实的两岸信息,对中国大陆极尽污蔑、侮辱、丑化和嘲讽之能事。最典型的就是:李登辉与陈水扁近20年的执政,已经不再把中国当作祖国,中国反而更像是一个不相干的亚洲国家。尽管依据台湾的“宪法”,“台湾与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但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现在几乎全部的台湾媒体,包括“中时”、“联合”以及台湾官方的媒体都直接称呼中国大陆为“中国”。
至于支持“台独”的新闻媒体就更不用说了。在台湾主张“台湾独立”的新闻媒体只要谈到中国大陆就必然秉持所谓的“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原则”。凡是呈现中国大陆面貌的具体的描绘都会是中国大陆产品就是“劣假产品”、“随时毒死人、害死人”;中国大陆民众在台湾的社会形象就是“偷渡客”或“假结婚”,来台的目的不是“打工抢饭碗”或就是来“做鸡的”;中国大陆对台官员一出口就是“脏话”、一动手就是“打压”。凡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新闻,绝对不说;凡不利于中国大陆的信息,一定大书特书。在新闻采编中,凡是“中国大陆”的前面,一定会加上诸如“恶霸”、“不民主”、“不自由”、“反人权”、“残忍”、“封建”、“没知识”等诋毁性质的政治形容词。
诸如此类的政治评论或社会形象在台湾各媒体中广泛存在,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两岸社会之间制造一堵阻碍两岸社会交流、交往与融合的政治屏障。
中国大陆在推进两岸全方位沟通、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台湾执政当局刻意制造的两岸社会屏障。因为在制造和扩大两岸交流、交往的社会屏障的社会群体中,不全然是目不识丁的个别台湾民众或极度狂热的“台独”分子,相反,更多的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头衔或较高的社会地位及较大的政治影响。这些人也不是没有来过中国大陆,更不是不了解中国大陆的发展。但是,他们之所以肆意歪曲和污蔑,就是为了延续两岸社会的隔绝、仇视或对立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越是在两岸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大陆越是要在发展两岸社会关系上精心筹划,做好长期发展和转化的工作。
二、设置两岸社会屏障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危害;
台湾岛内外“台独”政治势力在两岸之间制造的社会屏障对推进两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具有极大的政治危害。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主张两岸交流与交往的人进行政治污蔑。
“台独”政治势力诬蔑主张两岸交流与交往的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抹红”或“卖台”。即便是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都对这种政治污蔑“退避三舍”,更不用说普通台湾政治人物会怎样应对了。此类事情层出不穷。这也是主张统一的台湾民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台湾坚持统一的民众或政党,除了极少部分的台湾民众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两岸外,绝大多数坚持两岸统一台湾民众仍然认同“中华民国”。台湾坚持两岸统一的台湾民众,无论坚持何种统一的模式,但是至少都认同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都愿意参与未来“自由、民主、均富、统一的新中国”。这样的台湾民众在台湾被归纳成“统派”,在历次民调中“统派”大约有20-25%。其他75-80%基本上是希望两岸维持现状,或是渐渐在走向独立。
需要特别提醒中国大陆民众的是:台湾主张统一的“统派”,都可以大致统称为“民主统派”,因为他们相信“民主”是中国统一的大前提。或者说,未来统一的中国,“民主”是不可缺少的政治和社会机制。台湾的“民主统派”通常会对大陆民众发表的一些讥讽台湾民主的言论感到不快。事实上,大陆民众讥讽“台湾民主”的缺陷并不能增加台湾民众的统一认同,只会增加两岸的政治隔阂或对立。因为台湾的“民主缺陷”毕竟不是台湾人民所期待的,毕竟台湾人民也是台湾“民主缺陷”的受害者。更何况,任何一种政治和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不断建立、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中国大陆民众希望世界公平、公正地对待中国大陆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更应该以包容的心态积极、客观的认知或评论台湾民众选择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另外,能与中国大陆民众争论“中华民国”的台湾民众,几乎都算是台湾的“统派”或“偏统”的中间人士。因为台湾的“独派”始终认为“中华民国”已经灭亡了。所以,台湾的“独派”不会与中国大陆的民众争论“中华民国”的问题,台湾的“独派”坚持的是“台湾国”。
顺便说一句,在当前主导两岸交流与交往的“一个中国原则”具有强大的政治包容性。并非坚持“中华民国统一中国”的台湾民众就是“台独”或“独台”份子,也不是说台湾主张统一的台湾民众必须政治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准确地说,在两岸交流与交往中,中国大陆对台湾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或台湾对中国大陆凸显“中华民国”,都是违背两岸达成的“搁置争议”的政治准则的言行。但是,两岸在交流与交往的过程中共同倡导和认同“中国”、“中国人”及“中华民族”,这是符合两岸各自的宪政体制的基本政治责任和政治义务。
所以,中国大陆民众,无论是在网络论坛中还是在现实生活里,善待愿意平等交流和交往的台湾民众就是为两岸统一“尽一份心力”最好的政治方式。中国大陆民众不要在两岸社会交流和交往中动辄对从属于言论自由范畴的不同观点扣“政治帽子”或随意加“政治标签”。因为这种“亲痛仇快”的行为完全背离两岸的实际,实在令人齿寒,会让更多的台湾民众对两岸统一心灰意冷。
2、在主张两岸交流与交往的台湾政治人物之间制造政治流言或政治矛盾。
在台湾非常流行所谓的“放话文化”。一些政治势力借用台湾地域狭小但媒体发达的特点,故意曲解或放大某些政治言行,以达到制造主张两岸交流与交往的台湾政治人物之间的政治流言或政治矛盾的目的。加之台湾政治派系林立,存在彼此沟通不畅的问题,这些“不甚高明”的“政治流箭”很容易让从事两岸交流与交往的台湾政治人物防不胜防。“放话”或散布政治流言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可是两岸却必须为此付出沉重的发展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政治代价。
3、在两岸之间制造政治摩擦或破坏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
两岸在交流和交往的早期,由于历史形成的政治敌视和对立的政治思维,难免会出现沟通不畅的特殊时期。一些政治势力借助于貌似为一方着想的方式向另一方发布或“披露”某某政治人物所谓的“政治私密”,又冠之以“冠冕堂皇”的政治理由传播出去,达到混淆政治视听、破坏政治互信的目的。
4、制造两岸的政治误解;
若论制造两岸政治误解的这些手段,无论是水平或层次,的确都不高明。无非是在“信源”、“信宿”、“信
道”的其中之一进行刻意歪曲或人为放大,但是在两岸存在社会或政治障碍的环境下,在“三人成虎”或“偏听偏信”的舆论环境中,很难让两岸保持清醒和理智的政治和社会判断。
5、增加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政治和社会成本;
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只要对人民有利,都愿意在发展两岸交流与交往中做出政治或社会的付出。但是,如果存在两岸较强与较硬的政治或社会屏障,两岸必须要准备更大、更强的政治或社会付出,以至于短期内会失去两岸开展交流和交往的价值,造成两岸的“零和模式”的局面。
中国大陆农村有一句名言“要致富先修路”,其实,在两岸建立正常的经贸文化和政治关系时,同样存在开辟两岸政治和社会“通途”的问题。这就是发展两岸社会关系最大的政治意义和价值了。
由此可见,发展两岸正常的经贸文化关系或正常的政治关系,最重要的首先是突破两岸的社会或政治屏障。换句话说,如果不能率先形成两岸正常的社会关系,两岸努力建设的正常的经贸文化关系或政治关系,存在“付诸东流”、“裹足不前”或“难以为继”的政治风险。因此,越是在两岸深化经贸文化关系或政治关系之前,越是要首先打通两岸之间的社会或政治通道。
三、发展两岸社会关系的政治目标;
两岸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交往,就是希望两岸民众的相互接近,能够形成彼此更加客观的态度、认识和往来,创造更有价值的两岸融合、统一与繁荣的社会。开展两岸不同形式的交流与交往,至少有以下几个层次的目标:
(一)初级目标:帮助台湾民众树立正确的中国大陆的社会形象;
中国大陆自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新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以来,历经持续的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也经过了政治和社会的波折,感受到了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喜悦,也品尝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带来的悲苦。中国大陆经受的风风雨雨,本质上与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曲折发展没有什么两样。正因为如此,中国大陆的党和政府始终抱着积极、客观的政治态度接受人民、历史与时代的检验。特别是1979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党和政府凭借无畏的政治勇气和自我修正的政治机制,果断地终结了背离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政策和历史,以改革开放的政治胸襟开创了中国大陆的新纪元。
所以,认识中国大陆,需要客观的认识中国大陆完整的发展历史。无需将中国大陆的波折扩大化,也不必突出中国大陆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更没有必要主观放大中国大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一切以人民“答应不答应”、“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对中国大陆最好的政治评价。
除此之外,中国大陆的党和政府还总结了客观评判正误和是非曲直的标准,即: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任何偏见都是基于缺乏客观标准。中国大陆倡导的“三个有利于”的政治标准,如果抛开意识形态的政治差异,既是认知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客观标准,也是适合对所有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判断的标准。中国大陆发展的60年是不断接受人民、历史与时代检阅的60年,这其中也包括2300万台湾人民。在中国大陆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大陆的党和政府会越来越自觉的接受全方位的政治和社会考验。
(二)中级目标:消除两岸社会的仇视或对立;
通过两岸沟通、交流与交往,除了帮助台湾民众客观认识中国大陆,在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树立正确的政治和社会形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两岸民众密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的途径,正确的认识当代中国大陆的发展与现状。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大陆的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也包括不同地区或地理的人文历史,更要包括处于不同层次和环境条件下人民的生活。
两岸民众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但是不能允许存在对彼此的歧视;两岸民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是正常的,但不应该对彼此的贬低或诬蔑;两岸民众生活的环境、水平或条件有高低之分是正常的,但是两岸民众的生存和发展的选择权利决不能有贵贱之别。无论是生活在中国大陆的民众,还是生活在台湾地区的民众,两岸生活的共性必然是超越两岸生活的“差异”、“不同”或“高低”的。因为这才是两岸交流和交往的主流。也唯有如此,这些“差异”、“不同”或“高低”才会成为两岸交流与交往的“特色”或“风格”。
换句话说,人类生活在一起,无论地域或地区有怎样的不同、发展的历史或条件有如何的差异,但是生活的本质都是一样。因为那是做为人的共同属性的一部分。更何况两岸民众具有同文、同种、同源的民族特性,只要两岸人民愿意在交流、交往的实践中形成积极、客观对彼此或对岸的认知,两岸历史遗留的政治或社会的仇视或对立就一定能消除。反之,一旦两岸民众被蓄意的假象所蒙蔽,而又不愿意在两岸交流、交往的实践中认知彼此或对岸,那么只可能延续历史遗留的政治或社会的仇视或对立的思维、观念。所谓“上善若水”、“境由心生”,就是要求两岸民众不仅要学会用“双眼”观察和认知彼此或对岸,更要学会用“心眼”思考和理解彼此或对岸,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三)高级目标:促进两岸社会的正常往来;
两岸社会的正常往来是基于两岸民众之间的“客观认知”和“积极实践”,更重要的还在于两岸民众开展正常的社会交往、经贸往来及思想交流。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两岸不同政治或社会层次和不同社会界别的不间断的往来。
中国有句名言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用时间来检验彼此、用生活来考验对方、用变化来验证认知。事实上,两岸社会的正常往来也是如此。在台湾的历史上,固然因为历史的变迁而导致两岸政治的隔离,但是并没有隔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与联系。因为在两岸政治势力主导的两岸历史条件下,政治和社会隔绝的历史不是两岸人民可以选择的。更重要的,做为历史中的人,历史的悲苦只能成为两岸交流与交往的理由,而不应该成为阻断或隔绝的借口。我们无力改变过往的历史,只能把握今天的机缘,让历史的悲剧不在我们手中重演。这才是两岸人民开展正常往来的共同历史责任。
所以,开展两岸社会的正常交往,就是把两岸执政党、两岸政府和两岸民众置于接受历史变迁、时代变化和人民检验的环境和条件下,让两岸“相互扶持”、“荣辱与共”、“血肉相连”、“同享尊严”的人民的意志得到全面的贯彻和体现,就是发展两岸社会正常交往最好的标准和境界。
(四)终极目标:两岸共同主导台湾社会的发展;
无论中国大陆的执政党或政府,还是台湾地区的执政党或政府,自2008年以来都在倡导“人民最大”、“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是两岸历史最可喜可贺的政治变化。
“两岸向何处去”,这原本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两岸共同的历史和民族发展都做出了准确的回答。但是,两岸当前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台湾在遭受长达20年的“去中国化”的政治和社会逆流后,这个原本简单的答案就变得“讳莫如深”、“扑朔迷离”,以至于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境界”。
这种所谓的“玄妙”,本质上就是两岸人民的意志无法得到贯彻和体现的标志。把任何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无非是台湾政治势力愚弄台湾民众的“政治把戏”罢了。中国人常说“人命关天”,就是比喻没有什么事情比“人命”的事情更重要的。其实,这句话的推论就是:两岸人民的现实生活是超越任何政治和社会的最重要的事情。一切与两岸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享受更高品质的自由”、“拥有更高层次的尊严”相违背的政治和社会的体制、制度、规范或言行,都是对人民意志的违背。
由此可见,两岸任何政治和社会的问题,一旦置于两岸人民的生活中,一切是非曲直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发展两岸社会关系的主要措施;
本质上,两岸政治和社会的走向不可能成为问题,因为两岸的历史仅仅是两岸人民生活很小的一部分。两岸真正的问题是:两岸共同主导的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能否与两岸人民生活的目标相一致而已。这既是两岸的问题,更是两岸的答案。
因此,发展两岸社会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深化两岸各层次人员往来,特别是要加强两岸青少年社会群体的往来。两岸民间层次的往来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要学会正确认知彼此和对岸,更要学会欣赏彼此和对岸的异与同;
2、确立台湾主流媒体积极、客观的报导准则,增强对台湾公众认知彼此和对岸的主导能力。对待蓄意制造两岸政治或社会屏障的政治势力“断财路”、“绝生路”、“留出路”是基本的斗争准则;
3、大力发展对台湾不同阶段的教育合作,从两岸共同的台湾历史、两岸历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出发,除了培养两岸民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培养立足台湾、胸怀中国、放眼世界的气度和格局;
4、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两岸民众交流、交往。两岸社会交流“贵在坚持”、“贵在有序”、“贵在有效”。总结两岸60年政治或社会交往的历史,“做好自己”是发展两岸社会关系的第一准则;
5、拓宽两岸民众互动渠道和途径。开展两岸民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首先要有两岸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其次是要激发两岸民众积极参与热情,最后是要讲求两岸民众热衷互动的回报。两岸政治要服务于两岸社会,更要服务于两岸民众的生活,否则两岸互动就不会长久发展;
6、扩大两岸民众之间的社会互助。“如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两岸民众开展种类多样的政治、社会、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与互助,让两岸民众融入彼此或对岸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是最好的发展两岸社会关系的方式。其中,选拔符合条件台湾民众在中国大陆政府、科研院所或经济组织中担任职务或赋予职权,就是最直接的促进两岸社会关系的方式之一;
7、加强两岸民间组织之间的社会合作。两岸最终的政治和社会走向,本质上取决于两岸人民生活的方向。在台湾社会,民间组织强大是台湾的基本特征。两岸通过民间组织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或“社会合作”等模式,在“扎根台湾社会”、“服务台湾人民”和“引导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两岸人民生活的转向,就是最好的转变台湾政治和社会方向的方法;
至于其他的,只要两岸坚持不懈,在两岸人民的生活中,一定能找到更好的问题和更优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