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中国医疗服务未来发展关系
2014年中国医疗服务未来发展关系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预计2014年和2015年EPS分别为1.71和2.46(不考虑增发摊薄),同比增长分别为47%和44%,对应2014年、2015年P/E分别为37X和25X。
医疗服务和制药装备等三大业务平台,积极推动业务结构的转型,我们就业务规划与公司进行了沟通:快速拓展医疗器械产品线:公司规划了医疗器械9大业务板块。
以院感控设备积累的口碑与渠道突破医院市场,同时快速扩张产品线。未来感控设备、诊断试剂、血透中心、骨科耗材将成为公司医疗器械板块的核心增长点。
医疗服务:打造医院管理集团,疏通下游产业链。司目前旗下6家医院,未来将逐步实现改制并表,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公司仍将积极需求医疗服务领域的扩张机会。同时布局医院也将带动公司上游医疗器械业务的发展,疏通上下游产业链。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制药装备:产品升级+规模优势抵御周期。未来公司将借助粉液双腔软袋生产线、单抗制药装备等升级产品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同时将单产品升级为制药工程设计,提升整体业务附加值。产品升级+规模优势仍将推动制药装备业务的稳定增长。
预计2014年和2015年EPS分别为1.71和2.46(不考虑增发摊薄),同比增长分别为47%和44%,对应2014年、2015年P/E分别为37X和25X。借助大股东资金优势和行业整合趋势积极推动主业转型,由制药装备向空间更为广阔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扩张。目前支持公司持续扩张的基本因素未变,在百亿市值的基础上,未来公司有望延续过去高速增长的辉煌,维持“推荐”评级。
第二篇:浅谈中国制造及其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制造及其未来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制造大国,但是由于19世纪欧美强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在最近几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中国制造企业将如何发展?未来做能否产生挤入世界顶尖的制造企业?哪个企业?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奋斗。
一、何为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基本内涵即“Made in China”,指所有生产于中国境内的产品,而不只局限于由中国企业生产并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类:跨国公司中国直接投资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跨国公司在中国通过OEM或外包等由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的属于自主品牌的产品(包括零部件等中间产品)。
二、中国制造的背景
(1)国际因素。国际上,主要是世界制造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包括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促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及制造业呈现出在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日趋全球化,传统的福特式生产方式转向柔性制造的生产方式,制造业跨国的研发、生产等组织活动都已实现国际化。而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发展,研发、生产和营销服务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以区位环境、政府的支持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大量存在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网络将是吸引制造企业一体化区域集聚的重要诱因。
(2)国内背景。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制造的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直接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改革开放 20多年来中国共引进外资5675.2亿美元。促使中国从国外获取了诸多制造技术、生产线,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来源;使中国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市场化改革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潜在的消费市场,促使了民营经济发展,使它们迅速成长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中国制造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化改革释放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制造的发展。
三中国制造的现状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占比已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中国与日本并列第二。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MVA)占世界的11.44%。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 172 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 70%的 DVD和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 1/3 的彩电、箱包等产自中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制造业吸引了大部分外资。
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工业规模不断壮大。1978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仅有1607亿元。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工业经济迅猛发展。199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此后每两三年就迈上一万亿元台阶,2000年突破4万亿元。2003年以来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7367亿元,比1978增长2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6%。其中2007年一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超过1994年以前17年工业增加值的累计,2003-2007年五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改革开放前二十五年工业增加值的总和。
四、中国制造所面临的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还面临着一些必须充分重视的挑战和问题。总体来看面临着关键性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
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效专利共计119.519 6万件。其中,国内有效专利92.379 7万件,国外有效专利27.139 9万件,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7.3%和22.7%。在国内有效专利中,有效发明专利12.759 6万件,有效实用新型专利46.334 2万件,有效外观设计专利33.285 9万件。由此可以看出,国内有效专利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发明专利所占比重
相对较低。
而在国外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20.961 9万件,远高于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实用新型专利有6 387件,外观设计专利共5.539 3万件,分别低于国内有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截至 2008年,我国机械工程领域国内有效专利数量远低于国外在我国的有效专利数量。
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修订的技术领域分类标准,在35个技术领域中,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在食品化学、药品及材料冶金等 9个领域占据优势。但在如光学半导体及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国外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所占比例仍超过国内。
2.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竞争力弱由于我国制造业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所以往往依据客户提供的产品规格与制造规范进行生产与组装,在产品设计、品牌经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投入较少,致使我国制造业在品牌方面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多数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
由于我国产品附加值低,往往采用低价竞争和模仿国外新产品的方式来赢得订单,在国际市场上频繁遭遇贸易摩擦。
2008年,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国;我国产品居美国337调查首位;我国产品居美国CPSC(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召回首位;位居欧盟RAPEX(欧盟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通报首位。
3.能耗高,效率低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整体一直未能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已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4.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相对于其他行业较高。在2008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中,参评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1.6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8.6%。2008年入选企业中制造业企业的比例为58.7%。而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一定差距。入选信息化500强的企业中,34.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6.4%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民营企业水平较低。入选信息化500强的企业中,有12家是世界500 强企业,174家企业是中国500强企业,信息化500强覆盖了国民经济的骨干成分。而信息化500强中民营企业的数量虽然比以往有所提高,但占比仅为16.8%。
五.对于未来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作何对策
“中国制造”长期以来以价格优势打入国际市场,这一策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的低价格竞争必然引起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企业提出反倾销指控。同时,由于低成本战略导致的低质量,也一度让“中国制造”成为“低质量”的代名词。总之,中国制造”不能停留于以往模式,而应寻求其他出路。我们认为,要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必须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规范体系
第二,完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推行质量安全“从工厂到家庭”的全程控制
第四,建立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第五,加强产品质量监控, 带动产品的精品化和品牌化
第六、鼓励企业研发核心技术,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第七、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升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中国必须打造数量众多的、属于自己的中国品牌,而且“中国制造”也具备了建造中国品牌舰队的实力,中国已初步达到了与发达国家在中高档产品上一较高下的发展阶段。
值得宽慰的是,如同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一般,中国在本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从容镇定,使得对中国的赞美声已从单个人的独唱发展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合唱“中国制造”在国际上也确实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
开始走上国际舞台,用自己的努力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并得到了世界认可“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分子。2010年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制造”应该不断地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在危机中反周期生存。
“中国制造”不能总是“物美价廉”,不能一直靠卖苦力、卖资源生存,“中国制造”不能总靠价格低廉、广种薄收、利润菲微血拼,而如果我们能把这次“中国制造”的危机,化作加强品质监督、改进机制、提升产品层次、提高产业结构,从而改善产品安全性能的机会,让“中国制造”不仅价廉,而且物美,勤修内功,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性价比的产品,真正地让“中国制造”扬眉吐气。
C09机械2
汪星明
091309231
第三篇:中国未来的医疗主导的讨论
中国未来的医疗主导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昨天我在关注的ISPN官方公众微信(ISPN-CGFNS)上看到一篇新闻,题目是:公立医院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基本卫生服务。主要内容是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发表了这个观点,并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公立医院以后要取消“特需部”,“VIP部",把主要精力放到基础的医疗服务中去,转变以盈利为目的的办院理念,回归公立的医疗服务职能。那么有人叫该问了,公立医院不做特需了,没有高端了,有钱人想要享受高端,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国家改革的目的。这些高端的医疗服务要有私立、民营、外资医疗机构来提供。这样才是真正的社会分工明确,基础建设与特殊需求分开。
作为护士来将,什么才是好工作?高薪,保险、轻松、地位高,有发展,这就就是好工作。所以大量护士的流失,从公立涌入私立,民营,外资医疗机构并不奇怪。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再也不是拿几万几十万甚至几十万走后门进入一个公立医院,安稳一辈子时代了。社会在飞速发展,互联网在飞速发展,我们能够做的,以及选择已经更多了。没有所谓的安稳。如果你真的希望安稳,内心希望得到一份保障,一份踏实,只有通过一种方式可以得到:读书、学习。只有你一直在进步,抓住时代的尾巴[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需要加扣二三一五一二六九一八]不放,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才不会等自己老了有很强的失落感,才不会望着夕阳叹息。
中国的护理会往哪里发展,看看发达国家就知道了。中国提前进入了强国大国的行列,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将大大缩短各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也许目前所谓发达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达到的水平,我们只需要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中国这一代的领导人有非常远大的发展战略和很好的发展眼光。这就打破了中国固有的一些观念和体制,形成了一种平等,公平高效的发展局面。作为护士,做为一个为人类提供服务行业的一员,一切都在进步,而我们的观念还在固守,不思进步,不求进取,以后不徒悲伤,徒什么?
所以以后不要总是想着进公立医院了,不要想着总当公务员了,因为铁饭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发展、提升才是硬道理。很多护士朋友也看到了周围的变化,感到了恐慌,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所谓的高端医疗机构是很好,可是他们说的国际护理理念,高英语水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怎么才能达到?这种迷茫我只能说很同情,却无法理解。因为国际护士执业水平(ISPN)考试的前身CGFNS考试,不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作为国际护理水平标准在全球开展了吗,中国虽然引进比较晚,是在2003年引进的,可是发展的并不慢啊,2008年就已经开始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如果你连ISPN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了,想都没有敢想过,也不知道这是更改变理念,提升自己,使自己达到国际护理水平的最直接工具,那岂不是很难被理解嘛!甚至还有人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考试?我想引用一句名言:没有为什么,你可以不学。学习、读书、进步都是需要发自内心才会真正的有收获,带着目的性不是学不好,是学不精。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非要搞得那么功利,岂不是失去了它的意义。这一点和中国的教育是一样的。教育本来是对人的一种福祉,一项千秋万代的事业,可是在中国却成了学生最仇视的一件事。以至于高考完,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卷子,书全部一把火烧掉,或者变成仙女散花手中的花。这就是教育需要反思的地方。
本来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择业应该选择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的,却扯的有点远了,大家如果觉得有点用处,就参考参考吧!
第四篇: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如果说,中小学阶段的价值是人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全面学习和积累,那么大学阶段则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准备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以往学习阶段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它的实践性。在这个阶段里,强调的是主动地学习,有选择地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大学是个人才聚集、知识密集、精神营养丰富的地方,这个阶段是每个大学生人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阶段,是人生获取能量、积累资源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兼收并蓄,广泛寻求与老师、同学、校友之间的互动交流机会,从而既获得一面面立体的镜子,清晰地认清自己;又获得各类精神营养的滋润;更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极富价值的关系网络基础。有些大学生的大学四年,连本班的同学的熟悉程度都很不足,更不要说与本年级、本校其他专业同学之间的相识与相知了。这种状况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茫茫人海之中,能够彼此在一个大学、一个专业、一个年级共同学习生活了四年,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啊。毕业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志在四方,彼此又有着怎样的互补互助的资源关系可以相互借助啊。
大学生活对人生的价值,还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它为我们赋予了可以终生受用的再学习能力。以往曾经简单的以为,大学是通常教育的最高阶段了,上了大学在教育的问题上似乎就到顶了。后来慢慢地才知道了这样一个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习将贯穿人整个生命的始终。大学生活是人在进入社会职场前的最后一个准备阶段,学习更多地是靠自我把握,没有人看着你、强迫你。尤其是当你将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社会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学习更体现为一种自觉地学习,一种对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规律的掌握与感悟。
作为高等教育的神圣殿堂,在大学的特定环境中,有着太多的学习机会可供你选择。如果你今后的职业目标不够明确,仅凭一时的兴趣或被动地随和别人,那些富有很大价值的图书馆、讲座等学习机会,都会大为贬值。因此,面对大学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只有自己心中的定位清晰,你才可能有效作出正确的个性化选择,大学阶段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准备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实现。
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明确未来方向,珍惜今天大学生活
第五篇:两岸未来关系发展形势
两岸统一终究是大陆与台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民进党执政有助于统一的趋势发展
1.让台湾民众看清党派主张,同时推进两岸关系
蔡英文政府为了兑现竞选承诺,从台湾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不会主动挑战“现状”。甚至会在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主动促成一些如两岸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而这些协议的签署,是现今即使仍是立法院第一大党的国民党无法做到的。不管是“维持现状”还是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都会让台湾人民更清楚的看到民进党的一些激进主张,不过是一群戏子的表演。同时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实质发展。
2.借力打力削弱国民党,终结国共意识形态之争
国民党长期大佬掌权,导致党内青黄不接。但置之死地而后生,未来4-8年党内年轻世代将会崛起。但是可能面临再一次面临分裂,或出现真正的挑大梁者新政治明星统一泛蓝力量,合并新党 亲民党等党外派系,不要看亲民党现在和国民党苦大仇深的,那是因为国民党执政,亲民党是在野反对党。等民进党上台后,所有反民进党的言论及反执政党的行动都会受到抵制,国亲两党同质性太大,而亲民党又没有国民党强大,自然无非是被吸收或彻底成为民进党的附庸,前者的几率更大。当然,如果国民党继续分裂的话。8年后,台湾人就会发现蔡英文也就这样,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但是国民党就会像现在的民进党一样说你800个错误,铁定又是一轮政党轮替。而那个时候,也就是未来8-12年,我国的政体实力已经和美国是一个层级的了。台湾也会在国民党或者民进党手中回归大陆。
3.台独教育自然崩溃有利于统一趋势
蔡英文人称空心菜,对于基本政策一头雾水,比如最近的一次辩论,她对九二共识的一些阐述,有一种承认有这个会谈,但不承认共识的这个说法的意思。而且受绿色基本盘制约,和大陆关系维持甚至超过马英九时代的可能性不大,大陆对台经济政策会有微调,让利会减少,台湾经济更不景气,对民进党的不满增加,因此她上台,对大陆最有好处。大陆这边也渐渐发现,台独分子的治理水平,比小蒋时期的技术官僚们差远了。台湾的国际空间收窄。这三条都会影响民进党政府的支持率。况且这本来就是一个只会打嘴炮的政党。既然如此,那让他们上台不但没有坏处,反而对统一大业有好处。损失无非是在教科书中多骂中国几句罢了。而教科书的教育效果,在现实面前,永远都是孱弱无力的——当陆台(或中美)经济关系完全逆转之时,长期以来的台独教育效果也会自然崩溃。
二、大陆基于法律、爱国主义和今后发展等原因不会放弃台湾回归
1.法律相关内容需要两岸统一
从法律角度来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序言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2.)受权发布:《反分裂国家法》全文
可以看出对于大陆百姓来说,中国是包括大陆和台湾两部分的,所以,中国现在处于分裂状态。我们的法律要求我们为国家统一付出努力。所以从法律层面来说,大陆所有人都是要无条件支持统一台湾的。在外交方面,中国一直都是对外宣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且台湾必须要统一是写入宪法的,中国大陆政府的核心利益不能被侵犯,中国的宪法是不能被践踏的。2.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的需要两岸统一
就跟台湾经过近年来的“去中国化”教育之后,台湾百姓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已经将至历史低点,而且有持续走低的趋势一个道理。台湾在我们的固有认知里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不需要经过任何理性思考的,大多数人默认的一个真理。
而事实上,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是有反攻大陆的计划的。也就是说,大陆和台湾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国家两个政权的角逐。这一点,也没有任何疑问。问题是,大陆的百姓到现在依然如此认为,而台湾百姓出现了不同的认知。这是导致现在两岸百姓出现频繁对立的主要原因。那你如果问我为什么一定要统一,很简单,因为我们认为领土完整是核心利益,而台湾又被我们认为是领土的一部分。简单的说,作为一个爱国人士,我没办法支持你独立啊,这有违我的认知,有违我的价值观。
3.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两岸统一
在和平统一的状态下,台海经济将拥有新的模式。好比当年深圳―香港模式的感觉,台湾良好的经济基础能够为大陆中部开发和东部进一步发展充当开放门户。同时对于民生上,在一些国内医疗治疗起来比较痛苦或者技术上无法治疗的疑难杂症,台湾会是一个新的希望。介于台湾有使用外国药品的优势,以及目前良好且强大的医疗系统,无疑对人民健康有帮助。在军事上台湾会是处理南海问题和保障岛链以及东海安全的关键。然后遏制美国的亚太政策,也能威吓日本和越南没事别老蹦蹦跳。对于大陆百姓而言,最直接的好处是,没人再欺负大陆的渔民了,打鱼都在内海范围了,三、大陆对台免签政策带来重要影响
1.早期政策加强台对大陆的依赖和认同
今天两岸的所有政策,以及大陆统战策略,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重要会面的基础之上的。那就是2005年连战率团参访大陆所带来的影响。当时的连胡两人达成了一个叫做《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的外交文件,文件中就关于经济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等,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之后在马英九当选的任期内,两岸政策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如大三通的正式确立,大陆游客开始参访台湾,第一批交换生赴台交换等。此时大陆的统战策略无疑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台湾经济上对大陆的依赖,二是加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这段时间的统战策略最好的成绩无疑是ECFA协定的签订,正式确立台湾大陆经济上的往来。2.对台政策调整直击经济命脉
大陆方面要调整对台政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掐住经济的脖子也就是台商。随着两岸贸易的进一步加快,在2013年时的两岸两会上签订了服务贸易协议,然而台湾中的一些民间团体利用青年势力强势插入两岸的关系。直接用暴力冲击的方式占领了立法院,以表达不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早期的两岸合作中台湾方面的受益者基本上都是资本金、政客、台企中高层还有旅游行业老板,而作为底层民众以及广大的青年团体,基本没有得到任何实惠,相反还要饱受物价高、房价高、就业率低、以及工资常年不变的困扰。之后台国办安排了一次访台,然而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访台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反倒是后来大陆政府直接取消了台商税负优惠使得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几乎全部受到了冲击,直接掐住了台商的经济命脉。同时国民党也受到了惨痛政治代价。政治上的失败使得两岸的相处进入了一个短暂的过渡期。这是不仅需要全面检讨过去所有的统战策略,同时国共两党也更需要进一步商讨下一步的走势。于是刚刚当选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就需要来大陆走一趟了,这次的“朱习会”是两岸政策上的一次重大会面,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时也正是之后持台胞证免签的政治基础。3.免签政策惠而不费有利于沟通交流 受到之前的太阳花学运的影响,在“朱习会”之后国共两党明确地提出了要兼顾普通民众,让民众更多的享受到利益、好处,同时要更加重视青年群体。于是大陆推出了对台湾实行免签的政策,对于持台胞证的民众将免签进入大陆。这意味着两岸策略中由过去的受益者人群为资本家和政客扩大到未来的受益者为普通的台湾民众,相比贸易协议而言这一措施惠而不费,不用付出什么大的成本却能造成很大的影响。短期可以吸引更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旅游;中期可以吸引优秀人才来大陆工作,毕竟在大陆,经济前景良好、薪资高、机会多、发展快等原因无疑是吸引台湾人才的一大助力;长期下,台胞证即是大陆身份证的一种,卡式证件让生活没有任何障碍,让台湾变成事实上的一个省,随意台湾人来进出大陆。
并且通过这一政策最基础的一个益处就是加强沟通,通过现身说法和面对面的交流建立良性的两岸沟通基础,这远比一些媒体、网络舆论引导能更好地去消除双方的理解障碍,更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趋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