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饮食男女影评作业
A Comment on the FilmEat Drink Man Woman
Confucius ever said: “The desire for food and sex is part of human nature”.food and sex are necessary parts of family life.It‟s univerally true that people‟s family life would be less happy without these two basic factors.If you consider this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eople, you will find our culture has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uisine which favored and complemented by world people.You can taste it , learn how to cook it, and even watch it.Now I would like to analyse the film Eat Drink Man Woman directed by the world famous Taiwan director Ang Lee, and you can not deny that it is a classic film about Chinese food and family life.The Chinese value „family-oriented” can be found in some episodes.Every Sunday evening, three daughters would gather together and eat father‟s sumptuous and delicious dinner.It's a family rule of the widower father Zhu as an excellent chef and of other family members.Although the dinner is well-prepared and delicate, the atmosphere of eating is oppressive.Daughters have their own concerns, but they keep silent untill the last moment.The eldest daughter annouced that she already flashily married ,which surprised all the listeners;The youngest daughter told that she would moved out for she was pregnant which also shocked the father.They sat around the same table but hid their concerns and problems deep inside.They were obviously lack of communications.As fo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ather and three daughters, they all loved each other but they did not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better.Father was strict in daughters‟ eyes;the daughters did not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father.The eldest daughter was a christian, she was fragile and faithful, before each dinner, she would pray;she put belief highly, whenever she felt sad, lonely or happy, she listened to or sang a christian song.She had no close friend, she shut herself off but was eager for true love.She did not tell her love affair to her sisters.As an adult single woman, she was very sensitive to her age and topic of marriage.She was a typical ordinary woman among her colleages.She followed a routine of life untill she met her Mr.Right.She changed from stubborn to passionate after she fell in love with him.The second eldest daughter was a sharp contrast with her elder sister.She was independent, open and charming.She had a lover and regarded him as her confident.She did not have much common language with the family members.She did not think they understand her esp.the father.But she loved the father very much, she even gave up the golden opportunity to work abroad after she found that the father was sick and needed her care.The loyalty of family can be seen here.From the film, you can also see that this woman was successful in a musculine company.I think
the director wants to tell us that women could be as excellent as men in a changing and fast-developing chinese society.The daughter was successful in her career but a looser in family relationship.At the end of the film, she sold out her own house and stayed in the old house and began to cook, for cooking was her hobby and childhood dream.The father was strict with the second daughter, he had great hope on her.He expressed love in a sterning way.He lost wife early , he played roles of both mother and father.His best way to tell the daughters his love was not verbal but from cooking delicious dishes even though he lost taste sense.As an old man and a widower, he wanted to marry a yong divorced woman but was worried about his daughters‟ attitudes.At the last dinner, he got up the courage to tell the daughters about his marriage.The protest from them was as expected but the father was decisive this time and finally moved out with new wife.The father was lonely before this marriage.He cooked for the three daughters but they took it for granted.He could find the satisfaction of being a father from the new wife and her little daughter.The old family was seperated at last.Each member got his or her own life except the second daughter.I think the film conveyed a perspective of a deep-rooted family problem and then a question lingered in my mind: What is the most indispensable factor for a perfect family ?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Ang Lee brought us into the parent-child problems that may exist in every chinese family.Aware it or not, it is there.In the society, family is the smallest uni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It is glamorous only if each member of it cherishes the role he or she plays in it and does his or her best to mainta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A country would be more prosperous with theharmonious family relationship.So how to achieve a bette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eople you love best is a lifelong profound lesson for every individual.
第二篇:电影《饮食男女》影评
《饮食男女》影评
饮食男女,这部看似是关于美食的影片,完整的看完,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取材家庭的生活片。三女一父,让我们看到在普通的台湾本土家庭可能发生的故事。老朱是某饭店退休的大厨,每个星期他都会做一桌好吃的饭菜等着三个女儿的归来。周末晚宴似乎成了他们家的惯例,然而就在这看似温馨融洽的饭桌上,总有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二女儿投资房产要搬出去住,三女儿未婚先孕第一个走出家门,大女儿在那只叫化鸡前,急急吼出,我等不及了,要结婚!最后是老朱,微醺之下说,我还年轻,请成全我和锦荣……
老朱厨艺精湛,味觉却丧失,他把深沉的父爱融化在为三个女儿制作精美的“周日晚餐”。这每周一次的家庭聚餐丰盛得近乎奢侈,如同一个特别的节日。是啊,在老朱的内心,何尝没有把这一天当作节日呢?剁肉馅,切鱼片,杀鸡烤鸭,煎炒蒸炸...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对于观看者的我们是多么大的诱惑,想着有这样的老头做父亲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大女儿家珍,她的最后归属是我最最希望的。迷恋于宗教,藏匿于自己编造的一场虚无的爱情之中,自认为最了解父亲,矜持,固执,容不得妹妹们开一句玩笑。她的爱情是一出悲喜剧,让她从这场假爱情中逃离的居然是自己的几个调皮学生给她写情书而起的。当她由此感情表达而在操场喇叭大声质问是谁给她写情书才使得她吻了体育老师而促成了爱情。
二女儿家倩是让我既感慨又心疼的一个,也是最难说的一个,可能是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吧。最像父亲,厨艺亦好,但被逼学了管理,于是心中难免怨恨。其实父母对儿女,心中都有着偏爱的吧,爱那个最像自己的,也爱那个最不像自己的。家倩是前者,所以老父爱她,但彼此都不自知,反而掩饰。家倩事业成功,个性自由,拥有现代般的新式爱情,嘲笑父母的爱情就只是争吵。她喜欢厨房里做菜,且喜欢做大菜,她在锅灶前,安静眉目,温婉身影,手指轻动,便是一道好菜出炉。老朱有传人,他却不想要。但他是爱这女儿的,逼她走开这厨房,远离这黑洞洞的油烟,使她有更美的路。做父母的大抵如此吧,一心要子女更好,却不知儿女或许,并不领情。家倩也真爱父亲,肯放弃阿姆斯特丹的机会,留在老屋,陪父亲终老。
三女儿家宁是我最欣赏的,也是最出我意料的。她在快餐店打工,想不到爱情也如此速食。抢了别人的爱,未婚先孕,第一个搬出家门。老父姐姐们站在老宅门前目送,看她绝尘而去,内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感叹。不想说她多么单纯,毕竟她与自己朋友的男友走到了一起,却很佩服她敢于争取自己幸福的勇气。
如果说电影里刻画的第二成功的人物是大女儿家珍(杨贵媚),沉默寡言的她刻板、信教,天生有一幅好嗓子。并有爱情妄想症,总以为自己大学是被男友抛弃,是个惧怕爱情的人。而当自己的爱情真正来的时候,她却彻底抛弃了自己以前的想法,勇敢面对并接受了这份爱情,而且闪电结婚。
家珍是电影里刻画的第二成功的人物,那么刻画的第一成功的人物是谁呢?那么应该是老朱莫属。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毅不服老的名厨形象,晚年的他虽然失去了味觉,但他却没有失去那份自信、沉稳。他那灵活、快捷,加上许多经过细致研究反复练习后才能掌握的技术,也表现出他对东方古老饮食文化内涵的理解力和概括力。其次,作为一个父亲,虽然女儿们在爱情上各有烦恼,都忽略了自己的父亲,但老朱对自己女儿的关心却一点也没有减弱。除了每个星期做好吃的饭菜犒劳自己的女儿,我们从细微的情节也可以观察到,例如每天早上老朱都会去叫女儿们起床,有一次他发现家倩是坐着睡觉的,还对她说医生说这样的习惯不好,要她改过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朱对女儿们的爱。最后,老朱作为一个男人,他也懂得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女儿们一心想凑和他及锦荣(张艾嘉)的母亲(归亚蕾),但老朱在餐桌上宣布要和自己结婚的人既然是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锦荣,把女儿们吓了一跳,锦荣的母亲更是气的晕死过去。
这部片中郎雄不仅是一个父亲,他也是一个男人,他也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也贴紧了“男女”的主题。李安执导的电影在叙事上常常采取一种“隐蔽式风格”,即属于围绕中心冲突运转叙事的情节剧电影,在《饮食男女》中,朱师傅和二姐朱家倩、大姐朱家珍与二姐朱家倩的冲突,中式家庭亲情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中心矛盾,矛盾冲突也由此展开,戏剧性的情节放置也成为其影片构架的支点。整部戏平和之中透着紧张,当一家人围坐在老朱精心制作的饭桌上,感觉是多么温馨,然而家庭成员之间却缺少沟通,每次都是说“我有事要宣布”,而并没有商量的余地。(其实想想我们这一代和父母又何尝不是缺少沟通呢?)整部戏的故事情节通过表现父权的失败和内部家庭的解体,暗示了老一辈时代结束的惆怅以及新一代开始兴起的彷徨,这也是中国封建思想受到了西方新思想冲击的结果,反映了台湾家庭本土化的改变。
本片的结局,最后一聚餐中,家珍因为丈夫入教洗礼,家宁刚刚生完孩子,锦荣也有孕在身,都不能参加,只有老朱和家倩这对最有冲突的父女来相聚,而就在这一次试菜中,老朱的味觉突然恢复了,整个画面感伤惆怅、温馨感人,也寓示了父女之间开始有了沟通。
整部片子的角度摄取也很有特点,始终有人群在街头涌动的情景,感觉很贴近生活。开篇就是街头拥挤的场面,当信号灯改变以后车辆如同放了学的孩子背着书包向楼道飞奔似的,如滴滴水珠汇入大海。忙碌的城市更是感情迸发的表现。影片的整体基调是比较安宁的,无论是光线还是配乐的使用都以平缓为主。尤其影片有一处处朱师傅与家倩谈话时所拍的内景,打了一个侧光,模仿出夕阳余晖照进房间。映衬出当时父女二人矛盾已趋于缓和,家庭的温暖便呼之欲出。而比较有特色的配乐就是在一次次对人流的拍摄,由缓趋急,表现了情节发展逐渐紧凑。
总体说来影片的主题深刻,是以家庭与文化这两个大型内容为主题。从初看题目,到看完回味,感觉自己都不能对“饮食男女”做出恰当的理解。感觉李安导演这部影片名字取得好巧。
第三篇:饮食男女 影评
提纲
一、故事梗概
二、主题思想
1.爱在心口难开 2.人生就像一道菜 3.中西文化的对碰
三、视听语言分析
1.蒙太奇的运用——生命历程的剪切 2.音乐——中国风的蔓延
3.镜头——我们的角色我们的心 4.特写——看,那一张张脸
5.悬念的设置——福尔摩斯的细品
四、结语
题目:
人生就像一道菜
————试评《饮食男女》
一、故事梗概
老父亲老朱与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家宁一家四口,靠的是父亲一手炉火纯青的厨艺维系着和睦,吃晚餐也就成为了一家人团聚交流的唯一时刻。而在每一次的晚餐相聚中,三个女儿与父亲的例行宣布自己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也让每顿饭都充满了意外。小女儿的未婚先孕,老大的闪电结婚,二女儿买房被骗,父亲的续弦娶妻等等。故事的最后,一个完整的家,因为每个人的先后离去,也就像肥皂般的破碎了,反而是最想要逃离开家的二女儿一个人独自的守着旧,继续着父亲以前曾繁忙的厨房,把家凝固起来。
二、主题思想
1.爱在心口难开
就像老朱对着好友说的,饮食男女,人之所欲。所以,这部片子到处都充斥着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我甚至觉得这部影片就是在告诉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以及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作为一个单身父亲,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而老朱这个大厨房的“活菜谱”,兄弟眼中深藏对女儿的爱的犟老头,早已把对女儿们的爱化成了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当女儿一个个离开他的爱护下的老屋时,他仍然精心的做着他的菜,准备着一大圆桌四个人根本吃不完的佳肴,要好好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上一大顿。或许父爱比母爱更难开口,对于这样一个一个父亲三个女儿的特殊家庭来说,父亲的压力该有多大,他会希望女儿们幸福,愁女儿老不嫁,愁女儿嫁了就走了,既当妈又当爸的。那么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爸爸,父亲的脊背是不是又弯了些呢,父亲的鬓角是不是也有些发白了呢。没错,父爱如山,沉稳而宽阔;父爱如海,浩瀚而无边;父爱如那一桌丰富菜肴,美到心田,刻在永恒的记忆之中。回家后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夹上那父亲做的菜肴,在他的汤勺之中,对着父亲,说一句谢谢呢?而家倩,应该是老朱最爱的一个女儿,因为她长得最想过世的母亲,因为她的脾气也跟老朱一样像一头犟驴。一心想逃开这个家,逃开父亲的她,在温伯伯的大病去世之后,突然间就看到了父亲的脆弱与孤寂。工作痴狂的她辞去了升职远洋的工作,仅仅为的是陪在父亲的身边。她开始试着与父亲沟通,开始去理解父亲。最后的一刻,在父亲味觉恢复的时候,父女俩紧握着的手,也终于消融了两代人的心结。一句“女儿”和“爸”,我想这便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吧,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去关心身边的人。晚辈对长辈的理解与关怀,或许才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
爱情在这部影片中的出现总是有点荒诞,或者说是不可思议。老父亲的老少恋,家珍的闪电结婚,家倩所谓的情人全成为了“朋友”,以及家宁的未婚先孕。在我看来,这些看似矛盾却也合情理的爱情,或许就是导演想要像我们所述说的,在城市的快节奏文化里,人来人往的世界中,简简单单的爱情,或者不仅仅是爱情,就是亲情的简单沟通,似乎也都成为了奢望。
2.人生就像是一道菜
老朱在最后一次把大家聚起来的晚餐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是的,饮食男女,影片中处处不离饮食,也处处不离生活。老朱的不服老,家珍的自卑孤傲,家倩的聪慧要强,家宁的天真乖巧,锦荣的平俗谈定,梁伯母的呱噪。酸甜苦辣,嬉笑怒骂,错综复杂,这就是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而不能等到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了才开始动工。朱家父女四人不愿被社会观念所束缚,对爱情的突破,皆表现了这一点。影片的最后,所有人都有了近似圆满的结局,父女和睦,爱情的归宿,也是导演对生活的一种期望吧。
3.中西文化的对碰
总觉得,其实父女的隔阂,也是有着中西文化的对碰的可能。父亲是操着中国传统食谱的大厨,三个女儿分别是基督教徒的老师,航空公司的副处长,快餐店的员工,这里都有体现。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则是通过锦荣母亲梁伯母的行动和嘴巴体现出来的。一个中国湖南老太太,在美国极度不适应,和美国女婿的僵死的关系,无一处不体现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尴尬与无奈。
三、视听语言分析
1.蒙太奇的运用——生命历程的剪切
本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镜头。一开始,导演就用了蒙太奇剪辑来表现出老父亲在厨艺上的精湛,将父亲毕生的手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既表明了他的身份,也表现了老朱作为一个父亲对三个女儿以及这顿晚餐的重视。而在介绍三个女儿时,则是用的平行蒙太奇,镜头与镜头的切换,使它们相互补充衬托对比,又突出重点。还有一段比较经典的,是发生在家珍身上。当她一遍一遍的看着那一封封情书的时候,片中关于她的内心和行动变化是很缓慢的;而在两个音箱的下一个镜头后,突然出现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红艳艳的口红被迅速的打开了,我们也可以猜到她将会有重大的变化。于是剧情的发展速度被大大的加快了,也进入高潮,家珍迅速地走向嘈杂的校园中心扩音喇叭前,厉声指责暗地里给她写情书的人,要他们做事敢当,勇敢地站出来,面对自己暗恋的排球教练周明道,她则用热烈地索吻掀开了两人新的未来。在家人面前态度坚决地宣布了自己的婚事,甚至直接将丈夫带入厅堂。这一切均是在很短地时间内发生,让人的眼睛目不暇接,让我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个凡事不多问,有事不外露的虔诚的基督徒所能作的出来的。可以这么说,一个小小的节奏蒙太奇,人物生命历程变换的速度被大大的提高了。
声音蒙太奇的运用也是收放自如。在大姐坐在公交上听着磁带时,耳边出现了哈利路亚的教堂音乐,这便是大姐所听到的,音乐突然纠结,这既是磁带出现了问题,也是她内心的烦闷与焦躁。
2.音乐——中国风的蔓延
音乐在影片中的运用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就像给这盘大餐画龙点睛。在影片的开头,随着老父亲的厨艺展示,耳边也出现了极富有中国风的音乐,这也给这部影片定了位,将是一部洋溢着浓厚的中国风格的影片。在老朱晨跑时,音乐则变为了动感又具有节奏感,充满了活力,将他不服老刚毅的性格也展现了出来。梁伯母出场时,音乐更是变成了极有喜剧色彩的曲风,这也暗示了她将是一个具有喜剧性色彩的人物。当家倩发现父亲在医院进行心脏检查时,舒缓悲伤的音乐缓缓飘出,将家倩此刻矛盾难过的心情表现了出来。温伯伯死后,则是用低沉的古筝乐来体现老朱心中的悲哀。
总之,片中音乐十分丰富,而且都是浓浓的中国风,也是导演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吧。
3.镜头——我们的角色我们的心
镜头的运用也是匠心独出。当大厨房出了乱子,请老朱镇场的时候,导演用广角镜头追踪,后厨烈火烹油,所有人都大汗淋漓,锅碗交错,让人迎接不暇,而老朱虎型健步,镇定自如,就如同踏入战壕的将军,他一出现,镜头马上回复平稳,暗示厨房将恢复秩序,也将老朱这个掌厨多年的大厨风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当家珍第一次收到情书时,则是采用主观镜头,观察身边老师的形态,此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不安、紧张与疑惑。而到最后晚餐时,先是用一个全镜头将所有人都拍摄进来,之后镜头则是用到特别有趣的三人一组,也暗示后来的人物关系。在老朱要宣布事情之前,导演则运用了一个长镜头,让我们有种旁观者的心理看待朱家的家事,就像看邻家的家事一样。当他宣布事情时用了一个小仰拍,表现父亲一家之主的地位,在这个老屋的这个时候他依然是老大。在李凯出场时的镜头也很有意思,原先本是拍摄的家倩老总的儿子,而在他愤怒的离去时,身后的李凯也就自然而然的凸显出来了,并没有镜头的转换。
4.特写——看,那一张张脸
影片中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色,大量的运用了人物面部特写:老朱一人在家努力认真做菜而又充满落寞的脸,梁伯母在搬家爬到一半时满头大汗充满喜剧色彩的脸,家珍在校门口等着体育老师来搭讪时满怀希望又有点无措的脸,锦荣在老朱要宣布自己的事时不安紧张的脸,还有家倩在发现父亲在医院偷偷检查身体时难受的流出眼泪却又要忍住不失声哭出来的脸„„在这1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导演给我们展现了一张张不同表情而都具有内涵的脸,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当时各自的心理变化,也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演技。
另外,导演还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描写做菜时的场景,有老朱的,餐厅厨房里普通厨师的,还有家倩的,那种灵活、快捷、细致与认真,加上许多经过细致研究反复练习后才能掌握的技术,不仅仅表现了他们自身的厨艺的高超与喜爱,还有导演自己对中国这个东方古老饮食文化内涵的理解力和概括力。5.悬念的设置——福尔摩斯的细品
影片中最成功的悬念,想必就是老朱和锦荣的恋爱。一开始,不仔细观察,还会以为导演这么把两个人放在一块十分的牵强,可是细细品味,却又觉得言之有理,拍案叫绝。导演故意大篇幅的拍摄梁伯母和老朱在一起的画面,不仅仅是观众,就连他的三个女儿也以为最后这个梁伯母会成为她们的妈妈。可是,为什么导演要将老朱吃锦荣做给女儿难吃的午饭,其实他完全可以倒掉;为什么会故意拍出锦荣跟老朱说不用送午饭的镜头,而且俩人都是神神秘秘的;以及为什么老朱自己会偷偷的跑去做心脏检查,为什么当女儿们提到他身体不行了的时候大发脾气。一开始,我觉得奇怪却没有细想,等到最后晚餐的时候,老朱宣布这个决定时才恍然大悟,不禁为一开始导演这么多悬念的布局叫绝。
四、结语
老实说,在我看来,很难想象这是一部九几年拍的影片,里面的手法与情节,都是如今生活的真实体现。真正好的电影,是不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而消失的。导演虽然只是围绕着“家”的这个主题来拍摄,却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情冷暖。在最后,导演也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暖暖的斜阳落在老朱与挺着大肚子的锦荣身上,家倩与老朱感动的握住双手,消逝了他们多年的隔阂。这些都是导演留给我们对生活美好的期望。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生活就如这一道道的美食,每一份经历,每一份感情与每一份过往,到有着各自的美味,要我们来细细品尝,甜也好,辣也好。最后,终将沉淀下来,化成像“你的汤,我尝到了”一样的这份感动。
第四篇:中国饮食文化下的家庭哲学——《饮食男女》影评
中国饮食文化下的家庭哲学——《饮食男女》影评
【内容摘要】《饮食男女》以呈现一个普通家庭的矛盾,来折射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以及两代人的家庭观。以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为线索,展现出社会高速发展下,两代人对于家庭的不同理解。从而引发现代人对自己家庭的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饮食文化 家庭观 人性欲望 中西文化
《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性中两大欲望:物欲和性欲。《饮食男女》看似简单描述一个家庭的家庭纠葛,但巧妙地呈现出每个人的欲望,对于家庭、事业、爱情、亲情的不同理解,从而产生家庭矛盾,营造出影片的高潮。本片是李安于1994年在台湾拍摄的,当时的台湾人有很多是在解放前夕赴台的大陆人,他们虽然当时处在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相对开放的台湾,但从小生活在大陆,早已被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所熏陶,保守且重礼,以和为贵,团圆意识强烈的家庭观是他们的家庭追求。这显然与他们的泛“西化”,崇尚自由的子女的价值观截然不同,这就是本片的主要矛盾之一。
《饮食男女》主要以台湾名厨老朱及其三个女儿为背景,来展示传统中国家庭面临的挑战,每个女儿都是个性鲜明,与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矛盾。首先矛盾最鲜明的是女儿们与父亲关于每周回家吃团圆饭的矛盾。正如经济学中的基本规律常常告诫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常常会使社会的分工更细化,社会压力愈加明显。这必然导致人们在家庭与工作的秤杆上失衡,从而引发家庭矛盾与隔阂。每个女儿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他们希望少些家庭束缚,而每天的家庭聚餐就是一项十分令他们头疼的“工作”。沉闷的吃饭气氛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女儿们的相继宣布离开家庭,和最终老朱意料之外的举动,这些都使观众惊叹不已。
片中在描述家庭矛盾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所谓文化,其实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总和,也是人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总和。人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电影作品中的文化包括众多文化产品和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给观众带来深层次的体验。片中名厨老朱每《作品观摩与研讨三》
天尽心竭力的做好每一道菜的同时,也寄托着对家庭的祝福和对团圆的渴望。这也是传统中国家庭亘古不变的家庭哲学,他们希望用胃拴住子女们的心,极度渴望团圆的欲望下是父母深沉的爱。这些常见的情感在李安的镜头下变得异常的无奈。这时候中国的饮食文化变得更人性化。
对于人性的理解,李安再次用《饮食男女》阐述了自己的认识,人性的欲望大于血浓于水的亲情?爱情,亲情与友情,孰轻孰重?这些都是我们一直思考的,却没有标准答案。李安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在最后一场戏中,老朱与二女儿家倩一起吃饭的时候,老朱意外的恢复了味觉,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家倩最后为爸爸做的一顿丰盛的家宴证明女儿们没有忘记亲情,而是继续传承。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理解,李安认为这没有轻重之分,人类本能的情感需求才是重点。这三种情感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的是在老朱的身上。与女儿们的亲情,与老温的友情,还有与锦荣的爱情,这些都集中于老朱的身上,且十分融合。
《饮食男女》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是电影中的核心。电影的主题是关于人的生活和生产的主题,情节是人物命运演变的情节,视听语言为表现人物而服务。老朱的朴实踏实,对待女儿们深沉的爱,这些都为影片奠定了一个沉重的基调。他也是本片的核心人物。朱家珍是一个内心幽闭,保守,专情的大女儿,她一直生活在自己对爱情的幻想中,追求完美爱情但却不敢直面感情生活。导致迟迟没有结婚,但对父亲很是孝顺,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爱情来临时自己是如此疯狂,以至于都没有和家人郑重道别。这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外表保守,内心狂热的特征。朱家倩是一位外表时尚,内心却很封闭的女儿,她在感情生活上如鱼得水,但没有一个可以真正理解她的人,最终她也是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的人。家倩强大的事业心和单薄的传统家庭观念使她成为第一个想要离开家庭的束缚的女儿,经历了投资房产失败、两个女儿的相继离去、父亲的另类爱情之后,家倩更加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最终用父亲的方式为父亲做了一顿看似不圆满的团圆饭。
《饮食男女》的视听语言也十分丰富,我会从画面、镜头语言、声音以及蒙太奇四个方面简要叙述。
影片画面分析是对作品中的人物、物体和环境的外在形式进行艺术解读。角色的形象如发型、服饰、脸、身体等都可以给人积极、消极、美感、丑感等感觉,从而呈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状态。影片中老朱一直身穿深色的衣服,头2012-2013学第一学期
Page 2 of 4
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作品观摩与研讨三》
发中掺杂着些许白发,动作单调,但在做饭的时候游刃有余,神态沧桑,语言简短精炼,这些都看出老朱是一个有责任感,踏实稳重的父亲。朱家珍总是身着素白衣服,发型死板,妆容素雅,语言犀利,经常说一些不是很中听的话,外表保守但内心狂热,性格内向导致一直活在大学同学的恋爱中,并且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信仰宗教是为了寄托自己的希望和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老二朱家珍身着时尚靓衣,装束浓艳,性格外向开放,相貌美艳,性格十分像父亲,倔强、有主见,这些特点都按时最终她和父亲共进晚餐的影片结局。老三朱家宁是一个学生气十足的大学生,性格直爽、敢于寻求真爱,顺从下也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预示她是三个女儿中最早离开家庭,意外的未婚先孕。锦荣显得十分职业化,每天焦头烂额的忙着推销保险的工作,还有照顾幼小的姗姗,再加上离婚的纠纷和泼辣母亲的到来,这些都使得她身心疲惫,而老朱的默默帮助和无形的安全感都使得两人产生纯洁的爱情。影片中人物的造型也为传情达意增加了途径,揭示了电影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等。
本片的色彩运用较为保守,没有像张艺谋电影中大块鲜艳的色调,但中规中矩的色彩正能表现影片从一个普通家庭看出大社会的内涵。在构图方面,主要是以台湾为背景,在拍摄街道,室内场景时画面显得特别拥挤,这些都是起到了对比的作用,虽然同处一室,身体间的距离很近,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很远,了解变得很重要。
在镜头语言方面,本片运用了大量的近景及特写镜头在吃饭的场景,这都深刻的表达了人物的感情和各自的想法。看到人物的心理变化。脸部的表情是一门极为丰富的语言。据有关专家研究,人类面部表情有上万种之多。这些特写镜头的主要任务就是抓住角色刹那间的表情,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特写镜头是联系人物的身体和精神的桥梁,阅读特写镜头最重要的是要读懂镜头中人物的情感。而在镜头的运动方面,梁伯母深夜造访时,镜头在不停的晃动,没有使用固定镜头,这都表现了造访的突然性。还有,观众印象深刻的长镜头的运用,李安在拍老厨师郎雄家居生活时,多采用固定镜头,但在郎雄到饭店救场段落,一个广角的长镜头跟着老厨师走进喧闹的大厨房。在他熟悉的地盘上,郎雄的脚步轻快有力,表情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这段生气勃勃的长镜头,一则和其他段落镜头处理的中规中矩形成视觉反差;二则形象地显示了郎雄生活2012-2013学第一学期
Page 3 of 4
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作品观摩与研讨三》 的尴尬之处,虽然他在职业上游刃有余,但在处理家庭生活时却软弱无力。
在声音方面,电影声音分析是对电影作品中的声音元素及其表情达意功能进行解读。要深入把握声音的主题,体会声音的空间感、距离感、运动感、立体感,揭示声音的象征意义,欣赏声音的韵律、节奏、意境等审美元素。本片开场时交代了每个人物的时候,都运用了不同的声音,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的目的。在老朱做饭的时候,背景音乐是轻快,夹杂京剧韵味的传统音乐。而朱家珍出场时是用到了基督教音乐,表明她是一位虔诚的教徒。朱家倩出场时是伴随着急促的键盘声,说明她是一个繁忙的职业女性。朱家宁出场时与同伴一阵调侃的语言,间接说明她性格活泼,张扬。而梁伯母的出现是伴着雷声与雨声出现的,不速之客的意味更加浓郁。声音的运用为电影的阐述增光添彩。
影片在蒙太奇的运用方面也是有不少出彩之处,例如在老朱在为家人烹饪的时候主要以短镜头的快切为主,简短精炼地表现出老朱烹饪水平的高超。还有,在叙事时多用平行蒙太奇,一共四条线同时叙述,这样鲜明的表现出老朱家不同人之间的性格特征和生活背景。看似四条毫不相关的四个人,却被每周一顿饭紧紧拴在一起。在影片结尾处,运用了表现蒙太奇的手法,父女二人在饭桌面前双手相握,相互对视。这就引发观众对于家庭观的思考与反思。
《饮食男女》作为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呈现了李安对于中国台湾对于家庭的理解,以小见大,从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人来展现台湾社会发展的矛盾与尴尬。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剧中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参考书目】
1.彭菊华.《影视作品评析教程》 2.陆邵阳.《视听语言》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Page 4 of 4
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第五篇:影评作业
《女人四十》影评
——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
0808180242 赵磊
《女人四十》影评
—— 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
燕子本寻常,只因栖于王谢堂前而身价不菲。燕子还是那一只,只因背后得那片布景的变换,其地位也可几起几落。最朴实最本质的其实只是燕子,这才是活体,是我们应关注的,而我们却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了王谢堂,因它的富丽堂皇而导致我们对燕子的看法发生背离。这就是现在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颇有些买椟还珠的味道。过多的包装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影视界也是一样,矫情剧情的渲染、做作台词的铺垫、再加上一群美人做道具,便成了电影,一再上演,乐此不疲。如若将它们华丽的外衣一一撕去,会发现里面的苍白,其实,里面什么都没有。不由喟叹起王谢堂的魅力真的很大。
在《台港电影赏析》的课堂上我们看过一部许鞍华的《女人四十》,很好的一部片子。四十岁的女人有些什么?即是再美的美人,到了四十也不过是豆腐的渣滓一般。应该是不会有太多人去关注一个四十岁女人的生活与心情,虽然这是我们所必须经历的,因为影片的真实,而让我们不忍观看,正如不忍正视自己必将逝去的青春岁月。没有俊男靓女,没有华丽的都市生活,影片演绎的是香港下层人士的喜怒哀乐:棚屋、天台、过时的衣裙、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女人四十》始终固守着这一份古拙与淡淡的怀旧感。怀念总是美的,任何的东西存在在记忆中总是比在现实中更鲜活更惹人疼,因为我们明白,它是一去不复返的了,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有将它在记忆里着色,以让我们经历的这段很美很美。《女人四十》是一部没有任何包装的片子,它就这样淡淡的将这份褪色的记忆注入你的心田。娥(萧芳芳饰)、炳(罗家英饰)与儿子定一三人是一个小康之家,居于旧楼中。娥是一个年届四十的女子,这一敏感的年龄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家庭、长辈一系列的重压全都压在她的身上,使她还来不及叹息一下年华的早逝就得勇敢的担起这一切的重压。她在工作上是一家厕纸公司的销售主管,干练凌厉的处理着公司的一切的事无巨细;下班后,她要去买菜,去和小贩讨价还价、唇枪舌剑。影片的开头就是主人公一动不动的盯着鱼贩摊上的活鱼,心中暗自咒骂它的早死,好让价格便宜一半。可是我们的鱼大叔却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于是主人公就只有趁小贩不注意,操起“无影手”一掌荼毒了鱼大叔,然后带着胜利的表情回到家中。这些看似可爱的情节却掩不住主人公的酸楚与无奈,现实总也是最残忍的东西。主人公所能做的也只有泰然接受了。我们接着来看,买菜做饭带孩子伺候长辈,如果这一切是千千万万四十女人所必须承担的,那命运对她来说却更残忍了一点。她的公公得了老年痴呆症,神智不清,常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让全家都心惊不已。于是,在做完她的本分后她还得伺候公公,她已经在身体上不堪重负了。然而命运还继续得折磨她,在工作上她受到了年轻貌美又懂电脑的女秘书得挑战,生活上能给她点帮助并疼爱她得婆婆撒手而去,在婆婆得葬礼上,公公得疯言疯语,各兄弟姐妹都不要痴呆的公公,打成一片,乱成一片,结果婆婆的葬礼变了一场闹剧。面对这一切,女主人公终于撑不住了,她得精神世界终于垮掉,面对乱哄哄得葬礼,她无力得蹲在地上,哭泣,一遍一遍得喊着:“婆婆,你快回来啊,我好累我好累,我撑不下去了,你快回来啊”她喊出了自己得心声,发出了一个四十岁女人心灵深处得呼喊。
这部影片还反映了当时香港中年女性在事业与家庭双重压力之下,面对中西交融、新旧交替、通货膨涨等种种冲突,还雪上加霜地遇到了万千家庭不可避免要碰上的老人问题。每天早上一起来,生活的压力真的要压得人透不过气。对生活缺乏勇气的平庸丈夫,精打细算的小市民生活,没有长大的孩子,老年痴呆的退伍公公,带着电脑技术侵入的漂亮秘书„„每一样都是那么的无奈但又必须要去承受。萧芳芳把同时身兼核货员、老婆、媳妇、母亲的中年女性所承受的困惑、坚强、无奈和坦然地心理波折表达得淋漓尽致。再想起《方世玉》里无厘头的她,真是大相径庭。《女人四十》并没有将种种的繁杂与琐碎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反应女主人公面对重压的挣扎与努力,很真实很真实的表现着。真实的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随女主人公一起努力一起思索,仿佛若干年后这些就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一般。
片子最感人的应该就算女主人公照顾她公公的这份情了。这是件很让人矛盾与烦恼的事情。痴呆的公公无疑是家中的大麻烦,照顾他是很费力气的,而且照顾他就得让我们的女主人公放弃自己心爱的工作,;痴呆得公公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健壮,相信还可以活得很长很长,这就意味着他们受苦受累得日子也会很长很长;痴呆得公公有很多的子女,可是,亲生得儿子女儿没人愿意要他养他,希
望他如垃圾般早点从人间消失。面对着痴呆的公公,女主人公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中国得伦理道德与人自私为己的本性发生了激烈得冲撞。后来她选择了责任,毅然担起了照顾公公的重担,这是很辛苦的,可是更为痛苦的是这分辛苦无人知无人晓也无人叫好,这种辛酸无法去说,单向的纯付出让我们的女主人公痛苦不堪。家中出现痴呆得老人,这是谁也不想但是却很可能发生的事情,许鞍华将这一现实的社会问题引入电影,让我们关注,让我们思考。如何对待痴呆老人?这也是很难处理的。照顾他,是尽孝心劲义务,赢得别人得叫好尊敬但辛苦的是自己;不照顾将他送老人院,这也无可厚非,还可以使劲安慰自己道他能够接受更好的照顾,可是就连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得亲生子女都不愿意照顾他,又怎可指望陌生人悉心的照顾呢?这个问题让人头痛,女主人公也同样头痛,她委屈,她无奈,可她依旧无法放弃痴呆的公公,一种出自本性得良心与道义让她一如既往得照料着公公。公公虽然痴呆,可谁人对他好他还是明白得,他痴呆的谁也不认得了,不认得亲生儿子、亲生女儿,惟独认得这个一直照顾他的“大嫂”。女主人公与她的公公向我们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人间温情。公公最后还是去世了,他死在一片美的仿佛天堂的地方,死时他很清醒,死时他的子女都陪在他身边,他微笑的去了,很从容,很安详。
叶芝在《当你老了》里面写,“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脸上痛苦的皱纹”;王道乾译的《情人》的开头也写“我已经老了„„”。但是如果那些痛苦的皱纹并非来自洞察人生的睿智,而缘自疾病过境后的浑浑噩噩;如果那些经年累月的智慧悄然之间全部消失无踪,留下一个让人无可奈何的躯壳,一切就大不相同。岁月会那么尴尬的夺走人所拥有的一切,如同它起初莫名其妙的给予。《女人四十》里,萧芳芳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是更多让我感喟的却是那些老去的灵魂:装扮如仪,唱着老粤曲《凤阁恩仇未了情》的奶奶;忘记了一切,也没有忘记自己昔年的荣光的空军英雄爷爷;还有自知将逝,对住她已然痴呆的丈夫叫“鹏哥”,要他下辈子作自己老婆的霞姨。直看得唏嘘无比,因知道有一天,所有人都会老去。
真实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是医生律师白领,人人坐中环的写字楼,人人有高薪高地位„„马鞍华的电影中很真实地表现出香港大多数人的平凡生活,略为昏暗的灯光,风雨洗刷过的骑楼,拥挤的菜市场„„也正如片尾的粤曲中所唱,“休
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
(完)
另附经典场景:(为了更好的表达,对白将课堂上的所看的国语改写为粤语表达)
娥到街市买鱼。
鱼贩:150蚊,计你平滴。(150块,算你便宜点)
娥:乜嘢啊,计错左啊,50蚊先岩。呢度写住噶嘛。(算错啦,50块才对,那里写着的)
鱼贩:果度死鱼黎噶喔。(那些是死鱼的价钱)
娥:甘我使乜嘢企系度企甘耐等佢死姐。(要不我干嘛在这里站那么久等它死啊)
鱼贩:喂,未瓜架。(还没死啊)
这时后面有人叫鱼贩听电话,娥趁机把鱼拍死。
娥:瓜左啦。膛左佢唔该。(死了,宰了它谢谢)
娥在公司忙得头昏脑胀,公司又来了新的女秘书。丈夫却打电话过来。
炳:喂,太太啊,报纸话呢你楼下果间特卖广场呢有好多平野卖啊,有我至中意果只丝苗米呢~(报纸说你楼下的超市有很多便宜东西卖啊,有我最喜欢的丝苗米)
娥:你想„„喂,我宜家忙到死甘滞,你叫我去迭米?(我现在忙得要死,你叫我去买米)
炳:只丝苗米买一送一架,你忍得住咩?(丝苗米买一送一,你忍得住吗)娥:你成日都老点我噶啦,我今次死都唔买啊,我唔买。(你老是骗我,我这次死都不买)
说完就挂了电话。镜头一转,娥却提着两袋丝苗米在挤公车。
婆婆死后,娥在天台上收衣服。
粤曲响起: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娥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哭腔):“奶奶,我好挂住你啊,奶奶„„我好累啊,我顶唔顺了„„(婆婆我好想念你啊,我好累我受不了了)
这是全剧中娥唯一一次哭。即便是家公出走,公司受排挤,也都可以坚强的面对。我也曾经这样非常无奈地哭过。人都有自己无奈的时候,感同身受。
康乐中心新来了一位老伯,众人都对他很关心。突然间老伯大哭。
老伯(哭腔):冇人同我倾计,我退休之后,日日对住四栋墙,都冇人理我„„呜呜(没人和我说话,我退休之后每天对着4面墙,没有人理我)
老人永远是社会要考虑的问题。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乔宏在本剧中表现也很到位,相比《家有喜事》更为出色„„
细节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这部电影借用一个40岁女人是视角,折射出这个社会的种种无奈与痛。最后乔宏说了一句话。
家公:你知唔知人生系点回事?(你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吗?)
娥:乜嘢?(什么)
家公:人生呢„„系好过瘾架。(人生是很有趣的)
所以,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