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题复习《与朱元思书》与《五柳先生传》
2013年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题复习《与朱元思书》与《五柳先生传》
《与朱元思书》复习
一、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是南朝梁的文学家吴均;介绍富阳至桐庐的富春江两岸奇山异水之景。描绘异水时,抓住了“千丈见底”“直视无碍”,突出水清水急 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山高山险的特征。
二、本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文即将描述的内容?答:总领全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三、第三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答: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四、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答: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五、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六、翻译。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因以为号焉: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5、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便回家,竟然不会舍不得离开。
6、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悠闲平静很少说话,不去追求名利。
7、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忘记了得失,用这种生活态度过完自己的一生。
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
10、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五柳先生传》
一、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学过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本文为自传,描述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
二、《五柳先生传》中集中表现陶渊明性格的名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中集中表现陶渊明爱好读书的名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赞”语中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语句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什么?答: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著文章。
六、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答: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③志趣:好读书; 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第二篇: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复习题
《与朱元思书》学案
【相关链接】
(1)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诗中常借自然景物以排解苦闷抑郁之情。
(2)写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3)骈体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一、一读课文,给下列生字注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鸢飞
戾天 窥谷 横柯 千转
经纶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1)任意东西(2)水皆缥碧(3)经纶世务者(4)窥谷忘反(5)横柯上蔽(6)皆生寒树(7)天下独绝:(8)百叫无绝:(9)犹:(10)甚: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⑷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⑸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⑹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四、然后完成下列默写练习。
1、文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2、概括赞叹富春江景色之美的句子是:
3、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4、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
5、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
6、写优美的自然景物深深吸引游人的句子是:
五、回答问题
1、作者在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写法或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一句写出了“奇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3、“泉水激石„„百叫无绝”写出了“奇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训练:
1、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缥碧piǎo 无碍ài 泠泠作响líng B.飘荡dàng 急湍tuān 嘤嘤成韵yīng C.轩邈miǎo 经纶lún 鸢飞戾天yuān D.横柯kē 窥谷kuī 好鸟相鸣hǎo
2、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指示)
3、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猛浪,比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鸣叫了千次也不停歇,猿啼叫了百次也不断绝。)
4、填空题(1)《与朱元思书》选自《 》,作者。本文是 文,多处使用了对偶句。结构是 式,总写的一句是“ ”(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 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和“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山之美。
七、阅读理解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3)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八、课外美文欣赏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蘖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1)此信描写了山中幽美的景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出夜之静谧。(2)此文中作者想表达的感情是什么?(3)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作者的想象之笔。
(4)翻译文中划线句。
五柳先生传学案
资料助读:
1.了解作者:陶渊明(365~427),名,字,(朝代)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2.题目解说: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3.完成下列各题:
一、加点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
晏()如 黔()汲汲()俦()衔觞()欤()
二、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 不详: 因以为号焉: 不求甚解: 会意: 亲旧: 或: 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 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自终: 衔觞赋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三、多义词理解:(1)一词多义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远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颇示己志
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之:或置酒南昌招之
黔娄之妻有言
言:闲静少言
黔娄之妻有言
甚:不求甚解
所欲有甚于生者
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目似瞑,意暇甚
得:家贫不能常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⑵古今异义:
赞曰“亦不详其姓字”
四、当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①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四、思考问题:
1.何为“赞”?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
赞:
“不戚戚于贫贱”照应 “不汲汲于富贵”照应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
2.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请说明具体理由。
3、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五、课堂练习:(请用课文原句答题)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训练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3.填空。
①陶潜,时期的文学家和。字,号,世称靖节先生,有《 》传世。②黔娄之妻有言:“。”其言 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七、拓展比较阅读】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五柳先生传》全文。
〔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①,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②,不苟同俗,身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人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选自郑燮《板桥集外诗文》,有删节)
„注释‟①寝:丑陋。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③屈曲委蛇(yí):弯曲。此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委蛇:同“逶迤”。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幼时殊无异人处 殊: ②人咸易之 咸: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划线句子。
3、陶渊明和郑板桥都喜好读书,但他们读书的方法或态度不尽相同,试结合文段内容加以概括。
4、《论语》中有许多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请你各写一句。
①学习态度: ②学习方法:
5、陶渊明不慕名利,安于贫贱,即使是平凡而艰苦的农村生活,也能从中发现乐趣,泰然处之。你认为他的哪首诗最能体现他的志趣,请把全诗写下来。
第三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五、资料宝库
1、关于作者: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
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2、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古诗文中的“山水”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4、《与朱元思书》赏析(丁长河)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风烟俱净”,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天山共色”,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仰视之时,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此乃“奇”山之隐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叶扁舟于江水之上,不得不随波逐流。这两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东西,已暗示此水之“异”,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飘逸之情。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至此,文章虽是简笔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显现出来。紧接着,作者将文笔一挥,崛起描写之文字。
“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两层写。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这两句是文章之枢纽,由绘形写貌,过渡到摹声录音。作者步步写来,层层墨染,境界递现。画面转换,妙造自然。“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的奇声异音。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奇形异迹。顺理成章,过渡自然;笔墨有序,环环相扣。“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留连忘返,宁愿遁迹山林,不作凡夫俗子。如果说文章前面是正面落墨,那么这里就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这样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读者仔细咀嚼,方觉其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
《与朱元思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别具一格的构思。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疏畅谐婉。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第四篇:与朱元思书
吴均(469~520年),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他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骈体文 :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译文(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急流的江水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追求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看见太阳。
通假字①“转”通“啭”,鸟鸣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②“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古今异义
① 任意东西 东西:古义:向东向西
今义:指物品。
②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③ 猛浪若奔 奔 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今义:奔跑。奔
④ 蝉则千转不穷 穷:古义:穷尽 今义:贫穷。
⑤ 鸢飞戾天者 戾: 古义
今义:罪恶。
⑥ 经纶世务者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 ⑦ 窥谷忘反 窥:古义:看,观察,侦探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 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 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 直视无碍(直接)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穷冬烈风(深)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
词类活用
①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③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⑤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⑦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⑧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⑨ ⑨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特殊句式
省略句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倒装句⑴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对偶句(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内容理解: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中心思想: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第一段:总叙了自富阳至桐庐富春江上的景色。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墨描写富春江的异水。第三段: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富春江的奇山。原文结构分析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问答题
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①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
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 自然声音奇。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那些像老鹰那样直上青云追请问高官厚禄者,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止息他们追请问利禄之心;那些终日忙碌于正事的人,望见这幽静的山谷,也会留连往返。
作者是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抒发了世俗政界以及追请问利禄之徒的小视之情也涵蓄的流袒露羡慕美妙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朴直志趣.9、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找出对偶句,并说说表达效果。
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10.全文是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顺序来写景的?作者开头总写“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接下来分写山水的“奇”“异”。那么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何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异水:水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深(千丈)、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山高而直(两岸高山„„争高直指);各种声音和谐动听(泉水„„猿则百叫无绝);山间光线忽明忽暗(横柯„„有时见日)。理解默写
1.文中总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文中运用对偶手法表现水的“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文中表面是写禽鸟的声音,而实际上却以声音来反衬山林的寂静,以动写静的句子是: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第五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入境。)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
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
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
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
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备用:
一、骈文,又称“骄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骄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二、课文参考译文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三、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钱塘江上游从闻堰开始就进人富春江,两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阳有郁达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纪念馆。七里泷段,群 山夹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峡之称。至桐庐境内,有瑶琳溶洞、桐君山、严子陵钓台、白云源等景区,都是旅游热点。
白云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飞瀑、幻雾于一体,可与四川的九寨沟相比。它又是唐代诗人方干的故里,历代墨客骚人问津 之地,素有“诗村”之誉,至今耕读之风不绝。当你进人白云源,立时就发现这里“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媛”的情景,显示出一种自然 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这条旅游线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庐,也可以先到 桐庐,顺江而下。上述游览方法,对双休游的旅客来讲,最好是周 五晚出发,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长假期间出游,在游完富春江、桐庐之后,可顺便进人新安江畅游千岛湖。从杭州出发、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经富阳、桐庐、建德到千岛湖半岛上的淳安,历来是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旅游风景线路。
四、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
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