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其仁 从中国宏观发展看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
周其仁 从中国宏观发展看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
2011年03月20日07:0
3[导读]腾讯教育讯 3月19日,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美泉宫酒店举行。腾讯网教育频道对论坛进行了直播报道,并通过腾讯微博平台与现场观众及场外网友进行互动。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周其仁
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俞敏洪(微博)老师要我来做一个发言,给了我一个机会,来跟各位做讨论,欢迎大家批评。
在座各位都是办教育的,这个工作,或者这个行当,就要求我们看得远一点,但这个道理就是因为我们的产品,我们工作的结果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社会的检验。如果我是做手表,好不好,很快就会知道。所以这个机构到底怎么样,很快也就知道。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很长时间才知道到底怎么样,全世界这条很工通,教育领域要有品牌,一定要有时间,时间要尽可能长,我们今天很多人花这么多钱到西方名校去留学,为什么他是名校呢?你看牛津、剑桥都是差不多六百年,八百年,国内所谓北大、清华,还不说北大清华这些人有什么特别?就是因为这个机构长,学生跟一般的产品还不一样,一个孩子在我们这里学习,毕业了,他最后有成就,有很大成就,到底多少跟学校有关呢?是他本人努力,本人的资质比较好,还是他的运气,他的环境,有很多说不清的因素。只有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在一群接着一群人当中发现共同现象,说这些人都在哈佛学习,这些人都在北大、清华学习,或者将来我们会发现,有一群人说都在新东方学习。如果有这个概念出来以后,品牌才算真正树立起
来。
所以我们在座各位,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就得看比较远一点,因为我们工作的性质要求我们看得远一点。从这个角度看,我相信各位都会比一般的其他的群体更关注中国经济的未来。最近在讨论“十二五”,刚刚闭幕的两会,通过了关于“十二五”的纲要,我相信“十二五”这个五年,对于搞教育来说,光五年恐怕是不够的,我仔细阅读了这一次中共中央给“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也看了刚刚公布的“十二五”的规划,我发现里头有四个字是会超过这个五年,他可以管很长时间,这四个字就是“民富国强”,这个不是五年的事情,是长远的事情。因为我相信这四个字跟在座各位可能有更大的关系。
为什么民富国强呢?有两个理解,一个理解是民是一块,国是一块。所以世界上国家的发展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民富了,国家很强大。还有一条路是老百姓很穷,国家很强大,比如说前苏联,他们老百姓的生活不怎么样。好像有这两条路可选,我们就选了民富国强,这是一种理解。
我的理解不是这样的,我的理解从长远看,民和国是一体的,国家组成的最重要部分,不是领导,不能政府,不是高官,一个国家所以能在世界上站得住,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民,我这个国家概念不是狭义的,因为通常我们一讲国就往政府那头去想,往地位比较高的那个人去想,往一些机构去想,这个理解是非常狭义的。我理解的国家不是那么狭义,它是《国富论》里头的国,至少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他是有一块国土,他有一块江山,我们叫江山社稷,这个领土要有一个归属,他要有个主权,这是组成国的第一个要素。第二个要素就是社稷,社稷是一套仪式,农业文明时代,为了保证丰收,播种之前要做一点仪式,希望我们的粮食,希望我们的豆子能够长得好。为什么要做仪式?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因为在你国土当中,最重要他不是无人区,他是一群人民在这里,而人民是构成国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什么要仪式,就是让人群组织得好一点,因为人群里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矛盾、冲突,你料理不好,你这个社会就会乱。所以经济学家绝大多数都是无政府主义者,都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典章制度,有一套良好运作的政府,但是他不是国家的本身,他也不是国家的目的,良好的政府是为了把人民的事情办好。
所以概括起来,我理解的这个国的概念,第一就是有民。第二为了让人民良好地组织起来,好好地过日子,那么就需要一套制度,包括需要一套政府组织。第三,政府组织对外要维持这块国土的安全,主权的完整。这个就是国的概念,按这个概念来看,唯有民富才能国强,前苏联的状态,国家机器很发达,战争机器很发达,军工很发达,老百姓的日子提高得慢,最后证明不能持久。
所以我们这次“十二五”建议和纲要当中,说我们要选民富国强的路,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我们自己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最近三十年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总结。我们绝不能让这个国家走到民穷,一个时期看起来国家好像很强大,但最后他不能在世界之林长久地、强大的、令人尊敬地存在下去。
那么民怎么才能富?这是我这个专业经济学一直有人研究的,《国富论》,就是国民财富它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因为世界上很多一个一个的国土,都有文明,有历史,有文化,为
什么有些地方它民和国都比较强有力呢,有些地方就比较弱呢?啊这是经济学一直关注的问题,这个说来话长。但是民要富,其中有一条跟在座各位是有关系的,就是要让人民身上的力量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成套的经济学,没有形成特别像亚当斯密,到马克斯现代经济学,但是不是说没有这样的理念,你说一个国家要搞好,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人尽其力。现在看来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过去只说把人投到经济当中去,但是投进去的人力,这个质量怎么样?过去这个是不算的。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大量的经验证明,投争取一个人,一个劳动力,他进入生产过程了,投进去的人,他如果状态不一样,他投进去以后这个产出差别很大。最早引起这个注意的就是战后的殖民,美国给拉美很多资源,给米歇尔计划也给了很多资源,最后发现给拉美很多钱,给了欧洲很多钱,欧洲恢复得非常快,特别是德国,战争打得乱七八糟,马歇尔计划过去没有几年就强大起来了。那就研究什么道理呢?后来发现非常重要的道理,德国的物质资本打烂了,设备打烂了,人还在,而这些优秀的工人,优秀的工程师,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科学家,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能力强大,只要加上物质资本,很快就变成生产力,变成竞争力,变成国力。所以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人力资本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经济增长过去认为要资本,所谓资本就是要有铁路,有厂房,有设备,现在说跟它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人身上的这个资本,人的资本很简单,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可以把那些天才发明的那些知识,经过教育变成普通人都能掌握的东西。这个能力不同,他就会带来很大的生产力的不同。
所以我们现在说科教兴国这种概念,它背后的理论基础,我的了解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经济学当中关于人力资本整个这套学,发现很多国家,如果你吃饱了,剩下需要投资往哪儿投?设备是一个方向,更重要的是投你的人,让你人的状况发生变化,这个会给你国家经济增长带来长远的民富国强。这一点我相信我们如果没有共识,是不会走这条路。
当然,教育和训练,在座都是行家,我不能班门弄斧,我只不过利用这个机会,要讲一个感受,因为我最近一直在做调查研究,我们比如说研究农民工,我们在成都重庆访问了一些,也做了一些数据的分析。我发现非常有意思,你看一个农民工从农村出来,现在全社会大家都关注这个群体,因为这个是中国经济今天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群人到底收入怎么样,跟内需,跟增长都有关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有意思,因为你不要看这群年轻的农民工,如果你跟这个农民工顺时间走,我们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农民工进入这个市场,或者年轻人进入到这个社会上来工作,他收入的来源,你给他简单地划分,他大概有这么三类:
第一类是他的力气。我有力气,你要干的事我帮你干,我出力,这是带来一种收入。第二类就是要有点技能。这个技能如果后面有点知识支撑,就不但知道这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技能加知识就构成收入。我们调查当中发现还有一个收入的来源,非常重要的来源,而现在是被忽略的,什么来源?我们发现农民工出去以后,有的人长久就在城里呆住了,只要在城城待了很长时间的,他的收入就有提高。还有的待了几年就回去了,他持
续时间短,有些人可以长久地转到城市来,变成城镇当中一部分,体力不太好的时候,收入反而高了,他收入最高的峰值不是在体力最好的时候,也不是眼睛看得最清。
第三个收入来源,我们做了一个概括,不一定准确,一个人他怎么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命题是这样的,一个人越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更持久能得到别人信任,他收入越高。你长期地看一个人的收入,大部分的来源不是力气,天下有很多人有力气,他为什么给你做,不给他做?甚至也不是技术,在座各位校长都应该懂,其实没有哪种技能是不能把人教会,刚才俞敏洪讲到智障那个有启发,正常的人只要方法对头,全世界所有活没有说不能教会人做,但是你有那个力气,你也有那个技能,你也有那个知识,给不给你机会做,决定了你的收入,这是对收入最大的影响。
我们发现有的人,他就容易得到人的信任,同样的工作给你,同样一个机会给你,因为你有了这个机会,你就有了经验,你有了经验就会有下一步,你那个空间就会往上走。所以现在看来,我们在整个教育训练当中,抽象地讲,关于人的人格,关于人的价值观,关于人怎么做人这一套看来,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农村的农民工进到城市,其实都是非常优秀的,问题他打不开这个信任的壁垒,他不容易让一个跟他不一样的人建立对他的信任,其实这个道理你可以推,你看留学生出国很多人,有的走得好,有的走得不那么好。总之到最后,北大很多毕业的同学去了美国发展,去了欧洲发展,有的发展好,有的发展不好,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讲的这个信任,有的孩子就容易得到信任。
所以人怎么取得,因为人在人群当中才能创造收入,你不能取得信任,你去看这个路线,第一,很多机会就轮不到他,就很焦虑。第二,即便得到了一些机会,不持久,很多人说我因为没有一定的位置,你去看有些人有很高的位置,同样的头头,有的人他背后很多人愿意跟着他做,有的就不行,其实这也是信任。你一个大机构如果很厉害,他愿意跟你走,我去看过华为,华为他专门请了国际最好的咨询公司来帮他做公司发展,其中有一个发现非常重要,一个大公司里头,其实跟国家差不多,里头要有很多领导者,你左看右看这个专家系统,看了以后发现这个领导者是一个公司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很有意思,有的人,别人跟他干,就觉得自己很伟大,有的人你在那儿做事,别人觉得他很伟大,有的人跟他做,觉得自己因此也变得很伟大。还有的领导者,你不管他位置多高,他永远是怨气围着他,众判亲离。所以从农民工到高级知识分子有一个工通的问题,就是建立在人群当中的信任。
所以这个行为准则问题,因为刚才俞敏洪在讲的时候我在想,你看那些有了成就的,受到关注的公司,他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我去马云那里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消费者买账了,舆论买账了,问题是你能不能盛名之下还能不能做得更好?所以在座的各位,一个是我们工作当中要加强这个问题,一个农民工学会了技能,学会了技巧,甚至有了一般的科学知识,这个当然是人力资本当中非常重要的,但现在看来,我们最近的调查研究当中,这个感受我不知道准确不准确,还要加一个维度,因为我们现在是高度流动的社会,我们已经离开这个乡土中国越来越远,乡土中国建立的信任就是因为大家从小到大要守在一起,农村为什么道
德水平比较高?骗子怕老乡,你把邻居坑一下,那个终生惩罚是好大的。所以你必须遵守乡村的道德准则,一流动,进入了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流动性非常高,这个时候机会主义倾向就会来了,反正我下次碰不见你了,所以你看卖假货卖得比较多的地方就是火车站,你买完就走了,一个天天光顾的商场和一个流动人口光顾的商场,你看哪个地方假货多?你在陌生人群当中怎么能够得到信任,怎么能够得到尊重?这个决定收入流,也决定民富国强的一个非常微观的基础。你看这个国民经济十二五,你可以讲很多,转型、结构变化,这都是很大的词,你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你看我们号称,不是号称,真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日本这一场地震,我看跟中国的距离要拉得很大,中国就是第二大了,去年是5.8,日本是5.4,我们已经高出一截了。但是你走进我们的经济生活,你去看看,我们很多产品服务的那个质量,奥运会那么成功,全世界都吃惊,奥运会结束不久,三聚氰氨牛奶,这个国际舆论就觉得中国有神秘性,你奥运会办得那么好,这个牛奶那么复杂的事情你都做得很好,这么简单的事情做不好。奥运会本身没出食品问题,上海世博开了半年没有食品问题,航空公司的食品,我去看过了,我们的博鳌论坛,各国元首来,来的时候你看当年小泉来参加博鳌,他那个餐盒来的时候是日本带来的,回去就必须由博鳌配,没有问题。当然那餐动静可大了,国家的官员到现场去,海南的官员到现场去,进来的蔬菜从源头全部搞清楚,才能做成盒饭,那个价格别提了,没出问题,我们点上没有问题。为什么一到面,变成老百姓,普通人消费,我觉得吃什么都不安全,我的解答就是人的问题。我们做好一件产品,两件产品,某一个点上的事情没问题,批量的,天天的做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们的人的综合素质不行,三聚氰氨,我们团队做了很长时间的调查,蒙牛那里去了好几次,看了很多奶牛公司,不是说这个公司就愿意给你搞什么鬼,公司不愿意搞鬼,公司要防范,防都很难防,因为这个牛奶从千家万户来的,来了以后一进到管子里头,他就很难追溯。为什么中国机械产品总的质量好一点,因为他可以追溯,牛奶一倒进去就不知道,所以这里头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有问题。你放一点就放一点了,反正不是我喝,现在很多地方,中国农民是很朴素的,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流行的行为方式,这个米是我自己吃的,我种好,这个米是给你卖的,你的收入本来就很高,你还有医保,这个事情在座各位可是影响我们民富国强。中国今天说创新,我个人看创新不是中国经济第一位,是把每一个普通东西做好是第一位。你GDP再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的看法,在我们的教育和训练当中,利器是天生的,当然利器怎么用,有一个技能,知识技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要有长远,要经得起长远的检验,我们培养的学生身上,一定要在技能知识以外,要加点别的东西。这个就是多少所有世界上能存活下来的人民,共同的关于人的基本行为的导致准则,这个东西我们要相信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培养的。特别要从小孩子、年轻人,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做,养成习惯也不能做。
如果我们现在不把这个问题提上日程,我们这个经济总量再大,包括人均水平再高,我们要支撑长远,真正变成民富国强,在世界之林能够长久地站立,而且引人尊敬,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很高兴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些想法跟各位分享,谢谢各位!
第二篇: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孙承斌 邹声文)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的历史方位
“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舆论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定位。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年前,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吹响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号角。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第一个“五年时期”。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趋利避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乘风破浪?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的第一个“五年时期”。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会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发展取得的成绩,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发展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我国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严重制约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单纯追求增长规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重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已占全国GDP的2.5%……
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讯息。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6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大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决策、举措的中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嘘寒问暖、解困救急,到有关部门频频出台便民利民举措;从全国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到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引发广泛的变化。
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对“十一五”的中国而言,仍然是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
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第三篇:从农村基层直选看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你怎么投的选票?
——从农村基层直选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XXXXX大学XXX学号:XXXX
你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政治选举吗?你投过选票吗?这是在某大学一次科学社会主义课堂上的随机调查,结果是在座约200名学生中,只有不到20名学生举了手。即使在座的学生都早已年满十八周岁,但宪法规定的选举权利在他们身上似乎并没有得到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个。可见在大学院校的学生当中,公民的选举权利并不普及。
然而中国的农民在这方面似乎走在前面。早在1987年,就颁布实施了《村委会组织法(试行)》,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1998年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又进一步明确了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质,并完善了直接选举的程序。不过现如今村委会选举的开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执行情况各地不一。按照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由上任村委会、村民小组或享有选举权利的村民10人以上联名提出,村民委员会正式候选人经充分酝酿,根据多数选民意愿决定,再由村民或2-
有落选村委对当选村委的漫骂、报复,也有为当选而打击竞争对手的,在某些地区因为选举甚至引发流血事件。
第四是上级对基层直选的干预。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存在,上级的干预从最开始的明目张胆逐渐变得隐蔽起来,比如同时推出一个强势内定候选人和一个“陪衬”,“陪衬”一定是平时默默无闻,没什么能力的,肯定选不上。更有甚者,完全无视村民选举结果,直接任命未通过选举的人员。
最后,农村基层直选还有个参与程度的问题。有些村民认为选举投票耽误时间又没什么用,选谁都一样,有那功夫还不如锄半垧地。再一个就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导到村内只剩下些“386199”部队,导致村民参选率过低。另外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的选举权利如何保障也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农村基层直选所暴露出来的这些弊端,在短时间内的确难以完全解决,需要更加强有力的制度来保障村民选举权利的行使。《人民日报》2010年1月20日《民主政治周刊》高调报道了吉林省梨树县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海选”,并称农村开始实践的村民委员会“海选”为“中国基层民主之路”。这是一件中国推进中国民主化道路了不起的一个事件。1992年底村委会开始换届选举。在领导班子团结、具有共识、权威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所谓换届选举通常只是一种过场的仪式,至少这是中国官场实践的一个惯例。然而平安村在这次换届选举中恰恰遇到了“情况”,而变得不平安起来。据被访者4-
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政治体制改革”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有涉及,但相关表述基本以“积极稳妥推进”和促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协调发展为主。分析人士和与会代表委员们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国人民释放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信号。
综合以上观点来看,中国的民主政治改革取得了可以肯定的发展,但仍需进一步实施改革,完善基层选举方法和制度,保障每位公民的选举权利能得以正确行使,为最终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关键一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题论文:
你怎么投的选票?
——从农村基层直选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XXXXX大学XXX学号:XXX
第四篇:从习主席首次,看中国发展
非常视点从习主席首访,看中国发展2013-3-26
从习主席首访,看中国发展
杨婉璐:感受特色评说,倾听社会热点,这里是《非常视点》。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杨婉璐。今天是3月28日,星期四,欢迎您收听《非常视点》。
杨君泽:各位好,我是杨君泽。自两会结束,新任国家主席选举产生,国内外媒体都在时刻关注,新任国家主席的首访动态,这也是最能体现新一届政府外交方向的重要观察点。
杨婉璐:3月22日起,习近平主席开始了首次出访的行程,按照预定的安排,习主席首先访问了俄罗斯,并达成了有关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共识,不仅为中俄发展关系添入新动力,更将中俄两国的战略互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杨君泽:习主席此次出访俄罗斯,成为世界多家媒体的焦点,也是中俄两大国关系调整的重要机遇。通过此次访问,习近平成为首位参观俄军指挥部的外国元首,这也成为众多媒体意料之外的环节。23日下午,习近平抵达俄罗斯国防部大楼,检阅俄罗斯三军仪仗队,并在俄军高级将领绍伊古及的陪同下,参观了俄罗斯国防部。
杨婉璐:在此活动期间,习近平主席意味深长的讲道,我认为进行这项活动有利于增进两国战略和政治互信,密切两军关系,促进两军合作。习主席的这番讲话,被外界媒体解读为:中俄军事领域合作将获得新的实质性发展。再加上,本次访问所体现出的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中俄是否会在对日领土问题上联手,成为诸多评论的核心。
杨君泽:正如媒体所预测的那样,正值习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军事高层基本敲定了一项包括24架苏-35战机在内的,高达35亿美元的军购协定,日本媒体惊呼这是中国赤裸裸的在为对抗日本而做准备。通过表面,我们看实质,此次军购合同的敲定并不是最大亮点,中俄关系所展现的亮点包括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M)
杨婉璐:习主席访俄亮点之一:通过此次访问,中俄关系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杨君泽:访问期间,中俄两国领导人均表示两国关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当前,中国和俄罗斯都处在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发展是第一要务,两国关系已进入相互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中俄关系60多年的发展史表明,合则两利,损则俱伤。
杨婉璐: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普遍低迷时期,中俄两国旺盛的经贸、文化等往来十分耀眼,已经成为和平发展的重要样例,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20 1
多年的深入发展,中俄已经成为兴衰相关的密切邻邦。亮点之二:务实合作将成为中俄发展的战略任务,寻求实质性突破。
杨君泽:访问期间,中俄两国最高元首一致决定,要把两国高水平的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实际成果。不管是我们中国梦,还是俄罗斯梦,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协作与共赢将成为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真实写照。
杨婉璐:亮点三:此次访问,将使中俄经济合作实现量和质的同步提升。
杨君泽:在中俄双边贸易的20个年头里,贸易额增长了14倍,并提出在2015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经贸合作是中俄关系最为重要的一环,稳定繁荣的经贸合作,不仅为两国关系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促进了资源互补、文化交流的实现。
杨婉璐:就中俄两国经贸合作而言,中国制造业水平较高,而俄罗斯是传统的资源大国,两者合作,也就实现了技术与资源的互换流通,通则活,两国的合作不仅会为亚欧大陆的经济注入新活力,也深化了各方面的交流和了解,将友好邻邦友谊不断夯实。亮点四:中俄青年文化交流成为人文合作的重点,也深刻的影响着两国的未来关系。
杨君泽:青年是两国关系的未来和明天,保证两国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从青年做起。中俄领导人在联合声明中指出,两国应有效落实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在机制化和长期化基础上,鼓励两国高校交往,增加互派留学生名额,扩大两国青年交流。
杨婉璐:习主席此次出访俄罗斯不仅提升了两国关系,收获颇丰,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显示出,中国一直致力于同邻国的和平相处、互利共赢,也向国际世界展示出中国新一届政府仍然以和谐、发展的主题,来逐步发展中国,贡献世界。
(M)
杨君泽:习近平主席在圆满结束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后,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开始了对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的国事访问。这一行程,被媒体解读为:中非深化友谊的重要行程。同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关系,既紧密,又深厚。
杨婉璐:从数百年前,郑虎时代开拓中非贸易合作,到1963年中国派遣第一支援非医疗队,再到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诞生,中非友谊早已踏上了稳定化、长期化的道路。1971年10月25日,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毛泽东主席发自肺腑的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中非深厚友谊由此可见一斑。
杨君泽:3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发表
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重要演讲,被称为整个非洲都在用心倾听的讲话。值习近平主席访非期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评:中国梦,非洲梦和世界梦,文章用:真、实、亲、诚来形容中非关系,并多次强调中非命运共同体。
杨婉璐:中非一家亲,伴随着习主席对非洲的首访,中非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并将以此为基础,向更加坚实、合作意愿更加强烈、合作机制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在某种程度上说,中非友谊已经超越了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不仅有着真诚、互利,还饱含着相互尊重。
杨君泽:泰国亚洲时报发表评论说:习近平所说的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充分显示了中国对非洲的尊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非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中非双方的互利发展将会长久的、全方位的发展下去。
杨婉璐: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站在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中非近年来各方面关系的发展,也全面的阐释了未来中国对非洲的政策,这不仅是中国对非洲新举措的承诺,也是对西方不实报道彻底澄清。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非共同利益在不断增多,中非关系也将日加紧密。
杨君泽:习近平主席将非洲放在首访的日程里,坚定有力的阐明了中国的外交原则和对中非关系的态度。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方面,绝对不会因为中国自身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发生动摇,历史表明,唯有第三世界的国家团结一心,才能互利共赢,在国际事务中占据重要篇幅。
(M)
杨婉璐: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非洲,被解读为中非关系承前启后的重要举措,与首访俄罗斯一样,饱含深意,充满亮点。亮点之一:中国梦,非洲梦,谋求与时俱进。
杨君泽:今年两会结束,中国梦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思路,和中国渴望发展一样,非洲各国也期待国家综合国力的腾飞,中非合作,中国为非洲带来一起实现梦想的机遇。在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同时,中国在发展愈其他发展中国家关系时,一直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谋求互利共赢。
杨婉璐: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是,中国没有把自身模式强行输出到其他国家,非常尊重他国自身的国情和人民的自主选择。从中坦、中非联合公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各项合作均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尤其是在对非援助方面,中国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这也体现出中非友谊的高度紧密和纯洁性。
杨君泽:中非关系亮点二:中非命运共同体得到深化,中非关系迈上新的历史起点。
杨婉璐:习近平主席在访非期间,多次提到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未来中非关
系的发展,赋予新的内涵。在过去,中国支持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如今,中非合作论坛更将中国和非洲金敏的联系在了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非洲,而非洲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与非洲各国成为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杨君泽:中国尊重非洲国家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充分肯定适合非洲的发展道路,远隔重洋,中国和非洲心心相通,中国将会把对非洲发展的全方位援助继续进行下去,不仅是援助建设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还是把先进的农业、工业技术带到非洲,为非洲发展注入新动力。
杨婉璐:纵观国际世界,各地区形式依然复杂、多变,要谋求发展,中非关系就应当站在新的起点,以更为真诚、密切的方式进行合作,才能不失机遇的继续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中非关系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人文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这样才能将中非友好关系一代代沿承下去,创造更为辉煌的中非合作成果。
(M)
杨君泽:您现在收听的是非常视点:习近平主席首访主题节目。不管是中俄、还是中非关系,都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伙伴。面对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中国将逐渐失去支持以出口为导向增长模式的外部环境,与世界各新兴经济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为中国发展拓宽道路,同时,互利共赢的目标也将得以实现。
杨婉璐:在一个亟须增长动力的世界中,一个平衡发展的中国经济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巨大机遇,尤其是向俄罗斯、非洲各国这样存在巨大发展潜力,而又缺乏资金与技术的地区。未来世界经济、文化的变革,将会从世界新兴经济体的密切合作中徐徐展开。
杨君泽:中国从长期的改革开放中受益,在友好邻邦及非洲各国的帮助和支持下不断发展,如今,中国这个年轻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寻求以战略、平等合作的方式,反哺需要发展帮助的国家。丘吉尔曾说,国家与国家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在中国则不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不仅寻求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给予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精华。
杨婉璐:唯有全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平等的享受到人类发展的丰硕成果,那么,人类长期以来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才不至于在不平衡中消失。本期非常视点到这里就结束了,播音:杨婉璐,杨君泽;导播:严野;编辑:李祥运;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第五篇: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
“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五个坚持”: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主要目标:
勾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头等大事: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转变方式: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让很多专家眼前一亮。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 4 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文化产业:
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 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全面推进: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各领域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
标本兼治: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洪向华认为。
统筹协调: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历史的画卷恢弘壮美,前行的蓝图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