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冯小刚《私人定制》观后感影评大全
冯小刚《私人定制》观后感影评
前几天看了由冯小刚导演的私人订制,里面的演员阵容可谓强大,老中青都到,老戏骨和新偶像齐全,不仅有葛优,宋丹丹,范伟,李成儒这些老一代戏骨,而且白百合,李小璐郑凯等最炙手可热的偶像实力派俊男美女也全部到位,非常华丽!
描述:这部电影共有4,5个小故事穿插而成,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包括权利,艺术,金钱在内的大量事物都报以苍凉!
描述:与青年对权利腐败的态度不同,范伟清官梦一段中,以纪实和讽刺的方式,还原了一段清官如何下水的故事,这一段也是我最喜欢看的,这几段小故事中,我觉得也是最搞笑的!特别是接见外宾一段说鸟语,笑的大家是前仰马翻,正期待后面的小故事一个比一个更好笑,不过后几个小故事却没让我能开怀大笑,都是一些无厘头的陈旧笑话和情节,这是我感到最遗憾的!影片中还穿插了很多广告,这些作为观众,也能理解,毕竟电影不是慈善事业,不过还真有入眼的,那辆福特E350星客特商务车客真是酷,里面的内饰真可谓是豪华漂亮,外表看着有点象房车,真想拥有一辆啊,感觉就像可以移动的一室一厅啊!记得以前小刚的作品里《非诚勿扰1》,《非诚勿扰2》里这辆星客特也都来客串了不知道这车什么价位,估计这辈子也买不起啊!
《私人订制》是我今年最期待观看的影片,没看之前,我期待它肯定能超越《甲方乙方》,但是观看后,我绝得小刚的影片在走下坡路了,前30分钟,很让人惊喜,也很搞笑,很有讽刺教育意义,但越往下看就越平淡,越老套了,演员阵容强大,但大多都是客串,期待小刚下一部作品,你的名字就是票房的保证,别让我们失望哦!
第二篇:《私人定制》观后感影评
《私人定制》观后感影评
先生早就网购了电影票,说去看《私人定制》。对这部影片心里是有期待的,一是因为葛优,一是因为非诚勿扰的痕迹。
影片开始不久,果然影院里就不地暴发出观众的笑声,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这是一贯葛优参演的影片的风格,并不意外。我极少看国内导演的作品。不是因为那些不好看,是因为我个人的喜好中有一种近乎严肃的价值取向在起作用。
影片一直是调侃轻松又不失独到敏锐的气氛中展开,可以说电影故事的冲突和戏剧化效果,从技巧层面还真是淋漓畅快一气呵成。
丹姐一日“有钱梦”将要结束的时候,车箱内放着那首《时间到哪里去了》。忧伤的歌声,写实的歌词里记录首现实的无奈,也有人们在各种角色下的承担和付出。所有这些都把我带到了生命的时间长河中,我的眼泪不觉间流下来,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是委屈,不是难过,而是感动!我自己的生命感受第一次与我的父母和我的孩子在同一时空下在交错呈现,我已人到中年。我感叹我对自己的生活是拼命努力过的,这比什么都重要,那些伤,那些痛正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天底下没有奇迹,也没有长久的白日梦。一旦你付出行动之后,不经意间真的那些梦想是可以慢慢成为现实的。可惜的是愿意持续给自己机会的人不多。更多时候,我们都会跟自己说做了也没有用的,我又没有……是的,正因为我们拥有的不多,我们就更不该主动放弃了。
这大概就是我一直坚守的东西。什么事情我都会放到意义的层面上去体会。所以,后来出现的向自然天地河流道歉的那一部分,我是喜欢的,在我自己心里觉得那是一个很好的对生命价值和个人选择的思考。直到此时,虽然我认为这部影片虽然结构松散,好象是小品的集合,但是总还算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统一和连续性。从作品看导演的人格特质是我挺喜欢玩的游戏。
然而当最后一段出场时,我先是有些不解甚至是惊愕的,慢慢地转为了愤怒。我有种被戏弄了的感觉。且不说那个段子多么地耳熟,让我觉得冯小刚会如何这般黩驴技穷!这样的一个收尾,在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声音:什么都别当真!当真的就是傻子。这是如何颓废的生活态度啊!
回过头来我意识到之所以那些外国影片比较吸引我,是因为那些影片中始终在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念。有时候不在于相信什么,而在于愿意相信,不放弃信念,不放弃坚守的态度才是最令我感动的。如果我们一定要绝对的公平,反而要不到。一定要看到结果后才肯付出努力,就可能永远不成功。这种的信念不论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家族观念、宗教、文化等等,在我看来价值都一样,总之,人要面对现实,但却不能只是活在现实中,现实也只是过去的事实,而人的因素加入后的未来的事实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第三篇:私人定制观后感
私人定制观后感
私人定制观后感
剧中讲了一个心中怀着梦想在北京打拼的一个东北男孩儿,为了所谓的出人头地,为了所谓的光耀门楣,为了追求梦想,在北京这座许多人憧憬而又害怕的城市里生活了四年,这四年里主人公感觉自己没有混出名头,没能给自己家人物质方面带来大的改变,所以选择默默的奋斗而没有回家一次,通过采访,可以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看出这对来自一千多公里外的父母对儿子的思念和期盼回家的渴望,而此私人定制栏目组就针对主人公个人定制了一个他的梦想,让他担任几天高档美发机构的总经理,若在此期间主人公有这个能力管理和运营好这个机构,在栏目结束的最后,他就是这个没法机构的合法总经理。
二十岁的主人公孙浩和大多数人一样在这个很突然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他身上只能看出来狂喜和激动,上万块钱的西装革履,员工的毕恭毕敬,来自内心深处的喜悦让他自己欣喜若狂,让他的心开始飘了起来,沉沁在这做梦都想得生活当中,晚上躺在床上,他唯一在心里边儿想的就是,不敢睡着,怕醒来什么都没有了,面对第二天的危机处理,可以看出他对危机处理的不怎么样,二十岁的年龄可能也没有过多的这方面经验,也更可以说他不具备处理危机的这个能力,二十岁的他还是把这一切当做是一个游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客人的不满意,他除了用钱来解决问题和一味的道歉,没有看到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很强,危机事件过后,面对老师的指责,他开始从飘飘的生活中醒悟过来,狠狠地抽了自己两个耳光,之前的他趾高气扬,现在才开始慢慢的低到尘埃里,紧接着台湾影视大咖林志玲也来到店里助阵,为孙浩加油。再后来的商务谈判也是不甚理想,导致最后的考核没能通过。
从这个剧中能深深的感悟到许多对我有益的东西,年轻人心里有梦想固然是好事,不一定每个人的梦想都能够实现,梦想就好比我们心中的灯塔,在黑暗中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前行的路变得光明,让我们前行的路充满希望。
年轻的时候有梦更得有追梦的目标,梦想很大,就要把目标给简化,简化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实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的目标,然后倾注自己的精力去把这个小目标给完成,然后进行下一个阶段,就这样一步步的向自己的梦想方向走去,这中间的路或许坎坷也或者平坦,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去走,去完成。
有梦也得有想,不能让梦想一直悬挂在空中,年轻各方面的能力可能还不能
支撑起自己的梦想,就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格局和观念都有所放大,不是有这样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身上,当你万事俱备的时候,东风就会不期而至,若天天沉溺于梦想之中,考虑一些不现实的事情,想法不接地气,高估自己的能力,埋怨上帝的不公平,在抱怨之中度过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是会很悲剧的。
为了梦想能够变成现实,脚踏实地的把当前的路给走好,一步步的实现阶段性的小目标,让我们的追梦过程变得更加精彩。
第四篇:《私人定制》电影影评
当提起私人定制这四个字,便会瞬间给人以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感觉,私人定制往往多出现在物品身上,而且往往是土豪们的做法。然而江郎才尽的冯小刚,再也想不出没有了吸引观众眼球的东西,于是乎,不得不开始凭借标题党而取胜。虽然很多人说,《私人定制》这部电影是《甲方乙方》的续集,或者说是《甲方乙方2》,虽然冯小刚不否认,但也从未肯定过。因为他给这部贺岁片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便是《私人定制》,私人定制中的土豪梦,而这部电影更加演绎的却是私人定制的爱情,而非再是物品,于是乎,当《非诚勿扰》结束后,我们的冯导依旧开始从事着有关爱情的电影,而且是吸引人们眼前的爱情电影。
《私人定制》中,最关键的两个定义无非是“梦想”与“希望”,梦想当然的屌丝们关于定制女神的爱情梦想,而希望则是土豪们关于定制未来伴侣的希望。看似毫无相关的两个词语,却瞬间交融在了一起,每个屌丝的心中,后怀揣着一个土豪梦,每个土豪都希望得到一份私人定制的浪漫爱情,这便是这部电影形成的原因。
冯氏电影,可以说是从爱情转战到记录,然后再从记录转战的爱情,这样互相交替着出现,从《温故1942》后,许多的人都说冯小刚可谓的江郎才尽的,从古装到战争再到现代,冯小刚近些年来,可以说拍摄的电影把这些东西都包含在了其中。当《1942》结束后,人们看着疲惫的冯小刚,不由的让人们想起,冯小刚可能应该休息了,冯氏电影应该就此收官了。然后倔强的冯小刚却从未放弃过,当从新出发之时,他再次想起了自己的老搭档,这便是葛优,葛优一直是冯小刚贺岁电影中必不可少的成员,也是冯氏幽默中的核心唯一成员,无论这些年来,冯氏的电影中女主角换了多少,但唯一不曾改变的,永远是男主角葛优。
冯小刚用了20年的时间与葛优合作,20年的时间,让人们记住冯氏电影的同时,也深深记住了葛大爷这个光头的形象。20年的时间,说起来看似并不长,然而当我们回头再看时,不由惊叹到,原来他们一起携手走过了20年,跟一对夫妻相处的时间都差不多了。20年来,平均是每两年一部贺岁电影,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冯氏的幽默,同时在我们的欢笑中,我们也记住了这个诙谐幽默的葛大爷。
葛大爷如今已经60岁,《私人定制》对于葛大爷来说,并非是收官之作品,葛大爷在《私人定制》的发布会现场曾说道,这20年来,自己是被冯小刚所抬起来的,所以希望的20年,再拍10部电影,既然冯小刚把自己抬了起来,那么就需要冯小刚想办法让自己落地。看似平淡的回答,却依旧不失葛大爷保持的幽默风格。
接下来我们说的便是票房,从《非诚勿扰》开始,冯氏电影,便一直创造这票房的神话,同时也让冯氏电影成为内地第一部达到10亿票房的电影,接着是《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无一例外都创造的票房的神话,于是乎,冯氏电影成为了中国市场上的一种品牌效应,但凡是冯氏电影,必然会创造不俗的票房记录。然而当《1942》上映后,票房却变得惨淡,于是乎,人们不得不说冯小刚可谓是江郎才尽,再也拍不出创造神话的电影。当江郎才尽这四个字围绕冯小刚时,冯小刚漠然了,惨淡的票房让他不得不从新思考自己的电影路线,他视乎明白自己真的不适合拍记录类的电影,而且观众对于冯氏记录类的电影也不买账,观众永远喜欢的是欢笑,永远喜欢的只是贺岁档。
为了摆脱票房惨淡,为了摆脱江郎才尽的这个帽子,冯小刚开始着手拍摄《私人定制》,虽然说《私人定制》是《甲方乙方》的续集,冯小刚不过是给电影换了一个名字,然而这样的无奈之举并没有影响到票房的收益。《私人定制》上映4天的时间,便刷新了票房的记录,成就了3.2亿的票房,看来冯小刚的无奈之举开始有了成效,看来观众依旧还是喜欢冯小刚的贺岁档。如果说《甲方乙方》成就了葛大爷,那么《私人定制》便是再次成就了冯小刚在贺岁档永远不倒的地位,同时也见证了冯小刚与葛优20年的电影生涯。
第五篇:电影《私人定制》观后感
电影《私人定制》观后感
之前听到此片负面的评价较多,然而在年末之际,我们仍然想看一部令人放松心情的喜剧片。很明显,观众们对此片喜剧期望值很高,看了之后没有感受到捧腹不止的喜剧效果,然而看了之后却有一丝丝沉重,发人深思,这也许是片子的价值所在吧?
这年头,找个陪着看电影的人很难。连打两个电话,人家都有事,意料之中啊,女人都是身不由己的,可以理解。有一个人,他的存在是可以忽略的,就如我在他眼里一样不怎么重要,羽毛球重于一切,好好打吧,身体健康也重要。还好,有一个体贴的儿子,虽然不怎么想看电影,但出于爱妈妈的心里,陪妈妈一次,值得奖励,那就奖励赛百味三明治一份巧克力一盒喽,娃娃乖,爱死人!
《私人定制》一天二十多场,排长龙并且场场爆满,真火,可见有话题的电影的确是吸引人的。言归正传,说电影。冯导的贺岁喜剧片陪伴我们很多年,几乎每部都看过。葛大爷也就是在岁末的时候才出现,前段时间《新编辑部故事》想着他会露脸,没看到。他最经典的就是别人都笑抽了,他也没表情。这部影片被称为《甲方乙》2,的确和以前的情节有类似的之处,为人圆梦,不过,新的版本要豪华多了,王朔的京味幽默让人有一种笑过之后的想流泪的感觉,就是那种既搞笑又严肃的效果。两位美女,白百何、李小璐,或清纯或性感,很养眼。新晋小生郑恺以前对他的作品印象不深刻,这次有一段专门为他设计的重头戏,特别是最后葛大爷的那句话,真是全场爆笑,看似灵气的帅哥在葛大爷面前呆萌了一把。
把牢底坐穿的苗圃先出场,刚开始还真以为是一位面对反动派宁死不屈的革命者,一开口说话,就带来了喜剧效果,满口的陕西话,革命者能如此不严肃?后面的情节是能想像出来,想当烈士只是个梦,大家都希望他早日梦醒,这只是序幕。有当官梦的范伟,本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却想当个清官,偏偏要经受钱色诱惑,他这个官,官腔充其量是初级阶段。现在没有几个官是那样的,更不会用钱砸人,那太极端,愿望规划师杨老师也告诉他,当官的不是他们想的那样。主动要求接受色诱,个人认为不失真实,试问在那样的大美女面前,会有几人不被臣服呢?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现实中根本没有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有多少不是照单全收呢?不过,葛大爷的两次惊艳的对比,令人过目不忘,一次泰国王子,一次陕北老大爷,忍俊不禁啊!丹姐的有钱梦,真让人有点辛酸。这段还真不是嘲讽的,一位普通的清洁工拥有一天有钱人的生活,扮相高贵,有女王范儿。买房子,让人家涨价,不涨价跟人家急。钱多钱少就是一个数字,只要够花就好。葛大爷有争议的台词,说尺度大,我认为是剧情需要,放在那里很合适,很有幽默的效果。广播里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让人不禁心酸,平凡中的每个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老,无论是繁华还是平淡,到头来都一样剩下满脸的皱纹。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多少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李成儒,最早的印象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次是要和俗一刀两断,大家看着讨厌,不喜欢的就雅,于是住进农民工宿舍,过敏,最终还是回归大俗,去夜总会脱敏,和王宝强换血,成了与高山流水的古琴一脉相承的弹棉花大师,而王宝强却成了泛太平洋最俗的导演。大雅大俗在人一念之间,也一个概念,如果走了极端,就是非俗非雅,不伦不类。
不论哪种奇葩的梦想都能实现,很多名星客串了一把圆梦瘾,李咏圆初恋梦,曹炳坤圆廉政公署梦,是在少女成人礼穿插进行,设计的很巧妙,很大气上档次。最后的环保情节,几位主演向地球道歉,很令人动容,也是本片的亮点,和前面旖旎的海南风光相比,雾霾、草原、山坡、被污染的河流,地球发出沉重的呼吸,人类应该早点警醒,环保不是一句口号,从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