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确定的“加快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开发开放”的工作部署,市政协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4月下旬开始,组成由邵立华副主席带队,提案委员会委员参加的调研组,围绕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首先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先后深入到市建委、公用局、房产局、水利局、财政局、规划局和发改委等部门进行调研,实地视察了滨江东路改造工程、二道河改造工程、金厂镇供水供气工程、康馨园小区二期廉租房建设等工程。调研组历时近2个月,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反复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如下报告和建议。
一、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现状和2009年重点工程进展情况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城市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先后实施了30项城建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6.5亿元,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市区共有主次干路80条,巷路67条,道路总面积214万平方米;桥梁42座,立交桥6座;先后建设改造了建设大街、新华大街、光明大街、滨江西路、滨江东路等50条主次干路,缓解了市区交通拥堵状况,使市区道路等级明显提升。科学进行全方位绿化和美化,全市绿化覆盖面积153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8%,绿地面积143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4平方米。一批环境优美的公园广场,为市民增加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和空间。实施了大规模的亮化工程,市区路灯总数达到3.2万盏,景观灯达到2.8万支,亮灯率达到98%以上。铺设和改造供水管网27公里,改造570栋老旧楼地沟管线,解决了重点区域近6万人的吃水问题。完成了第二煤气储配站建设任务,铺设管网20公里,总供气能力可满足“十一五”期间7万户居民用气需求。完成了第二热源建设工程,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95万平方米。实施了老旧楼供热设施改造工程,改善了市区380栋老旧楼居民的取暖条件。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拆迁面积211.66万平方米,新建住宅286万平方米,回迁楼竣工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率达到91%,较好地改善了棚改区域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几年的努力,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2009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市级经济运行困难因素增多、财税收入下降、资金严重紧缺的不利局面,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超前谋划,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论证,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的10项城建重点工程。目前,10项城建重点工程正按计划稳步向前推进。
(一)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工程。计划投资7.5亿元,改造棚户区及危旧房30万平方米,开工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重点对文盛教堂、江南、新岭路二道沟、胜利路八中后侧等19个地块进行改造。目前,已有9个地块开工,完成拆迁面积25.2万平方米,拆迁户数2488户,开工建筑面积52.6万平方米,分别占计划的84%和87.6%。完成投资6.57亿元。
(二)二道河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4770万元。彻底改善二道河河流水质,完成路桥和配套设施,形成靓丽的沿河景观带。工程包括:6座车行桥、5座人行桥、观景挑台、河底铺砌、亮化和绿化等内容。今年9月30日前全部竣工。目前,已完成投资10045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8%。
(三)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计划投资26,4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今年主要完成主体工程,明年完成设备安装并投入试运行。目前,截流干管土建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已经完成,并于4月20日开工建设,在通天河段铺设截污干管1000延长米,三个泵站建设也于6月22日启动,正在实施土方工程。管材招标和厂区土建招标正在按计划推进,年底完成截流干管和主体工程。已完成投资807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0.6%。
(四)浑江防洪及滨江东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5500万元,对滨江东路玉皇山桥至江南大桥2.9公里路段进行改造。工程包括修建江堤、外悬人行道,拓宽机动车道,外景平台、新建绿地、路灯及道路排水设施,进一步延伸沿江景观带。水利局负责的江堤建设资金已落实,施工正在按计划进行。为了配合江堤建设,建委迁移改造供热管道1796延长米,铺设排水管道240延长米,新建检查井12座,完成玉皇山大桥引桥施工,其他的道路、绿化及路灯建设,随着工程的实际进展有序实施。
(五)城区道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5089万元,综合改造光明大街,建设延伸至江南大街的景观路。整修光复路、玉清路等20条主次街路,维修改造巷路16条。目前,光复路道路硬化完成740延长米,铺设雨水管道2120延长米、污水管道1020延长米。玉清路工程道路填挖方已完成400延长米,铺设雨水管道237延长米、污水管道319延长米,工程预计9月30日完成。对光明大街、新华大街、东昌路、东宝一条街和清真路5条主街路路面升级改造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对严重影响市民出行的幸福胡同、官道岭路、保安路和二道江路的升级改造正在紧张实施中。
(六)市区桥梁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050万元,对红旗桥、江南大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桥梁承载等级和功能设施。目前,方案设计、计划编制等前期准备工作已经结束。为尽量减少对市内交通的影响,待二道河桥梁工程全部完成后,再对两桥进行改造。
(七)城市绿化美化工程。计划投资500万元,对倚江园、江南大街和北出口进行绿化美化。绿化工程于3月12日正式启动,共栽植各种苗木93万多株、铺植草坪5500平方米、栽植乔木1780棵、摆放花卉3.4万多盆。
(八)城市亮化工程。计划投资1824万元,对二道河、玉皇山及北线公路等实施亮化,对市区主要建筑物进行亮化升级改造,提高城市夜间景观效果。9月30日前全部完成市区主要道路和建筑物亮化升级改造。
(九)江南新区路网建设工程。计划投资11800万元,续建江南新区道路、供热和排水等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江南开发。续建道路包括江南大街、沿山路、名城西路北段;新建道路包括名城东路、名城西路南段、南博路。目前,江南大街、沿山路、名城东路、名城西路和南博路工程都已经开工,计划9月30日前竣工。
(十)继续改造供水供气供热设施。供水设施改造计划投资2555万元,重点解决十中山上,市委山上、小宾馆山上三个高区共3854户、11560人24小时供水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金厂镇近期3000户、10000人,远期6000户、24000人吃水问题。工程分别于7月底前和“十一”前全面完成。供气设施改造工程计划投资2500万元,发展燃气用户6000户(其中金厂镇3000户)敷设煤气外网15公里,“十一”前完工。所需建设资金公用局自筹解决。计划投资300万元,对30栋老旧楼进行分户供热改造,改造工程已于7月上旬陆续开工,9月20日前完成改造任务。
以上10项城建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137138万元,已落实资金108462万元,缺口28676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市紧紧抓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每年都有计划地实施10项城建重点工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提升城市品位。但是由于市本级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与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地方可支配财力有限,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今年实施的10项城建重点工程,资金缺口就达28676万元。已落实的108462万元资金中,中央专项补助5700万元、棚改补助资金1655万元、地方债券贷款及补助1200万元,只占投资总额的8%。
(二)城市建设资金偿债压力逐年增加。几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克服很多困难,负重前行,积极推进城市建设,使我市城市整体面貌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财力有限,城
建资金绝大多数是通过向上争取、B T融资、银行贷款、赊欠等方式筹集的。据不完全统计,市本级2008年底城建债务额已达7亿多元。随着时间推移,偿还债务本金的压力逐年增大。
(三)城市总体规划执行不力、修编滞后。我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是1996年制订的,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改变规划内容、突破控制红线、违反规划施工的问题时有发生,道路破拆、管网铺设的随意性较大,使规划的执行缺乏法治的严肃性。目前,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开始修编,但前期基础性工作经费投入不足,高端人才匮乏,影响规划修编进而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仍执行2001年核定的标准,每年财政核定83万元。新建的两座平湖大坝、江东污水强排站、音乐喷泉、垃圾处理场等设施每年运行和维护费用需320多万元,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二是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拨款额仍执行15年前的职工工资标准和各项管理费用。承担城市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已经全部取消了收费项目,没有资金来源,影响了这些单位的正常执法管理。三是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一些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素质低下,破坏公用设施,损坏市容环境、随意造脏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信心,抢抓机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最近国务院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陆续出台了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特别是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政策措施,对我市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十分有利。建议市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力争使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更加符合中央资金投向。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考虑加强公益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体育馆等项目应尽快启动和实施。
(二)转变思想观念,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投资拉动的机遇,认真研究和吃透投资政策精神,超前谋划一批符合中央资金投向的城建项目。提前做好项目论证包装推介工作。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协作,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增加银行信贷、吸收企业和社会资金等方式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平台。积极利用多年来业以形成的城市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进行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化运作。凡是能够有偿使用,带来效益的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向社会公开拍卖和出让经营权等方法,广泛吸引利用各类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
(三)科学合理安排可支配财力,继续推进城市整体建设。近几年来,我市城市建设连续在高投入上运行,城市整体面貌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投入较大、债务负担较重,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冲击。建议市政府根据财政实际状况,在城市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中央及省投资的城建项目,对影响制约经济发展和关系重大民生的城建项目实行优惠宽松政策,创造条件上马,对其他的建设项目则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四)统筹考虑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要坚持高起点规划,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考虑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和经济开发区以及江南新区的开发建设整体和长远需求,使城市基础设施既符合当前实际又与长远发展需要相适应。要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个部门各自为政的状况,电力、通讯、网络、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凡是能够纳入统一管理的,必须由规划部门统一协调管理,避免重复破拆、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要高度重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的修编。建议市政府将总规修编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今后对规划的重大改变,以及实施重大城建项目,应事先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的意见,科
学民主决策。
(五)尽快按规划实施城市道路网络建设,严格道理管理。要发挥绕城路的过境交通作用和城区交通的分流作用,按规划设计实施断头路的连接,如文明路与福明路的连接,福明路、光复路与绕城路的连接,官道岭路与绕成路的连接,西昌、官道岭的立交桥完善工程等。通过“渠化交通”的科学方式,充分发挥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要加强城市道路管理,取缔市内的配货站,严格限制重型货车入城。
(六)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探索和改革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城市建设的整体升级,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来维护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建议市政府在充分发挥调动各有关部门积极性和潜能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建筑工程设计要适应北方城市气候季节的特点。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有关部门要对建设工程严格实施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一定要认真把好工程竣工质量验收关,保证出合格工程,优质工程。
要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提高效能,强化管理。要结合我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的总体目标,调动和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齐抓共创。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城市环境管理细则,建立综合执法队伍,严格管理,依法重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全体市民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共同创建优美和谐的家园。建议市政府将城市整体管理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问题,认真研究和解决。尤其是对建委系统承担城市管理维护的事业单位应根据城市管理需要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和经费,解决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调动发挥城管队伍的积极性。
第二篇:宁波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分析报告
宁波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分析报告
一、调研背景
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演进
城市是人类信息化发展的首要目标,城市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并日益影响着城市和区域的未来发展。
2.政策环境
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号召“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那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些论断都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当前我们正面临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同时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例如,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已将其列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以重点推进。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部署,温总理在调研无锡传感网基地时,再次提出了要加快物联网发展。深圳、南京、昆山等市也都各有侧重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从城市信息化,走向智慧城市,这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宁波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分析
1.自然环境
宁波境内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主要山脉。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境内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等河流,水资源丰富。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浙江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全市共有大小岛屿531个,面积524.07平方公里。宁波境内有两湾一港,即三门湾、杭州湾、象山港。这些湾港,因有钱塘江、甬江及众多溪河注入,夹带着大量营养物质,为滩涂和近海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市无霜期一般为230天至240天,作物生长期为300天,适宜于粮、棉、油料等作物的生长。
2.宁波人文环境
宁波是历史名城,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史前遗址”发源地。宁波文化荟萃,历史上曾有较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宁波还是著名的侨乡,有四百三十多万宁波籍人士旅居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宁波帮”已成为联结宁波与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3.宁波人力资源储备
宁波拥有15所高校,每年为IT专业提供六千名毕业生,有两所国家示范型软件学校,培养不同类型的软件人才。我们政府也引导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多曾经的软件人才培训体系,我们也创立了独特的人才驿站制度,为来宁波求职的外地IT专业毕业生提供住所和生活补助,吸引更多的外地大学生落户宁波。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11毕业生我们会为他们提供六个月内每个月五百块生活补助。
4.宁波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截止2011年宁波已经实现地区GDP生产总值6010.5
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5.7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35.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19.4亿元。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14个中央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之一,宁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
5.资本环境
目前宁波市的金融业己形成了以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宁波监管局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了区域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12年,宁波共有上市公司37家,民间资本力量雄厚。
6.技术条件
在07年统计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网25%营业额在宁波实现,宁波还拥有众多专业的电子交易市场,像中国塑料网、中国液体化工网、大宗商品交易网等等,08年我们仅仅四家企业网上交易额达到860亿。有30%企业广泛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95%外向型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业务工具。我们在去年十月份,正式推出行业网站总部基地的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中国海商网,全球羊毛衫网等全球知名网站。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企业数量有上百家,营业额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
7.政策环境
“十五”期间,继续积极推进政府上网,加强政府办公自动化建设,把政府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初步形成电子政府框架,以适应21世纪初期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政府管理需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继续大力推进金关、金卡、金税以及公安、统计、港口、科技、教育、农业、气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在继续强化各部门纵向网络建设同时,下步要加强横向,特别是业务相关部门行业联网,如实现财政、税收、金融、外贸之间互联,实现业务联动、交叉考核、统一监管、信息共享。
三、宁波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议
1.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
1.宁波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把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的重工作来抓。
2.一些部门建成了业务信息系统,开发了经济、环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工商等一批数据库。
3.宁波经济水平较为发达。
劣势(weaknesses)
1.信息化技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局部应用已取得成效,但系统林立,缺乏全局考虑,各单项应用之间互不协调。
2.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统一。
机遇(opportunities)
1.信息资源的电子化和数据库化程度低,未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2.市民素质普遍提高,多媒体通信进入家庭,多用途信息家电、电子出版得到普及。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已有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效益不显著。
威胁(threats)。
1.受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宁波经济发展已处于下滑状态,且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2.人们信息技术使用意识并未显著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信息化服务意识淡薄。
3.电子商务领域竞争竞争激烈。
2.发展建议
1.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的应用。
2.推动就业信息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信息系统。
3.电子政务条块结合,整合资源,协同工作,建设科学、高效、智能化的城市管理体系。
4.加强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定使用以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第三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水月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水月产业园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动园区建设发展,由于客观因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园区发展。
一、现状
(一)规划情况
水月产业园区前身为**年成立的**区水月循环经济实验区,**年9月经省经信委、市编办批复成立园区管委会,**年**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园区原定位为循环经济实验区,《产业发展规划》于**年9月经省经信委批复实施,主要围绕水钢冶金主导产业发展装备制造、金属加工、化工、建材、矿产开发等循环配套产业,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市场、食品加工等服务产业。为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园区根据市委市政府意见,经充分调查研究,依托交通、区位、市场潜力等优势,将园区功能重新定位为产城一体化的城市拓展区,规划范围为东至瑞安路,南邻贵昆铁路,西至汪水路,北抵月照机场,辖钟山区红岩街道办事处、荷城街道办事处的部分社区和杨柳街道办事处大部分区域和月照乡全部,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物流商贸、空港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轻型工业、休闲旅游度假四个组团。目前,规划工作已进入细节论证阶段,拟于今年11月上旬报批。
(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设计标准为城市主干道Ⅱ级的金水路一期**公里已建成通行,近期完成细沥层铺设。全长1.547公里、宽20米的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于今年4月中旬动工,全长2.26公里、宽20米的南北路于今年**月动工,两条路路现正进行基础填挖工程。全长2.3公里的金水路二期在首批建设BT投资方因资金链断裂无法续建停工后,今年10月重新动工建设,(三)排污排洪方面
排洪排污沟渠修建3千米,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园区排洪排污需要。
(四)水电气配套方面
共完成供水管道安装13千米,铺设排水管道沟渠1.2千米。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新安装饮水管道3000米,新铺设排水管道**米,新建22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现有水、电基本能满足现入驻企业、在建项目及居民用水用电需求,二期管道尚未进入实施阶段。
二、存在问题
(一)规划未定
已完成5.1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与现发展思路不一致,在**年**月12日召开的市长办公会议上未获通过。现市规划局将水月纳入新一轮城市规划范围,市规划、发改部门正委托相关单位对建安组团、空港经济两片区进行控制性规划,与园区的控制性规划重叠。
(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道作为市政府规划建设的横穿园区核心区的主干道,已由水城县完成初步设计,但迟迟未动工建设,严重阻碍园区项目建设。园区内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南北路和金水路二期虽在轰轰烈烈建设中,但建成投入使用需要一定工期,近期难以通行。原有道路为实现细沥层铺设,且内环快线、机场快线及园区内项目工程运输车辆碾压造成破坏,运输条件差。
(三)排污排洪设施亟待改善
园区内地形地貌复杂,项目建设用地需大量挖填方后方能使土地平整,导致排污排洪压力增大,园区内原有排污排洪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
(四)配套设施不健全
现有水电只能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建设和居民生产、建设和生活需要,后续生产、建设和生活用水用电量大,且供气、通讯等设施不健全。
(五)小散乱污染企业清理难
园区起步标准低,开发程序不科学,导致企业分布混乱,尤其是园区内存在多个洗煤厂,呈现小、散、乱的状态,导致脏乱差根源难以消除,大大影响了园区形象和建设发展。虽园区已调查摸底,但清理工作已超出园区管理权限。
(六)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
园区内基础设施全部由管委会自筹经费建设,但园区起步晚、后劲弱,无固定资产,加之建设用地少等现实问题,导致园区没有融资抵押物,融资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
(一)强化规划衔接
为统筹园区同步、协调发展,市发改委、规划局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涉及园区规划的建安片区、月照机场周边一带范围,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后,由园区负责实施,其余范围由园区规划并实施。同时,尽快确定园区法定界线。
(二)完善路网规划和建设
将园区已规划并动工建设的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南北路和拟规划的其他道路统筹纳入先期城市道路规划,由园区先行建设。把**社区二三组道路、内环快线三块田互通至双坝社区小西湖道路纳入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提高周边土地使用价值。另外,乌蒙大道园区段从月照乡政府前至水钢由园区自行规
第四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今年中央把着力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我们基层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作为乡镇政府,贯彻落实上述要求,必须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加大农业项目的争取力度,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大改善,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不仅是履行政府执政为民基本职责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农村“三最”问题的现实途径。
一、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镇以改造增效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全力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工作氛围基本形成。镇村两级组织抓项目的机遇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申报争取项目的热情普遍高涨;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全镇上下抓项目建设的工作合力基本形成。二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落户我镇并得到实施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额度越来越高。仅年,全镇用于镇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资就达到1753.5万元。全年硬化乡村公路40公里,新建末级渠系9公里,改造土地5300亩,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处,解决3000余名群众吃水问题。卫生院综合楼、司法所、福利院、村委会改扩建和村级无线广播网络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年,我们围绕年初八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2000万元农村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目前已落实到位了覆盖8个村的6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100万元以上,大部分项目已正式启动或正在施工。三是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项目建设的运行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四是项目效益发挥较好。通过村级道路硬化、末级渠系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和次生林改造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建设,镇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提高,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
针对镇级财力捉襟见肘,村级组织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农民群众尚不富裕的实际,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紧盯目标,抢抓机遇,凝聚力量,完善机制,科学实施,力求以富有成效的项目建设改善农村面貌,造福一方群众。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工作机制。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每年召开两次关于项目建设的固定专题会议,引导班子成员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践行执政为民宗旨的高度,增强抓好项目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准确把握项目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全镇干部中形成了“抓发展必须抓项目,不抓项目就是不作为”的发展共识;同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入户宣讲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抓项目建设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为镇委中心工作服务的大局意识。二是夯实工作基础。在全镇范围内广泛调查摸底,认真疏理汇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分村设立与完善项目储备库,并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确定主攻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分步推进实施。三是建立工作机制。镇委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六大工作专班,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严格实行“领导牵头,目标管理,专班运作,经费包干,考核奖惩”,在项目工作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每周碰情况,每月报进度,季度结硬帐,全年严奖惩”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坚持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强化全过程监控,确保把每一个实施项目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适用”的原则,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在深入实地认真勘察的基础上,科学制订规划和施工方案,并层层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反复进行论证,认真修改完善,力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蓝本。二是精选施工队伍。在工程的发包与施工单位的选择上,坚持看资质、看绩效、比价格,严格按要求公开对外发包,力求用最好的施工队伍、最低的建设费用,建设质量最过硬的基础设施。三是严格工程监理。在聘请中介监理机构进行监理的基础上,组织经验丰富的本地人,组成项目建设督查专班,与监理机构一道,严格按照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按质按量施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积极配合上级职能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一律先整改后签字。四是优化施工环境。由班子成员牵头,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项目所在区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组成专班,专事项目区矛盾纠纷及遗留问题的摸排处理工作,做到项目未动,纠纷先调,积极争取项目区群众的支持与理解。
(三)强化后期管护,发挥项目效益。坚持把基础设施后期管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办法,确保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推行水利设施协会管护机制。通过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使各项工程后期管理及运行维护趋于规范有序。二是推行农村公路发包管护机制。结合实际,采取专业队伍,镇级统筹,分段划责等多种灵活方式,充分发挥项目区企业、退职干部和无职党员作用,镇级发包乡道,村级负责村道。三是推行公共设施专人管护机制。对村级广播、办公场所等,由村组干部负责管护。
三、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虽然我镇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然赶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结合近年项目建设的实际,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一)解放思想不够,视野不开阔。在项目争取上,受经济条件和地域环境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视野不够开阔,争抢意识不强,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够大;对项目建设发展形势了解把握不够,依赖性强;期望值高,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心理承压能力弱。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下功夫,着力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增强干部群众的开放、创新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不断提高项目规划和实施的操作性,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镇村财力较弱,配套不充分。从目前情况看,我镇产业结构单
一、规模偏小,支撑作用较弱,实力不强,有限的地方可用财力维护基本运转已实属不易,配套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更显力不从心。加之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国家投入有限,地方配套不足,形成了项目争取越多,投入越大,债务越重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我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增强镇域经济实力上下功夫,努力拓宽新的筹资渠道,建立新的投入机制,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三)群众尚不富裕,自筹能力弱。截止年年底,我镇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089元,总量虽然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对比,仍显不足;特别是外出务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才和劳力大量外流,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能力不强,效果不够明显。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增加农民收入,集聚农村人才。
(四)体制机制不顺,管护不到位。近几年,我们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基础设施管护而言,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管护资金来源有限,投入不足,村级管护方式也就能简则简,投入能少则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大管护机制的探索实践上下功夫,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尽快探索推行切合实际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实施办法。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研究项目争取和建设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方式,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健全机制,特别是在健全管护机制上积极探索,为发挥项目作用,造福群众不懈努力。
第五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刘严萍,何继新,王磊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在城市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有限性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双重压力下,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进行界定,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实例,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以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关键词:基础设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管理模式;中新天津生态城
一、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虽自2001年以来,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在欧美国家产生,并成为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被视为解决城市因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一个系统化途径,但其更多地侧重于规划层面。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日益具有现实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现存问题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开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市场化进程,概括而言: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和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一般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进行建设项目管理。按照2015年6月1日正式施行《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具体可以采用投资-建设项目-运营-移交、投资-建设项目-拥有-运营-移交、投资-建设项目-移交-运营等方式。
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目前政府直接投资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和保障,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很完善,各城市的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都处于探索阶段,基本表现为政府自己组织专门机构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政府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两种模式。
以上两类基础设施的管理均出现了诸多弊端:(1)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不能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整个城市的发展以及项目本身对城市环境和公众利益所带来的破坏;(2)面对多种性质类型的基础设施项目,部门间的组织体制关系纷繁复杂,管理不善;(3)公众发挥外部环境破坏的监督作用的途径和信息有限;(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忽视环境效益,因而出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经济与环境效益不协调的局面。
因此,城市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对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界定
绿色供应链管理(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目前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总的观点是指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1]。
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并无统一定义。综合国内外文献[2-5],本文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中,由政府、企业根据系统内外部环境,共同制定和完善城市建设项目所用原料、施工、运营、回收技术的质量和环境管理标准,并进行内部质量和环境监督,同时协调公众等外部监督主体的整个管理过程,通过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规划、协调和优化控制来实现项目利益相关方在项目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课题来源:2015天津建委科技计划项目(天津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激励体系研究)作者简介:刘严萍,(1979-),女,河南汝南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管理研究。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分析--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2015年5月,天津市政府出台《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方案》,重点研究实施“创立、改造、限制和废止”的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资源行动,推进产业绿色化。2013年3月,国务院批准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6,7]。综合而言,中新天津生态城最适合作为推进建设领域供应链管理的试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许经营方案实施流程必须遵照《办法》,基于此,并结合基础设施不同类型项目各自的特点以及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具体情况,现对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探索,表述如下:
为实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天津市绿色供应链管理指导小组级别应设置在财政局、审计局、规划局、建委、国资委以上,和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应处于平等协作地位,共同协调管理中的所有问题,并具有最终调整权和决定权。
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平衡发展,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保证各主体服从统一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的调整,因此必须依靠行政力量,政府理应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首要核心主体,依据工程建设项目的法律法规、工程合同、环保法规、绿色采购及建造标准等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而项目管理公司是市场主体,不具有保障环境效益的行政权力,应处于政府指导下的供应链核心主体地位。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作为二级管理的主管单位,是市政府下设的直属部门,是二级层面上的首要核心主体,作为公共利益的体现者和维护者,必须从根本上负担生态城内所有基础设施绿色建造的指导和管理责任,对上向天津市绿色供应链管理指导小组和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负责,向下指导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的建设项目和管理。为此,必须建立绿色建造项目信息发布平台,网上公开供应链信息,统一市场准入,公平择优确定投资人,披露城市基础设施在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项目、绿色运营阶段的相关管理信息,与审计部门共享信息,保护市场环境、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各类资本平等参与、投资回报合理、运作透明。
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在政府监管下,实施公司法人负责制的专业化管理,接受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接受规划、土地资源、建委、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管理,接受公众对于生态城基础设施从规划设计到建设项目运营全过程的环境效益的监督。通过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的管理,可将所涉及的勘察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制造供应商、供应商和物流方,甚至银行、基金机构等金融支持方纳入到一个供应链中。首先,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和政府之间在平等协商、依法合规的基础上的项目合同,明晰各自的权责,不达绿色标准则须承担相应责任。
公众肩负绿色供应链的推进过程的外部监督的社会责任,是城市管理多主体之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重要推动力量。
五、结论
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实例,探索性地提出政府与亚太经合绿色供应链中心共同引导、投资与管理分离、审计与社会监督结合、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一定参考。参考文献:
[1] 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铮.国内外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57-160 [3] 柯洪,尹贻林.公共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7):149-152 [4] 杨耀红.我国建设项目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探究 [J].经济师,2005(7):143-145 [5] Koskela L.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 [R].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1992 [6] 蔺雪峰,汪波,冯剑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城市治理研究 [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84-288 [7] 纪泽民.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项目与管理的多元共治模式探析--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 [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4):20-23
作者联系方式: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6号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严萍,邮编:300384 手机号:*** E-mail: liuxiaw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