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色韩剧密爱读后感1
情色韩剧----密爱
《密爱》里的情色场面不算多,但男猪角很有型。韩国的片子比起国产片来讲,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人家的情色片看完后不只是情色,而且还有其思想性与现实性。《密爱》这部片子,揭示了两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一是一个被小三击中的女人,会自己成为别人的情人么?二是没有情感的两个人的游戏,具有可行性么?最后的答案出来了。第一个的答案是“是”,第二个答案是“否”。
如果我们看完这片子,再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情人”这个东西,也就是因情而产生的违背正常社会伦理的这一表现形式。是有其必然性的。此片一个女人因其老公有了外遇,因而自杀未遂,但是精神上却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我们会由此想到,她一定会对做情人这东西深恶痛绝吧。然而事实时,当情感来临时,谁也挡不住。在此,我用同情而且友善的目光瞄向哪些已经有过情人或者在即将步入情人行列的大婶们,轻轻地说一句:珍重,我完全理解。
《密爱》与《周末同床》的相似点是一样的。男女主人公的开始依然是为了纯粹的性。当然在此片中这个性稍微不那么纯粹,还有一点是逃避现实,掩被创伤的意思。用性的方式来迷醉或者麻木自己的神经。那种无法面对现实的痛楚。但是,事实又一次证明,两个有着肌肤之亲的人,只保持性的交往是一种幻想。情感滋生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此向编剧致意:片子又一次淡化了男女主人公,尤其是女主人公的负罪感。而以一种细腻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小树由出土到发芽再到葱茏生长的全过程。美而且不压抑与沉重
其实这部片子还稍带给大家提示了这个基本已成定律的规律。男人和女人产生爱情时,谁最先沉入,谁沉入的深呢?答案大家是异口同声:女人,对,是女人。此片的结尾相当漂亮,是我喜欢的那一种。绝对的喜欢。因为它保持了一种对情感的尊重,也保持了一种对观者的负责。让男主人公在吐露内心那份压抑的无法承受的情感时,以车祸的形式离世。让女人公抛却了世俗的婚姻,带着男主人公那个“爱”字及所有相处的记忆,走遍天涯,再一次让爱的碑刻伫立于世俗的尘埃。。继续追寻吧,尘世的人们,或许飘渺,但是它仍然悬挂在我们的上空,有或者没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尘俗中必须要有这种爱存在的梦!
第二篇:《密爱》之影评(模版)
婚外情的题材似乎永盛不衰。
《四月雪》,《花样年华》„„然而最终这几对儿都没有走到一起。《密爱》比较凄惨,最后失去了丈夫和女儿的美欣坐上医生的车一起私奔,路上遭遇车祸,医生死了。这是2002年的韩国青龙影后问鼎影片。
在影片的开头是,女主角和丈夫收拾洗好的衣服,很温馨的画面。然而,这个美丽的场面,在女主角接到一个电话后被撕裂了。
一个陌生的醉酒的红裙女人,公然的和她的丈夫叫:“亲爱的,我能和你睡在这里么?”而且丈夫关在门外,和女主角大肆的说起男人和自己说的情话,羞辱的女主角和她扭打起来,红衣女子在慌乱中把她头部击中,昏倒在地。丈夫急忙把她送到医院。出院后,她患了难治愈的头疼。出院后,丈夫怀着愧疚的心理辞掉了工作,来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农村,为妻子调养身体。
刚到那里的美京眼神恍惚,总是呆呆的坐着,或者看电视,一直到夜色深了,仍然在幽深的夜色里,坐在那里,有如幽灵。是的,那时的她,已经心死了。
后来,这个已经灵魂出窍的女人,让一个帅气的“坏男人”仁圭改变了。那些疯狂的夜晚,唤醒了一个绝望的女人。面如死灰的女人变的妩媚动人。和孩子在一起也有了笑声。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是抱这游戏的态度,可是后来,都身不由己的爱上了对方。可是,这分情感是不被伦理道德所承认的。
清新的山间风光,开着大大的朝阳的窗户的乡间木屋别墅,旖旎的乡间马路。空旷与寂静之中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显得那么真实,喧嚣而又寂寥。唯美的画面,变换的镜头,暗涌的情欲,淡淡的哀愁。导演婚外情的题材似乎永盛不衰。
《四月雪》,《花样年华》„„然而最终这几对儿都没有走到一起。《密爱》比较凄惨,最后失去了丈夫和女儿的美欣坐上医生的车一起私奔,路上遭遇车祸,医生死了。这是2002年的韩国青龙影后问鼎影片。
在影片的开头是,女主角和丈夫收拾洗好的衣服,很温馨的画面。然而,这个美丽的场面,在女主角接到一个电话后被撕裂了。
一个陌生的醉酒的红裙女人,公然的和她的丈夫叫:“亲爱的,我能和你睡在这里么?”而且丈夫关在门外,和女主角大肆的说起男人和自己说的情话,羞辱的女主角和她扭打起来,红衣女子在慌乱中把她头部击中,昏倒在地。丈夫急忙把她送到医院。出院后,她患了难治愈的头疼。出院后,丈夫怀着愧疚的心理辞掉了工作,来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农村,为妻子调养身体。
刚到那里的美京眼神恍惚,总是呆呆的坐着,或者看电视,一直到夜色深了,仍然在幽深的夜色里,坐在那里,有如幽灵。是的,那时的她,已经心死了。
后来,这个已经灵魂出窍的女人,让一个帅气的“坏男人”仁圭改变了。那些疯狂的夜晚,唤醒了一个绝望的女人。面如死灰的女人变的妩媚动人。和孩子在一起也有了笑声。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是抱这游戏的态度,可是后来,都身不由己的爱上了对方。可是,这分情感是不被伦理道德所承认的。
清新的山间风光,开着大大的朝阳的窗户的乡间木屋别墅,旖旎的乡间马路。空旷与寂静之中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显得那么真实,喧嚣而又寂寥。唯美的画面,变换的镜头,暗涌的情欲,淡淡的哀愁。导演喜欢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叙事。
恋上有妇之夫的总是那些烈焰红唇的红衣女子。影片比较大胆,和《色戒》一样用情色来推动和暗示情节的发展。最终,美欣失去了家庭,开始了自给自足的工作与生活,那年夏天也随着一张红裙照片的拍摄而定格在回忆中结束。
现实中的我们也不会容忍对方的背叛,谁也不会在发现了对方出轨以后还若无其事的生活下去,我们过不去那道坎,这是男人与女人的区别。男人可以把性和爱区分开来,女人不同。所以不要让自己身边的女人有机会爱上别的男人,她会抛弃一切选择爱情。
本片其实是一部表现婚姻家庭和爱情的电影,但可能因为导演是女性的缘故,片中的性爱镜头处理的特别细腻唯美。金允珍的容貌其实在韩国女星里面并不算特别突出,但她的气质透露出一种成熟女人的魅力,嘴唇微微翘起,身材风韵,加上略带迷离犹豫的眼神,给美京增添了无限的诱惑力。李宗元长相英俊硬朗,富有男性阳刚的气质,就两位演员来说,本身就带给了观众无尽幻想的感觉。
爱情常常都是在不经意间来到身旁,不管这个人是否结婚,或者婚姻是否幸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微妙的东西,情感的涟漪其实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只是因为道德的约束,我们才让这些水纹不至于激荡开来。
性爱对于爱情是一个媒介和纽带,尤其对于女人,美好的性往往会掳去这个女人的心。女人是注重性和爱的统一的,在爱的基础上的性会给女人更大的满足和快乐。美京虽然开始是出于肉体的欲望去做爱,婚外情的题材似乎永盛不衰。
《四月雪》,《花样年华》„„然而最终这几对儿都没有走到一起。《密爱》比较凄惨,最后失去了丈夫和女儿的美欣坐上医生的车一起私奔,路上遭遇车祸,医生死了。这是2002年的韩国青龙影后问鼎影片。
在影片的开头是,女主角和丈夫收拾洗好的衣服,很温馨的画面。然而,这个美丽的场面,在女主角接到一个电话后被撕裂了。
一个陌生的醉酒的红裙女人,公然的和她的丈夫叫:“亲爱的,我能和你睡在这里么?”而且丈夫关在门外,和女主角大肆的说起男人和自己说的情话,羞辱的女主角和她扭打起来,红衣女子在慌乱中把她头部击中,昏倒在地。丈夫急忙把她送到医院。出院后,她患了难治愈的头疼。出院后,丈夫怀着愧疚的心理辞掉了工作,来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农村,为妻子调养身体。
刚到那里的美京眼神恍惚,总是呆呆的坐着,或者看电视,一直到夜色深了,仍然在幽深的夜色里,坐在那里,有如幽灵。是的,那时的她,已经心死了。
后来,这个已经灵魂出窍的女人,让一个帅气的“坏男人”仁圭改变了。那些疯狂的夜晚,唤醒了一个绝望的女人。面如死灰的女人变的妩媚动人。和孩子在一起也有了笑声。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是抱这游戏的态度,可是后来,都身不由己的爱上了对方。可是,这分情感是不被伦理道德所承认的。
清新的山间风光,开着大大的朝阳的窗户的乡间木屋别墅,旖旎的乡间马路。
第三篇:亚当斯密读后感
亚当斯密读后感
(一)《亚当斯密》篇章众多,亚当斯密谈到了阶级论、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这从一开始的他对分工的讨论中就有此思想。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亚当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亚当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但是我们知道,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但另一方面却会是资本家过于盲目地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这并不是设想,现实中最着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胡佛时期的美国了。也正因为那次的经济危机,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但是我们也不能只靠看得见的手。二战时期苏联的下场,就是因为单单依靠宏观调控导致的下场。所以说,不管是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
亚当斯密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上的巨人,不是没有道理。他,让我意识到了,原来经济理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或许我的赞美不能为他的荣誉锦上添花,但是我还是要打心底说,他真的很伟大,而《国富论》,也应该是经济学着作中一部不朽的丰碑!》篇章众多,亚当斯密谈到了阶级论、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这从一开始的他对分工的讨论中就有此思想。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亚当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亚当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但是我们知道,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但另一方面却会是资本家过于盲目地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这并不是设想,现实中最着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胡佛时期的美国了。也正因为那次的经济危机,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但是我们也不能只靠看得见的手。二战时期苏联的下场,就是因为单单依靠宏观调控导致的下场。所以说,不管是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
亚当斯密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上的巨人,不是没有道理。他,让我意识到了,原来经济理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或许我的赞美不能为他的荣誉锦上添花,但是我还是要打心底说,他真的很伟大,而《国富论》,也应该是经济学着作中一部不朽的丰碑!
亚当斯密读后感
(二)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着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着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着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意义。()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曾经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即: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他在第三卷中,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在第四卷中,阐释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点论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是阐释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他说: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七卷是关于论道德哲学体系。读完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医保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温家宝总理曾提倡大家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并且还说可以从书中获取精神营养。这就告诉我们,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值得大家学习、思考、借鉴的作用,有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某种明朗的启迪,有能让我们在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亚当斯密读后感
(三)1776年,英伦伦敦。一个少言寡语,神情专注的中年学者正在最后一遍校勘他那早已完稿却整整润色三年的心血着作。
1776年,北美大陆。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从此,这个年轻国家在这位智慧学者的指引下,开创了人类经济活动史上的最大奇迹。
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被巴菲特视为最重要的4本枕边书之一(其余是格老的《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虽然巴菲特坦言其对宏观经济不甚关心,但是巴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美国经济社会未来会更好。作为投资(爱好)者,片面地理解巴老所说的“不甚关心宏观经济”从而放弃对宏观经济的学习和理解是有失允当的。而《国富论》正好给了投资者一个了解宏观经济的入口。
坦白的说,以本人的水平,《国富论》不是易读的。咬咬牙,前后断断续续看了4、5个月才将它啃完。虽然本人看的书还不是很多,但是关于金融投资商业之类的专着也读了不下50本了,《国富论》的确配得上“枕边书”的称号。我看过的书里面,个人认为只有巴老的股东信、《穷查理宝典》能够配得上这一称号。下面说说自己的体会:
1)关于译者和译本
对于大师的思想记录,我比较推崇阅读英文原着。但是《国富论》的英文原着已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只能选择中译本。我选择的译本是上海三联书店的郭大力与王亚南合译版,该译本有几个特点:
a)译文初版于1931年,因此该版译文带有民国早期那种特有的行文方式,语言结构与我们现在习惯的白话文有一定差异,这也是我阅读较慢的一个原因;
b)书中有一定的错别字,会影响流畅阅读;
c)语义和意境的翻译还是很到位的,毕竟两位译者都是着名经济学家,不像现在的很多中文翻译书籍,译者的专业水平和作者的专业水平相差甚远。
总体来说,我认为应该存在一个更好的译本,一个以现行白话文来行文的译本,如果有哪位朋友能推荐一个较好的白话译本,不胜感激——
2)亚当·斯密的思维方式
初读《国富论》,一个感触就是这种充满洞见,了然人性,透析本质,抽丝剥茧,返璞归真的思维方式似曾相似。我一直很佩服巴菲特的很多透析本质、返璞归真的洞见(在他的股东信里),在《国富论》里,我找到了这种类似的思维方式。我猜想巴老是受亚当·斯密影响的(尤其受他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阅读《国富论》的一大价值,就是能够领略这种思维方式,培养出一定的“斯密”式眼光。
3)关于内容
规模宏大论点广博的《国富论》,远非仅仅只有人们广知的“自由竞争理论”和“看不见的手”的比喻。斯密在书中还洋洋洒洒地论述了生产力改良的原因、货币的起源、金银的地位与作用、价格的构成、资本的性质与作用、地租的特点、国富的本质、城市商业与农村进步的关系、银行的功能、当时阻碍自由贸易的各种政策、国防支出、国民教育、国家收入与税收制度、国家债务等等。对于这些内容,虽然很多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但仍有很多内容和论述,能够指引我们前行。学习了解这些论述和论点,是正确理解国家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政策的一条捷径,即使那些过时的论点,也仍蕴含着永不过时的内在规律和道理。
例举一个细节吧,斯密曾论述民间借贷的合理性,认为若禁止民间借贷,那么只能诱发高利贷。他认为,人们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向别人借钱的,所以禁止的不是需求,而是供给,而供给方若能获得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违规违法放贷是有很大风险的),那么总有人愿意放贷,于是形成高利贷。
4)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斯
马克斯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较深,尤其受黑格尔精神辩证法的影响。个人认为(胡扯胡扯)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社会经济学来说还是形而上了,因为德国古典哲学过于理性,过于辩证,过于理想化。相反,斯密的体系中,“人”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永远不是纯理性的,而是有贪婪恐惧懒惰自大偏见希望欲望等等人性的。对于一个体系体制或者说社会游戏规则能否增进国富促进社会发展,斯密考虑的出发点是人性在这套游戏规则下会有怎样的表现,这套规则能不能诱发社会成员去合理地创造财富。
现实的社会,到底谁更接近真实?
5)体制与制度的重要性
斯密在大篇幅解析当时各项社会经济制度的同时,很少对君主展开论述。个人认为,贯穿全书的主题之一是:只有设计出优良的社会经济制度,才能引导国民正确地创造出国富。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基业长青》中的表述:CEO的最大职责是造钟,而不是报时。反观1776年的清乾隆四十一年,中华民族依然在企盼圣君,差距啊——
6)1776年的中国
斯密对当时的中国,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其土地最沃,其耕作最优,其人民最繁多,且最勤殷。
同时也有这样一段描述:然而,许久以前,它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劳动及人口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年前客居该国之马可波罗所记比较,殆无何等区别。若进一步推测,恐怕在马可波罗客居时代好久以前,中国财富,就已发展到该国法律经济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但若易以其他法制,则按照该国土壤气候位置人口说,离此极限的距离,其实很大。一个忽略或者鄙视外国贸易,除了二三港口,即不许外国船舶通航的国家,如能改变法制,所可经营的事业,还有很多。一个只有富翁大资本家享受安全,贫民小资本家不独不能安全,且时长在法律名分下,被下级官吏横征暴敛的国家,国内经营的各种事业,都不能按照各事业所能容纳的程度,投下足够量的资本。在各种事业上,贫民所受压迫,都会确立富翁的垄断与独占。富翁垄断一切事业而获有最大利润。
如果当时我们也有一个亚当·斯密……
读到此段,感慨万千。期待改革开放的未来,我们能行。
7)《国富论》与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看完《国富论》,对于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我个人的体会是:长期而言,中国的好日子还在后头(虽然是套用巴老的话,但我觉得真是这个体会),因为我们的体制和这种体制的改革会继续释放中国人民的无穷潜能(当然前提是没有大的军事、政治或体制动荡);至于中短期的宏观经济走势判断,无能为力啊……
就到这儿吧。斯密十年磨一剑,我辈岂能半年内消化通透?既然是枕边书,就准备常读常新,下回再有感悟,当记录于此,以飨各位看官。
第四篇:《幻狐密境》读后感
在两个月的暑假生活中,我读了一些名篇佳作。最令我感动并且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是来自一个十岁儿童作品,“咪子随笔”------长篇小说《幻狐密境》。
《幻狐密境》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千年后的未来,地球上的资源因为人类的破坏已临近枯竭。在世界上最后一个保存完好的森林------袅岚森林的边缘,住着文卉和文炳姊弟。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一个身份神秘的少女狐玲茹月被他们所救。从此平静的生活不再安宁,一场危险、神奇而又关系到生命的冒险就此拉开序幕……。
在故事中,一直有个可恶的人出现,那就是凯赫尔。他一直想要得到幻狐的灵石,而只有幻狐死去,才会有灵石出现。所以,他千方百计的想让幻狐死去,而且为了打听到幻狐的下落,他不惜威胁幻狐公主------狐玲茹月,让她逼死幻狐……,当我看到最后,幻狐为了茹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而茹月也为了袅岚森林放弃自己的生命时。我的心被震撼了,久久不能平静。为了孩子,为了地球他们都贡献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的伟大。这本书我反复看了几遍,每看一遍我都会被感动一次,我被里面的故事深深的感动着,如同把我带进了袅岚森林,把我带到了一千年后的今天……
我永远忘不了篇尾的一句话:我不是密境的主人,更不是所谓的公主;我只是一只深爱着密境的云雀,愿意用生命去保护我们翱翔的天空与身下的大地
!是的,我们也应该像狐玲公主一样,从现在开始保护好我们的地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第五篇:密尔的《论自由》读后感
关于密尔的《论自由》
《论自由》从三个方面讨论了自由这一主题,它们分别是: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以及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作者针对的核心是对个人和社会之间权力界限的划分。
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二是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唯一条件是,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于密尔而言,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因为不可能独立的存在于这个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他人利益的影响,造成他人利益的损失。判断这种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对社会普遍利益造成危害。因此,密尔所强调的个人自由是种社会自由。《论自由》肯定思想和讨论自由,并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消极地不干预来保障公民自由,还须依靠立法来创造和增进公民自由。密尔认为,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本身具有价值,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于己有利,也使社会能从中得到好处。密尔强调人类应当自由形成意见,自由发表意见,否则便是人类理性与德性的毁灭。接着又阐述个性的自由发展,认为这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会使人对自由、对他人更有价值。同时又主张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反对社会习俗的专制,讨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提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源于社会对他的保护。社会成员的行为只要互不损害利益和权利,只要为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受损害与妨碍而承担责任,就不受社会强制。最后重申两条基本原则: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他人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也不得对之干涉;个人行动若有害于他人利益,个人要向社会负责,要承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自由的空间是很大的,自由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活力的保证。
“自由和权威的斗争,远在我们所熟知的部分历史中,特别在希腊、罗马和英国的历史中,就是最为显著的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觉悟也不断有所进步。在以前,所谓自由是指对于统治者的暴虐的防御。因此可以说是权威与自由相互冲突吧,我从未意识到自由和权威会有所抵触。每个人生而拥有自由的权利,虽然是法律赋予的,但本质上而言,与任何人无关。但为什么作者密尔提到自由与权威有冲突呢?我想,在那个时代,贵族阶级与奴隶阶级并存而且存在着压迫与被压迫关系,被压迫阶级对自由的行使权力必然会威胁到压迫阶级的利益与权威,因此,对于统治阶级而言,他们设法从被统治的群体中获得更多的权利与利益,那么势必要限制被统治群体的自由和权力。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开始有了质变,那么统治阶级的这种限制必然会导致他们的不满与反抗。所以,本质上而言,我理解的自由与权威的斗争,之所以斗争,是它们的主体不同,是由于个人行驶自由权力的时候威胁到他人的权威。
“他们宁从事于探讨何事为社会所当好所当恶,而不去究问社会的好恶对于个人是否应当成为法律。他们宁愿就着他们自己持有异说的某些特定之点努力去改变人们的感想,而不把保卫自由、保障一切异端作为一般性的主张。”我想这不仅是一时的或者仅是某些人的做法,其实在现在,我们很少有人对于法律有什么深入的思考,也不懂法律到底是什么,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的人身、财产权力受到侵害时才会想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力。这样看来,提高人们的法律修养是比较必要的。对于那些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来推动法律的进步。在自由涉及的领域方面,可以看出,在宗教信仰等方面,人们有其自成一体的思想自由。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论自由》讨论自由是以语言、文字、音像、电子、艺术或其他形式表达意见、寻求信息、接受观念、传播思想的自由。这种自由很大程度上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而正是这种思想自由,舆论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同样,这种自由也有它存在的绝对权力,没有任何人、任何部门通过任何渠道去控制、去限制。简而言之,思想有绝对的自由。但是,从思想转化为舆论,这之中可能存在政府等的干涉与限制,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变相的限制思想。其次,国家权力可以通过剥夺人们的信息自由或向人民灌输错误甚至有害的信息、理论而引诱或逼迫人民错误地思想。现实中,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被侵犯往往是间接的,政府或个人总是通过侵犯公民的其他权利达到侵害公民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目的,因而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实现对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保护。
在第二章中,作者反复论述了意见自由和发表意见自由的区别和必要性。说实话,我没有意识到这两者的差别,也可能是从未体会过只有其中一种权力的感受。不过本书反反复复强调了剥夺人们舆论自由等等的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剥夺人们的思想自由权利。如果你所想的在你想表达的时候没有表达的资格,这无异于剥夺了你的思想自由权力,本书还一针见血的指出,那些被缄默下去的意见很大程度上都是真确的。就算是错误的,通常也含有部分真理。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足。关于自由,更多的充斥着阶级之间的斗争,因为维护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每个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而对其他地对阶级进行攻击,不管是对方的行为上还是从对方的语言上。在《论个性为人类复制的因素之一》这一章节中,密尔说“凡在不以本人自己的性格却以他人的传统或习俗为行为的准则的地方那里就缺少着人类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所缺少的这个因素同时也是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中一个颇为主要的因素。”这里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个性的重视,这是我所忽视的地方,不管一个人于他人、于家庭、于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最最重要的是他要活出与其自身最有意义的生活,当然这免不了对于个性的尊重与发挥。很大程度上来讲,我们也只有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更大程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他人、对习俗和传统的摒弃,在如今这个社会,更多的是要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就是因为早早的 给孩子灌输了张扬个性的思想,搞得现在什么怪人、异人层出不穷。当然,还是什么人都有,有的内敛,有的张扬,不过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更好的展现自己。其实通篇全文,我觉得密尔所说的自由等等这些人类本该赋有的权力都被放在阶级斗争中去探讨,更多的皆示了人的自私,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满足自己的私欲上来衡量人类的道德准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