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修感言:真水无香
研修感言:真水无香
研修,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方式,甚至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研修,确实是最好的学习,零距离地亲近资源,全身心地浸浴其中。
由这两天的课例研究中,我想到了很多,想到自己的教学,也想到了教学的真境界。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说的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达到“不用教”“无须教”。这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境界。自己从教十几年来,一直无法做到这个“不用教”,主要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己对“教”的理解有偏颇。其实“教”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教”可以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可广义的“教”,却可以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育策略,包括学生怎样学等。而自己往往把“教”理解为狭义,把教学理解为一种技艺,只是思考怎么牵着学生去达到预定的目标。第二、在教学实践中有偏差。平时对于成功的教学,往往是从“教”的角度去总结它为什么成功;对于失败的教学,也是从教的角度吸取教训,考虑如何以更严密的设计来调控来加强“教”。我们的思路,总是跳中出“教”的圈子,离开了教师精彩的“教”,学生就没法“精彩”地学。教学成了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教”的舞台艺术。
静下心来想一想,“教”与“学”其实是有矛盾性的。如果教师教的内容多了,自学所得必然少了;教的时间多了,学的时间必然少了;牵引得多了,学生的依赖性必然强了;指挥得多了,自主性必然弱了;教师主动性太强了,学生的消极适应的惰性必然强了;学生的被动性强了,主动性必然弱了;教师直接“告诉”的多了,学生自己探究的必然少了;探究的程序由教师包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必然混沌了;关注老师的“教”多了,关注学生的“学”必然少了。因此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老师“教”的太多,学生自主学习太少,教与学的比例失当。老子曾说:“真水无香”,即真正的水是没有任何香味的,它无色透明、自然天成,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美。如果在语文课堂中也能摒弃一切浮华的东西,抑制住教师个人的表现欲,真正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虑教学,这才是无香的真水,这种自然、和谐、不事雕饰的美才是语文课的追求。(节选)
第二篇:真水无香读后感
真实自然才是最美
——《真水无香》读后感
拿到美学散步系列丛书,如获至宝,书籍沉甸甸的,如同书中的大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思考般厚重而又深刻。
净手端坐,带着虔诚的心,打开书籍,宗白华的总序跃然眼前,中国的美学大家中,我欣赏宗白华与朱光潜的理论,还有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总是能够将最深奥的美学思想转化为具有意境、诗意的语句,读来婉转清新,其间的道理让人在不觉间欣然接受,比如,他将美学与散步相类比,美学的研究不是高深的推理测算,不是玄妙的学术理论,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用心的感受生命,观照自我。生活中的美学俯拾皆是,如同散步中偶见的一朵花,或路边无意间看到的美丽石子,他告诉我们,平淡的生活中充满了世间最真、最纯的美。
每次读到宗白华的书籍,瞬间慨叹生活美妙的情感就会充盈于胸,提醒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是美的所在。可是我们总是在追求浮华飘渺的东西,而忽略了身边最简单、最便捷、最本原的快乐和美好。
其实美学并非关于美的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人生的,是告诉人们如何带着审美的心情和眼睛去生活,进而体味到人生的真谛,那是一种境界,简单,也最难。《真水无香》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先生所作,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一美学佳作。该书讲述了: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中国艺术的一大特征,是在秩序中寻求摆脱秩序,在约束中追寻内心的无拘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本书承袭宗白华“散步美学”的余绪,上篇纵论中国艺术“师法自然”的思想,其对幻实、美丑、生灭、巧拙等命题的论述颇有新意。下篇则选择园林、盆景、篆刻、瓷器、山水画数种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形式,分析天趣与人工的关系,佐以实证。虽然文笔仍然是体悟式的,结构则摆脱了古典笔记体,尝试建立起自己 的逻辑框架,理性与感性得以圆融。
进入《真水无香》的引言,首先被朱良志先生的优美文笔所吸引,意境隽永,清新淡雅的文字,仿佛可以感受到一颗平和而又充满热情的内心,在淡淡的而又富有情感的讲述。忽然被他的一句话打动,他说,绚烂的西湖其实是虚幻的,只是一种表面的真实。。停留在物质上的迷恋,是表相的。他说,感官带来的快乐究竟是短暂的,不能给人以深层的心灵慰藉。
忽然明白了“真水无香”的含义。所谓喧嚣,所谓绚烂,不过都是幻象,最真实存在的意义世界,往往是最简单、最平淡、最平实、也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世人皆知“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其实很少有人真的懂这句话。
可是,我在想,艺术家们追求真实的世界,是为了创作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理论家们追求真实的世界,是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更深刻。而平凡的普通人了解真实的意义世界又是为了什么?我想,它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看清喧嚣浮华背后的本质,而提醒人们以平和、平淡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所有喧嚣终将散去,最朴实无华的“水”,才是生命的永恒。
忽然读出一种悲观主义的东西,如果经历繁华与喧嚣的时刻,告诉自己一切都会散去,会不会心生悲凉之感。有这种感觉说明我还不够智慧。真的智者,是在喧嚣中品出平淡,在平淡中感悟幸福。
从人生的角度来说,我想“真水无香”在讲一种面对喧嚣 的心态,不是冷冷的拒绝喧嚣,更不是沉浸放逐于喧嚣里,而是在犬马声色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和宠辱不惊的心态。在最热闹之处看到散场后的冷清,在最荒凉之时,体味生命的本真。喧嚣纵然绚烂,终究虚幻,人若随物转,定然漂浮无依,心灵无以为寄,只有最本真的所在,才是心灵与生命的安顿之所。
真水无香。为所有寻找心灵家园的人,指示着心灵归家的路。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应去除所有繁复的技巧和形式,以做减法的姿态,呈现的却是最复杂的真实。艺术创作的最高法则即是“师法自然”,最自然的,最自然而然的,流于生命冲动与激情本身的,不刻意、不做作、不矫情,就是最美的。
自然最美。自然的最美。自然而然的最美。
有一种自然是发自艺术家本真的生命冲动而成就的作品,其中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内涵等决定了艺术品的成就,由此,作为一个艺术家,必定要拥有对世界人生的感悟与观照,要体察本真世界的存在,要懂得“真水无香”的境界,要拥有对真实世界深刻感悟的人生姿态,才能创作出最完美的作品。
进入《真水无香》的正文部分,我首先选择了“第三章:水不流花不开的世界”。
我学过西方文艺理论,总觉得过于抽象和玄虚,以理论论 证理论的研究方法,始终落不到实处,就成了语言的游戏。我喜欢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进而抽象为哲理思考的研究方式。
从“第一章:由幻境入门”下面的小标题来看,“幻化、幻有、幻相”似乎很玄妙,留待后面慢慢体味吧。“第二章:超越美丑分别”,这个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有所接触,对于“丑”的表现,西方艺术作品相对影响更大,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到波德莱尔的诗歌《恶之花》再到罗丹的雕塑《罗米埃尔》,都是以丑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对于丑与美的关系,曾经有所涉猎,所以暂且跳过。日后再对比西方艺术创作和理论仔细体会。
第三章的标题:“水不流花不开的世界”以及下面的小标题吸引了我。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富于意境与韵味的表现方式,读论述传统艺术的文章,我也喜欢那种富于诗意的表达语句,总觉得只有诗意的表达,才配得上那些意味深远的艺术作品的境界。另外我也欣赏那些弥漫着寂寞寒凉体验的艺术作品,所以忍不住首先阅读起来。
文中提到,水不流花不开的死寂世界,是中国艺术的寂寥境界。朱良志先生紧密围绕元代画家倪云林的绘画,深入分析了其作品中呈现的一弯瘦水,几棵疏松,所表现的寂寥世界的深意。文中充盈着道家、禅宗、佛家的思想,朱先生指出,画家过滤掉繁复喧嚣的世界,是为了呈现世界的本真,表达世界 的真意,超越色相世界,建立真实的意义世界。这是一个“去蔽”的过程,荡去一切遮蔽,让本原世界自在显现。
我在想,为什么如此荒凉寂寥的世界才是世界的本原,为什么生机勃勃的世界就是本原世界的遮蔽?难道生机盎然的世界就不真实吗?万物有生有灭,不都是真实的自然规律、生命的轮回吗?不都是真实的存在吗?那么画家又是如何通过寂寥的世界来传达本原世界的真实的呢?
带着诸多的疑问继续阅读,朱先生通过对佛家“无生法忍”基本观念,引申到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的“无生”境界,指出倪云林运用中国艺术诠释了佛家的“无生”哲学,进而得出结论:中国艺术的寂寞境界追求的是“无生感”,是一个表面看来没有任何生命感的世界,是为了让人从色相的生命感中跳脱开去,获得另一重真实的水流花开的生命。
我对于佛家的思想揣摩甚少,那些充满哲理而又意味深远的思想,非我等门外汉能够深刻体会的。但我想,画家在创作这幅绘画作品的时候,真的是想通过这幅作品来阐释佛家的“无生”哲理吗?书中提到倪云林的自题诗:“萧然不作人间梦,老鹤眠秋万里心”、“眼底繁华一旦空,寥寥南北马牛风。鸿飞不与人间事,山自白云江自东”,其中传达的心境似乎是经历人间世事之后的看破红尘,远离尘世,进而追求内心的旷达逍遥与自在。从“老鹤眠秋万里心”和“山自白云江自东”能够感受到一种如陶渊明般的怡然与旷达的心境,这似乎是道家老庄的 人生哲学,而非佛家所讲的“无生无灭”、无欲无求的寂静心理世界。况且在倪云林的其他文字里,都可见他对生命的无常与落寞充满叹息,似乎还没有到达彻悟佛家哲理的人那种内心的无欲无求,无悲无喜,心如止水的境地,所以对于“无生”哲理的诠释,或许只是研究者的感悟,并非画家本意。
当然我赞同这种绘画形式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生命的顿悟,是画家在寻找心灵的安顿之所,是要固守淡泊之心,遁于云敛无迹的世界,但这种超越与顿悟,对画家来说,我认为是道家的而非佛家。
之后朱先生又提到中国艺术中的寂寞无人之境是“寂寞无可奈何之境”,突出的是“不在场和无从着落”的精神内涵,“怅惘是寂寞的重要特征”,无从着落,“由此产生无可奈何的感觉”,“寂寞哪里是死寂,有一种暗流在奔涌,有万般不能安抚的情愫在潺湲”。朱先生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似乎与前面有些自相矛盾,既然中国艺术的寂廖境界是要表达世界的本真与佛家的无生,怎么又充满着那么多的不甘、无可奈何与怅惘失落呢?这似乎与前面的境界大相径庭。
所以结合这段论述,我认为绘画作品首先还是“画为心声”,重在表达画家的内心情感,当然这种情感里包含着画家对世界、宇宙、人生的感悟,这种感悟一定是与画家自身的人生追求与心灵归属有关。其次,欣赏者、研究者可以在作品之中体味其表现出来的关于人生世界的哲理内涵,但研究者的感悟与画家 的本意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应首先透彻了解画家的本意,进而引申升华。
我赞同本章的最后部分,关于宇宙的“静”的论述。顺着朱先生寂静的宇宙观,我渐渐理出一条思路:寂寥肃穆的世界体现出一种永恒的宇宙感,这种寂静深远的宇宙感才是世界的本原。从宏观的宇宙观来看,世界的本原是寂寥静穆,无生无灭,永恒寂寞的。这样将永恒寂静的宇宙和人的生命相连,人无欲无求,淡定从容,才是顺应自然,与宇宙合一的。由此,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尽可能表现出世界的寂静与寂寥,才是对于世界本原的传达。人的心境顺应了宇宙自然,达到了寂静淡定,才真正找到了心灵的归家之路。
第三篇:《真水无香》观后感
观看《真水无香》心得体会
第三中心小学马志烩
4月28日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观看了以宋鱼水同志为原型拍摄的电影《真水无香》。该电影描述了宋鱼水在审理案件中理想与现实、法理与情理的矛盾冲突之中激烈的思想斗争,颂扬了她在案件审理中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境界。影片一方面唤起人们学法、懂法、守法,宣扬法律的威严;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法与情的理性思考。
“真水无香”一词来源于古人金石印章文字,形容人的品格的淡泊、纯净和高尚。真水无香,应当看透一切功名利禄,远离一切世事纷繁,杜绝一切尔虞我诈,甘食粗粝,不染纷华,修美于内,探求天道。宋鱼水努力追求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正表现出新时期人民法官的高尚情操和敬业精神,渗透着真水无香所体现的精神境界。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被宋鱼水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从宋鱼水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对岗位的热爱,对工作的执著,对工作对象的耐心、细致!她的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无私忘我,不正是我们教师应该学习的吗?
学习宋鱼水同志,在教育上,我应该既把学生看作一个知识的学习者,更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有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能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的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心中时刻装着爱,不忘记对每一位学生付出爱。
学习宋鱼水同志,我们作为普通的教师,应该学习她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无私忘我的精神。宋鱼水同志对工作不厌其烦、永远的情绪饱满、孜 1
孜不倦、耐心细致的处理每一件棘手的案件,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正需要我们向她那样: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怀揣一颗爱心,真正的做好一名教师。
学习宋鱼水同志,饱满的工作热情。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家长,耐心细致的同家长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热爱自己的工作,多一些热情和努力。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对待同一份工作,保持一年二年的热情容易,难的是几十年的热情不减。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时常想起宋鱼水法官,想想她对工作的热情,想想她对工作的创新,时时刻刻用她的事迹激励自己,使我继续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之中去!
第四篇:真水无香观后感
篇一:真水无香观后感——理想虽远,但我们从未放弃努力
这部影片讲述了法官宋鱼水全心全意为普通老百姓办案的真实故事,在这样一个法制尚未健全,国民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宋法官与她的同事孜孜不倦地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她们的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重重压力之下她们没有屈服,而是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求平衡,并逐步接近理想。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理想虽远,但我们从未放弃努力!
关于理想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明白。自从进入大学后,这半学期我更加努力思考,也看了不少书,所以对理想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人活在世上从动物这一层面上来说意义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但是将人的一生放大,我们有我们的追求,我们有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并因此而感到满足。也会因我们的努力而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当初我的理想是成为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是随着我的成长,我越来越发现这不是我真正所想要追求的。我的成长经历和我所感知的社会以及我在书上所见到的社会中的不公平,贫富不均深深震撼了我。在我的家乡很多同龄人因为父母迫于生计而疏于管教,很早就走上社会。还有许多贫困的同胞,在我国西部,当人们把那些百年百年不变的沧桑与贫穷,落后与被动的生存环境冠以“刻意保护而留存下来的自然美景”展示在世人面前时,我感到无比悲哀与可耻!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人对改善生存状态的渴望。“幸好那些同胞受教育程度有限,他们来不及思考这些残忍的现实”。所以我想努力学习,或许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为这些同胞尽上绵薄之力。我希望看到一个和谐公平积极向上的社会。我知道正与法官宋鱼水所遇到的境况相似,这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但是理想虽很遥远,但我们从未放弃努力,毕竟社会上还有许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将与我们同行。
转眼大学已过去十六分之一,当初入学的激情渐渐被磨逝时,当我们在流金岁月里徘徊迷惘时,当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平庸中堕落时,我想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还能做的更多,我相信人是要有信仰的,没有信仰的灵魂终究将在平庸与乏味中凋零枯萎!
篇二:真水无香观后感
周统建
真水无香,语出《道德经》。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追慕美好事物,如这种美好事物,能返璞归真于自然,那么这种美就会变得更加真实,亲切而不乏美好与理性。电影《真水无香》让我们在感动、深思之余,对此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影片讲述的是优秀法官宋鱼水审判几起案件的曲折经历。这几起案件非常典型:张先生生产自己辛苦开发出的产品,法律判他侵权,他不服气。高中汉被生产伪劣产品的厂商骗了,结果在打官司过程中因为证据不足被法庭判为败诉。林万成的老字号商标十年前被别人抢注,对方因他继续使用商标品牌将他告上了法庭……
这就是影片中的宋鱼水所要面对的现实。作为一个法官,她该怎么办?如果我们仅仅满足做好一个法官的话,根据“法律事实”、“诉讼证据”、“诉讼案由”进行裁判,结论可能从法理角度无可挑剔。但是,情理上却难以让人接受。影片中的张先生也许就会从此失去对法律的信念,高中汉也会成为社会的一个悲哀,林万成的百年老厂就会被商品社会的大潮冲垮。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许就会有人问:我们的法律究竞是不是为了保护正义,维护公平?
面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法治传统相对薄弱、法律信仰也相对薄弱的现实,影片中的宋鱼水没有简单处事,而是在法律的逻辑与老百姓自己的逻辑之间,艰辛探索,找出了一条既尊重法律又照顾老百姓的路。用现实中的宋鱼水的话说,就是:在当前的中国,一个法官在最大限度地支持合法东西的同时,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化解矛盾。
影片中的宋鱼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追求,在两个月里不厌其烦地给败诉的张先生打电话,捧着鲜花到医院看望高中汉,给他们送去温暖,化解他们的疑虑。为了帮助林万成,她不仅到医院看望,还到西城荷香园了解情况,在大雨中看到全厂职工对法律的理性认知,最终促成了两个荷香园的和解,使濒临倒闭的百年老厂看到了生机。
影片中的宋鱼水不仅做到了一个好法官应该做到的公正、神圣、公平,她还做到了她作为一个法官可以不做的事情。然而,正是她的额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让人们得到了心灵上的抚慰,物质上的补偿,更重要的收获是,群众在法律上的觉醒。她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法官,成为我们优秀的共产党员。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中国立法的宗旨是为了保护人民。一般来说,法理和情理是相通的,但也有发生矛盾的时候。电影真爱无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只要心中有一份爱,只要我们办事情多为群众着想,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法理和情理之间找到一条途径,就一定能够让法律尽到保护老百姓的责任。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在矛盾面前,有一些官员考虑的只是制度、规范,没有考虑人们的利益、感受,结果导致了一场场悲剧。而那些钻法律洞子的人则在后面偷笑。近两年,一些群体事情的发生,就是由于执法时过于机械造成的。我们在执法的同时,要首先问问自己,我们在执法之外,我们还要多做一些什么?我们所做的,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让人民群众满意?
宋鱼水用她的实践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只要我们共产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心中装着爱,只要我们真正能够做到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一定会就能够回归制度和管理的本源,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心中有爱,真水无香。
第五篇:《真水无香》观后感
观看电影《真水无香》的心得体会
第三中心小学杨书和
《真水无香》故事精练,语言简朴,主题鲜明,以法官宋鱼水为原型,通过生动感人的叙述和细致入微的刻画,宣传和弘扬了新时期人民法官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无私忘我的崇高品格。影片将宋鱼水置于理想和现实、法理与情理的冲突中,讴歌了她在法律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上孜孜追求的时代先锋形象。老子《道德经》“真水无香,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形容人的品质像真水一样清澈、纯净、高尚、淡泊。表达了一种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在她们身上我感受到了真水无香的那种至高至纯的境界。看了《真水无香》,我有以下感受:
一是对待自己的工作总能充满热情,充满智慧。扎扎实实地一心为了学生,做就做好。我们更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有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能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的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是心中时刻装着爱,不忘记对每一位学生付出爱。我教的幼儿班孩子很多,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爱心、足够的责任心。把每一个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启迪孩子的智慧。
看了《真水无香》,回想起宋法官平日工作的点点滴滴,她对待工作是那么认真,那么用心,正是她这种踏实的工作作风,带动全组的同事踏踏实实地工作着,这种精神境界才是最为珍贵的,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崇尚的、追求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