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时间:2019-05-15 15:5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作者:何曼霞 何好生 李杰文 何淑艳 朱敏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调整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搭建招商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促进自然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地方财源收入,提高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科学布局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围绕“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重点对该县开放型、资源型等经济结构分布展开了分析,认真查找了影响该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初步提出了推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一、汝城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临近粤港澳等沿海发达地区,处于内陆和沿海地区结合点的最前沿,在经济领域属于边缘发展区,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调整和扩张的梯度转移上有突出优势。近几年来,该县围绕“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五个汝城”发展战略,在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创机制、惠民生的基础上,紧扣经济发展命脉,把握发展机遇,用活用足各种政策,结合县域实际,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提升发展水平,培育发展后劲,推动了社会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目前,该县已经进入以大投入拉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孕育期;进入以资源型工业扩张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攻坚期;进入了政策带动、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平稳期;进入了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期。

㈠经济发展势头平稳增长。2012年上半年,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6805万元,同比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386万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769万元,同比增长29.5%;第三产业增加值48268万元,同比增长22.4%。

1、工业主导地位突出。该县自然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37万千瓦;矿产种类达43种,占郴州市矿产资源储量的36.95%,主要包括煤、铁、钨、锡、钼、铋、铅、锌、铜、银、稀土金属、铀、萤石、钾长石、石灰岩、地热和矿泉水。其中,铁矿资源储量居郴州市第一位,钨矿资源储量居郴州市第四位,热水镇温泉是我国水温最高、流量最大的天然热泉。多年来,该县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育水电、矿产两大支柱产业。2012年上半年,该县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钨精矿9823吨,同比增长116.9%;发电量53864万千瓦小时,增长16.24%。

2、农业产业特色凸显。突出“绿色生态、绿色品牌”概念,抓住高山小气候、高山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点,走“精品农业”的发展思路,致力打造“粤港澳”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一是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在重点扶持锥栗、油茶、金银花、硒山茶、商品蔬菜、楠竹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今年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该县龙源油茶开发有限公司、利源金银花开发有限公司、汇亮锥栗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锥栗、金银花、硒山茶等农产品已改进包装打入农产品交易市场。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龙丰生态、金蜂蛋业、繁华食品、绿叶木业、湘苏木业、纯正木业、荣盛木业、隆平高科等一批批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引进了兴汝食品公司、金丰禽业有限公司、汇亮锥栗有限公司、良益锥栗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4家,全县现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或享受市级龙头企业待遇企业12家。三是打造特色农产品牌。重点扶持了 “湘汝”小米辣、“龙峰”米粉、“硒山茶”等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开发了“东岗岭”锥栗、“乌春山”金银花、“果之润”系列果脯等特色农业品牌。

3、第三产业兴旺发展。一是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致力于把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大县建设成旅游产业强县,大力推介汝城古老悠远的理学文化和原始古朴的秀美山川。旅游品牌彰

显地方生态、民俗文化特色。通过对该县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与包装,已开发了九龙江国家级森林公园、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濂溪书院、“华南第一温泉”热水温泉等旅游景点,基本形成了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民族田园游等地方旅游产品。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兴建中的夏蓉高速、岳汝高速将搭建起与省内外实现产业对接、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产业平台,完成了永丰至集益的沙改油公路、三热和集热公路的建设、改善了岭秀至东江漂流、县城至罗泉、罗泉至暖水、暖水至凉滩公路。接待水平不断提升。在热水文化园修建了福泉山庄,在县城修建三和大酒店、会和大酒店、汝城大酒店、鼎天大酒店、江南商务酒店等。全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达81.45万人次,增长10.2%;创旅游综合收入3.98亿元,增长9.87%。二是城乡商贸繁荣兴旺。随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用电、公路等消费环境的改善,城乡居民传统消费观念的变化,在“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拉动下,刺激了全县消费市场持续火爆。2012年上半年,该县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646万元,同比增长12.8%。三是房地产业异常火热。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1965万元,累计完成房屋销售面积46953平方米,销售额18997万元;与2011年同比增长59.3%。、25.7%、46.2%。

(二)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1、经济结构初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截止2012年5月底,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9.69% :34.33% :49.62%。

2、财源发展形势喜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抓好了财税征缴、财源培植、增收挖潜等工作,财政形势喜人。2012年上半年,该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6895万元,同比增长39.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0247万元,同比增长36.94%。

3、居民收入明显增长。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保障力度加大等,居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上半年,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30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工薪收入19928.8元,同比增长16.7%;经营性收入1628.8元/月,同比增长4.4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49.25元,同比增长11.73%。农民人均纯收入2465元,同比增长12.7%,农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3625元,同比下降12.03%。

4、金融体系稳步运行。2011年底,该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96780万元,增长23.9%,较年初增加95838万元,居民储蓄存款326710万元,增长21.57%,较年初增加579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89800万元,增长13.6%,较年初增加2273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86300万元,同比增长10.6%。

(三)经济建设投入幅度加大

交通、城建“大会战”向纵深推进,云头路综合开发、汝城大道、爱莲大道、爱莲广场、和平路、环城东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2012年上半年该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159235万元(不含高速),同比增长16.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477万元,同比增长17.9%;农村完成投资28493万元,同比增长6.2%。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政策环境良好。中央1号文件规定的各种强农惠农富民政策刺激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是赋予郴州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给汝城经济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是区位优势突出。途径汝城的厦蓉高速公路、湘深高速公路、云头路综合开发、爱莲大道、爱莲广场、和平路、环城东路等大型建设项目的加快推进,将拉动投资、商贸城镇化和相关产业的强劲发展。九龙江森林公园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通过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已经给生态旅游产业带来了良好效益。

三、制约汝城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深入调研,基本找准了制约该县经济发展的四个突出因素。

一是工业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过重,生产技术滞后,造成现有资源严重损耗浪费;

二是现代高效农业、优势农业产业抗灾抗病能力薄弱,增强农业保险意识实现农业风险转移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工业发展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缺失;

四是自然生态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在产业品牌质量提升上下功夫。

四、关于推进汝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一)以资源开发提升为重点,加快汝城工业发展。一是着力培育支柱产业。要依托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型经济结构的转变,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一批由龙头企业带动、民营企业聚集、规模效应突出的支柱产业。鼓励企业开发创新,推进产品更新换代,争创名优品牌,形成“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名牌产品”的经济发展格局。二是注重工业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工业项目和工业企业上,争取在引资数量和项目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抓好项目服务,实行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切实提高招商效果,确保意向型项目顺利签约,及时开工投产。进一步强化招商意识,实行以政府招商为主导,企业招商为主体,社会招商为补充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的招商合力。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大力扶持资源深加工型、高技术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形成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格局。积极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社会资本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四是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注重园区硬件建设,配套水、电、环卫等基础设施,支持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园区招商竞争力;积极整合土地资源,抓好项目引进工作,推进现有入园企业开工投产,真正使工业园区成为企业发展的龙头。五是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保护生产经营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严格检查评比机制,减轻企业负担,坚决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事件,认真落实限时办结制、项目代理制、公开测评制等优化发展环境的制度、建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

(二)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坚持科技兴农战略,突出农业基础地位,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民政策,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一是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加大粮食、蔬菜(水果)、茶叶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和特色养殖产业的培育力度,重点抓好卢该县东岗岭省级万亩茶叶生态观光基地,田庄大棚蔬菜、文明水果等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注重引进优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民增收搭建发展平台,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培育发展新的龙头企业,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业科技人员牵头创办农业科技协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三是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农用物资专项打假行动,进一步清理整顿农资市场,加大非法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市场准入机制,加大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力度。四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各种政策性补贴,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投入,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三)以新城区建设为基础,增强城镇发展辐射力。发挥城区人口聚集、物流畅通、产业扩张的特点,促进以城兴工、以工促农,实现城乡互动。一是加强新城区规划管理。编制和完善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规划监管,严肃查处违规建设行为,实现依法规划建设管理。二是抓好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提升扩容步伐,完善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区品位,创造良好的宜居、宜商环境。三是优化城区融资渠道。完善城区土地储备与开发体系,努力盘活城区土地资源和无形资产,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股东、市民集资和吸引外资投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以生态观光旅游为龙头,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一是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面。加大生态观光景区的开发力度,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展旅游促销活动,不断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突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利用本地气候特征和传统生产习惯,大力推广上规模上档次的水稻、花卉、苗木育种产业,扶持发展高山无公害蔬果、畜牧养殖、中草药种植加工等产业,大力发展热水温泉文化游、九龙江生态文化游、县城休闲文化游、少数民族风俗游等特色观光旅游产业,强力打造“中国养生之都”旅游精品。三是完善城乡服务设施建设。着眼未来交通枢纽地位,及早谋划,有计划地发展物流、房产、信息、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缩短城乡差距,引资建设星级酒店、高档宾馆、连锁超市或购物中心,繁荣城乡经济贸易,提升城乡服务行业整体综合水平。

(五)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一是优化财源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良性发展,形成多支柱财源结构,是解决好科学发展的基础。结合汝城实际,就是要做好“优化”和“升级”文章,实现存量经济的结构优化,增量经济的结构升级。二是转变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即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三是培育新兴产业。以战略眼光,着眼于长远发展,培植符合产业政策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对传统资源型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做大靠强,使其链条更长、层次更高、效益更好、可持续性更强。新上产业项目要提高起点,严把项目准入关,规模、技术、环保要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根据自身优势,认真比较,筛选具有比较优势,发掘自身的资源、信息、人力、区位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战略性产业。以经济开发区为基础,规划扩园,注重发挥各乡镇工业小区的外延作用,努力发展新兴制造业、加工贸易业、新材料等产业,进一步拓宽工业领域。

第二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实现哪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依靠科技进行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会影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快”也不会持久。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又要注意的速度。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请你谈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为什么说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要解决好观念转换、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

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唯一标准。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属于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求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

第三篇: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全国旅游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全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树立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具体解决长期制约旅游业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目标

转变旅游业发展方

式的总体目标就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41号)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找准这个总体目标的支撑点。也就是把这个总体目标具体化,我想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理解这个总体目标:

一是旅游业要建立满足广大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的能力和机制。我国国民收入正从3000美元迈向50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已达到5000—10000美元,旅游需求已成为国民消费的刚性需求,旅游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随着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国民对旅游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会不断扩张。

二是旅游业要具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能力和机制。我国旅游业硬件设施发展很快,而服务品质则处于较低水平,增强旅游软实力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是旅游业要拥有符合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政府机制。在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在“社会服务业”大类别中有“旅游业”,但在发改委和财政部门项目类别中,没有独立的“旅游项目”这一科目,致使旅游业发展难以获得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在政府工作中旅游还没有真正摆上国民经济的重要议程,还停留在党政领导个体认识差异上。

四是旅游业要具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的能力和机制。现代服务业具有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高知识性的特点,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要运用高新技术于传统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二、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内涵和要求

(一)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

其内涵就是追求数量规模扩张与素质效益提升的同步发展;不仅需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需求结构、投入结构的调整,更是发展理念思路、工作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

(二)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要求

一是要求旅游功能综合化。也可以叫做发展目标多元化。就是充分发挥新形势下旅游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尤其要强化旅游业的社会、文化功能,让旅游业发展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融为一体,使旅游业成为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载体。

二是要求发展方式集约化。集约化既是针对具体开发和建设项目的要求,也是对旅游业总体发展方向的要求,就是要实现速度、规模和素质、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是要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持续化。就是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打造全新的旅游服务价值链,全面、持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品质,满足游客需求,体现旅游业的现代服务业特征。

四是要求旅游生产及旅游消费低碳化。就是以提高科技含量为手段,通过法制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推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及消费的生态化、绿色化,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标。

三、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操作性和实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持续地转变其发展方式。因此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很难以一概全,但只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就一定能带来系统性的变化。我们认为可以从促进政府、企业、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自身四个方面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来实现整个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积极促进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理念的转变。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力度及其产业政策,是直接影响旅游业是否真正能够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关键因素。

一是要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历史性机遇,继续推动政府对加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力度,赋予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与其战略性支柱产业相适应的产业地位。

二是要在完善旅游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促使政府建立旅游投资和财政投入的体制机制,真正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大盘子”,为旅游业发展建立稳固的投融资基础。

三是要制定代表国家意志的旅游产业政策,优化旅游企业发展的投资、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环境,打破行业、地区壁垒和限制,为旅游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大环境。

(二)积极促进旅游企业经营发展理念的转变。旅游企业是直接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市场主体,只有促进旅游企业在产品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方式上的持续提升,才能满足游客不断增长和扩张的

第四篇:促进辖区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又好又快,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容和精神内涵。这四个字的前后顺序一变化,读起来写起来容易,但是要在工作实际中贯彻落实起来并不容易。这要求我们的工作理念和思路都要作新的调整,甚至要跟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作彻底诀别。如何体现,如何落实,我们分行党委一班人经过深入学习和认真研究,提出分行的总体工作思路是:紧密联系苏皖两省实际,准确领会宏观调控意图,更加重视经济金融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辖区金融生态建设,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改进和加强外汇管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更好地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努力促进辖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发挥金融对构建辖区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

根据这个工作思路,我们结合辖区实际,对分行全盘工作进行谋划和安排,提出五个必须做到:

——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统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作为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央和总行的各项金融调控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均衡投放,促进地方经济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加强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反映,不断提高对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水平,及时向上级行和地方政府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就是要促进融资结构协调发展,有效配置各种金融资源和分散金融风险;就是要树立均衡管理理念,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促进辖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国际收支不断趋向平衡。

——把促进和谐金融作为中央银行的社会责任。和谐金融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子系统,应该是经济金融生态系统内生和共生机制的完美结合。和谐金融体现为金融资源配置将更加合理、高效,金融发展将更加有序、均衡,人人享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我们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金融改革发展的要求,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在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上狠下功夫,不断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布局,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和功能,引导金融正确处理提高自身利益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尤其是要对以农业为主的弱质产业,对苏北、皖西、皖北及县域等欠发达地区,对“三农”、中小企业、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加强金融支持和服务。

——把维护金融稳定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南京辖区经济金融总体形势良好。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影响经济金融整体稳定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被激发。首先表现在国际收支持续呈现双顺差的经济环境下,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消费物价和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既容易形成资产泡沫,也增大了通胀风险。其次是涉汇主体应对汇率变化的能力还需提高,国际热钱涌入我国进行短期投机套利也将更加频繁。第三是融资结构的畸形发展和商业银行股改后的经营压力,使贷款投放与固定资产投资相互影响、竞相攀升的动力仍然存在,从而会加大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而且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容易造成银行信贷投放的波动起伏,增大金融风险的隐患。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系统推进金融改革,多方分散风险,进一步思考、研究、构建和完善维护金融稳定的理论和工作框架,对经济金融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分析和判断,严防出现新的系统性风险。

——把改革创新作为提升我们工作的主要动力。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今全球金融发展的潮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需要我们创新窗口指导方式;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需要我们创新沟通协调机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拓展金融服务的宽度和深度,需要我们创新金融服务基础支撑体系;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干部职工队伍履职能力,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育、培训、管理和监督的途径与手段。在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新阶段,金融工作中必然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推进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要注重贴近经济金融工作、贴近市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办法,推动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注重在新的体制下找准开展工作的新途径、新载体和新方式,促进更好地履行央行职责;注重抓住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薄弱环节,找准改进和完善的突破口,使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体现新特色。

——把强化内控内管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保障。管理是金融业的生命。我们要结合当前金融业新业务、新技术发展变化特点和央行管钱、管物、管权部门的工作实际,以防范风险、提高效率、保证信息安全和杜绝腐败现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权责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部门内部自我约束、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有效控制的机制。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特别是会计财务、支付清算、国库资金、发行保卫、后勤基建等重点部门,必须严格遵守铁的规章、铁的纪律,不符合规章制度的事,绝对不能通融,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发挥制度在内部管理中的约束和基础作用。要把强化内控内管与基层央行文化建设、推动文明单位

创建、加强队伍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各级行的核心凝聚力、团队执行力和工作推动力,为更好的履行职责提供可靠的基础和保障。

去年,人行南京分行各级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苏皖两省大力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贯彻稳健货币政策,引导有效信贷均衡投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3204亿元,增量居全国第二;安徽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842亿元,位居中部六省前列。在贷款大幅增加的同时,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利促进苏皖两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对于今年工作安排,孙行长谈了如何贯彻落实“又好又快”方针,认真做好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生态建设、金融服务、外汇管理、调研监测分析等工作。其中给记者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关大力增加对社会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方面。

要运用差别准备金率,正向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灵活调配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增强农村信用社与农村合作银行支农实力。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的宣传力度;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促进小企业抵押、担保、登记、变现环节费用降低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

金融支持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和谐金融目标。江苏、安徽两省都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就业压力较大,老百姓生活较为困难。在今年金融工作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就业工作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加大金融支持苏北、皖北和皖西等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做好各项金融服务配套工作。贯彻商业可持续的理念,建立贷款贴息及风险补偿等财政正向激励机制。规范小额担保贷款的审贷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努力扩大贷款覆盖面。

第五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济南市作为全省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原则,全力推进循环经济“678”工程,着力培育6个循环经济型县(市)区、7个循环经济型园区、8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良好局面。

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18吨标煤,同比下降4.64%,超额完成了下降4.5%的任务目标;万元gdp取水64.56立方米,下降9.6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6%,与去年持平;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0.46,同比提高0.02;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328.64万元,增加35.11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4.79%,提高0.36个百分点;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72.65%,提高1.37个百分点;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0.01%,提高

1.34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27%,下降2.31个百分点;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11.3%,提高8.3个百分点。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济南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高度重视,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体制。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下设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处,具体承担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形成了部门各负其责,市县上下联动的发展循环经济长效机制。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济南市循环经济实施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效地指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编制了《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意见》、《济南市节能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济南市节能奖励办法(暂行)》等,把循环经济作为鼓励支持的重点。三是健全统计评价体系。建立了市、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100家重点用能企业三级能源利用统计体系,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的能源消耗状况,每季度公布一次重点用能单位重点产品的能耗情况,每年对签订节能目标责任制的地区和企业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政府、有关企业领导班子和成员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动

(一)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一是扎实做好清洁生产试点工作。为了积极稳妥的推进全市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本着抓住重点、覆盖行业、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全市冶金、化工、建材、酿造、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二是强化清洁生产培训工作。清洁生产审核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开展扎实有效的培训是做好清洁生产的基础。济南市经委积极组织开展由县(市)区经贸局(发改委)、部分企业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培训。重点是学习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清洁生产审核的要求和方法,先进企业介绍开展清洁生产的成功案例,大家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经验。三是加强对试点企业的督导。强化对清洁生产审核试点企业的调度和监督,及时掌握企业清洁生产的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截至目前,济南市已有51户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使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一是指导服务。今年,全市先后组织了二期资源综合培训和重点讲解资源综合利用政策、认定程序、申报材料要求等内容,为全市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搞好指导服务。二是严把程序。济南市经委对通过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按照《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有关减免税政策;对年检不合格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停止其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今年将对所有认定的综合利用企业(产品)进行检查。

三、调整结构,构建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用循环经济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严把产业准入关,从源头遏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一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等“六项必要条件”,坚决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停批和限批力诺玻璃热电联产等18个项目,全市没有新上一个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二是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淘汰责任书和全市淘汰计划,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淘汰任务重的有关县区、企业主要负责人下发了督导函,对进展迟缓的区县和企业派出重点督导组,确保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结构和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

节,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11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51.18亿元,新能源产业产值已经达到149.1亿元。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产值735.63亿元,同比增长33%,新能源产业产值已经达到96.85亿元,同比增长41.16%。

四、抓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加大自主创新支持力度。济南市把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列为《济南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2007年,支持项目64项,经费1960万元,其中,国家、省级项目15项,经费1098万元。2008年,又加大了项目的申报力度,能源技术申报35项,占全部申报项目的5.85%,资源与环境技术60项,占全部申报项目的10.03%。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精密跟踪、阳光采集传输技术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和产品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循环经济技术。重点推广应用冶金、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产业先进技术,如冶金行业的干熄焦、燃气蒸汽联合发电、连铸连扎、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热电行业的冷却水余热利用、热电冷三联产技术;炼油企业的火炬气回收、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以及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秸秆锅炉、绿色照明、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等。完成济钢集团、山水集团余热发电、新华能源煤矸石综合利用、十方新能源垃圾填埋沼气发电等节能项目65个,实现节能量40万吨标准煤。

五、以点带面,典型推动

市经委及时召开了全市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对在循环经济方面做的比较好、做法相对成熟的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市琦泉热电有限公司等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学习先进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制定切合本单位实施的目标,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济南百川同创实业有限公司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试点示范,通过快速低成本收集,简化预处理后压缩成型作为燃料,即解决秸秆焚烧污染,又开发利用了新能源。

六、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发挥央视、经济日报、省电视台、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曝光严重破坏、浪费资源的行

为。开展发展循环经济讲座和论坛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载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重视卫生民生,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卫生局结合系统实际, 全面贯彻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卫生民生工程为着眼点,加强干......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开拓进取,再铸辉煌”。如果说发展是一种挑战,那么它需要我们勇敢的面对,如果说发展是一种进取,那么它需要我们努力的......

    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立新功

    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立新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在国税部门就是要继续做大“蛋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

    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全5篇)

    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我思考这个问题之初,我首先回想的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接下来我想到的是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然后才是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想那么为什么要......

    为什么要强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

    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

    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查报告

    近年来,市工商局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四个统一”的要求,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商标监管执法服务职能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