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陵十三钗影评[大全]
金陵十三钗影评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有点给人一种非主流的感觉的电影,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部以妓女为主题的电影。一部赞美妓女的电影,能说那是主流吗?
可是观看之后,连我都对妓女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当玉墨及一干人员决定替学生们去赴会前的对话最记忆深刻,那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如何的无奈与悲哀。她们本身就是受害者,对玉墨来说,十三岁被继父强奸,能说他是幸运的吗?选择一个这样的职业,也是一种逼不得已,她们不是不知亡国恨,只是她们的力量能保护什么?她们连自己的人权都保护不了。从中间那个情窦初开的豆蔻为爱人完美的弹一曲而丢掉自己的性命,可知晓她们也有情;从最后她们携带“武器”去赴会,能看出来她们也有满腔热血;从最后那句至少能赚一个眼珠,能得知她们也能不惧死亡。只是她们一没文化,二没力量,能做的了什么?只能默默的活着。
除了默默活着,我想不出还有其他出路。剧中太多的太多透露出了那种无能为力。最可惜那一句“今夜我的身体不再属于我”;最可惜那幕“我家里什么都没有,我没妈”;最可惜那“场里晒着麦子,被雨浇潮了……”……这样的一幕幕,是一种无奈,是在控诉着旧社会,是在控诉着侵略者,是在控诉着天道不公。
欣赏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部电影所处的时代。是的,《金陵十三钗》处于哪个南京大屠杀的时期,那个中华民族最悲情的时期,那个中华民族最无力的时期,那个中华民族最任人宰割的时期。对国人来说,记忆切肤,无需多花笔墨累述历史背景,只需在片头寥寥数个片段便能让人得知,满目疮痍,不要受力便能倒塌的墙壁,是一种何等的苍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将教堂作为地点,讲述为保护一群女学生,中国士兵甘愿牺牲生命和外国神父以及一群妓女最初不与世事相争的态度与最终为保护女学生积极努力的性格转变。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与玻璃,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这样时期一部电影,整个基调是沉重而抑郁,只有在被迫的背景下,才有些许被装的幽默与欢笑。
对里面人物,我最深刻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美国人约翰~贝尔,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放荡浪子,从他那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先谈到钱,喜欢喝酒,喜欢享受,看到女人会调情会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和后面他那美国朋友对他说的“这时候你还只关心妓女和卡车”就可以看出以前他是一个什么人了。不过由于一场变故,使得原来贪生怕死变得那么大义邴然。他义正词严的拿着打旗子试图挽救这些弱小的孩子。不过是在这前一刻他还像胆小鬼一样抛下那些女人,女孩样往柜子里面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每一个人心里都有厚重并且洁净的灵魂。肉体是这么微不足道的东西,它不过是一朵莲花。只如同
一只器皿,用以承载着厚重并且洁净的灵魂。有人说约翰的转变来的太快,以至于突兀,那醉汉变成圣徒。其实,我们也可以从约翰的职业中看出他的本性。他的职业是可以维护死者最后尊严的殡葬师。也正是因为他的妙手能让逝者回归青春,以至于让大屠杀灾难的受害者,都显得从未死去。我就是喜欢这样一个人物,能找到自己最深处的灵魂的人物。
第二篇:金陵十三钗 影评
《金陵十三钗》:硝烟下的光辉,何为人性?
如果有人看了《金陵十三钗》后报以不喜欢或是觉得这部片子拍的很差的,其实那多半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弄清楚这部影片的性质或是以一种不合适的方法来欣赏这部电影。但说实话,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多不在我们观影者,而在于影片的宣传。耗资六亿、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史诗战争等宣传口号不过是为了帮《金陵十三钗》多拉一些票房而已,但这就误导了我们观众,把这部电影理所当然地当作一个一年一度贺岁档中的巨型商业片。不过这恰好错了,《金陵十三钗》的本身说到底就是一个稍微商业化了的传统张艺谋风格影片,而刚才所说的那些不过是电影中表达电影中心内容的载体而已。所以请还没有去看这部电影的朋友去看时一定要调好自己的心态,最好的就是不要带太多的个人感情,彻彻底底地去聆听这个故事,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如果熟悉张艺谋电影的朋友会知道,在张艺谋大部分电影中,特别是在较为成功的电影中剧情的发展往往是以一口平淡的语气来讲述一个最后能发人深省的故事,这就是张艺谋风格最简单的理解,之所以说《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风格的延续原因就是这部电影同样通过是一个讲故事的方法来呈现本片的剧情。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日军残暴,满目疮痍,但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几个神职人员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故事,结果竟然是那13个最“下贱”的女子成了保护众人的英雄。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伤兵被杀,女大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在这个时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为什么说要以一个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的心态来欣赏这部电影呢?就是因为这部《金陵十三钗》是一部难得的能够以故事情节本身和人物情感的体现来打动观众的制作。影片时长150分钟,这就给了讲述故事的人一个充足的时间来讲述本片中各类人物的情感性格变化。如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最初放荡不羁的美国痞子到后来正义觉醒,十三位风尘女子也在后来变得有情有义。基本上本片中所有的角色的情感都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改变。战火的无情,日军的烧杀抢掠及其暴行,唤醒的是神父约翰以及十三钗身上的人性的光辉,影片剧情发展到这里,最有助于我们理解本片的方法就是设身处地去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是即将面对南京大屠杀中的其中一员,假如我们已徘徊在生死的边缘,假如我们已对未知的一切惧怕恐慌,我们能否有如此的胆量,如此的热血,有十三钗那般的凛然正气,那是在死亡面前人性最美丽的体现。这部电影希望我们看到的,就是人性在黑暗的压迫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绽放。
《金陵十三钗》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演员出色的演技,其中最为突出的毫无疑惑是十三钗那无比惊艳的表演,几乎全是新人的她们在这部电影中展露的演技绝对是震撼性,尤其是本片的女一号玉墨无论是刚开始的风情万种,还是后来凛然赴死的淡然一笑,表演者绝对将玉墨这个角色诠释的几乎完美。相对之下克里斯蒂安安贝尔所扮演的约翰相对来说就较为沉稳,身为好莱坞一线影星的他演技自不用说,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但说句老实话,贝尔在这部影片中的演出到底还是少了一种张力,使得约翰这个形象虽然深入人心但始终缺少一种散发起人物个性的生动。影片在刻画几个比较能够打动观众的情节时,总体来说是采用了比较真实的方式,一次来打动观众,不过同样也是点到为止的真实,这样就使得这几个情节能过充分感染观众而又不至于太过血腥。《金陵十三钗》之所以能将任务的情感刻画的如此成功,关键就在于细节的描写。总体来讲,这部电影是国产电影中难得的精品,能不能
对的起广大观众如此高的期望,我们暂先不置可否,毕竟这关系到的因素太多了,但毫不怀疑的是这部电影的面世对推动此类电影甚至是国产电影都有着不可无视的作用,这也是《金陵十三钗》的成功处之一。
第三篇: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
——黑暗时代的真善美
首次听到张艺谋导演拍摄这部片子,自己就很是期待。从拍摄初期起就一直关注这部电影的动态消息,直到后来的横空出世。
老实说,这个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之前看电影看到很多好的电影,自己也只是心有感想,但并没有顺势将那种内心情感给记录下来。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确有种震撼感。
故事以二战时期日军侵华南京并进行大屠杀为背景。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想想佟大为饰演的国军战士们如何用身体来抵挡坦克,以那种至死的精神去捍卫保护清纯女学生,如此悲壮,如此让人敬佩。想想豆蔻死的惨景,让人心痛,让人揪心,更激起对日军的憎恨。那种惨,好像不是能够想象的,不敢看那些画面,那种仇日情绪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腾。任何语言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内心的那种愤怒瞬间涌上心头。豆蔻会为了琵琶弦而跑出去送命,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为即将死去的“弟弟”谈一首曲子而已。她最终还是没能亲手弹奏一曲。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
作为秦淮妓女之首的玉墨,她的生活就是在13 岁的时候被彻底改变了,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坏女人。但即便肉体被摧残,但以她所代表的秦淮女们却仍旧保持着内心的那份真善美。在危难时刻,为保住女学生的纯洁,她们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尊严。
恰恰是这样一些边缘的女性,她们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那曲《秦淮景》,第一次是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四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后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
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
在电影里面,让我们看到了黑暗时代下,人性中的光辉。
第四篇:金陵十三钗影评
化学师范121许星瑜120801202
5百变面具
——评《金陵十三钗》
小时候,我看过马戏团的杂技,其中《变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大人对我说过:其实一个人有多张脸。那时,我并不能理解。但是在看过《金陵十三钗》后,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约翰本是贪财好色的殓妆师,玉墨本是妖娆美丽的风尘女子„„原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在残酷的现实和人性的光辉下,他们带上了百变的面具,化身成为了善良正直的神父、清纯可爱的女学生„„我为他们而感动!其中,艳丽的旗袍的风尘女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青楼妓女,大家或许在脑袋里面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酒池肉林快活乡,纸醉金迷脂粉阵。说起秦淮河,更多人的回想起这么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身在青楼的风尘俏佳人,手执琵琶人招展,一句大爷入店来,双腿张开香闺生暖红帐飘香。春宵之后,再无他情,于是戏子无情,婊子无义,流传千古。
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在后来的时候,我们应该记得浦生难受时,豆蔻说,就剩一根弦了,弹的比瞎子要饭还难听,这时候,豆蔻已经把浦生当成了她的弟弟。可能会多人会认为,豆蔻是真的想嫁给她,那么为何要让浦生去最大的舞厅,看最美的女人呢?为了浦生能够听一曲《秦淮曲》,后来,她和香兰去妓院拿琴弦,路上被日军追杀,丢在了路上。当她们得知琴弦掉了的时候,不是想到的是逃命而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去把琴弦拿回来。当香兰被杀的时候,依然竭尽全力,抱住日本人的腿,给豆蔻的逃跑赢得时间。在后来她们俩踏上了不归路,为了浦生能够听一曲《秦淮曲》她们献出了生命,在这里谁敢说,婊子无情?
在学生们要集体自杀的时候,是约翰和剩下的十二个女人极力的救下十三个女学生,并说我代替你们去,有姐姐们呢。十二个女人终于露出她们的侠义和果敢。
最后是决定赴日本人的死亡之约,她们唱起了《秦淮景》,在明知道死亡的结局的情况下,依然如此。人性压倒恐惧,大义压倒一切,最终她们成就了秦淮河边的琵琶绝唱。
她们成为了我眼中最最耀眼的存在!
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1937年的南京就是人间地狱,到处是屠杀、屠杀、还是屠杀、奸淫、奸淫、还是奸淫。想到这样的一段历史,总是让人心痛。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不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南京!南京》、《屠城血症》、《南京大屠杀》、《南京1937》、《东京审判》等等。这时一段血洗的历史,主要人物不尽相同,但是历史无法修改。而《金陵十三钗》将主要人物集中在了十四位妓女的身上,彰显民族大义。
而这场大屠杀的刽子手是日本士兵。他们也有着百变的面具。他们在日本是丈夫、父亲、儿子的角色,可是下一秒他们就是奸淫掳掠的恶魔。试问,他们的人性何在?午夜梦回,他们不害怕吗?相信每个中国人是不会原谅日本的!!看完金陵十三衩,又一次联想起很多事情。被誉为央视知性主播的柴静,曾经非常“理性”的反问一位多年来始终致力寻找战友遗骸,并为之立碑的抗战老兵:您这样做不是在培养仇恨吗?但难道中国人不该记住日本人带给我们的仇恨吗?确实,我们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日本首相真的跪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真诚谢罪,我们可以以德报怨;但对于这样一个死不改悔,永不认错,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编造屠杀谎言的民族,中国人不该仇恨它吗?对于孩子过于宽容那不叫爱而叫袒护纵容;面对仇敌忘记仇恨而自我安慰那叫没出息、没骨气!我们可以不冤冤相报,但绝不能忘记曾经受到的伤害!
当然,有人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理性。爱国,不管大家是否确切的了解历史,但大家爱国的那颗心是不容质疑的,只要中国还在,只要中国人还在,我们大家就能永远坚持下去,直到最后那一个人倒下那刻,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可以抱怨,抱怨去日本生活的中国人,抱怨自己国家没有日韩美那么科技发达,但是我们要相信,我们有很强大的智慧,我们有14亿人,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发达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成为整个地球最强的国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者,我们要有这样的理想,然后再去奋斗,为了这个理想,那么理想终究一日会达成,或许不是现在,而是十年后,二十年后,但是我们不能懒惰,不能泄气,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会越挫越勇!
有时候,面具是必须的,是保护自己的存在。但是最重要的是:人可以有百变的面具,但是前提是要有人性的存在!!
第五篇:【《金陵十三钗》影评】
影片开始的半个小时,依然是那座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南京城。虽说这一主题已被无数的导演以各种纷繁的形式搬上荧幕,但每当那些枪林弹雨中夹杂着的哀号嘶喊重现,没人会觉得这是老调重弹、旧瓶新酒。而恰好相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在这场视听传授中再一次得到强调与彰显。
如果这部影片在之后的将近两个小时内依旧如其在前半小时里表现的,那这篇观感无疑只是一篇不忘国耻的控诉和民族复兴的呐喊,仅此而已。但张艺谋没有让我失望,也不愧于他在面对媒体时对这一剧本的大加赞扬-----这是我20年来见过的最好的剧本。
事实上,直到半个小时以后,那些浓妆艳抹、风骚曼妙的秦淮河畔的女子的出现,我都没有认定他们将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心里还惦记着教堂里的女学生们将会经历怎样的一番考磨和历练。也许这就是我们一贯刻板印象的体现----对某一事物形成的固定化、模式化的看法和观念----这些卖艺女子是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嫉妒成性甚至心理缺陷的不幸环境中不幸家庭的产物。这些所有的我们附加于她们的不良品性在影片前半段得以印证。但刻板印象在提供给我们看待事物的参照标准以外,也在妨碍着我们客观公正的看待事物。
与此同时,我固执己见的,是远道而来负责殡葬神父的美国人贝尔以及教堂中那十二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将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胆识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但事实上,贝尔只是一个胸无大志、嗜酒好色的殡葬师,而远非我想象的国际友人。在他眼里,遵守职业操守并拿
到钱安全回国是此行的主要目的。而未经事实的少女们在恐惧与抱怨中厮打成一片,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一个叫书娟的女孩儿身上。在他们看来,是书娟的父亲酿造了今日的恶果,并且还自命清高不屑与秦淮河的妓女们为伍。
幸运的是,在少女们遭受着日本兵的凌辱时,贝尔的人道主义精神毫无保留地迸发出来。如果说这种迸发是源于贝尔自我内心的觉醒与颤动,我更愿相信是【主】----这个我们素日认为虚妄的被批判为唯心主义的代表----在这关键时刻促发了他,是信仰,是对和平、正义、尊重的申诉和对暴力、凌辱、亵渎的痛斥。当他身着教父的圣服,扬起那面【红十字】,人内心深处潜伏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涌动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尽管他只是个【业余】的天主教徒。
但,这已无法阻止人性扭曲到另一个极端的那帮人,在他们身上,兽性的张狂与放肆将人性的淳善与美好彻底泯灭。
如果将日本这个民族的残暴刻画至此,那这部影片的说教性和主观色彩会使他看起来大失水准。那名日本军官温文尔雅的弹奏起日本民谣【故乡】,一切都似乎回归到战争前的状态,每个人的心灵在这样的一场静谧中得到抚慰。其实正如我们不能将一个人纯粹地定义为坏人一样,我们也不能否认那些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制造血腥和恐惧的民族中仍然存在着一丝纯真,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故事发展到日本官兵的庆功会将邀请教会中那十三个【事实上只有十二个】少女前去演出,但大家似乎都能明白这将意味着什么。十
二位少女只能选择用死亡来免受屈辱,秦淮河的妓女们,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出场了!
我们看到的是玉墨的坚定和众人的无畏,我们听到的是她们潜藏内心深处的自卑与花样年华夭折的辛酸;我们看到的是面对死亡却能够戏谑以待,我们听到的是让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杜牧的汗颜;我们看到的是那一袭袭的华美长袍盈盈走来,我们听到的是那一首【秦淮景】款款深情„„这他妈的怎能不让我为之动容?这他妈的怎能不让你我敬重?这他妈的怎能不让一切道貌岸然和不可一世黯然失色?就是这样一群被我们鞭笞了千百年的所谓的红颜祸水在千钧之际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我落泪了。
不只是落泪,是想嚎啕痛哭。
有人说,这部戏欠缺一个高潮。我想说,这就是高潮!他不像【南京!南京!】般严肃和沉寂,让人惊颤到发指;也不像【鬼子来了】般欢快和戏谑,仅让人一笑而过。他将民族危亡的刻不容缓和妓女们的自我嘲讽【怕什么,姐妹们就是干这个的】糅合在一起展现,这种强烈反差的对比给予我们内心的深刻震撼可谓绕梁不绝。
张艺谋还将他的专长---对摄影和色彩的精准把握----发挥到淋漓尽致。不像【花样年华】般单纯展现旗袍的瑰丽多彩,也不像【辛德勒名单】和【南京!南京!】这样的战争纪念片一样为了营造沉重肃穆的气氛而呈现以黑白,【十三钗】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看到了
【民族】的风姿绰约,那性感而不失优雅的长袍的倩影是如此美丽动人。而从那扇五彩玻璃窗中看到的是一个民族抗争的缩影。
此刻明白:只有灵魂的,才是高尚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好莱坞那般大肆宣扬的个人崇拜,亦没有张导作品长期以来的顾此失彼,这部电影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忠孝廉耻完美融合起来,那一袭曾经暗讽着“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旗袍在神圣的教堂穿越,如同受其洗礼而成为现今象征着“对强加于自身历史标签的控诉和对本不该被所有人忽略的自我内心高尚人格的呐喊”的华美印记,人类对大爱与奉献的共同渴求在那时南京城的一隅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此时,不得不对自己的狭隘和短见嗤之以鼻,那十三个圣洁的灵魂让我耻于提及自己的彷徨和挣扎。纵使那梦魇的年代一去不返,但它除了给予我们警醒之外,更让我们明白在民族的大世界面前,自我的小世界只是沧海一粟中的沧海一粟。我们,还有什么样的路走不出,还有什么样的坎,过不去呢?
请不要忘记,还有一钗:是我们远远想不到的陈乔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