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改革
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改革
摘要:本文以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平衡为切入点,具体到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中去,首先论述了德育与智育的联系,接着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成果,然后反思了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改革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高等院校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希望,更是一种使命,是国家富强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而如今在这个社会转型期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精神文明却逐渐显得滞后起来。精神和物质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精神生活指导物质发展,物质充裕保障精神追求。如果单一的重视经济发展、物质享受,而漠视思想观念与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那所谓的发展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正如同在目前高等教育探索过程中,对于智育每个学校都视其为重中之重,这是体现每个大学基本状况的硬实力,也是我们通常认为送孩子上大学的目的所在:提高自身竞争力,掌握一技之长,以便立足于社会。这也是国家发展之所需:高科技人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备条件。但如果为了智育而放松甚至放弃德育,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现在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往往过于重视形式,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仅靠辅导员、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说教和管理是一种空洞的德育模式。当然这样的局面不是高等教育的错,也不是高等教育所能彻底从根本上改变的,我国在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一直有着本末倒置的做法,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没有错,但是如果仅仅是一种应试性、官方性的大话空话,则思想道德教育开始就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让人不解的是,相反到了大学教育里,那些应该从小被遵循和养成的基本道德规范反而成了被广泛提及的要求与准则,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想道德教育不像智力教育,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性可循,或者说需要依靠一定的天赋和理解,它需要的是一种氛围,首先是从我们成年人做起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遵守,其次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给孩子所提的理想化道德理论要求对于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抽象而又失去意义的梦想,与其这样,不如从点滴做起,日常的道德规范其实才是社会发展之基,也才是为将来高等教育实现其根本价值的保障。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实施者应该认识到: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远远不能和以前的精英教育相提并论,从某个方面来看似乎全民教育和素质教育更适合定位于如今的高等教育,并不是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学生都能成为人才,但是大学所要做的是让每一个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都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往往要比培养出一个学科人才还要难,就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需要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个人魅力的崇拜与榜样力量的学习,是一种道德理论的实践与思想觉悟的提升,这样高校教师才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与知识渊博、品质高尚的人交谈,自然学生也会得到启发与改变。
要做到这些谈何容易,但不做是永远不会有所改变的,因此,我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也结合周围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思考,总结出几点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要表现如下:
1.政治意识的增强不再是形式化的要求。就拿入党来说,以前对于学生入党,往往只是一种形式或者为将来找工作做好铺垫,但现在很多大学生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在谈及入党时并不是一味的去走形式路线,我们周围很多的同学将其看做是一件神圣而光荣的事情,因为这决定的是一种信仰,他们会去认真拜读马列主义著作,去看毛泽东选集,有时候会为其中的精辟语句赞叹不已,甚至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样的政治学习是有必要的,也是提高认识和觉悟的理论实践。
2.爱国主义情怀感染每一颗中国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与饥饿,但我们都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种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时刻准备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3.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实现自我价值欲望强烈。当代大学生所具备一种充足的信心,因为接受新事物较多,思想观念较为前卫,但是总体上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个人价值,这样的追求不同于我们以往的社会价值体现那么简单,当代大学生希望在自己所专注的领域内能崭露头角,竞争意识明显加强。这种思想状况一方面来源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另外一方面就是来源于对老师家长的反抗,也可以说是一种证明的过程。由此我们也能看出一些教育弊端,不见得对学生“事事都管、处处都说”是一种好的教育模式,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孩子有自我表现的空间,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品质是对他们人生负责的做法。
但是,这些并不能代表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全部,令人担忧的是对自我过于自信的态度和对社会他人的冷漠、自私成为一种大学生思想道德习惯。主要表现为:
1.道德信仰缺失、自我意识过重。如今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上的不和谐问题突出,很多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不懂不知,而是一种对自我约束力的下降,目前我们社会所欠缺的也是这样一种道德的追求与信仰,人们在追求实际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社会秩序好坏对其的保护与影响,有些人甚至拿法律作为辩护的武器,以自己的行为没有违背法律为由来进行开脱,其实法律是人们所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行为规范,也可以说作为制度它是最为严格但同时也是有限的,这样一种限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最低标准,一种强制性的公平正义,而道德不是,准确的说是人与人交往彼此相互遵循与认可的行为规范,是保障社会秩序最为基础的一种工具,它不需要强制性的原因是因为道德的遵守就好比我们的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习惯,没有必要去专门的做出约束。但目前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脱节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们高等教育中,很多人也只是顾着眼前的利益而放纵自身的道德品质,考试作弊、学术腐败所引发的诚信意识单薄;一味追求名誉、金钱享乐主义所造就的校园盗窃抢劫案件层出不穷;自我意识过重,忽视他人利益所带来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意识浅薄观念滋生。总之,社会的变革使许多大学生失去了起码的判断力,道德需要的不仅仅是认可,更重要的是遵守,这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做到的。2.价值取向扭曲,功利思想严重。人生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必然会呈现出来的,但我们许多大学生却完全将自我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功利自我发展,这样一种物质至上、享受主义的风潮中,带给我们大学生的是一种自私自利的私欲,也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所谓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先伤害的就是国家的利益,所谓“实用主义”所看到的也仅仅是眼前的蝇头小利,这样一种追求享受,不讲奉献的观点看似带给自己的实惠多一些,但如果每一个人都这么想、这么做,那么国家、社会的利益谁去保障,假设个人没有了国家的庇护与社会的稳定,那么所追求的私利还能否实现,人与人的交流原本是一种自然感情的流露,一旦夹杂了功利思想,考虑着利用的价值,那么对于人类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悲哀。我们大学生切记勿要时时计较自己的得失,处处算计别人的价值,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或许对于别人来说,你也不过就是个可利用的对象。
3.心理健康令人担忧,抗挫折能力有待加强。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是侧重于学科知识教育,在如今竞争愈发激烈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身大学生学习压力大,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娇生惯养,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更别说解决矛盾冲突了,即使是所谓的天之骄子有时候心理会更加的脆弱,随着逐年各大高校自杀率、犯罪率提升,这一问题
不再是个例,相反,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欠缺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曾经是满怀激情来到大学,突然发现真正的大学生活与自己想象的有出入,或者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了感情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开始的朝气蓬勃与无限渴望被无情的泼了盆凉水,很容易产生迷茫、空虚、颓废、自卑,这些都是生活所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能做的的积极面对人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途径
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要想真正成长为社会的栋梁需要的是整个国家的重视、社会的理解、高校教师队伍的完善与大学生自身理想追求的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的。而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我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提出这样几点建议。
1.将思想道德教育做到实处、教师队伍应该做好榜样。为人师表,不仅仅是学业的传授,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的楷模,一种道德思想的遵循,一种效仿的对象。我们在谈论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同时,是否也能同时关注高校教师是否在这方面起到了带头模范作用,老师是学生最为崇敬的人,如果教师队伍先都能做到以身作则,那么学生自然在思想道德方面会受到影响,这样的教育是无形的,但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他教会了学生的是如何做人,也只有把人做好的前提下,才能将事做好。
2.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实的故事远比高深的理论容易被接受。目前许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少与实践相结合,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课程如何去与实践结合,内容太广泛,没有具体的依托对象,其实培养学生德育不需要什么先进轰动的实例,道德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就让其恢复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尊重、友爱、关心、责任的内在意义远比去学习理论与先进事迹要更为实效。
3.在实践的基础上,弘扬社会道德规范。曾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过去古人留下的道德规范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早已失去了现实意义,若真按那样去教育孩子,是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对此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有些不妥,不能因为社会暂时的问题而全盘否决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如果简单的背诵和理解这些道德规范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在实践基础上去理解就会真正体会到其作用与价值,所以说社会道德的弘扬不是用宣传与口号能够达到实际目的的,只有走进生活,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真心相待自然也会体会到其中真谛。
总之,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这不是学校学生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所应该关注的问题,良好的社会风气带动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习惯,指引着我们的大学生们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社会素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宋希仁.道德观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朱孔军.大学生管理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
第二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新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吴瑞根
自中共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强化了德育工作,创造了许多典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每朵品德教育奇葩,芳香袭人。但是,对照二00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若干意见》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为了寻找差距,寻求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本人就教材、教师、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设备、用卷面分数定等级六个方面的问题,与四年级近百名学生进行座谈,并把每个问题细化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供学生问答,综合学生的发言和选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1、《思想品德》课本内容单一。
从众多的书本中找出最简单、最新没有任何笔记画痕的书就是《思想品德》课本,翻一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本几乎是没有做过任何笔记的痕迹。有的“学者”就会质问:是不是思想品德课没上?其实是“冤枉”了老师和学生,《思想品德》课本的内容十分简单,课本内容不上,习题的解答也相差无几。德育固然需要这类书面材料,但仅仅是判断对错和选择ABCD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吗?
2、思想品德教育方法陈旧。
普通的思想品德教育仅限于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晨间活动、班会等途径。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缺少实践活动,例如:参观、访问等,特别是我校处于城乡之间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更是少而又少。另外,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时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由于追求分数和工作繁忙也是阻碍德育进行的重要原因。例如主题班会的准备,从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到编选、排练,准备的过程至少需要一到两周时间,其中需要学校、任课老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其难度是可想而知。
3、思想品德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是班主任说了算,再公正的班主任多少也带有一点主观,评的内容只是学生被班主任看到的一面,自然就不能那么准确。平时的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录的只是拾到东西交公、帮助他人扫地等,流于形式。甚至有的学生明知道是谁的东西还要交给老师,为的就是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在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录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德育怎么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呢?
4、外部环境对德育的负面效应。
学校在辛辛苦苦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社会上却是纷繁复杂,黄、赌、毒泛滥,学生把一些不良品质当成是“护身法宝”,家庭教育不合理,甚至对学校教育进行诋毁,这些都起着负面效应。社会上过多的宣传“个性”发展、鼓吹“自我”,也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学生在提到“最崇拜的人”时,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说是“自己”。高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时候,有8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父母赌博、吵架等一些家庭中不良行为。这怎能算是学校的教育的失败呢?5+2=0就是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真实写照。
5、对《意见》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意见》指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学校必须有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坚定不移地坚持“教学为主,德育为首”的宗旨,始终把德育工作置于素质教育的首位。但仍有不少老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升学教育的困扰,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品德老师、班主任的事。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6、疏于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改进和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有法可依和有规律可循的,这就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系列实施和监督的规章制度,确保“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就目前而言,学校的工作计划中没有思想品德教育领导小组,没有一本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专业的期刊,挂在墙上的工作规章,也蒙上厚厚的灰尘,整学期、整学年没有开过一次研究品德教育工作会议,让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处于自生自长的状态。
7、老弱病残,工作力不从心。
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内容。为了激活青少年的心智,激发情感,按学科自身的要求,年富力强,接受和处理现代信息快的老师,担任这门学科教学
是较合适的。但由于这门学科所占升学考试的分数比例少,有的学校“舍不得”拿出年青力壮的老师来担任,只好安排些老弱病残的老师。老弱病残的老师,因受到生理机能及坎坷人生经历的困扰,精力有限,师生间年龄悬殊大,没能把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强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能把思想品德作为一项教学任务,照本宣科,教育内容单调,缺乏情感交流,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
8、租改占荒,教育基地流失。
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是多方面,需要正确舆论的引导,更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互交中形成,基地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由于怕不安全,原来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向生产队争取来的,或经过师生们几年辛勤劳动开垦的教育田、教育山,有的租给农民耕种,有的被农民占耕,有的干脆放荒。原来的“爱国主义”、“拥军优属”、“保护环境”教育等馆室,也被改为“特长生培养室”、“乒乓球训练室”等。没有了基地,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得不到实践,得不到验证,“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大大削弱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1、教师要明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内涵,特别要认清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因此,每位教师都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
2、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为和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结合起来,缩短评议时间,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及时反馈给家长。
3、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恢复和完善各种实践基地、馆室,制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并把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依据之一,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得到了才干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坚持开展好假日“雏鹰”小队活动,才能避免学生在社会上接触社会不良分子而受到不良的教育。
4、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走入家庭。学校要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可以避免5+2=0的现象出现。通过家访活动以取到良好的效果。除了班主任的家访工作之外,学校还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向家长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学校少先队也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校外墙报、广播的宣传媒体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知识。
5、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还不是很明确,我们不仅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学生怎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要让学生知道要爱祖国、爱社会主义,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第三篇:浅谈儒学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浅谈儒学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思想经过长期的积淀,影响极为深远。借鉴和利用儒学精髓,深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论文关键词:儒学思想;大学生;道德教育
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理念的丰厚积淀。当今教育试图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基点的,以加强高校道德教育改革、完善道德教育途径为支持的现代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新模式。
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提高和改善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则是高等教育,且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即道德教育。儒家学说与教育密不可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目前高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儒学思想的核心及现代价值
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崇高理想,提高思想素质,以达到修身养性和人格的真、善、美统一,是我国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大学生道德教育若能从儒学思想的精髓中汲取营养,定能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完善。
儒学是德性之学,即为情感理性,其核心是“仁”仁,是一种真性情,它来自生命的创造,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培养仁德,有助于提高心灵境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保证事物的可持续发展。
仁爱,从范围上来说,它有三个层次:爱亲—爱人—爱国。
仁爱在家庭中的表现就是亲情。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在家庭中体现为对父母的爱——“孝”,对兄弟的爱——“悌”。“仁爱”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社会安定,人生和谐,而当代大学生常常表现出亲情淡漠,因此,让他们汲取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家庭安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推己及人”,儒学要求我们爱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社会上,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就现代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而言,学生个性差异大,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难免产生口角,更有甚者会大动干戈。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人的高尚情操、情趣与和谐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人的自觉自律,需要培养“情商”。[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教导学生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以诚交友,以诚办事,创造一个和美协调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
爱国,是“仁”的最高境界。[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建设的雄心壮志。
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教育者应努力育志、育才、导行。育志目的在于利用情感这种内部动机,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育才则根据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现状,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让当代大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导行即应教育他们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
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有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的勇气。
从古至今,“和”被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思想动态因环境而改变,学校教育模式由中学时代的“闭合式”转变为“开放式”,管理模式也从家庭管理变为自我管理。
从这些转变看来,大学生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一种辩证“和合”的体系,教育者该做的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所谓“和合”,是指事物中诸多要素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就这些“和”的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本,追求全体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课程教育,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自我人文修养。
谈及现代价值,牟宗三认为:儒学是一种生命的学问,是人学。即一种有关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及其意义的学说,我们称其为儒家人本主义。儒学思想的现今价值有如下几点。
(1)儒学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如“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对维系社会稳定有很大作用,调和社会人际关系。
(2)儒学注重人格的修养,在当今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3)儒学社会伦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引导学生确立科学、正确、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体系。
(4)“以义制利”的思想可以合理调和个人—群体—国家之间的关系,能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对建立合理的人类价值观有基础作用。
二、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随社会的迅猛发展。多元化价值社会面临的信任危机,挤破了人们道德的防线,传统的仁、和、礼、义、信在广大民众观念中严重缺失。社会的负面影响,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温床。
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艾四林先生说:“当今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用简单的、注入式的办法使学生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已很困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
1.对儒家文化的本质知之甚少
一份问卷就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熟悉程度,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及社会上扬弃儒家文化的热点事件做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相关著作并不重视,在问卷提及的几篇经典名著中,阅读人数屈指可数,同时还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除对语文教材中的几篇古文有所了解外,其他一概不知,儒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甚微。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处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量网络信息的存在,给了大学生太多的诱惑,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只是单纯地拷贝别人的生活,我们的思维也出现了定势,失去了创新的能力;第二,网络上的信息,充满了新奇,在大量信息的冲击下,进而消减了大学生品味古典文化的兴趣;第三,从道德行为来讲,随着物质
欲望的急剧增加,大学生的功利心也日益加重,从而将自己的学习重心放在了如何创造物质财富上。
2.忽视儒学原著的自我阅读和体悟
从大学生对百家讲坛的热衷程度可以看出,大家对电视与网络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文化读物。我们在追求网络便利的同时,却丢失了儒学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对于丹等人的儒学观点如此热衷,就在于他们夹杂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更把深奥的儒学思想演绎得简单化、通俗化,而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将他们的看法吸收,就会造成“消化不良”。
3.尚有少数人十分了解儒家文化,并尽力继承和发扬
虽然流行时尚如此令人追捧,网络上的时尚论坛也缤纷亮丽,但是不乏一些对儒学感兴趣并有深刻见地的大学生的存在。他们探讨儒学,在各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虽没有评判流行时尚那般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比那些花哨的东西要深刻得多。
三、将儒学思想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分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礼、义、廉、耻、仁、和、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根据现实需要,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传统的正确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中共十七大代表、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十七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肯定: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是道德教育一部分。
周济强调,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能理解、能学习、能提高。
德育工作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在课程教学当中,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第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建立起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的网络,来推进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魂”植“根”: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个“魂”,把儒家思想作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这个“根”,并在加强和改进中坚持做到以下四点。
1.与时俱进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为起点,通过经典诵读、讲述美德故事、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充分发挥学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优势,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地构建德育工作网络,真正让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
2.注重品行
在德育内容上,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伦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在德育实践上,要做到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的一致性,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化的模式改变;在认知情感上,既重视对学生品德行为既定概念的灌输,更重视通过体验对学生品德行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校德育价值取向既要重视品德的“概念化”,又要重视品德的“智能化”,既要“塑造人”,更要“开发人”。
3.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团队组织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关心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运用影视、艺术及文字作品等各类生动活泼的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自育自学。针对面临的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实际,找准切入点,抓住突破口,积极开创使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观念塑造
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德育“尊重生命、心灵互动、生命需要”的出发点和本质功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认真处理好课堂教学多渠道和多渠道教育的关系,优化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过程,在传授间接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直接知识的实践体验教育,做到先有趣才有益;精心创设德育工作载体,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深化,重内涵。
四、结语
在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儒学思想以其强大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对大学生实现人格塑造、道德修养、情操追求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幸福目标。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对策
摘 要: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需要我们做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围绕学生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牢固把握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主流,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以培育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而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我学习逐步养成和提高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而学校道德教育对其影响尤其深远。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格素质思想道德教育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各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经过多年努力,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有理想、有道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和基本精神面貌。但在以社会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新时期,在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进步并视之为主流的同时,应客观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仍然矛盾重重。
一、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偏颇,同时也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不断渗透的结果。其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社会转型的冲击是根本原因
转型是指事物运动形态的转化过程,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自20 世纪80 年代起的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了现行社会的系统改造,这标志着中
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其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引发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这种改造虽然并不以改变现行社会形态为目的,但改造者的种种努力,多半达于对现行社会形态迄今赖以支撑的许多重要的社会观念与社会制度的基本否定。”当代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中,经历了社会转型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和调整的全过程,他们在感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不可躲避的受到消极效应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扩大,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观念、行为活动等造成冲击。而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最活跃、吸收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加上价值观不成熟、求知欲强烈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其影响。大学生的自立、自主、自强精神提出强烈要求,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而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尊崇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的同时却伴随着道德责任的缺失。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关系,一种金钱关系,在政治与业务、知识与金钱之间的价值选择逐渐偏重于后者。当代许多大学生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在看待知识与经济的关系上,他们不再高呼知识的力量,而是高呼知识就是金钱。除此之外西方的一些不良文化、哲学思潮、道德价值观念也会伴随而至,并与我国相应的文化、哲学思潮、道德价值观念发生碰撞,加上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可控性较差这一切都使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多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大学生们将不得不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更为复杂的选择。
(二)学校教育的疏忽
胡锦涛同志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道德教育方法与现实社会脱轨,现行的大学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道德认知教育,轻视道德行为的培养。结果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发生断裂,造成受教育者道德欠缺。这种断裂观主要表现在将受教育者德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分割开来,要么只重内容的灌输,要么只重形式的发展;将受教育者当做理性的存在,忽视非理性在其德性生成中的作用;将受教育者与其德性生成和发展的土壤隔离。二是道德教育内容不新颖。大学道
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于缺乏探索和创新,确实陈旧、保守、老化,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道德教育及其活动本身,而在于缺少针对性和魅力,在内容上缺少生活基础,在方法上缺少互动、讨论和对话,失去了道德学习者的内在热情与动力特征。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得不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当他们在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中产生各种困惑时,很难得到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高校德育中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深受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涉及的面比较宽。正如道德是法律、政治等其他价值的基础一样,在道德自身的价值体系中,责任又居于基础地位。道德责任是人生存的一种方式,是人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一种社会规定和价值诉求。人是道德责任的主体,道德责任生成的内在根据也只能从人的社会本性和实践需要中去探寻。人的尊严,体现在只有人才能对他们所做的事负起道德上的责任。道德责任是人高于其他存在物的一个标志。实质上,目前的信用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责任感的缺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本质要求讲也是一个具体内化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问题。解决好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问题,其他方面的思想道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如何用知识去实现人生理想与个体价值,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接班人。可见,高等学校在转型时期强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的责任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高校道德教育应从责任教育入手,强化他们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把握,努力使他们自身的责任意识与社会要求达到有机统一。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实践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所谓理论灌输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德,引导受教育者分清是非、明辨事理,以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过程。但是理论灌输要取得良好效果,还必须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教育才能把
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行为习惯,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增强其对复杂问题的辨别能力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青年学生汲取营养、补充学识的过程。其作用有:第一,知识结构的弥补作用。学校课程结构再严谨,也不能涵盖所有内容,而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认识。第二,实践有利于社交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与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强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第三,思想上得到锤炼。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校园里,对一些问题认为只有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可是参加社会实践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师德与师风建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要靠广大教育者。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者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一个好的教育者身上应该具有两种力量:知识和人格。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靠的正是这两种力量。而教育者要言教和身教相想结合,其中言教就是展示知识的力量,身教就是展示人格的力量。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学无术和品行不端的人固然不配成为教育者,而言行不一的人同样没有教育人的资格。这就要求教育者对自己宣传的道理,自己要坚信不移;对自己提倡的品德,自己要力求具备;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应切实做到。教师不仅要通晓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此外,还要加强教育者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引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鲁洁,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8-329.
第五篇:普通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普通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是包括高中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向高等教育过度的重要阶段和时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和社会“赋予”了普通高中教育以“升学”与“就业”的根本目标,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似乎就成了普通高中唯一的教学宗旨和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虽然几经改革,但普通高中仍然是以“一直沿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大力发展,社会不同行业对各种人才需求空前剧增和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高中教育教学,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在这种“繁荣和发展”的背后,诸多的问题也逐步显现了出来。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使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现时代严峻的挑战。
一、普通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由于社会就业现实和人们传统的“鱼跃龙门”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长期影响,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都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了参加高考和接受高等教育上。这都使得我国普通高中规模过大,学生人数多;加上因此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等方面的错误教育思想,使得学生压力过大,上述观点只反映了问题的部分侧面,尚存有许多疑虑:
1,客观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不能认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普通高中客观存在两种去向,不能因 此简单认为高中“双重任务”是合理的。衡量其是否合理,还应考虑高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是否有满足双重任务的可能。现实的情况是:为了落实已成定论的双重任务,社会和家庭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和财力重复教育,为高考落榜生办复读班和就业前的职业培训。教育的低效益和学生在社会上的失落情绪,足以对这种教育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出了诸如“我国普通高中规模过大,学生人数多,只能少数升学,大多数需要就业”、“单一升学任务导致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普通高中教育不能面向全体,会置大多数于不顾”等现实问题。
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片追”的问题并不是“双重任务”的教育能够解决的问题。尽管教育部门再三强调端正教育思想,反而一再出现全国性的“片追”现象。
3,为了贯彻落实“双重任务”,一些学校的具体做法也是发人深省的。为了要完成向高校输送新生的任 务,有的学校竭力把普高学术化,随意增删教学内容,提高难度、深度,加大作业量,把普高教育办成大学预备教育、应试教育,人为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了完成向社会输送合格劳动力的任务,一些学校则竭力把学 校职业化、劳动化,试图使他们达到毕业也即可就业的要求,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和课程体系都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二种偏向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面对普通中学“双重任务”的窘境,有的人提出二种类型的“一重任务论”,其结果,学校仍然是盯着“ 任务”而教育,普通学生的升学压力更大。实践证明,职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明显差于普高的学生,除了一些热门的专业,企事业单位不愿接受职高生。作为同处一段身心发展期的青年,把他们分开教育问题颇多。近年来,一些地方照国外的作法,办综合中学。综合中学的确是世界上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在我国传统的“升学 ”和“就业”任务压力下,其效果并不是如我们所料。“片追”的问题、教育同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学生在 社会上人格的不适应问题仍然存在。
看来,我们的高中教育改革,不仅要求在办学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展开,尽快走出“升 学”和“就业”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混淆了社会的选择功能和教育的培养功能,二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1、高中学生就其走向而言,不是升学就是就业,这是一种自然的走向,是一种社会的选择功能,而不是学校自身的培养功能。虽然,高中办得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升学人数的多寡,也会影响毕业生就业 时对工作的适应性。但是,一个学校有多少学生升学,升入什么样的学校,有多少学生就业,从事何行业,这都是多种社会因素决定的,而不是哪个学校能决定的。至于新生合格与否,实际上是以高考录取分数线为准,也不是中学能任意制定的,而且每一学校的升学情况还与全国各地的至少一个地域的情况有关联。因此,向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很难作为一项任务让普通中学来完成。高中仅能向高校提供可选择的对象。同样,未升学的学 生能否就业,它由企业、劳动人事部门和市场人才供需所决定。即使是就业训练搞得再好,但无就业机会,学校也是无法安排的。因此,“向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力量”作为一项任务规定,要实现它也是困难的。社会的选择功能与学校培养功能虽密切相关,但毕竟不是一回事。这不是说,我们不承认高中毕业后有这两种去向,也 不是反对高中教育为他们的去向做一些准备,我们的意思是作为培养人的教育,特别是高中这一阶段,有着与现代社会相应的更广泛的内容。如果把高中教育办成“升学教育”或“就业教育”,那未免有些急功近利了,不仅不能解决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反而会使它更加复杂,就矛盾来解决矛盾是行不通的。解决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在于升学与就业之外教育的真实意义上的培养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完善的人格以及必备的现代 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国外的高中教育,同样也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选择,但他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不是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来规定,而是以学生应达到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要求来规定的,因而能较好地处理 升学和就业的矛盾。例如美国把教育目的表述为“民主社会”,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分解为若干个教育 目标,如:自我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的目标,经济效率目标及公民责任的目标。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应从升学和就业的纷争中转到教育真正的培养功能上来,方是摆脱目前高中困境的必由选择。2、教育价值取向的 偏差。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历来有“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对立的观点。理论上已经证明,“社会本 位”和“个人本位”都有偏颇,也都含有合理的因素。其实,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是统一的,“正如社会本身 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因此应以人和社会的统一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但在实践当中,特别是长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我国在教育价值上偏重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需要,仿佛“社 会本位”是社会主义思想,“个人本位”是资本主义思想。我国通常以不同的教育方针对教育适应社会与个人 发展的需要加以规定,如“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等等,这些规定在我国长期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情况下,容易被“各取所需”,甚至把全面发展同个性的发展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培养。我们的教育不可能没有统一性,不能不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统一性不 等于一律化、模式化、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很大程度上以统一性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作驯服工具化,所以忽视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才能的发展,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样造就的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不思进取,缺乏主体意识。对社会事务表现出冷漠、厌倦甚至抵触情绪。当他们面临升学和就业的选择时,除了不加思考机械地适应外别无它求。缺乏主体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学生,看重的是 升学和就业的选择,热衷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这又反过来使得个性泯灭,人格的不健全,形成了 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尽管近年来高中教育在办学模式上作了许多尝试,力图摆脱困境,但只是形式层面上的改革,而非内容上质的变化,因此收效甚微。
三、我国高中教育面临现时代的挑战,也决定了必须作深层次的改革。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于所服务的社会之需要、教育对象的特性以及可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些因素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的变更相应也引 起高中教育的功能、性质的变化。从教育发展史来看,高中教育从为培养神职人员和统治者到为工业社会大生产培养技术者,无不是上述三方面的变化决定的。因此,高中教育任务随着现时代的变化同样必然发生变化。
1、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特征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 化。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新材料新能源的不断开发,生物技术的推广等使得生产更新的频率加快。人们再也很难一生只掌握一门技术而工作一辈子了。而且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加快,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与人之间接触 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且越来越频繁。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在更大程度上和以更直接的方式对付身边的问题,地区和国家的问题,乃至国际关系的问题。作为一名职员,必须使自己适应更为复杂的秩序,必须更加关注企业 的效益和市场的变化。作为一名相对独立的个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产生于时代生活中的三个主要方面的种种问题是密切关联的,对每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人格特征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 些仅仅通过初等教育和现在这样的高中教育是难以达到的,必须变革我们现有的高中教育。
2、教育对象的变化。从宏观方面看,义务教育的实施,将为高中阶段的教育输送更多的新生,高中教育 日趋普及。从个体来看,在考虑社会需要的同时,青少年学生现在有条件考虑自身的自由发展,个性的充分展现。随着对自身的了解增多,他们更倾向于使自己成为完善的人。这里“完善的人”不仅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还包括性情、态度、价值等人格的因素。教育应“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教育对于受教育者不仅是为谋生作准备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的手段。
3、教育理论的发展。(1)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视。人的一生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和完善过程,整 个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高中阶段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段,这一段对于整个人生的发展有其特殊的价值和地位。高中生是升学还是就业对于他个人而言已不是决定性的选择。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便不会为即将走出 高中校门是升学还是就业而煞费苦心了。(2)高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智力和身体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能力和人格方面。人格心理学、能力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人们更加重视人格因素在人的发展中 的作用。人格的适应不良同智力的缺乏一样地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不是一个大学生,但不可不是一个人格的健全者,不可没有创造力。(3)发生认知论的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学生包括人格 因素在内的各种个性品质形成的最佳期,错过这个最佳期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甚至是永久性的落后,因此,高中教育对于青年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段。
以上分析说明这样一个事实,高中教育正面临着远远超出它力量之外的但又是合理的种种需要,要不断运 用新技术和各方面的力量去完成它日益增长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是有意识地考虑这些方面,那就等于我们有意把自己置于一种不可能存在的境地。如果我们的教育造就的仅仅是缺乏精神且毫无热情的书呆子,仅仅是有心 跳和呼吸的操作机器,那么这种教育就有些失去它的目的了。
正如波戈的名言,“我们已遇到了敌人,这个敌人正是我们自己”。作茧自缚,划地为牢,往往是陷入困 境的原因。当我们造就的学生在社会上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感到能力的缺乏、知识的狭窄而茫然苦恼甚至有所变态时,教育便成了他们异己的工具。尽管我们强调基础教育,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双基”,即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尽管也经常提到注意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但在升学和就业的怪圈里,对它理解了多少?又实施了 多少?心理健康一是指社会的适应,即理解他人并以良好的方式对他人的需要作出反应;二是指个人的适应,即个人理解自己,在应付真实的紧张情形时沉着和适当。
我们的视野应该移向校门外的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我们的头脑中应构想未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将应怎样 地生活。现时代的高中教育如同其它类型的教育一样,在生产力这一最终决定因素的作用下,已历史地来到一个关键的变革时期,而且正处在新世纪到来的前夕,世界各国的高中教育都相应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如日本把 中学教育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我们的高中教育再也不能遵循为教育而教 育的常规,学校的任何一个方面不应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高中教育既要打好将来作为国家和社会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和基础,又要针对个性进行多样化的教育。
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