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都县城镇建设简介
商都县城镇建设简介
近年来,我县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城镇目标,坚持新区扩容与旧城提质相结合,开发建设与便民利民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县政府所在地七台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7.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万多人。供水普及率和集中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8%和70%,主要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净化、绿化、亮化。城镇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逐步向好,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增强。
2011年,我们将在七台镇集中实施9大类、49个城建工程项目,完成投资8.9亿元。目前,新旧区道路和人行道硬化、给排水工程及七台大街南端拓宽改造和外环路新建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城镇主次干道两侧及规划建设的3处公园、广场的绿化将于5月10日前全部结束;污水和垃圾处理场已开工建设;两个广场、一个公园和不冻河水库景观项目的土建工程正在加紧进行,7月底前均可完工向居民开放;会展中心、体育场和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可于8月上旬建成交付使用;主街道两侧建筑物亮化、墙体清洗粉刷及迎街门店牌匾的规范 1
工作已全面铺开;房地产开发当年交付使用的面积可达40万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继续加大投入,加快七台镇及另5个建制镇的建设,其中七台镇力争人均道路铺装面积达到13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人均达到16平方米;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和集中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0%、95%和85%以上。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促进人口集聚、市场活跃和产业兴旺,城区面积扩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4万,努力把七台镇打造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服务一流的县域中心城市。
第二篇:恒茂商都项目简介
项 目 简 介
恒茂商都是济宁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也是兖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的服务业龙头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项目由上海超群投资集团控股,兖州恒茂商业城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斥16亿巨资打造的集商业、会展博览、商贸物流、休闲娱乐、餐饮购物、高尚住宅、甲级写字楼、酒店公寓等商业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化商贸综合体。项目规划总占地610亩,建筑面积约68万㎡,为兖州规模最大商业综合体。
项目坐落于兖州中央商贸区核心腹地,是兖州市未来规划“一核、两极、三区”的总体发展格局的核心地段,东侧紧邻城市主干道大禹路,北依胜利路,与规划新长途汽车站隔街相望,新市政府、新一中环伺周边,距离日兰高速仅2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条件发达,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项目定位于“交通大动脉、城市新中心、发展隆起带”,发展潜力巨大。
项目不仅包括传统商贸城的家居饰品区、建材装饰区、五金机电交化区、针织服装区、鞋帽区、日用百货区、农副产品区、箱包区、小商品区,还结合了酒店办公、精品商业、大型购物中心、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区域为一体的“一站式”商业消费场所。项目引进“浙商”全新运营理念,定义城市商业全新模式,科学合理配置商业业态,满足了客群多样化消费需求。
恒茂商都建成后将成为服务兖州市,辐射鲁西南的商贸市场,以及兖州地区规模最大,经营品种和配套最全,运营管理水平最高,经营环境最好的的现代化综合性商贸中心。而且将给当地带来突破上亿元的税收,能提供上万人以上的就业岗位,并能给当地居民提供包括餐饮业、宾馆业、休闲娱乐业等劳动就业的机会,从而促进兖州市的经济快速发展,更快的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篇:方城镇计划生育规范化建设情况简介
方城镇计划生育规范化建设情况简介
方城镇总面积6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合并前43个自然村),0.9万户,3.7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7500人。多年来,方城镇把计划生育服务阵地规范化建设作为全镇人口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狠抓落实,推动了全镇人口计生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一是合理选址规划。镇里通过多方考察论证,在镇行政办公区域内选址,高标准设计规划,高质量施工建设。整个计划生育服务楼占地面积28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2平方米;投资120万元建成。二是公开招标。在工程指标方面,公开竞标聘用建筑公司,严把资质、技术力量、资金能力、机械设备四关,要求竞标的建筑公司必须达到资质要求,有专业技术队伍,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公开招标,聘用了合格的建筑公司进行施工。三是严把工程质量。在建设过程中,镇主要领导亲自把关,定期听取工程规划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确保工程质量。同时,镇里在工地上安排了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和一名技术人员负责监工,严把工程质量。具体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负责同志每天一次到施工现场进行督查,主要领导不定期到工地查看。通过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了工程质量。
二、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技术力量和设备。现有计生服务技术人员7人,具备中级中级职称的1人;有B超2台、电脑2台、微波治疗仪1台、心电图机1台、乳头1台、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各1台、虹膜仪2台,先进的设备能够基本满足不同育龄人群的需求,对于建设新型生育观,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篇:城镇建设
林西县城镇周边绿化简介
林西县林西镇城镇周边绿化工程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创森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2006)16号文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打造万亩樟子松基地,该工程将对以林西镇为中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的荒山、荒地、荒坡全面绿化。实现创森城市的各项要求,该工程由县组织部党工委牵头,林业局绿化办具体组织规划设计施工,县直机关单位干部职工通过义务植树的方式实施完成。“十一五”期间,每年造林都在2000亩以上,已绿化地段主要分布环绕在林西镇周边的西山、北山、和东山。截止2012年5月共营造绿化面积1.2万亩,其中樟子松8400亩,杨树1100亩,封山育林补植造林2500亩。几年来共栽植樟子松67.2万株,云杉1.8万株,杨树8万株,总体成活率都在95%以上,保存率面积达百分之百。2012年义务植树0.8万亩,栽植苗木100万株,其中:城镇东山绿化完成1500亩。四旁植树5000亩,栽植苗木60万株。
具体做法和措施:
1、县五大班子领导每年都带头完成义务植树和挖坑整地任务,并对各个单位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2、造林执行“七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验收。
3、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好的植树传统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打造50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全面完成林西县生态文明示范县试点工程的建设任务。
目前,西山是林西人锻炼身体的好去处,是老年人散步的好地方,是学生们娱乐休闲的好场所。
林西县城镇周边绿化,是林西人创森城市的一张永恒的名片,是义务植树者馈赠给大自然的一张崭新的贺卡,是林西“务林人”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第五篇:郑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简介t
**镇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简介
**镇地处平邑县南部,因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客居地而得名,是“宗圣”曾子的故里,全国金银花主产区,“中国金银花第一镇”,省级中心镇,总面积166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7.2万人。近年来,**镇把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体现政府温暖、拉近干群关系、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因村制宜,多措并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作机制,镇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建设生态文明村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协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与各管理区签订创建工作责任书,以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创建工作的标准要求、时序进度,及奖惩。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对管理区、村的乡村文明建设工作全程包保,为包保单位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镇主要领导每周一调度,一月组织班子成员和管理区书记一查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因地制宜、分类规划,建设生态文明村镇。结合村庄小而分散的特点,多方征求群众意见,采取宜楼则楼、宜房则房的理念,对村庄建设陈旧、规划凌乱、群众生产生活不便且富裕程度较高的村庄,规划实施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村庄房屋较新、规划可以、群众富裕程度不高的村庄,按照“保留原始风貌,记住乡愁,打通生命通道”的理念,因地制宜,打造群众满意的生态宜居生态文明村镇。
三、抢抓机遇、发动群众,建设生态文明村镇。按照“政府少投入,集体不欠债,群众得实惠”的思路,花小钱办大事,多方争取上级惠农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实现了村庄整治全覆盖。镇政府共投入资金400万元作为引子,鼓励村居大街小巷的硬化。目前,全镇有68个村居,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户户通。
四、完善设施、长效管理,建设生态文明村镇。投资420万元,建设两处高标准中转站,配齐配全环卫设备,成立环卫所,建立健全日常作业标准,50户配备1名保洁员,配强保洁队伍,签订协议,加强管理,建立了科学的垃圾处理模式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制定严格考核、监督和周通报制度,全镇118个村,登记造册,建立台帐,不定期检查,确保环卫保洁工作正常化、经常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