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语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语录
1.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2.在课程中结识人脉的收获往往和课程一样重要,但是人脉需要持续的活动来维系。
3.不要问为什么他没有给你安全感,那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安全感。
4.切莫把爱自己当成了爱别人,别对别人间接索取什么,就像爱的乞丐一样。
5.喜欢是指向行为,而爱则是指向一个人的本身;你可以讨厌一些行为,同时你可以爱着这个人。
6.能力 = 天赋 × 时间。
7.如果想搞废一个人,那就提供一个没有经济压力、随时可以上网看书吃饭的房子吧。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启动安全感模式的核心是 :自信。
10.一个人虽然害怕但仍勇于前进,这才叫勇敢。
11.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要什么,而是内心深处,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拿到什么,而是为你能为这个世界给予什么;安全感不是要回来的,是给出来的。
12.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任何一个瑜伽都会告诉你,即使认真地投入你的呼吸——这个每天你做过无数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无数的乐趣。
13.源: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慧:用功。源:如何用功? 慧:饥来吃饭困来眠。源:一切人总如同师父用功否? 慧:不同。源:有何不同? 慧:诸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谁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这让他们无法从任何东西中获得乐趣,自然也就无法对什么都感兴趣)
14.尝试,在成功的时候收获到成果,在失败的时候收获到智慧,而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收获过程中的快乐。
15.——你为什么那么喜欢上网?——在这个鬼大学,除了上网还可以做什么?——听说你挺喜欢读书的,为什么不去读读书呢?——因为......因为图书馆太远了,不方便——我听说网吧好像比图书馆远些——哦,是......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喜欢读书的——那你还有什么兴趣呢?——我比较喜欢街舞——原来是这样,听说学校街舞队培训不错,你为什
么不去试试看呢?——我知道,不过每天晚上都练习太晚了,影响学习——我听说你晚上经常上网到三点,好像比街舞晚一点吧——......是的,其实我也不太喜欢街舞——那你喜欢什么?——在这个鬼大学利面,除了上网,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16.当一个人面对新事物无力投入,或者害怕投入了也做不好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对新事物的漠不关心。每天问自己,到底是没有兴趣,还是不敢有兴趣?
17.快乐来源于“紧张感的释放”,一旦一个需求已经完全被满足,紧张感就会消失,快乐也就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持续的兴趣。
18.人们宁愿自我欺骗,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被欺骗的。因为他们活在自己的“思维之墙”当中。
19.有些时候,虽然我们的眼睛在持续地阅读,但是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加工所有的字母。
20.我们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再我们的脑子里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理解。这就容易造成偏见或误解。
21.色就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的模型,一切心智的模型对于你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
22.愿上帝赐予我一颗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予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23.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24.作为一名智者,应该知道,有些时候,坚持的是结果,放弃的是方式。
25.打着爱的旗号来伤人,而且还坚持不懈。佛教中间三毒之一“痴”,就是指这种执着于形式而不是结果的行为。
26.如果今天你还有家人需要负担,毕业工资不定,福利保险一个没有,创业需要场地,资金还没有来源,你当然也可以成功,但是请不要模仿比尔盖茨——“我有翅膀,你有么?”
27.“suc”代表“靠近,接近”,“cess”代表“走”(success)
28.如果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你会把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得到前恐惧、得到后空虚的生活中。
29.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People can no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 not do it too.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30.尝试总是冒险的,但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有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每天走进教堂,对他的上帝祈祷“主啊,我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我这辈子从未做过任何坏事。我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你能让我中一张彩票!他在世的时候天天这样祈祷,还是一无所获。死后他见到了上帝,于是很生气地质问上帝”为什么我那么虔诚地祈祷,你却从来不帮我?”上帝无奈地说:“我愿意帮你,但你至少先买一张彩票吧?”(如果你只有确定能够中奖才去买彩票,上帝也帮不到你)当然,我们说的是理性投资,切记不能慌乱尝试。
31.森林无回头路选苹果原理。最好的方法是,当你进入一个未知领域时,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只做观察思考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个之前,不做抉择,而1/3一过,一旦有过了这个底线的出现,就大胆开始决定。
32.求职创意方法:1 职业访谈 2 给名人写信 3 混专业职业论坛或博客群 4 参加培训与学习,建立人脉 5 加入俱乐部 6 义务工作进入 7 成为客户 8 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
33.你的天赋与社会需求结合点,就是你的职业所在。
34.“道”:是不会变的,即人的价值观和人的天赋;“法”:会简单地改变,指的是人做事情的方法、态度等;“术”:会经常地改变,指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
35.决定我们以后成就的完全不是工作的起薪,而是工作的平台、发展机会或者是眼界——这才是一份工作对于人未来的价值,起薪是最不需要看重的东西。
36.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选择是什么?有人说应该去装水,有人说应该分享给别人,有人说用最好的方式利用水......答案是什么?一个人手里拿着水杯,他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喝水杯有什么必然关系?(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水杯,我们害怕失去而死死地盯着这个杯子,限制我们的眼界,僵化我们的思维,阻碍我们看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有人的水杯叫感情,有人的叫做专业,你的杯子叫做什么?
37.沉没成本其实已经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
38.害怕损失的人,损失最大——怕痛的人最容易死。
39.哀叹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无比怀念一个恋人是不是沉没成本?面子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抱怨过去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
40.人对损失的感受比获得的感受要强烈约4倍。
41.如果你不知道去哪儿(或者要做什么,为了什么),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你也不能把握你的人生,你只能被摆布,被左右。
42.有高兴和心烦按钮的人,如果总是别人触动这些按钮,那我们的生活,是由谁掌控?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的生活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的生活经常失控,他们的心智模式是:外界、别人来掌握我的生命,导致我现在的状态。
43.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能够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除非你的受害者模式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中,拒绝受害,掌握你的生命。
44.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不公平的世界,所以我们总希望在另一个地方,幻想在那里有我们追求的真正公平。当你出国后,你会发现,当你真正达到这一切的时候,原来你依然面对一个不公平的世界。
45.我们无法让这个世界永远公平,我们也找不到一个永远公平的地方,我们需要学会的是一种对不公平的免疫力。(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远远比我们学会如何评价不公平重要)
46.问问自己,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最没有掌控感,最没有力量?那就是你的受害者模式。
47.受害者情绪往往会随着一种凄凉的自恋情绪,一旦有这种感觉,就要注意,你的老朋友来了!(受害者模式)
48.人有社会系统(男人)和自我系统(女人),社会系统好像我们的手,负责从外界获取食物进入体内,而我们的自我系统好像我们的胃,负责把食物转化为营养。幸福是一种转化力,千万不能只获取,不消化成幸福!
49.社会的你其实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其实是比别人成功,而自我的你其实也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是成功的过程与希望。对幸福来说,成功就是越来越近。
50.社会与自我两套系统在人进入社会后是矛盾的,要学会协调,不然自我就会慢慢萎缩,社会会越长越大,最终自我将封闭,永远告别幸福。记得兑换幸福吧!
51.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52.把开始当成结果,我把他们称为“开始爱好者”,“开始爱好者”最喜欢的事,就是制定计划,计划越长越好,课程越贵越好,因为一个计划意味着一个开始。最讨厌的事情是落实计划,因为落实计划这个事情实在比制定计划难多了,所以“开始爱好者”一般不选择坚持,他们会选择另外一个开始,久而久之,“开始爱好者”们越来越喜欢开始,也越来越无法坚持。
53.你在几栋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根本不足以让你坚持下去。只有那种不可抑制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54.刚经历失败,你认为自己再无法承受另外一个失败了,所以你害怕一切不够完美的开始,你多么希望等到有完美的时候才开始,以至于你不能够开始了。(丘吉尔画画)
55.价值来源于内在系统,价格来自于社会系统。很多时候,价格和价值不总是对等的。聪明人根据价值选择合适的价格,蠢人则通过价格选择没有价值的东西。
56.自我、家庭与团体和职业,是人生的三个支架,任何一边也不能偏废,必须并排发展,以免造成注意力不对称,成为单脚架的残废人。
57.爱不是给出去的,而是溢出来的。只有充满自己的心灵,然后溢出去的,才是爱。
58.年少的我们......不知道成功的意义就在超越自己......我们永永远远,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争取一种意义非凡的胜利,前方没有终点,奋斗永不停息。
第二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为我提供上学的机会,我才能够有机会学习知识。然后进入初中,但我不知道这样一直学习意味着什么。后来,我又进入高中,因为只有通过高中三年以后的高考,才可以进入大学,所以我拼命地学习。可是即使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诚然,既然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为何不珍惜?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钟,换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样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
第三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感谢夏璐同学的推荐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引用夏璐同学的一句话:很久没有这种酣畅淋漓、沁人心脾的感觉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要说拆掉思维里的墙,首先要说的是,这墙是怎么样的一堵墙呢?它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当中(废话),影响我们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行为,影响我们内在的价值观和外在的追求。
总会有这样的事,当付出很多之后,到最后发现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当钱赚多了,也不一定过得比没钱时开心。为什么会这样?要搞清楚这个,首先要先了解,开始时,为什么要追求最后得到的那个目的?因为别人都说这样好,因为别人都觉得这样会很牛逼,因为亲朋好友都喜欢看到这个样子,因为得到后会感觉头上有光环,所以有了开始的追求。但最重要的人没有考虑到,那就是自己,自己喜不喜欢,自己有没有兴趣,不清楚。另外,古典(书的作者)老师说要平衡好自我、家庭和职业(包括团体)这三者的关系,任何一方面不好,都会造成很多不开心的事。
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引申,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不尽相同,古典老师说是因为“心智模式”在作怪。心智模式,好比电脑上的软件,如果有这么这么的操作,那么就会有那么那么的结果。古典老师把人比作电脑,心智模式便是影响我们情绪或行为的软件程序。譬如看见美女就喜欢,看到脏兮兮的人就讨厌,看见好车就喜欢,看见开车的人是自己的情敌就讨厌。有些东西有人喜欢有人讨厌,那就是各人心智模式不同引起。
如果上面的说法是真的,那么我们的软件(心智模式)能否升级或者更换呢?事实上是可以的。
当你总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不行的时候,你每次跟别人沟通时都会这样提醒一下自己:“我沟通不行的”,于是你就每次都跟别人沟通得不好了。换一种想法,每次跟别人沟通前,都告诉自己:“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我没什么比别人笨的,我跟别人沟通没什么障碍。”于是你会发现,你跟别人沟通会越来越好的。
上面说的是升级软件,那怎么样是更换软件呢?
当别人都说过年吃发菜好,吃了会发财,但其实吃其它的菜也很好,甚至不发财也可以过得很开心幸福,只要两小口子和和睦睦、互相珍惜、知足常乐,这简单美好的生活不是发财就可以有的,读后感《《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当别人都说iphone好,进名牌大学好,买房子、买车子、早点成家立业好,其实那不一定好,或者说不一定合适自已。可不可以换个心智模式,追求自己切实喜欢的,那怕是平平凡凡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都有许多美好在里面。
书上还说了很多观点,比如
关于投资,年轻的时候应该把资源投资到发展的东西上,而不是投资让自己安定的东西。
关于爱情,“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是指向本质的,爱是给予而不是获得,在没有另一方时,自己也不会感觉缺少什么,但会因为互相的给予让彼此更幸福。
关于缺点,要有不服输的精神,从各方面寻找原因,总结经验,让自己做得更好。
关于社会公平,社会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也不能老去抱怨,应该学会去改变。关于逆境,尝试从别人的角度去想,要怎么做才能改变逆境,只要这样,才能那样,如此去想,要相信,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
关于幸福,幸福来自于对社会物质的转换能力,这就是说,并不是你在社会上获得的物质越多,你会就越幸福,你还需要有这个将物质转换为幸福的能力,让自己内心幸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再穷,也可以是很幸福的;幸福常见的杀手是跟人比较。
换种思维,跳出那面围着自己多年的墙,或许可以活得很精彩。
古典都是幽默风趣,给我们写了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里小小几段文字,写下的不多,感兴趣的就要去看原书啦。
第四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有感
今年公司发了一些新进的图书,本人挑了一本,花了大概三个多小时读完了《拆掉思维里的墙》。
读这本书,感觉有点前后杂凑,前后总感觉文风不一致。特别是中间一段文字,不知所云,可能是因为没有目录的原因吧,不过没有目录也应该让读者看懂吧,还是文字编排有问题。还有就是书最后的一段,感觉有点像是作者自己调入了一个自己曾无情批判的陷阱里,用一堆名人名言,总想给读者留下点激情,或者煽动读者去“成功”。
刚开始看的很有趣味,文中所讲故事很接近我现在的实际状况: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工资不多也不少、在考研这件事情上还心存侥幸、一心想着做自己喜欢的数学、有自己的梦想、需要在职场进行不断的学习、需要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或者培训等等,第一节的职业安全感奴隶看完的时候,心里也是对这本书心存期许,还推荐给了大姐和其他同事。真心说,很受启发,不过如果仔细一想的话,其实如果按照文中所述的方式生活:不要买房、不断学习、年轻奋斗、花费金钱和时间积累人脉资源、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大量的投资。这一切好像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要为了有更多的钱、更好的前程、更优秀的人生而奋斗。可是我是那样的人么,可能有时候是吧,比如在学业上、工作上偶尔会有这样的想法(学业不成功去搞数据库、数据挖掘等和数学相关的工作)。但其实我更多是一个喜欢幻想、神经质、对文字和艺术顶礼膜拜的小小的人,狂想者抱着吉他沿街流浪和去远方旅行、守着一大堆数学符号在草稿纸上感觉无比美妙的世界原理、手持话筒面对着空空的墙壁唱出最有深度但好听的rap。看看我买的书:《海子》、《沉思录》、《股市大全》、《时间简史》,两本算是文学性质的吧,时间简史虽然算是物理,但也算是一个对数学狂热的人诗意的追求,买股市大全也是为了想把无比美妙的数学原来与现实勾兑起来。可能把自己分析的太过了,不是有那句话么,stop over analysing ,life is simple。不过一切都是不定的,可能若干年后,我真的就喜欢上了职场、工作,现在还是多读点书,不管什么方面,都接触一点,对自己有好处的。
文中讲到第一个不建议青年人买房的故事,作者仔细分析了两个青年人的月平均消费以及消费方向,我感觉总是充满了一种投资的味道在里面,我向来对这个不感冒的,尤其是同事提到的车啊、房啊什么的,所以,我感觉自己内心里注定是个不喜欢安定居所的人。
下面还是摘抄一下书内的经典句子吧:
(1)年轻的时候,整是我们最有旺盛的学习力和拼劲的年代,是我们最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目标,最有机会开始创业的年代,大部分购房者都与这些机会永远相隔。(2)个人发展的几个关键词:创业、转换行业、快速升值。
(3)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不买房,买梦想。(4)高晓松说的一句话: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下一个角落是我的,我妹没买房,但我俩走遍了世界。
(5)经济部独立一位着梦想不独立(这个我深有体会,大学的时候喜欢音乐,但从来没正式的抱过一个学习班啊什么的,也不是自己没机会挣钱,只是挣钱太少,总感觉自己花的钱还是父母的,所以总是不敢花)。
(6)最希望共事的一群人和一个最大的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房子所无法比拟的。
(7)购房购的是一种心理安全感,安全感真的来自于一套房子么?即便房子可以换回安全感,那么出卖梦想值得么?
(8)为了消费安全感,我们付出这么大代价,典当自己的梦想,典当自己最快发展的时光。
(9)职业安全感奴隶、爱奴
(10)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在身边的只有你自己。(所以一定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依赖任何人生活的能力)
(11)尝试:上帝不是要你成功,而是要你去尝试。(12)试试看给那些可去可不去的职业打电话,是这推销一下自己。
(13)在安全的地方,试一下冒险。
(14)当你有恐惧感和紧张感的时候:fuck you ,that is me anyway.(15)你如果受了伤,你也帮助他人减轻痛苦。(16)安全感是给出来的,不是拿回来的。
(17)乐趣来源于权倾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18)成功的尝试带来成果,不成功的尝试带来智慧,不管成不成功,投入带来快乐。
(19)为你的生命找一个长期的深层的,不能被满足的乐趣,让这永恒乐趣带领你穿透生命的无常。
(20)成功学不能学。
第五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在历史中找根源,从现实中找方法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有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确非常值得一读。以前也看过一些类似的书籍,但都只是草草浏览,没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生智慧,能常常让人读到触动心弦的语句,即使在放下书本后还能回味良久。
一本好书,一本成功的书,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书本的内容本身做过多的叙述,只是想谈谈此书带给我的思考,并粗浅的从时间维度上梳理一下它的现实价值。
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是当今社会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住房难、房价高是一个多么深入人心的话题!那么中国人看重房子,急于买房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我想我们或许可以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上找找答案吧。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让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农耕文明的火种在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当年富饶的中原地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高中课本中就曾叙述过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土地历来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基,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实行,正是经济对政治影响的表现,在这样政策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形成了对土地的依赖。商人因此地位地下,他们经商积聚的财富都是为了置办土地,由商人变成地主几乎成了一个不变的规律。人们从土地上寻找一种踏实,寻找一种内心的安稳。我国近代的实业救国、洋务运动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这样的民族性格驱使着商人把金钱用于买田置地而非扩大再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公有化,地主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逐渐离我们远去,由此人们把对于土地的渴望转变为对于房子的渴望。有房才嫁女,有房才安定,有房成了幸福的基础,有房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这也就造就了现如今房地产业的火爆景象,国家数次出台政策抑制房价,但是收效甚微。这其中或许有挡不住的刚性需求,但根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性格中对于土地的需求无形中也加剧
了买房热。
由此,古典提出房子消灭梦想无疑是对这一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性格的一种挑战。但是不可否认,时代在发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房子真的是我们最好的归宿么?安稳与踏实有很多种,不是只有房子才给的了。就像书中写的巴菲特一样,我想住在灰色小楼里的他一定比许多住在大别墅里的暴发户心里踏实的多。古典希望我们破除的就是一种房子给我们的安全感,或许房奴们辛苦并快乐着,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已将自己的未来奴役。
房子是压在年轻人肩头的一坐山,就业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一直将出仕作为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就将安定天下视为己任,为后代所有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科举制为所有的读书人开辟了一条功成名就的大道,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寒窗苦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当然有朝一日考取功名,还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这样一种巧妙的手段揽天下英才于囊中,同时引导着他们朝着封建统治需要的方向发展。不得不佩服封建统治者高明的政治智慧,一代代的读书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被批量化的生产出来,一等品入朝为官,二等品坐镇地方,三等品不妨开个私塾继续生产,说不定还能出个一等品也算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种安慰。
深究这些读书人的心态,其实无论多么宏伟的志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归结到物质上是一种吃皇粮的光荣与安稳。中国古代的官员只要任上无差错,为官一般是一个可以做到告老还乡或寿终正寝的安稳职业。这也难怪那么多人对此趋之若鹜,头悬梁、锥刺股也在所不惜。更何况在一个讲出身、讲家世的时代,“士农工商”这一人为顺序又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写下来浓重的一笔。入朝为官由此成为一种无上光荣的职业,哪怕俸禄微薄,但精神上是富足与安稳的。从商虽然可以过上不错的物质生活,但确是一种不被政策支持的职业,不仅地位地下,财产也缺乏法律保护。
这一民族心理投射到当今社会,考公务员热无疑是它最好的佐证。如今的大学生纷纷将考公务员作为自己毕业后就业的一大选择,甚至早在大三就开始花力气准备公务员考试。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在毕业后考取公务员,原因很简单:安定。没错,公务员和铁饭碗几乎划等号,我们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安稳,我们
也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体面。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从商已变的无可厚非,甚至金钱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是公务员这一职业依然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不得不说是这一民族心理使然。
关于这一方面,古典有“职业安全感奴隶”的阐述。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有着工资不高但是安稳的工作,我们不想过他们那样的生活,但又害怕做出改变。其实是我们太渴望安稳,又太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他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他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这一次古典希望我们冲破对职业安全感的束缚,又一次挑战了民族的传统观念,他鼓励我们尝试,但不是盲目的随便尝试。很认同他的这句话:“你的潜能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他,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其实给我们安全感的不是职业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走到哪里都自信,无能力的人则会时时自危。
最后我想来谈一谈“有趣模式与无趣模式”。这一现象的形成同样能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答案。
我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出身于大陆上的民族与生俱来有一种安于现状的性格,于此相反的是岛国的民族一般更具冒险精神。因为土地与资源有限,地理条件迫使他们不断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富足的大陆使人们很容易满足于现状,小农经济更是进一步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从古至今,“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等一些词语常常被我们念叨在嘴边,一直被灌输于我们的脑海。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活在天朝上国的自信中,的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但是走入近代,清朝的闭关锁国使我们背上了“东亚病夫”的耻辱。清政府为何如此自信,不正是我国对地大物博的盲目自信与知足所致吗?
于是我们奋起反抗,但是当落后就要挨打被提出半个多世纪以后,当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中国的GDP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后,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那份忧患,那份自强的决心?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我们不必极尽所能创新救国时,我们心底的那一份知足安乐就又慢慢占据了我们的心灵。
如今有多少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充实自我、潜心学术?如今又有多少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上学是为了毕业,经营企业是为了赚钱,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渐渐丧失了尝试的勇气。正如古典所说:“无趣之人常常是无胆之人。”我们总是认
为做好本职工作就好,对一些新生事物不屑于尝试,并将其归结为无趣。“乐趣来源于全情的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式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中国为何在基础教育上遥遥领先结果却在世界教育水平的比较上输在了高等教育?为何西方的孩子学得快乐,中国的孩子学得痛苦?我们的教育不鼓励尝试,我们的教育希望我们接受原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失掉了乐趣,失掉了创新,学会了知足,学会了安逸。是啊,我们原有的财富很多,但那都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如果没有创造,我们的后代岂非要坐吃山空、一贫如洗?国家提出素质教育,提出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正是意识到这一现状的表现。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克服这一民族性格,以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是古典想告诉我们的。
书中的每一类问题几乎都可以从我们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根源,历史是现实的镜子,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投射现在,在时间的维度上我更加深刻的理解本书,作者的每笔一都有对现实热点的思考。
古典的书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点明了我们民族性格中束缚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因素,对其作出驳斥,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去克服这些根植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弱点,具有很强启迪性与可操作性。他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他的方法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他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思维,帮助每一个中国人更好更快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高速发展的时代,更自信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