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观后感
材料物理08-1班苏丽丽200811020131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观后感
世事总有因缘际会,没有人知道明天你会遇到哪些人哪些事,亦或是明天会因哪些人哪些事而改变,但总有一天你在前路发觉,原来三千里之外必有果。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音乐也是文明之空星光熠熠的一部分,古乐悠悠,诉说着无数缠绵悱恻,诗情默默,积淀着一层又一层中华文明,且听那贾湖骨笛,七孔七心吹出了千年的悠扬,且看那王孙诰编钟,层层叠叠,叠出历史长河中流动的旋律,叮„叮„咚„„咚„„,听到那个旋律,我便爱上了它的浑厚伟岸的身躯,爱上它清灵凛冽的声音,还有陶埙、陶鼓、木瑟、古琴,一曲曲,一声声,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
《远古的回响》中那骨笛声悠扬明亮、直入人心,骨笛声声,配合着陶埙、陶鼓和台上演员的表演,骨笛与史前陶乐器演奏,不仅表先民之事,更达先民之情,真乃大巧若拙!先民向神灵膜拜时,那明黄的光亮,温暖而充满希望,让人感受到生命延续不息的欢悦。疏朗线条中乃是先人对自然的崇敬与豪迈。
舞台亦是历史,用色彩烘托出自己的丰姿秀逸,又将浓淡把握得恰到好处,不掩丽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惊叹于诗经的美丽,更沉溺于歌声的缠绵,仿佛回到了那个恣意洒脱,风月疏朗的年代,回味着“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欲语还休,沉醉在“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潜吟低唱的叹息中„„
最是醉心于一曲《凤求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琴奏瑟吟,或抑或扬,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史记留下的不仅是婉转的情思,更有对这千古名调的了然。或许曾经,不解何以文君竟因相如一曲便对他许下一生,聪明如她,怎会抵不过一曲了然情诗,然此刻,或已明了,男声深情低回,女声婉转缠绵,恬淡宁逸朴雅古韵,声声皆是无尽的话语与相慕相知。
曾有人觉女声的引入颇为牵强,然则是没有顿悟此种安排之巧妙:世上最幸福的事不正是我想你的时候,你也在想我!哪怕周遭往来熙攘,满座喧腾,于这二人而言,天地间便只有彼此。“情不知所起”,不知是谁先惹了谁的相思。抑或命中所定,才会把天涯化作咫尺,成就这一世的牵念? “你会写我的诗,材料物理08-1班苏丽丽200811020131
我会做你的梦”,相知且能相逢,便应谢造化,焉可辜负!
一曲曲,一回回,说尽心中无限事,华夏古乐,便是种下了因,对前事的向往,对古乐的陶醉,不期望一定有果,但愿能够安抚这可早已忧虑焦躁的心。
第二篇: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观后感
走进博物院,就是走进了文化的殿堂,每一件展品都肃穆的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很多的时候,人们在博物院都是通过讲解员的口头阐述为主,辅以文字说明、播放录像、电脑演示等多媒体手段获得信息,但却总是达不到心灵的共鸣,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次,我有幸观看了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演出,深深地被那美妙的音律所感染。音乐与历史,在这一刻变得那么的契合。
音乐与考古结合,国内少有。1978年曾侯乙墓古乐器的出土,将“博物馆与音乐”这一课题正式拉开了序幕。成立于世纪之交的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在中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研究过程中,找到了一些音乐与考古结合的最佳契合点,并正在将此工作进一步的展开,给过去仅对音乐载体进行考古研究的狭义理解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该乐团在“音乐文物复原研究”这一课题中的延伸与拓展,从音乐音响的角度对华夏古乐进行了解读与诠释。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特殊的演奏会,因为华夏古乐团的演奏者们所演奏的古老乐曲都是千年流传的古老乐曲。华夏古乐团中的古代乐器,年代最古老的有8000年历史,最年轻的也有2300年的历史了。比如:贾湖骨笛、王孙诰编钟、陶埙、陶鼓、木瑟、古琴等等。而这些乐器所给我们带来的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华夏音乐经典,则更让人难以忘怀。
首先是直入人心的声声骨笛——远古的回响。那声音悠扬明亮、像是一位先人在诉说着古老而绵延的华夏文明。骨笛声声,配合着陶埙、陶鼓和台上演员的表演,那九千年前古人祭祀神明,表达对生活热爱的场景穿越时空的界限展现在我的眼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这娓娓道来的优美词句顿时感染了我。思绪飞逝,恍如进入仙境一般。然后又依次是编钟、陶埙、陶鼓、木瑟、古琴等各色各样具有特色的乐器的表演。
看着舞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耳畔回响着阵阵令人心醉神迷的曲调,心中无限激动。几千年来古老中原大地的人们,用他们的智慧与劳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古乐团的艺术家们利用先人留给我们的音乐文物,配器成乐,再加上音乐考古学家的古曲创编,使我们有幸能够聆听到远古的回响。这里奏响的是上古华夏民族的心灵之声。而我们大学生也应该更多的接触这些优美的古曲,为它的发扬光大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三篇:华夏古乐观后感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在这一次华夏古乐的表演中,我看到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古代乐器,比如:贾湖骨笛、王孙诰编钟、陶埙、陶鼓、木瑟、古琴等等。而这些乐器所给我们带来的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华夏音乐经典,则更让人难以忘怀。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教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都有重大影响!
当《远古的回响》中那悠扬明亮、直入人心的骨笛声响起时,我震撼了,为古人那难以置信的创造力。骨笛声声,配合着陶埙、陶鼓和台上演员的表演,那九千年前古人祭祀神明,表达对生活热爱的场景穿越时空的界限展现在我的眼前。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我们相继欣赏了商周古乐中的《子衿》,汉唐音乐中的《渔翁调》等等。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和感动的则是《子衿》这首古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以诗经郑风子衿这篇文章为据所做的这首乐曲让我的思绪穿越了时空,如临其境,像是看到了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时的焦急、喜悦、心烦意乱的动人场景。那由琴声、鼓声、编钟声、箫声所组成的动人乐曲,让人感怀不已,久久难忘。乐曲中那无尽的思念,不仅噬人骨血,更澎湃热烈恍如巨浪滔天,同时却又甜蜜幽深,绵绵无绝。聆听着一曲曲犹如天籁的华夏古乐,我深深的感到流行音乐真的没法和中国这些历经千年留下的珍贵音乐相比。那由简简单单的古代乐器所发的乐声,已经不是简单的乐声,其包含的是中国是华夏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千年来我国古代先贤、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深的感情流露。
这一次的华夏古乐之旅,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却感觉获益良多。这次的活动不仅让我对古代乐器有了一定的认识,更让我对华夏古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这个被流行音乐所包围的大学生对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华夏古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次活动更让我认识到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肩负着我国古典音乐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或许这就是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吧!
总之,观光之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灿烂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时下,我们正在进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时此刻,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
第四篇:河南博物院观后感
河南博物院观后感
上周六,我和班里面的同学参观了坐落在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的河南博物馆,这次参观,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这所博物院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院,它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配备有先进电脑网络系统、多媒体触摸屏系统、数码式语音导览系统,及同声翻译的多功能厅,可接待多层次的学术会议和多语种的参观团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郑州地区的历史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文明历史。它的展品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馆三层西侧展厅,有六个专题性文物展览,分别是《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品馆》、《天地经纬——地动仪与观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和《国之重宝馆》。虽然时间紧迫没有看完所有的展览品,但是我们对博物院还是有了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我们先到精品展厅对面的草坪上,中间是一个14米的正方形喷泉水池。水池的四角各有一棵垂柳,柳条一直垂到地面上,微风轻轻吹来,柳条轻轻摇摆,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了丝丝凉意。博物院里的保安告诉我们十一点五十五分喷泉准时开放。我们就在那池边等待,望着池中的几株睡莲,开着红白二色的荷花,远看像小小的烛台,真是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在我们背后是长约五米,高约一长的透明艺术玻璃。上面前文简明扼要的介绍的中原地理,政治文化,经济及文物精华。
进入大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的基本陈列室,《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馆三层西侧展厅,有六个专题性文物展览,分别是《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品馆》《天地经纬——地动仪与观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国之重宝馆》。展览选择河南历代古玉、河南淅川楚国墓地的青铜器、馆藏石刻等文物精品,分门别类向观众开放。而《天地经纬》展览则是从古代天文学、古代科技史的角度,向观众进行科普教育,有多种可供参与的模型与仪器。中原远古文明辉煌成就的震撼会使观众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
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与之同出的刻符龟甲、龟腹石子,与我国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金银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则天除罪金简、邓州福圣寺塔地宫中出土的金棺银椁,堪称稀世珍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在博物院里的珍贵院藏是莲鹤方壶、骨笛、云纹铜禁和象牙萝卜、象牙白菜,其中最让我喜欢和迷恋的事象牙萝卜和象牙白菜,这两件艺术品造型自然,形神兼备。萝卜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的象牙白非常自然,连萝卜上面的根须,和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看得清清楚楚。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真是美丽极了。据说具有代表的作品是莲鹤方壶,此精品够思新颖。设计巧妙。集清新活泼与凝重神秘为一体,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品之象征。其造形复杂,是春秋时期青铜器分范合铸的工艺代表作,与龙耳双壶相比一南一北,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堪称春秋方壶的绝代双骄!
当然,博物院还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莲鹤方壶、四神云气图、武曌金简和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共九件宝物。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响!
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剑身为铁质,铁质剑身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玉茎内。剑首及茎身接合部均镶以绿松石片。出土时已折为两段,剑身外包一层丝织品,并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考古学将漫长的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三个时代,分别对应于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三种社会形态。玉柄铁剑玉柄、铜芯、铁身,它的发现,把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
年,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宣告封建社会即将来临。称的上是“中华第一剑”!
在这九件宝物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四神运气图:画面上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灵芝及云气纹等,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这幅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比煌壁画还要早上600多年。国家档案里就有一集专门介绍过它。站在它的面前,安静的展厅只有从别处传来的隐隐人声,感觉自己好像就要被四神兽带着踏云而去了„十分壮观么!
在馆内,最让我感到可笑的是有一个唐三彩的头像,远处看,很像刚出现的“囧”字实在是太搞笑了。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绎了多少风云变化,河南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无数的英雄史诗!
河南博物院还收藏有二千多枚恐龙蛋化石,在世界各博物馆中首屈一指。另有部分珍贵的近现代文献、文物,其中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物一样,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高兴的是现在的博物院已不仅仅是一个参观的地方,同时,许多文化节目也在博物院内举行,让博物院不仅仅成为了古代文物的陈列地点,同时,也是现代的流动站,让博物院真正的活了下去,而不是成为了一个死物。例如: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团组织建设,增强团员青年意识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结合省直文化系统“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廉政文化”读书活动,厅直团委开展“文化旗帜、青春力量”主题演讲比赛。同时,博物院也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集结地点,在校园文化日,开展以“牵手博物馆、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同学们也更多的了解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明。
通过这次观光,我更好了地解到了我国古代的历史文明和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这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民族团结。这些艺术品不仅倡导了固有文化、提倡了学术研究、增长了民众知识,还促进了社会文明,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从前,从而更好地为将来的发展做准备。在观看了这些艺术品之后,我了解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奋进,突然间感觉摆在我们面前的已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总之,观光过河南博物院之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灿烂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时下,我们正在进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此时,我可以很骄傲的说我是一名中国人,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们是华夏儿女!
第五篇:河南博物院观后感
河南博物馆观后感
上个周末,老师带着我们一块参观了河南博物院,里面陈列着出土的古代的历史文物,上至秦汉,下至民国的东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看过之后,我对我们的中华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 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我们参观了3 层,从进入大厅的一尊巨大的金色塑像到3 层的种种,拍了很多照片,也明白了许多东西。记忆尤甚的是三楼地上的中间有一个水晶球,走近它可以看到从四楼顶上映下的图像,好像它里面有一张太极图。用手触摸时更加神奇,明明看到的是摸到了它但是还差一段距离才真正碰到它,抬头向上仰望装饰的象是银河系的天空一样,星空璀璨,构思巧妙,让人惊叹。
我们在这里停留了很长时间。这里还有甬钟就和在电视节目上见过的那种差不多。甬钟是一种大型打击乐器,也是庙堂祭祀、宫廷宴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礼器。看简介说明,这套钟距今已有2500 年左右的历史。甬钟具备了7 声音阶结构,能够跨越四个半八度,可以演奏我们现代各种各样的旋律,它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2500 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大、音域最广的一套甬钟。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 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 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 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 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 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 “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它是用鹤类动物的腿骨 钻7 个音孔制作而成。在第6 孔与第7 孔之间还有一个用来调节音差 的小孔。经测试,用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 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 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文 明都有重大影响!不愧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金银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则天除罪金简、邓州福圣寺塔地宫 中出土的金棺银椁,堪称稀世珍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就我本人而言我是很喜欢玉器的。其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些个小的玉类的装饰品,上面还带有兽类的图案。其实玉自是古今人们的喜爱和崇拜,不仅用来做装饰品,还用以祭祀天地祖先。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玉放置于人体上,可以使人的精气不致外泄,这样就能保持尸骨不腐,期待来世再生。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全国发 现的金镂玉衣中最为古老的。还有很多唐代的“唐三彩”,唐代以胖为美,不但美女丰盈,就连马匹也是肥嘟嘟的,观音菩萨也有三道表示胖的浅浅的线。象牙萝卜、象牙白菜,由整支象牙雕刻而成,用特殊技法为象牙着色。此文物保存至今已有 2000 年。两件艺术品造型自然,形神兼备。萝卜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的象牙白非常自然,连萝卜上面 的根须,和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看得清清楚楚。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 蝈蝈,造型饱满逼真。其实我看到的第一眼,真的是有些差异的,只能说是太像了。
其中令我没想到的是这里还有清明上河园的模型。对于自己这个河南人,还是值得骄傲的提的。这个模型上面有600 多人的造形,各式各样的人,显示出当时中国的一派繁荣。清明上河图模型是其下方陈列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立体再现,我们就好像看见了千年 古都的繁华街市和风俗民情。
总之,观光过河南博物院之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历史文化 的灿烂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时下,我们正在进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此时,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是一名中国人,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是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