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15: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第一篇:“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突破口,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其中“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全县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4大类35个,其中食用菌17个,蔬菜种植6个,小杂粮种植2个,畜牧业9个,林果业4个,农产品加工2个,民间工艺及观光农业4个。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9952万元,从业人员20446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 1

达6422元。

(一)主导产业日益凸显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18个示范村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优质杂粮、绿色蔬菜、食用菌、林畜产品、剪纸文化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12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合作社62个,带动2.4万户农户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特色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转变。全县“一村一品”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示范村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示范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县18个示范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6386万元,特色产业人均收入6238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农民收入的增加,示范村农民在良种的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变,示范村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三)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建基地、强龙头、抓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龙头、基地、农户有效连接起来,围绕优势产品的生产,产品的开发、加工、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形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林畜产品加工、小杂粮加工等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拓展了生产经营领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

全县立足五大特色产业优势,扶持壮大了一批新兴企业。全县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59个,其中6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级“513”工程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市场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非农三产型等多种“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是搞好“一村一品”工作的关键

为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县农委,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是引领“一村一品”正确发展的方向 我县“一村一品”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经营为目标,着力培育食用菌、小杂粮、蔬菜、林畜

产品等特色产业。为了提升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三)突出重点是确保有限资金捆绑使用的重要举措 “一村一品”项目资金对农村产业化发展仅仅是杯水车薪,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对于启动好、引导好和实施好项目至关重要。因此,我县将“一村一品”项目纳入农村产业化考核目标,对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镇**村按照“项目不变,集中使用资金”的原则,围绕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工作,在全村重点推进食用菌种植产业,积极试验示范,大胆尝试新技术,仅集中制菌种和菌袋生产,就为大棚户增收不少。2010年,全村食用菌年产值302万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6315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

(四)搞好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是优化服务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全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一村一品”优秀技术骨干。组织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学习借鉴山东的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县农委、扶贫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农民的技术培训,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一村一品”项目高端起步奠定了工作基础。各乡镇农技站围绕“一村一品”,制定服务措施,强化服务职能。每个示范村都有一名包扶领导和一名专职技术干部,做到包扶到村,技术服务到户,确保“一村一品”顺利实施。

三、存在问题

我县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守旧,认识不到位。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较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降雨丰沛、农业丰收,降雨少,则农业减产,土地流转慢,不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我县龙头

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作坊式的企业多,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相对较少;粗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循环项目少。我县最大的资源是农产品资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县地位极不相称,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形成的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五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县矿产资源少,工业企业较少,社会投资渠道少,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上,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金融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因企业及农户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不能保障产业发展,资金仍是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

四、发展建议

一是把发展一村一品真正放在“三农”工作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形成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是省、市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信贷部门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做到申请一笔,信贷一笔,见效一笔。

三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加快发展一村一品。

四是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第二篇: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

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从2002年开始,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按照“平川蔬菜上设施、丘陵红枣加果仁、畜牧特色抓奶牛、水果科技增效益”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2002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余家,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100个(其中蔬菜专业村21个,水果专业村10个),带动近3万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6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进程加快,蔬菜、红枣、养殖、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开始,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打破了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在5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先后被授予省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省级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区)称号。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区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区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传统小杂粮(谷子)等,玉米从2001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4万亩左右。瓜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菜的蔬菜瓜果类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1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林果业上,突出抓好红枣的规模扩张,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业上,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突出抓好奶牛养殖基地,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764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的建设“两区三带”特色产业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形成了“三线四片”优势区域,即,108国道沿线18万亩、榆长公路沿线10万亩、太旧高速公路沿线6万亩,茄果类蔬菜优势区15万亩、结球叶菜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根茎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设施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优势区面积达到25万亩,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一方面,利用榆次工业园的品牌优势,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

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去年引进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

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将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四是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针对我区十年九旱、生态脆弱、投资缺乏的实际,我区采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过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租赁承包、个人自办等方法,尽一切可能吸纳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0万亩节水工程全面铺开,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井渠结合灌溉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去年新发展达标节水面积6.5万亩,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根据立地条件,采取公路集雨、修建集雨场集雨等形式发展丘陵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旱作示范园一户一井一菜园,户均年收入2000元,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兴水富民的成功经验,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水土保持生态流域工程建起什贴镇十里沟流域综合治理万亩精品工程。耕地保护和开发工程先后铺开乌金山镇聂店村等1500亩高效田造地工程和3000亩土地复垦工程。去年开工建设的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五是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我区十分重视本地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和应用。市政府提出的以108国道为轴线,打造“绿色科技园区”的规划,我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重点建设好1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也就是榆次区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目前前期规划已经制定。张庆乡利用怀仁醋业品牌资源打造醋业园区,现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去年成立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怀仁酿醋集团公司,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此外,根据市政府“兴办10件实事”、建设60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的安排,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包括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对提升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典型示范作用。北田镇张胡温室蔬菜示范园区,由于菜农在生产中注重新科技、新品种的应用,温室西红柿效益位居全区前列,先后被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西农大农科教示范基地。根据晋中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园区建设安排,今年我区新增4个科技示范园区(东赵乡石羊坂温室蔬菜示范园区、东阳镇彭村无公害农业示范园区、张庆优质玉米示范区、什贴优质谷子示范区),总数累计达到了16个。在东阳镇东阳、彭村建立了5000亩蔬菜病虫无害化生态控制示范区,辐射带动区10000亩。在6月份山西省蔬菜病虫无害化生态控制示范现场会上,全省11个市20多个重点县农业植保部门近百名专家参观了该示范区,一致认为我区无公害蔬菜病虫无害化建设全省领先,值得全省各市推广和借鉴。石羊坂温室园区去年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以上,纯收入比种粮翻番5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

六是粮经兼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提高。200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44.6万亩,比2003年增加10.6万亩,增长31,被市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第一名的荣誉称号。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总播种面积48.12万亩,比去年增加3.52万亩,增7.8。

七是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区委、区政府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一向抓在手上,十分重视,每年举办多类形式、多个方面、多种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如2003年的“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2004年的全区乡镇技术骨干综合培训、今年组织的“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信息,进百村、入千户”服务活动、“20万人农技培训工程”、“289培训工程”、“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十乡廿村农业信息网络推广示范培训活动”、“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工程”等系列活动。仅近三年来就培训农民达58万余人次。同时组织科技骨干“走出去”,外出学习参观,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去年5月,我区组织6个乡镇和重点村参观了永济核桃和扁桃基地。以前我区农民对种植核桃有误解,认为“桃三杏四梨五年,核桃要等十五年”,通过参观速生核桃(三年生),农民发展核桃、扁桃的热情明显高涨,计划用三年时间发展扁桃、核桃3万亩。通过常年培训,农民的技术素质和科技人员创新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八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和安全执法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成为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5年我区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6个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截至目前,全区新认定产地23万亩,累计达到35万亩,使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71.8;新认证番茄、黄瓜、苹果、梨、枣、小米等产品21个,累计达到38个。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标准化规程。《榆次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已编写完成,将向全区广大农户免费发放1万册,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二、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

“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我区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区委、区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一村一品”工作专项列入了我区“十一五”规划。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企业)。

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今年2月,在由榆次区委组织部、区农委联合举办农村“两委”主干培训班,对全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刚刚换届的新一届“两委”主干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省委党校教授范俊彦、山西农大教授王文昌等领导学者进行了专业授课,使全区500余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耳目一新,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石羊坂村支书边旭东,舍小家顾大家,卖掉自家70多只羊,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发展温室蔬菜;石羊坂集体收入匮乏,两委干部把仅有的转移支付工资1.5万元全部拿出来支援温室建设,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

二是支持本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晋中顺康养牛合作社是榆次区修文镇农民在原来修文镇奶牛养殖协会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合作社为推进奶牛产业快速发展,与我区博瑞乳业公司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建设了奶牛养殖示范园,这项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奶牛已全部入园生产。整个园区工程投资240万元,建成饲养房22套,无菌挤奶台一栋,兽医站及合作社办公室一栋,沼气池40个,建有消毒室两个,消毒池一个。目前,园区奶牛已达400多头。

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工商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2005年,我区为弥补某些地区不宜种植红枣的空白,发挥当年新引进的威特食品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栽植美国大杏仁及核桃5000余亩,22000株,新栽植规模排全省第一。今年我区又把美国大杏仁和核桃种植加工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新增树生果仁面积1万亩,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全区大杏仁和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撑。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榆次区张庆乡怀仁村具有悠久的酿醋历史,在全体醋农的推动下,山西四眼井酿造实业有限公司、榆次怀仁春润酿造厂等5家企业牵头于2002年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11个,会员120名。2004年开始筹备成立醋业合作社,2005年11月份正式注册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合作社”。目前,醋业合作社已有社员单位5个,社员50个,有230个加工户参与合作。2006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94个,其中规范化发展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目前在市工商局正式登记的已达13个,正在筹备成立准备登记的10个。

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乌金山镇在温室规模发展的同时,按照“旧棚调结构,新棚上档次,旧点扩规模,新点求突破”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投入。2005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张胡温室园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引进高效抗老化eva新型塑料膜150亩、示范防虫网50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150亩,自动卷帘机42套,新品种对比试验20亩,营养模块育苗20亩等。在新品种试验推广应用方面,大面积推广了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佳、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卡依洛、抗基因003、法国利玛、红皇后2号、韩国大红、金宝皇、东胜3号、红师等。推广应用了二氧化碳发生器、臭氧杀菌器、高效育苗模块等新技术。园区农户石瑞玲采用西红柿落蔓换头延秋新技术,一次定植,二次收获,亩产量达到2.5万公斤,亩收入达到3.6万元。此外,园区还积极调整棚内种植结构,现已建起山东无核早红葡萄温室9套、台湾洋香瓜温室8套。温室西红柿百米单棚平均纯收入达2.9万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75。园区典型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辐射全区10个乡镇、4万亩蔬菜基地建设。

三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区直农业部门和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石羊坂村2004年11月拉开了建设温室蔬菜的帷幕,对于这个贫困村来说,资金不足是影响建温室的关键问题。为帮助农民尽快建起温室,区、乡及各部门领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关注。副区长宁山岗专门召开了农口部门协调会;水利局帮助打旱井、建水塔,解决了水的问题;农业中心负责帮助建沼气、滴灌;蔬菜中心抽出专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科技局为农民培训棚面集雨技术,并解决了高压电;乡政府帮助村民办贷款,每户贷给8000元;结对子单位贝斯特公司捐助了3万元;驻村扶贫单位晋中建设局的刘巨荣个人捐助4000元。园区一期工程100万元投入中,就有30万元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使这个贫困村的31户农民在去年10月建起了温室。

4、关键在于推进“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形式,始终将致富农民作为根本出发点。

发展“一村一品”,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突破,要害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着重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搞特色经营,推动“一村一品”的实施。该基地由晋中市富通绿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是一个集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基地。该公司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利益经营方式,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引进国内外100多个新品种,经营户辐射榆次10个乡镇和太谷、平遥等周边县市,种苗推广面积达到36000多亩,产品行销8个省市。在果品销售上,实行品牌战略,统一生产、统一回收、统一品牌、统一投放市场的营销战略。在代理“魏榆”牌商标的同时,注册了自己的无公害商标“悦田”。在山东寿光、威海、北京、天津、石家庄、呼市、大连等25个销售网点均设立了办事处。年蔬菜交易量达5000万公斤。该基地建立三年多来,带动周边农户1200余户,为农民增收150万余元,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近千人,同时有效拉动了当地运输业、销售业的发展。修文万亩芦笋基地完成合众社改制,注册成立绿野芦笋开发公司,新增基地2200亩,实行定单生产,预计亩收入2400元以上。

三、我区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建设。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方面。近年来,尽管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石羊坂温室园区供水能力目前仅能勉强维持一期工程31个温室,二期工程建成后,园区温室总数将达到60个,供水矛盾相当严重。张胡村有一眼120米深井,但位置在村北,而温室园区却在村南,温室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北田镇西祁村去年建成内径120米的温室6套,每棚收入在3万元以上,农民建棚积极性很高,今年一下子又报了20户,但水利条件跟不上,发展受到影响。即使是平川乡镇,水利问题也很严重。修文镇3.5万亩土地,只有50眼井,平均每眼井要供应700亩地用水。

2、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东阳村90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在走访东阳村种菜户刘利发时,发现他还不知道本镇蔬菜注册了“晋一鲜”商标。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东长寿村支书丁福友的福大蔬菜加工项目搁置多年没有开工建设。郭村芦笋种植面积近千亩,正在打造以郭村为龙头的修文万亩芦笋基地,但加工方面还是零,托盘保鲜膜包装项目尚处于意向阶段。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3、农村政策还不够宽松。人们反映最集中的政策问题是农村土地政策。演武村养殖业发展,由于受去年国土部五不准政策限制,养殖园区扩建、改建受到影响。

4、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调研统计数字表明,农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只有6.3年。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石羊坂村种植温室蔬菜积极性非常高,但农民第一次种菜,技术还不过关,农户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高的已达12000元,而低的只有4000元。村民边有才自己动手,建起了园区第一个手动卷帘机,但由于技术原因,现在停用了。

5、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山西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项目(串串红农贸),虽与省委后勤中心达成共建协议,但由于由于资金等问题,目前尚处于筹建阶段。

四、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意见建议

1、强化领导体系。继续把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督查制度,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把培养、吸引、使用“一村一品”人才列入省、市、区(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建议省、市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每年为每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下拨一定经费着重用于干部培训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辟人才培养、引进和配置的“绿色通道”。

3、完善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全市乃至全省的“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省、市、县和示范点完整的规划体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4、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精心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利用省、市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商进行推介,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榆发展“一村一品”。

5、集中抓好典型宣传。建议省、市、区(县)宣传部门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第三篇:岐山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岐山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岐山县辖11镇3乡,144个行政村,耕地53万亩,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农户9.9万户。境内水利条件较好,地势平坦,耕地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陕西省苹果、猕猴桃、辣椒、秦川牛基地县及全国食品工业强县。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1.3亿元,第二产业42.4亿元,第三产业18.21亿元,农业总产值19.1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2元。

据调查统计,到2008年底全县144个行政村中,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32个,其中蔬菜类专业村5个,瓜果业类专业村12个,畜禽养殖类专业村5个,粮油生产类专业村3个,农产品加工类专业村4个,民俗旅游接待1个,非农产业2个。2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和10个达标推进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25.44亿元,主导产业经营收入达到19.63亿元,示范村农民纯收入达到4440元较上年增长38%,从事主导产业农户人均主导产业纯收入达到4584元,增收成效显著。产业门类涵盖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三大领域,涉及粮食、畜牧、水果、蔬菜等14个产业,安乐镇猕猴桃、祝家庄镇的苹果、故郡乡和大营乡的设施瓜菜等区域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二、主要成绩和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明确。从全县农业“一村一品”发展的现状看,每个村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主导产业,该产业是农民群众农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家坡镇水寨村是岐山县“一村一品”状元村,全村建有16条方便面生产线,生产方便面2万吨,年产值及销售收入达2.16亿元。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338元,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6836元,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雍川镇小营村加工手工空心挂面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曾于清光绪年间作为贡品呈献给宫廷,1931年还获得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金奖。现在,全村建有9户挂面加工企业,参与农户572户,占全村总农户71.7%。年生产挂面2000吨,产值1359.6万元,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447元,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4525元,成为岐山县有名的挂面生产专业村。

二是资源优势发挥充分。一村一品典型村普遍都立足村情实际,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经济。北郭村依托周公庙旅游景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臊子面”接待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全村民俗接待户达到118户,每日餐饮接待能力达到3500人次,住宿床位500多张,带动发展臊子肉、手工挂面、食醋、油酥锅盔等加工户20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1.8%以上,从业人员800多人,其中吸纳周边村组200多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宝鸡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陕西省一村一品农家乐明星村”。

三是产业化程度较高。岐山县22个专业村中,有17个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达到5647户,占主导产业从业农户数48.2%。主导产品销售收入中,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金额就达4331万元。故郡乡西塬村瓜菜协会,组织当地农民大力发展大棚瓜菜,全村680户,有480户加入协会,年种植大棚西瓜——秋延蔬菜2000多亩。近年来,协会共为会员提供瓜菜种苗340万株,组织农资230吨,棚室建材80多万件,开展技术培训

68场(次),外销瓜菜4500吨。由协会申报的“文王西瓜”名噪关中西府,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全村人均纯收入4401元,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4601元。四是经济效益显著。“一村一品”模式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祝家庄镇驸马庄村大力发展养猪业,全村年存栏生猪2.2万头,出栏3万头。以育肥猪外销为切入点,开展仔猪供应、饲料组织、资金协调、技术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促进了全村养猪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与广东、江西、西安等地客商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累计组织外销生猪5.8万头。2008年仅养猪一项人均收入达到3302元,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7%。全村人均纯收入4287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4621元。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称号。北郭民俗村臊子面接待户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以方便面生产为主的华祥公司年产值达到1.33亿元,“一村一品”的经济优势日益凸显。

三、主要做法

一是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一村一品建设,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和农业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有关政策的制定、指导、协调和落实。在县农业局设立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3名工作人员办理日常事务。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一村一品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制定完善了一村一品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一村一品的政策、目标和措施;涉农各单位都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出台了扶持一村一品发展的具体措施,确保了一村一品工程顺利实施。把一村一品工作列入考核目标,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督查,做到工作有布置、平时有检查、年终有奖惩。

二是扩大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农产品种养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更是一村一品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形成的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依托我县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辐射带动主导产业扩大规模,形成区域板块产业集群。突出抓好八角庙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孙家村优质苹果科技园区、小强村苹果无公害栽培科技园区、华明村猕猴桃生态果园建设科技园区、王其村猕猴桃标准化栽培科技园区、西塬大棚西瓜科技园区、北营村日光温室蔬菜科技园区、驸马庄村生猪标准化养殖科技园区、益合村生猪规模化养殖科技园区、北郭村民俗观光旅游科技园区等十大园区。并从资金、政策上予以倾斜,扶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捆绑使用,用于扶助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对从事种养的专业户在税收、信贷、用电等政策上给予支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三是强化培训,推进机制创新。发展一村一品,科学技术是关键。一是积极培养新型农民。依托县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力量,由驻村科技指导员牵头,围绕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产业生产的技术要求,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大力提高示范村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以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科技指导员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饲养圈舍向农民传授新技术,开展手把手,面对面零距离的技术培训。据统计共举办培训班200多场次,培训农民18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万份,开展技术咨询300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引进试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开

展挂面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果树高接换优、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措施,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三是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和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注册了“笑盈”牌挂面、“乾缘”牌香醋、“五丈原”牌猕猴桃、“周原红”牌苹果等商标,并加强推介和宣传,着力打造省级和国内名牌产品。

四是狠抓龙头,带动发展。一方面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同时,按照市上确定的“培育、规范、提高”的总体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步推进,服务层次逐步提高。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村,镇政府指派1名干部,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下乡进村,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1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成员9000多户,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2个专业合作组织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示范合作组织,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被市政府命名为“十佳”合作社,自主注册商标2个。另一方面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坚持一手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手抓龙头企业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地客商来我县投资兴办加工型龙头企业,对现有企业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机构,探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县上关于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文件精神,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了华祥方便面、高津面粉、太子油脂、天和乳业、美阳食品、联达辣椒等省市级龙头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提升了产品档次,增强了市场辐射带动能力。

五是抓项目建设,推动发展。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小麦良种统供项目、猕猴桃生态果园建设项目、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能繁母猪补贴项目、万头生猪示范村建设项目、猕猴桃新建园补贴政策等的实施,注入发展资金,带动产业发展,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至目前,全县新建猕猴桃果园1.9万亩;新建设施大棚基地5000亩,日光温室200亩。安乐镇华明村紧抓省级生态果园建设项目实施机遇,广泛发动群众新栽猕猴桃1235亩,使全村果园面积达2820亩,种植户达到912户,占全村83%,主导产业从业人员2680人。2008年全村1865亩挂果园,总产达4562吨,产值1426.1万元,从事主导产业农户人均主导产业纯收入达到4331元,全村人均收纯收入4279元。

四、存在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

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基层干部观念陈旧,怕担责任,对当地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重视挖掘不够,对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关联度认识不清,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2、规模偏小,放大效应欠佳。

就全县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按照宝鸡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标准,岐山县有22个村基本达到指标要求,仅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5.3%,参与主导产业农户数只占示范村总农户数74.5%。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制约,主导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偏小,又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

更未形成;产业种类太杂,产业之间又无有机结合,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

3、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示范村大多涉及的是第一产业,涉及更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营销和观光农业及人文遗产开发等二、三产业不多,产业内部新的社会分工还没有形成。导致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全县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6338元,最低只有4235元,相差近66%。示范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4440元,高出全县水平,但与我市其它地区以及山东、河南等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4、标准偏低,品牌建设滞后。

现有示范村大多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对产品质量提高和品牌培育重视不够,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生产的农产品档次不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是廖廖无几,有机农产品还是空白,农产品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均不强。如全县22个示范村中,只有5个村为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2个村(苹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水寨村生产的 “华祥牌”方便面和太子村生产的“喜春牌”菜子油分别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国家名牌食品,其余示范村农产品均没有牌子,市场占有率不高。

5、缺乏载体,带动能力较弱。

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结农户(基地)与市场的桥梁,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效载体。就岐山县而言,虽然“一村一品”专业村中有16个村与龙头企业对接,但本村自有的龙头企业只有9个。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户,大多数不足百万元的投资规模,有的还是小作坊式生产,小打小闹,没有形成气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时间较短,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精通市场经济规律、市场营销策划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优秀人才,猎取市场信息的手段滞后。全县示范村中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足50%,还有一半以上处于散兵游勇式的发展状态,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合作经济组织脱节,信息不畅,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

五、下一步思路和对策措施

立足全县一村一品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一村一品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优粮、扩经、强畜” 的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强村富民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做优龙头,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形成产业板块,建成安乐猕猴桃,祝家庄和青化的苹果,故郡、大营的大棚瓜菜等5-6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解决应该抓、必须抓、务实抓一村一品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形成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抓一村一品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一村一品组织保障体系,充实一村一品发展领导小组和发展办公室,加强对一村一品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发展一村一品的关键是工作落实,过硬和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发展和实现一村一品的必备措施。一村一品工作要攥在一把手手中,确定的包抓领导和人员一定要到岗到位的工作。制定、出台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政策,将一村一品发展列入乡

镇和部门考核范围,作为干部提拔、任免、享受待遇的主要依据,在各产业各乡镇之间开展定期的评比活动,并对结果进行通报督察。

2、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一村一品、理解一村一品、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重点抓好千山南麓苹果产业带,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岐蔡公路沿线和西宝北线两侧设施瓜菜产业带和生猪奶牛养殖示范村建设。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的示范村、示范乡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并对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把重心向一村一品发展上倾斜,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业精神,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4、优化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力量推进。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借助外力,为我县一村一品发展输入动力。利用我县已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一批果业生产、畜牧养殖、挂面加工、蔬菜加工等一村一品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

5、建全一村一品服务体系。解决一村一品健康发展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确保一村一品步入健康道路。目前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二是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提升一村一品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一村一品信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信息站、信息平台有效运营问题,让群众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和技术;通过,能人大户带动,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6、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实现一村一品发展的新突破。从岐山一村一品发展较好的村看,龙头企业带动效果十分明显,如凤鸣镇城北村依托岐山高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优质小麦2000亩,公司以高出保护价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年收购小麦5000吨,增加农民现金收入20多万元;蒲村镇在宝鸡天和乳业有限公司带动下,发展奶牛5600头。实践证明,增育壮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岐山的一村一品建设在抓好产业建设的同时,要继续强力扶持19个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把我县优良的生态环境,丰

富的农业资源,低廉的劳动力,良好的区位条件,策划、整合成一批投资回报率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吸引外来人才、资金、技术来我县兴办农业企业,开发农业资源。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到“一村一品”示范区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型产业链。让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闯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推动我县“一村一品”工程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从2002年开始,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按照“平川蔬菜上设施、丘陵红枣加果仁、畜牧特色抓奶牛、水果科技增效益”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2002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余家,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100个(其中蔬菜专业村21个,水果专业村10个),带动近3万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6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进程加快,蔬菜、红枣、养殖、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开始,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打破了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在5%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先后被授予省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省级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区)称号。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区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区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传统小杂粮(谷子)等,玉米从2001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4万亩左右。瓜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菜的蔬菜瓜果类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1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林果业上,突出抓好红枣的规模扩张,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业上,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突出抓好奶牛养殖基地,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764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的建设“两区三带”特色产业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形成了“三线四片”优势区域,即,108国道沿线18万亩、榆长公路沿线10万亩、太旧高速公路沿线6万亩,茄果类蔬菜优势区15万亩、结球叶菜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根茎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设施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优势区面积达到25万亩,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一方面,利用榆次工业园的品牌优势,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去年引进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将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二、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

“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我区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区委、区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一村一品”工作专项列入了我区“十一五”规划。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企业)。

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今年2月,在由榆次区委组织部、区农委联合举办农村“两委”主干培训班,对全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刚刚换届的新一届“两委”主干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省委党校教授范俊彦、山西农大教授王文昌等领导学者进行了专业授课,使全区500余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耳目一新,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石羊坂村支书边旭东,舍小家顾大家,卖掉自家70多只羊,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发展温室蔬菜;石羊坂集体收入匮乏,两委干部把仅有的转移支付工资1.5万元全部拿出来支援温室建设,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

二是支持本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晋中顺康养牛合作社是榆次区修文镇农民在原来修文镇奶牛养殖协会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合作社为推进奶牛产业快速发展,与我区博瑞乳业公司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建设了奶牛养殖示范园,这项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奶牛已全部入园生产。整个园区工程投资240万元,建成饲养房22套,无菌挤奶台一栋,兽医站及合作社办公室一栋,沼气池40个,建有消毒室两个,消毒池一个。目前,园区奶牛已达400多头。

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工商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2005年,我区为弥补某些地区不宜种植红枣的空白,发挥当年新引进的威特食品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栽植美国大杏仁及核桃5000余亩,22000株,新栽植规模排全省第一。今年我区又把美国大杏仁和核桃种植加工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新增树生果仁面积1万亩,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全区大杏仁和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撑。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榆次区张庆乡怀仁村具有悠久的酿醋历史,在全体醋农的推动下,山西四眼井酿造实业有限公司、榆次怀仁春润酿造厂等5家企业牵头于2002年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11个,会员120名。2004年开始筹备成立醋业合作社,2005年11月份正式注册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合作社”。目前,醋业合作社已有社员单位5个,社员50个,有230个加工户参与合作。2006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94个,其中规范化发展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目前在市工商局正式登记的已达13个,正在筹备成立准备登记的10个。

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乌金山镇在温室规模发展的同时,按照“旧棚调结构,新棚上档次,旧点扩规模,新点求突破”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投入。2005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张胡温室园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引进高效抗老化eva新型塑料膜150亩、示范防虫网50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150亩,自动卷帘机42套,新品种对比试验20亩,营养模块育苗20亩等。在新品种试验推广应用方面,大面积推广了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佳、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卡依洛、抗基因003、法国利玛、红皇后2号、韩国大红、金宝皇、东胜3号、红师等。推广应用了二氧化碳发生器、臭氧杀菌器、高效育苗模块等新技术。园区农户石瑞玲采用西红柿落蔓换头延秋新技术,一次定植,二次收获,亩产量达到2.5万公斤,亩收入达到3.6万元。此外,园区还积极调整棚内种植结构,现已建起山东无核早红葡萄温室9套、台湾洋香瓜温室8套。温室西红柿百米单棚平均纯收入达2.9万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75%。园区典型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辐射全区10个乡镇、4万亩蔬菜基地建设。

三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区直农业部门和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

机制。把培养、吸引、使用“一村一品”人才列入省、市、区(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建议省、市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每年为每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下拨一定经费着重用于干部培训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辟人才培养、引进和配置的“绿色通道”。

3、完善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全市乃至全省的“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省、市、县和示范点完整的规划体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4、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精心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利用省、市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商进行推介,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榆发展“一村一品”。

5、集中抓好典型宣传。建议省、市、区(县)宣传部门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第五篇:宁陕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宁陕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08年9月25日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一些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一些优势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收入较低的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作为省政府2007年一号文件下发。为了进一步加快一村一品在宁陕县的推进发展,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县政协主席、分管副主席十分重视,由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农业专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城关、汤坪、广货街三个乡镇的四个村的一村一品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依据抽样调查资料对全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基本情况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属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人口74510人,其中农业人口16867户59849人,辖区面积中山地占96%以上,常用耕地面积4.8万多亩,人均不足1亩,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亩田地貌。境内,四季分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垂直海拨差距大,区域小气候明显,自然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特点突出。一是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食用菌、干果、名贵中药材等已在当地初具规模。二是动植物资源种类多,开发利用价值高。三是矿产资源储量可观,矿产开发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四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发展潜力。宁陕县处西安、汉中、安康三市中心位置,西汉高速和210国道贯通全境,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全县辖14个乡镇,98个行政村,生态旅游、绿色种养、食品加工、水电矿产、山地中药材是目前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122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2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0元,属国定贫困县。

二、一村一品推进情况

该县2007年有4个示范村和30个推进村纳入陕西省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发展的主导产业有养殖、食用菌、农家乐服务、中药材、核桃、板栗、蚕桑、蔬菜等。其中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1个,推进村8个;以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1个推进村5个;以生态旅游农家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1个,推进村4个;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推进村5个;其余的主导产业量少面窄,覆盖农户率不高,支撑作用不强。

据一村一品发展办公室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在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推进村辐射带动下,全县袋料食用菌生产达1500余万袋,覆盖全县农户的40%,产量2568吨,较2006年增长78%,实现收入4000余万元,全县人均收入670元,食用菌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5%,其中示范村城关镇寨沟村食用菌产业覆盖农户达到 71%,人均纯收入2619元,食用菌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在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推进村的辐射带动下,全县生猪养殖达11.19万头,较2006增长8.2%,畜牧产值实现6629万元,较2006增长26%,示范村汤坪镇华严村生猪养殖覆盖农户达到 70.4%,人均纯收入

2500元,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广货街镇蒿沟村依托生态旅游,大力发展农家服务,旅游服务产业覆盖农户达到75%,人均纯收入1874元,旅游服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6%。蔬菜示范村渔湾村蔬菜产业覆盖农户达到91%,人均纯收入1811元,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6%。

随机抽样调查情况。本次调查的村有城关镇的青龙村(食用菌推进村)、朱家咀村(畜牧养殖推进村),汤坪的华严村(畜牧养殖示范村)和广货街镇的蒿沟村(农家服务示范村)。青龙村全村135户,栽培袋料食用菌的户有95户,从事袋料食用菌的农户占到全村农户的70%,食用菌收入占总收入的75%,部分农户收入来源完全依靠食用菌生产,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651元,较上年增长27%;蒿沟村充分利用自身生态环境和地处秦岭峡谷漂流景区,与西安临近优势,结合县民居改造工程大力发展农家服务。全村总农户160户609人,2007年底发展标准化农家乐38家,正在向标准化要求建设的有48家,服务收入占纯收入的70%以上,呈上升态势,仅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超过2500人次,毛收入25万元以上;从事生猪养殖的华严村、朱家咀村,在2007年遭受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下群众依然对养殖产业信心坚定,被随机抽样调查的30户纷纷表示要在上年的基础上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效益。言谈中也流露出对市场不稳定和疫病防治的担心。从被调查的农户情况看,有的正在修圈舍,有的正在筹备购买仔猪,有的正在应用正大模式。但从整体情况看,两村的一村一品建设才刚刚起步,产业的规模、效益都还比较低,占总收入的比例还不高。

三、主要成绩与特点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自身的生物资源、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区域培育主导产业,在“一品”上下功夫,取得的实效明显。如在西汉路、西万路宁陕段沿线,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带动了两线乡镇农家乐的发展;利用全县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县大部分乡镇培育食用菌产业,提升了食用菌生产水平和效益,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在高山乡镇发展中药材、中山乡镇发展林果、低山乡镇发展蚕桑、城区周边发展养殖和蔬菜,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得到合理优化,如旬阳坝猪苓人工栽培,江口镇的核桃、板栗,龙王镇的蚕桑,城关、汤坪镇的畜牧养殖等。

二是“一品”的主导地位日趋明显,产业覆盖领域拓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各乡镇依托强村大户带动,使传统的食用菌产业由粗放型的靠天生产成功转向效益精细型的半工厂化栽培,食用菌袋料栽培从最初的城关镇石沟村推广发展到全县70%行政村,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已取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富硒菇品牌正在打造,营销渠道通畅,已成为农民真正的增收产业。生态旅游已在蒿沟村、南京坪村、朝阳沟村等地得到突破发展,带动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初显产业活力,农民增收渠道正在拓宽。地道中药材猪苓、天麻等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农民增收幅度正在提高,绿色养殖已初建2个强乡镇、20个专业村、120个大户,养殖量大比例增长,正大圈舍、良繁体系等正在加紧建设,农民增收基础正在加强。

三是投入力度加大,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提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陆续出台了畜牧产业奖补办法、中药材扶持办法、农家乐奖补办法等产业建设扶持政策,同时将食用菌、畜牧养殖、高山蔬菜、中药材、产业园(核桃、板栗、花椒、蚕桑)等产业建设列为乡镇考核,给以重奖。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强了通村水泥路建

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等促使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升和改善。农业、林业、、扶贫、科技、人事、旅游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重点,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加强了农民科学技术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四、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一村一品发展有了良好开端,但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认识不到位,群众思想发动不够。部分乡镇和村、组对一村一品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一村一品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抓手来抓,实践中造成说的多深入研究的少,工作推进力度不大。群众对发展一村一品了解甚少,自觉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信心不足,缺少产业自我规划和发展设想,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就全县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制约,大部分主导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小,又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更未形成;产业种类太杂,产业之间又无有机结合,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目前仅食用菌在个别村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村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远不适应现阶段一村一品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县内无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刚起步运作,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自然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潜在资源有待挖掘。一是林业资源。宁陕县551万亩的板图面积中,林地有471.6万亩,其中集体林面积306万亩,农业人口平均51.1亩,户均181.4亩。林木年生长量484.5万立方米,属全省的林业大县之一。去年全县生产袋料食用菌1500万袋,每1000袋耗材按1.25立方米计算,共耗材18.8万立方米,仅占全县林木年生长量的3.9%。二是动植物资源。由于我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秦岭南坡,海拔垂直差异大的特点,加之近年县委确定生态立县,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环境保护良好,境内动植特资源特别丰富,开发利用价值较高,植物中的众多稀有山野菜和珍贵树种,如红豆杉等,动物中有山鸡、大鲵等,对发展一村一品均有较好的前景。三是菌类资源,如白灵散、口磨菇等。

四是农业设施条件差,投入资金短缺。该县的农业基础原本较差,加之从木头经济转型时间较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较慢,造成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如农民占有耕地面积不足一亩,且地力贫瘠,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条件落后。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建设,有所改善,但横向比综合条件还是很差。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本身条件差,产业发展慢,农民自我改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县本级吃饭财政挤出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依靠国家扶持又因农业产业规模小、基础差难以争取到大的项目和资金,一村一品专项资金目前是量少面窄,我县2007年仅争取到4个示范村贴息资金4万元和华严村母畜繁育项目资金15万元。

五是农村政策不够灵活宽松。目前在我县集中反映在土地和林业政策上。由于国家非农用地从紧的限制,涉农休闲用地、林地征用和流转等问题,不能纳入农业用地的范围。林业政策不够灵活和宽松主要体现在食用菌产业上,指标审批、生产方式、林业行政执法等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扶持农村养殖业发展上,仅限于养猪、养羊上,对养鸡没有扶持政策,而有的村群众有发展养鸡的积极性,又有较好的销售渠道,但得不到相应的扶持,如本次调查的蒿沟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数量的增多,当地鸡很受游客欢迎,村民对发展养鸡的积极性很高,要求县上将养鸡同发展养猪同等对待给予扶持,帮助他们起好步。

六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低。我县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不高,部分农民缺乏自我创业、吃苦耐劳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加之缺少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人才,技术服务跟不上,致使劳动力素质不高。部分村级基层组织中缺少发动群众,积聚力量有序兴产业的能人,农民发展产业不是单打独斗就是盲目随从。

七是政策激励、推动措施不强,没有形成合力。一村一品与过去的专业村不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战术,是产、加、销的有机结合体,他具有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特征。我县自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在政策激励和行政推动措施上与原来相比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将一村一品建设放在农村经济区城发展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形成了一村一品属于农业部门的一项业务工作,没有形成发展一村一品的合力。

五、建议和对策

(一)建议

1、准确定位。一村一品是一个动态和区域性概念,省委、省政府是站在全省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上提出的目前以村为单元发展,逐步向以乡、县为单元发展。而宁陕县山大人稀,人口居住分散,最大的沙沟村1504人,最小的花石村42户159人,如果以村为单元发展一村一品可能会削弱产业规模,有违一村一品发展本质。建议该县一村一品不按上级业务部门以行政村为区域进行规划、发展、投入和统计的统一模式发展,将农业产业进行整理归类,把同一类或类似产业归为“一村”,在这一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扶持并健全一村一品发展体系,自己探索宁陕一村一品的发展之路。一村一品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一致的,因此,建议将一村一品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强力推进。

2、用活政策。一是将所有涉农用地都归为农业用地,纳入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文件许可范围,减少审批环节和费用,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合法流转,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发挥规模经营效应。二是应用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在加大培植、管护林业资源力度的同时,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水平和效益,使农民自觉地做到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良性互动,永续利用。三是正确引导,允许农民采用袋料食用菌控温控湿控光管理办法栽培椴木食用菌,延长生产周期,延缓资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地在“品”字上下功夫,打造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自然赋予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提升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专业协会等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提高农

民组织化程度。畜牧养殖业在主攻城关、汤坪两个强乡镇二十八个专业村的同时,有条件的区域积极组织特色型、生态型养殖试验、示范,如野猪、土鸡野鸡、冷水鱼、大鲵等,逐步形成特色养殖专业村。食用菌产业在绿色认证上突出富硒食用菌的研究与权威认证工作。山地中药材着重发展天麻、猪苓等大宗品种等等。

4、充分利用宁陕优势资源,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按照宁陕林木年生长量,全县70%的农户户均生产5000袋食用菌计算,共用材68.7万立方米,只占生长量的14.2%,不会影响到该县的生态保护。因此,建议将食用菌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建设的主导产业,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稳定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二)对策措施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解决应该抓、必须抓、务实抓一村一品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形成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抓一村一品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一村一品组织保障体系,充实一村一品发展领导小组和发展办公室,加强对一村一品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发展一村一品的关键是工作落实,过硬和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发展和实现一村一品的必备措施。一村一品工作要攥在一把手手中,特别是贫困地区一村一品要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议事内容,确定的包抓领导和人员一定要到岗到位的工作。制定、出台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政策,将一村一品发展列入乡镇和部门考核范围,作为干部提拔、任免、享受待遇的主要依据,在各产业各乡镇之间开展定期的评比活动,并对结果进行通报督察。

2、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一村一品、理解一村一品、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在重点抓好食用菌产业,广货街镇、皇冠镇、筒车湾镇生态旅游业,在汤坪镇、城关镇、江口镇畜牧养殖业的基础上,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的示范村、示范乡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并对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把重心向一村一品发展上倾斜,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业精神,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4、优化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力量推进。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借助外力,为我县一村一品发展输入动力。利用我县已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一批生态旅游、畜牧养殖、山地药材、食用菌等一村一品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

5、建全一村一品服务体系。解决一村一品健康发展问题。虽然我县的一村一品发展还处于落后和起步阶段,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但是随着一村一品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确保一村一品步入健康道路。目前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二是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提升一村一品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一村一品信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信息站、信息平台有效运营问题,让群众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和技术;通过,能人大户带动,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6、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实现一村一品发展的新突破。从宁陕一村一品发展较好的村看,龙头企业带动效果十分明显,如蒿沟村的秦岭峡谷漂流企业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兴起;石沟村的香菇示范户和贩运户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兴起等。实践证明,增育壮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宁陕的一村一品建设在抓好产业建设的同时,一是培育壮大现有的生态旅游、食品加工、绿色养殖、产品营销等企业或大户。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等措施创建龙头企业,通过“龙头”的舞动作用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的突破发展。三是抓好覆盖率高、农户受益大的食用菌生产中菌种生产企业和组建食用菌营销贩运队伍,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四是积极培育大鲵繁殖企业(或大户)和开展农户养殖大鲵的试验、示范推广,逐步向大鲵养殖专业村方向发展。

一村一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富裕农民,一村一品发展好了,就能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就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调研在县政协主席、分管副主席的精心指导下,调研组的全体同志深入到乡(镇)、村、组和农户进行了详细走访调查,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同时,一村一品建设主管部门提供了2007年的统计资料,经整理分析,对宁陕的一村一品建设情况提了一些基本的看法和意见、建议,旨在推动该县的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但由于该县的一村一品建设才刚刚起步,加之我们调研组对一村一品建设缺乏足够经验和相关知识,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不一定十分准确,只求抛砖引玉之效。

下载“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泽州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综述

    关于对泽州县南部山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工作的调研报告 泽州代表团第四小组:赵晓霞 调研时间:2013年5月30日 调研地点:泽州县南部山区(晋庙铺镇、山河镇) 参加人员:泽州代......

    “一村一品”调研报告(大全)

    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龙门镇观山村发展茭白产业的调研报告2012年5月12日 为了更好的了解一村一品发展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关注感受一村一品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文章标题: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2006年6月19日)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

    发展一村一品5篇

    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召公镇“一村一品”建设干部培训案例“一村一品”工程是指一个村(县、乡)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资源......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县自2003年提出并倡导以......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范文大全

    文章标题: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2006年6月19日)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

    赤城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赤城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赤城县辖9镇9乡,440个行政村,人口29.6万,其中农业人口24.9万人,农户9.1万户。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6亿元,其中一、二、三产增加......

    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厚积薄发在那绿色的小山村马峪乡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近年来,清徐县马峪乡西迎南风村把发展葡萄种植、葡萄采摘和休闲观光旅游作为该村 “一村一品”的主攻方向,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