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大发展、快发展
创优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今年以来,唐山市丰南区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把发展民营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民营经济快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实施“零成本”注册。2010年,通过“零成本”注册,减轻负担累计162.66万元。新增民营经济单位1700多户,其中:新增加个体工商户1005户,增加私营企业385家,新增专业合作社30户。同时,还为389名下岗职工、6名应届大学生、47名城镇退役士兵和21名残疾人办理了个体营业执照,免收登记费和管理费10多万元,有力促进全区民营经济发展。
二是落实税收扶持政策。2010年,区地税部门全面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全力推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年核销、抵扣、减免各类款项1300多万元,惠及民营企业90多户。先后为40户企业核销坏账、处理财产损失、减免各项税款700多万元。今年1-9月份,丰南区地税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冀政(2011)36号文件精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助推民营企业发展。一是严格落实审批程序,规范管理。按照享受减免税条件,在受理审核、集中审批、汇总上报的各个关节,由监察人员层层把关,监督减免税审批的全过程。二是检查核实减免依据,公开享受优惠企业名单。开展减免税专项检查,扩大监督范围,增强监督力度。三是开展“回头看”,确保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按照各管理分局自查和区局核查小组复核的办法,确保减免税全面,及时落实到位。今年来,共为12户小型微利企业减免所得税6.47万元,为9户安置残疾人员的企业加计工资472.60万元,减免所得税118.15万元;为1户企业加计研究开发费用129.37万元,减免所得税19.41万元;为3户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956.58万元;为1户购置安全生产、节能节水设备的企业抵免企业所得税6.92万元,优惠措施的落实,为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区国税局2010年落实增值税转型政策。为资源综合利用办理减计收入1369.7万元;为284户小型微利企业减征所得税108万元;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企业减免所得税610.3万元;为购置环保、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设备的企业办理投资抵免所得税172.1万元;为19户企业办理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费加计扣除和安置残疾人员工资加计扣除833.2万元;区地税局为新产品研发费加计扣除129.37万元,减免税19.41万元,为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加大融资担保服务。今年以来,我区9金融部门和担保机构已累计为360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和提供
贷款担保32.9亿元。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金融部门政策不断放宽。今年以来,我区9家金融部门采取改善服务质量,延伸融资品种等多项措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融资通道。截至到8月底,9家金融机构为我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31.7亿元。其中,区信用联社为295家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22亿元,占全部放贷总额的69%。
2、担保机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通过担保资金放大功能,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 “事半功倍”、投一获十“的功效。截止到目前,区担保公司和农业投资担保公司两家担保机构已累计为96家中小企业以及农户提供贷款担保149笔贷款担保,担保金额3.5亿元,其中,今年提供25笔担保,担保金额为4150万元。为我区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融资的服务支持,我区一批中小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科望电气公司、鼎新蔬菜公司和德力机械配件厂等10家企业已跻身为区规模以上企业行列,其中,华盛铸钢公司和丰华陶瓷公司等5家企业年营业收入已超过5000万元。在解决融资困难的同时,也使企业的社会信用得到提升,很多企业逐步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与支持。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力。公司担保贷款企业每年增加销售收入3亿元,增加税收1200万元,带动和稳定中小企业就业500名。
3、努力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通过组织银企对接活动,为银行与企业之间搭建合作平台。今年区工信局选择20家“三有一缺”即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缺资金的企业,组织金融部门和企业开展银企推介会,帮助银行找到好企业、好项目,同时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问题。通过银企对接活动的开展,已有6家中小企业与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贷款金额7500亿元,促进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切实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四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区政府每年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民营中小企业创业辅导都给予财政扶持,2011年区财政拨付238万专项资金扶持14家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单位都如期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获得验收,今年,计划投入资金228万元,扶持15家民营企业的15个科技创新项目。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区财政还要投入50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金。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实际,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冀政(2011)36号文件为主导整合优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0年12月省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提升我省民营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实现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率先整合优化扶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今年又进一步修
改完善出台《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冀政(2011)36号文件。文件更加明确提出: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摆上战略位置;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做到“四破四立”;二是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目标。三是强化扶持政策。就放宽市场准入、降低经营条件、加大财税扶持、强化金融支持、搞好用地保障等做出明确规定。四是完善推进措施。就健全担保体系、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训、帮助开拓市场、支持做大做强、强化激励机制、减轻企业负担等提出具体措施;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就健全领导机制、落实责任机制做出新的规定。
区委、区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明确要求区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积极落实冀政(2011)36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单位加大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细则。
二、进一步优化服务,为民营经济搭建更快更好平台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功能,在集中办公,一个窗口对外,项目审批全程一站制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乡、村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便企便民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立项、审批、建设、投产、经营各个环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政策落实。一是加强信息服务。发挥“丰南中小企业服务网”的作用,完善充实信用
担保、政策法规、企业推荐、工作动态、拓展招商、技术创新等11项服务内容。对外发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展示我区中小企业,宣传企业产品,发布招商引资等信息,上级部门各有关政策及市场动态、产品供求等相关信息,构筑起为企业提供双向服务的信息平台。二是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扶持60家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为主线,开展全方面的服务。三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培训中心作用,加大培训力度。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调动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性 一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为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我区民营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7.5%左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全区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90%。民营经济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80%以上的发展目标。建立民营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调动各地、各部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采取半年、全年分两次对民营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由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考评小组对各地及有关部门进行考核评价,综合排队,作为落实奖惩依据。
第二篇: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发展
新蔡县政协九届三次会议
大 会 发 言 材 料 之一
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发展
工商联和社会新阶层界委员王鹏
经济发展环境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招商引资成效及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推进新蔡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不断优化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加大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我县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下。行政执法利益驱动比较严重,“四乱”屡禁不止,还存在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服务不够热情,办事讲关系、凭感情,不给好处不干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该办的事不好办。二是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中小企业融资难、人才缺乏与流失等问题依然较普遍存在。三是优化环境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政策措施支持。如何规范对企业检查行为、收费行为,如何规范政府职能部门服务行为等,都需要给予明确规定。四是行政服务中心没有有效发挥作用,该进的没进,进驻的人员没权利审批。五是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对外地车辆的处罚上,有些部门看是外地车辆就想方设法罚款,影响我县形象。六是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不浓。宣传和推销新蔡做的还不够,新蔡及新蔡的产品知名度还不高,企业产品走向市场比较艰难,加大了我县招商引资的难度。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认 93
识不到位的原因,有体制机制因素,有监督和惩戒不力的原因等。
二、对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当前,我县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化进程的快慢,既取决于县委、县政府抓工业经济的措施和力度,更取决于发展环境的改善程度。我认为,优化发展环境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工作千头万绪,困难和阻力重重。许多问题和矛盾,如果没有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协调、调度和指挥,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要把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优化工作例会制度和重点案件督办制度。要明确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第一责任人,牢固树立“地方党政一把手不抓环境就是渎职和失职”的观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环境”的原则,落实优化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抓,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优化政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务环境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一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前提,没有政务公开,就谈不上高效和优质服务。政务公开的内容包括:有关的政策、法规、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和办事责任等。要让投资者、经营者一看就知道自己的事能不能办、怎么办、找谁办、会办到什么程度,会得到什么结果;交费应不应该交,交多少,交给谁,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二要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环境的根本好转,有赖于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要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变强调“管制”为主动“服务”。要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清理事项,简化程序,确保行政服
务大厅的“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落到实处。为杜绝“四乱”现象发生,应统一规定行政执法人员不允许直接收取任何现金,一切收费罚款必须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三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实行政府承诺制、限时制、首问责任制、申报代办制度,规范承诺内容,切实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对外地车辆原则上只纠章不罚款,或者实行首次违规警告制。
(三)完善监督机制,重拳查处案件。坚持和完善法律监督、专门机关监督、行政内部监督与社会公众监督四管齐下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委、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的监督作用,加大对干扰、破坏正常经济秩序等侵权案件处理的监督力度,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侵犯公民经济利益和人身权利的执法人员必须依照法纪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建议政府聘请一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优化工作的监督员,赋予一定的权力,明确其职责,经常开展活动,参与行风评议。对评议的结果实行公开,对连续两次评为后三名的单位,其单位“一把手”应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建议党委对其实行末位淘汰。要重视人大、政协行风政风评议结果的运用,将其作为被评议单位及其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奖惩升降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和完善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和审计及财政专项的监督,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四)打击震慑经济犯罪,实施园区保护措施。要狠刹强揽工程、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强收“保护费”的歪风,及时处置和严打阻工闹事事件及肇事者。对制假售假、敲诈勒索、坑蒙拐骗、扰乱工程招投标秩序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和取缔。建议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有了封闭式管理的工业园区就有了优良的经济环境。要加大园区企业挂牌保护措施,对入园实施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必须实行准入制,由县优化办批准才可进入检查,所有收费罚款项目要经县优化办备案
并到县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要制定实施对企业的检查准入制、处罚预告制和整改免罚制。对预告处罚的企业,确实按要求在限期内整改了的,就要实行免予处罚。
(五)加强银企合作,优化金融环境。融资难、贷款难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培养和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鼓励和支持成立贷款担保公司,引导和组织企业、工商户等实行联保等形式,解决贷款难问题。要完善机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推进银企之间的交流合作。要完善企业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产权权属证书,为企业贷款提供方便。
(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要严把执法人员进口关,按照”逢进必考“的原则,从源头把住政策法规执行队伍的素质关。所有执法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挂牌工作,接受投资者和群众的监督。建议在行政执法人员中实行淘汰制,对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欺压百姓的执法人员坚决依法查处并清除出执法队伍。要建立一整套明确细致、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特别要建立由法律制裁、经济制裁、行政制裁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制度体系,重拳打击违纪违规、滥用职权者。同时,对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要从严处理。要禁止向执法部门下达收费、罚款和创收任务,坚决纠正各种形式的收支挂钩现象;要利用业余培训、轮训、严格考核等办法,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其业务素养、办案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公检法司等部门要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干部交流轮换制度,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办案质量评查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
第三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表制”审批再提速
企业办理登记手续只需在窗口填一张表,就可同时完成工商、技术监督、国税、地税等四个部门的各项审批,审批时限大大缩短。年初以来,我市逐步在各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企业设立一表制”,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同时,也极大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来看报道:
哈尔滨润恒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浩,近日在哈尔滨松北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企业登记有关事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以往要在工商窗口、组织代码窗口、国地税等窗口填写15张表完成467项填报项才能完成的手续,现在只要在一个窗口,就能完成“企业基本信息采集表”填写。
哈尔滨润恒物流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钱浩: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以前填完表格得需要一上午的时间,现在5-10分钟就可以。而且一张表格一目了然,减少了企业往返时间,减少审批时间。
“一表制”就是将各职能部门的表格进行整合,简化成1张表格,实行“一个窗口录入信息,所有窗口信息共享,窗口审批同时进行”,实现“全联集成审批”。“一表制”现适用市、区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工商、税务、哈市组织机构代码办公室及其他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政府部门。
松北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 程亚男:自启动“一表制”以来,行政服务审批中心有效克服了中心内办事窗口各自为战、信息不能相互使用等弊端,办事人员由原来填多张表格简化为填一张表,由跑多个部门转化为审批部门内部运转,大大减少了填表次数与填表时间,方便了群众和企业。
据了解,自松北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推行企业设立一表制以来,先后为3000多家企业提供了服务,帮助企业缩短审批时间。作为我市最早施行一表制的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对“一表制”工作模式重新进行梳理和监测,并设计出“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变更事项统一登记表”和信息采集、分配程序,实现了企业变更登记“一表制”。
哈经开区投资中心主任 韩松:建设项目申报一表制,建筑项目审批一图制,一张图表录入信息,完成项目审批。
随着“一表制”在哈经开区、哈高新区和松北行政服务中心的成功应用,“一表制”还将全市9个行政服务中心中推行。“一表制”实施以来,仅松北高新区外地来哈投资企业就增加了70家。1-5月份,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2户,同比增长23.08%,合同外资金额1.93亿美元,同比增加46.17%。
第四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政府法制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法治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2010-06-12 09:57:19来源: 省政府法制办公室
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政府法制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难破解和驾驭的新课题,那就是如何找准政府法制工作中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把握实践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把政府法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创造优良的法治环境。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随我办调研小组深入到县(市)、区和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执法部门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中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及改进工作的几点建议整理如下:
一、我市优化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基本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突出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市政府遵循“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原则,积极开展制度建设,五年来,共制定下发规范性文件72件,在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安全生产、应急保障、政务公开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上述政策措施的规范保障功能。二是完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我市在全省率先规范统一了县级政府文件制发审批单,增加了法制机构审核栏目,促进了政令协调和法制统一。三坚持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工作,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五年来,市政府共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5次,共废止文件248件,及时停止执行了与新法和上级政策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文件,确保了政令畅通。
(二)创新行政审批模式,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为切实解决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因程序多、收费高、时间慢而造成的审批受阻、工期延误、影响发展等问题,加速工程项目的落地、建设,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以“两集中、三减少、三到位、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改革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除市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外,所有限时办结的时限均将在原基础上缩减三成,审批程序缩减五成,收费减少三成。这是解决行政效率与部门利益博弈的治本之策,必将在我市乃至全省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对于遏制和防止行政审批中的权力寻租,实现阳光、高效、便民政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全方位公开,打造“阳光政务”。为了全面摸清各级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行使行政权力的基本情况,我市于2008年初开展了全市行政权力清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听证会,开通网上局长信箱等形式主动公开重要政府信息,延伸公开领域。为了切实保障群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权利,我市在牡丹江政务公开网上开通了依申请公开专栏,并落实专人负责依申请公开工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网上在线申请获取政府信息,也可以通过信函、本人到访、电话咨询等方式获取政府信息。我市方便快捷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络,成为外来投资者科学判断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准确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四)加强执法监督,行政执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围绕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这个中心,我市的政府法制监督工作在创新行政复议工作机制,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提高化解社会矛盾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五年来,依法
公正及时地办理各类行政复议案件153件,其中受理129件,不予受理24件;维持72件,撤销或终止51件。通过办理复议案件,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通过开展案卷评查、集中检查和抽查,市政府法制办对全市所有行政执法部门的数千件行政许可及处罚卷宗进行了规范指导,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有力促进了行政执法规范程度的提高,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建立了领导干部定期学法制度。去年市政府领导集体学法两次:一次是省政府举办依法行政专题讲座,国务院法制办曹康泰主任作了《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大力推进市县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讲座,一次是邀请省政府法制办张播处长就提高政府执行力作了专题讲座,市政府领导、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共同聆听了讲座,反响非常好。二是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围绕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等的程序、实体以及文书应用等内容,开展了大量的法律培训,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的意识和水平。去年市县政府和各部门共举办培训班近百期,培训执法人员近万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我市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是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调研中发现还有很多行政执法部门主观上把执法与服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执法就是处罚,服务就是收费,“重管理轻服务”“以罚代管只罚不管”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建设应当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和核心。我们在调研中却发现,我市很多企业诚信意识不强,不依法履行合同约定,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彼此缺乏基本的必要的诚信,经济交往无法正常进行,如此恶性循环,已经严重动摇了外来投资者对来我市投资发展的信心。企业不诚信,直接损害的是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政府不诚信,不兑现对外来投资者承诺的优惠政策或者在政府直接投资项目中拖欠项目资金和工程款,如此损害的却是政府的权威、形象和一方经济的发展环境。二是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在我市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公用企业既是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同时又是市场竞争的管理者,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运作规则。综合执法只在城市管理领域实施,还未完全规范到位,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也还停留在探索的层面上,没有真正付之于行动。行政执法矛盾还在一些部门和一些领域存在,职能交叉、重复执法,加重企业和其他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负担,或者谁都能管、但谁也不管,出现管理空白,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出了问题企业求告无门。我们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还存在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人员比例很高。这些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了保开支,想方设法加重收费。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规则应当是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但我们有些政府部门还不适应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角色转换,不掌握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的工作方法,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在市场经济中不习惯当配角,不能为企业搭台唱戏,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不平等竞争,违背了市场规律。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直接造成一些“缺位”、“错位”、“越位”现象的发生。
四是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够。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纪检部门的纪律监督、政府层级监督和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这些监督都在各自领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还没有真正制度化、长效化,同时缺乏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没有形成监督合力,这些监督整体的监督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一些违法违纪问题惩处的力度不够,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一些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五是滥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我国法律、法规有关行政处罚的种类,尤其是罚款数额方面规定的自由裁量权幅度较大,罚款数额有的达到几十万、上百万的差距,较小的也有数千元的幅度。调研中发现,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很多部门存在着执法随意性较大,处罚畸轻畸重,同案不同罚,处罚与利益挂钩,人为因素过大,“人情案”较为普遍等问题。对同类违法行为,有的情节较轻,却给予较重的处罚;而情节较重的,却给予较轻的处罚,显失公正,被处罚当事人不认可、不认同、不服气,抵制、抵触情绪较大,甚至暴力抗法。
三、优化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政府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切实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改变政府对企业的指挥、命令式的管制型管理,应当增强“服务也是管理”的意识,把管制型管理变为服务型管理,自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进一步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要结合行政服务中心南迁,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软、硬件建设,把中心打造成政府联系社会的桥梁纽带、便民利企的服务平台和展示牡丹江开放文明城市形象的窗口。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整合系统功能,实现部门与窗口、中心与窗口、窗口与窗口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使各类行政许可办件在网上顺畅流转,适时开启网上审批。继续积极推进综合执法,进一步精简机构,理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多头审批、多头收费、多头处罚问题。
(二)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六轮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不仅是进一步精减审批事项,更重要的是创新审批模式,再造审批流程,涉及部门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因此推进改革的难度和阻力也就更大。各部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上来,按照改革要求,对照改革标准,不折不扣执行改革要求,完成改革任务。市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加强对“两集中、三到位、三减少、两提高”改革的监督,作为今年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头等大事来抓,组织专门力量,从清理核查审批事项,到部门进驻中心后的服务过程,实施全程跟踪监督。对取消和停止的收费项目坚决不准再收,清理期间没有申报的项目视作自动取消。对应进不进中心的,要责令限期进驻,对相关责任人严格实施行政问责。
(三)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法律素质。要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市县政府和各部门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的实施,加强领导干部和一线执法人员与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有关的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全市每年至少举办两次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以此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结合执法证件换发、日常监督管理,每年举行一次全市性的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和新颁布法律、法规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推进执法证件的集中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公仆意识和文明执法水平。
(四)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市县政府法制机构要密切联系人大、政协和纪检监督部门,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加大重点监督力度。要把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作为优化我市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好,抓出成效。继续做好《黑龙江省行政许可监督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强化对行政许可实施行为的监督。要积极督促行政许可机关进一步落实我市关于实施行政许可法有关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规范和完善行政许可文书,扎实有效开展行政许可等案卷评查活动,以案卷评查为切入点、突破口,规范执法文书管理,促进行政许可水平的提高。要积极落实重大处罚行为备案的要求,加大备案审查工作力度,坚决纠正违法不当的行政处罚,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切实抓好信用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诚信意识,以诚信为本,以信誉立市。要把信用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搞好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形成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企业信用是信用建设的关键,个人信用是信用建设的基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诚信教育,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人遵纪守法,主动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和“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风尚。要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逃避债务、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合同欺诈、坑蒙拐骗、违法行政等信用缺失行为,努力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切实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六)着力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市县政府和各行政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合理行政观念,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平等对待管理相对人,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在规范执法的基础上,做到公正执法。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从实际出发,遵循合法、合理、公开、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逐步开展。应当在已经完成的行政执法依据、职责权限梳理工作基础上,详细归纳本部门执法领域发生违法行为的种类,按照不同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等因素划分若干行为阶次,形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性标准,作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基准。
第五篇:优化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法律环境的思考范文
优化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法律环境的思考
摘要: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健康的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克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纠正制度建设上的不足,才能从根奉上扫清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障碍,为实现民营经济腾飞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民营经济;法律环境;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9.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7)12-0052-03
随着吉林省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民营经济进入到一个快速增长时期,但在整体上仍存在总量少、规模小、产业布局不合理等严重不足。从一定程度上说,法律环境建设的滞后是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一、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法律问题
(一)市场准入受歧视,竞争环境不公平。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待遇突出体现在市场准入的限制上。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我国只有极少数行业(如采矿业、采盐业、铁路运输业、邮政业和基础电信业务)明文禁止或限制非国有企业进入,其他大多数行业不存在国有、非国有企业在设立条件上的差别;在地方政策层面上,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三年腾飞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非禁即人”政策,取消对民营经济的一切歧视政策。然而,由于与放宽准入相适应的配套措施体系还没有建立,在准入资质、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缺乏专门针对民营资本的具体可操作性规定,导致现行的指导性政策难以充分贯彻落实,致使许多垄断、半垄断行业仍然存在着“名开实禁”现象,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歧视尚未根本消除。
(二)融资渠道不畅通,企业发展受梗阻。证券融资、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和民间融资是当前社会所能提供的三大基本融资渠道。其中,证券融资由于现行《公司法》和《证券法》出于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对拟融资企业设置了较高的资本及业绩要求,这一条件是一般民营企业所无法具备和满足的;民间融资虽具有手续简便的优点,但由于其缺乏规范监管,随意性较大,近年来发生了较为普遍的违法甚至犯罪现象,“非法集资”愈演愈烈,为此,司法实践多对其采取了压制的态度,能够合法获得民间资本支持的民营企业十分有限;而就最主要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贷款融资而言,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下也是障碍重重。依据《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具有发放贷款的自主决定权。贷款的发放必须以安全性为首要考虑要素。目前吉林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规模小、信用评估机制不健全的情况,近几年全省民营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所得资金数额仅占投资总额的5%左右,资金缺口极大。
(三)权益保护力度差,司法救济不充分。司法是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基于长期以来对民营经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司法领域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重视不够,未能严格贯彻司法平等原则。第一,司法行为对民营企业的财产保护不力。如在司法审理中,有些法官由于业务素养等方面的原因没能慎重地将民营企业财产与投资人的个人财产、家庭共有财产区分开。没有正确适用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致使公民私有财产和民营企业财产都得不到正确的保护。第二,司法程序不规范。由于少数司法人员对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的漠视,在办案过程中有时出现随意查封账户,冻结、扣押资金,随意拘传羁押民营企业主以及拖延审限的情况。第三,司法裁决不公正,这一方面体现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民告官”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即使在民事诉讼案件,少数司法人员在对待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的纠纷时,有时也存在背离法律的人为偏向。
二、民营经济法律环境欠佳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滞后。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民营经济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落后的思维定式仍然在一些管理者和社会民众的思想中存在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民营经济视为借助力量,在特定的时期和阶段内,为达到当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可以利,用但不能充分信任,可以允许其适当发展但必须加以限制。这一观念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中广泛存在。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二是随着国企改革的初步完成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过程中的许多成本如国企职工下岗、农民丧失土地、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突出显露出来,某些民众将问题的症结和不满情绪不当地归结和指向民营企业家,造成偏激的仇富心理。
(二)制度建设不足。首先,“政策主导型”的制度构建模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吉林省目前针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规范主要表现为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各项政策,这种“政策主导型”的调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角色的缺位和错位,在经济全球化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已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首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而这些恰恰是政策性规范所欠缺的;其次,政策的制定程序相对于法律而言过于简单而随意,使之有时不免缺乏科学性。甚至有些出于降低设立门槛、鼓励投资创业的良好初衷,因考虑不细直接违反了现行《公司法》明确规定的“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的法定公司资本制度。地方政策与国家法律相冲突的现象一方面有违法治精神,另一方面也会使民营企业在日后面临法人资格丧失这一巨大法律风险。因此,初看为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实则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具有相当的不科学性。其次,制度安排有欠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近年来,吉林省反复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措施。如:放宽市场准入,实行“非禁即人”政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等等。这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了这些政策和举措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因此才需要反复的强调与重申。应该说,这一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政府部门执行不力,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大量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多还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尚未形成具体的制度安排,从而直接导致执法部门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无法可依,再好的政策也免不了被束之高阁,民营经济法律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
三、民营经济发展法律环境的营造与优化
(一)正确处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由“政策主导型”的调整方式向“法律主导型”转变。首先,政策调节要服从于法律调节,地方政策决不能同国家法律相冲突,否则应为无效。因此,我们应尽快修改现行政策中与国家法律相违背的地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杜绝“政策违法”的现象。其次,“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向我们提出了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要求。在经济领域,法律而非政府的指令才是市场活动的基础,政府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对市场进行有限、有效、透明和中
立的管理。因此,必须尽量减少以政策规范经济问题的传统做法,尽可能的将政策内容纳入法律轨道,以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的形式将现有的政策性规范中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固定和细化,尽快实现“政策规范法律化”。
(二)加快制定相关领域的法规及政策,弥补制度空白。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在市场准入这一环节上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在(关于促进民营经济三年腾飞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由有关部门制定《民营企业行业准入目录》,研究提出在相关市场领域开放市场的政策措施,统一市场准入原则、办法和条件,使民营资本能够有一个可以参照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产业投资指南,逐步做到市场准入门槛标准化;同时,制定民间资本平等进入金融、电力、电信、石油等传统垄断行业的实施细则,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项目设计、原材料供应、税费减免、信息提供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次,尝试建立民间融资法律制度,拓展民营企业融资空间。通过上文对民营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目前三种主要融资渠道中,民企在证券融资和金融机构贷款融资中遇到的困难的症结均在于融资的安全性和资金提供者的效益性之间的冲突,民营企业往往难以具有足够的经营规模和信用能力来获得出资人的信任和国家法律的认可,这种冲突在现有的制度设计内无法回避。为了尽量缓解这一冲突,我们目前的做法是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为无资产抵押的初创小企业提供信用中介服务。信用担保无疑是现阶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环节,但是对其所能发挥的作用,既不能忽视也不能估计过高。民营企业只有做好信用建设,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才是获得融资便利的根本途径。然而,民间融资却和以上两种情况不同,作为一种尚未被法律所认可的非正式金融制度,其遇到的阻碍除自身发展不完善之外,主要来自于我们对民间融资身份的歧视、对各方主体权利保障的缺失以及民间融资与非法融资之间法律界限的模糊。法律制度的严重滞后束缚了金融制度的发展完善,目前,我国还未明确出台民间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吉林省可针对民间金融的特点。先行制定或调整相关法规,在不与国家现行法规相冲突的前提下,对民间金融主体的法律地位、资金投向、融资方式、利率浮动范围、风险纠纷的处理及收益的税收调节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为民间金融发展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从而将其纳入正式制度范畴之内。
(三)提高司法保障水平,增强权益保护力度。“无救济则无权利”,权利的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完善有效的司法机制。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在立法上确立民营企业的公平待遇,另一方面要从司法层面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者不可偏废。当前,优化司法保障环境的关键在于落实平等保护的现代司法理念,不断提高司法保障水平,确保司法公正。首先,要加强对当前司法实践中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的解决。依法审理民营企业的有关行政收费、工商管理、税收、质量监督等行政诉讼案件,重点惩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司法人员、执法人员索贿受贿、贪赃枉法、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严重损害民营企业权利的犯罪案件,使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免受公权力的不法侵害;依法审理涉及民营企业的有关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信贷等各类民商事纠纷案件,依法打击侵占、挪用民营企业资产等损害企业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依法保护守法经营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保护公平竞争秩序;对于偷税漏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滥用法人资格侵害债权人利益、违反劳动法的规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要依法惩治,增强民营企业遵纪守法、依法经营的法律观念。其次,严格落实监督约束机制,杜绝司法腐败。司法腐败作为司法不公的主要表现,将极大挫伤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审判监督遏制部门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抵制司法过程中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坚决查处枉法裁判行为。同时,要强化考核评议机制,加强司法内部监督、人大政协的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对涉及民营企业案件的公正审判。
课题组负责人:吴美林、于晓光
成员:张鑫、王典、张淑莲、孙靖涛
乔壮、栾大志、孙国生、齐亚楠
执笔人:张鑫
(责任编辑:李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