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成绩汇报
今年三季度,扬州市国资委严格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国有产权转让和交易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产权登记情况
截止200*年9月底,全市办理企业产权登记的企业共有195户,其中共有监管企业88户。在全部企业中,一级企业108户,二级企业71户,三级
企业16户。在监管企业中,一级企业13户,国有资本为505167.5万元;二级企业61户,国有资本为168675.3万元;三级企业14户,国有资本为6493.4万元。在全部监管企业中,国有资本占全部实收资本比重为90%。
200*年3季度办理产权登记的企业9户,其中,监管企业及所属子企业6户。在全部产权登记中,占有登记4户,变更登记5户。在占有产权登记中,一级企业1户,二级企业2户,三级企业1户。其中1户一级企业为非监管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占有国有资本7000万元,为扬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新设立的扬州市网通宽带网络有限公司。2户二级企业分别是扬州市建设局设立的扬州通达公交站场管理有限公司,占有国有法人资本100万元;扬州市城建集团设立的扬州城市车用燃气有限公司,监管企业,国有参股公司,占有国有法人资本400万元。1户三级企业是扬州市公安局驾校设立的扬州新世纪公务员户外训练中心,占有国有法人资本50万元。在变更产权登记中,一级企业1户,二级企业4户。其中1户一级企业为监管企业江苏亚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2亿元。4户二级企业均为监管企业,分别是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扬州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1204万元;江苏亚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接受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转让的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12857.25万元的国有法人资本;扬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增加2366.4万元注册资本金;扬州西园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增加13764.7万元的注册资本金。
二、资产评估情况
1-3季度办理资产评估备案项目10项,评估前资产总额91385.67万元,净资产45748.36万元,评估后资产总额为105524.36万元,增值15.47%,净资产59007.18万元,增值28.98%。
3季度办理资产评估备案项目3项,均为整体资产的评估。评估前资产总额79425.15万元,净资产42870.11万元,评估后资产总额为92268.3万元,增值16.17%,净资产55713.94万元,增值29.96%。
三、产权交易情况
1-3季度在扬州市产权交易中心共完成各类产权交易10宗(国资委监管企业2宗),交易金额5565.22万元,评估总值5178.67万元,增值186.80万元,增值率3.61%。
3季度在扬州市产权交易中心共完成产权交易2宗,交易金额4727.81万元,与评估值相比增值0.01%。其中:企业国有产权转让1宗,转让金额4531万元,与评估值相比增值0.01%。1户监管企业通过扬州市产权交易中心转让5%和19.4%的国有股权,转让金额196.81万元(评估值196.70万元),增值率0.05%。
四、企业国有产权变动情况
1-3季度本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项目共计10个,总资产21616.10万元,净资产6959.54万元,净资产评估值10322.47万元,全部通过产权交易中心转让。转让部分产权的评估金额为5178.67万元,最后转让成交金额5365.22万元,增值率3.61%。其中3季度本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项目共计2个,总资产14231.85万元,净资产4587.37万元,净资产评估值7943.35万元。
第二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我国当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企业产权制度。本文首先分析了产权及产权制度的涵义,在此基础上,探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国有企业
产权制度
改革
一、研究背景
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产权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充满活力和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产权结构变迁的主线是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变化,其改革的过程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股份制等几个阶段,其核心的制度安排就是对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从80年代的放权让利,到90年代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制框架初步形成,大中型国有企业在集团化改组和劣势企业退出方面迈出了较大步子,国有企业的总体实力和主导作用有所增强。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实行产权结构创新,由原来单一的产权结构向多元产权结构过渡,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便于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改善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国有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效益大幅增加。
但应该看到这些改革仅局限于经济性层面的放权让利,并未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政企不分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没有真正形成产权清晰、结构多元、自由流动的产权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建立符合市场竞争条件的产权制度这一核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己改制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当一部分没有实质性地触动产权,未从根本上改变国有机制,不仅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也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限制了企业间的出售、并购、增资扩股等产权交易的进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近30年,从扩权让利到承包制再到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依然有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对壮大国有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运营效率,至关重要。
二、产权理论的内涵
产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中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国内外学者对产权从不同角度有多种定义和解释。一般认为,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或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极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经营权、让渡权等权利。现代意义上的财产,既包括土地、房屋、设备及存款、现金等不动产和动产,也包括股票、债券等证券资产,还包括由专利、商标、名誉、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因此,现代意义的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对各类财产的所有权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对物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债权(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权利)、股权(对股份、股票等财产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权等。
产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独立性,产权主体拥有自主运用产权的权利;二是排他性,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不可侵犯;三是流动性,产权主体可以通过产权流动、重组,谋取产权收益最大化;四是可分性,产权所包含的一组权利可分割组合使用。近代股份制产生以后,就形成了财产所有权与财产实际占有、使用权相分离的状况,并衍生出“法人财产权”,即非财产所有者由于实际上经营属于财产所有者的财产而对其享有的占有、使用及在一定限度内依法享有的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因此,在现代产权的基本内涵中,不仅包括法律上的财产所有权,实际上还包括企业“法人财产权”。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运行、保护等的一系列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而现代产权制度则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一是归属清晰,各类财产所有权的具体所有者为法律规定所清晰界定; 二是权责明确,产权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权利到位,责任落实;三是保护 严格,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一律受到法律 的严格保护,四是流转顺畅,各类产权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自由流动,以实现 产权的最大收益。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等归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的制度。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马克思说,私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
三、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存在的问题: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初步改革大多是绕开产权来进行,导致产权虚化的问题普遍存在,因而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产权界定不清。国有产权关系模糊,尽管国家对国有资产拥有的各种权利在法律上已被明确界定,而且权力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规定。但是国家在国有资产上的各种权利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以及明确界定的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国有资产流失,后者更是国有产权模糊的集中体现。
2、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法律制度基础不完善。
在我国的国企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国务院及其下属各部委,颁布了众多涉及产权制度调整的法规。其中包括《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国有企业及其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深入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和《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的通知》等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了国企改革中的产权交易、公司制度、职工安置、资产重组等各个层面。但是这些法律体系存在一些缺陷:时效性差、覆盖不全、口径不一和权责失衡等问题。首先,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改革后的国有产权归属于全体公民,每个公民都能拥有国企产权的一部分,但作为不可无限分割的产权份额,国家无法找出一个法律主体与产权所有人相对应。产权的主体实则模糊了,没有明确界定。其次,各股权产权管理监督部门的法律界定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利的分配问题。再次,改制过程中法律颁布的滞后性,我国的国企改革独创性,没有教科书可以参考的改革,同样注定了会留下很多的体制和程序漏洞,有些法律颁布滞后,适应不了发展需要。
3、缺乏完善企业“委托一代理”权责利的均衡配置。“委托一代理”制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任用体制,从而影响了企业产权改革中管理人才的选聘。在公司治理制度下,股权权重成为衡量出资人在一个企业中控制力大小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有企业改革总体布局决定了,关乎国计民生、对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还是由国有控股的。于是,一些领域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之后保持了原班人马,产权改革却又很难深入关键领域的部门。“一股独大”使得公司董事会由国家资本绝对把持,管理人员的选用时由行政认命或者上级指派的,公司经管人员很难向社会选聘的,完全局限在内部提拔或行政聘用的老方法里。
“委托一代理”制下聘用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问题。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双方可能造成严重的利益冲突。国有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存续与股权结构紧密相连,结构中的缺陷使得我国在积极探索年薪制、经理股票期权试点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国有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不足的问题,总体上激励形成的实际效果距离有效激励机制的要求相去甚远。国企经营者的收入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高水平经营管理者不愿意进入到国有股份制企业中任职。“委托一代理”制下公司监管机制薄弱影响了产权改革的真实效果。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负有对公司董事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职责。但是,缺乏实施细则,使得监事会职能空置,形同虚设。个别国有企业,甚至将监事会作为公司富余人员的安排场所,党政干部和老干部在监事会中占据很大比例。职工主张无人倾听、意见无法上达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企业职工对公司决策更是产生不了影响。
4、国企职工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国家贯彻的是一种主人翁意识。但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相应保护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缺失或者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相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而言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工群体成为被侵犯的对象。部分企业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改革成果分享权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相反,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成本很可能大部分转嫁到他们的头上。国企改革过程中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职工的权益没有得到合法的和应有的保障。
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策
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小的方面说说改革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产权主体。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国家和企业的产权划分,维护各种不同形式的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府和企业在职能上要各司其职,政府部门不能凭借行政权力对企业进行干预。当前尤其要解决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结合政治体制改革,合理划分政府有关机构的职责、权能,禁止越权干预企业;强化市场经济思想教育,改变干部的思想观念,改变“放权不放手”的心态,注重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2、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体系
国家应该专门颁布一部《国有企业产权法》,《产权法》应当就国有资本的所有权主体、所有者权益、运营权限、监督体制和保障措施进行详尽的规定,鉴于目前我国国有资本的管理基本转交国资委负责,对于国资委的权利与职责,在本法律中也应该予以详细的表述。
加强产权管理监督部门的权责利的法律监督及完善,不局限于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而是制定出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具体的问题具体对待,针对不同的问题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体系关于产权改革的完备性。
3、重构国有产权委托代理机制,实现“所有者到位”
将政府化的国有资产管理局从政府部门中独立出来,将现由政府各部门掌握的国有资产管理权真正转向国有资产管理局,使之成为经济化、市场化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该机构主要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权,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和事务。它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角度,对授权的资本运营机构的领导班子和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考核、奖惩、任免提出建议,负责其日常管理和考核,并对资本运营机构派出的产权代表通过备案制度加以确认,以达到管人与管资产紧密结合起来。
而且企业干部人选的范围局限于相关部委的领导人员,企业干部任免权也基本上由上级党组织掌握。要破除旧人事体制的束缚,就要改变国有企业高层的行政体制编制。建立国有企业自身的人事管理制度,参照公司治理结构设定企业领导岗位性质。不依照机关制度进行考核,评级和升级,解决好自身职责和干部身份的不衔接问题。
对于国企的人员任聘面向社会招聘,不局限于行政任命和上级任命,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同时,对国企的经营者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激发管理经营者的积极性。
2、树立正确的国企改革观念
对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新理解。有进有退,不是指原来的国有企业一部分改制而“退”,一部不改而“进”:而是指除极少数需要国有独资外,其他的国有企业都要退出单一国有体制(重要的由国家控股),实现以退为进,退中求进,即在国有股权和比重上退,在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和控制力、影响力上进。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从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上抓国企改制。特别是对全国同行业的优势国有大企业,要通过引进跨国公司和民营资本,重组上下游和同行业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对需要放开搞活和整体退出的国有企业,要通过资本运营机构,统一策划改制重组,统一筹措改制成本。
突破“产权交易和企业重组是市场行为,政府无所作为”的认识误区。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理当按市场规律组织推进其产权交易和重组;并且只有政府才能解决交易重组中的条块分割、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分离办社会职能等诸多难题,才能协调多个部门参与改制的行动、审批权限的行使和各自利益的调整。样。
4、充分保障改制企业职工对改革的参与权
要充分发挥改制企业中职工的各种力量,确保改革中工人阶层的利益不受损害,明确改革中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扬民主集中制,维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职工的发言权。职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要做到企业产权改革中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体现,要做到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维护好职工的发言权。在进行改制之前,要充分听取职工对于当前企业的改革意见,不仅要创造意见积极发表的通道,还要在收集意见的基础上,做好部分职工的思想工作,力争做到“全体接受、多数满意”的标准。针对企业改革所采取的改制、破产、兼并等选择,要在尊重组织安排、符合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大多数职工的意见,听取职工对于企业改制的建议;在改制过程中,对于职工反映的问题,及时向当地企业改制办公室或上级机构反映,并及时的解决。当然,在改制结束之后,面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新型体制,无论是对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安排,还是对新聘用职工的就业要求,都要听取群众的意见,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参考文献:
[1]魏杰:《现代产权制度辨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杨瑞龙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3]肖耿:《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
1997
第三篇:局机关工作成绩汇报
安化县局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组一班人的带领下,全局干职工团结一心,奋发图强,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成绩喜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紧跟市局思路,突破三大建设
一是技术机构建设。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及计量检定所的年检和复查顺利通过;县局党组十分重视并认真做好计量所五年一次的复查考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顺利通过考核。二是政务信息建设。成功安装了局域网;加大了政务信息报道力度,上半年共向《益阳质监动态》投稿近30篇,采稿17篇,较为全面地宣传了安化局工作。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多次组织全局干职工上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的党课,告诫干职工廉洁自律、依法行政;各股室队所与县局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结合与检察院预防与惩治职务犯罪联系会议制度,深入自查自纠。
二、紧贴县域经济,抓实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市政府《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下发以后,安化县局立即部署,深入企业、农村调查走访,与农业、林业、畜牧等相关部门联系,迅速制定了《安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并获县政府批转。二是围绕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做了大量工作。从7月1日开始,东坪湘资农贸市场及金太阳超市所有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三是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进入攻坚阶段。派专人负责,会同农业局一遍遍编写和完善申报资料,多次赴省、赴京咨询、汇报,听取省局与总局领导的意见,与黑茶企业一同参加省局组织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训,在省市县三级质监及安化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已正式受理该申请。
三、紧盯三项安全,开展专项行动
食品质量安全方面:把好市场准入关,查处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组织召开了全县68家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23个乡镇食品安全负责人及食安委成员单位负责人共计100多人参加的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传达了省、市局食安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部署了工作。各乡镇与县政府、获证企业与县质监局分别签订了责任状。特种设备安全方面:一是开展了气瓶专项整治行动。扣押并查处了过期未检、门店擅自在外违法充装、无警示标签的气瓶共计200多只,促进了气瓶送检,上半年送检气瓶3200多只。二是加大了隐患排查力度。与县安监局联合行动,取缔了1台非法改造使用的锅炉。三是积极宣贯新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多种形式的开展了安全知识、法规的教育和宣传,促进了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烟花爆竹安全方面:对全县烟花爆竹企业进行了全面巡查,建立质量档案,与9家获证企业签订了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强化了质量安全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工作,上半年未出任何安全事故。
四、紧扣安化实际,强化基础工作
一是完善修订了机关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机关管理再上新台阶。二是机关支部与老干支部成功改选。新增两名成员,为机关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三是聘请专家编撰了安化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十年发展史。总结了安化县局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工作成绩,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四是进行了“小金库”的治理整顿。促进了依法行政、依规收费。五是完善出台了法制工作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办案水平。
第四篇:对外贸易工作成绩汇报
今年全市商务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三大工程”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扩大对外开放和全省商务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商务厅的正确领导下和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下,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整体经济运行呈现良好的态势。
一、对外贸易时间任务双过
半,总体运行居全省前茅
1、实现进出口总额19047万美元,占全年任务32650万美元的58.34%,同比增长5.77%(全省下降幅度为3.7%),在全省进出口总量中比重占到4.76%,进出口贸易规模居全省第三位,仅次于太原、运城两市,同比提升一个位次。其中出口完成17466万美元,占全年任务30180万美元的57.87%,同比增长7.27%(全省下降幅度为7.48%),出口规模居中全省第二,同比提升一个位次。
2、主要贸易国家及地区达到64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贸易额的国家和地区4个,占到全市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依次为:比利时3742万美元,美国3645万美元,日本1408万美元,荷兰1104万美元,合计出口金额9899万美元,占到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1.97%。贸易市场遍布亚州、非州、欧州、拉丁美州、北美州和大洋州。
3、集体民营企业一枝独秀。1—6月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32户,其中国有企业5户,进出口额1211万美元,占到进出口总额的6.36%;集体和个体企业24户,进出口额16628万美元,占到进出口总额的87.3%;三资企业3户,进出口额1208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6.34%。
二、国内贸易平稳增长,增幅全省第一
1—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8亿元,增幅22.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7.2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一,占到全年任务94亿元的48.7%。
三、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
1、今年,在全省扩大对外开放大环境的背景下,1—6月,我市共审批(5000万美元以下)三资企业5户,投资总额4850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319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6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34亿美元的62.39%,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和增幅在全省高居第一,使我市利用外资首次突破亿美元大关。今年实际利用外资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实际利用外资的3.15倍,是去年全年利用外资额的10.88倍。
2、从3月份开始征集引资项目,目前共征集项目276个,总投资231亿美元,拟引资162亿美元,涵盖煤化工、装备制造、旅游、物色农业等十大领域。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63个,总投资226亿美元,占到全市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额的97.8%,拟引资158亿元,占到全市总引资额的97.5%.为下半年招商引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焦炭配额申领工作又上新台阶,焦炭出口配额占到全省的近三分之
一、全国的近五分之一,吕梁已成为全国名符其实的焦炭出口大市。
1、我市9户焦化企业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2006年一般贸易焦炭出口企业,除过省直焦化企业外,其它地市共11户,吕梁接近其它地市的总和。
2、两次取得一般贸易焦炭出口配额222万吨,同比净增131万吨,增幅143%,占到全省焦炭出口配额679万吨的33%,占到全国1222万吨的18.17%。加上三资企业取得的11万吨焦炭出口配额,我市共申领焦炭出口配额233万吨。
通过今年工作实践表明,利用外资,弥补了我市建设资金的不足;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外方先进的管理营销理念为我市国有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外资企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出口创汇,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五篇:秋冬播种工作成绩汇报
敖市镇有13个村、1个居委会,97个村民小组,3450户,14789人,分别居住在41个自然寨。全镇共有耕地面积9366亩,其中稻田面积8871亩,人均耕地面积0.63亩。为了消灭冬闲田,充分发挥冬季耕地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我镇认真抓好秋冬种工作安排部署和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镇总播
种面积15900亩,其中夏粮播种2900亩(马铃薯2600亩,其他杂粮300亩),油菜种植面积4000亩(其中示范点400亩),优质牧草人工种植1500亩,蔬菜种植3000亩,绿肥播种4500亩。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民都看到了新的出路,我镇在广泛做好宣传动员的同时,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及时召开镇、村、组秋冬种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秋冬种工作,要求联系村领导和驻村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与居民签订责任状,做到层层抓,人人抓,地块落实,秋冬种工作与考核挂钩,与工资挂钩。
(二)尊重群众意愿,合理安排秋冬种工作。老百姓是真正的农业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镇党委政府不搞一刀切,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能粮则粮,能油则油,能蔬则蔬,能肥则肥,通过充分调查,结合上级下达给我镇的指标任务,对全镇秋冬种工作进行合理分配和布局。目前,全镇总播种面积已达15900亩。
(三)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宣传工作。“三农”工作是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心,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农民增收和无农不稳的主题,工作从“早”字入手,为使秋冬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工作的副镇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两个领导小组,确保秋冬种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提高群众对秋冬种工作的认识和重视,镇党委政府召开了村组干部及群众会议,发出通告,张贴标语,拟定秋冬种工作实施方案,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四)加强农资供应,搞好技术培训,确保工作开展。为使秋冬种工作顺利进行,农牧站早安排、早落实,至今共调进绿肥种8.5吨,牧草3.5吨,油菜种0.5吨,箩卜种0.9吨,其他熟菜种0.3吨。
为了提高秋冬种的科技含量,实现高产的目标,共组织培训4期296人次,发放资料1300份,下村指导256户,为秋冬种工作提供了物资和技术保证。
(五)抓好示范点工作,切实完成指标任务。根据县政府的安排,结合当地实际,共计落实示范点6个550亩,其中蒙村50亩,梧寨50亩,三多50亩,敖市花桥200亩,敖市二桥100亩,秦溪、寨崩100亩,除去群众多年种植无收的田快外,基本实现连片。由于及早入手,已完成油菜种植3400亩,牧草1500亩,蔬菜3000亩,夏粮450亩,绿肥4500亩,共计完成12850亩,占任务数15900亩的81%,尚未种植的2450亩夏粮和600亩油菜正在种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