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作文 为了记住的纪念
序二
为了记住的纪念
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烁的,未必是最亮的星空,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却永远不会熄灭,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爱就是这样一颗星,默默的温暖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就算世间所有的事物都逐渐地改变或消失了,不管是我们自己本身或者是那些与我们相对的的对象,就算我们都在往逐渐改变与逐渐消失的路上走去了,但是在这世间,毕竟有一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不会消失的,那些东西无法精确的描绘出来,无法给它一个确切的名字的东西,就是一种爱,永远的希望,永远的信心,也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唯一的意义。
正如今夜,在灯下执笔的我努力记载下回忆与爱的故事,回首我身后的路——那条铺满感动与努力的路。虽说岁月一去不复返,可是,在哪一刹那,在恋恋回首的一刹那,昨日那些感动如潮水般扑拥而来。这些美好的回忆如同美丽的贝壳镶嵌在记忆的黄金海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条路还很长,等待着我继续探索,见证下一个美丽的瞬间。
第二篇:高中作文为了尊严
为了尊严
尊严,是每个人生存的基础;尊严,是推动每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尊严,是支撑一个巨大拔地而起的有力支柱。尊严,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但对我们却是无比重要。我们必须为了我们的尊严,而努力奋斗,誓死捍卫。
纵观历史的长河,为了捍卫尊严而产生的故事并不少。
为了尊严,陶渊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当时陶渊明虽然在朝廷任职,但却仍生活贫困。官吏为他送来了五斗米,但要他为这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些贪官污吏鞠躬感谢,而陶渊明为了尊严,选择抛下官牌,脱下官袍,独自一人来到东篱下隐居采菊,于是便有了“悠然见南山”的闲情。这就是陶渊明,一个为了捍卫尊严而不折腰的陶渊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尊严比五斗米还重要,因为他知道若向五斗米低头,他将一辈子失去自己的尊严,抬不起头做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连乞人都会为了尊严而不受施舍,更何况我们的陶渊明呢?
个人为要尊严而奋斗,而一个种族也要为尊严而战。
为了尊严,黑人浴血奋战。也许你不是出生在那一年代,你根本不知道白人对黑人的严重歧视。但我看完了《飘》后,我深切地感受到黑人的痛苦。他们被白人任意使唤,作为奴隶,他们毫无权利可言。于是,南北战争爆发了,解放了黑人奴隶。但歧视仍在继续。黑人们饱受失去尊严的折磨,终于,他们选择为了尊严而战,黑人马丁·路德·金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黑人们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尊严,黑人种族,在他们一生中,他们不知为尊严浴血奋战多少次,为了尊严,他们拿起捍卫的武器;为了尊严,他们不再向白人低头;为了尊严,他们一直勇往直前„„就这样,尊严一直支持着这一种族走下去。
为了尊严,画家墨翟驾起了帆船。
“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睡醒,世界将为之所改变。”这是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山东画家墨翟,因听航海家说,出门远航这么久,从未见过一艘中国船。他决定为了祖国的尊严,进行一次无动力帆船环球旅行。他来到拿破仑的墓碑,用中文写下一句:“中国已醒了。”这一刻,他是伟大的,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去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为了尊严,每个人,每个种族,每个国家都竭尽全力去拼搏奋战了,因为他们知道,尊严是生存的基础。
第三篇:《为了让你记住我》读后感
读《老师的100分》有感
601章黎景华
童年的岁月总是那么短暂,就像清晨粘在鞋边的露水,在你不经
意间悄然而逝。而点点滴滴的过往,都会渗透在丝丝缕缕的记忆里,或沉淀,或珍藏,或蓄积,不论何时想起,都会觉得温暖异常。
《老师的100分》中,作者为我们追述的,就是她心中一份恒久的回忆:作者中学时代遇见了一位好老师——邹子珍,他采取“高分政策”,赐给了作者追求成功,奋发向上的勇气。
读完文章,我不禁被邹子珍老师所感动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作
者,无病呻吟自以为美的爱情小说,老师不但表示为欣赏,还评为“写的情意缠绵,逸韵奇趣”;作者参考报纸上讨论的《红学》,写出的《红楼梦人物分析》,老师给了100分,还推荐到了校长哪儿,发表到了
报纸上;学期结束,作者成绩单上的国文课成绩赫然写着“100分”„„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位好的老
师,就如同是黑暗中的指明灯。作者一路走来,或许正是因为老师的青睐和鼓励,作者才能满怀信心的走过人生中的每一条路,并脚步铿锵的一路走下去„„
高分对作者来说是心中树立起的“精神标杆”,对与我们这些小孩
子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我的一位同学,作文写的特别好,那叫一个妙笔生花。低年级时,她写的一篇小日记被打了高分,老师还在全班表扬她日记很有真情实感。她一下子变得特别有干劲,一个星期一共写了8篇日记,还都是高质量的,因此被我们称赞为“日记大王”。从那天起,作文便成了她的爱好之一。她现在还开始写一些小说了呢!由此可见,鼓励的力量是多么大啊。
鼓励是一缕春风,吹开自信的花朵;鼓励是一股清泉,激活前进的动力;鼓励是一抹阳光,吹散迷惘的乌云;鼓励,是人们心中最挺拔的精神标杆„„
透过窗户
601班 章黎景华
透过窗户
我看见繁华的大街上 忙碌的行人 来往的汽车 门庭若市的店铺
透过窗户
我看见热闹的公园里 快乐的笑脸 活泼的孩子 各式各样的设备
透过窗户
我看见茂密的森林里 可爱的白兔 顽皮的猴子 高可参天的大树
透过窗户
我看见宁静的学校里 和蔼的老师 乖巧的学生 高高飘扬的国旗
透过窗户
我看见浩瀚的夜空中 弯弯的月亮 闪烁的星星 偶尔掠过的飞鸟
透过窗户
我看见了这美丽的一切
第四篇:爱国作文:为了忘却的纪念
爱国作文:为了忘却的纪念
爱国作文:为了忘却的纪念
纪念129运动-为了忘却的纪念
“今天,我来了,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拿着保卫橄榄枝的枪,不要让橄榄从我手中话滑落,请注意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话滑落。”这是已故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的一句名言。
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任何阻碍和平发展的人或组织都将被正义的力量所消灭。正如阿拉法特所说,当受到外界压迫的时候,他将会拿起手中的枪去捍卫这即将滑落的橄榄枝。
可以说,阿拉法特是伟大的,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为了和平而奋斗终生。同样,我国的那些为了祖国的和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也是伟大的!
69年前,也就是1935年12月9日,爱国学子为祖国的未来,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联合起来向当局请愿,希望用当局者的枪来保护祖国的橄榄枝。可惜,当权者为了一已的私利,将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无辜的学生......从那以后的六十九年中,我华夏大地经历了日本铁蹄的蹂躏,内战的洗礼,也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兴奋,十年**的催残以及改革开放的喜悦......此时,我站在这里是为了纪念12.9,今天,我们大家坐在这里也是为了纪念12.9。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为了那“忘却的纪念”。我们的纪念日很有限,从“五四”到“五卅”,从“12.9”到“12.16”。可是我们只有在纪念日上,才会想起那些为了革命,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牺牲的人们;只有在纪念日上,一些有良知的人才来体味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也只有在这纪念日上,我们才会总结历史,赞扬今天的美好,展望自己的未来,要为祖国做贡献等等。可当纪念日过后,我们还会有多少人去思考,还会有多少人去回忆呢?
纪念碑是用来帮助我们记忆历史,缅怀先烈的地方,可讽刺的是我们不仅是历史,恐怕连纪念碑都快要忘干净了吧?
遗忘是可悲的,而遗忘自己国家的历史既是可悲而更是可耻的。
到有纪念碑的地方去走走吧,你定会看见,纪念碑孤零零的伫立在那里,它的处境十分尴尬,原来安静的小镇变成了繁华的都市,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替代了一间间低矮的平房,而纪念碑的面前却依然是那么的冷清。有谁会在纪念碑的前沉思过那些付出了汗,血乃至生命的战士们,有谁会在纪念碑前沉思过那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革命志士,又有谁会在纪念碑前真诚的告慰他们的在天英灵呢?
逝这如斯夫,六十九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我们对先烈的敬仰应该淹没在这繁忙的都市生活当中吗?我们对先烈的思念应该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淡漠吗?我们的爱国情思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要用尽全身的气力呐喊“不!”。
今天,我在这里不是为了向大家传扬爱国主义,也不是为了对大家进行什么说服教育,更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是多么的有良知。而是为了那些为新中国建立而鞠躬尽瘁的革命家,是为了那些孤独的向我们证明历史的纪念碑,更是为了那些曾在我们的记忆中“被忘却了的纪念。”
第五篇:《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杨坤坤
鲁迅,这一个名字已淡淡地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
鲁迅,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有人曾言:“鲁迅以革命自负,而竟仇视革命作家,纯用冷讥热嘲的口语来逞着豪兴,没有理论的根据。”
还有人说:“鲁迅本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的左倾,并非出于诚意,无非借此沽名钓誉罢了。”
如同雷锋一般,有人信,也就有人不信,但我认为周树人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唤醒与呐喊,对敌人的横眉与冷对是无法抹杀掉的。
当年二十多岁的他留学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他经常受到一些日本人的蔑视与嘲讽,然而他更加悲哀的是麻木的中国留学生对祖国的不闻不问,无情冰冷。
弃笔从文!他做出这个改变他一生的重要决定,或许对人民,甚至对国家这都不失为一个重要决定。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借此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并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他对青年的冀望之心昭然跃纸。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他把目光集中到社会底层,他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那样一个冰冷的社会中,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爱、信任与温度,一道道或有形或无形的枷锁把人们困在里面,困在冷漠、自私与无知的隔膜内。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爱他们,希望他们可以拥有人的尊严与骨气。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我们学的最多的便是他的《朝花夕拾》。一篇篇散文情真意切地回忆往事,他感念那些帮助过他,和他一同走过的人,尽管他们身上也固有一些迂腐陈旧的品性,但他们的真诚、善良在这社会险恶的背景上抹上一抹暖色,添上一抹温情,滋养了鲁迅的生命。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从觅小诗。”还记得《纪念刘和珍君》中他愤然写下的文字吗?还记得《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他正气填膺的文字吗?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及枪杀,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的血腥残害,使他以笔为戎,试图唤醒昏睡的民族魂。“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他激励人们走上抗争的道路。“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岂有豪情似旧识时,花开花落两由之。”即使受到死亡的威胁,他亦是不惧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直到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1936年10月19日,他去世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在他的灵柩上覆着一面旗帜,上写有“民族魂”。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先生,您教会我们“伟大的心胸,应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当大家忘记您时,您的民族魂却仍在;当有人诋毁您时,您的民族魂仍在;当时间远去,洗刷掉过往种种时,会有人纪念您,纪念您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