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文章标题: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我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促进经济。财源建设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因此财源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效益增加、财政增收。
〔关键词〕财政结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逐步深化和完善,————市在经济持续增长、财政较快增收、财力不断加强的基础上,找文章到范文搜网-http://www.xiexiebang.com财政职能范围逐步拓展,地方政府调控经济、促进发展的职能增强。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如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调整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深、做精传统工业,促进经济、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市财政工作中亟需解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产业及税源结构分析
1、从产业比重看,资源型经济结构特征突出。我市GDp中,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6.6:53.9:29.5调整到2004年的11.6:61.1:27.3,具体表现为“一增、一降、一平稳”的发展趋势,即一产下降5个百分点,二产增加7.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2.2个百分点。与全国、全省2000年平均水平相比,一产比重分别下降了4.3、15.6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分别增加了10.22、22.2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分别降低了5.92、6.66个百分点。数据表明,以能源、原材料的开发、生产为主的重工业是————市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发动机”,短期内这样的推动力是强劲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单一性、粗放型的结构特征必然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从税收来源看,单一型经济结构明显。以2004年增值税收为例,钢材、煤炭、电力三大工业产品提供增值税104558万元,占全市增值税收的74.88,占财政总收入的54.64。一段时期以来,钢材、煤炭、电力增值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52.87上升到2004年的54.64,上升了1.77个百分点,支柱性作用逐年增强,群体财源的格局尚待形成。
3、从税种看,共享税主体作用凸显。2000年,增消两税44128万元,占51.94;营业税11577万元,占13.63;企业所得税1110万元,占1.31;个人所得税1694万元,占1.99,几大税种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2.73。到2004年,增消两税111525万元,占58.1;营业税26352万元,占13.73;企业所得税2842万元,占1.48;个人所得税5989万元,占3.12,几大税种收入比重上升到62.7。从税收结构分析,增值税、所得税增量是拉动我市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极。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05201万元,其中增值税完成110790万元,所得税完成22078万元,两项税收增量达84949万元,占财政总收入增量的68.48。
4、从纳税人结构看,纳税大户少找文章到范文搜网-http://www.xiexiebang.com税收比重大,小额纳税户多、税收比重小。以2004年国税组织收入为例,年50万元以上纳税户中,全市1亿以上的纳税户3户,完成税收74685万元,收入比重为68.60;1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10户,完成税收23826万元,收入比重为21.89;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2户,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33户,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21户。1000万元以下纳税户56家,但提供税收所占比重不到10。
二、财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财源结构不合理。钢材、煤炭,电力一直是我市的支柱财源,各级党政部门把扶持壮大钢材、煤炭,电力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社会,也带动了全市经济、财政较快发展,但由于基础产业易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企业效益和政府税收波动起伏较大,财政收入存在很大的风险。
第二,资源优势还没有最大化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多方面的资源。如丰富的煤炭和煤气资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通讯方便;气候独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上述方面是今后————市经济和财政发展的潜力所在。
第三,各级各部门“生财”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中要确保和兜底的项目、对象、标准在不断地扩大、提高,并且都以立法
第二篇: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文章标题: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我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促进经济。财源建设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因此财源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最终
实现经济增长、效益增加、财政增收。
〔关键词〕财政结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逐步深化和完善,————市在经济持续增长、财政较快增收、财力不断加强的基础上,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财政职能范围逐步拓展,地方政府调控经济、促进发展的职能增强。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如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调整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深、做精传统工业,促进经济、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市财政工作中亟需解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产业及税源结构分析
1、从产业比重看,资源型经济结构特征突出。我市GDP中,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6.6:53.9:29.5调整到2004年的11.6:61.1:27.3,具体表现为“一增、一降、一平稳”的发展趋势,即一产下降5个百分点,二产增加7.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2.2个百分点。与全国、全省2000年平均水平相比,一产比重分别下降了4.3、15.6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分别增加了10.22、22.2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分别降低了5.92、6.66个百分点。数据表明,以能源、原材料的开发、生产为主的重工业是————市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发动机”,短期内这样的推动力是强劲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单一性、粗放型的结构特征必然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从税收来源看,单一型经济结构明显。以2004年增值税收为例,钢材、煤炭、电力三大工业产品提供增值税104558万元,占全市增值税收的74.88,占财政总收入的54.64。一段时期以来,钢材、煤炭、电力增值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52.87上升到2004年的54.64,上升了1.77个百分点,支柱性作用逐年增强,群体财源的格局尚待形成。
3、从税种看,共享税主体作用凸显。2000年,增消两税44128万元,占51.94;营业税11577万元,占13.63;企业所得税1110万元,占1.31;个人所得税1694万元,占1.99,几大税种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2.73。到2004年,增消两税111525万元,占58.1;营业税26352万元,占13.73;企业所得税2842万元,占1.48;个人所得税5989万元,占3.12,几大税种收入比重上升到62.7。从税收结构分析,增值税、所得税增量是拉动我市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极。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05201万元,其中增值税完成110790万元,所得税完成22078万元,两项税收增量达84949万元,占财政总收入增量的68.48。
4、从纳税人结构看,纳税大户少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税收比重大,小额纳税户多、税收比重小。以2004年国税组织收入为例,年50万元以上纳税户中,全市1亿以上的纳税户3户,完成税收74685万元,收入比重为68.60;1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10户,完成税收23826万元,收入比重为21.89;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2户,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33户,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21户。1000万元以下纳税户56家,但提供税收所占比重不到10。
二、财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财源结构不合理。钢材、煤炭,电力一直是我市的支柱财源,各级党政部门把扶持壮大钢材、煤炭,电力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社会,也带动了全市经济、财政较快发展,但由于基础产业易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企业效益和政府税收波动起伏较大,财政收入存在很大的风险。
第二,资源优势还没有最大化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多方面的资源。如丰富的煤炭和煤气资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通讯方便;气候独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上述方面是今后————市经济和财政发展的潜力所在。
第三,各级各部门“生财”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中要确保和兜底的项目、对象、标准在不断地扩大、提高,并且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但对财政收入却没有类似的法规、政策加以强化。
第四,现行的财政体制对地方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激励作用有待加强。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对财权的集中力度进一步加大。2000年,————市上划中央和省级的收入共37605万元,到2004年,我市上划中央和省级的收入已达到107984万元,绝对额增加70379万
元,同比增长187.15。
三、处理好财源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一,财源建设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市是一个以煤炭、电力、建材、钢铁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基地,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二产中,主要以能源、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及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较短。2000年以来,农业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虽在逐步下滑,仍然达到11左右。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稳定上升,但畸重畸轻的格局仍然存在,工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市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铁路、公路主干线基本形成网络,推动了人流、物流、金融、信息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三产是今后经济财政发展的潜力所在。
第二,财源建设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目前,我市经济仍较落后,总量小、积累能力弱,短期内做大经济、提升自身财力是当务之急。招商引资和审批项目时,应处理好财源建设中长期发展和短期赢利的关系,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充分估价资源和环境成本,不能盲目追求持续的发展而不顾眼前经济的需要,也不能光顾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在保证我市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行财源建设的规划,找到最佳结合点,要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与企业。
第三,处理好支柱财源和后续财源的更替。————市已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重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煤、电工业产值在我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作为支柱产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电工业仍将充当全市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支撑。————市经济要起飞,必须依托其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煤电工业,尽快增加发展资金积累,为我市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换代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各县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及区位、环境、资金条件,因地制宜的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建立起财源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我市各县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处理好财源建设与“三农问题”的关系。我市农村经济还十分落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突出。我们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稳定农业基础,按照中央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在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财源建设中,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四、————市财源建设的发展思路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促进经济。财源建设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因此财源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效益增加、财政增收。在下一步工作中,要继续坚持财政工作从源头抓起的方针,坚持发展现有财源与后续财源相结合,以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为契机,发挥资源和区位等优势,立足大项目,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壮大主导财源,稳定基础财源,发展特色财源,培育新兴财源。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建设步伐,巩固壮大主导财源
据统计,2004年我市煤炭、电力、钢材提供的增值税占全市增值税74.88。这既看出工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说明我市产业结构单一,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差。发展工业,壮大主导财源的当务之急是:
1、做大煤电产业,推进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立足煤、电大项目,进一步壮大煤炭、电力、钢材、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围绕“煤—焦—煤化工、煤—电—高载能”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优势产业,优势原材料的作用,走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我市建成西部的能源化工基地,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在合理有序发展煤电大项目的同时积极促进交通运输、建筑建材、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协调发展,扩大和培植新的财源。
2、搞活国有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源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经济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切实帮助大中型企业作好电力、煤炭、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和服务,支持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企业改制,提高其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改制、改组、联合、兼并,盘活资产,焕发生机。发展壮大非公经济,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使之成为工业经济的新生力量。
3、积极发展新兴加工业。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其加工制造业“西移”的机会,结合我市特色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新工业,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农业基础,积极发展特色财源
1、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加大农业投入,从土地出让金划出不低于15的土地开发资金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整理,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项目,集中使用农业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实际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调整农、林、牧、渔结构,发展收入弹性大,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产业,稳定农业基础。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初级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既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有利于开发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要在政策、资金上培植有特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如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核桃乳、姜茶、土豆系列副食品加工。
3、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宽基础财源。
4、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各生产要素的聚集地,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只有加速乡镇企业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繁荣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5、充分利用资源和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开辟特色财源。
(三)做大城市经济,搞活商贸流通及旅游业,积极培育新兴财源
————属泛珠三角,南贵昆经济区,攀西—————资源开发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的交通枢纽地位更显突出,而与之相应的城市发展却跟不上。近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很大,城市规模和城市品位都上了一个台阶。但由于财力有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市经济难以做大。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经营城市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于:
1、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拓宽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相关房地产、金融等产业的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人口总量,充分发挥城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尽快完成城区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区商业网点和专业批发市场。着力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把————打造成西南地区物流、人流中心,促进商业贸易、货运仓储业发展,繁荣城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3、发挥————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做好前景规划和旅游开发,全力打造“凉都”品牌,发展特色旅游,使旅游业成为我市的特色产业。
(四)优化经济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用“项目理念”打造优势,增强招商竞争力。依托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搞好项目的策划,强化项目库建设,加大项目包装力度。软硬并举,优化环境。改善投资的硬环境,以及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提升招商吸引力。
(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做到节流与开源并重
1、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税改革,严格支出管理,树立节流也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思想。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发展”的原则,大力压缩可控财政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2、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高征管人员的素质,加强税收征管水平。严防税收的“跑、冒、漏、滴”,加大清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县级财源建设力度。
1、继续采取扶优促强的政策,对盘县、钟山两个“建设经济强县”实施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对经济基础较差的六枝、水城给予重点帮助。
2、继续实施奖快促慢的激励政策,促进全市各县财源建设步伐。
《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第三篇: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文章标题: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我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促进经济。财源建设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因此财源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效益增加、财政增收。
〔关键词〕财政结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逐步深化和完善,————市在经济持续增长、财政较快增收、财力不断加强的基础上,找文章到网-财政职能范围逐步拓展,地方政府调控经济、促进发展的职能增强。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如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调整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深、做精传统工业,促进经济、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市财政中亟需解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产业及税源结构分析
1、从产业比重看,资源型经济结构特征突出。我市GDp中,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6.6:53.9:29.5调整到2004年的11.6:61.1:27.3,具体表现为“一增、一降、一平稳”的发展趋势,即一产下降5个百分点,二产增加7.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2.2个百分点。与全国、全省2000年平均水平相比,一产比重分别下降了4.3、15.6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分别增加了10.22、22.2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分别降低了5.92、6.66个百分点。数据表明,以能源、原材料的开发、生产为主的重工业是————市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发动机”,短期内这样的推动力是强劲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单一性、粗放型的结构特征必然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从税收来源看,单一型经济结构明显。以2004年增值税收为例,钢材、煤炭、电力三大工业产品提供增值税104558万元,占全市增值税收的74.88,占财政总收入的54.64。一段时期以来,钢材、煤炭、电力增值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52.87上升到2004年的54.64,上升了1.77个百分点,支柱性作用逐年增强,群体财源的格局尚待形成。
3、从税种看,共享税主体作用凸显。2000年,增消两税44128万元,占51.94;营业税11577万元,占13.63;企业所得税1110万元,占1.31;个人所得税1694万元,占1.99,几大税种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2.73。到2004年,增消两税111525万元,占58.1;营业税26352万元,占13.73;企业所得税2842万元,占1.48;个人所得税5989万元,占3.12,几大税种收入比重上升到62.7。从税收结构分析,增值税、所得税增量是拉动我市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极。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05201万元,其中增值税完成110790万元,所得税完成22078万元,两项税收增量达84949万元,占财政总收入增量的68.48。
4、从纳税人结构看,纳税大户少找文章到网-税收比重大,小额纳税户多、税收比重小。以2004年国税组织收入为例,年50万元以上纳税户中,全市1亿以上的纳税户3户,完成税收74685万元,收入比重为68.60;1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10户,完成税收23826万元,收入比重为21.89;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2户,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33户,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21户。1000万元以下纳税户56家,但提供税收所占比重不到10。
二、财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财源结构不合理。钢材、煤炭,电力一直是我市的支柱财源,各级党政部门把扶持壮大钢材、煤炭,电力产业作为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社会,也带动了全市经济、财政较快发展,但由于基础产业易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企业效益和政府税收波动起伏较大,财政收入存在很大的风险。
第二,资源优势还没有最大化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多方面的资源。如丰富的煤炭和煤气资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通讯方便;气候独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上述方面是今后————市经济和财政发展的潜力所在。
第三,各级各部门“生财”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中要确保和兜底的项目、对象、标准在不断地扩大、提高,并且都以立法
的形式固定下来;但对财政收入却没有类似的法规、政策加以强化。
第四,现行的财政体制对地方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激励作用有待加强。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对财权的集中力度进一步加大。2000年,————市上划中央和省级的收入共37605万元,到2004年,我市上划中央和省级的收入已达到107984万元,绝对额增加70379万元,同比增长187.15。
三、处理好财源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一,财源建设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市是一个以煤炭、电力、建材、钢铁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基地,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二产中,主要以能源、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及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较短。2000年以来,农业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虽在逐步下滑,仍然达到11左右。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稳定上升,但畸重畸轻的格局仍然存在,工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市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铁路、公路主干线基本形成网络,推动了人流、物流、金融、信息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三产是今后经济财政发展的潜力所在。
第二,财源建设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目前,我市经济仍较落后,总量小、积累能力弱,短期内做大经济、提升自身财力是当务之急。招商引资和审批项目时,应处理好财源建设中长期发展和短期赢利的关系,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充分估价资源和环境成本,不能盲目追求持续的发展而不顾眼前经济的需要,也不能光顾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在保证我市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行财源建设的规划,找到最佳结合点,要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与企业。
第三,处理好支柱财源和后续财源的更替。————市已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重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煤、电工业产值在我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作为支柱产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电工业仍将充当全市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支撑。————市经济要起飞,必须依托其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煤电工业,尽快增加发展资金积累,为我市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换代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各县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及区位、环境、资金条件,因地制宜的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建立起财源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我市各县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处理好财源建设与“三农问题”的关系。我市农村经济还十分落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突出。我们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稳定农业基础,按照中央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在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财源建设中,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四、————市财源建设的发展思路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促进经济。财源建设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因此财源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效益增加、财政增收。在下一步中,要继续坚持财政从源头抓起的方针,坚持发展现有财源与后续财源相结合,以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为契机,发挥资源和区位等优势,立足大项目,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壮大主导财源,稳定基础财源,发展特色财源,培育新兴财源。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建设步伐,巩固壮大主导财源
据统计,2004年我市煤炭、电力、钢材提供的增值税占全市增值税74.88。这既看出工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说明我市产业结构单一,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差。发展工业,壮大主导财源的当务之急是:
1、做大煤电产业,推进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立足煤、电大项目,进一步壮大煤炭、电力、钢材、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围绕“煤—焦—煤化工、煤—电—高载能”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优势产业,优势原材料的作用,走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我市建成西部的能源化工基地,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在合理有序发展煤电大项目的同时积极促进交通运输、建筑建材、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协调发展,扩大和培植新的财源。
2、搞活国有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源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经济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切实帮助大中型企业作好电力、煤炭、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和服务,支持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企业改制,提高其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改制、改组、联合、兼并,盘活资产,焕发生机。发展壮大非公经济,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使之成为工业经济的新生力量。
3、积极发展新兴加工业。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其加工制造业“西移”的机会,结合我市特色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新工业,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农业基础,积极发展特色财源
1、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加大农业投入,从土地出让金划出不低于15的土地开发资金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整理,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项目,集中使用农业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实际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调整农、林、牧、渔结构,发展收入弹性大,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产业,稳定农业基础。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初级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既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有利于开发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要在政策、资金上培植有特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如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核桃乳、姜茶、土豆系列副食品加工。
3、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宽基础财源。
4、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各生产要素的聚集地,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只有加速乡镇企业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繁荣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5、充分利用资源和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开辟特色财源。
(三)做大城市经济,搞活商贸流通及旅游业,积极培育新兴财源
————属泛珠三角,南贵昆经济区,攀西—————资源开发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的交通枢纽地位更显突出,而与之相应的城市发展却跟不上。近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很大,城市规模和城市品位都上了一个台阶。但由于财力有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市经济难以做大。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经营城市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于:
1、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拓宽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相关房地产、金融等产业的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人口总量,充分发挥城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尽快完成城区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区商业网点和专业批发市场。着力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把————打造成西南地区物流、人流中心,促进商业贸易、货运仓储业发展,繁荣城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3、发挥————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做好前景规划和旅游开发,全力打造“凉都”品牌,发展特色旅游,使旅游业成为我市的特色产业。
(四)优化经济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用“项目理念”打造优势,增强招商竞争力。依托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搞好项目的策划,强化项目库建设,加大项目包装力度。软硬并举,优化环境。改善投资的硬环境,以及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提升招商吸引力。
(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做到节流与开源并重
1、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税改革,严格支出管理,树立节流也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思想。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发展”的原则,大力压缩可控财政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2、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高征管人员的素质,加强税收征管水平。严防税收的“跑、冒、漏、滴”,加大清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县级财源建设力度。
1、继续采取扶优促强的政策,对盘县、钟山两个“建设经济强县”实施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对经济基础较差的六枝、水城给予重点帮助。
2、继续实施奖快促慢的激励政策,促进全市各县财源建设步伐。
《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y6y的形式固定下来;但对财政收入却没有类似的法规、政策加以强化。
第四,现行的财政体制对地方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激励作用有待加强。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对财权的集中力度进一步加大。2000年,————市上划中央和省级的收入共3760
5万元,到2004年,我市上划中央和省级的收入已达到107984万元,绝对额增加70379万元,同比增长187.15。
三、处理好财源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一,财源建设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市是一个以煤炭、电力、建材、钢铁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基地,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二产中,主要以能源、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及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较短。2000年以来,农业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虽在逐步下滑,仍然达到11左右。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稳定上升,但畸重畸轻的格局仍然存在,工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市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铁路、公路主干线基本形成网络,推动了人流、物流、金融、信息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三产是今后经济财政发展的潜力所在。
第二,财源建设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目前,我市经济仍较落后,总量小、积累能力弱,短期内做大经济、提升自身财力是当务之急。招商引资和审批项目时,应处理好财源建设中长期发展和短期赢利的关系,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充分估价资源和环境成本,不能盲目追求持续的发展而不顾眼前经济的需要,也不能光顾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在保证我市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行财源建设的规划,找到最佳结合点,要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与企业。
第三,处理好支柱财源和后续财源的更替。————市已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重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煤、电工业产值在我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作为支柱产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电工业仍将充当全市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支撑。————市经济要起飞,必须依托其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煤电工业,尽快增加发展资金积累,为我市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换代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各县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及区位、环境、资金条件,因地制宜的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建立起财源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我市各县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处理好财源建设与“三农问题”的关系。我市农村经济还十分落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突出。我们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稳定农业基础,按照中央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在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财源建设中,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四、————市财源建设的发展思路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促进经济。财源建设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因此财源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效益增加、财政增收。在下一步中,要继续坚持财政从源头抓起的方针,坚持发展现有财源与后续财源相结合,以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为契机,发挥资源和区位等优势,立足大项目,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壮大主导财源,稳定基础财源,发展特色财源,培育新兴财源。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建设步伐,巩固壮大主导财源
据统计,2004年我市煤炭、电力、钢材提供的增值税占全市增值税74.88。这既看出工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说明我市产业结构单一,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差。发展工业,壮大主导财源的当务之急是:
1、做大煤电产业,推进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立足煤、电大项目,进一步壮大煤炭、电力、钢材、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围绕“煤—焦—煤化工、煤—电—高载能”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优势产业,优势原材料的作用,走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我市建成西部的能源化工基地,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在合理有序发展煤电大项目的同时积极促进交通运输、建筑建材、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协调发展,扩大和培植新的财源。
2、搞活国有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源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经济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切实帮助大中型企业作好电力、煤炭、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和服务,支持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企业改制,提高其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改制、改组、联合、兼并,盘活资产,焕发生机。发展壮大非公经济,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使之成为工业经济的新生力量。
3、积极发展新兴加工业。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其加工制造业“西移”的机会,结合我市特色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新工业,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农业基础,积极发展特色财源
1、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加大农业投入,从土地出让金划出不低于15的土地开发资金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整理,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项目,集中使用农业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实际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调整农、林、牧、渔结构,发展收入弹性大,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产业,稳定农业基础。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初级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既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有利于开发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要在政策、资金上培植有特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如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核桃乳、姜茶、土豆系列副食品加工。
3、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宽基础财源。
4、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各生产要素的聚集地,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只有加速乡镇企业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繁荣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5、充分利用资源和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开辟特色财源。
(三)做大城市经济,搞活商贸流通及旅游业,积极培育新兴财源
————属泛珠三角,南贵昆经济区,攀西—————资源开发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的交通枢纽地位更显突出,而与之相应的城市发展却跟不上。近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很大,城市规模和城市品位都上了一个台阶。但由于财力有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市经济难以做大。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经营城市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于:
1、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拓宽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相关房地产、金融等产业的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人口总量,充分发挥城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尽快完成城区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区商业网点和专业批发市场。着力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把————打造成西南地区物流、人流中心,促进商业贸易、货运仓储业发展,繁荣城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3、发挥————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做好前景规划和旅游开发,全力打造“凉都”品牌,发展特色旅游,使旅游业成为我市的特色产业。
(四)优化经济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用“项目理念”打造优势,增强招商竞争力。依托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搞好项目的策划,强化项目库建设,加大项目包装力度。软硬并举,优化环境。改善投资的硬环境,以及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提升招商吸引力。
(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做到节流与开源并重
1、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税改革,严格支出管理,树立节流也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思想。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发展”的原则,大力压缩可控财政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2、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高征管人员的素质,加强税收征管水平。严防税收的“跑、冒、漏、滴”,加大清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县级财源建设力度。
1、继续采取扶优促强的政策,对盘县、钟山两个“建设经济强县”实施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对经济基础较差的六枝、水城给予重点帮助。
2、继续实施奖快促慢的激励政策,促进全市各县财源建设步伐。
《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第2页)。y6y
第四篇: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教师无事业心,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对待。有的老师就是拿工资吃饭,混日子,好逸恶劳,拈轻怕重,工作一味应付。
2、艺体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不能满足艺体学科的教学需要。
3、有的老师想上进,想干一番事业,但缺乏指导;时间长了,看没有成绩,也就懈怠了。
二、建议
1、加强教师职业修养,提高师德水平,用新教育观念引领教师,使教师感到职业幸福,切实落实绩效工资,提高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2、加强教师培训,积极参加各级业务培训,搞好校本培训,让学有所长的教师当老师,带动教师学习,从教师评价方面激励教师主动学习专业技能。
3、与先进学校搞教研,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名师。
第五篇:某地区渔业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范文)
某地区渔业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一、渔业基本情况
**省分属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渔业资源比较丰富,2003年,全省渔业总水面683万亩,其中可利用养殖面积370万亩,可利用种植水生经济植物水面150万亩。共有池塘堰坝40.5万个,水面180万亩,占全省可养鱼水面的48.6%;水库2338座,渔业可养殖水面164万亩,占全省可养水面的44.3%;湖泊111个,水面6.5万亩,占全省可养水面的1.8%。宜渔沿黄沿淮背河洼地及农村“三荒两废”面积200多万亩,宜渔稻田300多万亩。全省鱼类有129种,60余种为经济鱼类,水生动物近400种,主要水生经济动物有16种。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了39万吨,利用水面300万亩,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5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5%。我省渔业的发展特点和标志是:
(一)各级领导重视
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和领导非常重视水产业的发展。自198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的意见》(省委[1985]41号),《关于大力发展水产业的通知》(豫政[1992]37号),《关于**省水产业“八五”后三年和“九五”规划调整意见的通知》(豫政[1993]88号)等文件,对我省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93年省政府专题研究我省水产业发展问题,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水产工作会议,副省长同志亲自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确定每两年召开一次省政府全省水产工作会议。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经常看水产、问水产、抓水产,给我省水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水产品种丰富,渔民收入逐年增长,渔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多年来,我省较丰富的水域、滩涂和低洼宜涝荒废地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在利用世界粮农组织援建的2814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韩国贷款在沿黄低洼易涝荒废地开发建设连片商品鱼基地的带领下,全省新开挖鱼池50多万亩,使沉睡多年的荒滩废地变废为宝成了高产鱼池。水库网箱养鱼发展方兴未艾,全省网箱养鱼超过10万只,其中丹江口水库1万只,鸭河口水库近3万只,鲇鱼山水库2万只。莲藕种植和鱼莲共养面积20余万亩。2003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39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公斤,渔业人口达到62万,20多年增加了50万。养殖品种日益丰富,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发展到目前的近40个增养殖品种,尤其是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发展十分迅速,2003年全省名特优新养殖面积达到135万亩,名特优水产品产量、产值占总产量、总产值的比值已达到40%和50%。2003年全省水产行业总产值达到52.4亿元,如果加上水生植
物种植、水产流通领域、休闲渔业等方面的实际收益,全省水产行业总产值将达到90多亿元。在20多年的渔业改革和发展中,广大渔农民群众得到了很大实惠,2003年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5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2000多元,渔农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近20万户、60多万农民通过发展渔业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并涌现出一批渔业专业村。现在,渔业已发展成为大农业中最具生机、最富活力的产业之一。
(三)渔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省各级渔业科研、技术推广机构550个,人员1500多人。多年来,各级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紧紧围绕全省渔业发展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水产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在基础理论和新技术领域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黄河鲤鱼的人工选育已成功进行到第七代,罗氏沼虾人工繁育取得成功,中草药防治草鱼“三病”药物的研究取得新进展,三文鳟养殖、美国大口胭脂鱼繁殖、俄罗斯鲟鱼工厂化养殖、多种罗非鱼集约化养殖以及以色列杂交条纹鲈引进和养殖等技术在我省都得到成功应用和大面积推广。1989年至2000年,连续10多年实施了农业部渔业“丰收计划”项目12项,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多年来,全省共开展水产科研课题和技术推广项目200多个,获得省部级奖励50多项。渔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使养殖单产大幅度增加,沿黄大面积集约化养殖鲤鱼平均亩产1吨以上,全国首屈一指。
(四)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多年来,我省着力抓好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建设大型骨干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以渔业主产区为重点,建设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以渔业重点县为依托,建立遍布城乡的水产集贸市场。据统计,全省共建有各类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51个,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水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市亚宏水产品批发市场(海鲜冷冻)和**市柳林水产品批发市场(淡水鱼),都是国家级水产品大型批发交易市场,水产品年交易量分别为50万吨和10余万吨,年交易额分别为12亿元和4亿元。水产品市场体系的快速发展,带起了一大批相关行业和从业人员,据统计,仅**市郊就有105家“拉鱼队”,活鱼运输车238辆,有力地促进了水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
(五)渔业二三产业逐步壮大
一是渔用饲料行业,目前全省渔用饲料厂家已发展到75家,年生产能力达110万吨,年产值近20亿元;二是渔药产业初具规模,渔用药物生产厂家已有6家,年生产量1000吨,渔药品种达33个,年产值1亿多元;三是水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全省已有水产加工企业22家,大多分布在渔业主产区**市,生产的鱼类软包装、鱼縻制品、烤制品、熏制品、休闲食品等水产加工制品22种,投
放市场,供不应求。据统计,目前全省水产加工制品年生产量1200吨,产值5000万元。四是积极与生态旅游、观光相结合,休闲渔业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规模的休闲垂钓场150家,仅**市就有大型专业垂钓场18家。**市每年举办“大闸蟹美食节”,往年游乐人数日最高曾达到3万人,年收入上千万元。利用黄河故道开展渔业生态旅游,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城湖实行垂钓与举办商务会议、大型体育赛事、旅游观光等活动相结合,年收益达500万元。渔业二三产业的不断壮大,为全省渔业的全面发展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六)水产品出口创汇能力不断提高
2003年,平顶山市向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出口银鱼300吨,创汇210万美元;信阳光大水产公司出口克氏鳌虾、螺蛳、银鱼、青虾等水产品,创汇109万美元;**丁店水库向韩国销售鲜活彭泽鲫鱼30吨,创汇2万美元;濮阳范县泥鳅向日本、韩国出口500吨,创汇31万美元;安阳的美蛙(蛙肉、蛙皮)出口俄罗斯、日本、韩国,创汇27万美元;民权河蟹养殖基地与韩国达成了出口意向。2003年全省水产品累计出口1100吨,创汇420万美元。
(七)建立了以《渔业法》为基干的渔业法律体系,依法治渔、以法兴渔的观念逐步形成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正式颁布实施后,我省地方性渔业法规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先后颁布实施了《**省〈渔业法〉实施办法》、《**省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实施办法》、《**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省〈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实施细则》、《**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目前全省已组建各级各类渔政监督管理机构102个,渔政执法人员1050人。各级渔政管理机构强化渔业法规宣传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渔业生产的违法行为,有力地维护了渔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渔业管理机构不适应渔业发展的需要。在全国内陆省份中我省渔业资源属较丰富的省份,但在行政机构设臵上,与兄弟省相比,省级机构设臵规格明显偏低,而且人员编制少,任务重。在市县级水产行政机构设臵上,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设臵比较混乱,严重影响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渔业行政执法机构设臵上也存在较多问题,18个省辖市渔政管理机构有11个为事业编制,其中还有3个为差额补贴单位。县级渔政管理机构有103个为事业单位,其中还有25个为差额补贴单位,31个为自收自支单位,工资无保障,更谈不上办案经费。而且渔政执法装备简陋,执法手段落后,严重影响渔政执法的开展。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特别是县、乡基层水产服务体系薄弱,大多无机构、无人员,造成渔业技术棚架。
二是经多年的引导和资金重点扶持,我省的水产苗种体系建设虽有较大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我省渔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市场前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水产苗种更是供不应求;渔业结构调整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渔业效益提高和渔农民增收面临较大的难度。
三是渔业基础设施脆弱,特别是配套设施严重缺乏,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到旱、涝自然灾害,渔业损失严重。
四是我省渔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特色突出、辐射力强的大型水产龙头企业和拳头品种少,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五是有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渔业作为一个行业但还没有真正被提升到一个产业的位臵。长期以来,渔业发展资金一直没有增加,渔业科研、技术推广经费缺乏,重点课题项目不多,技术储备不足,对今后渔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三、渔业发展思路
我省水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抓好优势产业带建设和特色渔业发展,发挥水库渔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稻田养鱼、莲鱼共养,狠抓渔业综合开发,实施放心鱼工程,加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植和扶持龙头企业,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实施科技兴渔和依法治渔,力争水产品产量2005年达到45万吨,2010年达到70万吨,优质水产品达到一半以上,水产行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1、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抓好产品结构调整,以提高水产品质量为重点,提升特种水产养殖业,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不断扩大规模。重点扩大黄河鲤鱼、淇河鲫鱼、武昌鱼、河蟹、美国鱼回鱼、青虾、南美白对虾、甲鱼、泥鳅养殖等,使其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由目前产量占总产量的30%左右,2010年达到50%以上。着力打造黄河鲤鱼、淇河鲫鱼我省的这两个拳头品牌,争取占领省内市场,进军全国市场。二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发展二三产业。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休闲渔业和观赏鱼养殖;认真开展淡水产品加工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水产熟食品加工、方便速食的半成品和小风味食品加工,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推进和扶持都市渔业、休闲渔业和观赏鱼养殖,与旅游业、餐饮业相结合,不断提高渔业综合效益,使目前渔业二三产业的产值不足总产值的20%,到2010年达到40%以上。
2、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和创汇企业
一是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到2010年力争催生5~10个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到2010年出口创汇力争达到3~5亿元。三是以渔农民得利为目的,完善利益机制。
3、进一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抓好苗种体系建设。抓好农业部批准立项的**省黄河鲤鱼良种基地、**省光山青虾繁育基地及**省水产良种基地三个项目的建设,争创一流工程,使之真正成为全省渔业“种子工程”的龙头;强化省级苗种基地及市、县重点水产苗种繁育场的建设与管理,使我省优良苗种自给率达到75%以上。二是加强渔业信息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政策、市场、价格、品种和技术等信息的发布,引导渔农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渔业结构。三是加强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形成以大型水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中产区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水产品流通网络。四是加强渔业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4、认真抓好优势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渔业
沿黄地区,池塘标准高,生产条件好,配套设施齐全,适宜于集约化单品种的高产养殖。重点发展黄河鲤鱼、武昌鱼、美国鱼回、加州鲈鱼集约化养殖。沿淮地区,信阳、南阳、驻马店三市,坑塘众多,主要为农村自然坑塘,生产条件较差,适宜于发展生态养鱼。如渔农结合、渔菜结合、渔牧结合、种草养鱼等,重点发展以草鱼、武昌鱼、黄鱼桑鱼等为主的多品种混养模式。豫北地区,重点发展淇河鲫鱼养殖,尤其是安阳、鹤壁为淇河鲫鱼的原产地,尽快形成规模。我省的特色渔业近年来有所发展,虽然规模较小,但活力很强,今后要加强引导,扩大影响,尽快形成规模,富民一方。
5、开展水库渔业资源调查,大力发展水库渔业
我省水库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面积的近一半,而产量仅占养殖总产量的15%,其资源优势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是组织开展水库渔业资源调查,主要是针对大中型水库,要摸家底,制定科学合理的增殖、养殖、管理技术方案和生产规划。二是因地制宜地开展移植、增殖和放养,在移植中重点推广价格高、市场好的银鱼、池沼公鱼和香鱼,加强对原有经济鱼类的保护,划定禁渔区,制订禁渔期,合理放养花、白鲢和草鱼等人工养殖鱼类,对凶猛鱼类加强捕捞强度,提高放养效益。三是积极引导“三网”养鱼。四是对在建和将建的大、中型水库如盘石头水库、燕山水库等,配合水利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水产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规划工作。
6、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水生种植业
我省有稻田800多万亩,适宜于稻田养鱼的有300万亩。稻田养鱼,互惠互利,水稻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养鱼增加了效益。规划2010年发展到20万亩以上。近年来,全省各地因地制宜以莲藕为主的水生种植业发展迅速,全省已达20余万亩。计划2010年水生种植作物达到50万亩,年产值可达15亿元。
7、实施放心鱼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
一是广泛宣传贯彻农业部颁布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全面建立“五项制度”即生产日志制度、科学用药制度、水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监控制度、水域环境监控制度和产品标签制度。二是加强监督管理。从渔用水源水质、鱼苗质量、鱼药、饲料、病害检疫等,严把各个关口,严禁劣质水产品流入市场。三是大力推动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对无公害基地建设给予支持和扶持,力争2010年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90%以上。
8、开展黄河渔业资源调查,保护和恢复名贵鱼类资源
一是组织开展黄河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状况调查。二是重点调查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鲤鱼产卵场变化情况。三是开展黄河鲤鱼、黄河鱼同鱼、开封鱼危、刀鱼齐等名贵鱼类放流的尝试。四是在水库加强渔政管理,设立禁渔期和禁渔区。
9、大力发展科技,提高渔业技术含量
一是抓好“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等渔业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展,开发、储备一批先进实用的渔业新成果、新技术,为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对渔业技术推广机制进行调整,广泛开展渔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快渔业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实用技术的普及。三是抓好渔业科研、推广、生产相结合,使科研成果通过现有的技术推广手段,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四是进一步搞好渔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五是要打破自我封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扩大渔业对外开放,开展国内外渔业科技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与转化。
10、加强渔业法制建设,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在继续抓好《渔业法》学习、宣传、贯彻的同时,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完善配套有关法规。二是加强渔政执法队伍作风建设。三是加强渔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对大鲵、黄缘闭壳龟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及黄河鲤鱼、淇河鲫鱼、青虾等名优养殖品种资源进行认真调查,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努力争取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四是加强渔业水域的执法管理,继续坚决打击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维护渔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