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妇女社会工作 案例分析
妇女社会工作课程期末作业 授课教师:张军
案例分析
蔡 弘S00914020
《妇女社会工作》课程作业要求:
选择一个案例,按照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的步骤要求,形成一个介入方案,1000字左右。
案例:小萍与丈夫结婚16年了,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刚上初中。一家人过着幸福和睦的生活。但是不久,这份和睦就被打破了,因为小萍丈夫的单位来了一个女实习医生,领导让身为主任医生的小萍丈夫带该实习医生。由于工作的关系,丈夫经常值夜班。小萍开始听到一些有关丈夫与该实习医生的风言风语。尽管她很相信自己丈夫的人品,但还是不放心,就开始旁敲侧击地打听丈夫一些工作上的事,丈夫出于对病人的保密也不愿意多谈。更麻烦的是她在整理家里的东西时,发现他与丈夫的结婚证丢失了。把丈夫拉去当年办结婚证的地方补办,却因为时间太久和单位整合等原因,已经没有他们当初结婚登记的材料。又把丈夫拉到现在居住的地方想补办一份结婚证,却被告知要开未婚证明或离婚证明。小萍不知道该怎么办,开始变得焦虑不安,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冲女儿或丈夫发火。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地找结婚证。【案例选自《学苑风》2009年第二期】
介入方案设计
一、接案
在接案阶段要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类型、求助过程,及时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在本案例中没有直接指出服务对象的来源、类型和求助过程,只是表明服务对象是一位中年妇女(从已结婚16年可以推断出来),化名叫小萍。关于服务对象的资料主要涉及到她的婚姻与家庭,可以提取以下几个重要信息:
1、已婚16年,有一个刚上初中的女儿;
2、丈夫的工作是医生;
3、自身有一份工作,但是
在案例中没有具体表明。
二、预估
在预估阶段主要目的是识别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导致问题的主观与客观原因。案例中小萍主要遇到的问题:
1、对丈夫与同事的关系存在误区。案例中小萍在听到他人的风言风语之后就认为丈夫与新来的实习医生存在不清楚的关系,加之当她亲自向丈夫打听工作上的事时丈夫处于职业道德没有细言,更加使之怀疑丈夫。
2、对家庭危机认识上有偏差。案例中由于小萍对丈夫心存怀疑,因此会有家庭危机感,认为三个人的关系,尤其是她与丈夫的关系不像当初那么和睦,之后“结婚证**”更是加重了她对家庭危机的想法。
3、结婚证丢失之后补办遇到了困难。案例中小萍在整理家里东西时发现结婚证丢了,然后就想着去补办,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补办困难重重,直至被告知要开未婚证明或离婚证明才能补办,这使得小萍更加焦虑与不安,使其常常冲着女儿和丈夫发火,甚至出现了“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地找结婚证”的类似于“强迫症”的行为。
导致这三个主要问题的原因,从客观来看主要有三点,一是丈夫应要求带女实习生,二是单位同事的风言风语,三是结婚证的突然丢失;从主观来看主要是小萍自身的危机意识太过强烈,并缺乏必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情绪控制能力欠佳,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计划
在此阶段要根据之前的接案和预估两个步骤中收集到的信息和资料,并根据自己对案例的专业分析,制定服务计划和服务目标,以便于更加有效地介入。
四、介入
对于本案例而言,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介入。
1、调查了解案主焦虑的真正原因以及寻找结婚证背后的想法。
从对案例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小萍找结婚证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就是她怀疑
丈夫,感觉到家庭危机和家庭不和睦,甚至可能认为丈夫不想和她在一起故意把结婚证藏起来,因为案例最后小萍每天回家就翻箱倒柜地找结婚证。此外,找结婚证背后的想法可能想通过结婚证来维持家庭关系(其实家庭依旧和睦,只是小萍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告诉丈夫她才是他的合法妻子。
2、协助案主发掘资源,找民政部门咨询,找到他们这种情况如何补办结婚证的方法。
案例中小萍为了补结婚证碰壁不断,遇到各种难以想到的麻烦,去原办证地补证被告知资料缺失,去现居住地办证被告知先要出示未婚证明或离婚证明。作为社工要协助小萍到民政局询问,找到合理有效的补证方式,来消除小萍的“失证焦虑”,也只有将结婚证补回来,才能消除小萍心中的石头,也有助于使其进入下一个治疗步骤,否则小萍的不安全感会一直存在,从而影响社工有效介入与治疗。
3、协助案主澄清认识,正确认识她丈夫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可以让案主与丈夫及其同事一起交流。
案例中小萍另一焦虑源于丈夫同时的“风言风语”,这些没有实施根据的话使其在心里产生丈夫和新来的实习医生有“猫腻”的想法,因此需要通过小萍和丈夫同事的有效沟通来消除她的不良认知。此外,也可安排小萍与那位实习医生沟通,这样两个当事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有助于小萍消除不良想法。与同事沟通之外,最重要是还是两夫妻之间的沟通。家庭矛盾的导致不单单是小萍存在不良认知,也因为夫妻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小萍无法及时知晓丈夫的想法,从而会加大主观臆测产生更多的不良认知。
4、协助案主加强与丈夫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工作。
在第三步完成之外,小萍的想法产生转变之时要进一步加强她与丈夫的沟通,使其理解丈夫和支持丈夫的工作,体谅丈夫工作的难处和艰辛,使其能够“换位思考”,从丈夫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在此阶段不仅仅要安排丈夫与小萍在社工在场下进行沟通,也要告诉小萍在日常生活中与丈夫主动沟通,并要求她注意沟通的方式,不是吵吵闹闹、抱怨或发脾气,而是心平气和地与丈夫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包含各个方面,但是侧重点要放在家庭生活。
5、与其丈夫面谈,建议其丈夫多抽时间与妻子和孩子在一起,共享家庭天
伦之乐。
在改变小萍不良想法之后,社工也应该对丈夫进行辅导,建议其在工作之余多和小萍交流,让其感受到丈夫对她的重视,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产生,使家庭向和睦的方向发展。比如可以要求丈夫每天饭后去小萍和女儿去小区散散步,边散步变交流,增加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时间;再如节假日要求丈夫带着小萍和女儿出去旅游。总之要增加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时间。
五、评估
对整个案例各个方面进行评估,主要是计划与目标的评估,看经过专业的社工服务服务对象是否有明显改善,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六、结案
结案是服务的最后一个步骤,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巩固已有改变,2、解除专业关系,3、撰写结案记录。
第二篇: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责任编辑: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更新时间:2009-3-26 17:48:29保存本文加入收藏
一、妇女个案工作
所谓妇女个案工作就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理念和理论指导下,以面对面的方式为妇女和家庭提供各种帮助与支持,目的在于协助妇女个人和家庭减降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的福利状态的专业服务。
妇女个案工作的内容广泛,包括女性婚恋辅导、女性健康指导、女性家庭关系调适、女性沟通技巧训练,等等。在香港妇女服务的三大层次中的第一层次——“家庭为服务本位”所提供的服务多属此类,其服务的目标是补救或促进家庭的功能和巩固家庭,由于认为妇女是家庭的主要照顾者,因而为妇女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妇女精神健康和持家技巧的需要。
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二)责任编辑: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更新时间:2009-3-26 17:49:07保存本文加入收藏
二、妇女小组工作
所谓妇女小组工作就是指社会工作者秉持社会工作的理念,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小组互动、小组经验、小组凝聚以及方案活动达到小组中妇女个人的问题解决、妇女个人和小组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的一种专业服务。
妇女小组工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女性的职业培训、女性的能力提升、女性的兴趣爱好培养、女性志愿者队伍建设、女性与反家庭暴力,等等,都可以小组工作的方式来开展。为了更好地说明妇女小组的开展步骤以及小组设计思路,本节试以香港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的举办妇女小组为例,以作为我们开展相应的专业服务的参考。
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三)责任编辑: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更新时间:2009-3-26 17:49:25保存本文加入收藏
社会工作实例——单亲母亲家庭服务
一、活动目标
1.组织区内单亲母亲家庭,建立彼此之间的支援网络,借此实现互相支持及自我依靠的概念;
2.提供教育性及支持性的服务以防止单亲母亲家庭问题的恶化及恢复其家庭功能,并回应其独特服务需要,如情绪、人际关系及亲子沟通
3.提升社区人士对单亲母亲家庭问题的关注,并接纳此种家庭乃是众多家庭中的一种家庭模式。
二、策略及内容
1.本项单亲母亲家庭服务,主要运用了网络发展策略,采用了多项网络工作策略,包括
互助小组网络及义工联系策略。这些网络最终希望提高单亲母亲及其家庭的互相支持能力。
2.网络发展在整项单亲母亲家庭服务内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推展:
(1)服务探索阶段
包括搜集有关现存服务资料,参加者需要及特色、强化推行的理念及因应参加者特色计划服务内容。
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四)责任编辑: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更新时间:2009-3-26 17:50:20保存本文加入收藏
(2)服务推行阶段
借助工作员所提供的康乐与深化活动,运用网络发展策略去建立单亲母亲家庭的网络。另一方面,也从中培养一批单亲母亲会员去协助工作员为更多单亲母亲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在这个阶段运用了“单组事前事后问卷”测试服务推行的成效。
(3)服务重整阶段
借问卷的结果重整工作计划,也因服务已推行了一段时间,过程中部分服务对象会流失及加入,故需重新厘定所需人手、资源及对推行阶段所面对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4)服务巩固阶段
基本上,单亲母亲家庭在此阶段已能建立有效的多项网络,而这些网络的顺利运作,增加了单亲母亲家庭的家庭功能及生活满足感。
三、工作员之手法及角色
本项单亲母亲家庭服务在中心内以跨部门服务计划形式推行,由小组工作部、家庭教育部及社区工作部分别抽调部分同工于工作时间推展服务,提供多元化的小组活动、单元式活动及社区教育活动,包括义工网络及互助小组策略。在1993年主要运用互助小组手法,分别建立了两个在职及非在职单亲母亲支持小组,发挥同辈支持功能,让她们分享及交流处理类同问题的方法,建立互相信任的支持关系。在义工网络建立方面,本中心更动员了一个职业青年义工小组为单亲母亲的子女筹划两个儿童社会化小组,教导他们与别人相处之道及如何适应单亲子女的角色。
第三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1
学生小敏,小学六年级时从农村小学转学到某城镇一流中学。上学第一天因为将字典放在课桌下面查生字,受到语文老师的批评。从此看到语文老师就害怕,总担心老师会批评他。他觉得过去学校的老师好,现在学校的老师都很凶。现在学校的同学都很优秀,自己比不过他们。一个学期下来,他只认识两个新同学,不敢与新同学玩。他感到胸闷、憋得慌,要求回到原来的学校读书上学。每天上学前他都说胃痛,不肯到学校。经医生检查他的胃没有器质性问题,属于心理障碍。第一学期,他陆陆续续到校不满50天。父母出于各种原因考虑,还是希望他留在现在的学校上学。第二学期开学后,第一天一切还比较正常,但第二天早上他就不愿进校门,勉强进入教室后哭了一天,中午饭吃不下,手冰凉。第三天依然如故。家长请求学校帮助。
问题:小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请尝试运用整合社会工作的治疗模式制订一个介入方案,帮助小敏这一类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
小敏案介入方案
一、主要问题 小敏的学习、交际以及适应新环境面临困境,由于小敏从农村小学转学到某城镇一流中学,对新的学习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担心学习跟不上而产生心理障碍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
小敏从小生活在农村,在农村上小学,之后转入某城镇一流中学,学习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产生的。
其一,在新环境里,由于受到老师的批评,小敏特别害怕老师,总担心老师会批评她,学校的老师对小敏缺少了解与关怀鼓励。因此出现觉得现在的老师比较凶,过去学校的老师好。
其二,由于学习基础比现在的同学差,现在学校的同学都很优秀,总担心自己比不过他们,抗挫折能力较低,没有很清楚的认识这个问题,因而产生学习压力。
其三,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班上同学,因此可能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进而影响了与同学的交往,人际交往面非常窄,不敢与新同学玩,因此会产生孤独,不能融入新环境。
其四,由于难以融入新环境,人际关系不良,因此感到胸闷、憋得慌,从而想逃避现有环境,总希望能回到以前的学校进行学习,而父母针对这个问题没有同小敏沟通,没有给予小敏足够的情感支持与协调帮助。
三、理论基础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同的社会系统构成了人所处的具体环境,而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被视为互相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个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塑造。当人与环境产生“非适应性契合”时就引发了人们生活中的问题。换句话说,问题的出现和产生并不完全是“人”本身的原因,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这种“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出发,社会工作将介入焦点放在:第一,增强个人的生活适应能力;第二,增加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个人需要的回应,包括环境的改变和政策的倡导与实施。
四、治疗模式
人与环境模式特别注重个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和谐与均衡,认为问题出现的原因往往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不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一模式特别注重挖掘和利用服务对象及其环境自身拥有的正向资源,来推动个人与环境的共同改变。人与环境模式的主要工作目标有三个方面:1)帮助服务对象自如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资源;(2)通过对环境的积极评估实现上述目的,特别强调通过周全的思考调动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3)通过集体行动将对服务对象个人的关怀与促进社会增权相结合。
三、介入方案 介入目标:
1、建立接纳与信任的专业关系,倾听小敏的困扰,疏解小敏的情绪困扰,提供情感支持;
2、增强小敏人际交往能力,与同学老师进行更多的良好的交流;
3、改善小敏学习成绩,提高小敏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介入安排:
1、接案:本案是学校提供的个案。我们先了解基本情况,并约定上门走访的时间;
2、初次接触,资料收集并研究;
3、建立接纳、尊重、关怀、温暖的专业关系;
4、着重注意小敏的心理情绪变化,时疏解小敏的情绪困扰,提供情感支持,时给予关心、引导和帮助;结合青少年阶段的特征,提高小敏认知情绪、辨别情绪、掌控情绪以及正确处理情绪的能力,使之不会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影响;
5、帮助小敏分析目前的状况,并与其共同克服可能存在的困难;与小敏一起探讨和分析目前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共同制定介入方案。
6、积极帮助小敏与老师和周围的同学搞好交流沟通,让其感受到现在老师同学的温暖;强化小敏现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主动联系学校老师、同学及其他重要他人,及时对案主提供改变所需要的支持与鼓励;
7、对小敏学习进行辅导,积极帮助小敏提高学习成绩;协助小敏制定一份学习计划书,并督促小敏有效完成;联系学校老师同学,对小敏学习进行课外辅导;还可帮助小敏联系介绍专门的辅导机构。
8、跟进服务,如果案主的状况良好,工作员结案。
案例分析题2 退伍兵林杉因所在单位倒闭下岗了,居委会根据林某家的收入状况,打算为其申请低保,但被林某断然拒绝,他表示自己只想继续工作,不愿意吃低保。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针对林某的状况进行了介入。请制定一套评估方案,以确保社工的服务品质及成效。
林杉案评估方案
一、评估目的
评估的目的在于考查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是否实现了计划的目标,测量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发生了积极的改变,改变的程度如何。以确保社会工作的服务品质及成效。本案例的具体评估目的为: 案主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经济来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达到当地最低生活消费水平。
案主能否坦然面对单位倒闭下岗的事实,并积极寻求再就业。
二、评估类型
从评估程序的角度出发,对林杉案进行结果,对个案工作完成的最终成果进行评估。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意即对服务结束后,案主最终的经济状况、就业状况、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三、评估方法
1、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
(1)利用档案记录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对服务对象所填写的有关接受服务的资料和他们对服务效果的叙述进行研究评估,例如从他们对问题的说明、感受、看法中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目标实现的程度、介入的方法是否有效等;
(2)收集服务对象对介入过程和结果的意见与看法,包括访谈、观察和记录等。例如对服务对象的非语言行为的直接观察,对服务对象与亲友之间互动的直接观察,从服务对象的亲友、社区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处获得的间接信息等。
2、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测量
实际工作中服务对象的目标是被分解成许多具体的行动和任务的,通过探究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完成完成哪些既定的介入任务也能确定介入的影响。
方法:按照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出几个目标,安排了任务,然后使用一个大家认可的等级尺度,例如5级制,来测量和计算出服务对象实现个人化目标的情况。如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辅导,面对单位倒闭下岗的事实;提供就业辅导等相关任务进行测量。运用5个等级尺度来测量任务的完成程度方法如下:
(0)没有进展(1)很少实现(2)部分实现(3)大体上实现(4)全部实现
将每项任务的最后得分加到一起,然后除以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就能确定完成或者介入行动成功的百分比。例如,如果有三个任务要去完成,而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是12(4×3),用得到的总分除去12,再乘100%就是完成任务的百分比。
3、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
由服务对象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包括填写问卷来表达到介入的看法。通过访谈、观察、记录已经服务对象对问题的说明、感受、看法中研究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介入的满意度。
第四篇: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
第一章
妇女社会工作:
1、定义:针对妇女在成长和发展中,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生活
中,遭受到的群体性和个体性问题而展开的社会服务性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以及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对象:妇女、儿童、男性、社会
3、内容:全体女性人口——“四自”教育、扫盲、技术、健康、合法权益、婚姻家庭
特殊困难人口——打工妹、家暴、单亲女性、失业女工
4、目标:赋义(认知观念)、赋权(环境)、赋能(内在素质)
5、特点:服务对象范围最广、核心目标是创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服务内容
往往与婚姻家庭问题相关联
6、价值原则:(1)普适性原则
(2)妇女社工的基本原则
A、不应该把妇女问题个人化,妇女的个人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
B、承认妇女有独特的生活经验
C、要依靠集体力量解决问题
D、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7、实务领域:(1)、公共领域: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政策、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教育制度、大众传媒
(2)、私人领域:自我价值观、美丽牢笼、婚姻的梯度效应、家庭
权力、家庭暴力
8、专业和传统妇女社会工作有什么不同?
9、对象为什么是妇女,而且大部分是中年妇女?
第二章
1、马克思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第二、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第三、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第四、妇女解放时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2、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的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
3、女性主义的主要论题(共同点)
社会性别、父权制、女性解放
4、社会性别理论
内容:
运用:第一、为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提供性别意识的训练,加
强他们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及认知度。
第二、训练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使用性别分析的工具,是他们意识到妇女与男性的目的诉求差异性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差异
性。
第三、将性别平等意识具体化、现实化、社会化。
第四、不断地向政府宣扬社会性别观点,促使政府将社会性别观点落
实到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
第三章
1、关于基变社会工作P110
内容:问题归因——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
介入技术——重视政治和组织的技术
实现目标的方式——集体与政治活动的实现
原则:集体行动,提升案主的自尊、自信,与案主一起奋斗
2、性别理论
主要内容:性别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A、性别与发展理论不就妇女的问题而谈妇女问题,而是关注性别关系,即在不
同条件下男性和女性的关系。
B、性别与发展理论把妇女看成是积极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发展接收者,但并不
假设妇女对他们的社会地位有着全面的知识与理解。
C、该理论具有整体观,从社会组织、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去理解社会某一
特定方面的构型。
D、发展被看成是个人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步的复杂过程。
E、该理论并不认为福利、反贫困或者平等是三个对立的不同选择,而是认为福
利和反贫困是平等的前提。
F、战略选择:WID关注妇女作为个体或集体对于现金收入的获得以及妇女组织
起来增强在经济系统中讨价还价的能力;而GAD强调妇女的自我组织以及提高他们在经济体系中的政治权力。
实践框架:社会性别计划,社会性别分析
3、运用赋权理论
赋权的重点是指向社会性别机制,是要完全改变那些使妇女处于社会性别屈从低位的结构。
赋权的三种方法:综合发展、经济上的赋权及提高思想意识。
4、优势视角——寻找资源
每个人与其所属的环境中,都存在一些有利于个体适应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服务对象时,必须协助服务对象看到这些有利资源,并发挥这些资源的影响力,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便能由另一个角度来解决。
5、女性主义干预的实务原则
A、妇女的问题应当被看做“在社会政治的框架内”,即“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B、传统的性别角色加剧了妇女成为受害者的危险。
C、干预是对服务对象的赋权过程。
D、服务对象的自尊应当被强化。
E、服务对象应当被鼓励基于自身的优势、属性、素质和成就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意识)。
F、服务对象需要评价和建立与其他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6、妇女社会工作者的个体意识
A、工作者自身的性别偏见或刻板印象
B、工作者与案主的权力问题
C、案主的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历程
D、关注女性的发展
第四章
1、三大方法比较合适为妇女哪方面提供服务
个案——
小组——
社区——
2、三大方法的过程特点、技巧和服务重点
个案:过程特点——体现社会性别视角
技巧——专业关系:性别敏感度(支持性技巧)
预估:问题归因 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个人问题--社会因素计划和实施
服务重点——A、理清案主的思路:问题排序解决方法
B、寻找案主的优势:本身不幸事件社会资源
小组:服务重点——A、工作者: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一个互助的体系
B、时刻利用小组过程
C、增强个别成员的能力
D、回顾
社区:服务重点——建立妇女支持网络(妇女志愿者为本、妇女自助互助为本、社区紧急支持网络)
3、妇女小组工作的形式:发展型小组、支持型小组、预防型小组
4、为什么小组工作特别适合妇女?
5、从事妇女社区工作的技巧
A、社区团体:接触妇女技巧(个人化—集体化)处理人际关系技巧(人际
互动)成员互动的技巧
B、社区组织
第五章
1、妇女的生命周期的构成及其构成标志
构成: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2、四大年龄层次女性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回归淑女、摄食障碍、性教育【性生理卫生(性病的传播途径)、性
道德(性伙伴间的自主性)】
青年期:社会适应障碍、人际关系适应、自我意识过于强化、性心理中年期:优势——观察力敏锐、意志力坚韧
劣势——缺乏自信、依赖感重、偏执、易受暗示和他人影响老年期:性别劣势和年龄劣势
3、各个年龄阶段妇女工作的干预重点和问题
青春期:回归淑女、摄食障碍、性教育【性生理卫生(性病的传播途径)、性道
德(性伙伴间的自主性)】
青年期:社会适应障碍、人际关系适应、自我意识过于强化、性心理就业指导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中年期:更年期综合症、抑郁、失业
生理心理上的调节,寻医问药;生活目标与态度的选择与调整,赋权 老年期:经济贫困、保障缺乏、婚姻问题、精神孤独、家务
自我调适,提供疾病、卫生知识、社区资源
第六章
1、怎样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婚姻家庭冲突?
夫妻失调、婆媳冲突、亲子关系
2、对于传统模式婚姻家庭工作的评析
目标:家庭为服务本位
问题归因:妇女个人(性格、能力)
家庭功能失调(角色分工等)
工作方法:培养持家技巧,子女教育,性格
评估:性别复制(妇女仍被禁锢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
3、纳入性别视角的婚姻家庭工作
关注重点:妇女问题的归因
个人改变与社会改变之间的联系
家庭冲突与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
关注婚姻家庭中存在的权利关系
第七章
1、妇女的需要、合法权益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需要:与男子同等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特殊保护
合法权益: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利
2、保护妇女的方法:
主管部门保护——行政方面
司法保护
妇女组织、工会、共青团
第五篇:社会工作婚姻家庭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婚姻家庭案例分析
案例一
1、基本情况 李斌,男性
出生年月:1989年9月19日 文化程度:职校肄业,目前无业 家庭地址:双辽支路某弄某号某室 上海市杨浦区人,与母亲同住,李斌因涉嫌聚众斗殴罪于2007年2月29日被上海市杨浦公安分局取保候审,2007年6月1日移送上海市杨浦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2、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李斌上初中时父母离异,因父亲在外地工作,李斌交由母亲扶养。母亲忙于工作,由外祖母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外祖母十分宠爱外孙子,父母与李斌平时交流较少。
2、生活经历
李斌一直在父母及家人的宠爱下长大,上小学时成绩一般,但能按时完成作业,也跟得上学校的学习进度。上初中后,父母离异,缺少对他的管教,李斌开始与学校内的一些不良青少年来往,耽误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2005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某职校,2006年年底由于屡次违反校纪校规,被学校劝退。2007年1月因涉嫌聚众斗殴罪被上海市杨浦公安分局取保候审。
3、学校评价
李斌的班主任对他的评价是: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但酷爱运动,体育很好。为人很讲哥们义气,平时待人讲究仗义,易冲动。
4、社区评价
李斌所在居委的干部反映李斌很少在社区活动,没有与社区居民发生过正面冲突。经社工、居委干部、当地民警与李斌及其母亲接触,发现李斌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悔改之意,其母也意识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故居委、民警、父母、社工四方一致同意组成帮教小组,对其实行诉前考察教育。
3、个案分析与预估
1、个人因素
案主年少单纯,18岁的他意志薄弱,容易冲动,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交往无选择,意气用事,爱打抱不平。
2、家庭因素
父亲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外祖母对其过分溺爱,家庭对案主缺乏正确地、及时的引导,平时与案主的沟通较少。
3、朋辈群体
由于上初中时案主被人欺负过,所以为了得到保护,加入了不良朋辈团伙。2007年1月,因帮朋友出头而参与了聚众斗殴。
案例分析:
一、生态系统理论分析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是处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的,这些系统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其中微观系统是对个体影响最为密切和重要的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朋辈群体。
1.家庭是微观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系统,很多行为规范和标准是儿童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获得的。青春期是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一个人的价值观大体在这个阶段形成。在案例中,李斌的父母在初中时离异,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家庭没有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化的功能。
案例中李斌是和祖母一起生活的,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有很多不利之处。第一:容易形成溺爱。祖辈家长往往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第二:思想观念陈旧。第三: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第四: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第五:祖辈在体力、知识上不如父母,造成权威不如父母,对叛逆孩子的管教更显无力。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欺负,造成比较自卑和自闭的性格,这种性格又进一步拉大了与同学的距离,更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这是李斌后来因为被欺负加入不良朋辈团伙的一个诱因。
2.学校中观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系统。现在的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个体难以受到学校老师的注意。学校安排的课程又多是为考试而服务,并没有很好的发挥社会化的作用。这样在学校中朋辈群体的影响会扩大。
3.朋辈群体也是中观系统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一个系统里,非正式的组织的影响力和正式的组织的影响力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上述学校作为正式组织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朋辈群体的影响力会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不良朋辈团伙”这个词本身具有很强的贬义色彩,我们可以把“不良朋辈团伙”按照专业化程度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专门的目的,另一类是没有专门的目的,前者指小偷团伙,抢劫团伙这一类,后者指没有什么专门目的只是聚在一起随机性的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容易被教化。案例中只把李斌作为案主,把“不良朋辈团伙”只作为一个负面的影响,如果可以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这个朋辈团体的性质,再进一步也把这个朋辈团体作为案主。
二、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按照优势视角,我们更应该去关注李斌的优点以及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中的资源,如何运用这些资源来达成改变,应付生活中的挑战。
三、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行为本身不是刺激直接导致行为,而是通过对刺激的看法来间接导致行为。所以找到了李斌的非理性信念并加以驳斥,使其获得正确的信念就可以改变他的行为。
介入策略
一、具体目标
1.改变李斌的非理性信念 2.恢复家庭功能
3.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4.开展朋辈群体的小组
二、时间安排
由取保候审到起诉中间有三个月时间。
三、活动安排(1)非理性信念的矫正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一次一天,共9次。所需人员:专业社工 活动目的:矫正李斌的非理性信念,树立健康正确的信念 活动阶段:
1.心理诊断阶段(第一次活动)
这是治疗的最初阶段,首先治疗者要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案主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案主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根据所属性质和案主对它们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分类,从其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
2.领悟阶段(第二、三次活动)
这一阶段主要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或症状是什么,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寻找产生这些症状的思想或哲学根源,即找出它们的非理性信念。
在寻找非理性信念并对它进行分析时要顺序进行:首先要了解有关激发事件A的客观证据;其次,案主对A事件的感觉体验是怎样反应的;第三,要案主回答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恐惧、悲痛、愤怒的情绪,找出造成这些负性情绪的非理性信念;第四,分析案主对A事件同时存在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看法或信念,并且将两者区别开来;第五,将案主的愤怒、悲痛、恐惧、抑郁、焦虑等情绪和不安全感、无助感、绝对化要求和负性自我评价等观念区别开来。
3.修通阶段(第四、五、六次活动)
这一阶段,治疗者主要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案主非理性信念。用夸张或挑战式的发问要案主回答他有什么证据或理论对A事件持与众不同的看法等等。通过反复不断的辩论,案主理屈词穷,不能为其非理性信念自圆其说,使他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开始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这一阶段是本疗法最重要的阶段,治疗时还可采用其它认知和行为疗法,如布置案主作认知性的家庭作业,或进行放松疗法以加强治疗效果。这一时期需要辩论的非理性信念有: A.哥们儿义气是否正确。B.遇到事情是应该靠法律手段解决还是打架斗殴 C.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
4.再教育阶段(第七、八、九次活动)
也是治疗的最后阶段,为了进一步帮助案主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信念,还要探索是否还存在与本症状无关的其它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使案主学习到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这样就达到建立新的情绪:如解决问题的训练、社会技能的训练,以巩固这一新的目标。(2)参加社区活动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一次一天,共10次。所需人员:李斌母子,李斌父亲,社工
活动目的: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区归属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体验当一个“好人”的感觉,获得正能量。活动安排:
1.和工作人员一起看望生病的老人。
2.帮助社区里的公益课外辅导班,做一些后勤工作,陪小朋友们玩耍。3.社区里有大型的联欢活动,请李斌帮忙做一些工作,在介绍工作人员时也把李斌介绍一下,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感受居民们的善意,增加他与社区居民的交流,树立他正面的形象。(3)亲子活动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一次一天,共10次。所需人员:李斌母子,李斌父亲,社工
活动目的:加强父母和李斌的关系,恢复家庭功能,让李斌从家庭中获得温暖。活动安排:
1.亲子活动是穿插在上述两个活动之中的,比如在看望生病老人时邀请李斌和李斌的母亲一起去,帮社区办联欢时邀请李斌和他的母亲一起去,在做活动的时候也会增加亲子之间的交流。
2.社工安排李斌、李斌母亲做一次亲子座谈,敞开心扉,深度交流感情。3.社工安排李斌、李斌父亲做一次亲子座谈,敞开心扉,深度交流感情。4.社工安排李斌、李斌父亲、李斌母亲做一次亲子座谈,敞开心扉,沟通一下如何能使李斌生活的更好,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案例二
[案主自述]大一时,我和许多新生一样盲目茫然、郁闷空虚。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快点找个女朋友吧!由于平常上课总喜欢窝在最后几排,于是,一位不幸的女孩即M落入了我的视线。我看她越看越美啊,好像似曾相识啊,她给我的感觉太好了,特别是她很有气质。我开始疯狂的想她,但从不外露,没有人知道。我不敢表白,甚至连正面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很害羞很害怕啊。我的“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啊,我怕表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没门!加上她又是我班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失败了,我以后怎么在班上混啊,俗话说得好,“兔子不吃窝边草”。尽管有一对成功的同班情侣向我作了“示范”,尽管我真的一天到晚想恋着她,我一直不敢捅破这层纸。后来听人说她有男朋友,我本不自信,这样一来,我就更不敢表白了,好像有了借口啊,自我安慰着。你知道我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br] 后来,身边一些人知道后,“怂恿”我大胆往前走。我仍旧疑虑重重,徘徊不前。一次生日聚会上,有一人说M现在没有男朋友。我忽然有了越雷池的勇气和决心。偶然地,在QQ上认识了无话不谈的莎,江汉大学的,灵感来了:叫她替我写和寄情书——我随便她怎么写,不过问不指导不干涉。莎寄出信后,最初几天我都不敢去上课了。我豹着胆打了电话到她寝室,问她态度,她拒绝了。我挂了。那段痛苦啊我不想再复述一遍了,好吗?[br] 但我并未死心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从不和她搭话,路上见了远远的躲之不及,或当作没看见、不认识:“冷酷到底”!我是个没用的人,胆怯懦弱的人。不是没有机会的,比如有一次搞调查,但是,我始终无法迈出当面和她表白的勇敢一步,因为我感觉自己太烂了,感觉她对我一点好感都没有,配不上啊。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她啊。矛盾啊痛苦啊那种滋味真叫折磨人!我知道了什么叫刻骨铭心。[br]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道理我也懂的,可我总会钻牛角尖,自怨自艾,吊死在一棵树上。迷茫啊!
案例分析
一、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年期的孤独感
根据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自我同一性是自己认识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所想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相反,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如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但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角色。由于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第六个阶段是成年期,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独感。
案例中的男生正是处于这两个时期的交界地带。首先他因为没有很好的角色认同,所以会盲目茫然,郁闷空虚,空虚是导致他想谈恋爱的原因之一。另外男生羞怯、自卑、怀疑自己、做事犹豫,是前四个阶段所导致。可能的原因有:0-1岁产生的不信任感,2-3岁形成的羞怯感,4-5岁形成的内疚感,6-11岁形成的自卑感。11-18岁形成的角色混乱。18岁以后由于爱情失败产生的孤独感。
要帮助他解决问题就要回顾他生命早期的重要事件,看看什么事件对他产生影响,然后通过重演事件、发泄情绪等方法帮助他克服以前事件的影响,建立健康的人格。
二、心理动力分析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具有普遍性。和成人相比,儿童感到自己的孱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弱小的儿童的身上,即使是成人,也会通过社会比较产生自卑感。因此,自卑感具有普遍性。当一个人感到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这时,自卑感就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自卑感有时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强大的自卑感有时会把一个人压倒,此时,他就自暴自弃,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这种无法克服和摆脱的自卑感发展为严重的自卑情结,此人的神经症就产生了。自卑感人人都有,它可以导致神经症,也可以产生成就的动力。
案例中的男生有自卑感,自卑感困扰着他,但是如果加以引导,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他进步的动力。
三、非理性信念
案例中的男生有很多非理性信念,比如糟糕之极,他认为自己糟糕透了;他还因为求爱失败而不敢和那个女生交流,其实求爱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求爱失败后也总在矛盾的思想里。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改变了这些想法,他的行为也会改变。
介入策略
一、具体目标 1.帮助案主改变非理性信念 2.帮助案主克服自卑情绪
3.帮助案主释放情绪,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4.帮助案主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
二、时间安排
三个月,按十二周算,以月为单位,每月数次谈话,第一个月谈话次数多一些,一周两次,第二个月一周一次,第三个月两周一次。
三、谈话阶段
1.第一周,建立信任关系,释放情绪,缓解压力。
2.第二周,驳斥非理性信念。通过驳斥非理性信念来把案主从矛盾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需要驳斥的非理性信念有: A.自己真的很差
B.恋爱失败就不敢再和她交流 C.是否因为空虚寂寞而恋爱
3.第三周至第六周,和案主回想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分析影响案主的事件,通过重演,疏导等方法打开案主的心结,帮助案主建立健康的人格。
4.第七周,传授给案主一些社交的知识和方法,鼓励案主积极的与他人交往。
5.第八周,继续传授给案主社交的知识和方法,鼓励案主积极的与他人交往。
6.第九周,联系学校老师,请老师给案主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或者负责组织一些小活动。社工预先和案主沟通,告诉他一些怎样表现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以完成在同学面前的一场比较成功的表现,获得自信心。
7.第十周,帮助案主确定自己的一个短期目标,然后鼓励案主努力完成。
8.第十一周,帮助案主确定自己的长期目标,鼓励他将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确定的目标上。
9.第十二周,帮助案主确定自己的长期目标,鼓励他将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确定的目标上。准备结案,处理离别情绪,对案主表示赞赏和鼓励。
案例三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姓名:F(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来访者性别:女。来访者年龄:21岁。
来访者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来访者主要症状: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二、个人陈述
“我和我男朋友L是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我们不顾老师和双方家长的反对恋爱了。高中毕业以後,虽然没有考进同一所学校,但都在这座城市,我们俩都很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基本上默许我们之间的来往了。”
“虽然我们学校之间距离很远,但刚上大一的时候L每个星期都会来我的学校找我两、三次。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後来他来找我的次数慢慢变少,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半个月才来找我一次,基本上都是我去找他,但是我找他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於是我们就经常开始争吵。”
“随著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觉得累。很多时候想到了分手,但是又真的舍不得这段将近两年的感情。”
“後来有一次我偷偷查了L的手机通话清单,发现他跟一个女生来往很密切,我给那个女生打电话,骂了她。我当时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我完全想象不出来自己会像个泼妇一样骂人!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後,说我是无理取闹,跟我提出了分手。我追问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他说是学校社团的事情才联系的。我不相信,继续追问,他就根本不解释了。我去找他,他也总是找藉口不想见我。”
“到现在,我们已经半年多没有联系过了。但是我心裏面还是放不下他。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啊!分手之後,他并没交其他的女朋友,所以我想那件事情是我误会他了,我很後悔。如果当初我能冷静些,就不会和他分手了。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越想越放不下他,越想越难受。每天心情都很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于好。什麽都没有心情做:也不想上课,也不想和同学交往。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我已经变得完全不象自己了!这真的很恐怖,我不想这样。”
案例分析
一、非理性信念
案例中的女生有非理性信念,纠正她的非理性信念才会引起她的改变。比如“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就是典型的糟糕之极的想法。
二、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认为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和潜能。所以,要对人的本性、潜能抱有乐观的态度、十足的信心。深信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挖掘、发展自己的潜质,要以当事人为中心,使案主独立自决,达到自我实现。案主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感情的失败导致她拥有一个偏低的自我观念,不能接纳自我。要解决问题就要帮助她释放负面情绪,进而帮助她重新认识自己,建议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
介入策略
一、具体目标
1.建立信任关系,帮案主释放负面情绪 2.驳斥非理性信念
3.重新认识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二、时间安排 两个月,计八周。
三、介入阶段
1.第一周,谈话两次,建立信任关系,帮案主释放负面情绪。2.第二周,谈话两次,驳斥非理性信念,需要驳斥的非理性信念有 A.恋爱失败就意味着自己一无是处。B.自己很差。C.过去比现在重要。
3.第三周,谈话两次,引导案主重新认识自己,使案主看到自己的优点,增加对自己的肯定。
4.第四周,谈话两次,引导案主重新认识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5.第五周,谈话两次,鼓励案主主动与同学交往,并提供一些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6.第六、七周,每周谈话一次,巩固案主积极的自我概念,继续鼓励案主与同学交往,并发展健康的社会兴趣。
7.第八周,谈话一次,巩固效果,准备结案,处理离别情绪。并表达赞赏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