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检查总结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检查总结
从#年开始,国家对西部地区农村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是党和政府关心农村教育,在“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重要举措,是关心教育工作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对于###这样一个纯农业的贫困县来说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深远的大事。为保证这项机制的深入贯彻落实,###纪检委、监察局、纠风办会同财政、审计、教育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深入各农村中小学校调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8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22所,在校学生9328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中小学学生8744人。
为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顺利实施,县财政严格执行自治区规定的经费补助标准,于2月28日将#年第一学期公用经费、学杂费补助共计59万元全部拨付到各乡(镇)财政所和学校帐户。其中学杂费补助资金39.5万元,按县城中学130元/人,县城小学和农村中学100元/人,农村小学70元/人的标准予以补助,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公用经费19.5万元,按中学60元/人,小学50元/人的标准予以补助,已全部拨付到位。价值73.4万元的免费教科书在开学初全部发放到学生手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6.01万元已于4月份全部拨付到位。1月-6月,县财政公用经费补助共46万元,其中41万元用于玉尔其乡中心小学建设工程。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县主要领导及时听取县教育、财政部门的专题汇报。成立了了以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纪检、监察、财政、教育等部门负责人成员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负责具体工作。并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对资金划拨、补助标准、纪律监督、违规处罚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
2、加强培训,正确把握“新机制”精神
首先,教育局举办了由全县各中小学校长和学校财务人员参加的培训班,学习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办法》(财教[#]5号)等文件精神。其次,各学校迅速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领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精神和内容,深刻领会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意义,准确掌握其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增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多种形式宣传到位
一是从县到局到校多层次召开会议,传达《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办法》及《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二是利用县有线广播电视进行宣传,老百姓晚上打开电视就可以了解这一新的优惠政策。三是利用宣传品深入乡镇、村进行宣传,特别是学校在开学报名做到了“四有”,即有墙报、有横幅、有标语、有张贴画,并向每一位学生发放宣传卡片。
4、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的有效落实,把上级经费落实到位,使广大农村孩子和学校都能公平地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县纪检监察、财政、教育等部门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作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要求各
学校严格按自治区统一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收费标准执行,并将免费项目、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向社会进行公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除按规定收取作业本费外,没有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三、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
#年1月-6月,县财政共拨付公用经费59万元,寄宿贫困生生活补助6.01万元,伙食费2.7718万元。各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合计46.1726万元,其中:办公费25.9829万元、水电费3.4189万元、电话费0.8813万元、维修费
4.1607万元、加油费0.6798万元、差旅费0.6026万元、培训费2.3043万元、劳务费0.7619万元、复印费0.7516万元、图书资料费0.4159万元、奖金0.047万元、办公购置费1.5631万元、其他费用4.6022万元。
从使用情况来看办公费、培训费、水电费、维修费支出较多,图书资料费、奖金费用支出较少。没有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和发放教师工资补贴、教职工福利等方面的开支。
四、存在的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宣传力度不大,个别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经费的拨付渠道、使用范围不清楚。
2、对一些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教学办公用品及设备的采购,没有向县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教育局自行购买。
3、公用经费使用情况透明度不高,大多学校没有将公用经费的使用情况向师生和群众公开,缺乏社会监督。
4、公用经费的使用没有建立独立帐目,与业务经费、预算外收入等资金混在一起,不能体现专款专用。
五、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宣传力度,使党和国家的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
2、要加强对教师和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对国务院和自治区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配套规定、办法等,进行认真学习、吃透精神,严格执行。
3、各学校要严格公用经费使用范围,建立公用经费使用独立帐目,便于管理和监督。
4、各学校要定期向师生和社会公布公用经费的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检查总结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检查总结
从#年开始,国家对西部地区农村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是党和政府关心农村教育,在“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重要举措,是关心教育工作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对于###这样一个纯农业的贫困县来说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深远的大事。为保证这项机制的深入贯彻落实,###纪检委、监察局、纠风办会同财政、审计、教育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深入各农村中小学校调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8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22所,在校学生9328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中小学学生8744人。
为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顺利实施,县财政严格执行自治区规定的经费补助标准,于2月28日将#年第一学期公用经费、学杂费补助共计59万元全部拨付到各乡(镇)财政所和学校帐户。其中学杂费补助资金39.5万元,按县城中学130元/人,县城小学和农村中学100元/人,农村小学70元/人的标准予以补助,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公用经费19.5万元,按中学60元/人,小学50元/人的标准予以补助,已全部拨付到位。价值73.4万元的免费教科书在开学初全部发放到学生手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6.01万元已于4月份全部拨付到位。1月-6月,县财政公用经费补助共46万元,其中41万元用于玉尔其乡中心小学建设工程。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县主要领导及时听取县教育、财政部门的专题汇报。成立了了以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纪检、监察、财政、教育等部门负责人成员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负责具体工作。并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对资金划拨、补助标准、纪律监督、违规处罚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
2、加强培训,正确把握“新机制”精神
首先,教育局举办了由全县各中小学校长和学校财务人员参加的培训班,学习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办法》(财教[#]5号)等文件精神。其次,各学校迅速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领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精神和内容,深刻领会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意义,准确掌握其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增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多种形式宣传到位
一是从县到局到校多层次召开会议,传达《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办法》及《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二是利用县有线广播电视进行宣传,老百姓晚上打开电视就可以了解这一新的优惠政策。三是利用宣传品深入乡镇、村进行宣传,特别是学校在开学报名做到了“四有”,即有墙报、有横幅、有标语、有张贴画,并向每一位学生发放宣传卡片。
4、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的有效落实,把上级经费落实到位,使广大农村孩子和学校都能公平地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县纪检监察、财政、教育等部门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作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要求各学校严格按自治区统一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收费标准执行,并将免费项目、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向社会进行公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除按规定收取作业本费外,没有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三、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
#年1月-6月,县财政共拨付公用经费59万元,寄宿贫困生生活补助6.01万元,伙食费2.7718万元。各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合计46.1726万元,其中:办公费25.9829万元、水电费3.4189万元、电话费0.8813万元、维修费4.1607万元、加油费0.6798万元、差旅费0.6026万元、培训费2.3043万元、劳务费0.7619万元、复印费0.7516万元、图书资料费0.4159万元、奖金0.047万元、办公购置费1.5631万元、其他费用4.6022万元。
从使用情况来看办公费、培训费、水电费、维修费支出较多,图书资料费、奖金费用支出较少。没有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和发放教师工资补贴、教职工福利等方面的开支。
四、存在的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宣传力度不大,个别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经费的拨付渠道、使用范围不清楚。
2、对一些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教学办公用品及设备的采购,没有向县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教育局自行购买。
3、公用经费使用情况透明度不高,大多学校没有将公用经费的使用情况向师生和群众公开,缺乏社会监督。
4、公用经费的使用没有建立独立帐目,与业务经费、预算外收入等资金混在一起,不能体现专款专用。
五、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宣传力度,使党和国家的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
2、要加强对教师和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对国务院和自治区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配套规定、办法等,进行认真学习、吃透精神,严格执行。
3、各学校要严格公用经费使用范围,建立公用经费使用独立帐目,便于管理和监督。
4、各学校要定期向师生和社会公布公用经费的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篇: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改革专项检查情况通报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在2007年秋季开学前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教财函[2007]40号)的要求和省里有关的工作部署,各州(市)教育、财政部门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在此基础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委托昆明华信华昆会计师事务所、云南云达会计师事务所和云南银信鼎立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对16个州、市进行了抽查,对各州(市)30%~40%的县(市、区),以及每县50%~60%的中心校及中学进行了重点检查。同时,审计署特派办对镇雄县、澜沧县、富源县、沾益县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省审计厅对红河、德宏2个州的12个县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现将审计调查和专项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前,我省农村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教科书费等的情况较为普遍,基层财政部门由于财力所限无法安排学校公用经费或很少安排公用经费的情况大量存在。学生上不起学,学校难以为继的情况长期制约着我省农村教育的发展。
2007年,中央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部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免除学杂费,由财政对学校提供免除学杂费补助,并按较高标准安排公用经费补助。省里配合中央政策于2007年大幅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并扩大补助范围。
两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全省129个县(市、区)已有121个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省610.2万名农村学生免除了学杂费,近2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得到了生活费补助,261万名贫困学生享受了免费教科书政策,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学校运转的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多数县公用经费投入比改革前增幅达2倍以上。党中央、国务院这项惠民政策深入民心,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社会反响巨大。同时,各级政府及教育、财政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改革政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为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领导,云南省成立了由省政府高峰副省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具体指导和协调。各州、市都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统筹组织领导全州(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二是为让新机制的实施有章可循,规范运行,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各州(市)、县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确保了各项政策的落实。
三是有分担任务的州(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配套资金基本到位。
四是开设专户,资金直拨到县,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为加强我省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提高资金支付效率,省级要求各县在财政部门开设了“中央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资金”和“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资金”两个特设专户,中央和省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通过国库直接拨付到县级专户,实行封闭运行,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和及时。
五是规范农村中小学的收费工作。各县(区)、乡、校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建立了公示牌(栏、墙),将学校的收费项目、标准、批准文号、举报电话等向社会公示,严格执行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
六是各州(市)、县教育、财政部门都按照全国保障办和省级有关部门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做好保障机制各项政策的宣传工作,让人民群众都了解、熟悉政策。同时,多次组织保障机制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
二、目前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审计署、省审计厅的审计调查和此次检查中实地抽查的结果来看,全省保障机制实施的各个环节中不同州(市)、县(区)存在不同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整改完善。
(一)部分州(市)、县(区)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管理和使用不规范
1.玉溪市未到位2007年春季免杂费补助资金192.37万元及公用经费补助资金164.8万元;西双版纳州未及时拨付2007年春季省级免杂费补助资金99.45万元及公用经费补助资金98.72万元。
2.大理州的大理市,丽江市古城区,公用经费中列支教师补助费、超课时补贴、代课老师补助、接待费等。陇川县、盈江县教育局分别从各学校的“一免一补”资金中抽取31.05万元和25.51万元,用于偿还由县教育局统一购买的计算机款。
3.昆明市寻甸县羊街教育管理委员(中心校)2006年各校的教职工补助在义务教育专户中列支了0.62万元;2007年各校的教职工补助在义务教育专户中列支了2.4万元。昆明市安宁市草铺中学从代收学生资料费中支付纸款0.64万元(学校说明为学生用);用乡财政拨入补助中支付教师考察费4万元。
4.福贡县第一中学和福贡县第三中学存在学校购买的复印机、打印机等仪器设备未通过正常的政府采购进行。
5.资金拨付程序不符合规定。文山州西畴县、麻栗坡县、富宁县、广南县、砚山县,普洱市江城县,红河州开远市、石屏县将免学杂费、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由县财政局(或教育局)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再下拨学校。
(二)部分州(市)、县(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落实不到位,存在擅自降低标准,扩大补助范围的现象
1.分担资金未到位情况
根据《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实施意见》要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省、州(市)共同分担。省级和各州(市)分担比例如下:昭通市、文山州、德宏州、怒江州、临沧市全部由省财政承担;保山市、丽江市、思茅市由省与州(市)按8:2分担;楚雄州、版纳州、大理州由省与州(市)按6:4分担;曲靖市、红河州由省与州(市)按5:5分担;昆明市、玉溪市由市级财政全部承担。
经检查,玉溪市未到位分担资金714.52万元(除红塔区外,玉溪市尚未执行新标准);普洱市未到位分担资金278.16万元;西双版纳州未到位分担资金104.31万元;临沧市应由市财政配套的244.41万元,仅落实了94.08万元; 大理州州(市)、县级分担资金753.89万元尚未落实下达;丽江市明确市、县分担比例为:古城区、华坪县由县(区)承担,永胜县、宁蒗县、玉龙县由市、县级承担。市财政局年初预算已安排50万元,但资金尚未到位。宁蒗县分担资金未到位。
2.补助资金发放不规范
(1)迪庆州:将生活费补助资金范围扩大到高中和中专,超出义务教育补助范围;补助资金未及时发放给学生。
(2)普洱市:澜沧县2所学校违规使用生活费,一是县民族中学将22.61万元生活补助费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二是糯扎渡镇中学2007年向4名政府干部子女发放贫困生生活补助,不符合政策规定。
(3)文山州:为了巩固普九成果,保持学生稳定,文山县将小学生活费补助标准降低到了150元/每生每学年。
(4)大理州:从抽查的乡、镇中心学校所辖初中、小学反映出的情况来看,2006年,部分小学存在对补助标准进行调整的情况;最高200元,最低84.8元。
(三)部分州(市)、县(区)资金拨付不及时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德宏州陇川县教育局会计核算中心滞留资金90.02万元,德宏州潞西市财政会计核算站滞留资金86.86万元。昭通市镇雄县、曲靖市富源和沾益县共滞留义务教育资金1202.35万元。
(四)部分州(市)、县(区)多报补助学生数 2005-2006学年,昭通市镇雄县多报学生数15553人,造成多申领专项资金228.05万元。曲靖市富源县2006年秋季多报学生数4367人,多申领经费79.91万元。
(五)免费教科书未按规定发放
丽江市宁蒗县存在免费教科书“先收后退”的现象,个别学校将教科书免费指标在所有学生中平均分配,红桥中心学校免费教科书1372人在所有学生中分配,大兴镇中心学校免费教科书858人按班级进行分配,宁利中心学校免费教科书826人剔除干部子女后按班级平均分配,新营盘中心学校免费教科书1695人,免费教科书2006年528人、2007年532人平均分配。
(六)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存在的问题 1.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下拨到乡镇
大理州的云龙县、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将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下拨到乡镇,未按国库管理制度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
2.项目延迟、变更未及时办理手续
玉溪市峨山县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专项资金158.9万元,用于峨山县化念中学学生宿舍的建造。项目资金下拨后,玉溪市接省移民局通知,将在峨山县化念镇安臵昭通市电站移民,因居民增加,化念中学将重新规划建设。经县领导向玉溪市教育局反映,此项资金暂存县财政教育专户,待新中学规划后,再用于学校建设。
普洱市2006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由于2006年年底才下达计划、拨付资金,加之2007年普洱市自然灾害较大,故大部份项目至今未完工,也存在个别项目至今未实施的情况;墨江县2006年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共319.2万元,应排除11所学校的危房面积4520平方米,因学校撤并导致部分项目已不需要实施,为了合理使用项目资金,结合集中办学的实际,经墨江县人民政府以墨政复[2007]16号文批复,对建设地点和规模进行了调整。调整后,项目学校增至14所。
(七)部分县挤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昭通市镇雄县、普洱市澜沧县、曲靖市沾益3县中小学校挤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2127.92万元,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发放代课教师工资等。镇雄县各中小学从公用经费中列支基建资金1019.29万元,列支代课教师工资933.7万元,沾益县借用教育资金100万元支付办公楼工程款。
(八)部分学校存在乱收费现象
审计署在镇雄、澜沧、富源、沾益4县审计调查的60所学校均存在“一边免费、一边收费”现象,违规代收教辅材料费、保险费、体检费、校服费等3346.27万元。
三、整改措施
(一)根据中央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政策,请各地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认真修订和完善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制度规定,全面落实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要求,明确规定州(市)、县级教育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资金管理的权力和职责,从政策约束性上强化州(市)、县(区)级教育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开支、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二)州(市)政府应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视,对地方配套资金尽快做出合理安排,及时划拨相关经费,保证学校正常运作,保证学生补助能及时发放。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县(区)级财政要视情况采取预拨资金等办法,确保学校运转资金及时到位。
(三)各州(市)教育、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县(区)教育、财政部门业务培训和指导,督促县(区)教育、财政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对各学校深入调研和检查,制定县教育局和中心学校一级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经费开支、使用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统一模式,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四)各县(区)教育、财政部门应加强财务人员会计基础规范的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加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学习,保证学校财务状况真实、完整。促进会计核算的合规、合法性,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五)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食堂监督管理,加强对食堂采购、烹制、质量、安全等各环节的监督检查,不得在开办食堂过程中将不必要的费用转嫁到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身上;同时应加强食堂的会计核算工作,纳入学校预算管理。
(六)学校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从严控制接待费等费用的开支数额,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学校应将学生生活补助资金及时补助到学生手上,不得滞留在学校。
(七)多报学生数套领专项资金的县要做出检查。在下达2008年保障机制资金时,将扣减多报学生数及相应资金,并扣回2007年套领的资金。
(八)对已经安排但未拨付到学校或学生的各项经费,要及时按程序拨付到位,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被挪用的经费,各级教育、财政部门在3月份以前负责归还。
(九)各州(市)、县教育、财政部门及学校应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及时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于2008年3月1日上报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
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财政厅
二OO八年二月十三日
第四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
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改革工作宣传计划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宣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县局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为依据,多措并举,广泛深入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围绕建立新机制、采取的新举措,宣传改革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此推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和参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为深入推进我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宣传内容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实施步骤、经费分担和有关保障措施。
三、宣传方式
(一)宣传月集中宣传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确定四月、九月每年两次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月,多措并举开展宣传。
1、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政策,解答问题。
2、悬挂和张贴标语。发挥中小学分布广、布点多的优势,在繁华
路段和人口密集地区利用标语、横幅、板报、专栏、发放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切实做好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宣传。
3、利用校长问卷、教师问卷、财会人员问卷、学生问卷等测试方式,了解校长、教师、财会人员及学生对义保政策的掌握情况。
(二)利用多种载体广泛宣传
1、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宣传职责。各中小学以校为单位,在开学之初专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设立政策咨询站和家长会等形式,对新机制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师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2、严格公示制度。各中小学在新学期开学时要将新机制基本内容、国家补助情况、按规定仍可收费的项目和经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义保政策进课堂。各中小学要把义保知识宣传工作纳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积极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使义保政策深入人心。
(三)公布中心校咨询电话,热情解答有关新机制的政策,协助解决有关新机制方面的问题。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中小学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同时明确职责分工,采取有力措施,把党和政府这项惠及当代、泽及千秋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各中小学要结合本地义务教育经费保
障机制改革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工作方案,有计划、有重点、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宣传,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知晓度。
(三)实事求是,务求实效。各中小学要认真制定宣传报道计划,通过开辟专栏、设立专题、跟踪报道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好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改革舆论氛围。要创新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和宣传载体,切实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各中小学宣传工作相关材料于四月底和九月底分别报送镇中心校。
中心学校2012.4.12
第五篇:小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总结
老山小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总结
在本月初,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群众知晓度和满意度》和中心校《2016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老山小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方案。在全体小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一个月大张旗鼓的宣传,群众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现将本阶段宣传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宣传进村。重点向本村村民、学生宣讲政策,解答问题,向全社会进行深入集中宣传。
2、向在校学生发放“义保知识宣传卡”。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知识统一印制在“宣传卡”、“宣传单”上,简单、清晰地标明国家免补的项目,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
3、发布公开信。给每位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介绍新机制的具体内容,2016年春秋季开学后不再收费的项目和仍然收费的项目、依据和标准。
4、悬挂条幅和张贴标语、口号。在村部、繁华路段和人口密集地区利用标语、横幅多种方式,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进行宣传。
5、在校内利用班级黑板报、校内宣传栏、晨会、校会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义保政策。
6、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搞好宣传工作,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要在原有宣传形式的基础上,增加宣传时效,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把政策交给人民群众,让他们切实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将以更加完善的服务体制继续推行教育民生工程,巩固提升教育民生工程质量,发挥教育民生工程的长久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