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设立与法律地位
行政诉讼法第27条规定:“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行政诉讼的核心任务是对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制度是由行政诉讼的特有性质决定的,它是与行政诉讼其他制度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的一项诉讼制度。它同样应紧紧围绕着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这一中心内容,纠正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各种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使整个社会管理得以有效进行,实现行政诉讼的根本目的,究竟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才是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如何,具体应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立和把握它的法律地位: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是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的利害关系人,既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是行政机关。“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已经或将会产生实际影响,这种利害关系包括不利的关系和有利的关系,但必须是一种已经或者必将形成的关系。这就是说,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两个以上利害关系人,提起行政诉讼的一部分利害关系人是原告,而未提起行政诉讼的另一部分利害关系人是该案中的第三人,它既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是行政机关,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各种行为主体间的利害关系,确定他们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本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群体日浙趋于多元化,作为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仅可能因违法而使诸多的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直接或间接遭到损失,而且可能影响其它行政主体的合法权益。只有加大司法机关的监督力度,由司法机关有限度地逐步解决行政违法的责任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依法行政,这就非常有必要把与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有关的行政机关列为第三人。即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有着意义的联系,法律在赋予直接受被告具体行政行为的影响的相对人以原告资格起诉时,也应当赋予那些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却不具备被告资格的行政机关以第三人资格来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二、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未申请的,法院有通知其参加诉讼的职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的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涉及两个以上利害关系人,其中一部分利害关系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没有起诉的其他利害关系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行政审判的对象是被告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办事,而且职权的行使也要符合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只要其行为有违法或不当的地方,便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给相对方造成损失时还应予以赔偿。行政诉讼第三人未申请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有通知其参加诉讼的职责,该司法解释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该条款是说人民法院发现原告起诉时遗漏了被告或者有意不告,需要追加被告参加诉讼时,亦应尊重原告的诉讼权利,须征得原告的同意。如果原告不同意追加应当追加的被告,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应当追加的被告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又如具体行政行为经过上级行政机关复议后,如维持原决定,相对人不服复议决定起诉,原行政机关为被告,这时如果把复议机关列为第三人,可以能够促使其履行职责,实现依法行政,同样也可以帮助法院迅速调查取证,明确行政机关各自职权范围,界定其行为是否合法,人而提高行政效率和法院的办案率。
三、行政诉讼第三人可以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主张,可以与原告或者被告的诉讼主张不同,也可以与其中一方的主张一致,对法院一审判决不服,可以提起上诉。行政诉讼第三人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裁判可能对第三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对这种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保护能够实现行政诉讼的最终目的,实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国家权利义务的平衡。利害关系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范围,是具有行政诉讼意义的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只要有利于第三~利的保护,有利于国家对整个社会的管理,这种利害关系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均应包括在第三人制度所涉及的范围之内。这种法律关系既有第三人与被告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也有第三人与原告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还包括第三人与原告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第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行政诉讼第三人不象民事诉讼的第三人那样,与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存在着实体法律关系,它参加诉讼不能以本诉的原、被告为共同被告,也不是必然站在本诉的原、被告其中的一方,其参加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它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而是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诉讼参加人。它参加诉讼是因其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利害关系,而对被告争议权的无独立请求权,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权,该司法解释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第三人有权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主张,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有权提起上诉”。
第二篇: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权利
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有关审判解释规定,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主要有:
1.参诉权利。第三人有权申请或依法院通知参加原被告之间已经开始并尚未结束的行政诉讼及行政赔偿诉讼。人民法院遇到有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应当向第三人及时送达参加诉讼通知书。第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2.诉讼主张权利。第三人有权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主张。
3.提起诉讼权利。第三人有权对被告在一审期间改变后的行为提起诉讼。被告在一审期间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应当书面告知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当告知(或送达)(原告或者)第三人。(原告或者)第三人对改变后的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就改变后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
4.答辩权利。有第三人参加的诉讼,人民法院在规定期限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第三人,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辩状及有关材料。第三人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5.对撤诉提出异议的权利。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的,第三人有提出异议的权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8)2号)规定,“第三人无异议”是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的必备条件之一。反之,第三人有异议,法院就不得准许原告撤诉。
6.举证权利。法院应当发给第三人(供原告、第三人举证使用的)举证通知书,以便其行使举证权利。第三人的举证期限于交换证据之日届满。第三人可以在证据交换时,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在四川境内,第三人在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中依法提供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作为工伤认定决定依据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采纳。人民法院根据第三人提供的证据证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的,可以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但是,在江苏境内的工伤认定行政诉讼,第三人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7.申请调取证据权利。第三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证据,在提供有关证据线索后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其他有关证据。比如,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被告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或者拒绝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或者)应第三人的申请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取证据。
8.申请延期审理权利。在原告增加或者变更诉讼请求的情况下,第三人对此可以要求延期开庭审理,以便重新准备答辩或者补充证据。
9.上诉权利。对与第三人自己的实体权利义务责任关联的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有权提起上诉。
10.申诉和申请再审权利。第三人认为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可以提出申诉和申请再审。
11.与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平等享有的其他诉讼权利。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义务
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有关审判解释规定,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义务主要有:
1.按照法定程序和法院要求参加诉讼。比如,第三人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2.遵守法庭纪律秩序,服从法庭指挥。
3.对生效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所确定的第三人应承担的义务或责任,必须履行。
4.与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平等履行的其他诉讼义务。
第三篇:对设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思考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通说是指对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的结果,可能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的诉讼,常见的类型有:
1、买卖合同中因标的物不符合约定,迟延交付纠纷,如甲公司迟延交付彩电遥控器而使乙公司不能如期向丙商场提供彩电;
2、运输合同中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纠纷,如公交车因行人横穿马路而急刹车致乘客摔伤;
3、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因第三人不履行或瑕疵履行的纠纷;
4、企业承包经营对外发生的纠纷,如自然人a在承包b企业期间未能给付c企业货款;
5、消费者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纠纷,如消费者a在b商店购买c公司生产的质量不合格产品致其人身损害的;
6、无权处分的行为引起的纠纷,如a将朋友b委托保管的名画卖给c。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意义在于查清案件事实,分清责任是非,简化诉讼程序,有效利用审判资源,防止人民法院对同一事实作出互相矛盾的判决。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作了规定,但笔者认为该规定已不适应现代诉讼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概念不清楚,操作程序有缺陷《民诉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规定和定义都不确定。首先,“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与“参加诉讼”存在矛盾。因为案件处理结果应当在案件作出裁判时才能显现出来,没有处理结果,就无法确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否需要参加诉讼,而参加诉讼是参加到正在进行的他人诉讼之中,此时的案件尚无处理结果。可见,案件处理结果无法成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前提。其次,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必须进行再解释。有人认为,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民事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有人说成与原被告争议的标的有某种联系。最高人民法院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作了司法解释:
1、受诉人民法院对与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无直接牵连和不负有返还和赔偿等义务的人,以及与原告或被告约定仲裁或者约定管辖的案外人,或者专属管辖案件的一方当事人,均不该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
2、人民法院在审理产品质量纠纷案件中,对原被告之间法律关系以外的人,证据证明其已提供了合同约定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产品的,或者案件中当事人未在规定的质量议期内提出异议的,或者作为收货方已认可产品质量的,不得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
3、人民法院对已经履行了义务或者依法取得了一方当事人的财产,并支付了相应对价的原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外的人,不得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但是,这个解释不仅没有让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概念清晰起来,反而更加模糊了,该解释并没有明确定义何为“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被动性是司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司法的目的是给予各种利益主体提供公力救济,但是只有当事人提出请求的时候才会启动司法救济程序,对于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也不例外。对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现行《民诉法》没有规定法院可以通知其参加诉讼,而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民诉法》则规定法院可以通知其参加诉讼,这明显超越了司法被动性原则。虽然该法也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诉讼,但实践中基本上是法院以职权追加为主导。更为重要的是,人民法院为了达到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目的,在审理原被告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时,已将审查重点偏移到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一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上去,而且在作出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时,其内心已确认案件的处理结果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从而无一例外地判决被追加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实体责任。这种未卜先知,先入为主,先定后审的审判模式,严重地违背程序公正的理念。
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设立损害了第三人的利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十六条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一审中无权对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无权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者申请撤诉。这一规定限制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权利,将其与本诉中原被告放在了不平等的位置,违反了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平等是民法的最基本原则,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违背了这一原则,损害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利益。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有两种: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申请参加和人民法院依职权通知其参加。实践中无独立请求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无论哪种方式参加诉讼,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目的都是提出免除责任的抗辩事由,从而不承担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往往会承担较多的举证责任。同时由于人民法院通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侧重于查清案件事实,所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诉讼中常处于被调查者的地位,其被动承担的举证责任相对也会较多。
三、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设立有悖于相关法律原理及立法趋势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不符合诉的合并原理。诉的合并分为两种:
1、主体合并,如必要共同诉讼引起的诉的合并;
2、客体合并,如原告向被告提出两个以上的诉讼请求而引起的诉的合并。但不管怎样合并,其先决条件是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是同一类的,不同种不同类的诉讼标的是不可能合并的。所谓诉讼标的,是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并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权利义务关系。该权利义务关系的主体不涉及任何第三人。而有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的诉讼,势必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诉讼标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
人参加诉讼,也不符合合同相对性原则。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的诉讼,该第三人与本诉一方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和原被告间的法律关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关系,且必有一个是合同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根据这个原则,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和责任应由合同当事人承担,除法律和合同另有约定以外,第三人不对合同当事人承担合同双方约定的义务和责任。因第三人原因造成一方当事人违约的,该当事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该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后,可向第三人追偿,而当事人行使追偿权的前提是对对方当事人的义务履行完毕。可见,向第三人行使追偿权的诉讼只能另案提起,不能并入合同当事人已进行的诉讼中去。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有悖于目前立法趋势。除了《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合同相对性原则外,《合同法》第六十五条也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消费者权益保~》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该条第二款也有类似的规定。正在起草的物权法将明确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所谓善意取得,是指动产占有人无权处分其占有的动产,但却将该动产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则第三人依法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而无权处分人转让财产获得的非法所得,应属于不当得利返还给原所有人,如果返还不当得利不足以补偿原所有人的损失,原所有人基于侵权行为,有权请求无权处分人赔偿损失,但原所有权人不得要求善意第三人返还财物。善意第三人动产取得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保障交易安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正常的商品交换。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设立,与善意取得制度相矛盾。纵观现行法律及正在起草的物权法,均明确规定债权人应当直接向债务人提出诉的请求,而没有将原被告以外的人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
四、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先看两个案例:
1、如a百货公司起诉b彩电公司一批彩电图像不清晰且有严重的色差,属显像管存在质量问题,而b公司这批彩电的显像管是从c显示器公司购进。c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其可能提出的抗辩理由:b公司未能在质量异议期内提出异议,或者显像管符合与b公司约定的质量标准等。这时,法庭既要审理a公司与b公司的彩电买卖合同,又要审理b公司与c公司的显像管买卖合同。
2、甲演员与乙演出公司签定演出合同,丙观众向乙公司购票观看,但因甲演员乘坐的丁航空公司的班机误点而未能按时演出,若丙观众向乙公司索赔,法院通知甲演员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甲演员势必要申请丁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四人参加诉讼(姑且这样称呼),这样一来,法院在同一案件中审理如此众多的法律关系,难度是非常大的。在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的诉讼中,若要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通常裁判形式为:被告于xx日向原告承担民事责任(金钱、财物的给付及为一定的行为),第三人于xx日向被告承担民事责任。后一民事责任包含于前一民事责任,两者的内容往往是一致的。这种连锁递进式承担责任方式,给当事人的错觉就是第三人履行义务后,被告才有能力向原告履行义务。当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告与第三人就会在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先后顺序上相互扯皮,相互推诿,将严重损害原告的合法权益。由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一审中无权对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所以有些法院为了保护地方当事人的利益,往往随意通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堂而皇之地将民事责任转嫁给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从而大行地方保护主义之道。
五、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设立意义已经丧失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设立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它不外乎为了查清案件事实,分清责任是非,简化诉讼程序,有效利用审判资源,````防止人民法院对同一事实作出互相矛盾的判决。人民法院为了查清案件事实,分清责任是非通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是职权主义模式的体现。它过分强调了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忽视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问题。XX年四月一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突破了职权主义的影响,强调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要求当事人全面地承担举证责任,同时严格限定了人民法院收集、调查证据的范围。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体现职权主义模式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已无存在必要。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最有说服力理由是案件处理的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民法原理认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不可能与本诉当事人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充其量存在事实关系。一方当事人败诉,并不必然导致无独立请求权第三~益受到损害,两者之间没有特定的因果关系。本诉中,原告只要证明被告有违约行为或侵权行为的事实存在,如被告逾期交付。至于违约行为或侵权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告无须过问。被告所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没有违约或侵权行为,被告仅证明违约行为或侵权行为是由第三人原因造成的,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被告承担民事责任后,认为是因第三人原因造成的,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而追偿权的行使与否完全取决于被告,当被告行使追偿权后,第三人有权针对被告的追偿请求进行反驳。为了避免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不参加诉讼而导致人民法院对同一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本诉被告可以先起诉第三人,并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准予。采用中止诉讼解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问题,既有利于查清案件
事实,避免作出互相矛盾的判决,也有利于充分保护第三人的诉讼权利。如被告不愿意先起诉第三人,自己亦无充足证据证明自己没有违约或侵权行为的,应当视为举证不能而承担不利后果。综上所说,笔者建议在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取消有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条款。
第四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判断题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判断题
1.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根据法定方式进行或者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才能产生生效的行为。B.正确 2.行政行为被确认无效后即自始至终都不发生法律效力。B.正确
3.行政立法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A.错误4.行政许可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A.错误 5.行政强制的对象是行政相对方的财物和人身自由。B.正确 6.行政强制执行的对象仅为物和人。A.错误
7.行政主体因公共利益需要,单方面解除合同是行政合同消灭的原因之一。B.正确 8.行政指导是一种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方双方的意思表示行为。A.错误
9.申诫罚又称精神罚、声誉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谴责和警戒。B.正确
10.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和直属机构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关于行政处罚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罚款的行政处罚。B.正确
11.对于某一既违反公安法规又违反工商法规的违法行为,在公安机关作出罚款处罚决定以后,工商机关仍然可以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B.正确
12.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乡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A.错误 13.在一般情况下,警告可以适用于任何违法行为。B.正确
14.依照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能将行政处罚实施权委托给其他组织。A.错误
15.行政监督不直接引起法律后果的产生。A.错误
16.在政府系统内部,上级行政机关有权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而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没有监督权。A.错误 17.审计监督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B.正确
18.行政不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人员的违法。A.错误19.罢免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承担方式之一。A.错误
20.权力机关一般对行政机关不合法或不适当的决定、命令、规范性文件等抽象行政行为,采用撤销的方式,追究责任,实施监督,并有权对政府组成人员追究行政责任。B.正确
1.行政救济制度就是国家有关机关对行政争议作出反应,为解决争议,补救相对方受损权益而建立的。B.正确
2.对于行政机关来说,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系统内部自我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行政相对方来说,行政复议是对其被侵犯的权益的一种救济手段或途径。B.正确
3.行政复议不是一种行政行为。A.错误
4.行政复议不只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它还解决民事争议和其他争议。A.错误
5.一般情况下,与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可以成为行政复议申请人。A.错误
6.行政机关无论何种情形都不能成为行政复议申请人。
A.错误7.我国《行政复议法》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组织是被申请人。B.正确
8.《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A.错误
9.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B.正确
10.行政赔偿即行政侵权赔偿。B.正确
11.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和行政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侵犯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的,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国家均应承担赔偿责任。A.错误
12.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B.正确
13.某县税务机关委托某个体餐馆代征宴席税,餐馆老板超额征收,引发行政赔偿,此时,委托的县税务机关为行政赔偿义务机关。B.正确
14.行政先行原则是指在行政赔偿请求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之前,应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由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处理。A.错误
15.赔偿请求人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要求,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B.正确
16.行政赔偿诉讼不可以适用于调解。A.错误
17.我国赔偿诉讼的举证制度依《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应由被告即赔偿义务机关负免责、减责的举证责任。B.正确
18.追偿制度的实质就是国家代表行政机关对过失行政人员及受委托组织和个人的追偿权。
A.错误9.赔偿义务机关在行使追偿权时,应允许被追偿者行使抗辩权,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说明原因,举出理由,还可要求减免追偿责任。B.正确
20.在行政赔偿中,返还财产只能适用于物质损害,尤其是在物品失去控制的情况下。B.正确
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3、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4、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相对方申请为前提。5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6、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7、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制定规章权和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
8、机关的民事行为同公务行为可以根据各自行为的特征来确认:具有纵向管理性质的行为属于公务行为,具有平等有偿特点的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
9、依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司法行为三类。
10、行政行为通常具有的法律效力是公定力、确定力、约束力、执行力
11、行政立法依其权力来源不同,可分为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
12、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民主原则、效率原则
13、以许可的书面形式及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文件的许可
14、许可申请的审核一般包括程序性审核和实质性审核
15、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分配是指各种主要法律渊源形式在设定行政许可上的权力配置。
16、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17、根据行政许可法第60条和第61条的规定,行政许可监督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和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两种。
18、行政强制的对象是向对方的财物和人身自由
19、根据强制执行的对象分为财产、行为、人身三种执行方式
20、行政合同的缔结主要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直接磋商等方式
21、行政合同一般采用书面形式
22、行政命令式行政机关依职权进行的,对相对方科以义务的行为
23、以行政指导的功能差异为标准,可将行政命令分为规制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助成性行政指导
24、申诫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是警告和通报批评
25、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26、人身罚主要有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两种形式
27、行政监督属于行政行为,与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同等重要
28、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
29、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行政机关救济和司法机关救济 30、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理的办法
3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
32、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
33、行政侵权行为是构成行政赔偿责任的首要条件
34、追偿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后补”式的追偿:一种是“先陪后追”的方式
35、把复议作为行政诉讼的必经阶段,即复议前置原则,是一些国家行政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
36、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方式为开庭审理
37、我国行政诉讼所规定的管辖主要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
38、特殊地域管辖又可分为专属管辖和共同管辖
39、行政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40、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有不同的称谓。在第二审程序中,称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41、起诉应以书面方式,即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42、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原告
43、任命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得以调解为必经审理程序集结案方式。但是行政赔偿诉讼可以使用调解。
44、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有开庭审理和书面审理两种方式
45、行政案件的执行程序必须按一定的方式提起。提起的方式有申请执行和移送执行
46可定案证据的特征是: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
47、根据证据的变现形式,可将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48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具体运用于各种行政案件从而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记性审查的专门活动
49、行政判决分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两种
50、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的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
51、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在其自由裁量权限内,但背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
52、执行根据是指人民法院据以采取执行措施的生效法律文书
53、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即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由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使具有行政行为得以实现的制度。
第五篇:行政诉讼种类与要件
行政訴訟種類與要件
1有行政處分存在:訴願法§3;行政程序法§92
22告主張分存在與要件原告主張行政處分違法並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行訴法§4
撤銷訴訟
3經訴願程序而未獲救濟
原則:須經訴願或相當訴願程序
例外
提起訴願逾三個月:行訴法§4Ⅰ後段
延長兩個月不為決定
經聽證程序之行政處分
4法定期間內提起
送達後兩個月內或以逾三年者:行訴法§106
1原告所申請作為者為行政處分或特定內容之行政處分:行訴法§5Ⅰ
2原告之申請有法規之依據
3機關於法定期間內應作為而不作為:受理起兩個月:訴願法§2Ⅱ
怠為處分
4先經訴願程序
之訴
5需有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損害
6未逾越起訴之期間:類推行訴法§106
課予義務
1原告依法提出申請作為者為行政處分或特定內容之行政處分
之訴
拒絕申請之訴
2行政機關做成拒絕或駁回之處分
:行訴法§5Ⅱ
行訴法§5
3需有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損害
4先經訴願程序
存續之處分:確認無效
1確認對象為行政處分之違法或無效
已執行完畢:確認違法
2需先經行政程序
請求原處分機關確認無效:行程法§113
確認行政處分
原機關30日內未確達即可提起訴訟:行訴法§6Ⅱ
無效或無法之訴
3有受確認判決之法律利益
防止當事人濫訴
行訴法§6Ⅰ
作為權利保護要件
1對象為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
2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行訴法§6Ⅰ
確認法律關係存否之訴
學理上稱為確認訴訟補充性原則
3須已不得提起撤銷訴訟
行訴法§6Ⅲ
1須因公法上原因發生之給付:行訴法§8Ⅰ
2限於財產上之給付或請求做成行政處分以外之其他非財產上給付
一般給付訴訟
3主張違反給付義務損害原告之權利
4不屬於在撤銷訴訟中併為給付請求:行訴法§8Ⅱ
1合併請求財產上給付訴訟:行訴法§7
民眾為維護公益,就無關自已權利及法律上利益之事項
對於行政機關之違法行為
行訴法§9
其他訴訟類型
2公益訴訟
空氣污染防制法§74
法律有特別規定
水污染防制法§72、環境根本法§34
公民投票法§55、56、58
有法律上之依據
:行訴法§10
非傳統民事法院管轄之選舉罷免案件
3選舉罷免案件
無行政處分之介入
非屬於議會自律事項
五、訴訟當事人與訴訟參加
原告
當事人
被告機關:行訴法§24
行訴法§23
訴訟參加人:行訴法§41、42
自然人:能獨立以法律行為負擔義務:行訴法§27Ⅰ
訴訟行為能力
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非法人團體:以代表人或管理人:行訴法§27Ⅱ
選定當事人:由其中選定一人至五人:行訴法§29
共同訴訟
通常共同訴訟:行訴法§37
必要共同訴訟:行訴法§39
應在他人訴訟繫屬中
1必要參加
訴訟標的對於第三人及當事人一造必須合一確定
〔行訴法§41〕
經法院裁定命其參加
他人訴訟仍在繫屬中
2獨立參加
第三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因訴訟結果將受損害
訴訟參加
〔行訴法§42〕
需獨立參加訴訟
行政法院認其他行政機關有輔助一造之必要:行訴法§44Ⅰ
3輔助參加
行政機關或有利害關係之第三人亦得聲請參加:行訴法§44Ⅱ
訴訟繫屬中將訴訟告知因一造敗訴而有法律上利害關係之第三人
4告知參加
第三人無參加訴訟之義務
行訴法§47準用民訴§65
受告知而不參加或逾時參加者,視為已參加
六、第一審程序
1以訴狀依據「以原告就被告原則」向高等行政法院起訴
起訴流程
法律上顯無理由→判決駁回:行訴法§107Ⅲ
2受理後
無管轄權或依職權或聲請移送有管轄權之其他行政法院:行訴法§18
訴狀送達被告,命被告以答辯狀陳述意見:行訴法§108
其他
撤銷訴訟,原處分及訴願機關經行政法院通知後,應於十日內將卷證送交行政法院。
被告機關之判斷依據行訴法§24-26
1發生訴訟繫屬
2法院管轄恆定:以起訴時為準:行訴法§17
起訴效力
3當事人恆定:訴訟繫屬中訴訟標的移轉於第三人不受影響:行訴法§110Ⅰ
4禁止重複起訴:行訴法§115準用民事訴訟法§253
5實體法上發生效果:時效中斷
1必須以言詞辯論否則不得作成裁判:行訴法§188Ⅰ
2包括在期日間法院、當事人、其他訴訟行為人一切行為
言詞辯論
3當事人之聲明、聲請、提出攻擊防禦方法,及其他陳述或主張
4法院指揮訴訟、調查證據
5證人、鑑定人之陳述或各種報告
6過去採用自由提出主義,現改採適時提出主義
7規定於行訴法§120~132
通常為實體上
判決
以法定方式作成判決書
對外表示
1是否經言詞辯論
不經言詞辯論
裁定
非實體上事項
無一定格式、不一定是書面
撤銷訴訟認為原告之訴有理由
撤銷原處分自為決定
裁判
2自為判決
訴訟標的之行政處分涉及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給付或確認者
(行訴法§197)
行政法院得以確定不同金額之給付或以不同之確認代替
仿自日本法上制度
限於撤銷訴訟,發現原處分或決定違法
3情況判決
原處分或決定撤銷對於公益有重大損害
(行訴法§198)
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一切情事
得駁回原告之訴,但判決主文中諭知原處分或決定違法
七、簡易訴訟程序
1稅捐課徵事件涉訟,所核課之稅額在新台幣三萬元以下
2不服行政機關所為新台幣三萬元以下罰鍰處分
簡易程序之範圍
3其他公法上財產訴訟,其標的在新台幣三萬元以下
行訴法§235
4不服行政機關所為告誡、警告、記點、記次或其他相類之輕微處分
5依法律之規定應適用簡易訴訟程序
6例外:上述金額司法院得因情勢需要,以命令減為新台幣二萬元或增至新台幣二十萬元:行訴法§235Ⅱ
1得以言詞起訴、聲明或陳述:行訴法§231
2由獨任法官審判:行訴法§232
3裁判得不經言詞辯論:行訴法§233
簡易訴訟特別規定
4簡化判決書記載:行訴法§234
5上訴或抗告採用許可制,以所涉及法律見解具有原則性為限:行訴法§235
6舉行言詞辯論時,其通知書應说明是用簡易程序、當事人提出準備書狀之任意性及證據調查之廉价方法:行訴法§237
八、上訴、抗告、再審及重新審理
1須以得上訴之判決為對象:行訴法§238
2上訴全人未喪失上訴權
3須對於原判決不服
4未逾越上訴期間
上訴要件
5需遵守上訴程序
非以判決違背法令不得上訴:行訴法§242
6原判決違背法令
最高行政法院只進行法律審:行訴法§254Ⅰ
判決不適用法規
行訴法§243Ⅰ
1相對上訴理由
判決適用法規不當
判決法院之組織不合法者
依法律或裁判應迴避之法官參與裁判
判決違背法令之類型
行政法院於權限之有無辨別不當或違背專屬管轄之規定
行訴法§243Ⅱ
2絕對上訴理由
當事人於訴訟未經合法代理或代表者
(當然違背法令)
違背言詞辯論公開之規定
判決不備理由或理由矛盾
原則:不經言詞辯論
:
行訴法§253Ⅰ
1書面審理
法律關係複雜或法律見解紛歧
例外
涉及專門知識或特殊經驗法則
上訴審理原則
涉及公益或影響當事人權利義務重大
以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確定之事實為判決基礎
2禁止提出新訴訟資料
例外
以違背訴訟程序之規定為上訴理由
〔行訴法§254〕
以違背法令確定事實或遺漏事實為上訴理由
1上訴不合法定要件而不能補正→裁定駁回
上訴審之裁判
2上訴無理由→判決駁回
3上訴有理由→廢棄原判決:發回更審或自為判決
抗告是針對法院或審判長所為之裁定:行訴法§264
對象
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除別有規定外,不得抗告:行訴法§265
受命或受託法官之裁定原則上不得抗告,例外可提出異議稱為準抗告:行訴法§266
期間:於裁定送達後十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行訴法§268
抗告
通常程序以抗告狀向原裁定高等行政法院提出:行訴法§269Ⅰ
提出方式
簡易程序:以言詞提出,由書記官製作筆錄取代抗告狀:行訴法§269
抗告可提出新事實、新證據
1擬制抗告:應為抗告而誤為異議者,視為已提起抗告:行訴法§271
發生錯誤
2擬制異議:應提出異議而誤為抗告者,視為已提出異議
對象:確定終局判決的非常救濟手段
1糾正終局判決程序上之重大瑕疵
功能
2終局判決密切相關事實已經動搖,以致影響判決正確性
1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2判決理由與主文顯有矛盾
3判決法院之組織不合法
4依法律或裁判應迴避之法官參與裁判
再審
5當事人於訴訟未經合法代理或代表
再審事由
6當事人知他造之住居所,指為所在不明而與涉訟
(行訴法§273)
7參與裁判之法官關於該訴訟違背職務,犯刑事上之罪
8當事人之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或他造或其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關於該訴訟有刑事上應罰之行為,影響於判決
9為判決基礎之證物係偽造或變造
10證人、鑑定人或通譯就為判決基礎之證言、鑑定或通譯為虛偽陳述
11判決基礎之民事或刑事判決及其他裁判或行政處分,依其後之確定裁判或行政處分已變更
12當事人發見就同一訴訟標的在前已有確定判決或和解或得使用該判決或和解
13當事人發見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
14原判決就足以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
1對於因撤銷或變更原處分或決定之確定終局判決
2權利受損害之第三人
要件
3非因可歸責於己之事由,未參加訴訟
行訴法§284Ⅰ
4致不能提出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攻擊或防禦方法
無理由→以裁定駁回
審理結果
有理由→以裁定命為重新審理
行訴法§288
重新審理
不合法→以裁定駁回:行訴法§287
於知悉確定判決之日起三十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
期間
但自判決確定之日起已逾一年者,不得聲請
行訴法§284Ⅱ
原則:無停止原確定判決執行之效力
效力
例外:但行政法院認有必要時,得命停止執行
行訴法§291
九、保全程序、停止執行、強制執行
1為保全公法上金錢給付之強制執行
聲請原因
2未到履行期之給付,亦得為
行訴法§293
1已繫屬或應繫屬之高等行政法院
假扣押
管轄法院
2假扣押標的所在地之高等行政法院
行訴法§294
3標的如係債權,以債務人住所或擔保之標的所在地
假扣押之效果
1尚未提起給付之訴者,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提起
2逾期未起訴者,行政法院應依聲請撤銷假扣押裁定
保全處分:公法上之權利因現狀變更有不能實現或甚難實現之虞:行訴法§298Ⅰ
種類
定暫時狀態處分:於爭執之公法上法律關係,為防止發生重大之損害或防止急迫之危險而有必要:行訴法§298Ⅱ
假處分
1不能以本案訴訟達成目的,亦不能聲請
適用上
2行政機關得依法採取行政措施達成目的,亦欠缺保護必要
3行政處分不得聲請:行訴法§299
原則: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因提起行政訴訟而停止執行
原因:執行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且有急迫情事者
行訴法§116
停止執行
例外
繫屬中:法院得依職權或依聲請裁定停止執行
起訴前:法院得依受處分人或訴願人之聲請,裁定停止執行
1應先徵詢當事人之意見
行訴法§116Ⅲ
處理程序
2如原處分或決定機關已依職權或依聲請停止執行者,應為駁回聲請之裁定
1確定之撤銷判決
執行名義
2已確定之一般給付訴訟
(行訴法§305)
3依法成立之和解,及其他依法所為之裁定
4科處罰鍰之裁定
強制執行
一般債務人:應先定相當期間通知債務人履行;逾期不履行者,強制執行:行訴法§305Ⅱ
催告程序
債務人為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其他公法人:應通知其上級機關催促其如期履行:行訴法§305Ⅲ
1高等行政法院得設執行處:行訴法§306Ⅰ
執行機關
2囑託普通法院民事執行處或行政機關代為執行
1執行機關為法院:準用強制執行法
適用法規
2執行機關為行政機關:準用行政執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