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的党的领导人是(C)
A.毛泽东B.周恩来C.陈云D.邓小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C)
A.刘少奇B.陈云C.邓小平D.江泽民
3.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D)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c 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使市场(B)
A.调节整个社会生活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A)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C.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以“三资”企业为主体
6.在现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
A.量的优势上B.质的提高上
C.控制力上D.再就业上
7.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实行的制度是(A)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按资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按要素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8.在下列各种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指(C)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B.私营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
C.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D.“三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9.实行承包经营的某国有企业厂长,由于超额完成了利润等指标,除正常工资收入外,还
获得5万元按承包合同规定的奖励,这5万元收入就其性质来说属于(D)
A.按劳分配收入B.按资分配收入
C.超额劳动报酬即津贴收入D.机会收入,经营风险收入
10.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
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C)
A.11万元B.9万元C.7万元D.5万元
1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根本目的是(D)
A.调动一部分人的积极性B.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C.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D.实现共同富裕
12.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提
用出多长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B)
A.10年B.15年C.20年D.25年
13.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是(A)
A.资源节约型社会B.环境友好型社会C.和谐社会D.创新型社会
14.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中“生活宽裕”是(B)
A.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B.新农村建设的目的C.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D.新农村建设的条件
15.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味着(C)
A.发展速度已无足轻重B.增加GDP已不重要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D.产业升级越快越好
第二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
前些年东欧国家、俄罗斯和第三世界国家搞私有化运动,结果使国民经济严重衰退,社会分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有的甚至造成社会**。而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搞私有化最终将会导致少数人拥有大量资本和地产而大多数人陷于赤贫、社会主义制度将难以继续存在。因为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没有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早晚有一天会为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就难以保障。
当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也不是理论上的按劳分配,它受到公有制成熟程度的制约,是不纯粹的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要素归不同所有制所有,其物质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这里,对财富的生产有用和被排他性地占有,是两个必要条件。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即这两种分配方式都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关系。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因为社会上存在一种错误
观点,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出意味着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甚至认为应当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来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讲的是价值的源泉,是什么因素创造价值。马克思周密详述地论证了为什么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以外的因素只是条件而不是源泉。当然,在马克思的时代侧重于体力劳动,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科学意义,今天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但还是讲的活劳动,而不是物化劳动。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的观点错误在于,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分配方式不涉及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它所涉及的只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怎样进行分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价值,而是因为它既被垄断地占有,又是财富生产了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可能无偿地提供社会使用。它同劳动价值论时间不存在任何的逻辑关系,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仇富”的说法,其实,所谓“仇富”背后的真正含义是广大群众反对非法致富、为富不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胡锦涛
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业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量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共中央
工业化是指工业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部门,并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武装农业的过程。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机器取代手工工具,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大,农业技术先进,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工业现代化,是指把工业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之上,使工业生产经营的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通过实现工业现代化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必然趋势。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源于工业时代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负效应,以及社会为之付出的惨痛代价。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
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所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化需求机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胡锦涛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波动加大,过分依赖外需势必削弱我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改革开放30年,长期积累的机构性、深层次性矛盾尚未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产业布局分散和技术支撑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个中国矛盾和问题,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新的优势,必须加快转变解决发展方式,把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臵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的基础上,依靠国内市场繁荣带动经济增长,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的科
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要加强继承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先进技术。在经济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搞好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在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科技资源集中到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领域,集中到事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集中到事关科技事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抓紧科技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篇: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章有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作业
(三)读书笔记
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另一个飞跃。
为什么在开国之初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后来又要实行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目前,中国经济存在哪些问题,又该怎样发展?
建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整个国民经济非常弱小,面对西方国家的咄咄逼人,我们只能够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全国的力量,对资源统筹利用,迅速的建立了我国的工业化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毛领导下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十倍。即使“文革”十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也翻了一番,从1965年的1402亿元发展到1976年的3207亿元,在工业,文教,基础设施方面都有突破性的发展,为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为什么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改革思想。计划经济虽然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其中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导致后来中国的经济停滞不前。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导致了企业没有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人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中国必须改革,建设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
我国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由此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远发展。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融入了世界的潮流,2001年加入WTO,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使世界了解了中国,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
当然目前我国经济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食品问题严重,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怎样改善,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完善。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好”与“快”的结合,我们不仅要追求效率,更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运用,和环境问题,坚持课持续发展。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不仅要中国制造,更要中国创造。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我们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改革开放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改革开放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978年,中国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并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全党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4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就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党根据我国国情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线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而经济建设是上层建筑,所以我们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一直到今天,可以说是中国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国力程度增强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中国在30年时间内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我认为中国经济发生了以下十大变化:第一个大的变化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根本的变化,是一场整体制度的变迁或者说是经济制度的重新安排。第二个大的变化是中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了开放经济。第三个大的变化是从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转向完全的商品经济。第四大变化是中国的经济从总体上的短缺经济转向总体上的过剩经济。第五大变化是中国经济从生产决定型经济转向流通先导型经济,这是我们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和变革。第六大变化是中国的经济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第七大变化是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第八大变化是中国的经济从供给约束经济转向需求约束经济。第九大变化是中国经济正从二元经济转向一体化经济。第十大变化是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微观主体自增长经济转变。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才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实惠有目共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 20940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9%;二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四位;三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四是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五是工业持续快速增长,1979-2006年工业年均增长超过11%,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六是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七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八是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国家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九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78-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1759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3587元;十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长期保持高增占率,成绩有目共睹,每个人都感受的到,但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好“三农”问题必要性在于: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次,“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最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于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所以说缩短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刻不容缓,农业丰则基础墙,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建设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国力抬升一大步台阶。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来自各个方面的一次次严峻考验,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使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归根结底,就在于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发展、大解放和大提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五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要求掌握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分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识记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形成一定的用历史事实理解重要的理论,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通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了解,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精神。
教学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教学难点:
1.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因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3.对姓“社”和姓“资”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歌曲《春天的故事》,邓小平南巡讲话图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破题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里讲述的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介绍的是一位使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总设计师的千秋伟业,人们用歌声赞颂这位时代伟人,他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他就是邓小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请大家打开课本第十课。
二、自主先学 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50“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
我们在全国各地,大小城市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话语:称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做了哪些工作?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通过阅读课本48页到49页第一目内容探讨一下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生阅读并交流)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大屏幕展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中共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师:(1)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邓小平的指引下,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走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
(2)改革开放初期
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生介绍)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所强调坚持的,而违背了四项基本原则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如今,思想基本原则已经被写进宪法,成为现在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3)中共十二大
你是怎样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别人的、书本的经验)
(4)中共十三大
邓小平在十三大上阐明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把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你能不能对号入座?
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其中第一步已基本实现,第二步也即将实现,而第三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也将实现,大约还需要50年的时间,而这50年正是我们这些人大显身手的时候,现在我们来畅想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50年后,当我们的第三步目标实现之时,我们的现代化生活将是什么样的?(生交流)
我们未来的生活将是如此的美好,让我们每个人都憧憬着并为此努力着。
师: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曾经到深圳视察,对深圳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1992年,邓小平再次到南方视察,这时的邓小平88岁,已经退休,那他到南方去干什么?旅游吗?请大家通过阅读49页中间一段的内容来帮我解答这个疑问。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生交流)
师:有人认为建立经济特区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搞资本主义,很多人顾虑重重,束手束脚,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为解决这些问题,1992年邓小平南巡。我这里有一些邓老南巡时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不过在看的时候有个要求:请你注意,邓小平在他的南巡讲话中阐述了哪些观点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播放邓小平南巡讲话图像资料)
(特区姓“社”不姓“资”;基本路线要保持一百年不动摇;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
师:邓老在深圳仙湖园看见了一种名叫“发财树”的植物,当他的女儿对他说:“以后我们家也中一棵”的时候,他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这句话表达了邓老怎样的心愿?(希望全国人民都富裕)
师: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稳定了人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南巡讲话后,邓小平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板书:邓小平理论形成)这一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除了邓老南巡讲话时阐述的观点,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著名观点?(生交流)
我这里有一些,现在我想听听你对哪个观点最赞赏,最感兴趣,说说你的看法。(生交流)
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邓小平理论已经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那邓小平理论是如何被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呢?请大家通过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来归纳一下。(生交流)
师:主要有两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
师: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还有哪些内容?(十四大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7年,邓小平逝世)
课中反思:
本环节理论性太强,教材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教师的讲解一定要透彻、到位。
四、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
师: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地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总设计师却为此倾尽了心血,1997年2月19日,一颗流星划过天际,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邓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举国悲痛,从中央到地方,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痛,总设计师走了,但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大将他的理论写进了党章,人民将他的名字写在了心上,每年的2月19日,深圳的群众都会自发到邓小平塑像前献花,以抒悼念之情。邓小平生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听着这样的话语,想着邓老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贡献,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
(生交流)希望邓爷爷的精神能永远地激励和鞭策我们前进!
五、知识整合 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2.练习反馈:
见《伴你学》P51-52(注:待合格学生只做其中的选择、填空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学习题纲开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填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点,然后串联各知识点形成体系。但是,我发现学生反映不是很好,于是课后反思发现过程中还是理论性的问题难以解决。我调整了一下方案,先提问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议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然后用板书标明,开始引导学生读课文进行归纳本课的会议重要知识点,完成自主学习环节。为了解决衔接问题,我设计了问题:“我们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我们都遇到了哪些问题?”有问题串联知识点,构成知识体系。这样把课堂变得活跃了起来,使学生们了解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中结果,时代的选择,更有利于学生对这种理论性问题的了解。
附:小测题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前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A.“两个凡是”论 B.“党内产生资产阶级”论
C.“以阶段斗争为纲”论 D.“无产阶段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2.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得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实践 B.阶级斗争 C.经济 D.政治
3.作为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有许多理论的创新,在邓小平理论中,最能体现出他的创新思想的理论有()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展 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③“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4.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讲话应该是在()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
C.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D.1997年中共十五大
5.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
6.阅读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选自《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这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
(2)一九九二年春这位老人写下的“诗篇”,在这年成为党的什么重大决定?
答案:(1)“春天”喻指中国的改革开放。(或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圈”指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2)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