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新牧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x市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㈠基本情况:全市牧业村队57个,牧业总户数5861户,牧业人口27483人(纯放牧户2737户,纯放牧人口14198人),2006年年末,牧区牲畜存栏615312头。目前, 2737户纯放牧牧民定居率达100%。定居修住房21万平方米,人均15平方米;架牧业用高压线631.06公
里,定居点通电2322户,通电率100%;修建草料地引水渠761.25公里,牧民定居点通水2740户,通水率100%;历年暖圈保有量2792座,修建永久性产羔圈2491座;修建牛配种站83座、羊配种站45座、剪毛站29座;修牧道1763.5公里,通路率100%;累计打牧业用井241眼,修建牧区蓄水池54.6公里,修建牧区桥梁411座,修建药裕池72座。分给定居户草料地319966亩,户均660.2亩;已开发种植面积16.652万亩,户均60.95亩;草料地通水率50%。定居配套累计投入6581.89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053.6万元,集体投入1333.9万元,个人投入3194.39万元)。
㈡存在的问题:
⑴草原畜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草原超载过牧,草场退化,生态恶化。二是牧民定居点及草料基地配套建设不完善,已划给牧民定居的草料地仅开发50%,尚有15.1万亩草料基地未开发,牲畜越冬渡春的草料不足,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抗灾能力弱。三是牧区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转移少,解决就业问题压力大;四是牧业增效,牧民增收途径、来源少,后劲不足。
⑵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者和劳动生产者科技素质还比较低,传统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不能完全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相适应。
⑶畜牧业产品缺少竞争力。产业化水平不高,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畜牧业生产缺少名优品牌的带动;龙头企业没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畜牧业市场机制不协调不完善。
⑷畜牧业科技含量不高。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普及程度不高,畜牧业基地建设没有形成规模,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畜禽品种良种率较低,个体单产低。特别是随着奶牛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提高奶牛养殖水平,增加奶牛养殖效益。
二、在改善牧民民生问题、落实党的各种惠农政策情况
--以牧民定居工程为抓手,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自1986年以来,我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北疆片牧民定居工作会议”精神,提高认识,积极采取加强领导、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措施,加大牧民定居工作力度,狠抓定居配套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全市牧民定居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在2000年成为全疆第一个基本实现牧民定居的地市。牧民定居的发展,较大地改善了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畜牧业生产力,一是牲畜越冬渡春储备材料逐年增加,牧区牲畜冬季畜均备草已从十几年前不足5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以上,备料从畜均5公斤左右增加到25公斤以上。二是塑棚暖圈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暖圈顶半饱,使牲畜安全越冬有了保证。三是牧区推广使用多功能铡草粉碎机等机械,有力促进了饲草料加工和饲喂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全市牧区定居点长草短喂率100%。四是牧区冬羔生产逐年增加,冬羔成活率99%以上。由于冬季牲畜体能消耗减少,细毛羊的羊毛平均单产也有较大提高,一般增加毛产量0.5—1公斤。牧业经济得到了提升,牧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以品种改良工作为重点,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坚持以牛品种改良为重点不放松。采取县市、乡镇、改良技术员层层签定改良责任书,任务落实到人;实行冷配员“分片服务,跨区竞争;合同管理,公开价格;随叫随到,包配包怀;成本自理,收入归己;建档立卡,跟踪管理;大力宣传,奖励优秀”的工作机制。实行政府投入,增设改良点,扩大改良覆盖面,目前全市改良点84个。实行政府补助等措施,在牛改良冷配设备、牧区种公牛和种公羊引进等方面鼓励农牧民,尤其是自2006起,对优质冻精进行补贴,切实提高了农牧民改良积极性,促进了黄牛改良工作。自2003年以来,累计改良牛10万头次以上,引进种公牛300余头。坚持抓好细毛羊核心群和绒山羊的改良工作。依托品种改良示范建设项目和世行贷款畜牧业项目资金,引进优质美利努、陶赛特、巴斯拜等种公羊,促进自治市养羊业的发展。抓好种公牛管理。认真贯彻《种畜禽管理条例》,积极做好对公牛和鉴定,对合格公牛颁发《种公牛合格证》,对不合格公牛进行去势或淘汰处理。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每年都由市人民政府对全市冷配改良黄牛300头以上、受胎率在85%以上的黄牛改良技术人员进行了表彰,有力推动了黄牛改良工作。
--以疫病防控为保障,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市关于
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有关文件要求和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治,果断处置”的方针,群防群控。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先后实行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由政府承担;坚持强制免疫和自主免疫相结合,坚持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全市每年春秋两次牲畜口蹄疫、禽流感集中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常规免疫率90%以上;加强了疫情监测,对免疫畜禽进行了免疫效果监测,口蹄疫、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75%以上,达到了国家规定的70%以上的标准。各级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体系逐步形成,各项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高,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和传播,连续多年无重大疫情发生。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自2005年以来,通过自筹和争取上级资金,完成了乡镇站建设6个;新建、扩建畜禽定点屠宰场7座;新建和完善活畜交易市场8座。2007年将继续完成10个乡镇站建设;新建3个乡级活畜交易市场,新建4个牛羊定点屠宰场。
稳步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市畜牧局更名为市畜牧兽医局,设立了总畜牧师、首席兽医官职位,内部设立兽医科;撤消了自治市畜牧兽医站,新组建了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市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站,将自治市蝗虫鼠害防治测报站合并充实到了自治市草原工作站,并在阿拉山口设立了畜牧兽医分局(动物卫生监督所),保留了自治市草原监理所。各县市畜牧局已正式更名挂牌为畜牧兽医局,内部增设了兽医股。完善基层站“三权归县”的管理工作机制,出台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力争完成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和培训工作,逐步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监督网络体系。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稳步发展生态畜牧业。一是抓好草原畜牧业。不断完善了草原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应急机制,推广先进的治虫灭鼠技术,采取化防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不断提高草原虫鼠害防治水平,每年虫鼠害防效率在95%以上。积极开展草场资源调查工作。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为进一步摸清我市草场资源情况,做好草畜平衡基础工作,开展了草地资源普查工作。坚持草地动态监测制度,完善草地植物标本台帐档案。采集植物标本达2000多份,鉴定并上台纸1000余份,为今后更加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是加强草原监理和草原防火工作。加大草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农牧民群众、县(市)、乡镇场及牧业村(队)领导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加大草原监理工作执法力度,坚决查处顶风违纪违法开垦草场、肆意采矿破坏草场的案件,及时处理各类草场纠纷,认真做好草原使用证换发工作,积极防范矛盾激化造成群体上访;目前全市草原使用证发放率达100%,签定草场承包合同书2918份、发放草原使用证2918本,发证面积1866万亩。草场承包合同书由村民委员会作为发包方与牧户签订,并向县草原监理所备案。对甘草、麻黄草等草原野生药用植物进行全面封育,严厉打击各种乱采滥挖行为;进一步规范征占用、临时使用草原管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程序和权限办理各类征用、使用草原手续,妥善安置牧民生产生活。2006年对全市草场开发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掌握了全市近20年来草场开发使用情况,健全了草场开发使用的资料档案。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草原防火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防火监测防控水平,确保年内不发生重大草原火灾。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立足于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我市积极采取抓项目、夯基础的措施,进一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近年来,我市畜牧业项目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2007年实施的畜牧项目总投资14812.785万元,实施的项目主要有牧区生态建设、冷链建设、退牧还草工程、无鼠害示范区建设、品种改良示范县、世行贷款畜牧业发展、草原防火站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草场得到了改良,畜牧业发展得到了促进。在项目实施中,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和项目技术指导,使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同时,做好项目库储备工作,还在积极争取申报的项目有:自治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x市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博乐市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博乐市黄牛改良示范项目、博乐市草地无鼠害示范区项目、博乐市牧道改造工程、博乐市天然草原飞播项目、精河县“三电合一”建设项目(电话语音服务、电脑网络服务、电视节目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计划总投资11734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7157万元。这些项目都已上报自治区正在申报中,其中,**x市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博乐市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博乐市天然草原飞播项目等3个项目已上报国家计委和农业部。
--以科技培训为手段,为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内在动力。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畜牧业科技培训。发挥自治市畜牧行业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把畜牧业培训工作作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常规工作来抓,采取课堂集中授课、实验室实习、生产实践、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分层次分批次举办畜牧系统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在职技术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各类养殖户、兽药饲料经营人员、牲畜改良员。先后举办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畜牧行业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培训班。发挥县市作用,举办各种类型畜牧科技培训班,培训养殖专业户。积极开展畜牧技术讲座和巡回宣讲活动,设立畜牧专家电话,为农牧民服务。五年来,累计培训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培训农牧民养殖户6000余人次。积极编印《**x市牛羊猪鸡草料配方手册》、《养牛学及疫病防治》、《畜禽免疫手册》、《青黄贮饲料生产加工技术》等四种语言文字的技术手册各5万册,免费发放农牧民,激发农牧民科学养畜积极性。结合科技之冬等活动,市县乡开大力展科普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2003年以来,先后组织有关领导、养殖大户、龙头企业领导、农牧民经纪人等赴内地考察学习;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到外地参观学习。
--以产业化进程拉动畜牧业发展,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五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培育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畜牧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开展了助企增效活动,派驻畜牧部门干部蹲点“三乐”企业协助开展工作;政府投入,为良种奶牛养殖大户配备挤奶器、储藏罐等设备。以新疆绿牧源肉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培育以哈日布呼、小营盘镇为中心的牛羊肉生产基地,通过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带动辐射全市牛羊育肥业。以新疆三乐乳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进一步整合奶牛养殖区,积极引导奶牛养殖户建立奶业协会,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和大力推行优质优价措施,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奶牛业效益。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创树牛羊肉、禽蛋无公害产品,多途径提升畜产品效益。2006年配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为博乐市制定了《无公害蛋(肉)鸡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地方标准)》以及种鸡人工授精、雏鸡孵化、鸡场防疫、商品蛋(肉)鸡生产等10个无公害技术标准;积极协助温泉县博格达尔镇完成《温泉孟克牧场无公害农产品——“阿尔祥”牦牛肉》的申报材料,已通过自治区产地认证,并申报国家农业部产品认证验收。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各类养殖协会,大力开展生产示范。加强培训,增强农牧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管理上新台阶。
--加大财政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自2003年以来,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每年都专门列出畜牧业发展资金,在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奶牛业贷款贴息、草地虫鼠害防治、科技培训、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发展、大型农牧业机械等方面进行财政补助。五年来,市财政共投入1237.04万元。
三、有关项目建设计划情况
㈠牧民定居及饲草料基地配套建设
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要求完善牧民定居及饲草料基地配套建设,使牧民定居工程发挥综合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冷季牲畜的补饲和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牧民定居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牧民生活质量。配套完善现已开发的15.2 万亩牧民草料基地,同时新开发15.1万亩草料基地,使全市划分给牧民的30.3万亩草料基地全部得到开发利用,保障牧区越冬牲畜畜均0.5亩草料地。计划总投资88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160万元,地方配套2640万元。建设期2008-2012年。
㈡退化草地综合治理
通过加大牧区水利设施建设,应用山地自压喷灌、围栏、引用农闲春洪水浇灌、人工补播、施肥等技术,把退化草地的综合治理作为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治理重点是退化严重的阿拉套山南坡和科古尔琴山北坡的春秋草场。共分三大区域,即:温泉县扎勒木特乡莫阿提——查干屯格乡库斯台、温泉县哈日布呼镇阿尔夏提——博乐市小营盘镇新布呼——青得里乡保尔德——达勒特镇阔衣塔什、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库色木切克——精河中游区春秋草场。治理面积为 250 万亩,其中,人工补播牧草 100 万亩;围栏草场 100 万米(100 万亩);建山地喷灌站100 座,喷灌面积30 万亩。通过治理,使项目区植被盖度由目前的18——30%增加到90%以上,牧草生物产量增加50%以上。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500万元,地方配套7500万元。建设期2008-2017年。
在继续实施精河县、温泉县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同时,争取把博乐市也列入到退牧还草项目县中立项实施。博乐市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建设总面积110万亩,其中禁牧60万亩、休牧40万亩,划区轮牧10万亩、人工草料地2.06万亩、改良草地10万亩、棚圈建设2.5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50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02万元,地方配套500万元。建设期2008-2012年。
㈢优质牛、羊产生基地建设
通过应用冷配改良、胚胎移植、经济杂交、改善饲养管理等措施,提高牛的奶产量和肉产量。农区以荷斯坦牛和西门塔尔牛为主,全市建立20个千头牛养殖专业示范村(其中,奶牛养殖专业村8个)和标准化家庭养牛场300座(育肥牛20头以上,奶牛5头以上);建立良种牛繁育基地和牛胚胎移植中心。改造建设标准化棚圈8000座;完善建设冷配改良服务站(点)150座;每年进行短期培训养殖户1000户,5年累计培训5000户;每年下派专家技术人员下乡巡回宣讲培训,培训人员10000人次,5年累计达到5万人次。推广小型家庭用饲草料加工机械20000套,大型自走式青贮收割机20台;推广家庭挤奶设备3000套,建立标准化挤奶站60座。以牧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肉毛兼用羊生产基地。并以温泉县昆得仑牧场、塔秀乡、扎勒木特乡、博乐市为重点,将人工授精、羊毛生产科学化管理、塑棚暖圈、冬羔生产、羔羊早期补饲百日出栏、两年三胎、绵羊疫病防治、饲草料加工、饲料添加剂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建立多胎商品肉用羊生产体系,大力提高肉毛单产,提高养羊效益。同时,建设超细型细毛羊示范基地。组建超细型(毛细度70支以上)细毛羊核心群10群2500只,通过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措施,使核心群内个体单产细羊毛由现在的4公斤提高到4.5公斤,平均净毛率由58%提高到62%,66支以上的细毛占细羊毛比例由40%提高到90%,并繁育生产优质种公羊,促进全市细毛羊的发展。
㈣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根据行政区划、牲畜放牧习惯和**x市独特的自然屏障,建立自治市无规定疫病保障区,为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打基础,以此推进自治市畜牧业的发展。主要进行实验室建设、配置设备仪器和疫情监测车、培训技术人员、设置固定动物防疫检疫场所、监测站等。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440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84万元,地方配套1321万元。建设期2008-2012年。
㈤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重点改善基层畜牧三站办公设施建设。修缮房屋,更新设施,增加实验室设备,配备专用交通工具,配套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市县乡畜牧业信息联网,对牲畜存栏、改良、防疫、出售等情况逐步实现微机管理。“十一五”内分期完成建设,22个乡镇站(包括阿拉山口站)。计划总投资11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70万元,地方配套330万元。建设期2006-2010年。
㈥牧草种子基地建设
与生态建设和退牧还草项目相配套,引进、繁育生产适合本地的优良牧草品种,为天然草原补播牧草提供良种草籽。以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以节水型喷、滴灌网为主体,开发建设400亩种子基地,打机电井4眼,架输电线路7公里,配套播种机、运输车、收获机各一台,建库房一座2800平方米,引进优良牧草种籽600吨。计划总投资106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40万元,地方配套320万元。建设期2008-2010年。
㈦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根据**x市实际,研究制订奶牛、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猪禽等畜禽的产业化生产标准,并在全市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基本统一的模式,增加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项目计划总投资3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0万元,地方配套90万元。建设期2007-2011年。
㈧畜牧业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
为预防动物疫情、草原火灾、草原虫鼠害、草原旱灾和暴风雪等重大灾害,建立救灾物资库,贮备必要的救灾物资和设备。建库房12座2400平方米,购置灭火器、农药喷雾器各20套、防护服、防护面具各300套,帐篷30顶、贮备必要的药品和饲料(或建立防灾基金)。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50万元,地方配套450万元。建设期2007-2011年。
第二篇: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新村是近年规划新建的自然村,全村人口550人,有耕地1.8万亩,其中水浇地1.5万亩,村址紧临干线公路,水浇地面积大,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如何利用优势条件加快建设发展,首要的工作是抓根本、抓重点、抓突破、同时要开展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谈不上指导工作。抓根本,就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此我多次深入村里,和村委会成员一起研究部署工作,从抓“创先争优”入手,以提高农牧民思想认识,更新发展观念为着力点,组织发动群众,提高干部思想认识,通过支部大会、群众大会、广播等形式,宣讲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建设意义、发展目标、基本任务和要求。同时利用张贴标语、办宣传栏等形式,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家喻户晓,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和村委会干部一起挤出时间先后走访了几十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户,特别是一些重点专业户以及贫困户,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生产生活状况、存在的实际问题、困难和要求,听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初步了解掌握了新村的基本情况和农民的思想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经调研新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建村时间短,人居环境的改善、生产要素的完备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尽快加以解决。二是经济实力不够强,更重要的是农业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针对新村的具体情况,经村委会研究,认为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硬道理、硬任务。按照“做大做强‘乳、肉、薯、菜’四大主导产业”的总体目标要求,确定该村的建设发展首先要依托优势条件,以种植为主、特别是以发展马铃薯产业为重点,同时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整体发展主题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新”字上下功夫,包括村容村貌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用一二年的时间,逐步实现“一业、二整、三建、四改、五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整治房院、整治村内环境,建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卫生室,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通水、通路、通电、通信、通有线电视)目标,使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使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到实惠。根据这一目标,以交通工作职能与特点为依托,结合指导村的具体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建设规划,并抓紧落实,将计划尽快付诸实施。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
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2007-12-16 13:44:1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一、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情况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昂素镇昂素嘎查位于昂素镇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总面积48万亩,下辖巴音哈达、桃里木、昂素、塔马哈赖、西日陶勒盖5个牧业社,居住着168户农牧民,总人口766人,其中蒙古族599人。全嘎查有大小牲畜51911头只(其中绵羊26819头只、山羊23593头只、大畜
1499头只),水浇地7866亩(其中青贮2500亩),2005年牲畜出栏率达42,粮食总产量达464000公斤,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2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
(二)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入户: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引进优良品种12个,推广适用技术14项,购进大中型农机具21台套,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入户率达100。
(三)农牧业基层设施建设: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2公里,距敖镇98公里,距乌审旗达掌线30公里,地下水资源和草场、耕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有面积大,饲草料资源充足,经济互补性强,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相对较好,各项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全嘎查有黑色柏油路15公里,乡村公路40公里。有10千伏输电线路公里、千伏低压线路公里。接入了二级光缆干线,建立无线接入基站,基本实现了移
动通讯无盲区。
(四)农牧业增长方式:昂素嘎查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畜牧业,增长方式依托牲畜改良、小区养殖、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等手段。现全嘎查已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牲畜改良站点3个。昂素镇南与乌审旗苏力迪牧业大苏木毗邻,北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牧业大苏木接壤,是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现昂素镇正在全力争取四季青肉联厂落地生产项目,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流通体系相对较好。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2005年昂素嘎查连户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
二、农牧民收入情况
(一)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和非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
(二)打工经商情况及外部增收渠道:
(三)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近年来国家推行“三项补贴”政策,增强了农牧民
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让农牧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昂素嘎查粮食播种面积较少,加上补贴额度甚微,所以对当地的农牧民增收影响不是很大。2005年昂素嘎查直接补贴落实到位22万元,补贴标准每亩粮食作物补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自实行以来,补贴是按农机部门的售价做为标准,实行农牧民出资50,上级部门补贴50的方式进行,截止目前,我昂素嘎查农机具补贴落实到位12元。良种补贴一直以来是由旗与镇两级从财政中自行补给。
三、民主法制建设情况
(一)嘎查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3月份进行了嘎查党支部换届工作。现共有党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45岁以下党员11名,女党员6名,流动党员3名。近来年,昂素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在上级党委和镇党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双六”工程、“6668”目标工程、“1234”突破工程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
进性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根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两委”班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二是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措施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推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格局。四是农牧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
得较大成效,农牧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农牧区社会稳定。
(二)嘎查村民民主自治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4月份进行了嘎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直以来能够坚持和完善嘎查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制度,并按要求成立了嘎查村民理财小组和嘎查村务监督小组,积极开展党员和嘎查村民代表议事活动,重大事项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前,党支部、嘎查村委员会能够认真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能够严格实行由嘎查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嘎查党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嘎查村务公开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一、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情况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昂素镇昂素嘎查位于昂素镇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总面积48万亩,下辖巴音哈达、桃里木、昂素、塔马哈赖、西日陶勒盖5个牧业社,居住着168户农牧民,总人口766人,其中蒙古族599人。全嘎查有大小牲畜51911头只(其中绵羊26819头只、山羊23593头只、大畜1499头只),水浇地7866亩(其中青贮2500亩),2005年牲畜出栏率达42%,粮食总产量达464000公斤,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2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
(二)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入户: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引进优良品种12个,推广适用技术14项,购进大中型农机具21台套,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入户率达100%。
(三)农牧业基层设施建设: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2公里,距敖镇98公里,距乌审旗达掌线30公里,地下水资源和草场、耕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有面积大,饲草料资源充足,经济互补性强,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相对较好,各项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全嘎查有黑色柏油路15公里,乡村公路40公里。有10千伏输电线路19.8公里、0.4千伏低压线路2.2公里。接入了二级光缆干线,建立无线接入基站,基本实现了移动通讯无盲区。
(四)农牧业增长方式:昂素嘎查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畜牧业,增长方式依托牲畜改良、小区养殖、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等手段。现全嘎查已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牲畜改良站点3个。昂素镇南与乌审旗苏力迪牧业大苏木毗邻,北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牧业大苏木接壤,是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现昂素镇正在全力争取四季青肉联厂落地生产项目,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流通体系相对较好。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2005年昂素嘎查连户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
二、农牧民收入情况
(一)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和非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
(二)打工经商情况及外部增收渠道:
(三)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近年来国家推行“三项补贴”政策,增强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让农牧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昂素嘎查粮食播种面积较少,加上补贴额度甚微,所以对当地的农牧民增收影响不是很大。2005年昂素嘎查直接补贴落实到位22万元,补贴标准每亩粮食作物补5.5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自实行以来,补贴是按农机部门的售价做为标准,实行农牧民出资50%,上级部门补贴50%的方式进行,截止目前,我昂素嘎查农机具补贴落实到位12元。良种补贴一直以来是由旗与镇两级从财政中自行补给。
三、民主法制建设情况
(一)嘎查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 昂素嘎查于2006年3月份进行了嘎查党支部换届工作。现共有党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45岁以下党员11名,女党员6名,流动党员3名。近来年,昂素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在上级党委和镇党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双六”工程、“6668”目标工程、“1234”突破工程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根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两委”班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二是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措施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推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格局。四是农牧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农牧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农牧区社会稳定。
(二)嘎查村民民主自治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4月份进行了嘎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直以来能够坚持和完善嘎查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制度,并按要求成立了嘎查村民理财小组和嘎查村务监督小组,积极开展党员和嘎查村民代表议事活动,重大事项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前,党支部、嘎查村委员会能够认真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能够严格实行由嘎查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嘎查党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嘎查村务公开制度落实情况:昂素嘎查村务公开主要依靠张榜公布、召开嘎查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等方式公布。嘎查每年进行村务公开4次,为每季度一次,分别是3月份、6月份、9月份和12月份。公开内容主要有:每年的经济目标任务、计划生育指标、征用土地及宅基地审批、救济款物的发放、有关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嘎查村干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工资(补贴)的确定和项目的确定、嘎查村的公共事业和财务公开等。
(四)普法教育开展情况:为切实加强以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为主体的法律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2005年,昂素镇拿出11.2万元对法律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进行了建设,并配备了专车。规范和完善嘎查财务、村务公开以及镇政务公开制度。认真执行国家税费改革和减轻农牧民负担的政策,保障农牧民依法承包使用土地、草场的权益。
四、农村牧区社会、文化建设
(一)农村牧区人口、教育及文化建设
1、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和“两免一补政策”。
2、农牧民培训:农牧民培训主要采取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考察、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农牧民培训制度健全,并能够认真落实。
3、文化事业:因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文化活动室、学校等主要依托镇区。昂素镇现有小学1所;文化站1个,有工作人员5名。昂素镇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保留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这里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而且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曲艺、民族服饰、饮食、歌舞、马术文化、祭祀礼仪等民俗风景随处可见。举世闻名的阿拉格苏勒德(花纛)就位于昂素镇苏力迪嘎查境内,辖区内还有马良诚顾寿山革命列士纪念碑、阿日来庙、包日陶勒盖敖包、走马俱乐部、古树奇观、布日德草原、哈日根图庙等很多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景点。
(二)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善医疗环境,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其它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村牧区医疗卫生:因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农村牧区医疗卫生建设都在镇区,昂素镇现有卫生院3个,2005年实行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镇政府拿出6万多元,为农牧民代缴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农牧民自筹部分的50%,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昂素嘎查参合率达100%。
(四)农村牧区治安状况:昂素镇现有法庭1个,工作人员名;司法所1所,工作人员2名;派出所1个,工作人员6名。2005年镇政府成立了排查矛盾纠纷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了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和“严打整治”各项措施,确保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人民群众满意。
五、农村牧区改革情况
(一)农村牧区经营体制:以畜牧业为主
(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从2001年国家实施农村牧区税费改革以来,我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农牧业税以全部免去。
(三)旗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税费改革后,财政体制由上缴财政改为补助财政,2005年实行了“镇财旗管”。
(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昂素镇设有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含改良、农机、科技、林草水利),工作人员8名;草原执法大队,工作人员6名;动物检疫站,工作人员7人。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大多沿用行政管理模式,以科技人才管理为核心的新体制尚不健全,农技推广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同时,基础设施差,经费投入紧缺,致使农技推广机构根本无财力和精力进行技术推广工作,许多农技推广项目缺乏启动资金。
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重点建设内容。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农牧户居住分散,农牧户通电率仅为8.3%,乡村道路较差,生产机械化率低,养殖和居住布局不尽合理,绿化率低,社会保障水平低。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一、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情况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昂素镇昂素嘎查位于昂素镇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总面积48万亩,下辖巴音哈达、桃里木、昂素、塔马哈赖、西日陶勒盖5个牧业社,居住着168户农牧民,总人口766人,其中蒙古族599人。全嘎查有大小牲畜51911头只(其中绵羊26819头只、山羊23593头只、大畜1499头只),水浇地7866亩(其中青贮2500亩),2005年牲畜出栏率达42%,粮食总产量达464000公斤,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2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二)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入户: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引进优良品种12个,推广适用技术14项,购进大中型农机具21台套,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入户率达100%。
(三)农牧业基层设施建设: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2公里,距敖镇98公里,距乌审旗达掌线30公里,地下水资源和草场、耕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有面积大,饲草料资源充足,经济互补性强,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相对较好,各项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全嘎查有黑色柏油路15公里,乡村公路40公里。有10千伏输电线路19.8公里、0.4千伏低压线路2.2公里。接入了二级光缆干线,建立无线接入基站,基本实现了移动通讯无盲区。
(四)农牧业增长方式:昂素嘎查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畜牧业,增长方式依托牲畜改良、小区养殖、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等手段。现全嘎查已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牲畜改良站点3个。昂素镇南与乌审旗苏力迪牧业大苏木毗邻,北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牧业大苏木接壤,是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现昂素镇正在全力争取四季青肉联厂落地生产项目,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流通体系相对较好。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2005年昂素嘎查连户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
二、农牧民收入情况
(一)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和非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
(二)打工经商情况及外部增收渠道:
(三)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近年来国家推行“三项补贴”政策,增强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让农牧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昂素嘎查粮食播种面积较少,加上补贴额度甚微,所以对当地的农牧民增收影响不是很大。2005年昂素嘎查直接补贴落实到位22万元,补贴标准每亩粮食作物补5.5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自实行以来,补贴是按农机部门的售价做为标准,实行农牧民出资50%,上级部门补贴50%的方式进行,截止目前,我昂素嘎查农机具补贴落实到位12元。良种补贴一直以来是由旗与镇两级从财政中自行补给。
三、民主法制建设情况
(一)嘎查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 昂素嘎查于2006年3月份进行了嘎查党支部换届工作。现共有党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45岁以下党员11名,女党员6名,流动党员3名。近来年,昂素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在上级党委和镇党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双六”工程、“6668”目标工程、“1234”突破工程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根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两委”班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二是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措施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推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格局。四是农牧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农牧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农牧区社会稳定。
(二)嘎查村民民主自治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4月份进行了嘎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直以来能够坚持和完善嘎查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制度,并按要求成立了嘎查村民理财小组和嘎查村务监督小组,积极开展党员和嘎查村民代表议事活动,重大事项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前,党支部、嘎查村委员会能够认真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能够严格实行由嘎查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嘎查党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嘎查村务公开制度落实情况:昂素嘎查村务公开主要依靠张榜公布、召开嘎查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等方式公布。嘎查每年进行村务公开4次,为每季度一次,分别是3月份、6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