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考研政治万能答题
首先来一个今年考试概率很大的热点问题(今年头号押题,必背!!)
有关民生的考题万能答题语言(近年热点考题,民生问题太热了!比如就业啊、医疗啊、房价啊、生活水平啊,这方面国家政策有宏观调控、抑制物价上涨、抑制房价上涨等,近年考试大热!!)
万能答题语言(写上就是一条一分):
(1)是党执政为民的体现和需要
(2)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和需要
(3)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4)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和需要
世经:、(关键词)国际新秩序 6 句
美国 3 句:
美国打着建立新秩序旗号,实际是维护旧秩序;
国际旧秩序的实质就是国与国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压迫多数发展中国家;
所谓美国的领导,就是维护这种不平等。
中国 3 句:
中国的主张与国际旧秩序完全对立,倡导国家的平等和国家之间关系的民主、文明,符合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方向,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正确主张;
中国的主张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2 句
北方发达国家 1 句: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国家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差距,其根源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3.中国 1 句话:
全球化是必然的、利大于弊;所以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全球化的机遇,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进展。
其他的关键词,霸权主义新表现、一超多级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世界多极化,这 3 个字眼一定要塞进去,不管题目有没提到!
模仿万能作文总结的万能段落,只要能对上号的都往上丢,保证能多加 5 分以上 ^_^
以下各条只是一些点,相应展开一下就可以了——
万能依据:
(1)中国国情,性质,基本制度„„决定的(2)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三个文明需要(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掌的需要
(4)关于党的——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5)从经验总结出来的——革命经验,现代化建设经验,他国,他人经验„„
(6)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理论要这么做的(7)最重要的一条: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万能意义:
(1)哲学方面的:党制定执行正确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论基础、根本依据;有助于克服各种错误思想——说明一下;
(2)„„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的意义;(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4)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于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大计。
(5)最重要一条:有利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万能结尾:
总之,(抄一下题目)。首先来一个今年考试概率很大的热点问题(今年头号押题,必背!!)
有关民生的考题万能答题语言(近年热点考题,民生问题太热了!比如就业啊、医疗啊、房价啊、生活水平啊,这方面国家政策有宏观调控、抑制物价上涨、抑制房价上涨等,近年考试大热!!)
万能答题语言(写上就是一条一分):
(1)是党执政为民的体现和需要
(2)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和需要
(3)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4)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和需要
世经:、(关键词)国际新秩序 6 句
美国 3 句:
美国打着建立新秩序旗号,实际是维护旧秩序;
国际旧秩序的实质就是国与国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压迫多数发展中国家;
所谓美国的领导,就是维护这种不平等。
中国 3 句:
中国的主张与国际旧秩序完全对立,倡导国家的平等和国家之间关系的民主、文明,符合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方向,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正确主张;
中国的主张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2 句
北方发达国家 1 句: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国家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差距,其根源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3.中国 1 句话:
全球化是必然的、利大于弊;所以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全球化的机遇,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进展。
其他的关键词,霸权主义新表现、一超多级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世界多极化,这 3 个字眼一定要塞进去,不管题目有没提到!
模仿万能作文总结的万能段落,只要能对上号的都往上丢,保证能多加 5 分以上 ^_^
以下各条只是一些点,相应展开一下就可以了——
万能依据:
(1)中国国情,性质,基本制度„„决定的(2)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三个文明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掌的需要
(4)关于党的——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5)从经验总结出来的——革命经验,现代化建设经验,他国,他人经验„„
(6)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理论要这么做的(7)最重要的一条: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万能意义:
(1)哲学方面的:党制定执行正确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论基础、根本依据;
有助于克服各种错误思想——说明一下;
(2)„„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4)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于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大计。
(5)最重要一条:有利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万能结尾:
总之,(抄一下题目)。
第二篇:2013考研政治答题
2012考研政治万能答题模板
世经:
1、(关键词)国际新秩序6 句
美国3 句:
美国打着建立新秩序旗号,实际是维护旧秩序;
国际旧秩序的实质就是国与国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压迫多数发展中国家;
所谓美国的领导,就是维护这种不平等。
中国3 句:
中国的主张与国际旧秩序完全对立,倡导国家的平等和国家之间关系的民主、文明,符合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方向,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正确主张;
中国的主张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
2、(关键词)经济全球化2 句
北方发达国家1 句: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国家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差距,其根源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3.中国1 句:
全球化是必然的、利大于弊;所以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全球化的机遇,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提
高对外开放水平,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进展。其他的关键词,霸
权主义新表现、一超多级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世界多极化,这3 个字眼一定要塞进去,不管题目有没提到!
政治的万能段落。
模仿万能作文总结的万能段落,只要能对上号的都往上丢,保证能多加5 分以上^_^ 以下各条只是一些点,相应展开一下就可以了——
万能依据:
(1)中国国情,性质,基本制度……决定的(2)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三个文明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
世界发掌的需要
(4)关于党的——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5)从经验总结出来的——革命经验,现代化建设经验,他国,他人经验……
(6)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理论要这么做的(7)最重要的一条: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万能意义:
(1)哲学方面的:党制定执行正确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论基础、根本依据; 有助于克服各种错误思想——说明一下;
(2)……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广大...(4)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于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繁
荣富强和中华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大计。
(5)最重要一条:有利于实现人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篇:考研政治 答题技巧
大致题型及其所占分值:单选16个(1分*16);多选17个(2分*17);大题5个材料分析。思修与法律基——18分左右;马原——22-25分;毛特——30分左右;史纲;当代政治 复习建议(要突出重点):
马原重点:第二章1,2节;第三章全部;第四章全部;第五章资本论1,2节
第一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法 唯物论:(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前人理论的根本区别;
(2)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多选甚至主观题);
(3)时空观 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联系;五对范畴(偶然/必然,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形式/内容,------);四个方法(归纳和演绎,等------)
重点: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否定因素;(2)辩证的否定观;(3)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大题注意(材料分析):三段式的意义:理论意义: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第一次否定是为了发展,既有合理性又有片面性,第二次否定是为了完善,扬弃片面性,收获合理性);实践意义:波浪式前进,螺旋式发展。
第三章:认识论(哲学价值 与第五章中的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区分两个价值的概念)第四章:历史观 第五章:(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使用价值/实际价值;具体/抽象);(2)21世纪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诠释和深化;(3)资本主义制度怎样运行(单选多选)(4)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联系美国次贷危机的实例)
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趋势(与当代政治同步复习)第七章:苏联模式(多选)第八章: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
预测题:1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容易与其它学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哲学基本问题的引申(物质/精神,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主观/客观)3 历史唯物主义 即社会发展规律 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核心)
思修:忌讳乱用词,要写专业术语
10分的主观题(5分的显性知识,5分的综合运用)
2-3个单选,2-4个多选,法律基侧重多选
预测题: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德本质,通过什么手段发挥作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荣辱观(毛特第十章)、基本观点(旗帜鲜明 ——提出荣辱观的义举),定义、意义、怎样建设
毛特:毛泽东思想(5分)+历史纲要(5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0分); 选择(15分)
预测: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缘由:十月革命——共产党成立——党的幼年时期(党成立至遵义会议前),不善于中国化,是教条的,将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1938年。。。(2)具体内涵(3)意义(4)引申,中国是怎么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概+史纲):(1)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用历史事实支持理论,说明各个时期中国的现状)(2)结合60 年国庆或者是今年的大事件,说明只要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党执政兴国 4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题技巧一:可以引用名言名句,会让阅卷人眼前一亮,最好是在答题首句或末尾处引用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的、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它说明社会发展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社会发展规律同自然发展是一样的,是有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英雄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普遍性),但是中国和俄罗斯是个例(特殊性);还可以用在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批判二次、一次革命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领导阶级、革命阵线、指导思想和前途] 三种引用名言的方式:马克思曾指出。。。;马克思在。。中说过。。。; 倒装 先列事实、论证,而后引入,正如马克思在。。中说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可用于一切与全球化、对外开放有关的题目 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不变的——恩格斯《反杜林论》 用在任何有关说明发展变化的题目 马克思主义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用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继承性的特征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其实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说明马克思主义总是要不断突破、不断发展的。可以引申创新,江泽民关于创新的经典定义。(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庸)考察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
万能引用, 用在段首引用,增强力度,一切社会现实问题,分析的突破 答题技巧二:点、线、面,逻辑链
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粗放型到集约型)(题目涉及到其中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其它方面)
答题技巧三:选择关键词(毛特尤其明显):关键、实质、核心、根本、重要等词汇
第四篇:考研政治大题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4题考点)第一章
总论
无
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模板(主要从实践角度):
(1)(2)(3)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正确的实践观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人与自然的关系(新大纲新增):
(1)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2)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若是不当的实践活动,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环境问题;而适当的实践活动,会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构建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
(3)习近平指出,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新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中都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最核心、最前提,万能模板):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的特点。
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此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原理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A.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一方可以从另一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A. 推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 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
(若不需要转化)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种把握对立。
(若需要转化)(出现如何对待和处理错误与失败等)我们要正视…(错误和失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促成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新大纲方法论增补:
构
1、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
2、揭示了任何事物发展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在当前和平发展全球化的时代下,我们要学会求同存异(和为贵)、取长补短、双赢共赢,建和谐世界。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
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B.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统一的 C.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新大纲补充要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方法论:
普遍性: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
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现“分类”概念时)。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A.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B.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 全面看待问题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全面看问题,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新大纲补充要点(如何对待矛盾)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变辩证关系: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认识度才能确切把握事物的质,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肯定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A. 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 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
1.原因和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复杂多样性: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方法论: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现象和本质
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看得见摸得着,人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把握。方法论: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一次飞跃)
3.必然性和偶然性
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
方法论: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机遇。
4.可能性和现实性
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
A.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 C.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5.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方法论: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四章 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的本质(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万能模板):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反映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表现在:
A.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B. 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两次飞跃,无限循环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A.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A. 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念; B. 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正确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C. 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
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的主要体现:
A.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C.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凡真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价值的特性:
A. 价值具有客观性; B. 价值具有主体性; C.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D. 价值具有多维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有的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有的则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无 第七章
科学社会主义
无
《毛中特》(35题考点)35:
一、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市场的作用/好处: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政府的作用: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二、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第二,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第三,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第四,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
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
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主动得力:
1、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实施宏观调控;
3、调整产业结构;
4、推进城镇化;
5、促进区域发展,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
6、保护生态环境;
7、保障和改善民生。或
1、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7、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因)
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 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 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措施)
(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3.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4.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2)建设文化强国
毛中特万能模板:
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总动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改革,在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几种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问题解决型问题的万能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三件大事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正是在这充满希望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提出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我们需要共产党?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需要党的领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建国)
(36题考点)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三件大事(改革开放)
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三件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党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肩负着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党所肩负的重任与党所面临的新的、更大的考验与风险,要求党必须更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所以说,“赶考”远未结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7题考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意义: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意义: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思想版块: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如何实现理想):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与升华。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对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4、平等原则;
5、诚信原则;
6、宽容原则;
7、互助原则。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8、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9、正确人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10、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道德版块: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怎么做才能做到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性发展?
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法律版块:较少出分析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38题考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模板:
1、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担心自身优势地位丧失,竭力维护其经济、科技的主导地位,不断地抛出类似“中国威胁论”;
2、西方一些国家和民众长期以来对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虑和误解,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偏见。只有
3、亚洲新一轮的发展,使该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地区;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与地区主动融入世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才能消除误解,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 影响力,使美国有种“霸权焦虑”,要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主导亚太事务。我们要充分准备、积极应对,协调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4、西方某些人士关于中国“责任”的种种言论,仍是冷战思维,其实质是推卸责任、掩盖矛盾、打
5、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使强大了,也不会走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压和遏制中国的发展;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崛起模板:
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中国好了,世界得利;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使强大了,也不会走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
中国梦对世界的影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
1)外交理念有重大创新 2)宣誓维护领土主权信心 3)凸显对外政策主动性
4)首提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5)高度关注非传统安全
第五篇: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答案
十八届三中全会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 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改革开放,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走在前列。
<4>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前进 <1> 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前进 <3> 坚强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调中配合前进 <4> 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5> 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统一。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全面改革中,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1> 通过经济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是当前最紧迫,最根本的任务
<2>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3> 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等领域也要全面展开改革。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价值标准是什么?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 在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的经验和主要原则是什么?
<1>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2>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结合史实,谈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哪些成就?
<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扫清了障碍,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2>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5>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以苏为鉴”,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二次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是我们今天进行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两代领导人,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这一学说,并形成和发展这一学说的?
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 <1>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
<2> 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性质和特点 <3>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4> 我国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要求,是否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2> 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 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 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我国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据是什么?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适应生产力水平。
<3>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撑,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 根本原因,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梦 分析中国道路的内涵?
<1>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内涵: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结合史实,说明以毛泽东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1> 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2>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等思想 <3> 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建成,不稳固等思想。
<4> 毛泽东做的这些探索和努力都为后来的建设作了开创性的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
<1>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所有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发展。
<3>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4 改革开放35周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共领导集体在“接力探索”中取得哪些成果,解决哪些问题? <1>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初步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1>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人们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的实践中 <2> 强调个人理想,不是要排斥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3> 当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矛盾时候,有志气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牺牲,个人理想服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2> 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的变化,我们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1>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 <2> 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3>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4> 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的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如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1> 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2>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市场规模,扩大内需;实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 发展现代信息产业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指出科技型等小型企业发展,实行区域发展总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什么?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生态文明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1> 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 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2> 转变发展观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3>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方法解决环境问题。<4>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双型”社会内在要求 <5>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双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1>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
<2>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3>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全球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3>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道德,又需要制度和法律保障?
<1> 道德角度: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类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2> 法律角度:政府应该加强和完善环保法的立法和完善工作,以强制约束力量惩罚破坏环境违法犯罪行为。<3> 制度角度: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二,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三,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建立市场化机制;五,健全责任追求和赔偿制度。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1> 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2> 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3> 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科技创新 结合材料谈谈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体现是什么?
<1> 科技,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2>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是什么?
<1>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紧迫的需求
<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实施创新驱动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
<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向科技强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当前和今后,如何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3>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研究作用。
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 谈谈我党在革命,建设时期(1949-1956),是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
<1> 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路线在全党确立
<2> 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一,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 “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哪些优良作风?(三大作风)<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2>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3> 自我批评的作风 群众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我党的群众路线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新形势下,党面临哪些考验和危险?
<1> 四个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2> 四个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哪些?
<1> “一条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党的根本建设
<2> “两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
<3> “五个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
<4>“四有能力”,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保持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纯洁的根本途径
<5>“三型目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战略任务。
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1> 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2> 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总和。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 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也要弘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2> 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向前进”,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原理? <1>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性?
<1>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道德和法律 谈谈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和改善社会风尚的关系?
<1> 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行为规范,价值导向作用。<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社会风尚,主要是指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遵循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行为方式。
<3> 社会风尚与荣辱观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和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荣辱观是社会风尚的内容,社会风尚是荣辱观的表现。
<5>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吸引力,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思想基础 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道德品质,为什么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1> 道德模范,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是一个时代道德领域的“正能量”,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2> 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的印象,深化了人民对道德力量的理解和认同,构成了个体在实践过程中的标准和参照。<3> 榜样的力量能够带给人极大的精神鼓舞,推动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4> 模范事迹不同,但都以自己崇高的道德行为,诠释了社会的主流价值,以对亲人的爱,对国家的忠,对事业的诚来见证伟大中华文明,丰富社会主义道德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美德,体现改革开放时代。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上的“自由”权利?
<1> 一方面,法律约束人们行为规范,不是对人们自由的限制;另一方面,任何人在行使自由权利的时候,都必须尊重他人的自由。
<2> 法律会给自由确定合理的界限,以对人的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目的是未来保护和扩大人们自由
<3> 树立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权利的观念。一方面,善于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权,充分表达个人和实现个人的意愿和追求,促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内行使自由权,不能超越法律界限。什么是法律权威?
<1> 法律权威: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2>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3> 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4>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如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 国家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2> 个人角度:一,树立法律信仰;二,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和平崛起和中国新外交 为什么中国崛起后不会再世界上称霸?
<1> “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战略选择——一,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关系;二,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三,坚持“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分歧 <2>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在于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和平,不是为了争夺霸权,中国向世界公开宣示,永不称霸,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3>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方针
<4> 中国不谋取地区霸权和势力范围,不排挤任何国家,将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亚洲精神” 2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
<1> 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根本依据是中国国情和面临世情;
<2> 历史依据——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基本价值取向,思想也深刻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3> 现实依据——中国与世界联系越加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
<4> 制度依据——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张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5>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谈谈构建和谐世界的具体内涵?
<1> 政治上,不同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共处,公平,民主的世界
<2> 经济上,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3> 文明方面,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精神 <4> 安全方面,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
4中国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具体举措?
<1> 构建和谐世界,既是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一项紧迫的外交课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2>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与各国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3> 与各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4> 与不同文明加强交流,相互促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5> 与各国深化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三件大事”具体内涵?
<1> 第一件大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 第二件大事——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 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 “三件大事”作用: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结束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使得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现实,谈谈“中国崛起”? <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第一项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国崛起”奠定基础。
<2>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崛起”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2001年加入WTO,“中国崛起”开始全面展现 <4>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中国崛起新思路,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5> 如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正带领中华儿女怀揣着“中国梦”,走向中国崛起的更高阶段。谈谈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处理上,表明了中国政府什么立场?
<1> 钓鱼岛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岛屿历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 中国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坚定不移,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谈谈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 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当代西方干涉主义有什么新特点? <1> 以联合国的名义发动战争 <2> 全力扶持反政府力量 <3> 利用各种手段配合军事打击
<4> 直接插手利比亚“后卡扎菲时代”的政治安排 <5> 英法同盟发挥了实质性的主力作用 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反对武力解决,遵循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这些宗旨和原则有哪些?
<1> 联合国宪章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 <2> 联合国宪章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者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亚洲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中国不谋取地区霸权和势力范围,不排挤任何国家,将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亚洲精神”,永做亚洲其他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中国崛起后,如何处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中国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方针,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和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国外交工作的布局内涵?
<1>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2> 继续与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强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探索建立和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习主席就落实“新型大国关系”精神提出了哪些建议? <1> 提升对话互信新水平<2> 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 <3> 建立大国互动新模式 <4> 探索管控分歧新办法 关于“共赢”主要体现在哪些具体内容? <1> “共赢”体现的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秩序的新理解 <2> 在经济上,各国应该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3> 在政治上,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
<4> 安全上,提倡共同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反对绝对安全和单方面安全
<5> 文化上,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6> “共赢”不否认分歧摩擦,提倡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增进信任,通过求同存异有效化解矛盾摩擦,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中国声音习主席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什么? <1> 不冲突,不对抗。客观看待彼此的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2> 相互尊重。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3> 合作共赢。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候,兼顾对方利益,共同发展,深化利益交融格局。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1> 提升对话互信新水平<2> 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 <3> 建立大国互动新模式 <4> 探索管控分歧新办法
周年纪念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谈谈有哪些重大理论突破?
<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
<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概念,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3>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4>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了深刻论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5> 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实现了又一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是什么?
<1>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概念。
<2> 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条件各有优势和不足 <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经济体制,体现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特征?
<1>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