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省20周年万宁农业发展成就(写写帮整理)
建省20周年万宁农业发展成就
万宁市位于海南省东南部,依山傍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4.2℃,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且均匀,物产丰饶,全市辖12个镇、5个国营农场和1个华侨农场,总人口56万人。土地面积1883.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9公里,海域面积22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7万亩,宜开发利用的荒山坡地面积50多万亩,浅海滩涂水面面积20多万亩,是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一块宝地。
改革开改以来,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我市立足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顺应国内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产业规模化不断扩大,创建了龙滚、山根6万亩菠萝基地,南桥、三更罗、长丰6万亩槟榔基地,万城大奶洋5000亩毛豆基地,和乐、后安1万亩优质苦瓜基地,万城5万只东山羊饲养基地,和乐、东澳2万亩对虾养殖基地和2万多口鱼排养殖基地,使我市的农业形成了山区热作、平原瓜菜、沿海养殖的区域产业格局。
区域化生产特色突出。
全市已建成名优特新品种生产基地6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点88个,面积3万多亩,设施化农业生产不断扩大,面积2.5万亩,占生产总面积17%。冬季瓜菜种植面积13.5万亩,总产量26万吨,出岛量21.5万吨,产值3.71亿元,橡胶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量4148吨(干胶);椰子种植面积3.14万亩,总产量71万个;槟榔种植面积16万亩,总产量21万吨;胡椒种植面积2.75万亩,总产量2516吨;菠萝种植面积7.2万亩,总产量7.5万吨;香蕉种植面积1万亩,总产量8215吨,其中贡蕉3000亩,总产量3000吨;荔枝种植面积1.53万亩,总产量5520吨;龙眼种植面积0.51万亩,总产量520吨。畜牧业发展势头迅猛,不断推进东山羊、瘦肉型猪、东澳鹅、山寮鸡、良种白鸭的养殖规模,使之成为我市发展经济的效益产业。现我市年出栏1万头肉猪场1个、5000头肉猪场3个、3000头规模专业户5个、2000—3000头的专业养猪禽专业户550多个。我市的畜牧业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饲养。全年肉类总产量4.18万吨,总产值56598万元,生猪存栏17.8097万头,出栏肉猪30.2766万头,羊出栏3.7124万头,禽出栏696万只,禽肉产量13920吨,全市饲养能繁母猪7087户,饲养能繁母猪2.9万头。海洋渔业健康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75万吨,渔业增加值5.8亿元,分别增长10.5%和11.4%。畜牧业和渔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凸现。
农产品加工运销发展迅速,农产品出岛量有新的突破。
2007年全市扶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17家,成立了山根横山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永青(礼纪)物流园区瓜果冷藏保鲜菜能力不断增强,保鲜库库容达1万吨,永青公司全年冷藏加工运销瓜果菜达14万吨。兴海水产品综
合加工厂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达9000吨。全年瓜果菜出岛29万吨,销往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瓜菜、菠萝出口韩国、俄罗斯、埃及等国际市场,长丰镇直发瓜菜产销合作社购销瓜菜和万家兴公司东山羊供港基地首次批量直销香港。
科技对农业支撑力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现建成科技信息化示范镇(村)27个。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站1个,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1万亩,节本增效3190万元。引进优质作物良种15个,推广面积30.6万亩。全年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48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达6.8万人次。创办了36个500亩以上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和6万亩全国(龙滚)菠萝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乐蟹、兴隆咖啡原产地品牌通过认证,港北对虾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全省验收。动植物农产品检测、检疫得到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样品合格率分别为98.5%、95%。
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0.0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19.0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7.3亿元,林业增加值2.1亿元,牧业增加值3.6亿元,渔业增加值5.8亿元)比1987年2.16亿元,增长779.6%,年均递增7.1%;粮食产量9.30万吨,比1987年5.74万吨增长62%,年均递增2.4%;水产品产量6.75万吨,比1987年0.59万吨增长1044.1%,年均递增13%;瓜菜产量26万吨,比1987年2.07万吨增长921.7%,年均递增12.3%;肉类产量4.18万吨,比1987年2.46万吨增长753.1%,年均递增11.3%;水果产量6.88万吨,比1987年1.04万吨增长723.1%,年均递增11.1%。农民人均纯收入4206元,比1987年442元增长851.6%,年均递增11.9%。
2008年我市农业工作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发展目标,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积极探索具有万宁特色的热带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努力提高我市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推动我市农业生产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万宁市情概况
万宁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海南岛的东南部,素有“黄金海岸”、“南药之乡”、“美食之都”、“钛矿王国”、“高尔夫乐园”之美称。境内拥有温泉、仙山、瀑布、峻岭、优越的海湾、神秘的海岛、品种繁多的热带珍稀植物、独特的风味美食、来自21个国家的异域风情、文物古迹、革命历史遗址等自然、人文资源。
人文地理
万宁位于海南省东南部沿海,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长2108.9小时;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4.8℃;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2166毫米,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市陆地面积188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550.1平方公里,人口55.9万人,还有30多万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分布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是海南省著名侨乡之一。
生态环境
万宁生态环境优美,四季无冬,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质纯净,鸟语花香。森林总面积170.34万亩,森林覆盖率62%。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多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
交通便利,海南东线高速公路和海榆东线公路贯穿全境,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全市公路总路程1225公里,路网密度65.6公里/百平方公里,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电力充足,有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7座,电力网络已覆盖全市。通信发达,拥有以光缆为传输媒介、SDH为传输框架的覆盖全市的电话程控交换网和多种接入方式的宽带多媒体信息网,能满足人们对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图像通信、多媒体通信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目前,全市100%的行政村、98%的自然村实现了通话,各镇都开通宽带网。供水设施完善,日供水10万吨的自来水厂已投入使用。
旅游资源
这里宜人的热带海岛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异域风情、迷人的椰风海韵,丰饶的风味美食,让您留连忘返。有“黄金海岸”之称的109公里长的海岸,在这婉转绵长的海岸上,自北向南星罗棋布着山钦湾、大花角湾、春园湾、神州半岛湾、南燕湾、石梅湾、杨梅湾、日月湾等8个水清浪静、滩洁沙软的优质海湾。东南沿海洒落着以出产名贵燕窝而被誉为“南海明珠”的大洲岛和美丽神奇的加井岛、洲仔岛、甘蔗岛、白鞍岛等5个无人居住岛屿,这犹如5枚金光闪烁的宝石镶嵌在万宁的东南部海面上,境内的神州半岛和英豪半岛如陆地伸向大海的2只巨大的臂膀,拥抱着一湾海水由波涛汹涌变得平静温和,形成2个物产富饶的小海良湾;有被联合国旅游组织称为世界自然生态保持最完美的植物园兴隆热带花园;有被中外游客誉为“世外桃源”的兴隆旅游区;有享有“海南第一山”美誉的东山岭风景区;有坚持“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根据地六连岭。万宁已成为海南旅游开发的新热点。
热作资源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万宁丰饶的特产,是热带瓜果和南药的生产基地,享有“天然药库”之美称。2004年,菠萝种植面积4.6万亩、胡椒3.0万亩、槟榔5.5万亩、橡胶40万亩。现已采集到1000多个南药品种,其中161个品种被列入全国重点中药资源普查品种,占海南省列入全国重点中药资源普查品种的80%左右,槟榔、益智、藿香、海巴戟、香草兰、白豆蔻等南药闻名海内外,是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的首选之地。
矿产资源
独特的区位赋予万宁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钛、锆、独居石、金红石、碳石等,以钛矿最为丰富。经初步探明,万宁钛矿贮量占海南钛矿总贮量70%以上,占全国总贮量的30%以上,与钛矿共生的锆矿也相当丰富,贮藏量约是钛矿量的15%。万宁钛矿不但贮量丰富,而且矿沙品位高,易于开采和加工,综合开发经济效益相当高。
海洋资源
婉转绵长的109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众多的岛屿与沿海滩涂,为鱼类生栖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丰富的海水养殖资源。现有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4000亩、高位池3000亩,中、低位池1.6万亩,发展海水养殖业潜力巨大。还有两个总面积为57.5平方公里内海——港北小海和老爷海,其中港北小海是全国最大内海泻湖,由于有四时不断的河流汇合,淡水调节盐度较低,水质良好,饵料丰富,是种类繁多的水族生息繁衍的天堂,驰名中外的港北对虾、和乐蟹、后安鲻鱼就盛产于此。万宁境内大洲渔场是海南最大的渔场,盛产马鲛鱼、鱿鱼、带鱼、金枪鱼等,每逢渔汛,沿海各省及台湾、香港渔船云集于此。
政府服务
万宁市委、市政府秉承“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服务理念,2005年是我市招商引资年,我们承诺通过实施项目“一站式”绿色服务通道和“零距离、保姆式”服务措施,为海内外前来万宁投资的客商提供快捷便利的办事渠道,有效周到的协调服务。
天造山水,人创商机。万宁人民,期待着有识之士,抢占商机投资置业,互动共赢。
第二篇:高坪区建区20周年演讲稿
高坪区建区20周年演讲稿
先生们,女士们,所有在座的朋友们:
大家好!
江风和畅,云锦飞扬,当岁月转动不息的年轮,当旭日点燃这片热土的激情,高坪,一颗嘉陵江畔冉冉升起的耀眼的明星。是无数优秀的高坪儿女,共同抒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短短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高坪完成了世人瞩目的华丽蜕变,请让我用我的喜悦,我的激动,为大家畅诉我作为一个高坪人内心巨大的幸福。
我们高坪位于嘉陵江中游东岸,拥有无可比拟的地理优势。让我们将目光追溯到被称为历史的时光深处,2200多年前,汉代便在这里设置了安汉县,隋朝又设南充县,素有川北“鱼米之乡”、“丝绸之乡”、“柑桔之乡”的美誉。三国文化源远流长,名将名相、文人墨客灿若星河,老一辈革命家朱德、邓小平、罗瑞卿、胡耀邦等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岁月无痕,却有一种沉淀如此莽莽榛榛。
时光飞逝,改革开放的春潮带动了川中腹地的发展。1993年,南充市建市,市辖顺庆、嘉陵、高坪三区建区,嘉陵江畔这篇潮动的热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章篇,在改革和发展史上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天下第一仙山凌云山名震遐迩,嘉陵江第一曲流举世无双,宋代白塔、淳祐故城、金城山森林公园等园林山水彰显钟灵毓秀。这里,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已探明盐岩地质储量1.7万亿吨,石油储量7779万吨,天然气储量90万亿立方米,更有滔滔嘉陵江水能资源潜力巨大。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5座大桥将高坪城区与市中心连为一体,系南充城市“跨江东进”的主要拓展区域。西距成都200公里,南至重庆150公里,处于成渝“两小时经济圈”内,国道318线、省道南前线等上等级公路辐射全境,成南、南广、南渝、绕城高速交汇于此,达成、兰渝铁路在区内呈“十字形”交叉,设有小龙二级货站;高坪机场改扩建工程顺利启动,建成后可供波音757及空客321等大型飞机起降,是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机场;嘉陵江航道水运上通广元、下达上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站在嘉陵江畔,鹤鸣山青翠欲滴。我分明听到白塔晨钟的渺远,听到了高坪奋进的鼓点。看吧,楼群如雨后春笋次第出现,高速公路就像遨动的血脉四通八达,江东新区浓墨点染,高坪航空港工业区横空出世。站在气势恢宏的安汉广场,白天车水马龙,生机盎然,夜晚更是华灯如昼,星光璀璨。大气庄严的区委政府大楼深情的注视着高坪人的幸福和安宁。打开高坪区人民政府网,最醒目的一行红色的大字就是“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政府工作最高标准”,这样铮铮的誓言正是高坪人民力量和信心的源泉。近年来,高坪区委、区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牢固树立“民不富心不安,区不强心不甘”的责任意识,按照“立足比较优势选准突破口、抢占先机谋求后发先至”的原则,深入实施产业突破、环境优化、远接近交、品牌先导、人才兴区“五大战略”,奋力打造南充制造业集聚、农业集约化经营、旅游休闲和最适宜人居“四大中心”,建设速度型、效益型、和谐型阳光高坪,加压激活,奋力拼搏,全区上下形成了“风正心齐、气顺劲足”干事创业氛围,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升、活力焕发、后劲增强、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可喜局面。一组简单的数据就足以说明高坪的巨大变化。地区生产总值从93年的5亿元增长到现在的101亿元;第一产业收入从93年的两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0亿元;第二产业从93年的3亿元增长到现在的61亿元;第三产业从93年的一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0亿元;老百姓的人均纯收入从93年的666
元增长到现在的6472元。其他的各项经济指标同样是地覆天翻,这样的高坪速度,这样的高坪现象,怎能不会让每一个高坪儿女心潮激荡!
高坪,你在如歌的岁月里飞翔,你的变化如此深刻动人。高坪,你是古老的,如一位耄耋的智者,你的深邃值得我们一辈子仰望和解读。高坪,你是崭新的,如一位婀娜的少女,你的魅力值得我们恒久的热恋和追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六十万高坪儿女,必将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力打造实力高坪、活力高坪、魅力高坪。富民强区,时不我待,历史悠久,富饶美丽的高坪大地必将搭上中国梦的动车,在越走越宽的康庄大道上壮志飞歌。
第三篇:建区20周年专题片脚本
建区20周年专题片脚本
时间:20分钟
形式:标清拍摄+特技制作 片名:《崛起与跨越》
整体策划:
把20年的发展史,比喻为一曲雄浑豪迈的交响乐,每一个成果都是一个响亮的音符,每一段辉煌都是一曲华彩的乐章-----分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幕曲等五个部分;
序曲—----回眸的瞬间;(2分钟)第一乐章—踏上新征程;(3分钟)第二乐章—崛起与跨越;(10分钟)第三乐章—辉煌的成果;(3分钟)幕曲—----战略与未来;(2分钟)
在专题片内容的发展脉络上,以经济发展作为主线,串联起政、科、文、农等方面,全方位展现。
开篇黑屏白字:
仅以此片献给所有为历城区发展奉献的人们。崛起与跨越
——历城建区二十周年回眸
(开篇由一群小学生唱诵沁园春,营造意境深远、朝气蓬勃的氛围)沁园春《历城》
日出泰山,黄河东流,齐鲁首邑。观历山之城,天上人间; 物华天宝,钟灵毓秀。
四门塔前,绿水青山,避暑自然醉翁意。农家乐,品山珍野味,怡然自得。省城花园畅游。平地万丈起高楼。
见人文科技,和谐交汇; 车水马龙,政通人和。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看富民强区争一流。新纪元,决胜千里外,未雨绸缪!
序曲:回眸的瞬间
博大精深的东方神韵,令人类神往!灿烂多彩的文明之光,铸就辉煌无数!崛起与跨越,是文明的进步、和谐的景象!崛起与跨越,是科学的发展、战略的伟力!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过去的20年,却是历城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卓越历程。
站在新起点,回眸20年发展的轨迹,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那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响亮音符,汇聚成气势雄浑的宏大乐章!
二十年改革开放春风沐浴; 二十年富民强区成果斐然; 二十年赤诚拼搏日月可鉴!
第一乐章:踏上新征程
历城自西汉初设县,素有“齐鲁首邑”之称;历史的车轮碾过了几千年,公元1987年,历城撤县建区,掀开了历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从此,历城踏上了富民强区的崭新征程!
历城人民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解放思想,树立商品经济的理念,把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作为发展的驱动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改制,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拉开了经济腾飞的序幕。
上世纪90年代,全区上下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施“大开放、大引进、大开发、大发展”战略,加快改革步伐,历城逐步确立起工业大区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坚持符合区情实际,提出了“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把历城作为省会济南的核心功能区,进而谋求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提出了“一带两区”的发展布局,从宏观上规划了产业布局,既立足历城资源禀赋,又符合省会经济和现代产业方向;提出了“农业稳区、工业强区、三产旺区、开放兴区”的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等目标同步实现。提出了“四个三”的工作重点,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使历城发展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003年,全区开展“东部新区与历城新一轮发展大讨论”以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成为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语汇,从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体制改革,再到唐冶新区的规划建设,南部生态旅游的快速兴起,洪楼老城的整体提升,载体创新、集约发展成为历城新一轮发展的内在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由此迈入新境界。
第二乐章:崛起与跨越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引,为了更好、更快的引领经济发展,政府通过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文明的“服务型政府”。
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质的政府服务,在历城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洼地”效应,实现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历城加速交汇聚集,历城正成为投资者的首选之地,创业者的开拓乐园。
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2006年历城三次产业发展为4.7:65.1:30.2,工业主体地位得到增强,服务业势头强劲,农业稳步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从1986年的9.7:0.3调整为2006年的4.5:5.5。稳固粮食生产,重点培育蔬菜、林果、花木、奶牛等四大主导产业,无公害农产品、农业协会等新兴事物逐渐被广大农民所熟知和接受,农贸综合批发市场、“农家店”超市覆盖城乡,全区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省城市民日常消费中1/2的水果、1/7的蔬菜、1/3的来自历城区,可以说历城已经成为省城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工业大区的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7.2%,比全省平均水平调出4.3个百分点,2006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47亿元,是1986年的82倍,工业总量多年居全省首位,培育形成了冶金钢铁、汽车配件、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包装印刷、新型建材等六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645亿元,占全区工业的89.8%。
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7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达41家。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依靠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利益直接、适应性强的优势,正逐步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2006年增加值已占到全区生产总值的50%。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支撑越来越明显,高新技术加快发展,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到11%。省级经济开发区-临港经济开发区,正迎来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并将地加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泛航空产业基地,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级。
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20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2.2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3%,投资比重连续两年超过工业,服务业开始强劲发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市场极大丰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86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22.7亿元。物流业发展迅速,盖家沟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全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物流枢纽,零点物流港、临港航空物流园区、郭店钢铁物流基地等一批物流基地正在兴起。
新兴的房地产业、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娱乐餐饮等行业“羽翼渐丰”,洪楼商贸中心区等八个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初具规模,历城正成为消费需求最旺盛、最适宜居住的地区之一。
2000年之前,历城还没有像样的景区,近年来旅游景区从无到有,累计投资20多亿元,建起了红叶谷、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等14处大型景区,为市民打造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省城后花园”;2006年“五一”黄金周,南部山区共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的“半壁江山”;农家乐更是其中的亮点,品山珍野味,赏自然美景,既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度假区的好去处,又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充分体现了历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成果。
建区20年,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从兴办第一家合资企业,到引进世界500强,从历城以外都是外,到关注日韩产业转移升级,赴港日韩专项推介招商,历城的对外开放显示了更高层次的经济全球视野,利用外资、出口创汇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
至2006年底,全区已引进外资企业97家,投资总额1.66亿美元。2006年历城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6年,全区出口创汇7.86亿美元,连续三年蝉连全市第一。出口实绩企业由1987年的3家增加到60家,其中出口额五百万美元以上的骨干企业12家。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由钢铁产品“一枝独秀”,向轻工艺制品、农产品、化工产品等多元化发展,出口商品涉及8个门类,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区20年,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区以来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投资额逐年增加,“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亿、130亿、450亿,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
在洪楼主城区,花园路已成为泉城第二“金街”;随着灯亮工程的实施,“洪楼花园文化不夜城”的形象正深入人心。
2006年全区公路总通车里程达到1536.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18.4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行政村柏油路村村通,形成了一小时历城交通圈。从1995年历城有线电视台开播,到2006年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了90.1%,基本实现了户户通。邮电通讯业突飞猛进,从1995年命名首个电话村,到2006年全区电话总装机量达23.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了96%。
历城20年的跨越发展史,是一部崭新的文明进步史。
建区20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生活明显发送的时期。优先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始终是各级执政者的第一追求,“多予,少取,放活”成为这一执政理念的鲜明标志。
农民人均收入从1986年的579元增加到2006年的6041元。
近年来,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健康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了31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启动和实施了客车村村通工程与农村街巷硬化户户通工程,让群众出行通畅便利;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就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建立健全了社会求助、社会保障、社会慈善三大体系,弱势群体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建立健全了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和服务体系,农民工的就业渠道明显拓宽,就业环境明显改善;计划生育由简单控制人口数量,向注重提供优质计生优质服务转变,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硬件建设带动以及文化基础建设的增强,让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魅力历城”活动声势浩大,反响强烈,荣获“山东省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展示了历城人民安居乐业的精神风貌,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大区正悄然兴起。
通过健全民主法制工作,基层民主不断加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权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处理矛盾纠纷的自觉选择。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带着感情接访”,使绝大多数反映的合理问题得到了依法及时解决,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建区20年,我们建设了和正在建设一个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历城。到2006年全区已拥有生态林35万亩,林木覆盖达到40.7%,五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中作为城市“绿肺”和“水缸”的南部山区林木覆盖率高达52%,居全省第一。通过开展造绿工程、容貌工程、蓝天工程、旧村改造、退路进厅、“容貌工程进乡镇”,下大力气实施全方位综合整治,如今的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景更美。
建区20年,我区党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历城干部已经成为一种概念,只要提起人们就会跟“干事创业”联系在一起,“想干、会干、干好”成了历城干部队伍的群体标记。
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中央着眼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我区以搞好先进性教育为动力,大力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坚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主题,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要求,突出取得实效这个关键,形成了一支思想过硬、作风清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
全区已有90%的党委达到“五个好”党委的要求,92%的村党支部达到“五个好”村支部标准,90%以上的社区达到了党建工作示范社区的标准。顺利启动实施了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了镇党委换届工作,干部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巩固提高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
掌声面前,荣誉背后,我们看到了历任的历城领导班子,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他们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他们未雨绸缪、集思广益,不断开拓进取,在历城如日中天的发展中,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第三乐章:辉煌的成果 建区20年,实现了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已由建区之前1986年的7.41亿元到2006年的431.8亿元,增长了56倍。
财政收入随着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而明显增加,1986年全区财政收入只有1.5亿,2002年突破10亿,2006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3.62亿元,是986年的49倍,年均递增21.6%。
全省县域经济30强排名,历城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前列,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自2001年以来,我区连续四年保持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的荣誉称号。这里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这里是门类齐全的工业城; 这里是智力密集的大学科研城; 这里是四通八达的空港城; 这里是环境优良的开放新城; 这里是山青水秀的省城后花园;
如今的历城,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五光十色的商场,神情怡然的市民,经过20年的发展,历城呈现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风貌。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国家首批中美可持续发展项目之一,省城东拓战略的标志化区——唐冶新城,被誉为“大经十路产业带上的一颗明珠”。不久的将来,一座山水之城、宜居之城、三产之城、体育健康之城将在泉城东部崛起。
幕曲:战略与未来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当二十载已成为历史,未来的旅程才刚刚开启。二十年披荆斩棘,足迹难忘; 二十年励精图治,成果斐然; 二十年厚积薄发,信心满怀; 回顾过去,历城人民无愧于历史;
远瞩将来,历城区正在以一个和谐、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阔步迈进。
第四篇:省领导在XX建市2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省领导在XX建市2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充满丰收和喜悦的金秋时节,我们欢聚在涪江之滨,共同庆祝XX建市20周年,这是XX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共同的喜事。在此,我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XX辉煌二十年庆典致以热烈的祝贺 向勤劳智慧的XX人民表示亲切的慰问向所有为XX繁荣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20年前,XX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节拍,沐浴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肩负着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探索丘区经济发展、人民致富路子”的重任,开启了XX发展的新纪元。20年来,XX市历届领导班子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今日XX,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比建市初翻了2番、财政收入翻了3番。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了以食品、纺织、化工、机械、电力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化经营发展迅猛,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现代商贸服务业充满生机,旅游业取得历史性突破,观音故里、中国死海、国宝宋瓷享誉海内外。
今日XX,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走在全省前列。非公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扩大,利用外资逐年增加,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今日XX,交通便捷四通八达。遂回高速公路和成南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遂渝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达成铁路复线、遂绵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建设,遂内铁路和高速公路将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XX作为四川盆地中部交通枢纽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区位优势凸观。
今日XX,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区建成面积达47平方公里,聚居人口42万,新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高档次商贸中心和旅游项目,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随着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山水园林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显著增强,使川中明珠熠熠生辉。
今日XX,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公民素质不断提高,人心思进、人心思干氛围十分浓烈。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欣欣向荣景象。
大江东流,岁月汤汤。XX人民二十年艰苦创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地鼓舞着XX人民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夺取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作为典型的丘陵地区,XX的发展是全省发展的缩影和代表,XX一定要成为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的典范。希望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城乡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努力建设一个民主、文明、繁荣、和谐的新XX。
同志们,朋友们:
回顾XX历史,振奋人心;展望XX未来,前景光明!
我们深信,XX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奋力赶超的状态去拼,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去闯,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去赶,XX不断的跨越发展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祝XX的明天更加美好!
祝XX人民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
第五篇:遂宁建市20周年林业工作总结
遂宁建市20周年林业工作总结
1985年,遂宁撤县建市,至今,已走过了20年风雨历程。建市20年来,全市林业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为重点,以实现全面绿化,建设生态屏障,确保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等一系列林业法律法规,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及其省委、省政府的贯彻意见(川委发[2003]28号),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省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经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1985年至1996年,经过栽满补齐、基本绿化、全面绿化三个阶段的艰苦努力,于199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绿化目标,成为四川省全面绿化第一市,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几年的结构调整,林业的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社会、经济等三大效益充分发挥,为治理水土流失,美化生态环境,保护国土安全,促进遂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态支撑。自1999年以来,全市大力开展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助推遂宁林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97.2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达到165.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26.4万立方米;
有的集体山林,大部分划给社员作自留山,仍属集体所有的,划片承包给农户私人经营。以后新植树木,均贯彻“谁种谁有”政策,维护既定林权。1984年,进一步放宽林业政策,落实林业“两制”。
1985年,遂宁建市后,继续稳定林权,加强林权管理。特别是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全市于2003年底向2002年以前实施退耕还林的农户141971户,颁发了林权证143419本,面积达13万亩。
二、千方百计争项目,争投入,求发展
近年来,国家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市林业局领导班子抓住机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多次召开局党组会、局务会,认真分析形势,争取省上支持,加大国家对遂宁林业投入的力度。几年来,全市共争取到天然林保护工程158万亩,争取到退耕还林25.3万亩,荒山造林27.3万亩,公益林建设5万亩,共计57.6万亩。按照现行国家政策,林业两大工程已为遂宁争取到国家无偿投入6亿多元,消化库存粮食5.6亿斤,为地方财政减少粮食储备补贴等5000多万元,还争取到林业贴息贷款9000余万元。现已累计到位24334万元,其中,退耕还林到位17434万元,天保工程到位6400余万元,小型项目到位500余万元。最高峰时的2003年,就争取到中、省对遂宁林业的无偿投入8706万元,造林24万亩,去年争取林业无偿资金9701万元,已到位6800万元,创造了遂宁林业建设史上的辉煌。
三、抓好长防林工程建设,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遂宁市长防林一期工程建设,从1989年启动,到1995
小班、山头、地块,还为巡山护林人员制定了专门的巡山护林日记。
(二)狠抓规划设计和种苗准备
在规划设计中,坚持突出治理重点,把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在江河、库区周围、交通沿线、城市周围等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薄地上。坚持适度集中连片,从山顶往山下退的原则,达到“退下陡坡地,留足口粮地,建好找钱地”和“树上山,粮下川”的目的。既符合国家政策,也符合遂宁实际。在抓好市中心苗圃和区县骨干苗圃建设的同时,大力动员社会苗木专业户育苗,保证了工程造林对苗木的需求。
(三)狠抓工程资金管理
坚持工程资金专款专用、专户存储、专人管理、封闭运行,严禁截留、贪污、挪用、串用,并经常组织对区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了两大工程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转。
(四)建立健全工程综合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通过不断总结和完善,建立了工程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工程管理办法,做到了规划设计、作业建卡、承包合同、种苗供应、钱粮补助、检查验收六到位。建立健全了工程监理、执法监察、社会监督和检查验收相结合的综合监督体系,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五、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部门绿化工作,不断增
虫害进行了有效的防治;在全市范围内对2000多户木竹材经营加工单位进行了清理整顿,报经上级批准,保留842户,达到了规范经营加工秩序的目的;对乱砍滥伐林木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案件及时查处,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对1999年以来实施的24万亩退耕还林地颁发了林权证,使退耕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七、大力扶持发展林业民营经济
近年来,通过政策、项目、资金、法律等扶持,全市投资林业建设的私营业主已达到84户,承包造林5.3万亩,吸引民间资金1.63亿元,规模最大的超过2万亩,最小的也有50亩。林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林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市林业产业化建设骨架已经搭建起来,初步形成了以安居区西眉、磨溪镇为核心的栽桑养蚕基地,以安居区大安、安居镇为核心的麻竹基地,以安居区常理乡为核心的黄金梨基地,以射洪县金华镇为核心的反季节优质水果基地,以安居区拦江镇、射洪县东岳乡为核心的香桂基地,以大英县河边镇为核心的白柠檬基地,以大英县通仙乡、隆盛镇为核心的青花椒基地,以蓬溪县高坪镇为核心的茶叶基地,以蓬溪县吉祥、宝梵、红江镇为核心的竹林基地。实现了业主和农民的双赢,林业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贡献。
八、建设西山森林公园,为遂宁人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西山森林公园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为民办的16件实事之一,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市林业局头上。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西山森林公园共栽植林木85万余株,建设面积近5000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