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

时间:2019-05-12 01:5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市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市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

第一篇:省市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

省市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3年05月13日 14:58 来源:《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第3期 作者:于泳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摘 要: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风险保障机制。本文通过对省市级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政府推行农业保险发展的力度不够,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加强省市农业保险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对策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专业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省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50年成立,在山东、北京等省市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中间停办一段时间,1982年正式恢复,开始试办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上世纪80年代后期,民政部门开办农村救灾保险,但由于经营亏损严重,都相继退出了农业保险领域。199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市场化体制转轨,农业保险业务日益萎缩,许多地方停办。2004年以前国内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两家产险公司在少数地区维持开办。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四年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全面铺开,上海安信、吉林安华和黑龙江阳光等农业保险公司相继获批成立,江苏、浙江、四川、内蒙古等省份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保险“三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注入10亿元资金于首批被列为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的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六个省区。由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60.5亿元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这一数字比2007年增加近两倍。

二、我国省市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发展的力度不够,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经营体系不健全,缺乏财政、税收及法律支持

政府支持是农险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由于国家财力等方面的限制,我国财政对省市农业保险的支持严重不足。农业保险体制不健全,缺少法律税收支持,导致了在实际运营中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过于集中,很难实现农业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保险机制不够完善,在现有的赔付条件下,风险过于集中在经营主体自身,亏损较大,而政策性保险的保障程度偏低,区域分配不合理。

2.部分省市农业保险占保险业的比例低,农业保险费收入低,增长过程有所反复

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承保单位是中保财险,因为农业保险的赔付率较高,农业保险费收入低,省市的农业保险市场萎缩。从发展过程来看,从1991年到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收入占整个保费收入中的比重非常少,农业保险的增长过程有所反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市农业保险的发展。

3.部分省市农业保险的投保金额少,受灾面积大,赔付率高

由于我国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使每年的受灾面积占农田面积的比例非常高。洪水、旱灾、禽流感等重大灾害和重大疫情的补偿额是保险公司难以承受的。农业除了面对自然风险之外,还同时面临诸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地区风险和人为风险等等,这样的高风险使得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与给付极高。

4.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使得农业保险难以推广,在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在部分省市地区,农村经营方式分散,导致难以对保险对象的资料进行充分收集,一些农户家庭生产呈小规模分散经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主要从事小规模种植业的农户,大多数缺乏投保的支付能力,这使得农业保险很难推广。

5.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参保意识淡薄,农民收入水平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难以接受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农村缺少网络、报纸、广告牌等平面宣传媒体,使一些农民缺乏保险意识,不懂保险是怎么回事,对保险公司、险种、保险条款等的不了解。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农民,风险意识淡薄,比较注重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对事情的发展缺乏全盘的考虑,风险大的投保不起,风险小的认为没必要投保,一部分农民认为一般的灾害损失发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对其投保,即使发生了大的灾害损失,自然会有国家救济。还有部分省市农民年收入很低,各种开销又必不可少,经济能力承受有限,农民想保险交不起钱。

6.农业保险公司缺乏从事农业保险的专业人才

由于农业保险业务萎缩,以及农业保险在保险公司经营地位的下降,从事农业保险的人员纷纷改行或离岗。专业人才稀缺,缺少专门研究农业保险的人员,特别是能对气象和自然病虫害进行中期预警人才,这样导致农业保险风险的不可控。

三、对加强省市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研究

1.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保险事业发展,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强税收优惠力度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保险事业发展,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各级财政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和保险公司与农民的互利合作,对农业保险给予大力支持。在资金上,给予农业保险必要的财政支持,对农民提供保费补贴,减轻农民的承受负担。从税收上增强税收优惠力度,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机构监督制度的实施。

2.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发展农业保险的法制保障

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是建立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关键,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

3.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成立三农保险服务站

以省市为单位,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农业保险模式,逐步建立多主体经营、多层次完善的的农村服务体系。由气象部门、农情研究机构组建农业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发挥国家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技术支持网络,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建立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系统;完善农村的金融系统。

4.建立“以险养险”的大农险模式

各省市农业保险以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方向,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的区业保险公司的区域性管理为业务主导,以县乡两级的农业保险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健全的组织体系。参考借鉴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采用的组织经营形式,建立“以险养险”的大农险模式。

5.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地方政府网站等,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农险常识,开展一些如电视、讲座、广播等,使农民了解什么是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采取农民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向农民宣传农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让他们了解农业保险、认识农业保险、购买农业保险、宣传农业保险,使农民真正积极主动地参加农业保险。

6.重视农业保险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保险人员的专业素养素质

提高农业保险人员工作的环境,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农业保险事业;积极从一些吸收和委培一些高层次人才,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加强在岗培训和管理,并定期进行考核,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和保险专业知识的农业保险队伍,对于推动我国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2)。

[2]孟春。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3]王秀芬。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研究[M].安徽农业科学,2011.[4]张京生。知识经济与保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第二篇: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09-07 16:23:00 ]阅读:21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09-07 16:23:00 ]阅读:21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把提高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这是保障农民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结合对广东茂名、梅州、顺德等地的实地调研,我们着重对农业保险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财税对策建议。

农业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致使有生命的动植物发生死亡或损毁的经济损失,由保险人给予赔偿的一种保险。广义上说,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所面临的农业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风险、资源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灾害[1].这些农业风险与商业风险相比,具有突发性、脆弱性和不对称性特征。而且,农业风险单位很大,区域性明显并伴有广泛的伴生性。经营农业保险,成本高、费率高,定损理赔技术难度大,并面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农业保险的以上特征,农业保险业务的纯商业化运作在国际上鲜有成功的例子。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农业保险视为准公共产品,对其从财税金融等方面进行倾斜扶持。

一、我国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比较严重,仅2006年全国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就达到4109万公顷,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我们在茂名、梅州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因天灾而遭受巨大损失的例子。如茂名市农业大县高州,号称“全国水果第一大县”,主要产品包括东部的荔枝、西部的龙眼、中部的香蕉和北部其他水果。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由于政府倡导和技术扶持,另一方面是由于水果市场价格不断提高(荔枝每市斤20元、龙眼每市斤30元),高州农民开始大片种植水果。高州市以前每年可征农业特产税数千万元。而现在水果价格低(荔枝每市斤2元、龙眼每市斤3元)、风险大,使得果农积极性下降。另外,由于种植业受天气影响较大(特别是传统的香蕉产

业),果农多数只能“看天吃饭”,暴雨、台风对农业有较大威胁。加上农村劳动力、化肥、农药、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不断上升(常用果树农药从每瓶几十元升至目前的百多元),使得大多数的果农难以为继。许多果园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个别管理得好的果园还可以维持。又如梅州市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于1998年,最初主要业务是养殖生猪和种植龙眼,但由于1999年霜冻,所种植的龙眼全部死亡,损失100多万,公司几乎面临倒闭。后经咨询省农科院,种植耐寒的天草柑,才逐步扭亏为盈,发展成为省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市龙头企业。

要增强农民的抗灾能力和灾后恢复再生产能力,必须搞好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政府支农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农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促进农业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建国初即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但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急剧变革,1953年停办,一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始农业商业保险试验。据保监会资料,从1985年到2004年间,除两年农业保险实现微利外,18年呈现亏损。20年间,农业保险业务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远远大于国际上保险业务70%的临界点。同时,农业保险补偿水平很低,据测算,1998年-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1681.59亿元,通过农业保险平均每年补偿为4.5亿元,仅占0.27%.于是出现了保险公司不愿保、农民不愿参加的“双冷”局面。农业保险从1994年起,保费收入逐年下降,险种不断减少,规模逐渐萎缩。

由于农业保险连续10年的萎缩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党的正式文件的形式将“探索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措施予以确定下来,同时2003年3月1日正式实行的《农业法》也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农业保险的地位和发展模式。此后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从2004年起,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保监会的积极推动下,陆续成立了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并引进法国安盟公司等外资开展农险业务。全国有近90%的省市开展了试点,形成了专业性农保公司经营、商业保险公司自办、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政府与公司联办、共保经营等五种模式。到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46亿元,同比增长15.98%[2],赔款支出5.84亿元,同比增长3%,保额达733.21亿元,同比增长123.66%.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生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发展还很缓慢。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缺乏完善的立法支持;政府主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国家农业巨灾基金,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缺失;农业保险在农业保护制度中的地位有待加强;农业保险发展的金融环境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经济组织化程度低;相关人才缺乏。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小,保险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发展农业保险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产品供给,二是减少农民收入波动,增进农民福利。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目标有所侧重,发达国家侧重于后者,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侧重于前者。当前必须尽快建立财政支农型农业保险体系,利用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手段推动农业保险的进一步普及与完善,建立一个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符合中国特色的具有在中国特点的农业保险制度。

综观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历程,运用保险机制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服务是国际通行做法,许多国家实施政府干预的措施主要有:实施农业保险立法;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农业保险或对私营保险公司、组织提供财政补贴,管制农业保险价格;对农民提供保费补贴;对农业保险业务给予税收减免。国家的财税支持是国外农业保险的普遍特征。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持方式

我国20多年的农业商业保险试验得出了与世界各国同样的结论:农业保险不能走纯商业化道路,政府必须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现在,虽然多个省市在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不少财政补贴措施,但是中央还没有出台系统地针对农业保险业务的补贴措施,尤其是没有从法律上明确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义务。近年中央财政收入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已经基本具备对农业保险的扶持能力。各级政府要按照WTO规则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对农业保险实行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业保障机制,改变过去财政补贴目标的短期性、补贴方式的模糊性和补贴对象、数额的随意性,建立健全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的长期和稳定的制度。

1.财政给予农民保费补贴。保费补贴根据对象确定,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每年补贴资金结余部分,应及时转入专户,用于今后以丰补歉。建立保费分摊机制,中央财政负责25%,地方财政负责25%,其他由龙头企业和农户自己缴纳,尽量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财政对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给予费用补贴。要兼顾政策需要和效率原则,建立责任制约机制,不宜采取“大兜底”的方式。目前可按保费的5%进行补贴,以后补贴额逐步增加到保费的20%。保险公司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财务上单独管理,单独核算,滚动累存。其盈利不弥补其他保险项目的亏损,不用于发放员工奖金福利。

3.财政补贴应找准“农户愿接受,公司不亏损,财政能承受”三者的平衡点,先保农业生产经营的物化成本,逐步发展过渡到保产量和保收入的成熟阶段。同时,应以补偿旱、涝、冰雹、病虫害等自然损失为主。在补贴方式上,应先确定一个重点补贴的目率,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有条件的地方,地方财政或者龙头企业可适当提高补贴幅度,降低农户保费支付压力。在经济较发达,财政实力强的地区可以进行农业收入保险试验,为我国农业保险长期目标服务。

4.赔付封顶,建立超赔付风险分摊机制。赔付总额限定在保费的5倍以内。赔付总额在保费2倍以内的,由保险公司全额赔付;赔付总额在保费的2倍以上3倍以内的部分,由保险公司和财政按1:1比例分摊;赔付总额在保费3倍以上5倍以内的部分,由保险公司和财政按1:2比例分摊。保险公司对损失超过保费5倍以上的部分不再负责。

5.国家建立巨灾准备金,对巨灾承担最后保险人的责任。巨灾准备金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拨款;部分农业保险经营盈余;巨灾风险证券化等;

国家设立某种农产品专项风险基金,与保险公司共担大灾风险。如国家从粮食调入省份收缴一部分财政费用,作为农业保险基金,保证粮食产区的农业稳步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农业保险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争取中央财政配套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要安排农业保险专项经费,以实施对农业保险的组织推动和配合工作,充分发挥县、乡财政干部的信息调查和稽查作用,减少财政补贴的浪费。同时,保费补贴和业务费用补贴要体现产品差异和地区差异。政策性保险实行强制保险,对保费和业务费用实行高补贴政策,以提高参与率,分散风险;商业性保险实行自愿保险,对保费和业务费用给予一定补贴。对中西部地区的补贴应高于东部。

(二)充分发挥税收对农业保险的推动作用

我国目前只对种、养两业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没有其他的税收优惠。这表明税收对农业保险的扶持还有很大的空间。建议对农业保险进一步加大税收方面的优惠:

1.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除了免缴营业税外,还免征企业所得税,扩大农业保险业务的利润空间,提高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2.对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商业性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全部实行先征后返,返还部分计入公司大灾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3.对农业再保险实施税收优惠。具体步骤上可考虑由中国保监会牵头,与相关部门以法规形式确定再保险业务的政策性,然后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并规定减免的税金纳入农业再保险责任准备金[3].鼓励实力较强的国际再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再保险体系建设,建立多重风险保障机制,通过国际再保险市场经营分散农业巨灾风险。

4.还可因地制宜,从流通环节适当征收农产品保险税、费,以补充农业保险基金,鼓励农业保险的有效发展。

(三)落实相关配套措施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加强农业风险防范设备建设;允许将农业保险费列入生产成本,通过价格机制,将农民缴纳保费的一部分转移给社会公众;把农业保险与农业项目扶持、农村信贷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

工带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允许农业保险基金投资优良证券品种,允许保险公司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开发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保险新产品,为保险公司发行巨灾债券提供信用升级担保,以农产品期货价格指导保险公司经营;救灾方式逐步向政策性农业保险过渡[4].扶持农业保险事业有利于化解“三农”问题,是构建农业生产保障体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应当把握机遇,从长计议,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发挥农民和商业机构的积极性,推进城乡社会互助,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之路。

第三篇:河北省农业保险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河北省农业保险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

河北省农业保险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保险赔付较低、理赔成本高、保险产品偏少、费率过高、农民投保意识淡薄、道德风险严重、保险环境缺失等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的现存问题,然后根据相应问题,并结合河北省实际,从农业保险的供给、需求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 农业保险 问题 发展对策

河北省农业保险现存问题

(一)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1.供给不足,覆盖率较低。目前,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家。这三家保险公司中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而且农业保险品种还相对较少,政策性保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能繁母猪、奶牛、大棚、林木保险等,商业保险有辣椒险、冬枣雹灾险、养鸡保险等。这些险种还不能满足河北农业生产的要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也不够宽。

2.赔付较低,难以弥补农户风险损失。河北省农业保险的主要品种的保险金额为:小麦每亩300元、玉米每亩260元、棉花每亩400元、奶牛每头5000元,能繁母猪每头保险金额1000元。以2009年的产值来计算小麦、玉米、棉花的平均亩产量分别为342、331、65公斤,其试产价格分别为718.2元、562.7、975元。可见保险金额还不到每亩收入的50%,保险赔付额较低,使农户得不到足够的补偿。

3.赔付率面临加大的不确定性。2001-2010年期间,农业保险赔付率2002年最高,是109%,2010年最低,为12%,赔付偏差高达数倍,平均赔付率高达60%,这使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在赔付支出上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威胁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

4.在技术上尚存诸多障碍。第一,费率厘定较难。费率的计算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以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所造成的损失程度为基础,利用精算的手段厘定出来的,但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的损失数据还不完整,这给准确厘定农业保险费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第二,定损难。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不同于普通的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其保险标的基本上都是有生命的,保险标的价值变化较大,损失程度较难确定。第三,理赔难度较大。农业保险分散性较大,保险对象差别也较大,造成减产或死亡的原因又较多,保险合同双方经常就是否赔付和赔偿多少的问题产生纠纷,每一起理赔案件都要让保险公司花费很大的精力,如果赶上受灾或疫情较大的情况,保险公司现有的工作人员将很难应对。

(二)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户投保意识淡薄。农户的投保意识淡薄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第一,文化水平低。农村的文化基础薄弱,很多农户认识不到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常常认为是国家对农民的变相收税,从心里上抵制农业保险。第二,封建残余的影响。有的农户认为保险是不祥之兆,入了保险很可能就会招来灾难,所以入保险意识淡薄。第三,侥幸心理的存在。农户常常有心存侥幸,认为倒霉的事不会发上在自己身上。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农户参保的意识淡薄,不主动投保农业保险。

2.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大。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性,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其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农户自己最清楚,而保险公司对有的风险却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农作物保险赔付中道德风险所占的比例高达20%,在牲畜赔付中骗赔现象更为严重。

(三)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是准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这决定了农业保险的运作必须在财政支持的条件下运作。但目前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较大,所以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金对农业保险进行补偿。虽然对一些保险品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但支持的力度还有待加强,而且其他的农作物和养殖家畜、家禽等还没有出台政策支持的办法。

2.缺乏专业定损机构,赔付有失公平。发生农业风险后,对风险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损失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估是公平理赔的前提。但农业保险的风险定损较为复杂,既涉及到专业技术知识又涉及到道德因素。因此,要想对农业风险损失进行公平公正的定损,增加设立对立于保险合同双方的专门的定损机构是有必要的,目前河北省该类专业定损机构几乎还没有。

3.相关法律缺失,赔付缺乏保障。任何保险产品的运作,都离不开法律的保护,而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予以扶持和管理,保险人在经营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因此,农业保险急需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利用法律手段监督约束各级政府、农险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者在农险市场中的行为,保证农险市场的有序运行。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一)供给与需求方面

1.提高保额水平,加大农户的风险保障。目前较低保险金额是造成农户参保不积极的一个原因。如小麦每亩保险金额为 300元、玉米每亩保险金额为260元。如果发生农业风险,农户得到的最大赔付以保险金额为限,农户得到的赔偿过少,参保积极性一直不高。因此,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在保证严重导致道德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保险金额,以提高农户的参保积极性。

2.合理设计保险条款,减少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农业保险运作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高风险投保和农户骗赔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河北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以下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一是对于比较重要的农业生产品种,比如小麦、玉米等可以考虑强制保险,因为强制保险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维护投保的公平;二是采取比例赔偿的措施,投保人在发生风险后也要承担相应的损失,避免农户参保后因疏于管理,造成减产;三是采取互助模式承保,投保人之间可相互监督,防止骗保发生。

3.加快新险种开发,繁荣农业保险市场。目前,河北省农业保险的险种数量较少,很多农业风险还得不到农业保险的保护。因此开发新型农业保险险种也是农业保险发展的时代要求。险种开发的目的应该本着扩大承保农业风险、降低农业保险成本、增强服务水平、拓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市场、发掘农户风险保障意识、提高制度和经营效率等方面进行。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河北省农户对于农业保险产品作用等方面缺乏基本的了解,再加上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保险意识淡薄,尤其是经济条件落后的山区农民,甚至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可以帮助农户了解农业保险的功能、参保和理赔程序,消除农户的侥幸心理。宣传农业保险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一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各保险公司的保险站,或下乡举办农业保险答疑的方式边营销边宣传农业保险。在宣传工作中,尤其是对于采用强制性保险形式的农业保险,准备阶段农民的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好,让农民懂得农业保险不是乱收费,而是一种为了实现风险转移的投入,而且各级政府会对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可以通过介绍试点地区开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让农户通过实实在在的例子了解到农业保险带来的好处;三是对村干部或村里影响力较大的人集中办理农业保险培训班,让这些人对其他农民产生辐射作用。

(二)外部环境方面

1.扩大财政支持力度,减轻农户保费负担。目前河北省已经推出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比例虽然有的高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但是河北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小,保险金额低,补偿的总额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另外,能得到政策补贴的险种仅限于以上几种,补偿口径还有待扩大。因此河北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重点应该扩大补偿的广度,不仅对农户补贴,而且要对开办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和相关部门有关农业保险业务给予补贴或税收减免,从而调动农户投保、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2.加大保费的资金来源,解决资金瓶颈。对农业保险增加政府资金支持能够调动投保人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但目前中央财政和河北省地方财政均无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其提供太多的资金支持。因此要扩大保费的资金来源,解决资金瓶颈。具体方法有:一是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市、县,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二是鼓励与农业有关的企业承担一部分保费,比如种子公司。种子公司对购买其种子的农户替其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费,这样对农户和种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公司都是有益的。农户可以得到减轻保费负担的好处,而种子公司可以借此对自己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增加种子的销售量,增加总利润。三是可以参考上海安信公司“以险养险”的模式,来支援农业保险的发展,适当降低农业保险的费率,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

3.成立专门的风险损失评估机构,提高赔付的公正性。农业风险发生后,合理理赔的前提是做好风险损失评估,这关系到理赔的公正与公平。成立专门的、独立的风险损失评估机构,是做好风险损失评估工作的有效途径。风险损失评估机构组建时要独立于保险公司和投保人,这样在评估时才可以免受保险合同任何一方的左右,才能对损失程度做出客观的估计。另外,风险损失评估机构的人员构成应严格要求,必须具备损失评估的专业技能,对于不同的险种应该成立不同的损失评估小组。小组的人员构成必须考虑专业的互补性,可以由保险、评估、农业种植或养殖的专家构成,这样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应制定风险损失评估机构的道德约束机制,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建设,降低承保成本。造成河北省农业保险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是河北省农业生产分散成度大,土地条块种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了保险公司在承保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高地区相同面积的农业保险时,在承保、核保、理赔等环节要付出多出几倍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所以农业生产的方式也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降低保险成本的有效措施可以考虑依托农业生产合作社、村政府以一个自然村或以一个乡为承保单位实行团体保险,每个承保团体设置一个协保员负责日常承保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保险成本,并且可以利用协保员对投保人的了解,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性,防止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5.划分承保区域,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河北省农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农业生产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产业优势各不相同,所以河北省各个市、县的保险金额、保费补贴、险种也应该根据这些差异有所区别。可以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河北省136个市、县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农业保险承保区域,在农业保险大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方政府的财力水平、农户支付保费的能力确定不同的保险金额、保费补贴、险种等,以适应不同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红祥,廖文龙.新农村建设中广西农业保险供给不足问题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2010(6)

2.施红.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保险公司激励机制研究[J].保险研究,2010(5)

3.段学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纵横,2012(5)

4程培国.新疆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0(12)

5.杨玉民.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庹国柱,丁少群.农作物保险风险分区和费率分区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1994(8)

7.侯玲玲,穆月英,曾玉珍.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及其对农户购买保险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关于农业保险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关于农业保险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李善君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进一步指明了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现代农村金融保险制度的建设方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同时,农业也是弱质产业,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农业保险,建立现代农业保护伞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农业占GDP中的份额不小,农业保险就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健全农业保险,开拓我国保险市场显得尤为紧迫。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难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和其它产业相比,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性产业。我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受灾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比重在30%以上,比发达国家高10%~20%,成灾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也一直在20%左右波动。去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以及“蛆虫柑橘”事件等,都给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自然灾害如此频繁,但我国对农业灾害的损失补偿水平很低,一直维持在2%~5%左右,补偿手段也很单一,只有政府救济、灾害扶持和农业保险三大类,其中以政府救济和灾害扶持为主,占了整个补偿的90%以上,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主要的风险管理形式,在鼎盛时期的1992年也仅占总赔偿额的25%左右。从1992年开始,农业保险在农村自然灾害补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

二、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供求“双冷”、资源短缺、人才匮乏、缺少政策扶持等问题。

一是供给不足,导致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由于传统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小、经营粗放、低投入、低效益,使得农业风险复杂,保险经营技术要求较高。加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性使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造成农业保险业务赔付率高,亏损严重。如此大的风险,使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拓展农业保险市场,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二是需求乏力,农民主动投保意识不强。一方面,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 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经营规模过小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保险公司对其要求较高保险费率, 加之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三是机制缺失,未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对农业、农民、农村企业均具有通过风险支持获得收益的共性特征。农业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支柱,它本身所具有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功能,可为农业和农村金融保驾护航。但是,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目前没有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让农村金融独自承担“三农”信贷支持的风险和收益。如果农业保险介入,通过与金融机构打造风险利益共同体,分担农业金融的风险,将使农业贷款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增加农村金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立法滞后,政策扶持落实没有到位。我国至今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政策对农业保险业务予以扶持。《农业法》对农业保险的规定是,“农业保险必须志愿加入,任何人不得强制”。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提到,“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由于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能和作用,致使我国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很大,农业保险也就无法可依。由于立法滞后,国家提出对农业保险的扶持都是宏观层面的,往往因缺少具体支持政策而落不到实处,这也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是人才短缺,专业保险从业人员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一要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商业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方式, 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要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职能,克服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要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扩大政策宣传,建立基层的相互保险合作社,让农民充分了解相互保险的性质、特点和赔付方法等,提高农民的投保参保意识。省、市、县应建立相应的农业保险合作经营机构,为基层保险合作社提供业务指导和再保险服务。要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二要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利用政府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手段,配合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共同融合来支持农业保险的运作,确保农场主、农户的实际利益得到保障。对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提供适当费用补贴,激励其参与农业保险的经营与代理。若遇大灾之年,准备金积累不足以支付农业保险赔款时,政府可向经营农业保险的各类机构发放无息贷款,并让其从以后的经营盈余中逐年归还。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鼓励其参加农业保险。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发展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三要加快完善法律保障体制。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实质是一部商业保险法,而农业保险中的大部分是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与政策性保险的经营目标大相径庭,用现行的《保险法》指导农业保险会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尽快颁布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作用、农民的参与方式、税收规定、资金运用等方面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确立法律和政策依据,以便于实际运作。

四要防范农业保险道德风险。由于农业生产极高的信息不对称性,道德风险尤其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规避。应充分发挥相互保险的优点,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投保人之间的互助和监督;精心培养专业的农业保险队伍,深入细致地开展定损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套规范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并不断地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最大程度地防止监管漏洞。

五要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基金。建立保险基金是建立现代农业保险市场运行模式成败的关键。保险基金的形成,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国家财政政策的引导下,在税收、利率方面得到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基金的筹措,建议可由农业发展基金中出一部分,民政从救济金中出一部分,乡镇企业从上缴资金中出一部分,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垫底资金,形成雄厚的农业保险总准备金。同时,应制定激励农业保险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保险组织的一切业务和收入适当免税,免税部分也可充当合作社的保险基金,专户单列,由监管部门监督使用。

六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保险应是农业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必须建立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我国现代农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克服过去由于土地分户零散、种植品种繁多、难以形成产业而导致的农业保险不便于核保、核算、界定险种、赔付等,进而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升农业保险的保障能力,有效降低农业风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

第五篇:浅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保险是指专门的保险公司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形式,直接受保对象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保险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三轮农业保险的试验,使得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险种已涉及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农业保险是保险人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建立保险基金,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灾害事故所致损失,给予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补偿的一种方式。农业保险的形成与发展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支持和稳定农业生产的三大政策性措施之一。在中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金额较低、保险责任范围较小

为了防范道德风险, 提高被保险人责任意识, 目前各农业险种都把保险金额规定在保险标的价值的60%~ 80%, 甚至更低。但保险金额和赔付金额太低, 保障作用就不够明显, 致使很多农户不愿意投保。这些都使得灾后的补偿被限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影响农户的投保积极性。

(二)农业险种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 而将人的身体的 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 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 选择的, 缺乏灵活性, 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 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 针对性不强。

(三)保费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 率, 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 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 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 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 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四)农业保险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 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 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农村保险业 务, 使得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五)农业人口参保意识薄弱

由于对于农业保险概念不理解,农民对于农业保险投保积极性不高。目前, 我国保险的作用和地位尚未被社会普遍认识, 农村相当一部分人把保险费称为苛捐杂税 或额外负担 , 迷信心理、侥幸心理、得益心理、逆反心理等依然存在, 他们对交几元钱保费可能得到上千元损失赔款觉得不可思议。对农业灾害保险有消极抵触情绪,造成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投保难、收费难。同时, 农业灾害保险工作, 由于单位领导的更换, 往往发生工作脱节, 导致局部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无法持续发展。

(六)农业保险经营具有局域性

农业风险单位很大, 水灾、旱灾、风灾等农业风险多为数省一个风险单位, 较小的风险单位一省也不过几个。因此, 由一省、一地或一县经营农业保险在空间上风险很难进行分散, 一旦发生风险事故, 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 没有足够多的保险标的来分摊损失, 以至农业保险长期以来赔付率居高不下、亏损严重。另外, 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保险市场的成熟程度也不同。面临风险较高的农户倾向于投保, 如沿海、临河和荒漠等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区, 因而容易开展保险业务, 而面临风险较低的农户由于预期损失概率小于投保费率很少投保或不投保, 难以开展保险业务。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第一次制度变革中,农业保险获得了初步发展,1950年成立不久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在山东、北京、四川等省市试办了牲畜保险,后来又在山东、江苏、陕西等省试办了农作物保险。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第二次制度变革中,农业保险发展迅速。我国1982年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地分公司开始试办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1986年以后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现已改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建设兵团范围内举办农业保险。此后,民政部的农村救灾保险、农村保险相互组织等纷纷出现,各地掀起了兴办农业保险的热潮,但因为当时实行的是国家财政兜底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在1982-1994年间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在95%左右,实际损失2,196亿元,但各家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成本和盈利考虑较少,所以还是根据各地需要开办了不少险种。随着199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市场化体制转轨,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务便日益萎缩,许多地方甚至停办。2004年以前国内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两家产险公司在少数地区维持开办。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四年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保险“三补贴”政策。2007年4月,在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的大趋势下,中央财政决定当年拿出1O亿元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试点省份确定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6个省区,由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此举极大的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2007年4月,中央财政10亿元资金正式注入被列为首批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省份,这六个省份是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保险对象为五大种植品种,即棉花、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保险责任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和冰冻;所遵循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保险金额中央财政承担25%,省级财政承担25%,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和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决定。保额原则上为农作物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各试点省份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试点农作物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费比例。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4]

[4]关静,马利军,胡佳.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149-150(一)赔付率高,承保业务亏损严重

据调查,2008年河北省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同比增长378.53%,远远超过保费210.61%的增长率,赔付率达91.24%。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综合赔付率超过110%(保险界公认的盈亏平衡点为70%),2007年—2009年4月承保亏损合计达2510.5万元。

保费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 率, 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 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 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 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 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二)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参与农业保险主要方式是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方式较单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地方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并且部分财政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甚至被挤占、挪用,资金到位率低,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核算和偿付能力。

(三)涉及多部门和组织,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

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其发展涉及到多部门和组织,需要各部门和组织间大力支持和配合,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环节多并且法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各部门职责不明确,最终导致农业保险开展工作效率降低。

(四)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保险意识薄弱

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小而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经济价值低,使得农户投保意识淡薄,自愿缴费积极性低,风险分担机制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而且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所以给农作物投保对农民来说实属有心无力。

农业人口参保意识薄弱

由于对于农业保险概念不理解,农民对于农业保险投保积极性不高。目前, 我国保险的作用和地位尚未被社会普遍认识, 农村相当一部分人把保险费称为苛捐杂税 或额外负担 , 迷信心理、侥幸心理、得益心理、逆反心理等依然存在, 他们对交几元钱保费可能得到上千元损失赔款觉得不可思议。对农业灾害保险有消极抵触情绪,造成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投保难、收费难。同时, 农业灾害保险工作, 由于单位领导的更换, 往往发生工作脱节, 导致局部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无法持续发展。

(五)保费收入低,规模化经营受限制

目前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险种少、覆盖面窄且承保率偏低,导致保费收入过低甚至亏损;且受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农业保险公司规模化经营受制约,无法有效扩展业务。

农业保险经营具有局域性

农业风险单位很大, 水灾、旱灾、风灾等农业风险多为数省一个风险单位, 较小的风险单位一省也不过几个。因此, 由一省、一地或一县经营农业保险在空间上风险很难进行分散, 一旦发生风险事故, 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 没有足够多的保险标的来分摊损失, 以至农业保险长期以来赔付率居高不下、亏损严重。另外, 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保险市场的成熟程度也不同。面临风险较高的农户倾向于投保, 如沿海、临河和荒漠等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区, 因而容易开展保险业务, 而面临风险较低的农户由于预期损失概率小于投保费率很少投保或不投保, 难以开展保险业务。

下载省市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市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毕业论文 我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精选五篇)

    本科生毕业论文 我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2011年5月16日摘 要 农业保险的发展对我国农民、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山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山西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自然条件恶劣,这些外部条件给农业经营者们带来大量经济损失,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亟需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227]李海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胡继连.山东农业大学,2009. 农业是人们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机能,通过人工控制和培育以获得产品的基础产业,容易受......

    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7年,中央财政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作为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支农惠农措施在全国六个省区进行试点,湖南省是试点省之一,今年在全省推广。作为一项新的保险,在推广中还存在一些问......

    农业保险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exam)(本站推荐)

    农业保险推广中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农业保险在转移农业风险、减轻政府负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业保险本身属于政策性保险,其在展业、承保、防灾减损、查勘理赔......

    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7年,中央财政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作为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支农惠农措施在全国六个省区进行试点,湖南省是试点省之一,今年在全省推广。作为一项新的保险,在推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正处于最困难和最关键的时期。为推动农业......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保险作为财产保险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特殊的险种,一直跟不上整个市场和行业 发展 ,更没有完全解决农业对保险的需求 问题 。需要从政府、农民和保险 企业 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