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病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毕业论文题目:大病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河北省为例
学 生 姓 名: XXX 学 号: XXXXXXXXXXXXX 系 别: XXXXXXXXXXXXX 专 业 班 级: XX级XXX X班 指导老师姓名及职称: XXX 讲师 起 止 时 间:2016年12月——2017年5月
摘 要
国务院六部委于2012年8月30日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大致框架,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群众,在政府的引导下,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向其购买大病医巧保险,当大病患者治疗时产生了大额医疗费用时,获得商业保险机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农合报销完成后,对于个人所需支付的合规费用进行二次报销。
本文开篇阐述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所涉及的具体操作过程,并对大病医疗保险的特性以及可持续性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从参保人数、城乡人口分布与个人分配收入、资金来源和筹资标准、大病保险基金未来支付能力预测等方面、进行对河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现状及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介绍,并整合分析河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相关数据,得出下四个有针对性的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大病保险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快大病保险的监管制度建设;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承办大病保险的专业基础建设。
关键词:大病保险
河北省
对策
ABSTRACT
Six ministries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August 30, 2012 jointly issued “guidance on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llness insurance work, defined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llness insurance, guarantee for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for urban residents,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urance group,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to support the Business insurance company to buy medical insurance to Qiao illness the patients had a serious illness when large medical expenses, commercial insurance institutions of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for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reimbursemen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wo reimbursement for individuals required to pay the cost of compliance.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crete operation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llness insurance system involv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insurance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contents of a brief introduction, from the number of insurance,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ersonal income, sources of funding and financing standard, serious illness insurance fund future ability to pay for forecas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bei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llness insurance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of Hebei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llness insurance related data obtained under four targeted suggestions: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llness insurance work;supervision departments to further accelerate illness insur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rance regulatory system;the insurance company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erious illness insurance professional infrastructure.Keywords: illness insurance Hebei province countermeasure
目 录
一、引言................................................................................................................1
(一)大病保险的选题背景及意义............................................................1(二)文献综述............................................................................................2
二、河北省大病保险发展概况............................................................................3
(一)河北省大病保险试点发展概况........................................................3
(二)河北省大病保险发展的主要特点....................................................4
(三)河北省大病保险试点具体开展情况................................................5
三、河北省大病保险出现的问题........................................................................6
(一)保险公司承办大病保险呈现向“经办”演化的倾向....................6
(二)保险公司较难实现“收支平衡、保本微利”................................6
(三)基本医保制度制约大病保险作用的发挥........................................7
(四)保险公司管控医疗行为的机制难以建立........................................8
(五)保险公司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9
四、原因分析......................................................................................................10
(一)外部环境原因..................................................................................10
(二)保险行业自身原因..........................................................................10
(三)基层公司对大病保险工作不理解..................................................11
五、完善河北省大病保险的对策和建议..........................................................11
(一)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大病保险工作的组织协调..........................11
(二)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快大病保险的监管制度建设..........................12
(三)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承办大病保险的专业基础建设..................13
六、总结..............................................................................................................14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大病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北省为例
谭子敏
一、引言
随着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身体健康一旦遭到重大疾病的侵害,轻者耗费积蓄,重者倾家荡产,高额的医疗费用让家庭和个人遭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是每一个家庭的潜在威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统筹做好大病保险工作,是实现“小病有所医”、“大病医得起”的迫切需要。
大病保险制度是一项新兴的医疗保障制度。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因此大病保险是我国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具有重要价值。
建立经办机构、医疗服务机构、保险公司三方协同管理机制,将大病风险控制的关口前移,调动医疗卫生部门配合大病保险管理的积极性,保障大病保险支出的合理性。承办机构应尽快提升服务能力,运用专业经营和技术手段,健全专业化的运营模式,搞好运营管理平台、承保管理体系、医疗风险控制机制和客户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规划,加强运营管理,真正实现承办管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务更好、专业更强”的目标。
(一)大病保险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身体健康一旦遭到重大疾病的侵害,轻者耗费积蓄,重者倾家荡产,高额的医疗费用让家庭和个人遭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是每一个家庭的潜在威胁。
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但是人民群众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后报销金额少,个人负担仍然比较重,推行大病保险可以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大病保障,很大程度上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经济困境。其次,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住院次数和接受大病服务的次数增多,需求变大。城乡失业人群、特殊疾病发病群体发病率、贫困地区大病发病率、农村偏远地区大病发病率也较高,“一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统筹做好大病保险工作,是实现“小病有所医”、“大病医得起”的迫切需要[1]。
2012年8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人社部、民政部、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针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合)人大病负担重的情况,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减轻城乡居民的大病负担。
所谓大病保险,是指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报销,目的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绝大部分人不会再因为疾病陷入经济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病保险是我国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其次,大病保险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和拓展,对于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实现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制度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改进医保服务,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卫生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价值。
(二)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起步较晚,从2003年起,经历了探索、改革、试点实施的坎河历程,但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步伐却未曾停歇过,国内学者专家们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1]。
宋盼在《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中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强调虽然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实现了对全国居民的总覆盖,但大病保障依然是我国医疗系统的短板。本文根据大病保险试点开展的现状,提出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大病保险试点运行的建议[2]。
段会晴在《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研究》一文中通过剖析我国保险公司承办大病保险过程中保障方案设计、保费厘定和医疗风险管控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承办大病保险的保险公司提出政策建议[3]。
宋盼,朱丽沙在《河北省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补偿模式的思考》[4]一文中以大病保险补偿模式的规定为切入点,从起付线、报销比例、封顶线等方面分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补偿模式,希望为河北省各地区制定和完善大病保
险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5]。
何文炯在《大病保险辨析》一文中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运用保险学基本原理,就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政策目标、保障对象、责任范围、筹资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项政策设计的缺陷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6]。
于静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的分析》中强调,推行大病保险能很大程度上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经济困境。本文通过介绍大病保险委托管理型,保险合同型,政企合作型的三种试点模式[7],分析了大病保险政策推行的影响因素以及大病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河北省大病保险发展概况
(一)河北省大病保险试点发展概况
事实上,从十九世纪开始,我国各地区就针对因一人患有大病而全家陷入贫困的情况采取了相关举措。我国大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其中雏形时期的形成存在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正式执行之初,出于对各项社会问题的考量,我们各地区都先后执行了相关法规执政,并在一些地区的小范围中实施,例如甘肃、河北以及湖北等地区。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之前,我国北方小部分地区依据自身情况都先后制定了法规并付诸实践。大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又进一步补充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制。我国各地区分别对新农合大病保险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进行了研究,在这些医保实践的摸索中涌现很多典范的大病保险模式。试点时期:我国大病保险制度开始在各个地区与省份中实行,且经历了较多的实际考验,该环节除了对我国特大疾病保障水平有所提升之外,还起到了较大的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作用.国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以来,居民的医疗水平显著提升,医疗保障覆盖面也不断扩大,然而因重大疾病引起的高额医疗费用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为此,近些年,各个省包括其管辖的市对于刚刚建立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8]都做出了一些尝试,结果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截至2011年4月底,河北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337万人,加上新农合人数,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93.8%,由此可见,河北省基本实现了“人有所保,病有所医”。然而,在全省范围内,无论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是新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的保障水平都比较低,即
使增长,幅度也较小,这使居民在遭遇严重的疾病时,依然要承担巨大的医疗负担。
因此,基本医疗保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应对巨额医疗费用的问题。河北大病保险政府采购工作起步早、发展快、质量优,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9年,湛江市便敢为人先,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决定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城乡一体、市级统筹、商保参与、程序规范和大病保险为核心的模式,从而为其他地区发展大病医疗保险提供了良好经验[9]。
2012年,六部委共同发布了《指导意见》[10],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政策支持。河北省结合河北各地方大病保险发展特点和《指导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大病医疗保险工作,逐步解决居民因重病遭受高额医疗费[11]用的问题。河北大病保险工作已经从一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过渡到向有着自身特色的方向发展,即表现为“统筹层次高、筹资机制稳、服务模式新、服务监管严”的特点。
2014年,河北大病保险人均赔付7070元,与上年相比上升了29%,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较制度实施前提高14.3个百分点。保险公司已建成大病保险服务网点803个,服务人员队伍1574人,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1%和32%。2013年以来,河北共有超过27万人受益于大病保险,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初步实现了大病保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的政策期待[12]。
(二)河北省大病保险发展的主要特点
首先,力度大,覆盖面广。河北保险业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承办工作。2015年上半年,河北保险业承办大病保险完成了全省20个地市覆盖,为全省6300多万城乡居民提供高额医疗费用保障,所有项目均实行市级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管理[。
在完成扩大覆盖面的过程中,商业保险机构不断提升管理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工作重心逐步向提高承办质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其次,制度机制不断完善。河北各地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在招标管理、资金筹集、方案制定、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全省各地通过推动基本医保与保险机构信息系统互联,授权保险机构
开展医疗费用审核和医疗行为稽查等,对大病保险提供配套政策支持。
2015年上半年,河北大病保险完善制度机制取得多方进展。如石家庄市出台政策明确了承办保险机构的亏损补偿标准,完善了动态风险调节机制;承德市出台政策设置了保费年度调整系数,建立了保费年度调节常态机制13];唐山市上半年利用医疗智能监管平台审核近30万张单据,发现违规报销单据过万张,提高了医疗监管水平。
最后,参与各方充分认可。河北保险业通过在保障方案设计中提供精算咨询服务,建立核查队伍对虚假医疗费用风险进行管控,利用数量众多的客服队伍和服务网点为参保群众提供优质的跨地区服务,补强社保部门力量,实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管理能力同步提升。
保险业承办河北大病保险工作得到了各地参保群众、社保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认可。2015年初河北保监局对13个地市的604名参保群众进行了电话回访,其中89.24%的受访人对保险业承办大病保险情况表示满意。
(三)河北省大病保险试点具体开展情况
承办与筹资。全省大部分地市的大病保险为商业保险公司承办,社保机构协助的模式,只有在唐山、承德两个地区暂时由社保经办机构承办。绝大多数地方的承办类型主要是二次报销,所谓二次报销,是指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的居民,如果去年看病有高额费用,除了正常报销之外,还能再报一次大病保险[14]。
有少数高额报销的起付线较高。封顶线设置标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固定的封顶报销模式,石家庄,唐山等大部分地区采用了这种方式。二是分区段的封顶模式,例如承德和东张家口。根据缴费时划分的两档保费标准(一档9元,二挡10.2元),将封顶线分为了12,4万元和14.4万元,居民报销时按照所缴保费确定相应的报销水平;承德则将封顶线与城乡居民的参保年限挂钩,参保满2个月到6个月(不含)的,限额10万元,6个月到1年(不含),限额15万,1年到2年(不含),限额20万元,2年到3年(不含),限额25万元,参保3年以上,限额30万元。
报销比例情况同封顶线设置相类似,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设定一个不变的报销比例,其他地方按照不同的标准再次作出区分,一种是按照报销数额,另一种是报销数额结合就医机构符合标准与否。最典型的是唐山的报销比例设置,2万到
5万报销60%,5万到10万报销70%,超过10万报销80%,但是异地就医的,经转诊并经社保局核准,全部纳入大病保险范围;经社保局核准后到市外定点医院就医的,70%纳入;经社保局核准到市外非定点医院就医的,50%纳入;未经核准自行到市外就医的,大病保险资金不予支付[19]。
三、河北省大病保险出现的问题
(一)保险公司承办大病保险呈现向“经办”演化的倾向
六部委文件明确要求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大病保险是“以保险合同形式承办大病保险,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商业保险公司应对大病保险的经营管理和赔付工作负完全责任,但实质上各地市大都将大病保险的承办折衷为“准经办”模式,招投标的焦点不在大病保险的筹资水平和保险责任而是费用率,最终的盈亏多数定义为政策性盈亏,政府承担了最终的兜底责任。在“准经办”模式下,保险公司只发挥了其网络作用、充当政府“出纳”角色,难以体现大病保险制度设计的机制性作用和专业优势,即保险公司失去了进行精算、医疗监督、风险管理的机会和动力。
当前我国大病保险的筹资水平普遍较低[15],许多项目保险公司的经办成本难以覆盖,很难拿出财力开展健康管理,参保群众难以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这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商业保险公司必要的、合理的经办管理费用和盈利空间不予认可,片面压低大病保险的筹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病保险的持续经营。
(二)保险公司较难实现“收支平衡、保本微利”
一是费用及利润率低于必要合理水平。各地市大病保险合同中约定的承办公司费用及利润率为2%-4%。以大病保险参保人数最少(180万人)的延安为例,2014年合同约定年度费用及利润率为2.67%,即144万元,根据公司财务报表显示,全年的人力成本约140万元,直接运行成本约90万元,保险保障基金43.2万元,合计280多万元,远远超过合同约定的金额。二是资金垫付压力较大。
对于风险,“保本微利”中的“本”如何界定则是险企普遍关心的问题。人保健康对大病保险制度中“保本微利”的理解是,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在扣除赔付成本、经办管理成本、税费成本等各项成本支出后,可以结余微薄的利润。
“本”既包括直接的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还包括后台运行所分摊的技术成本、职场成本等。不过,由于社会医保经办机构由地方财政供养,经办成本的获取与社会医保基金无关,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保险公司投入的经办资源往往被政府所忽视。而一旦在大病保险招标过程中或与当地政府商办具体事项过程中,“本”被“粗暴”限定,将会对险企的成本核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各地市资金划拨进度不一,保费划拨进度普遍滞后于赔付时间进度,导致超赔和垫付现象时有发生。比如,2013年,宝鸡由于筹资标准较低,出现了超赔1223万元的情况;2014年,延安由于资金迟迟不能划拨到位,出现了垫付资金一度超过2000万元的情况。三是大病保险挤占其他业务的费用。以陕西人保财险为例,公司对大病保险职能部门所发生费用计入专属费用,大病保险职能部门应该承担的共同费用一般不进行分摊。此外,公司理赔财务等后援支持部门、县乡机构等实质上也为大病保险经营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上述部门因大病保险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更无法计入大病保险运营成本。
不过,“保本微利”细则确定并非易事。大病保险在涉及多个部门的同时又面临各地政府截然不同的财政状况,因此,规则制定过细反而会迫使大病保险在推行过程中走入尴尬境地。而如何在险企能够实现“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基础上制定游戏规则,动态调整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佳答案。
(三)基本医保制度制约大病保险作用的发挥
由于大病医疗保险属于一个新的市场,现存的商业保险机构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存在着承接能力较弱等问题,以及组织设计、人才培训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等方面和大病保险制度有效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保险程序复杂、沟通衔接不顺畅等问题。而且,目前尚没有对商业保险机构的退出机制进行约束,将会对经办机构造成较大影响。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旨在通过为大病患者提供“二次报销”,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但就各地几年来的试点情况看,大病保险保障功能发挥受到较大制约,还不能有效满足参保人的大病保障需求,供需差距较大,可持续运行遇到挑战。
基本医保报销政策不稳定。基本医保报销每年不一样,年初年尾也不一样,视基金使用情况松紧变化。比如,延安市2013年基本医保基金透支2亿元,如延续原有政策2014年将可能出现更大基金缺口,因此2014年大幅度调整了报销
政策,导致大病保险部分报销段报销比例低于50%;唐山市唐海、迁安县等县区,2013年上半年新农合基金使用过多,下半年存在透支风险,便对报销政策进行了调整。上述政策调整都对大病保险患者的报销待遇产生了较大影响。
统筹层级过低。中央和各省政策均明确要求大病保险市级统筹,但由于大部分地市新农合统筹层级还是县级统筹,导致大病保险不能实现真正市级统筹。比如,唐山市各县新农合筹资机制和报销政策均不统一,承办公司需要与各县分别签署协议,大病保险资金也是由各县分别向公司划拨,增加了工作难度和运营成本。三是信息化程度较差。部分地市的基本医保系统基础较差,保险公司大病保险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与其系统的对接。比如,承德市大部分县区还未建立基本医保信息系统,报销理赔还停留在手工结算阶段,直接影响和限制了大病保险“一站式服务”和“即时结算”的实现。
(四)保险公司管控医疗行为的机制难以建立
医疗保险要面临来自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两方面的道德风险。在被保险人方面,主要是冒名顶替的问题,“一人投保、全家吃药”的现象十分严重;另外,挂床住院和带病投保的现象相当普遍。在医疗机构方面,由于利益驱使和对医疗从业人员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在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人情方、回扣方、乱收费和错收费现象。
现行的医疗保险管理模式是,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交纳保费,在患病时可以到任何一家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就诊,出院后凭医疗费用收据、诊断证明或处方到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核实各种单证后,按保单规定给付医疗保险金。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实体,双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关系,保险公司连最基本的理赔查勘都十分困难,缺乏协调医疗机构的有效机制。由于理赔是在整个治疗完成之后,基本是先看病,后索赔。保险公司无法监控整个治疗过程,无法有效的防范冒名顶替、挂床治疗等道德风险],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合理性,医疗欺诈在所难免。在现行的卫生管理体制下,医疗和医生的收入与药品的收入和仪器检查收入直接挂钩,医疗机构和医生都缺乏控制医疗费用的积极性。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这种经济上的好处往往会鼓励医院和医生对患者提供昂贵的医疗服务项目,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促使了医疗服务成本的提高。
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对医疗行为进行管控,是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防控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对如何有效监督医疗行为缺乏明确政策依据,承办公司管控医疗行为仍处在摸索阶段。比如,试点地市的大病保险合同只是原则性的提出承办公司可以监督医疗行为,但采取何种方式监督、发现违规行为后采取何种措施都没有具体规定;部分公司在榆林开展的驻点巡查和费用稽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合理医疗费用和行为进行了监督,但仅是建立在与当地医保部门的良好合作关系基础上,缺乏制度性安排,无法实现医疗管控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五)保险公司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一是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滞后。比如,唐山、石家庄两地大病保险的服务人群分别为316万人、180万人,但两地承办公司的服务团队中分别仅有2名和6名具有医学背景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亟待提高。二是基础数据和医疗案例的积累较少。首先是承办公司普遍缺少参保群众的基本信息;其次是缺乏基本医保的相关数据;再是承办公司缺少对大病案例的整理和研究。三是理赔资料比较繁琐。承办公司报销所需资料仍然较多,一般都要求大病患者提供与基本医保报销相一致的资料,如身份证、医保证、住院发票、费用清单、病历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病患者负担。
由保险业监管部门协同医保、卫生等部门和保险机构,探索建立大病保险疾病发生率和疾病损失率数据库,制定专项业务费率测算指引,防范不合理竞争行为。
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系。对赔付率高、赔付金额大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开展慢性病管理服务。对一些疑难重病,如肾移植、癌症等,邀请权威医学专家制定规范的诊疗方案,实施案例管理。注重对大病赔付人员的重点回访,加强主动性健康指导和干预服务,防范不合理诊疗服务行为,降低疾病损失风险。
四、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原因
一是各地推行大病保险制度的客观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极不平衡,基本医保统筹层次、基金使用状况及信息系统建设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各地难以完全按照六部委文件和全省实施方案要求进行制度设计,中央和各省政策的落实难以一步到位。二是对政策仍然存在不同认识。基本医保管理部门坚持认为自己也可以继续经办大病保险,或勉强接受却在招标中设置较为苛刻的条件,如较低的筹资标准、偏低的费用及利润率等;医疗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肯与保险公司合作,不愿意与保险公司进行必要的信息共享,抵制保险公司参与医疗行为管控。三是长期以来积累的历史原因。如由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别由人社、卫生部门多头管理,造成了统筹层次难以统一;如信息系统碎片化现象严重、大病保险基础数据缺乏、保障方案设计难度大、基本医保政策不稳定、缺乏大病保险运行经验等带来的“准经办”模式等问题。
(二)保险行业自身原因
一是监管思路和制度有待完善。大病保险作为一项政策性较强的新业务,很多规范性要求还停留在会议精神层面,缺乏明确政策依据。二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部分公司还停留在抢业务、争地盘的粗放式经营阶段,为了确保拿到业务,不愿意与政府相关部门据理力争,主动接受政府提出的一些不合理条件,甚至不惜采取违法违规行为开展竞争。
由于大病医疗保险属于一个新的市场,现存的商业保险机构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存在着承接能力较弱等问题,以及组织设计、人才培训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等方面和大病保险制度有效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阜阳市县、镇工作进展出现不同步、保险程序复杂、沟通衔接不顺畅等问题。而且,目前尚没有对商业保险机构的退出机制进行约束,将会对经办机构造成较大影响。
大病保险商业机构承办制度运行中问题明显,特别是商业保险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商业保险机构的承办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增强医保基金管理效果起到的作用不明显:一是商业保险机构的经办服务网络和医保管理部门的经办服
务网络不兼容,网络的重复建设,信息系统对接难,导致大病保险运行、管理和服务成本加大;二是商业保险机构利用联网平台和勘察体系,发挥现场监控、联网结算,方便参保人员就医结算,杜绝违规行为等方面的优势未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省外医疗监管结算未纳入保险公司的承办范围;三是商业保险机构通过精算合理确定筹资与待遇水平的优势未发挥、事前事中监管缺位,未能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四是沟通衔接机制不健全,试点城市的沟通衔接未步入正轨,还没有建立起专门有效的沟通协调机构与机制,对商业承办机构的监督管理还存在很多漏洞。
(三)基层公司对大病保险工作不理解
总公司和省级分公司一般对大病保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比较到位,但大多公司并不将其纳入基层公司年度考核指标,与基层公司的绩效奖励、干部晋升等切身利益也不直接挂钩,而基层公司却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基层公司及其从业人员对工作存在消极抵触情绪。四是专业基础薄弱。目前保险公司在经营商业健康保险方面普遍缺乏经验,大病保险的承办公司在人才队伍、信息系统]、精算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还远远不够,在最为关键、最能体现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医疗行为管控方面恰恰最缺乏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
五、完善河北省大病保险的对策和建议
(一)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大病保险工作的组织协调
一是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医改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病保险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及时通报情况,研究解决大病保险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加大业务督导力度。中央和各省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大病保险制度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及时纠正各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作中的偏差;必要时相关部门可成立联合检查组开展检查,适时披露检查结果,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保险公司和地方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三是加快基本医保资源整合。尽快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由人社、卫生多头管理的局面,统一由一个部门管理;尽快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统一的医疗信息数据标准,实现基本医保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四是加强政策宣导。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大病保险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进一步统一各地区各部门对大病保险工作的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六部委文件及相关政策的精神实质。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大病。建立完善大病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和服务可及性,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切实避免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坚持统筹协调,政策联动。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和慈善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发挥协同互补作用,输出充沛的保障功能,形成保障合力。坚持政府主导,专业承办。强化政府在制定政策、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方面职责的同时,采取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的方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商业保险机构专业优势,提高大病保险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坚持稳步推进,持续实施。大病保险保障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消费水平和社会负担能力等相适应。强化社会互助共济,形成政府、个人和保险机构共同分担大病风险的机制。坚持因地制宜、规范运作,实现大病保险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快大病保险的监管制度建设
完善大病保险业务保险保障基金政策。保监会加快与财政部、人民银行的沟通协调,尽快研究制定大病保险业务保险保障基金优惠政策的操作细则,切实减轻承办大病保险的成本。二是修订完善大病保险监管暂行办法]。对保险公司招投标流程监管,大病保险专属费用和共同费用的界定,履约保证金、理赔周转金支付等内容在修订后的办法中予以明确。三是加快大病保险专项制度的出台。尽快出台有关招投标、财务独立核算、服务标准、风险调节、市场退出等具体政策,便于各地保监局统一监管尺度。
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合作,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和招标人,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大病医保制度的改革,更进一步规范大病医保招投标的程序及相关合同的管理,建立健全一套以保障水平和参保人员“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办法,实施精细化管理。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畅通投诉受理渠道、评估经办服务质量等多种方式方法强化监督检查,督促并“倒逼”商业保险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成立大病医疗保险监督委员会,成员由劳动保障、财政审计等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会代表、参保群体代表组成,依法对商业保险机构管理基金的情况进行监督。保险监管部门作为商业保险机构的监管部门,要从商业保险机构的行业经营年限、机构服务网络、从业人员配备、大病医疗保险业务核实机制等方面合理制定商业保险机构的基本准入条件,加大对从业资格、保险服务和日常业务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商业保险机构在此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和不正当竞争的查办力度,并建立健全大病医疗保险信息通报制度,将商业保险机构在开展大病医疗保险服务和在管理大病医疗基金中的产生违法违规情况向全社会公布。要探索全方位的大病医疗保险监管机制,构建“一体化运行、一站式结算、三位一体服务”的大病医疗保险经办模式,这样既能减少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又不增加额外的手续和程序,既有利于丰富医保管理服务的内涵,提高整个医疗保险体系的效率,又有利于确保群众方便、及时享受大病医疗保险待遇。
(三)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承办大病保险的专业基础建设
一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一定比例执业医师、医学背景和健康保险业务管理经验的复合型大病保险专业团队。二是完善信息系统]。建立一套具有参保人身份认证、赔案理算、客户服务、医院管理等多种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保险公司信息系统与基本医保、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三是发挥机构网络优势。尽快实现省内跨统筹地区结算,逐步向跨省结算过渡,为参保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异地结算服务,并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点机构对省外医院的医疗费用进行调查。四是加强数据积累。推动大病保险数据模型、数据字典等标准的建立,全面提升大病保险统计分析、精算、产品定价、风险管理等水平。五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总、省、市三级机构的职责分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层级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大病保险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承办好大病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创新大病保险的配套产品,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的群体,在大病保险责任基础上,以可选责任或附加产品形式,设计专属的综合保障计划,提供定额给付、住院津贴、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一地诊疗、非基本医疗目录内的大病特定诊疗项目等服务,逐步形成不同特色的大病保险系列产品。
六、总结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的补充保障制度,不仅多层次的健全了基本保障制度体系,也加强了医疗、医保、机构之间的联动关系,是实现社会公平性的一种创新而有效的制度措施,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的问题,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础下再一次对高额医疗费用进行报销,它将政府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的有利补偿,大大提升了医疗保障水平。各级政府实施好大病医疗保险是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是防止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医保、医疗、医药互联互动,并促进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体现互助共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病医疗保险可持续实施的工作机制。
通过调查大病医疗保险全部补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了河北省能大病保险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且对国内外大病医疗保险的做法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河北省大病医疗保险提出了对策建议:完善大病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对合作商业保险的审核,监督和监管大病保险的实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院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盼,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中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5。[2]于静,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的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3(12)。[3]何文炯,大病保险辨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4(7):12-14。
[4]宋盼, 朱丽沙,河北省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补偿模式的思考[J],中外企业文化旬刊, 2014(11)。
[5]刘霄,大病保险”费用模式"费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6]张志来,安徽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研究--以恶性肿瘤为视角[D],安徽财经大学,2014。
[7]段会晴,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研究[D],西南财经大
学,2014。
[8]卢娜,大病保险中政府与市场研究阳[D],苏州大学,2014。
[9]孙胜男,发展型社会政笑下的我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4。[10]潘赛,构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良性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1]刘铖,河北珠三角地区农村大病医疗保险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12]蔡亮,黑龙江省新农合大病保险发展模式和对策研巧[D],东北农业大学,2013。[13]唐波,湖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14]曹丽雅,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综合监管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15]周竞,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大病保险的可持续研究化[D],贵州财经大学,2014。
致 谢
经过数天查资料、整理材料、写作论文,时光匆匆飞逝,四年的努力与付出,随着论文的完成,终于让我在大学的生活,得以画上了美的句号。
首先,感谢学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论文编写环境。只有这一切环境和制度的保障,才使我们的论文得以顺利的完成。同时还要感谢答辩组的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论文进行仔细审阅并提出许多的意见,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论文,提高论文质量。
论文得以完成,还要特别感谢姜老师,因为论文是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在整个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地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同时还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他们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通过此次的论文,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通过查资料和搜集有关文献,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由原先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的寻求知识,这可以说是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很大突破。
学生签名:
日
期:
第二篇: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郭傲*
摘要: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新事物在还有很大的研究和探索价值,而如今正是银行保险茁长成长的时候,他拥有许多优势,但在中国市场,迎来这一事物不久,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许多风险,但在这风险之下的利益也是极为吸引人的,本文主要介绍了银行保险,并阐述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银行保险优势问题对策
一.银行保险的含义
银行保险是由银行,邮政,基金组织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销售渠道向客户提供产品的服务。银行保险不同于其他金融产品,服务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概念,在金融合作中,体现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强强联手,互联互动。其最大特点便是能够实现客户,银行,保险公司的“三赢”。
二.银行保险的优势
(1)成本较低
保险公司通过银行的网点销售自己的保险产品,可以使自己的营运成本降低,随之可以使保险产品的费率有所下降,给顾客以更大的实惠,同时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客源。
(2)安全可靠
顾客在银行办理业务购买保险,可以确保自己的资金安全。
(3)购买方便
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各地,形成网状覆盖,其面积大,顾客可以在任意地点办理保险业务,方便快捷。
(4)选择多样化
保险业务种类繁多,顾客可以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进行购买投资。
银行保险正是保险公司与银行两大强势金融机构优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服务。它拥有了保险公司强大的各色保险业务,各种更具竞争力的保单和银行那多如牛毛的营业网点,将两种优势融为一体,是其自身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吸引到越来越多命中的关注与热情。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相互弥补使其能够占据更广阔的市场。
三.银行保险在国外的发展
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比利时的CGER,西班牙的Caixa of barcelona以及法国的CNP,这些公司从19世纪就已经全面提供银行与保险业务。但一般认为银行保险的真正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那时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大金融产业支柱联手合作,相互渗透的趋势逐渐明朗,特别是银行业与保险业之间的混业经营得意迅速发展。
国外保险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 郭傲,2010160997,金融系保险100
2(1)第一阶段,孕育阶段
在1980年前,银行保险仅仅局限在银行充当保险公司代理人这一层面上,严格意义上的银行保险尚未真正出现。
(2)第二阶段,萌芽阶段
大约开始于1980年,银行推出一些与传统业务大相径庭的理财产品,开始全面介入保险领域。
(3)第三阶段,成长阶段
银行保险发展的关键时期,大约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如新设,并购,合资等)来满足保险公司的激烈竞争对其全面拓展业务的需要,银行介入保险的形式以及银行保险的组织形式也日趋多样化。1998年11月美国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将银行保险推向了高潮。在亚洲,银行保险的销售逐占上风,香港的银行也方兴未艾。可以说银行保险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大势所趋。
四.银行保险在中国的发展
银行保险在中国属于新兴事物,其发展目前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
从1992年银行保险进入中国,许多有着敏感嗅觉的银行家,保险人员便开始关注他,而在1992年到1999年这八年中,中国开始对银行保险的运行进行探索。1992年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国内最早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商业银行开始利用其庞大的资金和客源与国内外多家保险公司进行深入合作。银行保险开始走入中国家庭。
(2)高速成长阶段
从1999年到2005年中国银行保险业做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许多银行保险业务全面进入专业道路,随着中国进入WTO,中国银行保险业务在这期间可为进入了黄金期。
(3)深层次合作阶段
保险公司和银行通过股权结构相互渗透,银行保险合作模式出现混业融合的模式。中国银行在2005年一月通过分公司变为子公司的方法成立中银保险,成为首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保险公司。
五.银行保险在中国存在的问题
(1)观念老旧
现在中国银行经营银行保险业务是将其看做副业来经营,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2)利益分配存在问题
利益分配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双方合作中最为敏感的问题,而利益分配不公平,不合理严重阻碍了银行保险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利益分配的不均使银行和保险公司都缺乏积极主动性,双方业务合作无法得到保障。银行利用手中的网络、信息、客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占居了银行保险博弈中的有利位置,通过索要高额手续费方式,直接造成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提高。2002年,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同比增长了67.45%、212.99%和28.92%。银行保险成本的上升严重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如何决断
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新事物,要得到百姓的认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代理业务逐步扩大,需要几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积累才能形成一定规模。中国市场对银行保险的长远发展关注不够,只注重短期利益,这样做的危害是会扼杀银行保险的未来,以及其极大地长远利益。
(4)服务专业度不够
保险业与银行业虽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差别。这就要求银行从业人员首先要有保险观念和保险意识。其次要有保险专业知识,只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而如今中国市场专业服务程度较低,保险从业人员和银行柜员的保险理念不足,客户经理中仅仅将自己定位于销售人员的占大多数,缺乏丰富的理财知识,没有真正向客户提供保障计划。银行职员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职员的保险知识也不足。由此造成了储户对银行保险产品的不信任,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产品,也就难以真正接受。因此银保产品在销售困难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退保率。
(5)合同条款有待完善
中国国内银行保险合同合同条款通俗化不够。合同条款作为一种专业合同的说明,必须严谨,全面,详尽,但由于保险条款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名词太多,因而对一般顾客来说,显得晦涩难懂,容易理解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总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起步较晚,成长较快,但近年发展步伐有所放慢,经营模式主要为松散型协议合作,银行主要充当兼业代理人角色,并从专属代理人转变为独立代理人,银行保险产品以寿险产品为主,且主要是分红和固定收益产品。银保关系尚未理顺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还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协议代理阶段,远未形成长远的、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双方更多地在代理手续费上进行博弈。这些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银行保险在中国的发展。
六.问题的解决方法
(1)保险公司与银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
保险公司与银行应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优势,在既有的框架下,主动升级业务模式,形成战略同盟,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合作模式和业务模式的升级更替,短时间内可以分散竞争的集中度,为合作双方赢得时间,事项双方的稳健发展。在长期,通过不断深入合作,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合作深化的结果就是使业务模式演进,是整合程度不断升高。
银行与保险公司可以建立战略组合框架,在资金、业务、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以达到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银行保险合作的成功模式。各寿险总公司和各代理银行总行层面上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制订合作计划,规范、管理双方的合作关系。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亚洲,通过参股太平人寿姐妹公司、同属中国保险控股集团成员的太平保险,与后者形成迄今为止中国内地惟一一例有间接股权关系的银行-保险同盟。凭借这一层“特殊”关系,在太平人寿内地复业的第一个完整财年(2002年),太平人寿揽进了11亿多的保费收入,这相当于先前中资寿险公司开业五六年的战绩。其中,银行保险几乎占接近80%。工商银行与太平人寿合作的成功,可以为其它保险公司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也为银行保险合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
(2)重视银行保险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重视银行保险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银行保险人才的缺乏,是限制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一个瓶颈。对此,保险公司和银行应加强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技术、业务上培训出合格的银行保险销售人才。也可考虑保险公司人员直接进驻银行分支,可以担任理财顾问的角色。这是解决银行柜员保险知识欠缺、销售产品不积极的有效办法,并对促进保险机构和银行业务融合起一定的催化作用,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3)进行营销和产品创新
进行营销和产品创新,形成保险和银行的真正融合。首先要实现产品上的有效融合,使产品成为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共同代表,使双方找到真正的利益(而非仅仅利润)交叉点。目
前市场上银行保险产品一般为短险,保障性较弱,新产品的开发应侧重于保障性和长期性。在银行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保险公司应开发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的适合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降低趸缴产品在银保总保费中的比重,提高十年期以上银保产品的销售比例。同时现有的投资连接保险和分红人寿保险也可成为重点发展对象。有了好的产品,销量才会上升,利润才会增加。银行保险双方也才能实现双赢。
在销售方面,要打破银行柜台的单一销售模式,通过一套专业工具为客户提供银保业务个性化服务,向公众普及银行保险知识、推荐银行保险产品、开展银行保险咨询。此外,还可以实施分层营销、联动营销、合作营销、客户营销以及产品营销等多种销售战略。通过新的销售方式,将银行保险带出银行柜台,与客户进行更多的双向沟通,提供适合的风险保障计划和个性化服务。同时银行保险的保险条款应尽量设计的通俗易懂,让进银行的储户能看懂条款或辅助宣传材料,以避免因银行代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而影响业务的发展。我国保险公司应当进一步拓宽经营思路,更新经营理念改善经方式和手段,在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前提下探讨新的银保合作模式。
(4)加强内部监管,奖惩分明
加强内外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银行保险虽然能带来各种收益,但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规则,它自身所具有的潜在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现实风险,所以,应通过划清银行保险各自的职责权限,进行强有力的监管等方法有效控制风险。同时共同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激励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能推动销售,长期可能损害业务发展。所以长期内,双方应该把激励与培训结合在一起,运用“软”激励,例如提供资助让业绩优异的银行职员参加高级金融理财课程,或者资助他们考取有关认证等,辅助他们进行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而非简单地给予金钱等“硬”激励。
(5)完善法律法规
尽快建立和完善银行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制止和消除不正当竞争。如规定费率波动范围、规定银行佣金的比例及合作协议签订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各方面宣传和教育,加强客户的保险理念和保障意识。以法律为依托,以现实生活为宣导,使银行保险为社会所普遍认同和真正接受。这是其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险监管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杜绝不正当竞争,为银行保险发展创造公平健康的大环境。为维护金融安全,促进银行保险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并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加强监管当中的协调和配合,防止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
第三篇: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发展瓶颈与对策
浅谈大病保险市场化运行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摘要:大病保险是国家在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之外为城乡居民在商业保险机构进行投保的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大病保险是解决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大病保险的市场化推行和发展遇到了一些制约的瓶颈。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大病保险制度已成为保障社会发展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词:大病保险;市场化;瓶颈;保险制度
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医改政策日臻完善 2012年8月31 日,国家出台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布后的一项具体医保举措。大病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中基本医疗保险以外的医疗保险形式,是国家在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之外为城乡居民在商业保险机构进行投保的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作为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延伸与补充,是减轻中国大病患者医疗负担的制度安排。它以非营利性、高保险额度、百姓零负担的特点构建起中国医疗保险事业的“雕梁画栋”,是泽被百姓的民心工程。
(二)公司经营模式日渐成熟
目前,开办大病保险的这一业务的保险公司不一而足,人保财险、人保健康、平安养老、中华联合财险等诸家公司都在探索自己的运营模式。如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早在2003年就开始进行补充医疗保险试点,试点范围覆盖清远、佛山、顺德、阳江、韶关、潮州、揭阳、云浮、汕尾、汕头9 个网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佛山医管办管理模式”、“清远模式”、“湛江模式”。而人保健康江苏分公司在“太仓模式”上的成功更是取得了业内有口皆碑的赞誉,它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了“大病再保险”的“收支平衡、保本微利”,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与大病保险的有机对接。这些可圈可点的成功模式,为大病保险由理想变为现实提供了借鉴和推广的依据。
(三)居民实际需求日益强烈 首先,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大病保险的参与度。大病保险的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人,中国当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人口总数的95%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大病保险的资金来源是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划分出的一定比例额度,这为推广大病保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其次,大病重病多发易发人群的数量日益增多。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住院次数和接受大病服务的次数增多,需求变大。此外,城乡失业人群、特殊疾病发病群体发病率、贫困地区大病发病率、农村偏远地区大病发病率也较高,一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统筹做好大病保险工作,是实现“小病有所医,大病医得起”的迫切需要。
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的瓶颈制约检视
(一)医疗费用风险控制不得力
一是医药合作制度积重难返。长期以来,中国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合作制度”,医院享有处方权、药品销售权、医药费解释权,医院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得不将医疗费用的很大部分转嫁到药品价格上,从而导致了药品价格的虚高不下。而医疗和医生的收入直接与药品的收入挂钩,这种制度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以药养医、以患养医”的弊端,这主要表现在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大行其道、任意追加医疗费用、过分延长住院时间、昂贵保健诱导等。而医疗服务方的这种过渡供给使得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而这些费用在医疗过程的终端又转嫁给了医疗保险机构。
二是医疗事件监控存在缺位。医疗事件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动态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而长久以来,医疗服务与保险服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保险公司游离于就医事件的整个核心过程,这就在产生了费用监控的“盲区”。保险公司缺乏介入医疗费用监控的行为预见,在风险源头上就居于了被动地位,往往是在医疗事件发生后做出医疗赔付,也就是投保人“先自付,后报销”,而这就给“道德损害”行为以可乘之机,投保人利用这个机会钻营取巧,经营风险不言而喻。事实上,在投保人经诊断确认需要医疗服务时,保险服务就应该及时跟进,主动参与到检验补偿、确诊补偿、住院前补偿和住院后医疗补偿的过程之中。这样既可以提高投保人的满意度,又能尽量避免“道德损害”的行为,减少保险失信带来的损失。
(二)招标投标操作过程不够透明
中国大病保险采取的政策是由政府来制定市场规则、组织购买、协调管理,而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市场运营。政府在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担大病保险的过程中,除了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政策制定、税收优惠、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权量之外,招标和退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大病保险的价格是在对商业保险机构的招标中形成的,市场价格可以高于价值,也可以低于价值,若价格过低,保险公司就容易出现亏损,降低经营的可持续性。若价格过高,企业利润就会横溢,公共财政和百姓福利势必减少,保险公司也会放松改进服务和管理的动力。在大病保险招标中,政府并没有合理划定价格浮动限阈,就导致这种针对公共产品的销售供给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压价抬价投标的恶性竞争。一些效益不好、经营管理不科学的商业保险机构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在供给中极易采取价格为主的争夺战,恶性的价格竞争使产品交易费率与真实费率严重背离,这种大病保险的“搭便车”现象,就是休谟提出的“公共悲剧”。
(三)专业化人才队伍有缺口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特别是大病保险更需要高层次的医学专门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一是懂医学、会设计的专门人才。由于大病保险的专业性较强,离不开医学人才的充足储备和选用,对从业人员的医学专业本领有更过硬的要求,他们要在产品创意、流程设计、费用核查上作出精细化计算,也要在专业培训、风险评估上一展所长。目前医学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匮乏是大病保险的“短板”。二是有头脑、会经营的综合管理人才。大病医疗保险普遍奉行非营利性的“保本微利”原则,必须考虑“边际成本”问题,而要想在大病保险领域实现收支基本平衡实属不易,不少保险公司在参与大病保险过程中由于管理人才的匮乏,导致出现连年亏损的现象。综合管理人才需要在财务核算、业务分析、信息统计等方面提供支持,避免由于管理方法的问题为保险机构带来不必要损失。
二、大病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风险控制前移机制
风险控制前移机制,是指从保险公司将参与医疗事件的关口前移,改变其存在监控盲区被动局面。要把被保险人就医时的“先付后审”转变为“先审后付”,即承保者预先估算赔付额,按比例支付给与之合作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在认同后以预先约定的固定费用负责病人的全部医疗保健,这就使得保险公司在医疗行为之前作出了风险规避,而医疗机构在这样的机制下势必考虑自身的经营管理,减少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这既是监控机制,又是利益互补机制,使双方形成一个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保险公司要联合医保局相关人员对各等级定点医院开展医院巡查及医疗行为监控工作,秉承“保必须、防奢侈”的理念,建立驻院代表的日常巡查制度、评估专家审核制度,对于特需服务费、《药典》外药品、器官移植、新型昂贵的特殊检查等可不予报销,避免由于过度用药、奢侈治疗带来的损失。
(二)规范行业监管机制
统一标准,规范口径,实现公平竞标。要制定科学有序的筹资政策,健全招标机制,规范招标程序,依法进行招标。大病医疗保险需要综合实力强、经营网点多、开办经验丰富的大型保险公司来经营,招标时要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同时适度降低保险价格的评分权重,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实力、资质经验、服务方案等方面的权重;要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把合作期限适当延长到三至五年,以增加大病医疗保险经营的稳定性和服务的持续性。同时要尽快建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的、政府其他相关部门、保险机构参加的多方联动监管协作机制,共同加强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基金安全。如成立多级“大病医疗保险监督管理检查小组”,着力对大病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规范、商业保险机构的基金使用情况、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管理和服务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保障保险基金安全持续运行。
(三)以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大病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指熟知医疗流程、疾病种类、医疗成本、医药价格,能够根据不同病情作出准确分析,精算医疗费用,预知赔付额度;同时能够在险种开发、流程设计、专业培训、客户服务方面满足市场需要。
二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管理型人才主要是针对补充医疗保险的管理体制,能够科学探索出更为简便、快捷、有效的销售、核保、理赔和评估方式,提高工作效益,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做出让投保者满意的“一站式服务”;降低人才引进和聘用成本,寻求更为合理的经办代理途径;重点探索大病保险途径,以典型模式为蓝本进行全面改进,从而在全国或较大区域内实现广泛推广。参考文献:
[1] 刘玮.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市场化运行的嵌入性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1.[2] 陈新中,俞云.补充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及其路径选择[J].医保天地,2010,(1).[3] 周李海.中国城镇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融合对接问题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4] 赵翠红.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控制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5.[5] 李文群.大病保险属性、供给及发展策略探讨[J].保险研究,2012,(10).
第四篇:浅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保险是指专门的保险公司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形式,直接受保对象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保险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三轮农业保险的试验,使得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险种已涉及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农业保险是保险人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建立保险基金,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灾害事故所致损失,给予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补偿的一种方式。农业保险的形成与发展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支持和稳定农业生产的三大政策性措施之一。在中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金额较低、保险责任范围较小
为了防范道德风险, 提高被保险人责任意识, 目前各农业险种都把保险金额规定在保险标的价值的60%~ 80%, 甚至更低。但保险金额和赔付金额太低, 保障作用就不够明显, 致使很多农户不愿意投保。这些都使得灾后的补偿被限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影响农户的投保积极性。
(二)农业险种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 而将人的身体的 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 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 选择的, 缺乏灵活性, 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 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 针对性不强。
(三)保费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 率, 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 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 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 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 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四)农业保险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 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 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农村保险业 务, 使得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五)农业人口参保意识薄弱
由于对于农业保险概念不理解,农民对于农业保险投保积极性不高。目前, 我国保险的作用和地位尚未被社会普遍认识, 农村相当一部分人把保险费称为苛捐杂税 或额外负担 , 迷信心理、侥幸心理、得益心理、逆反心理等依然存在, 他们对交几元钱保费可能得到上千元损失赔款觉得不可思议。对农业灾害保险有消极抵触情绪,造成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投保难、收费难。同时, 农业灾害保险工作, 由于单位领导的更换, 往往发生工作脱节, 导致局部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无法持续发展。
(六)农业保险经营具有局域性
农业风险单位很大, 水灾、旱灾、风灾等农业风险多为数省一个风险单位, 较小的风险单位一省也不过几个。因此, 由一省、一地或一县经营农业保险在空间上风险很难进行分散, 一旦发生风险事故, 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 没有足够多的保险标的来分摊损失, 以至农业保险长期以来赔付率居高不下、亏损严重。另外, 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保险市场的成熟程度也不同。面临风险较高的农户倾向于投保, 如沿海、临河和荒漠等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区, 因而容易开展保险业务, 而面临风险较低的农户由于预期损失概率小于投保费率很少投保或不投保, 难以开展保险业务。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第一次制度变革中,农业保险获得了初步发展,1950年成立不久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在山东、北京、四川等省市试办了牲畜保险,后来又在山东、江苏、陕西等省试办了农作物保险。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第二次制度变革中,农业保险发展迅速。我国1982年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地分公司开始试办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1986年以后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现已改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建设兵团范围内举办农业保险。此后,民政部的农村救灾保险、农村保险相互组织等纷纷出现,各地掀起了兴办农业保险的热潮,但因为当时实行的是国家财政兜底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在1982-1994年间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在95%左右,实际损失2,196亿元,但各家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成本和盈利考虑较少,所以还是根据各地需要开办了不少险种。随着199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市场化体制转轨,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务便日益萎缩,许多地方甚至停办。2004年以前国内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两家产险公司在少数地区维持开办。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四年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保险“三补贴”政策。2007年4月,在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的大趋势下,中央财政决定当年拿出1O亿元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试点省份确定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6个省区,由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此举极大的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2007年4月,中央财政10亿元资金正式注入被列为首批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省份,这六个省份是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保险对象为五大种植品种,即棉花、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保险责任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和冰冻;所遵循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保险金额中央财政承担25%,省级财政承担25%,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和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决定。保额原则上为农作物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各试点省份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试点农作物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费比例。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4]
[4]关静,马利军,胡佳.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149-150(一)赔付率高,承保业务亏损严重
据调查,2008年河北省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同比增长378.53%,远远超过保费210.61%的增长率,赔付率达91.24%。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综合赔付率超过110%(保险界公认的盈亏平衡点为70%),2007年—2009年4月承保亏损合计达2510.5万元。
保费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 率, 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 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 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 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 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二)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参与农业保险主要方式是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方式较单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地方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并且部分财政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甚至被挤占、挪用,资金到位率低,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核算和偿付能力。
(三)涉及多部门和组织,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
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其发展涉及到多部门和组织,需要各部门和组织间大力支持和配合,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环节多并且法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各部门职责不明确,最终导致农业保险开展工作效率降低。
(四)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保险意识薄弱
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小而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经济价值低,使得农户投保意识淡薄,自愿缴费积极性低,风险分担机制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而且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所以给农作物投保对农民来说实属有心无力。
农业人口参保意识薄弱
由于对于农业保险概念不理解,农民对于农业保险投保积极性不高。目前, 我国保险的作用和地位尚未被社会普遍认识, 农村相当一部分人把保险费称为苛捐杂税 或额外负担 , 迷信心理、侥幸心理、得益心理、逆反心理等依然存在, 他们对交几元钱保费可能得到上千元损失赔款觉得不可思议。对农业灾害保险有消极抵触情绪,造成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投保难、收费难。同时, 农业灾害保险工作, 由于单位领导的更换, 往往发生工作脱节, 导致局部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无法持续发展。
(五)保费收入低,规模化经营受限制
目前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险种少、覆盖面窄且承保率偏低,导致保费收入过低甚至亏损;且受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农业保险公司规模化经营受制约,无法有效扩展业务。
农业保险经营具有局域性
农业风险单位很大, 水灾、旱灾、风灾等农业风险多为数省一个风险单位, 较小的风险单位一省也不过几个。因此, 由一省、一地或一县经营农业保险在空间上风险很难进行分散, 一旦发生风险事故, 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 没有足够多的保险标的来分摊损失, 以至农业保险长期以来赔付率居高不下、亏损严重。另外, 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保险市场的成熟程度也不同。面临风险较高的农户倾向于投保, 如沿海、临河和荒漠等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区, 因而容易开展保险业务, 而面临风险较低的农户由于预期损失概率小于投保费率很少投保或不投保, 难以开展保险业务。
第五篇: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
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幅30%以上,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文化的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规模和经济总量不足。2009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到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为3%, 而同期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接近GDP的10%,上海约占8%、广东为6.7%、湖南为5.1%。即使在中部地区,我省也处于中后位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末,文化产业要实现增加值1000亿,任务艰巨;二是特色和优势产业不足。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大、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区域特色不显,品种不多,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文化品牌的培育整合、配置优化、引导管理力度不够,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与文化强省的要求比,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文化产业化意识不适应。调研显示,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轻视甚至漠视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在从政治角度和社会效益上“定条例、设门槛”,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投入、轻产出的工作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文化产业意识的淡薄,直接
1导致文化建设缺乏市场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我省文化人才总量不大,结构呈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较多,现代创意文化人才少;专业研究的人才较多,熟悉文化市场、擅长资本运作的经营人才少;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人才较多,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投融资的体制和总量不适应。一方面,我省文化建设投入基数偏低,据文化厅的统计,2006-2008年,我省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5.85、7.4、8.5元,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居全国第30、28、29位,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大多实行的准入制,部门、行业、地域及所有制的准入限制、不计投资回报的事业型单一投资方式、加之文化产业法规体系的不完善,都造成民间资本和外资对文化产业只能望而却步。
四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适应。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如此,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任务繁重。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有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行业壁垒问题;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建设问题;投融资渠道不畅、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的问题等等。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文化强省”战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使“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具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和各项政策措施,细化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各级领导的考核评价指标。积极实践和破解我省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重点产业集团。我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已初显成效,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应依托这些大型集团和省“861”规划项目,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的立体联合和跨越发展,推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组建一批集约化水平高、产业集中度好、技术实力硬、核心竞争力强的一流产业集团,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领头军”;依托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两山一湖”等地方特色资源,打好徽字牌,建好特色园,积极发掘和开发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延长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组成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依托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创意、网络、会展、动漫等产业,组建我省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3、强化人才战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就我省文化产业而言,培养和建立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四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建议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培养文化人才尤其是紧缺型人才作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大文化人才观,科学而切实地制定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是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结合实际,设立激励薪酬、重大成果专项、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人才待遇,做好人才储备。
4、广开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建立以国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为此,建议在设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下列资本运营模式: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风险担保公司,为文化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服务。借鉴北京等地做法,通过与金融部门签订框架协议,以无形资产抵押和信誉担保等形式,对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和吸引国外、省外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完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推动民营资本向文化领域流动。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彻底革除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弊端,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负责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严格区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界限,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将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中的经营部分全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树立大流通、大市场观念,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推动文化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优化组合,促进文化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