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保险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exam)(本站推荐)
农业保险推广中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农业保险在转移农业风险、减轻政府负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业保险本身属于政策性保险,其在展业、承保、防灾减损、查勘理赔等方面的复杂性,加之农业保险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其推广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最终把这些问题解决,将农业保险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农业保险 风险意识 财政补助 完善立法 正文:
开展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它不仅可以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政府防灾救灾的能力,还可以使受灾农户及时得到赔偿,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切实解决当前农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这项工作得到更好地推广与发展,我们需要基于农业发展的特点,认识现阶段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一,农业保险的定义以及特征
农业保险是承保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财产保险。农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一)地域性。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具备严格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动植物地域性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农业保险只能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承保条件,而不应该强求全国统一。
(二)季节性。由于动植物生长受自然因素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农业保险各种保险标的的特点。
(三)连续性。动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是紧密相连不能中断的,并且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因而,农业保险具有连续性。因此,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要有全面和长期的观点,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
(四)政策性。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上述特点,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被保险人交费能力普遍有限。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二,农业保险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正处于农业保险的建立到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特别是对这样一件新鲜事物一时半会还难以接受,宁愿抱存侥幸心理,祈望老天给一个好收成,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因此,有效地开展农业保险首先是要如何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水平。
(二)农业保险的高费用、高费率以及农民的低收入
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其具有受灾频繁、广泛的特点,导致其风险损失率高,加之农户与农作物种植的分散,当前保险公司一般只设置到县城,且一个县级保险公司人数不多,根本无力深入乡村开展保险业务,而乡村既无机构又无人员,交通也不方便,挨家挨户承保费时又费力,业务成本加大,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另外,从国外实施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来看,农作物保险的费率一般在2%—15%之间,高于其他财产保险,而它所面对的投保人是低收入的农民。即使是高收入的家庭自愿投保的积极性也不一定很高,根据美国、日本等农业保险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给予的保费补贴不低于总保费的2/3,而我国以前就没有实施补贴政策,2007年才开始实行试点。这种高费用、高费率与投保对象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我国现阶段农业保险推广的一大障碍。
(三)勘赔定损难、理赔标准低
从事种养业的农民遭遇自然灾害后,由于没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灾害损失难以确定,赔偿金额很难在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达成一致,极易出现理赔纠纷。其次,由于勘赔、清算工作量大,理赔到户时间长,这些技术性问题的存在对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有着相当的负面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农业保险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我国的农业保险缺乏立法支持。按理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要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就离不开相应的法律的支持,世界上各国的农业保险都有相应的法律匹配,如美国1994年即颁布了《农作物改革保险法》,取消政府救济计划,此法一经颁布,美国农作物的保险投保率大大提高。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予以扶持,地方也没有管理条例,农业保险的业务开展所依靠的是上级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诸多问题形成了法律真空。其次,我国农业保险没有强硬政策支持。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充分利用财政与金融政策手段,结合市场机制,大力支持农业保险,确保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而我国农业保险没有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长期处于自主经营状态,国家现阶段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也不够,也没有出资建立独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这些都削弱了农业保险的吸引力,导致农民对投保农业保险缺乏积极性。
三、解决推广与发展农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农民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农业保险是一项新鲜事物,广大农民对此认知度还不高,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报道,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二是由各级农业保险公司印发宣传资料,分发致乡村和农户,及时宣传农业保险的政策、意义。三是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具体讲解农业保险的有关知识,引导农民自愿参保投保,使农业保险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二)加大财政补助力度。
对于农业保险费用高的问题,要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农业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与农村公共医疗和义务教育一样,它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其更需要政策的扶持与推动,国家财政应切实履行宏观调控与公共管理职责,实施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一方面,各级财政应对工作成本高、保费收缴难的农险业务给予必要的经营费用补贴,另一方面切实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特别是对种植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同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及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建立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由此鼓励老百姓积极购买农业保险,推动整个农业保险推广。
(三)切实解决勘赔定损的问题,适当提高理赔标准。对于勘赔定损难的问题,必须认认真真、实事求是,在目前还没有专业的勘赔组织机构前,可以由保险公司牵头,联合当地的农技、水利、财政等机构人员及受灾乡村负责人实行联合勘赔定损,勘赔定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涉及保险公司与投保农民双方利益的工,这里面一方面保险公司必须要有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各参与定损人员也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对于赔付标准,不同地区应该按照不同的情况按品种分别确定。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具体确定赔付标准,不仅要让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民满意,也要在农业保险公司理赔承受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四)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
通过立法,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保障范围、经营原则、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界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参与主体、收益主体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加以明确。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与决策主体放到省市一级,省市一级的农业保险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独立经营、自成体系,在统一的经营体制框架下自主开展工作。中央农业保险公司不直接办理农业保险经营业务,可以针对农业保险赔付率高、承受风险大的实际情况经营全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的业务,通过农业再保险对各地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给予资金扶持,防止因一次性巨额赔付导致保险公司破产的现象发生。五,总结
农业保险的推广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推广农业保险的主要障碍是农民的风险意识薄弱,农业保险费用高,勘赔定损难,相关法律不完善等等,针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风险意识,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理赔标准,加快相关法律的完善,通过这些方面消除农业保险推广的障碍。参考文献:
1,《我国农业保险研究的相关问题综述》,谭英平著,金融与经济,2010年第11期。
2,《我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困境及出路》,李放,田甜,吴敏著,新疆农垦经济,2005年第12期。
3,《农业保险》,李军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第二篇: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09-07 16:23:00 ]阅读:21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09-07 16:23:00 ]阅读:21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把提高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这是保障农民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结合对广东茂名、梅州、顺德等地的实地调研,我们着重对农业保险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财税对策建议。
农业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致使有生命的动植物发生死亡或损毁的经济损失,由保险人给予赔偿的一种保险。广义上说,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所面临的农业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风险、资源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灾害[1].这些农业风险与商业风险相比,具有突发性、脆弱性和不对称性特征。而且,农业风险单位很大,区域性明显并伴有广泛的伴生性。经营农业保险,成本高、费率高,定损理赔技术难度大,并面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农业保险的以上特征,农业保险业务的纯商业化运作在国际上鲜有成功的例子。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农业保险视为准公共产品,对其从财税金融等方面进行倾斜扶持。
一、我国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比较严重,仅2006年全国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就达到4109万公顷,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我们在茂名、梅州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因天灾而遭受巨大损失的例子。如茂名市农业大县高州,号称“全国水果第一大县”,主要产品包括东部的荔枝、西部的龙眼、中部的香蕉和北部其他水果。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由于政府倡导和技术扶持,另一方面是由于水果市场价格不断提高(荔枝每市斤20元、龙眼每市斤30元),高州农民开始大片种植水果。高州市以前每年可征农业特产税数千万元。而现在水果价格低(荔枝每市斤2元、龙眼每市斤3元)、风险大,使得果农积极性下降。另外,由于种植业受天气影响较大(特别是传统的香蕉产
业),果农多数只能“看天吃饭”,暴雨、台风对农业有较大威胁。加上农村劳动力、化肥、农药、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不断上升(常用果树农药从每瓶几十元升至目前的百多元),使得大多数的果农难以为继。许多果园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个别管理得好的果园还可以维持。又如梅州市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于1998年,最初主要业务是养殖生猪和种植龙眼,但由于1999年霜冻,所种植的龙眼全部死亡,损失100多万,公司几乎面临倒闭。后经咨询省农科院,种植耐寒的天草柑,才逐步扭亏为盈,发展成为省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市龙头企业。
要增强农民的抗灾能力和灾后恢复再生产能力,必须搞好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政府支农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农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促进农业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建国初即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但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急剧变革,1953年停办,一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始农业商业保险试验。据保监会资料,从1985年到2004年间,除两年农业保险实现微利外,18年呈现亏损。20年间,农业保险业务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远远大于国际上保险业务70%的临界点。同时,农业保险补偿水平很低,据测算,1998年-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1681.59亿元,通过农业保险平均每年补偿为4.5亿元,仅占0.27%.于是出现了保险公司不愿保、农民不愿参加的“双冷”局面。农业保险从1994年起,保费收入逐年下降,险种不断减少,规模逐渐萎缩。
由于农业保险连续10年的萎缩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党的正式文件的形式将“探索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措施予以确定下来,同时2003年3月1日正式实行的《农业法》也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农业保险的地位和发展模式。此后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从2004年起,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保监会的积极推动下,陆续成立了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并引进法国安盟公司等外资开展农险业务。全国有近90%的省市开展了试点,形成了专业性农保公司经营、商业保险公司自办、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政府与公司联办、共保经营等五种模式。到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46亿元,同比增长15.98%[2],赔款支出5.84亿元,同比增长3%,保额达733.21亿元,同比增长123.66%.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生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发展还很缓慢。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缺乏完善的立法支持;政府主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国家农业巨灾基金,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缺失;农业保险在农业保护制度中的地位有待加强;农业保险发展的金融环境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经济组织化程度低;相关人才缺乏。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小,保险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发展农业保险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产品供给,二是减少农民收入波动,增进农民福利。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目标有所侧重,发达国家侧重于后者,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侧重于前者。当前必须尽快建立财政支农型农业保险体系,利用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手段推动农业保险的进一步普及与完善,建立一个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符合中国特色的具有在中国特点的农业保险制度。
综观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历程,运用保险机制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服务是国际通行做法,许多国家实施政府干预的措施主要有:实施农业保险立法;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农业保险或对私营保险公司、组织提供财政补贴,管制农业保险价格;对农民提供保费补贴;对农业保险业务给予税收减免。国家的财税支持是国外农业保险的普遍特征。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持方式
我国20多年的农业商业保险试验得出了与世界各国同样的结论:农业保险不能走纯商业化道路,政府必须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现在,虽然多个省市在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不少财政补贴措施,但是中央还没有出台系统地针对农业保险业务的补贴措施,尤其是没有从法律上明确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义务。近年中央财政收入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已经基本具备对农业保险的扶持能力。各级政府要按照WTO规则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对农业保险实行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业保障机制,改变过去财政补贴目标的短期性、补贴方式的模糊性和补贴对象、数额的随意性,建立健全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的长期和稳定的制度。
1.财政给予农民保费补贴。保费补贴根据对象确定,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每年补贴资金结余部分,应及时转入专户,用于今后以丰补歉。建立保费分摊机制,中央财政负责25%,地方财政负责25%,其他由龙头企业和农户自己缴纳,尽量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财政对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给予费用补贴。要兼顾政策需要和效率原则,建立责任制约机制,不宜采取“大兜底”的方式。目前可按保费的5%进行补贴,以后补贴额逐步增加到保费的20%。保险公司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财务上单独管理,单独核算,滚动累存。其盈利不弥补其他保险项目的亏损,不用于发放员工奖金福利。
3.财政补贴应找准“农户愿接受,公司不亏损,财政能承受”三者的平衡点,先保农业生产经营的物化成本,逐步发展过渡到保产量和保收入的成熟阶段。同时,应以补偿旱、涝、冰雹、病虫害等自然损失为主。在补贴方式上,应先确定一个重点补贴的目率,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有条件的地方,地方财政或者龙头企业可适当提高补贴幅度,降低农户保费支付压力。在经济较发达,财政实力强的地区可以进行农业收入保险试验,为我国农业保险长期目标服务。
4.赔付封顶,建立超赔付风险分摊机制。赔付总额限定在保费的5倍以内。赔付总额在保费2倍以内的,由保险公司全额赔付;赔付总额在保费的2倍以上3倍以内的部分,由保险公司和财政按1:1比例分摊;赔付总额在保费3倍以上5倍以内的部分,由保险公司和财政按1:2比例分摊。保险公司对损失超过保费5倍以上的部分不再负责。
5.国家建立巨灾准备金,对巨灾承担最后保险人的责任。巨灾准备金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拨款;部分农业保险经营盈余;巨灾风险证券化等;
国家设立某种农产品专项风险基金,与保险公司共担大灾风险。如国家从粮食调入省份收缴一部分财政费用,作为农业保险基金,保证粮食产区的农业稳步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农业保险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争取中央财政配套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要安排农业保险专项经费,以实施对农业保险的组织推动和配合工作,充分发挥县、乡财政干部的信息调查和稽查作用,减少财政补贴的浪费。同时,保费补贴和业务费用补贴要体现产品差异和地区差异。政策性保险实行强制保险,对保费和业务费用实行高补贴政策,以提高参与率,分散风险;商业性保险实行自愿保险,对保费和业务费用给予一定补贴。对中西部地区的补贴应高于东部。
(二)充分发挥税收对农业保险的推动作用
我国目前只对种、养两业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没有其他的税收优惠。这表明税收对农业保险的扶持还有很大的空间。建议对农业保险进一步加大税收方面的优惠:
1.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除了免缴营业税外,还免征企业所得税,扩大农业保险业务的利润空间,提高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2.对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商业性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全部实行先征后返,返还部分计入公司大灾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3.对农业再保险实施税收优惠。具体步骤上可考虑由中国保监会牵头,与相关部门以法规形式确定再保险业务的政策性,然后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并规定减免的税金纳入农业再保险责任准备金[3].鼓励实力较强的国际再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再保险体系建设,建立多重风险保障机制,通过国际再保险市场经营分散农业巨灾风险。
4.还可因地制宜,从流通环节适当征收农产品保险税、费,以补充农业保险基金,鼓励农业保险的有效发展。
(三)落实相关配套措施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加强农业风险防范设备建设;允许将农业保险费列入生产成本,通过价格机制,将农民缴纳保费的一部分转移给社会公众;把农业保险与农业项目扶持、农村信贷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
工带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允许农业保险基金投资优良证券品种,允许保险公司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开发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保险新产品,为保险公司发行巨灾债券提供信用升级担保,以农产品期货价格指导保险公司经营;救灾方式逐步向政策性农业保险过渡[4].扶持农业保险事业有利于化解“三农”问题,是构建农业生产保障体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应当把握机遇,从长计议,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发挥农民和商业机构的积极性,推进城乡社会互助,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之路。
第三篇:浅谈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刚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为此,就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进行探讨,以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
一、农村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于受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制约,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广体系断层,技术服务难以到位;二是行政指令推广,服务对象难以接受;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四是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五是技术人员知识提高和技术更新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少,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没有实地感受,更没有实践试验;六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二、农技推广工作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1.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2.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许多农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形不成规模,其原因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模式、应景式、走过场式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龙源期刊网 http://.cn
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村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3.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3级网络(县、乡、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4.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一要合理构建县、乡、村、科技示范户的四位一体的推广网络。县一级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乡镇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还要根据各乡镇产业实际,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更好为产业服务。要大力培训农民技术员,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带头作用。二要发挥农业技术优势,积极培育新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培育更多的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要大胆创新,把农业技术体系融入到农业企业中去。要帮助农业企业建设农业基地,为农业产业企业提供产量高、质量优的原材料,以提升自身品牌;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自身的科研推广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新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深化改革加强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天津农林科技,2010(1):1-3.[2]闫敖宏.现阶段农技推广的特点及现状分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12):53.
第四篇:省市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
省市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3年05月13日 14:58 来源:《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第3期 作者:于泳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摘 要: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风险保障机制。本文通过对省市级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政府推行农业保险发展的力度不够,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加强省市农业保险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对策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专业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省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50年成立,在山东、北京等省市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中间停办一段时间,1982年正式恢复,开始试办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上世纪80年代后期,民政部门开办农村救灾保险,但由于经营亏损严重,都相继退出了农业保险领域。199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市场化体制转轨,农业保险业务日益萎缩,许多地方停办。2004年以前国内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两家产险公司在少数地区维持开办。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四年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全面铺开,上海安信、吉林安华和黑龙江阳光等农业保险公司相继获批成立,江苏、浙江、四川、内蒙古等省份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保险“三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注入10亿元资金于首批被列为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的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六个省区。由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60.5亿元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这一数字比2007年增加近两倍。
二、我国省市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发展的力度不够,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经营体系不健全,缺乏财政、税收及法律支持
政府支持是农险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由于国家财力等方面的限制,我国财政对省市农业保险的支持严重不足。农业保险体制不健全,缺少法律税收支持,导致了在实际运营中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过于集中,很难实现农业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保险机制不够完善,在现有的赔付条件下,风险过于集中在经营主体自身,亏损较大,而政策性保险的保障程度偏低,区域分配不合理。
2.部分省市农业保险占保险业的比例低,农业保险费收入低,增长过程有所反复
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承保单位是中保财险,因为农业保险的赔付率较高,农业保险费收入低,省市的农业保险市场萎缩。从发展过程来看,从1991年到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收入占整个保费收入中的比重非常少,农业保险的增长过程有所反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市农业保险的发展。
3.部分省市农业保险的投保金额少,受灾面积大,赔付率高
由于我国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使每年的受灾面积占农田面积的比例非常高。洪水、旱灾、禽流感等重大灾害和重大疫情的补偿额是保险公司难以承受的。农业除了面对自然风险之外,还同时面临诸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地区风险和人为风险等等,这样的高风险使得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与给付极高。
4.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使得农业保险难以推广,在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在部分省市地区,农村经营方式分散,导致难以对保险对象的资料进行充分收集,一些农户家庭生产呈小规模分散经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主要从事小规模种植业的农户,大多数缺乏投保的支付能力,这使得农业保险很难推广。
5.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参保意识淡薄,农民收入水平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难以接受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农村缺少网络、报纸、广告牌等平面宣传媒体,使一些农民缺乏保险意识,不懂保险是怎么回事,对保险公司、险种、保险条款等的不了解。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农民,风险意识淡薄,比较注重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对事情的发展缺乏全盘的考虑,风险大的投保不起,风险小的认为没必要投保,一部分农民认为一般的灾害损失发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对其投保,即使发生了大的灾害损失,自然会有国家救济。还有部分省市农民年收入很低,各种开销又必不可少,经济能力承受有限,农民想保险交不起钱。
6.农业保险公司缺乏从事农业保险的专业人才
由于农业保险业务萎缩,以及农业保险在保险公司经营地位的下降,从事农业保险的人员纷纷改行或离岗。专业人才稀缺,缺少专门研究农业保险的人员,特别是能对气象和自然病虫害进行中期预警人才,这样导致农业保险风险的不可控。
三、对加强省市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研究
1.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保险事业发展,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强税收优惠力度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保险事业发展,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各级财政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和保险公司与农民的互利合作,对农业保险给予大力支持。在资金上,给予农业保险必要的财政支持,对农民提供保费补贴,减轻农民的承受负担。从税收上增强税收优惠力度,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机构监督制度的实施。
2.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发展农业保险的法制保障
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是建立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关键,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
3.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成立三农保险服务站
以省市为单位,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农业保险模式,逐步建立多主体经营、多层次完善的的农村服务体系。由气象部门、农情研究机构组建农业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发挥国家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技术支持网络,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建立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系统;完善农村的金融系统。
4.建立“以险养险”的大农险模式
各省市农业保险以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方向,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的区业保险公司的区域性管理为业务主导,以县乡两级的农业保险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健全的组织体系。参考借鉴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采用的组织经营形式,建立“以险养险”的大农险模式。
5.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地方政府网站等,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农险常识,开展一些如电视、讲座、广播等,使农民了解什么是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采取农民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向农民宣传农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让他们了解农业保险、认识农业保险、购买农业保险、宣传农业保险,使农民真正积极主动地参加农业保险。
6.重视农业保险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保险人员的专业素养素质
提高农业保险人员工作的环境,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农业保险事业;积极从一些吸收和委培一些高层次人才,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加强在岗培训和管理,并定期进行考核,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和保险专业知识的农业保险队伍,对于推动我国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2)。
[2]孟春。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3]王秀芬。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研究[M].安徽农业科学,2011.[4]张京生。知识经济与保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第五篇: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7年,中央财政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作为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支农惠农措施在全国六个省区进行试点,湖南省是试点省之一,今年在全省推广。作为一项新的保险,在推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不断解决完善。
一、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行对转移农业风险、减轻政府负担、引导农民积极参保等方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业保险本身属于政策性保险,其在展业、承保、查勘理赔等方面的复杂性,加之农业保险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一)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是农业保险推广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宁愿抱存侥幸心理,祈望老天给一个好收成,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
(二)农业保险的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的低收入是农业保险推广的瓶颈。农业生产风险损失率高,加之农户与农作物种植的分散性,当前保险公司一般只设置到县城,很难深入乡村开展保险业务,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勘赔定损难、理赔标准低是农业保险推广的技术障碍。由于没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灾害损失难以确定,赔偿容易出现理赔纠纷。如邵阳城步县今年的水稻在快要收割时暴发了稻瘟病,上报受灾面积达万亩以上,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如果仅靠保险公司人员是很难做到的。目前的理赔标准较低,如对水稻的全赔金额为每亩240元,其仅包括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值。
(四)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农业保险推广的政策软肋。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予以扶持,地方也没有管理条例,农业保险的业务开展所依靠的是上级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诸多问题形成了法律真空。
二、推广与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对策
开展农业保险是一件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农业得发展的大好事。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解决当前农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作用,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尤其要注意面向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二是各级农业保险公司印发宣传资料,分发至乡村和农户,及时宣传农业保险的政策、意义。三是相关部门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具体讲解农业保险的有关知识,引导农民自愿参保投保。
第二,切实解决勘赔定损,适当提高理赔标准。勘赔定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涉及保险公司与投保农民双方利益的工作。在目前还没有专业的勘赔组织机构前,特别是面对一些受灾程度深,时间要求紧,涉及面广的水稻相关病虫灾时,必须加强领导,确保理赔工作快速、科学、全面推行。可以由保险公司牵头,联合当地的农技、畜牧、财政、农保办、乡镇干部等机构人员及受灾乡村负责人实行联合勘赔定损。目前赔付标准与当地的实际比较显然是偏低的,应该予以适当提高。
第三,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着力解决农业保险高费用、高费率问题。农业保险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其更需要政策的扶持与推动,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一方面,各级财政应对工作成本高、保费收缴难的农险业务给予必要的经营费用补贴,另一方面切实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特别是对种植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同时鼓励老百姓积极购买农业保险,把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起来,借以推动整个农业保险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四,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保障范围、经营原则、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界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参与主体、收益主体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加以明确。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而不是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或政府红头文件去推广。
(作者系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城步支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