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时间:2019-05-15 16:2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第一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近日,北京工业大学推出了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旨在通过引导探索、产学结合、开放共享,推动教改、课改、学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创新人才。此消息出台后,便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北京工业大学“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十二五”期间达到三个三分之一,即在校学生三分之一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三分之一接受第二专业教育,三分之一有海外学习经历或者接收国际化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水平的提高,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帮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而第二专业教育与接收国际化培训,都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竞争的作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中和改革的重中之重。与外国教育模式相比,我国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着不足,而社会企业单位需要的恰恰是这些方面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来为单位创造收益。这种根源性的矛盾只能从本质上加以改变,即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北京工业大学的“三个三分之一”培养机制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正迎合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其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游刃有余。

“三个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着下放长远的目标与宽阔的眼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这些对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有着莫大的帮助。此外,推动学生跨出校门,走向海外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吸取更多的国外先进知识与前沿信息,从而为中国行业的发展与提升提供可靠有效的借鉴,对学生工作后的事业发展影响巨大。与此同时,高水准的人才资源必然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此基础上可以缓解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压力,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也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每一次改革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在尝试中寻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正。北京工业大学“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只是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诸多方面还有待改进完善。比如实现“三个三分之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含混不清,“引导探索”“产学结合”“开放共享”类似方案的细节并未提及,如若不落实到实处,很难获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政策实施的可行性方面还需要深思熟虑。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这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所应努力的方向。北京工业大学“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举,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参照的范本,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矿业大学赵霞写

第二篇:南方电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南方电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案例内容

摘要: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于2002年12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运作,负责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南方区域电网,经营相关的榆配电业务,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的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自成立以来,南方电网公司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的人才观,大规模开展分类分层的全员培训,从师资、内容、方式、培训基地建设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并与人员的考核测评相结合,构建起具有南网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公司智力资本运作与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于2002年12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运作,经营范围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五个省区,负责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南方区域电网,经营相关的输配电业务,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的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厂程。自成立以来,南方电网公司以南网方略统揽全局,以提升员工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大规模开展分类分层的全员培训,构建具有南网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公司智力资本运作与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的人才观,针对不同人员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2003年,按照公司“经营型、服务型、一体化、现代化,国内领先、国际著名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即2003年-2005年为融合发展期,2006年—2010年为快速发展期:2011年—2015年为持续发展期),确定了干部教育不同发展期的培训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培训。在融合发展期,公司以贯彻大政方针和企业文化为主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连续举办了7期企业领导人员高级研修班,先后共有303名公司正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通过培训,形成了“上下同欲、政令畅通”的良好局面,为公司实现在重组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顺利完成公司融合发展期的各项任务奠定了思想基础,赢得了公司上下的高度赞誉。2006年以来,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战略重点逐步从“加强融合、推进一体化”转向“做强、做优南方电网,实现现代化”上来。为此,按照公司党组的要求和“强本、创新、领先”的思路,培训工作逐步转向分类分层培训、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对象电向全员培训转变。公司又连续举办了3期领导人员高级研修班和7期A级管理人员研修班,培训内容更加突出岗位特点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

为夯实管理基础,打造中坚力量,公司根据战略要求、能力差距和B级管理人员培训需求,自主开发了B级管理人员专门的课程体系,并全面启动了公司系统B级管理人员轮训工作。培训工作把B级管理人员公共必修课程的系列课程集合在一起,统称为“管理人制造工场”。课程内容主要有《管理者自我发展战略》、《高绩效团队的工作方法》、《绩效管理》、《激励员工》、《部属培养与辅导》、《有效沟通》、《计划与目标管理》等。这是公司课程体系外发的重要成果,也是公司第一个向国家版权局申请版权、第一次全面培养内部师资、实现了知识内化的课程,B级管理人员制造工场班开办以来,共有7000多名B级管理人员参加厂培训,取得了显著效果。2006年,公司为加快人才梯队建设,开始实施中青午后备人才加速培养计划。计划前后历时1年,分成五个阶段对45名后备干部进行丁培养。每个阶段既有集中学习,又有工作实践。通过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模式,很好地提高了学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后备人才培养探索了新模式。

面向技术人员公司制定厂《关于加强—线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员工持征上岗指导意见》,以全面提升一线员工的岗位技术技能为根本,重点抓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培训和考试,抓安全警示教育和岗位技能训练,抓生产:技能实操基地的规划建设和使用,抓生产管理骨干和班组长培训,逐步推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点面结合、系统推进,系统性、针对性、人性化、差别化地人规模开展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2008年,公司举办丁公司首个高级技术人员培训班,以融冰抗冰技术为主题,采取论坛和交流研讨的形式,加强高级技术人

员的技术交流和共享,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接着,又举办了公司首期高技能人员培训班,组织理论和技能两方面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引入人才评价成果对参培学员进行素质测评,进行了培训班前、班后的考试,同时对有关技能评价标准进行审核,取得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培训工作也逐步深入基层,先后举办了县级供电企业负责人培训示范班、县级供电企业培训师资班、农电管理干部体验式培训实践班各1期,加强了基层的技术力量。

以智力资本的运作和扩张为中心,构建由培训管理、课程、师资、基地和网络五个子系统组成教育培训体系

1.加强师资培养,构建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培训师资子系统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公司注重内部培养和外部选聘相结合,培养聘任了一批生产管理骨干和素质优良的外部专家兼任内训师,同时,对所属电力院校的专职教师进行转型培训,使他们转变角色,提高能力,适应企业内部培训的需要。为保证师资水平的稳步提高,公司每年还举办多期内训师班,6年多来,公司系统共培养专、兼职内训师3012名。

2.创新培训内容,构建分类别、分层次、重点突出、适当超前的培训课程子系统

针对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不同职务系列,设置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岗位主修课和选修课等课程模块。目前,已完成了近400门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接近尾声。针对技能人员,按工种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由各单位依据评价标准,结合实际,按照通用知识、岗位知识和岗位技术技能知识三大模块,自行选择或开发合适的课程和教材。

3.创新培训方式,调动地方部门积极性,使教育培训部门与主要生产、营销部门密切合作,采取送教上门、现场培训、技术比武、师带徒、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1)开展“人人上讲台”活动。通过“人人负责,先个人掌握、后交叉培训”的方式,每位员工承担两至三个课题,力争成为所负责课题的专家,然后交叉讲课。上到领导,下到普通班员,人人都是老师,人人又都是学生。自2003年以来,仅南方电网超高压广州局就举办“人人上讲台”培训500多期,并从中挑选了58个优秀教案编印成《人人上讲台教案汇编》。(2)建设学习型班组。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以其属下邕宁变电站为标杆班组,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学习型员工”活动。变电站站长利用每天工作空档,组织员工互相交流学习当天所学所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每周站内都要专门针对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刀:展一次专题学习;每月全站人员要参加安全规程等规程考试;每个季度全站人员要参加运行规程考试。通过开展“每天学一招、每周一专题、每月规程考、每季运规考”活动,变电站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不断提高。(3)送教上门。云南电网公司组织师资力量送教上门,2007年以来,完成厂108座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现场培训工作,共培训1489人;在14个输电线路,:作现场开展现场培训.共培训695人;在11个供电局开展营业用电现场培训,共培训720人。培训师讲解知识与技能,与班站一线员工共同探讨本班组面临的实际难题,深受一线员工欢迎,取得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是提升了员工的岗位技能,二是解决了长期困扰一线员工的实际问题,帮助基层单位解决了生产难题。这种培训方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好,也是解决工学矛盾的一种有效办法。(4)开展“三讲”活动。从2006年起,云南电网公司临沧供电局开展“三讲活动”。规定局领导“每月一讲”,中层干部“每周一讲”,各部门、班组“双周一讲”,促使每位员工都要走上讲台进行授课,对厂不按要求进行授课的严格考核。自开展该项活动以来,一线员工的学习氛围明显改进,不少一线员工通过讲课和听讲的机会,知识和技能突飞猛进,快速成长为骨干。

4.整合内部培训资源,建立分工明确、布局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培训基地子系统 目前,公司系统共拥有各级培训基地45个,公司加强对这些基地资源的整合,逐步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建立了广东、云南、贵州等三个公司级培训基地,成为具备多种教育培训功能的综合性培训基地。重视和加强培训基地的规划建设,特别是按照培训资源向一线倾斜的思路,大力开展生产技能实操基地规划建设工作。广东、云南基地成为全国第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5.拓展培训方式,构建高效、便捷、适用的网络培训子系统

公司总部开发建设了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集培训需求调查、计划编制、班级管理、在线学习、信息交互、积分管理等功能于一体,既适合实施教育培训网络化管理和培训信息共享,又满足员工结合自身需求自主开展网络学习的人性化要求。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建立了一个集成化、高效的培训管理平台,营造了一个培训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网络的学习的平台,进一步强化了培训组织管理,缓解了工学矛盾,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人性化和差别化。各单位纷纷启动和升级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网上学习系统,缓解工学矛盾。广州供电局开发厂全员培训学习系统,学习题库达到5万多道,并把员工网上学习积分与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了员工参学的积极性。

推行教育培训目标考核,坚持培训、评价、职业发展一体化

培训工作与考核测评相结合。公司把教育培训目标考核纳入各级领导“四好”班子建设目标考核,调动各单位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全面实行培训积分制,培训经过考试考核可获得一定的积分,每位员工按照不同的岗位级别和类型每年要达到一定的积分要求。公司不断完善培训积分管理,逐步把培训积分达标与否与员工的职业发展有效关联,增强厂员工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公司先后制订了《公司总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公司教育培训目标考核办法》、《公司教育培训积分管理办法》等办法,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工作激励机制。公司的人才评价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全国首创企业职称网络评审,开发了总部处级人员胜任力模型,建立网上人才测评系统和各类人员测评试题库,共有管理人员专业试题15500余道,依据技能鉴定标准和技能人员评价标准,结合培训科目指导书,开发建立了公司45个核心工种、每个工种约3000道题、包含9种题型6个技能等级的技能人员评价、培训、考核共用的试题库约13.5万道题。

公司成立6年来,共培训员工200万人次,年均全员培训率88.3%。在不断探索科学化的人才培养道路上,公司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品位、有内涵、有特色、有新意的教育培训品牌;在有效落实人才强企战略的实践中,逐渐培育出一种责任、开放、分享、和谐的教育培训文化。

点评: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要想使公司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就必须争取更多的资源、获取更多的资金。而南方电网的经营理念与很多企业完全不同。多年以来,南方电网的领导者始终坚持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网络化、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工作格局,并设置了针对领导、管理、专业、技能和辅助人员等五大类人才的课程。这种重视员工培训的经营理念的贯彻,为南方电网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本,进而为南方电网的各项创新活动奠定了基础。(撰稿人:韩晋芳)

(二)知识点简介

1.理念创新就是指思想观念的创新和思维方法的创新——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未来,谋求新境界的思维定势。

2.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制度创新必须符合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度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制度创新是一个观念转变和价值理念确立的问题,制度创新要破除因循守旧、盲目自信的观念,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创新学习是创新人才的首要能力。创新学习过程是接受、活化、内化和建构知识的过程。创新学习的实质是知识的增殖。创新性学习的基础是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在发展人的创

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性潜力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培育创新人才是关键。创新人才指能持续进行创新劳动并对社会做出持续贡献的人。创新是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创新人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兴旺发达。为此一要进行智能教育,二是实行通才教育,三是加强管理科学教育,四是推进素质教育。其次,开展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是前提。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八条:一是发展个性。二是发展智能。三是逐次递进。四是及时反馈。五是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八是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七是适应国际化社会。六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三)案例思路

1.主要问题

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要想使公司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就必须争取更多的资源、获取更多的资金。而南方电网的经营理念与很多企业完全不同,多年以来,公司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的人才观,大规模开展分类分层的全员培训,构建起具有南网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公司智力资本运作与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

2.主要原因

南方电网公司认为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创新性智力资本的运作与扩张是企业获得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为此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创新教育培训。

3.主要对策

首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的人才观,针对不同人员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举办了7期企业领导人员高级研修班;连续举办了3期领导人员高级研修班和7期A级管理人员研修班;自主开发了B级管理人员专门的课程体系,并全面启动了公司系统B级管理人员轮训工作;面向技术人员公司制定厂《关于加强—线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员工持征上岗指导意见》,以全面提升一线员工的岗位技术技能,公司举办了高级技术人员培训班。

其次,以智力资本的运作和扩张为中心,构建由培训管理、课程、师资、基地和网络五个子系统组成教育培训体系。

3、推行教育培训目标考核,坚持培训、评价、职业发展一体化。

(四)分析提示

1.核心思想

企业的发展在于创新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南方电网公司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的经营理念,坚持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了个性化、多层次、多渠道、网络化、系统化的创新教育培训体系,为南方电网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本,进而为南方电网的各项创新活动奠定了基础。

2.问题结点

(1)南方电网公司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谋得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经营理念,企业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发生了创新性的转变,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的人才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创新培育体系,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理念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2)现代社会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能否构建则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关键。创新学习与创新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而创新性教育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原则的应用。

(3)公司成功的第三个秘诀在于公司把创新性教育与公司目标考核、评价与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了培训、考核、评价、职业发展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实现了制度上的创新。

3.解决路径

(1)创新包括理念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团队创新建设、创新学习等等,理念创新也就是指思想观念的创新和思维方法的创新——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未来,谋求新境界的思维定势。创新必须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或创造社会价值,其逻辑起点始于理念的创新。理论创新的实现要求创新者夯实知识基础、遵循实事求是、产生问题意识、占领科学前沿。

(2)创新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发展个性。二是发展智能。三是逐次递进。四是及时反馈。五是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六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七是适应国际化社会。八是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3)制度创新是一个观念转变和价值理念确立的问题,制度创新要破除因循守旧、盲目自信的观念,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制度创新的直接结果必须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制度创新必须符合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五)思考问题

1.结合案例谈谈案例中还体现了那些创新。

2.案例中提出了一些创新教育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创新性的教育培训方法。

第三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开创学校教学工作新局面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第五届教学工作会议是在全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切实将高等教育工作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形势下召开的,是在我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教学工作会议。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教学工作报告,请同志们审议。一、三年来我校教学工作的回顾

三年来,学校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抓住时机,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006年初启动迎评促建工作以来,学校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广大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兢兢业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促进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2007年12月,学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对我校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标志着学校教学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 通过迎评促建,学校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牢固地树立了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以及“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人才是发展关键”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佛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大胆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发展与佛山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共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立足佛山,服务地方,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得到了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二)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和校容校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2007年学校争取到市政府1000万元拨款及政府贴息贷款4127万元,启动了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双语教学和校园环境改造等十大建设项目,20072009年四项教学经费逐年增长,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需要。2008年,学校切实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研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方案,提出了本科教学工作总体整改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找准差距、明确整改责任和任务,分解指标,专项推进,层层落实,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学校实验室总面积达到34707平方米,生均面积2.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869万元,学生总座位数18455个,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座位数分别达到1052个和12096个,基础教学使用的计算机近千台,图书馆藏书154.65万册,期刊2669种,中外文报纸170种,电子图书15.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2个,覆盖了中文全文学术期刊9000多种,外文全文学术期刊7000多种,体育场地和器材有了较大改善。

(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为巩固和完善“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2007年学校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以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通过优化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构,调整必修课、限选科和任选课的比例,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使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07年提出了在部分专业率先开设创业创新教育试点设想。经过调查研究和周密安排,2009年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两个专业开始了“创业创新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创业创新班”得到了2009级本科新生的积极响应,报名踊跃,引起了社会较大的反响和关注,对我校今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年来,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保持和发展传统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至2009年我校共有45个本科专业,目前,我校本科专业已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已基本构建了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一批与重点学科相匹配、在行业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与特色专业,提升了办学的竞争力。

学校一直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推行专业负责人制度,结合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明确责任和权利。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专业发展方向的规划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评估和整改,2008年学校对已有的44个本科专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评估,通过评估,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2008年,我校动物医学专业荣获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立项,这是我校专业建设的一大突破,为我校专业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研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来,我校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研究,获得的教研课题立项数和层次有明显提高,成效显著。20072009年,邹采荣校长主持的《准确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王林教授主持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等10个项目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的立项资助,20个项目获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在近两次校级教研课题立项评审中,共有228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重大项目23项,重点项目68项,一般项目125项,另有39门课程获校级双语教学立项。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共获得了国家级“十一五”教材规划课题立项4个。全校教师发表教研论文283篇,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135部,其中获国家级精品教材一部,资助教师出版教材20部,共计7.5万元。教学法研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公开课活动对我校教师探索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效果明显

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长期的实践教学基础上,学校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了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通过实验课、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培养方式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计划内实验与课外开放实验共同推进、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相互补充,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置比例,鼓励模块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不断加强实习与实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丰富,管理规范,基地完备。近年来,学校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建设经费,大力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同时,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取得到了较好成绩。目前,学校共建立了189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通过进一步推进实验室开放工作,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活动,近三年共立项395项,投入经费23万元,参与学生人数达3000多人,并在全国和省内各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七)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更趋规范

2007年以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认真研究“扩招”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不断规范教学管理,加大教学评估和检查的力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草案)》、《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籍管理规定》以及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共40多个。完善了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干部教师听课、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以及课程评估和专业评估等一系列制度,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年来,学校教学督导小组共听课2950节,学校各级领导共听课4986节。2009年5月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广东省评估专家的评估。

(八)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为适应我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20072009年,学校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5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35人;晋升教授32人,副教授80人,讲师99人,先后派出22名教师出国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学位。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于2009年9月召开了教风学风建设研讨会,开展了“教风学风建设月”活动,发起了“营造优良教风从我做起”的倡议,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努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刻苦磨练教书育人本领,热心关爱学生茁壮成长。活动期间,分别开展了师德建设大讨论、教学秩序大检查、教风建设学生问卷调查、第二届“我心中的名师”学生征文、教学公开课、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基于BB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大赛和教学先进集体评选等活动。通过开展教风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践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努力建设一支理念先进、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0072009年,我校教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国家和省三八红旗手2人次、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南粤优秀教学工作者2人、佛山市优秀教师3人、佛山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及先进教育工作者16人、学校三育人优秀奖80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5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人员33人。2009年动物医学系等七个教学单位被评为20072009学教学先进集体,6位教师分别获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164人次获20072009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

(九)形成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近三年,学校获得了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门省级精品课程,4部教材获“十一五”国家级、部委级教材规划选题,建有6个校级名牌专业,18门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我校在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评选中取得良好成绩,其中一项成果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提名申报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第九届和第十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共评出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6项。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07年以来,我校共有266名学生考取研究生,每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均获全省高校先进单位,学生在各类科技文化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78个,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1个,二等奖34个,三等奖38个,省级特等奖1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53个,三等奖80个,优胜奖20个,优秀组织奖5个。在有全国多所名牌大学参与竞争的“计算机仿真大赛”中,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参赛队伍两次连获得一等奖,受到教育部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该学院邓炳铖等同学在香港举行的“华硕AOCC2008全球超频大赛”中获得冠军。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能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有创业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高的各类应用型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十)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明显提高 三年来,学校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经过三年的努力,我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由2007年的10511人上升到2009年的13282人,增长达26.4%,在实现连续七年不降分录取的基础上,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提升,为我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校坚持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互补的高等教育体系。近三年来,我校的成人教育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在校生达7631人,其中本科生2413人,专科生5218人。

此外,我校的体育工作、推普工作、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上成绩是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凝聚着广大教师辛勤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学校,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体教师、教辅人员和机关行政以及后勤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在总结三年来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教学工作上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资源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与学校进一步发展、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反映在学生宿舍紧缺,教学设备陈旧,实验室面积不足,实习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多校区办学管理成本较高等等。

(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深化

目前,我校本科专业共有45个,涵盖9大学科门类,但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仍有较大距离,产学研合作力度仍需加大,专业特色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专业规模效益较低,少数专业在招生和学生就业上面临一些困难。

(三)教风、学风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

教师在敬业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还需加强,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手段等仍需创新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等仍然是我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校推进教学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对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今后的教学工作改革思路与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新校园的建设为契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思路

1.针对佛山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现有专业的特色和优势,采取“新建、优化、加强和淘汰”的措施,加快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重点发展理工科专业,着力建设与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夯实基础,加强应用,突出特色,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2.结合2010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和实施,进一步完善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以“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创业创新班”、“产业特色班”、“订单式”培养、“校企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设置主辅修专业等多样化、多途径、多形式和多平台的体系构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强化学生跨文化交流和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大与国外院校人才培养的合作力度,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

3.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共享平台建设,优化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于改革创新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学校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意识,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体系。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由教学决策系统、教学组织管理系统、教学运行系统、教学监督与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三)建设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引领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通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建立一整套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案体系。2.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平台的课程体系,国家、省、校、院四级精品课程体系,跨学科课程群,基于校园网的课程中心和教材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3.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建立机械、电子、生物和医学等实训中心,建设200个左右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10个左右涵盖基础和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为理、工、农、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4.建立青年教师学术与教学成长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学考评与分流制度和教学名师培育等制度,完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长效机制。

5.形成稳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过程监控体系(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与督导),教学管理目标考核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等。

6.在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过程中,力争用58年的时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精品课程12门,精品教材23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8项,特色专业建设点46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示范专业12个,精品课程68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4个,大学生创新性实践基地35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省级教学名师34名。

(四)建设计划与措施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结合, 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实践,提出以下八大建设计划和措施。

1.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计划

采取“新建、优化、加强和淘汰”的措施,需求牵引,注重应用,凸显特色,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为了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更好地与佛山“3+9”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两转型,一再造”任务相衔接,学校将新建和改造一批专业,以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校提出的“理工为主,综合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学院,以工业设计为重点,建设设计艺术学院。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需求的特点,2010年全面推进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格局。例如:“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

3.课程体系优化计划

为实现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力求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科学分析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多种课程模块,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中心”和“课程数字化平台”,实现全方位、网络化、信息化、开放式课程管理;通过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课程资源的应用与管理;通过资助出版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的优秀教材,进一步提高我校教材建设水平。

4.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建立学校实训中心,采用“定时开放”、“预约开放”、“阶段开放”等形式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拓展校外实习空间,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和一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锻炼机会。

5.教学方法改革计划

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缩小“学”与“用”之间的距离。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考核与评估办法。

6.创业创新能力拓展计划

为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通过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方面设立创新学分,激励学生发表论文、获取专利、参与竞赛和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7.教学团队培育计划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分层次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教学水平高、爱岗敬业的教学团队,在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学校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8.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计划

进一步完善促强扶优机制、量化考核机制、成果激励机制、教授、名师从教机制和院系考评机制,完善思想保障体系、领导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经费保障体系,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同志们,今后几年是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加快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校教职员工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使命和职责,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积极投入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中,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范文模版)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多艰,问题尤存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我国开始了文化市场化建设与文化体制的所有制变革阶段,文化市场的地位得到了承认。第二阶段(1992年-2002年),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文化产业与财政投入机制变革阶段。十五规划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志着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认可,对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随后在全国铺开,北京、重庆、广东、深圳、沈阳、西安、丽江在内的九个省市和39个宣传文化单位参加了改革试点。2005年12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发,2008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通过改革,我们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市场更加活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071亿元。但同时,也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等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合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

其次,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大融合时期,世界交往与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居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其既定利益、既定价值,造成所谓的“同质化”、“一体化”,甚至“美国化”、“西方化”。当前,美国文化向世界各国强势辐射,对其它国家进行着近乎“单方面”的输出,“美国制造”充斥全球。电影、电视、音乐、美国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在年轻人中市场极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思维方式。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宣称:“美国应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这种近乎强制的文化渗透,是对全人类的文明、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的及其严重的威胁。

可见,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更是文化战略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内在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要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当前,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统筹“放”和“管”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齐推进、相协调,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二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当前,要着力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我国有5.38亿网民、10亿多手机用户,据2013年6月份的一项统计,此前一年时间,全国有6000万网民因网络欺诈损失300多亿元。在这一网络平台上,不仅需要“自我净化”,也需要他律机制,厘定行为边界,依法加以监管,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消除阴暗面,正确引导舆论,更多地释放“正能量”。

(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繁荣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越来越需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一要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同时,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二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当前,我们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它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要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三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当前,要重点发展图书、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当前,要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更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着力统筹市、区、街道(社区)和县、乡、村这两个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当前,要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树立起公共文化服务观念,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采用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服务质量。

(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要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既要深化政府间文化交流,又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鼓励民间交流,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

二要引进来,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一切积极的成果、一切好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大力加强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的引进,强化文化市场监管,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喧嚣一时的东西会消散,只能有优秀的文化会长留世间,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慰藉。当前,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第五篇: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 ,也就是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在新世纪里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形势,如何准确地把握住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优化的障碍以及怎样采取措施优化高校的教学内容,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学校以深化常规管理为主题,坚持“三个优化”,“三个确保”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开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内部管理崭新的局面。最近学校的校长外出考察、学习,带回来了很多名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理念,也分析了现在教学形势,我感触很深,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现在我就对学校今后的发展谈谈我的想法。

(一)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1、强化制度管理,加强师德建设。以“务实平易、开拓创新、公正垂范”的班子工作作风为目标,抓班子队伍建设,促进班子成员在岗位上磨砺和成长;以“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完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坚持依法以德治校,构建和谐教育。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切实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把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最大可能地整合为有益的教育力量,推进学校和谐发展。

3、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健全制度。学校实行全封闭、全天后管理,不让校外的环境影响到学生。班主任,年级主任全面管理学生,政教处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其它部门也全面注意学生的全面教育、管理。

4、要重视“做人”教育。学校要强化“做人”教育,要把“做事”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德行的培养。

5、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认真研究学校安全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新时期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

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二)聚焦课堂,深化教研,增强教学活力

1、成立理论学习指导小组,加强理论学习,每位教师要努力树立三种思想:育人为本的思想、现代化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的思想,进一步形成“严谨、善导、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勤奋、博览、多思、贯通”的学风。

2、继续抓好新课程“五个一”教学研究要求,以教案检查为抓手,组织各教研组、年段学科备课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促进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把“备、讲、批、辅、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科教学效益。

3、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教研组活动制度,坚持每周科组学习,科组备课,借助网络教研平台,继续开展以课例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的行为研究。

4、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贯彻落实“科研兴校”方略。每个教研组积极申报一个课题,遵循“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指导思想,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促进自身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加大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改革考试制度,我校进一两年实行了诚信考场制度,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诚信与价值观有机整合起来,注重考查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问题能力、实践和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关注人文内涵,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一个侧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6、加强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以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7、学生知识检测到位。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检测,对检测结果详细分析,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明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三)树立“六种态度”,形成“五勤”良好风气

1、完善激励机度和教学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树立“七种态度”

(心中有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即教研、交流与合作、开发运用课程资源、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形成“五勤”(勤听、勤思、勤写、勤说、勤评)的良好风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素养。

2、开展“爱心列车”活动,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教育不能没有爱,爱心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培育和垂范,老师们身体力行,无疑是学生们最好的榜样,用爱心滋润,才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定期召开领导组、科任老师和家长、学生座谈会,学习、宣传改革方案,取得多方支持,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全体教师应做到“眼中无差生,班内尽良才,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时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热情鼓励,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

3、定期开展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专题讨论

在每个星期的科组学习中,要求教师要有备而来,从教师提供的问题中筛选出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位教师要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样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从中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有价值的新见解,推动了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

4、开展“1+1”帮教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即每位骨干教师自行带动一位新教师,结成帮教对子,从理论学习、备课、听课、研课、课后反思等教学过程全程指导与跟踪、评估,引导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关注差异性,因材施教,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5、开展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提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是每月召开一次阶段性总结,分析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二是期中、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分类座谈会,加强师生思想交流与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将继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教育科研当作涵养自身素质,厚实学校

底蕴的有效路径,在新学期的朝晖中,继续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姿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相信民族中学在教育局领导下,民中老师的辛勤劳动,在09年的高考中会结出丰收的果实。

下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行政处罚风险预警及评估机制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处罚风险预警及评估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新的起点上,要认清形势,把改革创新......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共5则)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黄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是法......

    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上有创新范文

    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上有创新: 护理部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由不分年资、不分职称全院护士统一参加定期培训的方式,转变为将全院护士按职称、年资分为:助理护士、初级护士、高级护士三......

    创新机制 率先实践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体制改革

    创新机制率先实践 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体制改革市十一次党代会绘制了青岛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拉开了青岛新一轮发展大幕。全市空间布局的调整,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的全面启动,给黄......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合集5篇)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摘要]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要求。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

    推进文化创新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讨

    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发a股大获成功。截至2008年3月,全国有11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2家文化企业在h股市场上市;组建全国性出版物连锁总部26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引领特色学校建设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引领特色学校建设 ——江西省临川一中课程改革与特色发展工作总结 临川一中是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也是首批全省教改示范性学校。至今,临川一中已获得国......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政策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