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机制 率先实践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体制改革
创新机制率先实践
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体制改革
市十一次党代会绘制了青岛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拉开了青岛新一轮发展大幕。全市空间布局的调整,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的全面启动,给黄岛区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西海岸经济区的龙头,我区抢抓机遇,在教育资源配臵、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举措,率先实践,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适应新区发展需求,统筹规划优质教育资源
1.创新政策保障机制。先后出台《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从土地使用规划入手,把“十二五”期间的教育用地一次性研究决定。对接全市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建设计划和百万平米教育设施建设工程,结合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安排23个教育体育保障项目,列入全区总体规划,并在土地留用、项目报批、立项开工、建设配套等方面优先支持。
2.创新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机制,坚持“把学校建成最好建筑”理念,2012年区财政安排11亿元,新建、改扩建16所中小学,用于学校建设的年度投资额同比增长58.8%。其中,异地重建30个班规模的凤凰岛中学总投入达到
2.9亿元。2011年起,区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的建设资金扩大公办幼儿园比例,到“十二五”末,全区公办园比例将达到80%,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学位将增加至25000个。设立学前教育预算内专项经费3000万元,专项用于标准化幼儿 1
园建设奖励、省市十佳示范园创建奖励、师资培训等。其中,安排500万元,实施“一免一补一温”工程;对按省定办园标准投资新建、改扩建的幼儿园,区财政按投资额20%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每年通过验收的省市示范园、十佳园,分别给予10-20万元奖励。
3.创新人才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优秀教育人才引入机制,去年共招聘优秀教师180人,占全区新增事业编制的53.7%。其中,面向全省招聘地市级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25名,面向全国招聘大学毕业生155名。目前全区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学历层次、师资年龄及学科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建成投入使用的区实验初级中学面向全国招聘全国名校长1人。二是建立本土名师、名校长的培养机制,去年开始,按照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5%,安排500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幼儿师资“157培训工程”;2012年继续加大培训力度,选派4批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到苏州、宁波等先进地区和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学习培训,多途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二、服务新区智岛计划,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合作,打造优质民办教育集聚区。2011年,北京电
影学院青岛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开始招生,上海戏剧学院落户我区,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招生,并在三至五年内实现1200人的在校生规模,为新区影视产业提供智力支撑;由香港耀中集团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青岛耀中国际学校,为开发区以及青岛市的外籍人员子女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幼儿早期教育、小学、中学国际教育课程。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名校多形式、多
层次、多途径投资办学,做好新东方外语、门萨国际等国内外教育品牌以多种形式入区办学,推进北大附中、超银中学等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落户我区,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2.扩大开放,建立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加强与境外学校交流,珠江路小学与韩国新兴小学、香江路第二小学与台湾台南大学附小、黄浦江路小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夏布恩小学分别签署友好合作协议,定期通过参观学习、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互访互动,提升了教育国际化水平。
3.依托高校,建立联校共建机制。充分利用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7所驻区高校丰富的高教资源,为高校辐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奠定基础。一是依托高校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5所驻区高校挂牌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高校体育设施、图书资源、科技馆、实验室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黄浦江路小学等近20所中小学校主动与高校联系,组织中小学生总计5000余人次走进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依托高校资源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致远中学与山科大签订联合育人计划,精心打造科技教育品牌与篮球特色项目,收到学生创意发明1000余份、专利受理通知书170多个,参加2011年全省中学生篮球赛,进入全省甲级队前20名;珠江路小学联合石油大学、山科大开设机器人、石油科技等十几门校本课程,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香江路第二小学与山科大音乐系联合设立了民族教育特色活动基地。三是依托高校资源为普通高中学校设立特色班。第一中学依托石油大学设立能源科技创新班,致远中学依托科技大学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以科技创新为载体,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今年起面向全区招生。四是依托高校开展课程开发、教研科研。六中与山科大联合开设机器人校本课程;
三中特邀青岛师范学院周东明教授为40名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基础理论指导32课时;第九中学与山科大进行了《现代网络对初中生思想道德影响及对策的研究》。
三、服务新区产业需求,推动职教体制创新
1.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一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
臵,区职业中专以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抓手,结合区五大板块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机电、物流、酒店管理与旅游、服务外包4个精品专业,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加强。二是完善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五年制职业教育”,2011年区职业中专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3个三二连读专业,面向全省招生121人,今年将继续扩大招生计划和专业覆盖面。区职业中专被确定为“全国信息技术职业能力网络培训中心”,5名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2.开放办学培养应用人才。积极适应中德生态园建设需要,聚焦“德国特质”,培养符合德国企业标准的技能型人才。一是与德国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集团EBG公司合作成立中德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与巴伐利亚教育机构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按德国标准对职业中专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年内首批6名机电专业教师将赴德国培训。二是与门萨国际教育集团启动“赴德国互惠生项目”,首批学生将于6月份赴德国学习;在机电技术应用等4个专业开设德语课程,培养熟练掌握德语的技术工人。三是实施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校企合作,与中盈蓝海等六家企业签约,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3.创新机制改革办学模式。一是推行“产教结合”,青岛拓
谱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先后与飞利浦、微软、惠普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成立了企业冠名学院和15个订单人才企业冠名班,为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二是创新办学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建立西海岸职教集团,由区属国有公司出资,先行申请注册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有限公司,以区职业中专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社团法人核心层,采用“双法人制”的运行模式,在集团统筹协调下开展工作,构建产学研结合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经理是公司法定代表人,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审定学校长期发展规划、投资方案等重大事项。学校作为事业法人由教育专家出任校长。校长充分享有学校办学自主权,董事会不干预教育教学管理。对于学校来说,这样的组织形式既确保了学校发展所需资金稳定的投入,又保证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下一步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确立“到2014年率先高标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建立政府主导,教育、国土、规划、发改、财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研究制定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分布实施、有序推进。继续加强培训力度,提升干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二是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全面育人机制,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深化课程改革,争创蓝色海洋特色学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开展学生分类指导、分层式教学实践,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自主能力。
三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探索中高职深度融合机
制,进一步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提高中职学生就业能力。配合中德生态园建设,全力推进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建设。
第二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近日,北京工业大学推出了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旨在通过引导探索、产学结合、开放共享,推动教改、课改、学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创新人才。此消息出台后,便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北京工业大学“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十二五”期间达到三个三分之一,即在校学生三分之一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三分之一接受第二专业教育,三分之一有海外学习经历或者接收国际化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水平的提高,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帮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而第二专业教育与接收国际化培训,都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竞争的作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中和改革的重中之重。与外国教育模式相比,我国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着不足,而社会企业单位需要的恰恰是这些方面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来为单位创造收益。这种根源性的矛盾只能从本质上加以改变,即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北京工业大学的“三个三分之一”培养机制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正迎合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其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游刃有余。
“三个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着下放长远的目标与宽阔的眼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这些对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有着莫大的帮助。此外,推动学生跨出校门,走向海外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吸取更多的国外先进知识与前沿信息,从而为中国行业的发展与提升提供可靠有效的借鉴,对学生工作后的事业发展影响巨大。与此同时,高水准的人才资源必然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此基础上可以缓解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压力,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也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每一次改革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在尝试中寻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正。北京工业大学“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只是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诸多方面还有待改进完善。比如实现“三个三分之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含混不清,“引导探索”“产学结合”“开放共享”类似方案的细节并未提及,如若不落实到实处,很难获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政策实施的可行性方面还需要深思熟虑。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这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所应努力的方向。北京工业大学“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举,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参照的范本,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矿业大学赵霞写
第三篇: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全面推进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全面推进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江西省省以下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在国家药监局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及正确领导下,正紧张有序、积极稳妥地顺利进行。市、县两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组建工作,自去年10月江西省政府批转省药监局的改革实施方案,到今年7月中旬各市、县药监机构的领导班子全部配备到位,组建
工作基本完成,全省药监工作开始正常运行。回顾一年多来的改革工作,有以下主要做法和经验体会:
一、立足江西省情,改革中体现“三个特点”
——人员编制精干:江西有4200万人口,依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编制可按本地区总人口的万分之零点四配备,我省曾设想配备行政编制1500人。但考虑到江西的财力和经济发展现状,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最后实际核定省以下市、县两级药监系统行政编制800人,不足万分之零点二。在这个框架内,视监管任务轻重,各市局分别从19人到26人不等,各县局分别从9人到22人不等。致使我省的药品监督管理行政队伍从成立之初就没有出现冗员的情况,更没有接收一个离、退休人员,形成了一个便于指挥、易于调度、行动快捷、运行成本相对低廉的药监执法队伍。
——机构设置合理:我省正确理解国务院[2000]10号文件精神,在全省11个市均设置药监局,正处级建制,为省药监局直属机构;在全省81个县(市)中,对南昌县等31个监管任务相对较重的设置药监分局,正科级建制,除负责本辖区药监工作外,还将工作人员派出、监管任务延伸至周边1个或若干个没有设置药监分局的县(市),加挂“药品监督管理所”牌子,全省共形成50个药监所,由所在药监分局的副局长兼任所长;全省11个市级药品验检所,整建制划归所在市药监局管辖,县级药检所除樟树市因有国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予以保留外,一律不再设置。形成了一个既区分了监管任务轻重,又防止出现监管盲区和空白点,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的执法机构和技术机构配置。
——经费全数下拨:江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市、县两药监机构又是新成立的机构,物资基础十分薄弱。省药监局想基层之所想、急基层之所急,局党组明确表态:“只有市县局日子过好了,省局的日子才能过安稳”。对于中央和省财政补助我省药监系统的开办经费,我局按照“成立一个市、县局,就立即拨付开办经费”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没有截留1分钱。到目前,对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拨付给全省市、县两级药监机构开办经费,我局按照市局每家15万元、县局(所)每家6至7万元的标准,随着机构的挂牌成立已陆续照单下拨;对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拨付给各市局的执法装备经费,我局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制定出采购计划,由省政府采购中心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今年7月上旬,我局已将集中采购的11辆执法车、55台电脑、13台传真机、18台打印机以及12台复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全部送交各市药监局使用和管理,确保改革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二、着眼基础建设,组建中坚持“三个原则”
——领导干部“德才兼备”原则:我省对设区市和县(市)药监局领导干部的选配,是从卫生、医药和当地党委、政府机关多种渠道平级领导干部中择优挑选,以体现干部来源的多样化。在挑选过程中,我局认真贯彻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坚持“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既看其思想政治素质,又看其实际工作能力;既注重其开拓进取意识,又注重其团结协作精神;既反复征求当地党委、政府的意见,又充分听取本人所在单位干部群众的评议。最后严格按照组织程序,由省药监局党组研究确定。从已任命上任的11个市局和31个县分局的领导班子情况看,不仅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比较强,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都也比较合理,而且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没有出现门户之见,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工作人员“宁缺勿滥”原则:为确保人员素质,提高进入门槛,我局对全省市、县两级药监机构大约600名工作人员的选录,采取三种方式依次进行:先是严格限定在卫生部门的药政、药检岗位和医药部门的管理岗位,采取考试和考核结合的办法,择优录用400名左右,对其中不具备公务员身份的人员,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逢进必考;此项工作完成后,我局拟从具有公务员身份、在当地党委、政府、政法机关工作的人员中,择优选调100名左右急需专业的工作人员;最后对余下的100名左右公务员编制,拟在全省范围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为确保公务员考试的公开性、公平性、真实性和严肃性,防止“走过场”和出现不正之风,局党组专题进行研究部署,与省人事厅联合下发《通知》、联合召开全省会议传达贯彻。要求各市药监局与市人事局共同做好报名推荐和资格审查工作,并实行审查责任制。公务员考试由省人事厅负责组织,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考试成绩张榜公布,从高分到
低分依次录取,并公示三天,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
——经费来源“多方争取”原则:在机构组建之初,面对能够上划的资产少、拨款严重不足的困难局面,省药监局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寻求上上下下的理解与支持,多渠道、全方位地争取经费来源,确保机构能正常运转、工作能照常进行。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我省
药监体制改革工作得到国家药监局的大力支持,国家局共拨付我省市、县两级药监机构的开办补助费、执法装备补助经费446万元,缓解了我省药监机构组建之初经费紧张的燃眉之急。
二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我局在省政府的领导下,主动加强与省财政厅和各市财政局的工作联系,共同调查摸底,共同研究经费落实方案。到目前为止,仅省、市两级财政拨付给市药监机构的开办费320万元、执法装备费277万元已全部到位,对县药监分局和药监所的开办费、执法装备费也正在积极地协商和落实之中。
三是积极争取医药、卫生部门的支持:我省各级药监机构的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来自医药、卫生部门,各市、县药监机构成立时,当地医药和卫生部门都能主动地给予支持和帮助,无偿提供办公用房、办公用品、交通工具和一定的资金帮助,目前各级药监部门基本上都做到了房子、车子、经费三落实。
我局一手抓机构组建,一手抓党风廉政,并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全省药监系统无论是单位或个人均没有出现与企业未脱钩问题,也没有发现有领导或工作人员继续兼任企业职务的情况。
三、面对新的挑战,建议解决好“三个到位”
——观念转变到位:当前,市、县两级药监机构的组建工作还未完全结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还刚刚开始。由多个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组合的新机构,对旧的工作方式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惯性,对新的药监工作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种种误区,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和wto规则的要求。因此,在进行部门整合、人员整合、班子整合的同时,各级药监部门要重视解决好思想观念的重新整合。通过组织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政策学习和岗前培训,把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变到确保一方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上来,转变到促进当地医药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来,不等不靠,自觉地把“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方针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之中。
——职能履行到位:市、县两药监机构是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责,执掌着一方药品监管的大权。因此都应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严格依法行政,摆正并履行好职能定位的问题。各级药监机构在组建之初,就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完善制约机制,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既不缺位,又不错位。我局要求各级药监机构,从建立健全内部工作规则和管理制度入手,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原则,简化审批程序、明确事权划分、实行政务公开、搞好服务承诺、落实督查督办,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垂直管理后,各级药监机构要强化大局意识,树立全省一盘棋、全国一盘棋思想,认真接受上级机关的领导,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确保政令畅通、上下联动、协调一致。
——资金保障到位:在市、县两级药监机构组建初步完成后,由于资金不到位,影响机构的正常运转是当前药监体制改革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因资金缺乏或资金不到位而产生的直接后果:一是基础设施、执法装备和检验设备状况落后,无法正常开展药品行政监管和药品技术检验任务,从而无法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有效帮促、对制售假劣药品的不法之徒进行依法打击;二是药监部门为节省资金或弥补资金不足,或是减少工作量以降低工作成本,或是只热衷于案件查处以求获取罚没款返还,对无收费项目的工作漠不关心,有损于执法形象;三是干部职工的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在原单位的各种福利和补贴被取消,工作和生活条件下降,影响到队伍的思想稳定和机构的基础建设。因此,请求国家药监局和各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药监机构体制改革资金保障力度,确保药监机构各项基础资金和专项资金能够足额、及时的到位,促进药品监督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四篇:创新机制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创新机制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腐败是文明社会的毒瘤,是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腐化剂。腐败会严重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危及政治稳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预防惩治腐败是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创新机制入手,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行探索。
一、创新教育机制,增强落实责任制的原动力 教育是预防的基础,是落实责任制的原动力。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第一道防线,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基础。坚持把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首要环节。将责任制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列入全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中,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做到“四个纳入”:纳入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上党课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区属各新闻单位宣传计划的重要内容。选准重点教育对象,坚持从权力层抓起,把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掌管人、财、物的重点岗位人员列入教育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要不断改进反腐倡廉教育的方式方法。突出法纪教育、警示教育,以案明纪,增强针对性和说服力。通过举办反腐倡廉图片展、发送廉政短信、征集评选格言警句、组织“廉政歌曲大家唱”和反腐倡廉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展评选勤廉兼优党员领导干部活动,大力弘扬先进典型,树立示范引导的标杆;开展系列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进而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履行“一岗双责”,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落实责任制的内在动力。
二、创新“定责”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 责任界定是落实责任制的基础环节。要进一步调强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按照区里的做法及时调整充实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各级党委(党组)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责任制,在全区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局面。建立健全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加强对全区责任制
工作的指导。按照“部门各负其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每年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主要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到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明确区级主管领导、第一责任人、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工作任务。
三、创新防范机制,增强落实责任制的约束力 制度是反腐之本。从长远看,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对制度的敬畏和自觉遵从的意识,切实做到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进一步制定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廉政档案制度,特别是实行党政“一把手”落实责任制报告制度,明确要求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定期将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向区委、区纪委汇报制。围绕“用人、用权、用财、用地”等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把防范的重点放在对权力的制约、资金的监控、干部的任用和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监管上。进一步健全干部人事制度,努力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并加强监管;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制度改革,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和规范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管好钱上
下功夫;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四项制度,普遍推行重大工程建设签订工程建设和廉政建设“双合同”制度,规范程序,加强监管。严格招待费管理,招待费实行单列、定点接待、三单合一、总量控制,有效控制全区招待费总量。建立和完善制度,为落实责任制的规范化、制度化,走上长效管理的轨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考核机制,发挥责任制的激励和惩戒作用 一是注重考核工作的科学性。每年初,区委都要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在总结上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二是注重考核工作质量。由区委、区政府领导带队对各乡镇、街道、区直单位进行考核,在考核中必须经过领导班子及成员党风廉政工作述职及民主评议程序,重点对责任主体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加大群众参与和监督力度。根据考核评议的基本情况,广泛征求意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集体研究确定考核结果。三是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将责任制考核结果在全区进行通报,并纳入区委、区政府综合考核表彰项目,作为选拔任用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存入干部廉政档案;对存在的问题向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发整改意见书;对考核后五位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廉政谈话,真正发挥责任考核的激励和惩戒作用。
五、创新追究机制,增强落实责任制的威慑力 抓好责任追究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手段。一是突出重点工作,增强责任追究的针对性。要重点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案件,严查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行为,深入治理商业贿赂,加大赃款赃物追缴和经济处罚力度,不让腐败分子得到不法不义之财。要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民生、人权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治理,重点解决物价、环境保护、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查处侵害务工人员利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讲究工作方法,增强责任追究的有效性。制定追究工作细则,明确责任追究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使追究工作有章可依。在追究对象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准
确地实施责任追究,下级违纪的,追究上级责任;集体违纪的,追究主要领导责任;管理下属和配偶子女不力的,追究领导干部责任;抓责任制不力的,追究主要领导责任。三是坚持严字当头,维护责任追究的严肃性。选择一些典型责任追究案件予以曝光,发挥查办案件的教育警示作用,对重大、典型案件,实行追究“一把手”责任和“上追一级”制度,抓住不放,一查到底,切实做到了有案必查、违责必究。
第五篇:9.创新人才流动政策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
凤冈人才专报信息
(第 9 期)
发 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签批 :谢勇 日 期:2014年1月23日页数 :3 页
创新人才流动政策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
凤冈县人才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十一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二次、三次、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扣建成“黔东北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集聚地”总目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流动政策机制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在城乡、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全面加速经济社会发展。
打造一支强化执行力的党政人才队伍。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乡科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支作风过硬、执行力强的党政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
建设业务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升专业水平和创新
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引进500名副高职称以上人才、1000名以上紧缺人才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围绕工业化建设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优秀企业家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政府为主导,聘请大专院校的知名学者、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来凤冈举办讲座,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
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建设技能人才队伍。依托教育“9+3”模式,启动“县职校+企业”订单式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结合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合理调整县职校专业结构。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关键岗位培育技能领头人。
以“生态农业”为载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着力扶持培育农民创业带头人、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实用人才。整合“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注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吸引返乡创业人才,引导和支持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农民工返回本土投资创业,不断强化农村发展活力。
以维护社会和谐为重点,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形成与凤冈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高、中、初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结构。
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以“有机生态文化”发展为核心,以新闻媒体、文化艺术、文物保护等宣传文化人才开发为重点,把凤冈的脚盆龙文化、玛瑙山古军事洞堡文化、土家花灯戏等推向全省、全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文化经营人才队伍和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注重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抓好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彰显创新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引进5名领军人才和50名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依托经济开发区、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凤冈经济开发区的博士引进力度,吸引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