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实现教育率先崛起
教育 在 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设中处于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担负着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为加快教育事业 发展,我们只有抢抓机遇,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 经济 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开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一、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工作目标
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书第一,质量第一”,“以人为本、诚信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教”为工作方针,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实施教育“十二项计划”、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乡镇、区县为总抓手,围绕“一个目标”,划分“两个阶段”,争取“三个提前”,突出“四大亮点”,抓好“五个优化”,实施“六大战略”,落实“十个加快”,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全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淄博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确定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一流教育。根据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调整和提升工作目标,努力实现“三个提前”,形成“四大亮点”。
“提前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全市于2004年比我市原规划提前一年、比山东省原规划提前六年、比全国原规划提前十五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于2004年比我市原规划提前一年、比山东省规划提前六年达到既定目标,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断提高普及水平。“提前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全市所有乡镇和区县于2008年全部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标准,比原规划提前两年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优质化高中建设、教育园区建设、民办教育”四大亮点。
二、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工作策略
实施“超前发展”战略。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和战略性地位,超前谋划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布局结构;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进一步加快教育思想、体制、机制、投资、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
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助推器”作用。重视课题 研究 的带动作用,抓好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快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步伐,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整合,尽快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 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将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活动、学生 学习活动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坚持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分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加大对山区、沿黄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把学校布局调整与改造薄弱学校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问题,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力度。
实施“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并举”战略。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有计划地扩大教育规模,尽快提高我市各类教育的普及率;进一步加快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为每位学生尽量提供均衡的、高水平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条件,寻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支持留学教育和教育互访;积极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外商来淄投资举办非义务教育段学校,建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学习考察制度,鼓励条件较好的学校与海外学校建立联谊关系。
三、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工作措施
要重点抓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提升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为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淄博市教育现代化建设(2001-2010)实施纲要》,确保2005年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2008年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使淄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国先进、全省一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着力抓好教育信息化,切实抓好教育区域宽带网建设,2-3年内实现与区县网点及各学校站点的对接。加快推进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数字化学校和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是以教育资源优质化为目标,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首先,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做好向0—3岁托幼一体化教育延伸工作。
其次,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完善“以县为主”的 农村 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建筑高档次、内配高标准、校园文化高品位的窗口学校。
再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加快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带动全市职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二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XX镇XX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2015年3月13日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中共XX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精神和《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全面加快我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为目标,围绕“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幸福XX”的核心,对照《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督导验收方案》有关要求,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确保我市2015年底前顺利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督导验收。
二、具体目标
(一)教育理念现代化
学校要深刻认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定位,制定科学系统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谋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真正把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建设幸福的民心工程。
(二)教育体系现代化
九年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学校达到省规范化学校标准,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两
个为主”原则,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体系,依法保障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确保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权利。
(三)教育内容现代化
加强教育改革研究。树立教育改革意识,针对我校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重点围绕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课程开发等方面问题,推进科研立项。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积极申请省市科研课题立项,促进我校教育科研上新水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全方位优化育人大环境。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德育队伍建设,使全体教师全程参与育人。优化素质教育质量检测和评价体系,有效服务素质教育实施。坚持能力为重,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体质健康。重视美育和劳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常态化。
(四)教育装备现代化
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支持学校建立门户网站和校本资源库,支持学校实现电子政务、电子校务。进一步提高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进班级的比例和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覆盖率。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城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五)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学校、社会与学校以及学校内部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学校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建立完善教育教学指导、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
加快教育法治化进程。增强教育法治意识,健全教育法制机制,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学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治局面。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教育投诉案件,杜绝师生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
(六)师资队伍现代化
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和教育行政队伍建设。完善中层领导的选拔和任用体制,加强教师培训。优化学校管理队伍结构,提高教育行政人员学历水平。着力通过校本培训转岗解决学校学科结构性缺编和教辅人员配备不足问题。
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均衡配置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完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和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艰苦岗位津贴。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XX镇XX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小组”,由
XX校长为组长、XXX副校长校长为副组长的工作机构,具体部署、统筹、协调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落实创建责任。将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教育强镇复评)任务纳入学校重大工作事项,列入科学发展观考核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统一安排。
(二)统筹协调,通力合作
根据创建工作需要,按照《验收方案》的有关要求,学校配合做好本单位涉及教育的文件、照片、数据和总结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学校编制好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任务分解表”,制定建立创建工作责任目标的倒逼机制。学校认真对照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要求,落实责任,突出重点,攻缺补弱,务求实效。
(三)积极筹措,保障经费
大力弘扬XX市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热心人士捐资助学,筹措更多资金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加大我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积极支持配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浓厚氛围。通过校讯通、校刊、网站、宣传栏等媒体媒介,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地及时展示近几年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及时报道学校大力创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动态,让更多群众了解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关心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支持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第三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
施意见》(苏政办发〔2013〕85号)精神,现就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注重教育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打造“学在**”教育品牌奠定坚实基础,为推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实施富有成效的社会服务,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
(三)规划进度
第一阶段:到2015年,全市对照省定指标体系,综合得分达40分左右。**区作为省级示范区建设单位,要率先实现省定指标基本要求。**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浦区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为80%左右,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区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为60%左右,淮阴区、涟水县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为40%左右。
第二阶段:到2018年,全市对照省定指标体系,综合得分达80分左右。**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浦区、洪泽县力争2017年实现省定指标基本要求,金湖县、盱眙县、**区力争2018年实现省定指标基本要求,涟水县、淮阴区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为70%左右。全市确保有6个县(区)达到省定指标基本要求。
第三阶段:到2020年,全市对照省定指标体系,单项指标实现程度达80%,综合得分达90分。所有县(区)均达到省定指标要求。
(四)基本思路
1.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时间跨度长,涉及内容多。要根据规划进度科学研制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要瞄准目标,突出重点,破解难题,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稳步推进。
2.部门联动、各司其职。要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现代化全局中超前谋划教育现代化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针对教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努力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明确任务、扎实推进。根据全市规划进度和县(区)创建实施方案,将创建工作细化到每一,明确各县(区)目标任务,强化目标管理,当年任务当年完成,一着不让,确保创建工作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
4.强化考核、落实责任。将教育现代化建设纳入县(区)和相关部门的跨越发展实绩考核体系,明确和落实教育现代化建设各方责任。及时向社会发布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让全社会了解、参与和监督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根据省每年对市、县(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情况,严格兑现奖惩。
二、重点任务
1.实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实施学前教育5年行动计划,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幼小分离,逐步增加幼儿教师编制,落实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每年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扶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取缔无办学资质的非法幼儿园,强化农村幼儿园和城区薄弱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90%左右的幼儿在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所有幼儿园均建成为合格幼儿园,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0%;到2018年,学前3年教育毛入园率≥97%,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80%;到2020年,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初步建立,学前1年免费教育基本实现,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90%。
2.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各县(区)根据省、市要求,制定本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创建目标、工作内容和序时进度。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开展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教育资源不断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困难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不断健全校长和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逐步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严格控制公办学校择校生数量。到2015年,70%左右的县(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50%左右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到2018年,90%左右的县(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80%左右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到2020年,所有县(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所有义务教育
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
3.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工程。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推进适度规模办学,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加强内涵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全市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努力把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打造成引领**素质教育的品牌工程。构建学校特色发展机制,明确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大胆探索实践,积极开展特色办学改革实验。培
育特色教育品牌,发展学校特色项目,培养一批体育、艺术与科技特长生。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公告制度和体质健康促进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建设15-20个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到2015年,全市建成特色高中15所,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三星级以上标准;到2020年,全市所有高中基本实现一校一特,实现优质普通高中全覆盖。
4.实施职业教育创新改革发展深化工程。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优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形成一批辐射、示范、引领全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成果。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推动职业学校专业类型、层次和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高度对接,重点建设一批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推进中高职衔接试点,拓宽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继续升学渠道,着力构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实施职教德育创新工程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深化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培育一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全面推进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到2015年,基本建成6-8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1所高水平现代化技工院校,建成2-3个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到2020年,所有学校建成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所有县(区)均建成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
5.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抓住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省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不断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全市大中专院校要改进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致力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高校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率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力推进校企联盟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引领鼓励毕业生投身创业实践。到2020年,所有大中专院校均建有学生创业基地,打造出一批诚信敬业的高素质创业人才队伍。
6.实施社区教育实用性服务惠民工程。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体系,建成**开放型大学,各县(区)全部建成省级社区学院,基本实现乡镇(街道)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全覆盖。推进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举办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等学习服务平台。整合和开发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强化社区教育培训功能,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城市社区教育着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成人学历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着重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知识培训。积极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和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语言文字服务体系,全面优化和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到2015年,城市社区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率分别达65%和50%,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率达3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率达45%;到2020年,城市社区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率分别达到80%和60%,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率达4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率达55%。
7.实施教育装备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根据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室)、运动场所的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器材的配备,探索个性化的装备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装备水平。强化教育装备的常规管理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到2015年,全市所有学校教育装备水平全部达到二类标准;到2020年,全市所有学校教育装备水平全部达到一类标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大市级数据中心、资源中心和应用中心建设力度,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5%以上;到2020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0%以上。
8.实施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建设工程。校舍是最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机制不变、队伍不散、力度不减”的要求,认真落实政府责任,各级校安办组织架构继续保留,成员单位继续履职,优惠政策继续执行,制度措施继续完善。要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扎实开展中小学校舍加固或新建工作。同时加强对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学校的规划和监管,使之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切实把校舍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建筑。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到2015年,全市所有校舍必须全部符合国家重点类抗震设防标准。
9.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着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所有县(区)建有一所县(区)级教师发展中心,落实每5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建立“双师型”、“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校长教师考核和绩效工资制度。加强名校长培养,建立名校长工作室,每年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形成**名校长群体。加强名师培养,深入实施“211名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200名特级教师、1000名学科带头人和10000名骨干教师后备队伍。到2015年,50%以上县(区)建成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50%左右的县(区)中小学主要学科力争有1名特级教师,中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68%和78%;到2020年,所有县(区)中小学主要学科都能有1名特级教师,中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75%和85%以上,全市有数名社会广泛认可、成绩卓著的教育教学名家。
10.实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工程。积极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广泛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做好省级教师境外培训工作,开展自组教师、教干境外培训活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境外友好学校,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学生开展短期境外修学旅行或出国留学,探索多种形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新途径,尝试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合作学校。到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境外友好学校80所,其中,四星级高中都有1所以上境外友好学校。全市具有聘请外籍教师资格学校达50所,中小学教师、教干国(境)外培训达到1000人,学生境外修学旅行达到3000人次;到2020年,全市具有聘请外籍教师资格学校达100所,中小学教师、教干国(境)外培训达到1800人,学生境外修学旅行达到5000人次。建成1-2所优质国际学校,大力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面向国内外推介**教育品牌。
三、职责分工
(一)市有关部门职责
1.市教育局。牵头负责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和落实目标任务,指导和督促各地、各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配合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和考察评估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分析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报告,研究制定相应对策。
2.市编办。按照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根据省编办制定的公办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等机构编制标准组织实施。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布局与结构的要求。
3.市发展改革委。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保证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推动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完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布局与结构的要求。
4.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管理,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统筹考虑教育发展需求。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信息化水平的要求。
5.市财政局。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依法保障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城市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投入倾斜力度。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投入水平的要求。
6.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支持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职称评聘等方面扩大办学自主权,严格实施技工院校现代化建设标准。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师资水平的要求。
7.市国土资源局。把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各级各类学校用地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供给。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布局与结构的要求。
8.市规划局。指导各地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统筹考虑学校建设发展,在城乡规划中优化调整学校布局。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布局与结构的要求。
9.市科技局。支持引导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推动高校应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创新成果转化。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产学研结合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
10.市外侨办。支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协同做好外籍教师管理等教育涉外工作。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国际化水平的要求。
11.市统计局。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监测,共同做好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数据发布工作。
12.其他部门。其他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
(二)县(区)政府职责
负责制定本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方案和目标,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内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重点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攻关,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
四、组织保障
1.建立推进机制。市、县(区)政府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教育现代建设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督促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各地要把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建设进展情况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创新思路举措,动员各方力量,确保如期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各地要制定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建立目标管理制度,细化责任分工,确保完成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任务。
2.加大教育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符合“三增长”法定要求。逐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强化经费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确保全市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在全省各市中均位居前列。
3.加强监测评估。市、县(区)教育和统计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报告,动态掌握各地、各校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强化监测分析,及时研究监测中发现的问题,以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市级示范区建设以及现代化学校和乡镇(街道)的考评工作,依据监测考评结果兑现奖惩。
4.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理念意义和政策措施,积极推广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广泛动员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支持、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合理引导社会预期,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重视教育社会满意度调查,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5.注重依法治教。健全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教育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建立教育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重大决策和项目实施中的作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加大各级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和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力度,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制和制度保障。
第四篇: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
代化的决定
2011-3-31(2010年9月8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根据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的精神,现就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率先实现深圳经济特区教育现代化,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1、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央高度重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也对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提出了明确要求。强国必先强教,强教重在改革。深圳经济特区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率先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发挥“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国、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新经验、作出新贡献。
2.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必由之路。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并对今后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提升民生幸福水平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方位改革开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教育决定深圳的未来。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基础作用,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推动深圳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构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闯出了教育事业特色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深圳经济特区的新使命对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我们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遵循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改革与发展相协调,整体谋划、超前部署,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从教育兴市到教育强市的跨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优质发展。
二、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4.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组织实施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强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多元化、均衡化、优质化、全民化、信息化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强市建设水平,努力开创深圳经济特区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5.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
基本思路是: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出的部署要率先推进,符合国际惯例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要积极探索,各项改革要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整体实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等五大领域和体制机制、开放合作、资源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新经验。
重点抓好“六化”:教育国际化。瞄准国际一流,拓展国际视野,引进国际资源,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率先接轨国际,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
教育多元化。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教育事业和办学实践的新方式,实现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资源投入和改革路径多元化,不断增强教育活力。
教育均衡化。促进学校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均衡、受教育机会均等,加快推进特区教育一体化,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教育优质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全民化。整合教育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全民素质。
教育信息化。加强统筹规划,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分两步走:
第一步,力争进入全国教育现代化先进行列。到2015年,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5年以上,继续教育参与率超过70%。
第二步,积极向发达国家教育平均水平迈进。到2020年,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继续教育参与率超过80%。
三、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大力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6.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加快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达到15万人,2020年在校生达到20万人。深圳大学要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力争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创业型国内名校。南方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要力争在短时期内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学城暨北大、清华、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要充分发挥市校合作、名校聚集优势,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建设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要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增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优势,强化国内领先地位。促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与企业联合,支持在深建设金融、商业、海洋、汽车、网络、新材料等特色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境外知名大学,办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流大学。
7.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探索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支持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学科和专业,提高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完善教授为低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扩大研究生规模。
8.大力创新产学研用机制。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升高校研发能力。支持高校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研发,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9.加强职业教育统筹规划与管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和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重大问题。鼓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促进院校间、院校与行业、企业间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普高与职高教育比例结构,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
10.健全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逐步推进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教学。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教育贯通衔接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快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引进“绿色通道”。
五、优质发展中小学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11.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12.高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的标准化配置,实行统一的生均拨款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优配。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深入推进特区教育一体化,着力提升原特区外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来深建设者子女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管理办法。
13.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加快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学校规划建设,到2015年,完成11所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工作,实现新增学位2.5万个。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等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普通高中办学。支持优秀高中与高校、企业联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鼓励高中学校多开特色选修课程,建立实践基地,创办特色学校。
14.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建立国内外先进课程资源遴选、引进和推广机制,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完善符合深圳实际的课程教材体系和学科质量标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良好心理素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15.继续办好特殊教育。健全符合就读条件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管理和保障机制。规划新建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率先推行学校教育、医疗康复和职业训练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
六、切实加强学前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16.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将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布局结构,扩大学位供给,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到2015年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到5%以上。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幼儿园收费。
17.大力建设规范化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体系,开展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估。全面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到2015年全市95%以上幼儿园达到规范化标准。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养,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对0-3岁婴幼儿亲子教育指导。
七、加快发展终身教育,推动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建设
18.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引导广大市民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文明风尚。将终身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新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整合全市教育资源,促进形成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制度,满足市民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19.完善终身教育学习网络。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市民提供终身教育服务。依托电教、成教和教育城域网等多种资源,建设覆盖全市的学习网络,逐步建立终身教育课程体系和远程学习系统。整合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八、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育活力
20.改革学校办学和管理体制。积极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落实大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治理结构,探索高校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创新办学模式,在市内开展联合办学、特许办学、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委托管理试验。
21.促进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展。全面落实民办教育法律法规,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创新民办学校管理办法,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拓宽民办教育投融资渠道,鼓励实力雄厚的机构举办高水平民办学校。
22.建立依法治教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依法治教思想,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在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完善富有深圳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行教育政务公开。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对教育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23.创新教育科研和教育评价机制。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增强教育科研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完善政府、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督导,定期开展强制性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
24.改革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与评价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中职招生方式多样化,逐步提高注册入学比例。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实行联合命题,自主组织考试,自主招生。探索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自主权的有效途径。
25.打造教育信息化高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整体规划,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
九、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
26.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区位优势,健全开放办学体制,拓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合作研究、专业共建,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优质教材和先进教学方式。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高校外籍教师比例。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多途径扩大来深留学生规模,鼓励在校大学生到国外进修、实习和见习。支持大中学校与国际知名学校开展学生交换互读。
27.深化与港澳地区教育合作。引进港澳地区高校来深联合办学,支持设立港澳人士子弟学校。推进深港澳职业教育合作,探索深港澳建立职业教育一次考试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香港地区认证及国际权威认证的“一试三证”模式。创新深台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拓展交流渠道,积极推进深台学术交流和学生的双向交流。
28.提升教育的国际水准。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着力培养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积极发展国际学校,支持中小学与海外学校建立姊妹学校。提升市民学外语、用外语的能力,增进市民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认知理解,增强国际交往能力。鼓励深圳知名教育机构拓展海外教育市场。加强留学中介管理。
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
29.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狠抓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倡导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研究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弘扬优良教风。重视挖掘、培养、树立、宣传师德典型,塑造特区教师良好形象,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30.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体系,加强教师任职资格培训、职务培训和校本培训。继续开展教师海外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鼓励高校参与国家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江学者奖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继续实施鹏城学者计划。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校长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
31.推进教师管理制度创新。完善教师招聘制度,扩大学校的选人用人自主权。探索逐步增加中小学高级教师聘用岗位数的途径,优化师资均衡配置机制,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根据专业化发展要求,建立开放式的后备校长培养选拔制度。健全教师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机制,完善退出机制。
十一、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32.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把教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符合教育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安排投资计划。把教育用地规划纳入城市空间专项规划,由规划国土部门商教育行政部门编制。对学校、幼儿园的合理用地要求,要优先予以保证。凡新建住宅小区需配套建设学校的,房地产项目分期开发建设时,必须在首期建设中配套建设学校;配套学校与房地产项目必须同期竣工验收,并将产权移交给政府。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文体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33.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市、区财政部门要按照教育优先发展要求,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即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提高、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健全教育经费多元筹措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界人士及机构捐资助学办学,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基金。积极探索教育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增加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34.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贯彻落实《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尽快制定完善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和省批准后强力推进。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常委会议每年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报告。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教育局定期对各区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检查。完善教育奖励机制,对优质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及热心教育事业并在捐资助学或办学实践中成绩突出的机构和个人进行宣传表扬。各区要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力推进辖区教育改革发展。
35.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加强在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突出抓好教育行业的纠风工作,严肃查处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
36.维护校园安全和谐。落实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制,强化安保措施,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安全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技能训练和应急演练,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各级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按照规定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公安、综治、文化、市场监管、城管、卫生、应急管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抓好校园周边环境及治安综合治理,保障师生安全,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第五篇: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2005 年,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确保 2010 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从顺应建设教育强省的发展大势需要出发,我们已启动了区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现将教育现代化 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概述 全区有中小学 30 所,其中公办完中 2 所,初级中学 8 所,职业学校 1 所,小学 17 所,民办中学 2 所。在校生 41467 人,其中小学 20080 人、初中 12447 人、普高 5469 人、职高在籍生 3531 人。全区教育在编人员 3117 人,其中中小学在编在岗教职工 2126 人;离退休教职工 945 人。
二、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回顾 1 .成立领导机构。根据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要求,结合苏南做法,区政府成立了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区长担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区委和区政府负责教育的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办公室。主任教育局杨局长担任,教育局几位局长担任副主任,成员由各相关单位分管领导组成。2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教育局及各中小学均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2 .组织系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