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时间:2019-05-15 06:0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第一篇: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摘要】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涉及广大的城镇职工和农民(包括农民工)的利益调整问题。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仅要兼顾城镇职工中的“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要统筹考虑农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没有财政体制相应的配套改革,难以保证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财政体制,社会保险,问题,改革

早在1998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到2000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要基本实现统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比例,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省级垂直管理。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在完善市级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基金的基础部分全国统筹。从1998年国务院制订的目标来看,我国在2000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任务根本没有完成,即便在时过7年的今天,离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目

标仍然相距甚远。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过低,管理分散,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和共济功能。因此,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就必然涉及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险问题,城镇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财政兜底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基金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影响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而且还影响其税收结构的变化。因此,要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就需要对目前的财政体制进行配套的改革或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伴随着多方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改革遇到的各种阻力很大,并不能一挥而就。

首先,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也要把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社保“老人”、“中人”和“新人”纳入到新的社会保险体系之中,就必须兼顾这三类人的利益,理顺财政分配关系。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需要协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社保“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利益关系。在不同经济体制环境下的就业人员,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一般将其分为三类:在计划经济时期就业并进入传统社会保障体系的称之为“老人”;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就业,但加入过转轨时

期过渡性社会保障体系的称之为“中人”;改革开放后就业,且进入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称之为“新人”。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兼顾这三类人的利益,使大多数人能够承担社会保障改革的压力,同时也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原来,公务员、大学教职工、医生等的退休福利和医疗福利都是由各自所属的政府编制财政预算来保证的。要打破干部终身制,要让每一个层次和年龄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在合同期满辞职或辞退的时候,都能带走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保福利,就必须把他们也纳入到统一的社保体系之中。一方面,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每月必须从工资中交纳一定的社会保险费;另一方面,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必须像企业一样,为它们的员工交纳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目前现任在岗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主要是“新人”和“中人”,他们已经被纳入到全新的社会保险体系之中。但对已经退休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而言,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退休社保待遇仍然直接由财政资金提供。一旦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由县市级提高到省级,把省县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社保“老人”、“中人”和“新人”都纳入到新社保体系之中,必然要由省市级财政每月划拨一笔资金到社保中心,即省市县财政支出结构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由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对“老人”和“中人”的历史欠账,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集中了未来社会保险的支

付风险,因此,必须建立社会保险预算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必要时则考虑适时开征补充的社会保障税。

城镇企业的“老人”和“中人”虽然已经纳入到新的社保体系,但这些城镇企业的“老职工”参保之前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对待,个人和企业都没有承担补缴养老保险费的义务,却同样计发养老金。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的《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报告》表明:如果现行退休政策不变,养老保险的抚养比例将由2004年的36.75%上升到2033年的47.1%,我国养老基金缺口逐年增加,将从2004年缺口511亿元增加至2033年的4413亿元,总和高达82000亿元。

实行社会保险县市级统筹,虽然也会碰到对“老人”和“中人”的历史欠账问题,但各县市党委和政府负有保一方平安的职责,一方面会尽可能维持本地较低的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控制社保待遇的发放水平,另一方面本级财政也会加强支持。即使个别县市出现支付风险,也有省级社保中心或省财政的支持。虽然2004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975亿元,但几年来个人账户的记账额累计大约7000亿元,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并没有全部用于充实个人账户,只是部分用于做实个人账户,实际上个人账户一直几乎处于“空账”运转。就是把这些结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部用于充实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空账规模也有4000亿元。

如果没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大约7000亿元的个人账户根本就是空账。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犹如把数十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其风险比在一个篮子中放一个鸡蛋大得多。这些“老职工”为企业创造的利润在传统体制下都已经缴给了国家,现在这部分“亏空”由国家逐步地补充也是应该的。因此,必须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充实社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要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当年财政支出的10%~20%用于增加社会保险基金的要求,及时按硬性指标拨付到位;并根据未来支付缺口情况,如有必要的话,可以考虑适时开征补充的社会保障税,以弥补社保人口结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保险金的不足。

我国财政体制是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综合前面的分析,必然得出结论: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统筹由县市级提高到省级,再由省级提高到中央级,等于扩大了省市、中央的事权范围,就必然要对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大省级、中央级财政收入比重。

第三,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采取完全积累制,将各社保机构收缴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险账户,实行集中管理;优先于城镇职工,建立中央统筹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体系。如果没有农民工 的社保问题,我国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体系实行省级统筹是比较理想的模式。理由如下:首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004年,河南省人口达9717万人,德国8242万人,仅河南一个省的人口就比整个德国的人口还多;其次,我国城镇户籍的职工跨省流动往往能实行户籍转移,只要户籍迁移到新工作单位所在城市,这个职工以前的社保关系就能得到承认,而且允许及时接续;再次,由于我国存在对社保“老人”和“中人”的历史欠账问题,由省级统筹提高到中央统筹,必然大大集中了未来支付社保待遇的风险;第四,虽然社保统筹部分不转移,城镇职工跨省流动,也会导致不同省份之间社保基金分配的不公平,但可建立中央级的社保调剂基金,况且携户籍跨省流动的城镇职工的人员数据统计起来也比农民工的容易些;第五,实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省级统筹,有利于加强社保资金的监管,有利于防范社会保险基金被贪污、挪用以及违规投资于高风险行业。从这些意义来看,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由县市级提高到省级统筹,是十分紧要的;但城镇职工社保由省级统筹提高到中央统筹并不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可是,农民工跨省流动则不同,户籍一般不能转移,社会保险的统筹部分又不能转移,如果社会保险实行省级统筹,那么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就享受不到统筹部分,个人账户部分主要是自己交纳的,有些农民工就会放弃参保选择储蓄,现行的农民工社保制度就得不到广大农民工的拥护。

从提高社保统筹层次改革的进程来看,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改革任务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完成在全国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任务估计还要5~10年时间,假如由省级统筹提高到中央统筹大概又要10年时间;现在跨省流动的农民工认为享受不到社保统筹部分,则对参保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很多农民工年轻时外出务工,到四五十岁以后就回乡务农。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当中一部分人可能参保累计时间达不到15年,即使参保累计时间满15年也不能享受统筹部分,如此一来,贻误一代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事业。故从农民工社保的角度看,把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到中央级的改革任务非常紧迫。

如果社保统筹层次不能在10年内提高到中央级,笔者提议:优先于城镇职工,建立中央统筹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体系。鉴于农民工的人数众多,国家财力有限,农民工仍有土地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适宜采取完全积累制。应尽快把各社保机构收缴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统一的农民工社保账户,实行集中管理。以免各社保局收缴到的农民工的社保基金被挪用或因提高城镇职工社保待遇的发放水平被挤占,导致形成国家对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新债务。凡是被地方政府挪用或挤占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必须由该地方财政弥补。

第四,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采取完全积累制,不

等于国家不承担对农民或农民工社会保险财政支持的责任,国家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情况,给予适当的支持,弥补“剪刀差”。

1991年民政部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该方案实施到1998年陷入了困境,部分地区遵照国务院通知精神停办了新业务,并将农民交纳的保险费和累计的利息退还农民,仅上海、浙江、山东等地范围有所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公报,1998年,全国已有2123个县(市)和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有8025万人;2004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8万人,全年共有205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总体而言,参保人数越来越少。其原因是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支持乏力,国家没有足够的财政扶持,缴费模式蜕变为商业保险模式,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选择建立中央统筹的农民工社保制度不失为农村社保扩面的突破口。农民工从户籍的角度来看就是农民;国家致力于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就是致力于解决一部分农民的社保问题。

虽然农民工社保最好采取完全积累制,但国家也该拿出一部分国有股减持的收益充实农民工的社保基金,或量力给予农民工社保财政支持,以弥补历史上的“剪刀差”。“剪刀差”是对不合理的工农业产品比价关系的概括,描述国家收

购价格和农产品实际价值之间的差距。国家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使资源配臵向城市、工业倾斜。在社保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强调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老职工”对企业上缴利润所做的贡献,呼吁要偿还这些“老职工”的社保历史债务。而这些学者尽管也知道“剪刀差”,可就忽视要求国家通过社保弥补“剪刀差”——农民曾经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所作的贡献。主要是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都还没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大多数社保学者对此想的不多。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股权分臵改革,国家正可以拿出一部分国有股减持的收益充实农民工的社保基金。当前,绝大多数农民工还不到养老年龄,等到农民工养老退休高峰时期,国家还要给予农民工社会保险适当的财政支持。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将会有更多农民加入到农民工的队伍。国家拿出适当财力支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也是对顺应城市化历史潮流的农民给予的最好奖励。

参考文献: „1‟孟 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4‟福建省农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研究课题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难点与对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第二篇: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文章标题: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十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进展。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

财税体制改革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

税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增进社会福利,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加强宏观调控、熨平经济波动,实施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等重要作用,并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的公共性,平等非歧视的公平性,注重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以法制为基础的规范性等属性特征。因此,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认识和把握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与作用。

财税体制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财政税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多予少取”,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问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完善关税和出口退税等制度,促进外贸健康发展,有利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财税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动力。财税体制改革直接涉及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之间[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ˇ好范文 wenmi114.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等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对其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保障。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财政还要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以创造有利的改革环境。

财税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政以财立,国以财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财政汲取能力,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财政收支活动具体直观地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是连接人民日常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增强财政资金筹集和分配使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高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让社会公众了解国家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推进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审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改革创新的主旋律贯穿“十五”时期财税工作实践

“十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财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了新的步伐。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取消农业税,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在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取消了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将农村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逐步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现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从2004年开始,改革粮食风险基金使用方式,将原来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同时实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为提高其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积累了经验。

围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有针对性地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改革出口退税机制,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近年来,先后调高了若干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关税,对部分纺织品相机加征或取消出口关税,对少数能源、资源性产品调低进口关税或实行免税等。2004年初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2005年又适当降低地方负担比例,解决了多年积累下来的出口欠退税问题,促进了外贸代理制改革和外贸健康发展。自2004年7月1日起,对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等8大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减轻了企业负担。自2006年1月1日起,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增加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资源税等税收制度也不断优化。税收制度正向着更加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方向转变。

围绕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财政有保有压,不断减少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的投入,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向“三

农”倾斜,向教科文和社保等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围绕提高基层行政能力,创新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机制。在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中央财政专门安排一部分资金,实施以“三奖一补”为核心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建立了激励约束新机制,调动地方各级政府财

力安排向基层倾斜、发展经济、精简机构和人员、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积极性,对解决部分县乡财政困难这个多年积累的问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围绕政务公开和依法理财,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截至2005年,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到所有中央部门,有非税收入的中央部门也全部纳入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范围;36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本级和相当一部分市县,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管采分离、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改革措施,加快了我国传统预算管理制度向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转变,进一步将公平、公正、公开、效率等公共管理原则落实到财政收支运行中,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以促进实现“十一五”规划为目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十一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服务。

抓紧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研究划分各级政府尤其是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特别是尽快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支出责任。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特别是要加强和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解决财力不足问题。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完善省级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监督评价体系,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省以下财政体制管理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奖补机制,切实增强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逐步形成合理的纵向与横向财力分布格局。

完善财税制度和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促进公平竞争的税收制度,抓紧推进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职工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改造的力度,对使用落后工艺、设备及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实施限制或惩罚性税收制度。制定实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财税机制。完善出口退税等政策,并与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相衔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篇:提高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提高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思考

提高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思考

摘 要: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停留在市县一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功能,也使各地间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支出呈现较大的差异,从而不利于城镇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因此要尽快提高统筹层次,并尽早过渡到省级统筹。主要从目前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以及逐步完善全国养老保险统筹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省级统筹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78-03

当前,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举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民生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民最根本利益的现实问题,而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关注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有利于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人们的最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统筹层次的提高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平竞争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必备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全社会都应该对养老保险统筹机制重视起来。但是,目前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还比较低,难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跨省跨区流动,没有真正惠及每一位受保人。2008年至今,中国共有17个省、县、市、自治区名义上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十个左右的省区以地市级统筹为主,其余的省区仍然以县级统筹为主。可见中国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很低,养老保险被分割为2 000多个统筹区。

一、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的具体表现

(一)社会公平难以实现、养老保险税难以开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养老保险以市(县)级统筹为主的现状,造成养老保险制度的人为分割,与其“保险属性”相违背,使得社会公平难以实现。由于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养老保险负担方面存在差异,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过低不利于社会保险风险在更大的区域内分散,也不利于地区间收入再分配,甚至拉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并且,为弥补基金缺口,实现“两个确保”,国家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地方进行财政补贴,这实际上动用一般的财政收入弥补只覆盖正规就业者参加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缺口,让所有人出资为制度内部分社会强势群体办社会保险,造成制度内外人员的不公平,加剧了全社会的分配不公。

(二)养老保险基金调剂能力被削弱

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足够数量的同质风险,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过低意味着基金筹集范围有限,筹集对象少,从而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总量少,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各地社会经济情况不同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缴费基数、缴费率以及制度抚养比不同,在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出现了统筹区域社会保险基金“赤字”与“结余”并存的现象。中央财政每年都为“赤字”而提供大量财政补贴,结果是出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量结余的同时财政补助支出逐年增加的尴尬局面。

(三)养老保险关系持续困难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成为经常性的行为,但是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却存在着制度性的障碍。就养老保险来说,在现行制度下,跨统筹区域转移不能转移统筹账户的基金,只能转移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如果养老保险关系从待遇低的地区转到待遇高的地区,区域间的待遇差额由谁来承担又是一个难题。因此,在转移社会保险关系时,存在着“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博弈。社会保险关系的“转出地”获得了转出劳动力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积累,而“转入地”要承担转入者退休后几十年的养老金支付,增加了“转入地”的未来债务。二者之间的地方利益博弈使得“转入地”、“默认”转出,而“转入地”不愿意接受统筹区域外转来的社会保险关系。因此,许多地方人为地设置壁垒,对转移人员的身份进行限制,或者采取征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养老保险超龄废等做法来控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入。

(四)农民工参保不便

目前以市(县)统筹为主的社会保险制度,成为阻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主要制度性障碍,但是当工作岗位发生转移时,却产生了大量的退保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初衷相违背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过低,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困难,农民工出现大量退保现象,且出现逐年增加的迹象。相违背,使得社会公平难以实现。由于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养老保险负担方面存在差异,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过低不利于社会保险风险在更大的区域内分散,也不利于地区间收入再分配,甚至拉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并且,为弥补基金缺口,实现“两个确保”,国家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地方进行财政补贴,这实际上动用一般的财政收入弥补只覆盖正规就业者参加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缺口。

二、当前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过低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经济收入差别、地方利益保护主义作祟

一般而言,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与职工的社会平均工资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的调整也多以社会平均工资的变动作参照。但是全国各省之间、省内城市或地区之间社会平均工资的不同,使得可以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缴费比例难以确定,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各地根据自身情况与本地经济情况相适应的缴费基数与比例,这是客观方面的原因。

(二)各地养老保险历史债务不等、统筹基金缺口不一

由于各地社会经济情况的不同,导致各地养老保险历史债务不等、统筹基金缺口不一。在国家未明确承担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的责任之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意味着历史债务在统筹范围内的平均分摊,原本历史债务负担较轻的地区由于统筹层次的提高而加重了负债,这是这些地方所不愿意接受的。

(三)管理水平与技术能力不够:信息化、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账户衔接等

截至目前,中国仍然没有一部完备的《社会保险法》,指导和规范中国社会保险工作的多是一些部门性和地方性的法规政策,各地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老保险基金筹集、管理、支付的方式不同,地区性特征显著,难以协调统一。这种部门与地方的“分割管制”加大了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的难度。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频繁转移,使得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工作日益增多,对养老保险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以及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对策

(一)强化“大局意识”以配合养老保险提高统筹层次

地方利益保护主义是目前提高统筹层次的主要障碍之一,而地区间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是地方利益保护主义存在的前提。因此,在思想上加强对各级政府“大局意识”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大局意识”的重要性和中央政府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决心,弱化、消除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确保社会保险改革的政令畅通,维护中央决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这对于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在国家重点扶持中、西部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发达地区也应力所能及地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因为地方经济差距越小,改革的阻力也将越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消失,意味着地方利益保护主义存在的前提消失。因此,我们应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为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夯实经济基础。

(二)改革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账户的分配方式

“统筹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具有明显的私有性,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不会影响“个人账户”的产权,只会涉及“统筹账户”的基金。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要求职工缴费十五年后才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假设A、B两地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X\Y,且在供款的十五年内保持不变,X>Y,按照平均工资20%的比例划入“统筹账户”,则A、B两地人均十五年划入社会统筹账户的养老金额分别为3X和3Y。假如A、B两地纳入同一统筹区域内,则A、B两地职工享受到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是相同的,但是A地职工在供款年限内比B地职工人均多缴纳了3(X-Y)的供款。多缴费和少缴费都获得了同样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对于A地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必然会挫伤A地区的积极性。因此,只有改革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户的分配方式,将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的待遇水平与职工的供款额度挂钩,才能获得像A地之类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持。

(三)加强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和管理监督

征缴收入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必须依法做好征缴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因此,各地方要全面落实《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努力提高征缴率。凡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拒缴、瞒报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依法处理。对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追缴力度,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养老保险事业的物质基础,是退休人员的“养命钱”,各地地方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占、挪用。各地方要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基本养老保险金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监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基金管理监督制度的顺利实施。要继续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共同维护基金安全。

参考文献:

[1] 郝杰,费英杰,高原,牟尧,陈佳妮.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12).[2] 焦凯平.养老保险: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3] 林毓铭.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体制的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4]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Z].[5] 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8]28号)[Z].[6] 刘昌平.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7]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 宋斌文.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7.[责任编辑 陈丽敏]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简介:林梓约(1988-),女,广西崇左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梁友佳(1986-),男,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2022统筹推进财政涉农资金工作方案

2022统筹推进财政涉农资金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关精神,依据《》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为做好2022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大和*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

加快推进脱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统筹整合使用各级财政涉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精准度和效益,实行全县统筹、整体规划、各部门、各乡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整合范围

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范围,包括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资金,也要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产业振兴任务,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形成合力。按照省级层面纳入整合试点的范围,重点整合以下资金:

1.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2.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支出

3.水利发展资金(不含“七河”“五湖”、基建、水库移民后续扶持部分)

4.林业改革发展资金(不含普惠、民生和救灾部分)

5.农业生产发展资金

6.农田建设补助资金

7.农村综合改革专项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部分)

8.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农村公路建设部分)

9.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三、统筹整合规模

2022年我县拟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4220万元,主要涵盖:

1.2022年以工代赈资金358万元。

2.2022年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奖补557万元。

3.2022年扶贫专项资金3305万元。

四、统筹整合资金投向

我县拟支出整合资金共计4220万元。主要投向: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19.06万元。

2.产业发展项目1340.7万元。

3.公共服务项目460.24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委副书记、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乡村振兴局、发改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领导小组,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具体研究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范围,各级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政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涉农资金整合事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督促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推行公开制度。

推进政务公开,有关部门应将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政策文件、管理制度、资金分配、工作进度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要在本地政府门户网站和主要媒体公开统筹整合使用的涉农资金来源、用途和项目建设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三)明确工作责任。

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政策宣传、工作指导、检查督办、综合考评等方面的工作;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监察,建立监督监察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有序规范;县乡村振兴局负责协调引导各涉农部门、各乡镇编制项目规划、实施方案;各涉农部门和各乡镇负责各自领域的建设规划,项目实施、检查验收等建设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五篇:提高统筹能力推进跨越发展

提高统筹能力推进跨越发展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促协调发展;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四个重在又把重在统筹放到突出位置,指出要统筹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长远与近期等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由此可见,统筹协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对指导基层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构成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实践中看,发展县域经济,关键是要结合本地实际,立足“三个突出”,坚持“三化”互动,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立足“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本地特色。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缺乏特色就缺少竞争力。因此,在县域经济的定位上,要从县情出发,立足于传统产业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走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夏邑县近几年依托本地优势资源,产业集群逐步壮大,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保持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突出长远。县域经济发展强调的是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道路。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资源,甚至损 1

害群众利益为代价的思想,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上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是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支撑点。要实现项目建设的大发展就要大力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夏邑今年把招商引资作为各项工件的龙头,尤其是把招引三亿元以上大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力争实现大工业项目的突破,年内至少引进3亿元以上大项目2个,力争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积蓄力量。

坚持“三化”互动,是指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方面相互推动。

一、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壮大农业生产基地。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攻方向,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农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以工业化为主导。围绕工业经济的提速增效,把提高工业比重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努力培育创新型企业。近年来,夏邑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求效益,配件铸造、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加快,已同国际接轨,实现产品订单一半以上出口创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三是以城镇化为支撑。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必须用统筹发展的理念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要着力改善供水、供电、供气、文娱场所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完善城镇配套功能。不断发展壮大有产业基础的中心镇和专业村,充分发挥其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夏邑县近几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连续争得了国家级卫生城、文明城、园林城三块金字招牌,成为全省唯一实现“三城同创”的县城,对提升夏邑知名度、扩大夏邑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三化”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必然会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下载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文化既是人类精神价值的体现,又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4年报告提出:“脱离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

    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两全”建设 加快打造“四美”乡村 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我市将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两美金华”建设的基础工程进行部署和实施,围......

    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促进县域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3年以来,双流县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解决“三农”问题入手,确立“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课程名称论文题目授课教师姓名学号系别日期成绩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摘要: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进程:第一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

    创新机制 率先实践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体制改革

    创新机制率先实践 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体制改革市十一次党代会绘制了青岛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拉开了青岛新一轮发展大幕。全市空间布局的调整,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的全面启动,给黄......

    地区实行教学“六统筹”推进党校办学体制改革

    地区实行教学“六统筹”推进党校办学体制改革近期,地区印发了《关于推进地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实行教学业务“六统筹”,建立地县党校教学统筹工作机制,推进办学......

    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摘要: 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断完善,这也从我国经济总水平不断上涨的现象看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从1949年建国初......

    打造“三严三实”财政干部队伍 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打造“三严三实”财政干部队伍 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党中央总揽全局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